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

举报
开通vip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 收稿日期 20032102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词义对比研究”(03JD 740006) 作者简介 张维友 (1952—) , 男, 湖北广水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英语词汇学、文体学等研究。 第 45 卷第1 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1 月 V o l. 45 N o. 1 Jou rnal of H uazhong N o rm al U n iversity (H um an it ies and Soci...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
收稿日期 20032102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词义对比研究”(03JD 740006) 作者简介 张维友 (1952—) , 男, 湖北广水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英语词汇学、文体学等研究。 第 45 卷第1 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1 月 V o l. 45 N o. 1 Jou rnal of H uazhong N o rm al U n iversity (H um an 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06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 张 维 友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本文对我国百年英汉语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 学的异同,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包括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价值; 继而概述了我国英 汉语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讨论了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 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的理论和 方法。 关键词 英汉对比; 回顾; 应用价值; 理论; 方法 中图分类号 H 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456 (2006) 0120133205 一、语言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和“对比”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 常出现的字眼, 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 它们 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比语言学 (Con trast ive L ingu is2 t ics) , 也称对比分析 (Con trast ive A nalysis) 和比较 语言学 (Com para t ive Ph ilo logy 或 Com para t ive L ingu ist ics 或 Com para t ive Gramm ar) [ 1 ] (p 58, p74) 是 语言学中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分支。它们 的联系在于两门学科都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为 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和“比较”来揭示其本质特征。 然而, 就其方法和研究的目的而言, 两者之间又存在 根本性的区别[ 2 ]。 比较语言学属于历时语言学 (d iach ron ic) , 也 称历史语言学 (H isto rica l L ingu ist ics)。它历时地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旨 在重构原始语, 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 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 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 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 (synch ron ic) , 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 考察和分析, 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 即语音、词汇、 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 并 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 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对比语言 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这里我们可以列表将两种语 言学的异同进行归纳: 领域 比较语言学 (比较语文学、比较语法、历史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对比分析) 对象 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 非亲属语言, 方言 目标 构拟原始语, 建立谱系关系 语言间的异同 重心 语言间的相似之处 语言间的不同之处 方法 历时 共时 作用 梳理语言间的相互联系发展词源学 发展语言类型学 指导语言教学ö翻译实践 作为研究方法,“比较”和“对比”是密不可分 的。所谓比较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 别异同高低”[ 3 ] (p99)。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 开比较, 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 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 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4 ]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 因为 “一种事物的特点, 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 来”[ 5 ]。