首页 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觀

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觀

举报
开通vip

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觀 光明 中医 2008年 l2月第 23卷第 12期 CJGMCM December 2008.Vol 23.12 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 李宇铭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摘要:阴阳之中是以阳气为主导,在人身之中是以阳气为本。从阴阳发生角度看,阴阳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因为阳气的运动,才 能化生阴阳。本文从《易经》 《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角度,论述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以为阴阳的关系正本清源。 关键词:阳气为本;阴阳;易经;内经;伤寒杂病论 阴阳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 ,但如果阴 阳是对立 的话,则...

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觀
光明 中医 2008年 l2月第 23卷第 12期 CJGMCM December 2008.Vol 23.12 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 李宇铭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摘要:阴阳之中是以阳气为主导,在人身之中是以阳气为本。从阴阳发生角度看,阴阳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因为阳气的运动,才 能化生阴阳。本文从《易经》 《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角度,论述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以为阴阳的关系正本清源。 关键词:阳气为本;阴阳;易经;内经;伤寒杂病论 阴阳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 ,但如果阴 阳是对立 的话,则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阴阳是相反的对等关系,就像正与负的对 立状况,这样的话便失去了《内经》中“人以阳气为本” 的重要意义 ,阴阳中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要正确理解 阴阳的关系,需要先从阴阳的发生过程谈起。 1 《易经》以阳气为本阴阳观 1.1 阴阳是怎么来的? 阴阳的概念出自《周易》。 《周易》所研究的是什么?在《易经》的时代,处于一个 人造器具相对不发达的环境,未能以深入微观的方法 去观察事物,而只能在事物的 自然状态下,观察其变 化,《易经 系辞上传》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谓之器”,《易经》的研究对象,是一切自然自在之事物, 亦即“形”。《易经》说:“生生之谓易”,万物生生不息, 透过观察“形”,观察事物的发生、变化、消亡过程,和事 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从而认 识到万事万物 的总原理 总规律,这就是“道” ,换言之,道是从观察事物的 运动变化而来的。 《易经·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包括 了阴和阳两方面。老子说 :“道 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李震指出: “太极即是道 ,不变不动 的道 ,即是一 ,(阴阳)是变 动 的,形器世界的本根 ,是形而上的概念 。”《易经·系辞 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其实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是相通 的,都是指道或太极是万物生成的根本,从本而分开 二,就是阴阳。张其成指:“太极是两仪、四象、八卦的 源头,八卦又是指称万事万物的,因此太极又可看成是 万事万物的源头⋯⋯是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是 阴阳二气混合未分的状态 。”因此 ,太极生两仪 ,可看 成道化生阴阳,再而化生万物。 1.2 “太极动则生两仪” 为什么太极能够化生阴阳? 太极是不动的,在混沌的状态下,必须要有运动,才能 产生变化。所以,“太极生两仪”,实际上可写成:“太极 动则生两仪,两仪动则生四象,四象动则生八卦⋯⋯” 贯穿其中的“动”,则是生命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无阳气 的运动,则太极不能化生阴阳。因此,阳气的运动在阴 阳中占主导地位。 反过来看 ,阴阳是怎样 总结 出来的?是透过人对 万事万物的观察后概括而来的,这个观察也必须是从 事物发生 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中概括而来的,若无 阳气的运动 ,则无阴阳的分化 。因此 ,从 阴阳的发生角 度看,阴阳并不是对立的,阴阳中是以阳气为本,这一 点贯穿在 中医基础理论中。 2 《内经》中的人以阳气为本阴阳观 2.1 阴阳中以阳气为本 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 了阳主动,阴主静的关系:“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 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别论》说:“静者为阴,动 者为阳”。如前所述,动与静的关系虽然像事物的两个 对立面,但阴气若无阳气的带动,则只是太极,阴也不 能成形,故《六节藏象论》云:“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 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因为有变化 有阳气的 运动,才能有阴阳的化生,《阴阳别论》云:“阴之所生, 和本 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 ,阴气乃消亡”,阴的 化生需要依靠阳气的作用,才能使阴阳调和,刚柔相 济,若阳气破散,阴气也 自然消亡,所以《阴阳应象大 论》中的那段话,可说成“阳躁则见阴静,阳生方有阴 长,阳杀必令阴藏,阳化气才可阴成形”。 2.2 阳气的重要性 《内经》中贯穿着“人以阳气为 本”的思想,其中以《生气通天论》中论述最为全面。其 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句,则为阴阳关系的核心, 怎样能达到“阴平阳秘”?只要阳气固密则可:“凡阴阳 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由此可知,阴 阳中是以阳气为根本,因此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 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就像“天 与日”那样的重要,是人生命的根本。