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产业集群

浙江产业集群

举报
开通vip

浙江产业集群 第 二 部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 ―应对产业升级挑战的中小企业― < 课题组组长 > 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导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课题组成员 > 朱希伟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 李 婧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成 洁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33- ...

浙江产业集群
第 二 部 浙江省的产业集群 ―应对产业升级挑战的中小企业― < 课题组组长 > 金祥荣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导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课题组成员 > 朱希伟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 李 婧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成 洁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33- 浙江人多地少,能源和基础工业原材料比较匮乏;但在改革开放以来 20 多年 中,浙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6 年,浙江省 生产总值为 15648.93 亿元,按照可比价,比上年增长 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 值为 922.98 亿元,同比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 8437.71 亿元,同比增长 13.9%; 第三产业增加值 6288.24 亿元,同比增长 15.1%。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余年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 年浙江 GDP 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的排名已经从 1978 年的 第 14 位上升到第 4 位,人均 GDP 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许多研究认为,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 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关于浙江省的产业集群,虽没有连续的统计数据 记载,但浙江省经贸委不定期做的调研统计仍是目前可供分析的重要数据。1998 年调查统计,在有资料汇总的浙江 66 个县(市、区)中,产业集群产值超过 1 亿 元的有 306 个,合计总产值 2664 亿元,平均规模达 8.7 亿元。2002 年调查统计, 在浙江 88 个县(市、区)中有 85 个县(市、区)拥有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其中 集群产值超过 60 亿元以上的有 25 个(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1-1),超过 1 亿元的有 519 个(见附表), 合计总产值约 5993 亿元,平均规模达 11.5 亿元。2005 年调查统计,浙江省工业总 产值在 10 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 149 个。其中,50 亿元以上的有 35 个, 100 亿元以上的有 26 个,200 亿元以上的有 6 个。149 个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工业总 产值合计超过 1 万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52%。浙江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 虽然其形成过程差异较大,但它们绝大部分是由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中小企业在特定 地理空间集聚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生产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灵活的体制优势,依靠产业集群和专业 市场(见表 1-2)开展专业化生产,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推动 了浙江经济高速、持续地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浙 江产业集群迎接着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促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国际 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迫使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的中小 企业积极应对,从而推动浙江的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34- 表 1-1 2002 年浙江省产值 60 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情况 资料来源:浙江省经贸委提供。 排 位 集群所属行业 所在地区 2002 年产值 (亿元) 从业人数 (人) 主要产品销售占全国同类产 品销售比重(%) 1 织造 萧山 200 60000 5 2 低压电器 乐清 130 48000 66 3 贡缎 诸暨 106 84061 28 4 五金 诸暨 92 32613 60 5 皮革制品 海宁 90 54700 6 服装 平湖 88 65000 1 7 汽配 萧山 88 21600 8 汽摩配 瑞安 88 83765 9 纺织 长兴 88 50935 37 10 医药化工 新昌 84 4914 11 针织 象山 80 45000 12 厨具 嵊州 80 18000 20 13 袜业 诸暨 75 45221 35 14 印刷 苍南 74 15 化纤纺 萧山 72 5000 9 16 丝织 秀洲 66 48900 17 印染 绍兴 66 24783 18 机械汽配 鄞州 64 24000 19 皮革皮鞋 瓯海 63 33841 6 20 不锈钢制品 永康 62 21 机械 新昌 61 12886 80 22 领带 嵊州 60 3000 80 23 家纺装饰布 海宁 60 33000 35 24 服装 鄞州 60 40000 25 印染 萧山 60 25000 5 -35- 表 1-2 浙江省专业市场发展情况 年份 专业市场数(个) 10 亿元以上(个) 100 亿元以上(个) 专业市场成交额(亿元) 1978 1051 8.60 1979 1322 11.30 1980 1415 12.20 1981 1656 14.70 1982 1736 18.10 1983 1788 21.60 1984 2241 26.90 1985 2345 44.00 1986 3653 59.10 1987 3706 80.90 1988 3632 96.30 1989 3669 149.00 1990 3797 161.90 1991 3802 204.60 1992 3865 321.30 1993 4127 651.20 1994 4207 1480.50 1995 4349 2165.70 1996 4388 57 3 2545.30 1997 4488 57 2 2798.00 1998 4619 58 2 3209.60 1999 4347 69 3 3606 2000 4348 68 4 4023 2001 4278 78 6 4652 2002 4193 77 6 4997 2003 4036 93 9 5591 2004 4049 114 9 6384 2005 4008 120 10 7173 资料来源:浙江省经贸委提供。 -36- 一、产业升级过程中浙江代表性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 浙江模具产业集群 浙江省模具制造业历史悠久,近 10 年发展更为迅速,其规模已成为全国第二, 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省近代的模具制造可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是伴随着钮扣、拉链、发夹、 鞋子、牙刷以及后来眼镜、打火机、文具、灯具等花样繁多的小商品的发展而进一 步发展起来的。依托以个体、私营为主体的体制优势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传统, 浙江省的模具制造业一直发展较快。80 年代受塑料加工、小五金、小家电等产业 发展的带动,浙江模具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同时,作为产业之母的模具工业的 大发展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扩张。值得一提的是,80 年代后期国家有关部门对 模具工业的重视以及模具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促进,浙江省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将 模具工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从而使浙江省模具工业在 90 年代进入发 展的“黄金期”。目前,浙江省的模具工业规模已仅次于广东省列全国第二位,其 生产技术水平也居全国前列(中国模具产品结构见表 1-3)。 表 1-3 中国模具产品结构 模具类别 比例 备注 冲压模 41% 塑料模 39% 大部分为注塑模具 铸造具 10.5% 大部分为压铸模具 其他各类模具 9.5% 资料来源:黄岩区模具协会提供。 从地理分布上看,浙江省模具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宁波市和台州市,宁波市的 宁海、余姚、慈溪及鄞州主要生产塑料模具,北仑以压铸模为主,象山和舟山以铸 造和冲压模具为主。台州市主要模具生产企业集中在黄岩和路桥,塑料模具占大多 数。截至 2005 年年底,宁波全市模具产值已超过 70 亿元。台州市的模具产值也已 -37- 接近 70 亿元。 本报告将重点考察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两个模具产业集群 ——宁波余姚模具产业集群和台州黄岩模具产业集群。 1.宁波余姚模具产业集群 (1)发展概况 余姚市模具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早期的模具加工生 产组织形式为模具生产小组,主要包含在国营或集体企业的金工车间内,由于加工 量和品种的局限,并没有条件从中分离出独立的模具加工生产企业。随着为国营或 集体企业配套的零配件加工业的兴起,在城区南部矮凳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专业加 工制作胶木电器部件模及金属徽章模为主的小企业。正是这些国营或集体企业中的 模具生产小组与农村兴起的小型制模企业成为余姚模具制造业发展的雏形,在这些 企业中集聚了余姚境内的几乎所有的模具制作技术工人,当时模具加工以手工制作 为主。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模具加工业不 断扩散和发展。一些能工巧匠也开始流动于城乡企业及市内外企业之间。一家一户 的小模具加工点也层出不穷,有的地方出现沿街集中分布的现象,并形成较有特色 的模具加工一条街。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余姚市政府因势利导,与中国轻工 总会联合开发建设“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从此,遍地分散的企业纷纷入城 办厂,模具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集聚提升时期。 在余姚模具制造业发展的近 40 年中,主要经历了“形成、发展、提升”这三 个阶段。特别是最近十年中,模具制造业更是得到快速发展,余姚模具业逐渐形成 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模具之都”。截至到 2005 年底, 全市共有注册的模具及相关企业 1200 多家(模具城内有 790 家),从业人员 4 万多 人。由于余姚市内拥有庞大的加工体系,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使余姚具备了生产各 类模具的能力,尤其是在塑料模具的制造加工方面,更是具有明显得优势。到 2005 年年底,余姚市模具产业的总产值达到 40 亿元,实现销售 27 亿元(75%是塑料模 具),占全国模具产业总销售额的 4.4%。 (2)主要特点 余姚模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38- ——加工领域延伸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余姚市的模具制造业是以塑料模具的加工为主,产品 结构较为单一。即便如此,当时余姚加工的塑料模具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量已相当可 观,约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左右。不仅如此,当时由余姚企业加工生产的冰箱、 彩电、洗衣机三大件的塑料配件,也占到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各类日用塑料制品 更是闻名全国。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冲压模及压铸模需求大量增加,推动了 余姚模具制造业的加工领域日益扩大,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模具企业。到 2002 年初, 冲压模和压铸模销售额分别占全行业的 10%和 15%,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此外,与模具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模架、标准件、锻件等配套企业也得到相应发展, 模具钢年销售已达 10 万吨。 ——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工质量显著提高 模具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往往以整体加工能力和加工装备的精良程度来进行 衡量,其中数控机床(含加工中心)和 CAD/CAM/CAE 工作站的数量则是反映一个地 区模具加工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余姚已拥有数控机床(含加工中心)100 余 台,建立 CAD/CAM/CAE 工作站 20 余个。塑料模具型腔尺寸精度接近 3μ,中型模 具生产周期比 20世纪 90年代初缩短了三分之一,直接出口模具占加工总量的 15%, 间接出口(由当地模具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模具占加工总量的 23%。优质模具钢 使用率达到 25%,模具生产加工能力已达到国内领先地位。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协作联动不断加强 近年来,余姚模具企业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开展技术创新、 管理 档案管理制度成本管理项目成本管理财务成本管理档案管理制度及流程 创新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新,从而使企业的单体规模迅速扩大。