尽管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有本质的区 别, 但在对比过程之中, 比较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以,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与“比较”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依赖。在对比研究中, 两个术 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且后者甚至高于前者, 经常 混合使用。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语言的对比研究古已有之。人类历史上自从有 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当然, 翻译还算不上对比 331 研究。严格的对比研究在国外可追溯到19 世纪末, Charles H. Grandgen t 在1894 年对英、德、法语音 进行对比, 1894 年W ilhelm V ieto r 对比德、英、法 语语音, 20 世纪初 Pau l Passy 对欧洲各主要语言 进行对比,M althesiu s 在 1926 年对比英语和捷克 语。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 他1933 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但 第一个使用“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的是 1941 年美 国的 Ben jam in L ee W ho rf。后来 Robert L ado, Charles D. F ries 和D i P ietro 等等都对对比研究做 出了贡献。L ado 于1957 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 (L ingu ist ics A cro ss Cu ltu res) , 该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被看作是语言 对比研究的里程碑。在该书中,L ado 提出了一系列 具体分析的方法, 包括怎样比较语音、语法、词汇、 文字、文化等系统。同年Charles D. F ries 发表了 《论英语为外语的教学》(T each ing and L earn ing English as a Fo reign L anguage) 被公认是与《跨文 化语言学》齐名的著作。[ 6, 7 ] 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 1898 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 文汉估》。之后, 黎锦熙在研究N eshfield 的《英语语 法》(English Gramm ar)的基础上于1924 年写出了 《新著国语文法》; 吕叔湘研究了Jespersen 的《英语 语法精要》(E ssen t ia l of English Gramm ar)于1942 年写出了《中国文法要略》; 王力不仅研究了叶氏的 语法还研究了B loom field 的《语言论》(L anguage) , 先后发表了《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 论》(1944) 两部著作。根据刘重德的观点[ 8 ] (p Í ) , 1898- 1949 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 这期间, 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 成绩显著。杨 自俭和李瑞华对上述前贤的对比研究评述说,“虽 有移植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 独特创造, 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 9 ] (p 2) 这种评价应该 说是恰如其分的。此后到 1976 年是我国对比研究 的第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 这时期的对比研究几 乎陷于停滞, 成果寥若晨星。1977 年吕叔湘发表了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标志着对比研究的第三个时 期的开始。由于改革开放, 国门打开, 我国逐渐掀起 了学习外语热。随着英语教学的蓬勃开展, 英汉、汉 英语言对比研究热情愈来愈高, 成果逐渐多起来。 据统计从 1977- 1997 年的 20 年间, 共发表对比研 究的论文600 多篇, 著作近40 部; 而1998- 1999 两 年就出现对比方面的论文 200 多篇, 还不包括翻译 方面的文章, 增长的速度实在是惊人, 且有继续上 涨的势头, 可谓欣欣向荣。 三、英汉语言对比的目的和实用价值 对比研究分理论对比和应用对比。理论对比又 可分一般理论对比和具体理论对比。一般理论对比 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问题, 而具 体理论对比是运用一般对比语言学的原理和知识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根 据F isiak 的观点, 理论对比的任务是探讨对比研究 的合理模式和理论框架, 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描述两 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异同, 以确定语言之间的 等同、相似和对应的概念[ 10, 11 ]。 应用对比也包括一般应用对比和具体应用对 比。前者的任务是探讨对比语言学应用的一般理论 和方法问题。后者的任务是为某一具体的应用的目 的而进行的两种语言的对比, 在对比的基础上, 把 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概括起来, 实用价值 主要表现在下述各方面: 第一、促进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英汉语言对 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 让中国 学生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吕叔 湘早在 1947 年出版的《中国人学英语》(1980 年修 订2 版) [ 12 ]的序言中就说过,“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 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在每一个具体 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 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 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 个不同的家族, 英语是带有一定屈折形式的音义型 形态语言, 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孤立语, 表征 方式迥异。