再说:“夫自古通 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 通乎天气⋯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阴阳是人生的根本,顺应天气, 能使阳气固密,阴平阳秘,外邪不能内侵。 四时的生长收藏,其实也是以阳气为本,人与天地 相应,懂得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对养生有重要作用。 《四气调神大论》中虽然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光明中医2008年 12月第 23卷第 12期 CJGMCM December 2008.Vol 23.12 ·1899 · 以从其根”,但从文中的表述,贯穿四季的是阳气的生 长收藏,例如“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 阳”,秋冬的养阴,其实就是养阳的收藏,因此,才说“无 扰乎阳”。除了四时规律以阳气为本外,一天的日规律 也是一样,《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 日而主 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说 明了阴阳的消长关系,其中阳气起主导作用,阳气促使 了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的运动变化 。 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以阳气为主导。《上古天 真论》中的七七八八之数,贯穿其中的是肾气的盛衰, 如“女子七岁 ,肾气 盛,齿更 发长⋯⋯三七 ,肾气 平均 ⋯ ⋯ 丈夫八岁,肾气实⋯⋯三八,’肾气平均⋯⋯五八, 肾气衰⋯⋯”这里的肾气,准确一点说应该是肾阳推动 的作用,才能促进生长;因为肾阳的衰减,才逐渐衰老。 因此在这七七八八之数后 ,还提出一个特殊问题 ,为何 有人年老仍能有子?是因为:“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 而肾气有余也”,气脉通畅,明显是阳气的推动作用,是 肾阳充足的表现。 2.3 阳气为本的阴阳消长变化 虽然在阳气是人的 根本,可是《生气通天论》提出了两点我们要注意的: 一 ,注意阳气不 能太过 :“阳气者 ,烦劳则 张⋯⋯阳气 者,大怒则形气绝”这里举例说明了劳倦 情志的太 过,亦能使阳气太过而生病。二,重视阳气,却不可忽 弃阴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 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阴阳需要互 相滋长、互相制约,才能够保持平衡,虽然阳气十分重 要,但不可以变成有阳无阴,故《阴阳应象大论》云:“阴 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 《伤寒杂病论》中的人以阳气为本阴阳观 3.1 阳气为生命的根本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 病》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亦即“真 气”、“元气”,五脏的元气通畅,实则指阳气的运动通 畅,则能抵抗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四 肢才觉重滞 ,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勿令九窍闭 塞”,以这些方法协助阳气通达全身,能够恢复生理功 能 ,属“治未病”的思想 。 在《伤寒论》中,阳气与疾病有密切关系。整体而 言,三阳病阳气较甚,正邪交争激烈;三阴病则阳气较 衰,多为虚衰疾病。常言《伤寒》详于寒而略予温,其中 在少阴病篇尤为明显,少阴病可分寒化和热化两大类, 但却以寒化证为提纲,对于阳虚寒盛的论述深入细致, 这是 由于阳气为生命根本 ,阳虚之极是较为急重的 ,故 需深入讨论。另外《伤寒》中多处提到重证“亡阳”的字 眼,包括 112、211、283、286条 ,却未见有“亡阴”的重证 , 而346条更直接指出有阴无阳为死证,足见仲景对阳 气的重视。 3.2 阴阳两虚首重阳气 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仲景 会首重阳气,先复其阳。《伤寒杂病论》中称上阴阳两 虚的方证包括:桂枝加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通脉 四逆加猪胆汁汤证和炙甘草汤。这些方证虽然治疗的 是阴阳两虚,但在方药的配伍上则侧重在温补阳气上, 其中最典型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太过而出 现汗漏不止,因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液也有所伤, 这时仲景采取的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上附子,固护卫 阳则阴液自复,体现了《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的思想;茯苓四逆汤只用了人参以生津救阴液,通脉四 逆加猪胆汁汤只用猪胆汁以反佐并益阴 ,这两方也 突 显出阴阳两虚中以回阳为急 ;炙甘草汤治疗阴阳两虚 , 虽然用上了大队养阴药,可是本方以炙甘草汤为君,亦 有桂枝、人参、大枣、生姜、清酒等阳药,使阴药得行,实 有阳气动而化生阴阳之意。 另外,在《伤寒》第 29条的阴阳两虚证,也是先用 甘草干姜汤以扶阳,后用芍药甘草汤以补阴 ;在 111条 的“阴阳俱虚竭”时,若见小便利者则为佳兆,一方面因 为津液未竭 ,更重 要 的是 。肾的气 化功 能未竭 ;153条 “阴阳气并竭”时若见手足温则易愈,表示脾胃阳气尚 存,预后较佳。 3.3 甘温扶阳的补虚法则 在仲景的组方用药中,处 处体现重视阳气的思想,其中以《金匮·血痹虚劳病》篇 的甘温扶阳治则最为突出。例如在阴阳气血两虚的虚 劳腹痛证,采用小建中汤,以桂枝汤的辛甘,调动阳气, 以通为补,加上胶饴的甘温,补脾胃而化生营卫气血, 使阴阳并补。又如在虚劳腰痛证中使用肾气丸,肾气 丸重用地黄、山药、山茱萸以养阴,以应肾藏精的生理 特点,配伍少量桂枝 附子,意不在补火,而在甘温扶 阳,振奋肾气。除此之外,炙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薯蓣丸等方亦有甘温扶阳之意。 还有,例如用白虎加人参汤中配粳米、炙草、人参; 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竹叶石膏汤等方配伍人参、炙 草、大枣 ;调 胃承气 汤配伍微温的炙甘草 ,这类配伍均 体现出仲景重视正气,扶正祛邪的思想,甘温扶阳并防 寒凉药伤正。 参考 文献 [1] 李致重.中医形上识[M].香港:奔马出版社,2005:262--266 [2] 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2:51 [3] 张其成.张其成讲读《周易》——易道主干[M].北京:广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7:108 作者简介:李宇铭(1981一),男,香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仲景学说研究。 (本 文校对 :李彦知 收稿 日期:2008—10—22)
本文档为【人以陽氣為本的陰陽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86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08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