在现有的模具制造业中, 年商品模销售超过 300 万元的企业有 20 家;其中销售规模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0 家,1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5 家,模具制造业的原始积累步伐大大加快。同时,随着 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建设进度的加快,以进城的百余家中小企业为主体形成了 外联内合的产业纽带,并逐步显现配套协作、要素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同 时,随着模具城内模具加工区和模具材料交易区的建设逐步完成,将不断推动余姚 模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余姚模具制造业在 1995 年的前 5 年平均增 -39- 长率为 20.1%,后 5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28.5%,10 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 24.2%,大 大高于区域内其它行业。行业平均利润率也由90年代初的10%提高到2001年的15% 以上。 ——企业制度不断创新,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与其它企业一样,余姚市境内所有国有及集体所有制的模具企业都完成了改 制。余姚模具企业可以说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成长 壮大起来的,模具企业充满活力的体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独特的管理模式,更为 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例如,原余姚最大的一家模具制造集体企业 “浙江模具制造中心”,由于在体制、经营机制、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均不能适应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效益出现滑坡。余姚的有关部门及时通过资产整合重组的办 法,最终由四个自然人和浙江大学模具技术开发公司合作,组建了一个全新的股份 有限公司,从而使老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从现有的运营情况来看,新的体制和机 制不仅促进了模具企业的有效运作,也促进了模具企业引入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 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外商的合作,实行优势互 补,并以此构筑新的发展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台州黄岩模具产业集群 (1)发展概况 黄岩模具产业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1986 年,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杨铿 来黄考察时,将黄岩誉为“模具之乡”。目前,黄岩模具产业位居全国前列,产品以 塑料模具为主,约占模具总量的 85%;同时也生产冲压模具、铸造模、压铸模及其 他模具。2005 年,黄岩有模具生产厂点 2002 个,从业人员约 4.5 万余人(1997 年 为 1 万人);以制造模具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500 多家(1997 年 340 家),其中产值 在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80 余家(1997 年只有 5 家);在塑料制品和机电等行业中 还有 500 余家企业有模具分厂(车间或小组),生产的模具以自用为主,约占总量 的 30%左右。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黄岩模具制造业已经走上了集群化、专业化、协作化、 规模化的健康发展道路。浙江模具厂、浙江陶氏模具集团、浙江黄岩天成车灯有限 -40- 公司、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分别于 1997、2001、2002、2003 年,被浙江省科技 厅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2002 年浙江模具厂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浙江省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承担单位。2002 年浙江陶氏模具集团、浙江黄岩天成车灯 厂和浙江模具厂、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还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火炬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项目。 2002 年 11 月,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准“黄岩塑料模具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3 年 7 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火炬计划黄岩塑料模具产业基地”。2004 年 3 月浙江 嘉仁模具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岩研发中 心”,现经浙江省劳动人事厅批准该公司为博士后工作站的试点单位。2005 年,浙 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准“浙江省车灯模具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2006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授牌“中国(黄岩)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 (2)主要特点 黄岩模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模具总量快速增长 2000 年,黄岩模具产值与销售额分别为 28 亿元(含自用)和 12 亿元;2005 年分别达到 68 亿元和 41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20%和 28%。2000 年,黄岩模具出 口交货值 2500 万美元,2005 年达到 6500 万美元,年均增长 21%。黄岩模具制造 业是一个以外地市场为主的产业,生产的模具绝大部分销往外地。因此,黄岩模具 不仅拉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相关产业 发展形成重要产业支撑。 ——模具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从 1995 年开始,通过中国模协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对全国各地申报的优质 模具进行评定评述结果看,1995 年到 2005 年共申报评述评定 13 次,评给黄岩 29 家企业/217 个模具项目,其中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模具 106 副,国内先进和国 内优质模具 111 副。其中,在 1994 年到 1997 年的两次评述评定中,给黄岩申报的 模具共评定 18 副模具为国内先进水平,没有 1 副达到国际水平。直到 1998 年开始, 黄岩才有模具被评为高档的国际水平模具。2005 年申报评定模具达到国际水平 27 副,国内先进水平 18 副。近年来,黄岩模具产业中被评为国际水平的企业数和模 -41- 具副数愈来愈多。 ——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升 经 2005 年行业普查统计,2005 年黄岩模具制造业中,2002 个模具专业厂点拥 有设备 6045 台,其中数控设备 3809 台,数控化率 63%(1997 年普查统计,数控 化率为 13%),高于全国 50%的水平。