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6郝万山略说太阴病

06郝万山略说太阴病

举报
开通vip

06郝万山略说太阴病郝万山略说太阴病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目 录 1 第一章 太阴病概说 3 一、病位 3 二、成因 3 三、生理 3 四、症侯特点与分类 3 五、预后 3 六、证侯分类 3 第二章 分类证治 4 一、太阴脏证(虚寒证) 4 二、太阴经证(气血失和证) 4 三、太阴表证(四肢烦疼证) 5 四、太阴病预后 5 第一章 太阴病概说 一、病位 脾经、脾脏、四肢 二、成因 1、外寒直伤太阴(外寒伤脾阳) 2、邪由他经传来: 太阳之邪传于太阴(太阳病反下之,腹满时痛) 少阳之邪传于太阴(少阳阳弱,...

06郝万山略说太阴病
郝万山略说太阴病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目 录 1 第一章 太阴病概说 3 一、病位 3 二、成因 3 三、生理 3 四、症侯特点与分类 3 五、预后 3 六、证侯分类 3 第二章 分类证治 4 一、太阴脏证(虚寒证) 4 二、太阴经证(气血失和证) 4 三、太阴表证(四肢烦疼证) 5 四、太阴病预后 5 第一章 太阴病概说 一、病位 脾经、脾脏、四肢 二、成因 1、外寒直伤太阴(外寒伤脾阳) 2、邪由他经传来: 太阳之邪传于太阴(太阳病反下之,腹满时痛) 少阳之邪传于太阴(少阳阳弱,抗邪不力,由阳入阴) 阳明泻下过度(脾阳被伤,下利不止,腹胀满) 三、生理 1、脾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络胃属脾。 2、脾脏:主运化水谷精微、水湿;主升清(三阴病都是阳气偏虚,阴寒内盛) (太阴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所以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因此把它叫做三阴。少阴主水,也主藏精,但是水液的量是仅次于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和水湿,少阴它所管的阴液的量属于二等,因此它是二阴。厥阴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是一阴。伤寒病是寒邪伤人阳气为主的,所以在三阳病中强调了阳气和邪气作斗争的这种状况。因为它不是伤阴液为主,所以三阴病中不强调阴液和邪气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再谈它的阳气或阴气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了。三阴病都是阳气偏虚,阴寒内盛的证候,不过太阴病是仅仅脾阳的虚衰,而少阴病涉及到心肾真阳的虚衰) 四、症侯特点与分类 太阴病是由于脾阳虚,脾气虚而导致的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症侯。 1、太阴脏虚寒证,当温之,宜四逆辈。 2、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失和,以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气滞血瘀严重则加大黄。 3、四肢烦疼证(太阴中风),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以桂枝汤治之。 五、预后 1、邪传少阴: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 2、外薄阳明:薄,逼迫。湿浊不化,大便干燥 3、自愈证: 四肢烦疼证:阳气外出,风寒被逐 太阴湿浊内盛:阳气祛湿邪外出 六、证侯分类 1、太阴脏虚寒证(273、277) 2、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279、280) 3、太阴四肢烦疼证(274、276) 4、太阴病预后: 太阴中风自愈证(274) 太阴下利自愈证(278) 太阴外薄阳明证(187) 太阴之邪传少阴(273、277) 第二章 分类证治 一、太阴脏证(虚寒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此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脏虚寒证的临床特征。 两类症状: 1、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 脾阳气虚,运化失司,寒湿阻滞,气机不畅,时轻时重,隐隐作痛,喜温喜按,则稍有缓解。(实证腹满则痛而拒按,虚中夹实则晨轻暮重,痰湿水饮阻滞,宜厚姜半甘汤) 2、吐,自利益甚: 脾阳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 A、下利越来越严重(越拉越虚) B、吐、利相比较,下利严重。(吐严重则胃寒重宜吴茱萸汤) C、其他症状伴随着下利的加重而加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自利: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大便稀溏,但命火不衰,肾阳不虚。 不渴:A、排除热证下利 B、排除少阴下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自利而渴,喜热饮,饮而不多) 《桂林古本》: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不说固定某方,强调灵活用方,以“辈”等治之。 单纯的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的下利用理中汤就可以了。你一看自利益甚,拉着拉着肾阳就有点不足了,那理中汤就压不住了,最后简直是不仅是大便溏薄,大便稀溏,而且又完谷不化了,那完全是脾肾两虚,已经由太阴病发展到少阴病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严重的用通脉四逆汤。所以宜服理中四逆辈,那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二、太阴经证(气血失和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 这是太阳表邪内陷,如果邪入脾脏当有自利不渴等证,但现在只有腹满实痛,说明邪不在脏,在经,邪陷太阴脾经,脾经气血失和。 气不利则满,血不和痛。 区别邪在脾脏与脾经的关键在于呕吐和下利,有利则在脏,无利则在经,故用桂枝加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在桂枝加芍药汤证的基础上发展,太阴脾经受邪还有两种情况: 虚重:气血两虚,经脉失养→腹中急痛,腹中经脉拘急,痉挛→小建中汤(加饴糖) 实重:气滞血瘀→大实痛,拒按→桂枝加大黄汤(大黄活血化瘀,化瘀止痛)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太阴经受邪,脉弱,中气虚,可能出现下利,如果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要减量,因中气弱,胃气弱,易动胃气。但也不能减得太多,芍药不能减到三两以下,不然就没效果了。 现代临床用于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核等。 三、太阴表证(四肢烦疼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太阴中风,太阴系统(脏、经、四肢)被风邪所伤,没有自利、腹满实痛,只有四肢烦痛,故称为太阴中风。没有头项强痛,没有发热,故不是太阳病。没有额头痛,目赤鼻干,缘缘面赤,不是阳明,没有偏头痛,耳聋口苦,胸胁满痛故不是少阳。胃也主四肢,但没有发热而渴的阳明证,故是太阴证。 四肢是表,正邪相争,气血浮盛,故脉浮。 阳微,轻取由浮变微,提示邪气退。 阴涩,沉取涩,提示里气不足,正气不足。 长:由涩转长,正气恢复而充实,故这种太阴中风可自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许多注家说这是太阴虚寒证兼太阳表证。如果是这样,按照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应当先补里,后解表,用桂枝人参汤,但这里用的是桂枝汤,所以不应当是这样,应是太阴中风。所以桂枝汤还可治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风寒在表。 太阴三证: 表证:太阴中风,四肢末梢被风寒邪气所伤 经证:太阴经循行部位受邪,经脉气血失和,腹满时痛 脏证:脏虚寒证,自利不渴,腹满时痛 四、太阴病预后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伤寒脉本浮紧,现变为浮而缓,由紧变软,寒邪入里。身恶寒,但手足自温,没有发热而渴,故不是阳明病,当是太阴病。 太阴本身阳气不足,体内湿邪不化,寒与湿合,郁滞气机,就可能影响肝胆疏泄而发黄或脾之本色外露而发黄,但现在小便利,湿邪有出路,故不会发黄。 七八日,经尽,突然出现心烦下利,十余行,是脾阳恢复,祛除体内寒浊邪气的表现。 寒浊邪气郁在肠道,当机体脾阳恢复时,就要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浊气,邪气不能通过发汗、利尿的方法排出,就通过下利排出体外。 这个证状不是以正虚为主,而是以邪盛为主。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邪入太阴,寒湿浊气没有排除体外,存留肠道,日久从阳明燥化,故大便硬。 这是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本文档为【06郝万山略说太阴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55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1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2-25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