2002 年到 2005 年,三年间黄岩模具企业共 购进国外先进 CAD、CAM 软件 30 余套,团购 CAE 软件 25 套,引进的国外先进 设备主要来自欧美和日本。 ——经济效益和产业建设水平不断增强 经行业普查统计,2005 年 80 家规模上模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 20—25 万元/ 人·年,其他企业为 10—15 万元/人·年,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而 1997 年的普 查统计,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只有 5.6 万元/人·年,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也只有 9.6 万元/人·年,模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升。 在产业建设方面,2002 年 10 月,黄岩区发展计划局起草了发展模具产业基地 建设规划目标,选址新城线以北,104 国道以西,环山路以北,紧靠 104 国道,与 甬台温高速公路出入口相距 1 公里处,2001—2010 年规划用地规模为 15 平方公里, 总投资 100 亿元。2006 年又启动了中国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地址为经济 开发区西拓区块,土地共 1000 亩,投资 20 亿元,建立以模具研究和开发、制造和 销售、质量检测为一体的模具产业示范基地,此基地建设已列入黄岩区国民经济与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浙江作为一个汽车零部件大省,它在全国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中占 1/3 强,规模 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 7000 多家,工业总产值在 600 亿元以上,几乎为国内所有整 车生产企业配套。与大众、丰田合作的第一汽车工业集团,与日产合作的东风汽车 工业集团,与通用、大众合作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每年有 5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浙 江。在出口方面,2006 年上半年,浙江省汽车零部件出口 10.1 亿美元,增长 32.2%, 主要销往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出口产品主要是其他汽车用零部件、 -42- 车轮及零件、车身附件零件、挂车等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产品。与此同时,制 动器及零件、悬挂减震器、电控燃油喷射装置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 增长快速,增幅都在 40%以上。 随着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契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成为未来浙江省重 点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七大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核心区块,分别为杭 州、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绍兴、嘉兴地区,构筑起沪杭甬、甬台温、杭金高 速公路沿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带。本报告将重点考察台州玉环、温州瑞安和 金华永康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1.台州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1)发展概况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是浙江省玉环县的重要产业,全县约有三分之一的汽车、摩 托车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2005 年,玉环县汽摩零部件制造业实现产值 158 亿元,占全国汽摩零部件总产值的 11.5%。玉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历史悠 久,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坎门。其成长历程是玉环工业发展的缩影,为玉环 原始资本积累作出巨大贡献,在“八五”期间曾被誉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汽配工业 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玉环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明显的区域优势。 产品加工工艺先进,专业化分工程度高,产品整体价格在国内具有很大优势。同时, 拥有一支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大军,配套产品几乎挤入国内所有主机厂,并在国内 配件维修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 (2)主要特点 ——规模总量较大,产业配套发达 到 2005 年底,玉环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有 1800 多家,其中年产值在 5000 万 元以上规模的企业 20 家,200 万元以下的企业占 65%以上;如果算上配套生产和作 坊家庭,玉环真正从事汽配产品生产的企业已达 3000 多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集 中在 10 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内,不但集聚度高,而且配套生产体系十分发达,从 加工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初加工的分包,再到成品加工、表面处理、包装和运输 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43- ——产品种类丰富,但产品档次偏低 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产品包罗了重、中、轿、微、农用、专用等车型,摩配除 了发动机、外壳外,其余都能够生产。全部产品既有劳动密集型的零件、组件,也 有技术含量较高的部件、总成。如高强度紧固件、传动机构、泵类、液压系列、减 震器类、阀类、起动电机等,具有高技术水平,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大多数 企业仍以制造中低档产品为主,许多产品是改造型、仿制型产品,高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较低。 2.温州瑞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温州瑞安市的汽摩零部件制造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从原材 料、辅助材料供应、零部件到组装件的专业化分工,锻造、模具、换向器等相关行 业同步发展,储送、销售、服务、服务等系列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现有汽 摩零部件生产企业 1200 多家,从业人员达 12 万多人;年总产值已超过 150 多亿元, 约占全国的 1/9。2005 年瑞安市亿元以上产值的 61 家企业中,汽摩零部件企业有 21 家,占 34.4%;有 39 家汽摩零部件企业被评为瑞安工业星级企业,占星级企业 总数 127 家的 30.7%;在汽摩零部件制造业中瑞安有 11 家中国无区域集团。根据 瑞安市政府规划, 2010 年瑞安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将实现总产值 400 亿元,2015 年 将实现总产值 1000 亿元,与整机配套产品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50%。 由于瑞安汽摩零部件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瑞安也被评为“中国汽摩配之都”,“浙 江省汽摩配产业基地”,“浙江省汽摩配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瑞安汽摩零部件产品具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体向高新技术延伸的特色,自主创 新、品牌意识逐步增强,高科技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汽车抱死自动系统(ABS)、 汽车卫星定位装置、电喷系统 32 位中央控制器、独立悬挂装置、电子控制自警觉 点火系统、汽车发动机液压翻转器、涡轮增压器、防撞雷达、纳米改性耐电晕电磁 线等高科技产品研发成功,使得瑞安汽摩零部件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得到很大提升。 目前,瑞安汽摩零部件制造业有 7 只产品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9 只省著名商标; 2 只国家免检产品。在出口方面,瑞安汽摩零部件企业拥有出口自营权的 117 家, 在境外设有 13 家办事机构或分公司,在北美洲、欧洲、非洲均有贸易合作伙伴。 -44- 2005 年瑞安汽摩零部件产品的出口达 23275 万美元,占瑞安出口总额的 27.1%。 3.金华永康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永康是中国的五金之都,五金产品制造业是永康工业的主体,成为推动永康国 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永康基本实现由 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永康已悄然兴起。正宇公司的轻型卡 车,铁牛及飞鹰公司的覆盖制钣金件,泰龙、郑泰的铝合金轮毂,浩泰铝业的控制 总成等,还有鑫丰机械五金厂以及钦惠汽配厂的消声器、百叶窗,一杰公司的气缸 盖、捷灵公司的制动总泵,汽配厂的车架总成、汽车合叶等。正宇集团现拥有生产 设备 400 余台(套),装配线 4 条,年生产能力可达 6 万辆;铁牛集团则拥有数条 国内一流的钣金生产线,具备年产 60 万台(套)的生产能力;泰龙公司拥有年产 12-24 英寸铝合金轮毂 70 万只和年产气缸盖 200 万套的生产线。永康市共有汽车 零部件生产企业 120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40 多家。同时,与汽车及零部件产 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金属压延业在永康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如永康市压延厂——高性 能铜型材生产线;钢海实业公司——25 条焊管生产线和 10 条冷轧带钢生产线,年 产带钢 20 万吨、钢管 20 万吨的生产能力;兴达钢带公司——年产 16000 吨卷尺专 用钢带生产线;天河铜业公司——铜塑复合管生产线等。另外,永康直接从事废铜 (铝)回收、再生与加工利用的企业有 1100 多家,其中生产能力超过 500 吨/年的 企业有 119 家,3000-10000 吨/年的企业 35 家,10000 吨/年以上的有 5家。以五 金机械产业优势为依托,永康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已走出一条富有永康区域经济 特色的路子。预计经过 3~5 年的发展,永康将初步形成国内具有一定产业竞争优 势的先进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虽然永康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 础,但总体竞争力还不强。从企业规模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没 有形成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从技术水平方面看,被动配套生 产企业多,主动研发的少,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都是按图索骥配套生产,自主研发 与设计的很少,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从市场份额看,永康汽车零部件产品绝 大多数销往维修市场,与整车配套的企业还不多,进入世界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在 -45- 短期内尚无法实现;从产品结构看,汽车零部件还不够丰富,仅有二三十种,其中 轮毂又占了较大份额,其他产品大都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三)浙江制笔产业集群 浙江省的制笔行业发展较快,区域布局相对集中,形成了桐庐分水—中国制 笔之乡,浙江温州—中国制笔之都,宁波贝发—中国制笔城,浙江丽水—中国制笔 生产基地,宁波—中国文具之都等,制笔产业集群的优势已经显露,有力地推动了 整个制笔行业的发展。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桐庐分水和温州的制 笔产业集群。 1.桐庐分水制笔产业集群 桐庐分水镇制笔产业集群发端于 70 年代中后期,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全镇现 有制笔企业 700 余家,拥有各类制笔机 3000 多台,固定资产总额 4 亿多元,吸纳 从业人员 10000 余人。2002 年 11 月,分水镇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制笔协会 授予“中国制笔之乡”的荣誉称号。至 2003 年底,销往世界各地的各类笔达 45 亿 支,销售额 17.5 亿元。2005 年 1-8 月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 18.02 亿元,同比增 长 36.2%;制笔业产值达到 16.7 亿元,同比增长了 39.7%。 (1)发展过程 7O 年代中期,分水镇儒桥村一位知青的父母到村里看望孩子,他们是杭州圆 珠笔厂的职工,他们发现当地小竹杆很适合用来制作笔秆,于是在他们的建议和帮 助下,德桥村在大礼堂里办起第一家笔杆厂。几年后,竹杠圆珠笔逐步被淘汰。70 年代末正值我国“塑料革命”时期,东关村的村支部书记孙关友(系省劳模)在外 地看到了用塑料套的圆珠笔,于是他们从上海买来旧注塑机,请来师傅开起模具, 开始尝试做塑料笔杆,一家一户的作坊也在相互模仿中延伸开来,使分水制笔业出 现了新的转机。分水笔从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逐步辐射到全国各地,后来又进入 广交会,开始做外贸出口业务。分水制笔从一家一户到小企业大集群;从家庭作坊 式到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单一的生产笔杆到配件,最后生产整支笔,现在 -46- 已有圆珠笔、中性笔、水笔等上千个品种;从单一市场到多元化市场、立体营销网 络。分水制笔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分工却越来越细。特别是近年来, 分水镇突出加快发展制笔业,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制定出台各项鼓励投资的优 惠政策,努力营造投资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投资和招商 引资。近五年来,累计增加工业投入 3.5 亿元,其中制笔工业园区 3亿元;制笔 企业从 1999 年初的 165 家增加到 700 余家,产销数量从 13 亿支到 35 亿支,达到 了全国人均两支“分水笔”。 (2)主要特点 分水制笔产业集群已基本实现从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 到产品包装、产销一条龙,并已成功开发出圆珠笔、中性笔、水性笔三大系列 500 多种产品,年产销各类笔达到 35 亿支。除 700 家制笔企业外,还有大量相关企业; 其中专业制模企业 40 余家,拉丝、弹簧等配件生产企业 30 余家,专业销售企业达 60 余家,原材料供应 10 家,电镀、印花等加工企业达 20 余家。分水制笔业已具 备较长的产业链、细致的社会化分工,企业之间关联度紧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以 分水镇为中心的集生产、加工、市场、配套、技术、人才、信息为一体的低成本、 低价位的制笔产业集群。 2.温州制笔产业集群 温州制笔产业集群起步于 1984 年,企业主要集中在温州开发区和龙湾区蒲州 街道辖区内的上庄、屿田两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温州制笔产业集群已经从原 先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发展成为现在的公司化、集团化大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并 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 年,温州制笔企业已发展到 500 多家,其中年产值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20 家,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60 家,3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20 多家;年产各类笔 110 亿支,品种有水彩笔、自动铅笔、圆珠笔、自来水笔等四大 类 100 多种,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制笔产业基地。 温州制笔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以国内市场为主,现外贸出口已成为主攻方向。目 前已有 30 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有 20 家企业获欧洲 CE 商品质量安全认证, 15 家企业获美国 ASTM—D4236 产品认证,取得进入欧美市场的资格。2005 年,温 -47- 州制笔业总产值 30 多亿元,占全国制笔业产值的 1/3;出口交货值为 16 亿元,外 销率超过 50%;主要出口美洲、欧洲、西非、中东、东南亚等。出口比重占年产 值 30%以上的企业有 65 家,“爱好”、“天骄”等 10 家制笔骨干企业的外贸出口 交货值已占本企业产值的 90%以上。 温州制笔业逐步从低价竞争向品牌经营转变,现已拥有注册商标 100 多个, 集体商标 2 个,浙江省著名商标 4 个,国家免检产品 1 个,浙江省名牌产品 2 个, 温州市知名商标 3 个。2005 年,温州市制笔协会获“浙江省制笔专业商标品牌基 地”称号。爱好、天骄、天卓、环球、文泰、学子等品牌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 的知名度。从产品质量和自主研发角度看,虽然温州制笔行业的产品质量已开始接 近韩国、台湾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准,但由于目前产品开发以样品仿制为主,且关键 部件和原材料如笔尖、笔油等依赖国外进口,其产品附加值仍然偏低,产业核心技 术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浙江的服装、纺织、制鞋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制造业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 国和出口大国。从专业市场或出口加工生产来看,我国服装的主产区分布在浙江、 福建、广东、江苏、上海、河北等地,形成了众多以产品品种为导向的区域性产业 集群,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浙江服装制造业更是独树一帜。截止 2005 年, 浙江省有各类服装加工企业 5 万余家,占全国服装生产企业的 21%,规模以上服装 企业 2423 家,从业人员 58.6 万人,完成产量 24.66 亿件,销售收入 851.8 亿元, 利润 47.93 亿元。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 20.85%、21.95%、31.43%和 17.49%。浙江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出现出以下特 点:(1)民营企业多、市场化程度高。到 2005 年末,浙江省已有各类服装企业 5 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下的企业占 85%,这批数量众多的小企业,机制灵活,对市 场的反应敏捷,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2)名牌服装多,产业升级步伐快。到 2005 年末,浙江省服装制造业已有浙江名牌产品 68 只,浙江省著名商标 77 件, -48- 各类中国名牌产品 23 只,中国驰名商标 8 只。(4)产业集群多,区域特色明显。 宁波以大规模、大品牌的西服、衬衫生产著称全国,温州则以男装西服为主,有几 十个男女装和休闲服品牌群体,杭州集聚着 1000 余家女装企业,还有日销 10 万套 童装的织里和年销 2.5 亿条领带的嵊州等等。这种协作甚至不断扩展到浙江省内相 关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例如纺织面料及辅料(绍兴)、皮鞋(温州)、领带(嵊州)、 袜子(诸暨大唐)等。本报告将重点考察浙江极具代表性的几个产业集群:宁波服 装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温州制鞋产业集群。 1.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1)发展概况 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 7000 年)出土了陶制纺轮、石制纺轮、角棱器及木 经轴等先民织造衣物的工具。唐至元各代地方志均记载,宁波所产的贡绫是一种主 要用于夏季的衣料。宁波民间向有裁缝,以剪刀、针线、熨斗为主要工具,手工缝 制长袍、马褂等中式服装,人称“本帮裁缝”。清代,宁波开始出现为“洋人”生 产服装的“红帮裁缝”。民国时期,宁波本地的服装店号不断增加,并开始出现有 组织的公会。1956 年,老市区、奉化、余姚共有服装合作社(组)38 家,从业人 员 1228 人,以承接百货公司及市民的来料加工为主。60 年代宁波服装企业以生产 军装和绣服为主。70 年代中期,宁波部分服装企业开始生产西服。1976 年开始, 宁波以市区及奉化、鄞县的服装企业为主体,开始大量承接海内外来料加工业务。 70 年代末期到 80 年代中期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成长期。这一时期,宁 波各地大规模的兴办服装厂,迅速壮大了产业集群的规模。这些企业初期大部分单 纯为上海服装厂加工,后期出现了一批上海联营厂。到 1985 年,宁波服装企业达 825 家,从业人员 6370 人,服装产量为 3551 万件,产值 32600 万元。到了 80 年 代后期,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进入转型期,“西服热”开始降温。这一时期,规模较 大的企业开始引进设备,产品趋向高档、优质,大量落后企业则纷纷倒闭。改革开 放以后,宁波服装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几家领先企业开始创品牌,从而拉开了集 群内服装企业间以及宁波与其他服装生产区之间档次,逐渐在全国打响“宁波服装” 这一区域品牌。根据中国服装总公司公布资料,1996 年全国有服装企业 30850 家, -49- 宁波 1275 家,占 4.13%;全国服装总产量 80 亿件,宁波 8.8 亿件,占 11%。宁 波服装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包括鄞县石碶镇和奉化江口镇等,1996 年两镇的服装产 值分别为 8.8 亿元和 9.8 亿元,各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 54%和 33%。2005 年,宁 波有服装生产企业 107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282 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共完成 工业总产值 151.12 亿元,已经形成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羊毛 羊绒服装、童装、皮革服装为一体的大产业集群。目前,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已达到 年服装生产能力近 15 亿件(套),占全国 12%以上,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综合实 力居全国之首。 (2)主要特点 ——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近年来,宁波市把发展服装产业集群作为重要工作,服装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 伐进一步加快,西服、衬衫继续引领潮流,休闲装、女装、牛仔装、职业装、内衣 等产品也快速发展。目前,宁波已形成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羊 毛羊绒服装、童装、皮革服装为一体的大产业集群。 表 1-4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主要产品产量:2000-2005 名称 单位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服装 万件 46056 53913 65570 81507 94553 99171.16 其中:梭织服 装 万 件 7365 7892 9351 11012 13255 16290.94 其中:西服及 西服套装 万 件 905 964 1325 1477 1569 1821.43 衬衫 万件 3126 3761 3925 4772 6639 7558.59 针织服装 万件 38625 45967 56136 70375 81190 82880.22 羽绒服装 万件 66 53 83 120 107.5 149.99 资料来源:宁波市经贸委提供。 ——品牌企业逐步增多 2005 年,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共获“中国驰名商标”3 个(雅戈尔、杉杉、罗蒙), -50- 占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 27.3%,其中雅戈尔、杉杉进入“中国 100 个最具 价值驰名商标”排行榜,分别为第 91 位(17.256 亿元)、第 93 位(17.115 亿元);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5 个,占全市的 42.86%。 ——产业集聚加速形成 服装制造业由于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多,“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特色十 分明显。宁波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红帮裁缝”的发祥地――鄞州、奉化两地。经 过 20 多年的发展,宁波形成了服装企业高度集聚区:即主要从鄞州的东钱湖镇至 奉化江口镇的鄞奉路一线、长约 20 公里的“L 形服装走廊”,集聚了几十家具有相 当规模和品牌效应的知名服装企业,这些企业的总产量占宁波服装总产量的 60% 以上。 2.绍兴轻纺产业集群 (1)发展概况 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绍兴市的经济支柱,占据了绍兴市 工业的半壁江山。绍兴的轻纺制造业是典型的产业商贸互动型产业集群,其兴起撑 起了中国轻纺城,而中国轻纺城的崛起又带动了轻纺产业集群的发展。2005 年绍 兴市纺织工业企业 6.66 万家,从业人员 69.2 万人,全市共有年销售 500 万元以上 的纺织工业企业(纺织规模企业)共有 2099 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 45.9%,纺织规模企业 2005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2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完成 销售收入 1100 亿元,比上年增长 23.3%;实现利润 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7.4%; 出口交货值 413.2 亿元,比上年增长 38.9%。产、销、利、出口交货值实绩分别占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 48.5%、49.0%、38.1%和 62.6%。 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发端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由绍兴的三“缸” (酒缸、染缸、酱缸)传统产品起步。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与工业 化阶段相对应,轻纺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些农民走出田地,进城办企 业。到 1992 年 1 月,为了适应纺织业的发展,绍兴政府建造了“中国轻纺城”,市 场的兴旺推动了纺织业的进一步繁荣。从 1997 年至今,绍兴轻纺产业集群主要致 力于发挥纺织业现有的生产设备能力,着重进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其纺织技术 -51- 装备水平已经达到 90 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形成年产各类化纤原 料 35 万吨、织造 20 亿米、印染 35 亿米的生产能力,确定了化纤纺织业在国内的 龙头地位。 (2)主要特点 ——专业市场是轻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 2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轻纺产业的发展,中国轻纺城逐步形成。而中国轻纺 城的不断发育和壮大,又带动了绍兴的纺织业,为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价格定位 和布匹集散提供了信息流和资金流,成为纺织企业产品销售的大后方。随着改革开 放和市场的不断发展,绍兴逐渐将市场的发展定位在:依托本地产业,面向纺织全 行业,办成全国性的轻纺产品集散地。这样,轻纺城的市场容量得到扩张,地位得 到巩固,知名度得到提高。本地纺织企业的技改步伐也不断加快,市场应变能力、 新产品开发能力得到提高,轻纺主导产业也由此实现升级。世界经济加速一体化的 新形式下,中国轻纺城改制为规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由政府办市场向企业办 市场转变,1993 年正式成立的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由大型 专业市场改组的股份制企业,为轻纺城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纺织品交易中心奠定了基 础。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无梭织机的比重是衡量纺织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绍兴自 1995 年以 来,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无梭化技术改造,集中投入 120 多亿元资金,引进无梭织机 2 万余台,2001 年绍兴的无梭化率超过 70%。仅仅用四年左右的时间,走过了西 方发达国家三十多年所走过的无梭化改造历程。与此同时,相关产业的设备改造也 随之跟上,在化纤纺织、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引进了高性能、高效率的机 器 3 万余台,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轻纺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 程的加快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诸多影响,绍兴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是 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内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面临诸多压力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 -52- 方面: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企业缺乏。除了轻纺城科技中心等少数几家企 业外,产业集群内很少有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 投资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只有 1%左右),导致产业集群内常规产品多、名牌 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 够,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产品开发上,仿、冒、跟的企业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企业少。大部分企业的纺织产品,销售主要还是依靠轻纺市场,产品主要面向个体 客商销售,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外销能力相对薄弱,出口的产品也主要以 OEM 为主, 缺乏著名品牌和自有销售渠道的支撑,市场竞争力不强。 3.温州制鞋产业集群 (1)发展概况 据史料记载,温州在南宋就已有皮鞋业专业户。据明朝嘉靖年间(1552-1566 年)《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加工制作的“胖袄裤鞋共五百八十五副”作为贡品进 奉朝廷。清朝中叶,温州郊区三溪一带农民在农闲季节用土法鞣制牛皮卖往外地。 据民国二十年(1931 年)《永嘉税款征信录》载,当时温州已有“硝皮业近 30 家, 皮鞋业 70 家”。抗战胜利后,温州鞋业十分兴旺,皮鞋作坊、工厂(场)达 100 家, 从业人员 300 多人。但由于当时战乱不断,许多作坊、工场濒临停产。建国后,温 州鞋业重新复苏。1950 年,温州市区有制鞋企业 43 家,从业人员 103 人,均为个 体作坊。至 1978 年,温州市区共有国营鞋厂 2 家,大集体鞋厂 8 家,街道民办鞋 厂 9 家,皮鞋产量 49.68 万双。改革开放后,温州的个体制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 现。至 1981 年底,仅温州鹿城区就有个体制鞋企业 99 家,这些企业的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依靠原来二轻系统集体鞋厂的熟练技工或退休离职人员通过师父带徒弟方 式传授制鞋技术。80 年代中期,温州鞋业因产品质量问题遭受重创,温州皮鞋曾 一时成为“纸板鞋”、“一日鞋”、“晨昏鞋”的代名词,在先后有武汉等 10 多个城 市禁止销售温州鞋。特别是 1987 年,5000 多双温州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火被当众 烧毁。经历这次教训后,温州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再到蓬勃的发展过程。 从 1988 年起,温州政府加强了对皮鞋业的清理整顿力度,鞋类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至 1998 年,在全国十佳“中国真皮鞋王”中,温州就有 3 家。 -53- 目前,温州的制鞋产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约有 5000 家制鞋企业,近 50 万从业人员,每年制造 10 多亿双鞋,占世界产量的 1/8。2005 年温州制鞋产值 超过 350 亿元,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及产业配套方面具全国前列。温州鞋在全国 各地和世界各地开出了 10 万个鞋类专卖店和专卖柜,并拥有 3个“中国名牌”、3 个“中国驰名商标”和 4 家“中国鞋王”, 全国真皮标志皮鞋温州占 40%。温州 制鞋企业虽然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但已涌现出多家年销售额上亿的大型企业,如奥 康、康奈、红蜻蜓等。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如奥康集团有三个不同 的品牌。 (2)内部结构 ——制鞋龙头企业。温州制鞋业中的龙头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以产品质量 见长;以营销见长;以外贸为主。集中在鹿城区的企业特点为抓生产、技术,质量 较好;典型企业是康奈集团,它的经营者是搞生产出身的,因此比较重视生产,在 技术和质量上把关。集中在永嘉的企业以营销见长;典型企业为奥康和红蜻蜓。奥 康总裁原先是供销员,因此很注重营销,做的比较好;而红蜻蜓则从一开始就只做 营销和产品宣传方面,让别人生产其产品。集中在龙湾的企业以东艺和吉尔达为典 型,产量很大,特点为做外贸,以出口为主,出口方向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东 艺 95%的产品出口,吉尔达出口占 50%。 ——中小制鞋企业及配套企业。为大企业做配套的中小企业遍布于产业链上的 各个环节,包括鞋楦、鞋底、皮革、鞋饰、鞋跟、鞋机等,甚至有专门生产商标的 企业,可见其专业化分工的细致程度。温州的鼓楼制楦厂、大隆机器有限公司、黄 河皮革有限公司、瑞安的华峰聚氨酯生产基地等均为专业的原材料供应商。目前, 温州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合成革生产基地,有合成革企业 110 家,300 多 条生产线,固定资产 40 多亿元,年产值近 100 亿元。这 110 家制革企业,集中 在巨溪镇和郭溪镇,主要供应温州、广州、重庆、江苏、青岛等地的鞋厂,几乎没 有出口,与广州皮革质量平级。制革厂与鞋厂的信息联系很紧密,根据鞋厂的需要 进行柔性生产。 ——鞋业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是温州制鞋业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基础,年销售额 -54- 达 30 亿元的河通桥鞋料市场、年销售额达 20 亿元的生皮市场及皮革机械市场,以 及皮革化工市场等等。专业市场为温州制鞋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辐射面广泛的 销售网络,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和信息搜寻成本。 ——贸易性企业和网络公司。这些企业是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如专业贸 易商或综合出口商等,自身并不参与产品的加工或组装,负责专门收购、专营销售 专业化企业的产品,在签订收购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时,有时也预拨原材料或赊销原材料,这样既 能发挥自身企业的营销优势,又可以充分发挥生产加工小企业的生产灵活、小批量、 多品种的生产经营优势。例如,瑞安商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销售摊 位、资金融通、信息咨询、安排工商联系等服务渠道,有 2000 多家个体工商户(包 括各行业)参
本文档为【浙江产业集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372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0-02-09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