一旦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 就 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正迁移; 知道两种语 言的不同之点, 就可以设法降低负迁移, 少走弯路, 事半功倍。目前我国英语学习仍然“费时低效”的现 象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不够和不甚得法不无关 系。同理, 这些研究成果对汉外教学也会起到相同 的作用。 第二、促进翻译理论的建设与实践和机器翻译 的应用。对比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为翻译提供理 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我们知道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 传递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翻译在世界文明进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 我国还没有 翻译理论, 所谓‘信达雅’及‘直译意译’之争、‘神似 形似’之争等, 本质上都是经验型的”[ 13 ] (p 10)。实践 中的硬译、乱译等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 翻译中向 “西方一边倒”的现象严重, 英语式的汉语、汉语式 431 的英语屡见不鲜, 造成语言规范混乱等问题。新的 翻译理论的产生和翻译学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对 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其次是机器翻译问题。半个 世纪以来, 随着人工智能的开发, 高新技术的飞跃 发展, 机器翻译突飞猛进, 成绩瞩目。但机器翻译的 质量亟待提高。机器翻译过程中语际间词语的等值 问题、句子结构转换问题, 尤其是文化因素和情感 因素问题, 目前还无法解决, 这些是摆在对比研究 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有待逐步完善和提高。 第三、促进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英汉双 语词典在英—汉、汉—英教学和翻译中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随着英语学习的蓬勃发展, 双语词典的 编撰也红红火火, 成绩斐然。据琢行 1989 年的统 计[ 14 ] , 我国大陆在1949- 1989 年的40 年间出版双 语词典1300 多种, 涉及19 个语种, 有大、中、小型各 类的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王乃文 1995 年进一步 统计[ 15 ] , 当时市场上有2078 种双语词典, 多语词典 266 种, 共 2344 种[ 16 ] (p i) , 现在又时隔近十年, 词典 的品种和数量的增加是可以想象的。这些词典中不 乏上乘之作, 但良莠不齐, 有的质量之低劣, 令人担 忧。词典的质量与词典编纂人员的词典知识、双语 知识、文字工夫、文化素养等固然有关, 但也与英汉 语言研究的现状不无关系。要把每一条源语词目的 对应词意义、例证、音标、词源、各种标注等搞准确, 就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和异同。双语词典 首先面临的是找对应词, 但事实上绝对的对应词不 多, 大多是相对对应词或无对应词。这涉及到词形 和词义两个方面。英语是音义形态语, 名、动、形、状 词性与词形密切相关, 而汉语是形音义相结合的孤 立语, 词类划分异常困难。词义上的问题更复杂。词 有外延义和内涵义, 内涵义包括附加义、色彩义、情 感义等, 还有习语、惯用语、典故等等, 这些都与民 族文化密不可分。怎样能找出它们的对应词, 对应 的程度如何, 怎样确定词汇空缺现象, 如何处理等, 都需要建立在对比研究的成果之上。所以, 要提高 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质量, 必须加强英汉语言对比 研究。 第四、促进现代汉语的研究。“他山之石, 可以 攻玉。”吕叔湘早在 1977 年就说过,“要认识汉语的 特点, 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自 1898 年《马氏文通》 问世以来, 掀起了对比研究之风, 出现了一批语言 大师如林语堂、黎锦熙、赵元任、吕叔湘、王力等, 开 创了通过参照西方文法来研究汉语的先河, 改变了 千百年来以训诂研究汉语的传统。邢福义认为, 汉 语研究 (主要指语法研究) 经历了“套用期”(19 世 纪末—20 世纪30 年代末期)、“引发期”(20 世纪30 年代末期—70 年代末期) , 现在已进入“探求期”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现在) , 揭示了许许多多汉 语中长期熟视无睹的现象, 建立了汉语的语法和词 类理论。他评价说,“基本倾向是接受外国理论的启 示, 注重通过对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探索研究的路 子, 追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 法。”[ 17 ] (p 5)。但自《马氏文通》以来, 汉语界引进不 断, 论争不休。如“20 年代前后的文白之争、30 年代 的文法革新讨论、拼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国罗’与‘拉化’之争, 50 年代的词类问题、主语宾语问题讨论, 60 年代的 语言与言语问题、《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单句复 句问题讨论, 80 年代的析句方法讨论、关于文化语 言学的论争, 90 年代的‘三个平面问题’、‘字本位’ 问题等。”[ 18 ] (p12) 理论和方法的引进自 30 年代起开 始盛行, 如传统语言学、新语法学派、索绪尔的结构 主义、美国的描写语言学、欧洲功能语言学、乔姆斯 基转换生成语言学、后乔姆斯基的理论 (如法位学、 格语法、生成语义学、蒙塔古语法等)、认知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系统功能语 法等等[ 18 ]。徐通锵对此颇有微词,“《马氏文通》以 来的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以西方语言 学为楷模“急起直追”, 人家有什么, 我们就学什么; 人家用什么概念, 我们也跟着用什么概念。”[ 19 ] (p 5) 吕叔湘也曾直截了当地批评,“⋯⋯所有的理论都 是外来的。外国的理论在那儿翻新, 咱们也就跟着 转”[ 20 ]。上述批评不是说不要引进, 不要争论。刚好 相反, 引进是为了借鉴, 真理越辩越明。问题的核心 是要实现立足点的转移, 对比印欧语的结构差异, 紧紧抓住汉语的特点, 从中提炼和升华相关理论和 方法。邢福义 (1996)在外来理论的启示下, 通过对 汉语事实的挖掘探索, 创立了“小句中枢”和“两个 三角”(即“表—里—值”和“普—方—古”) 理论[ 17 ] , 这就是有力的佐证。笔者相信, 只要我们摈弃“盲从 照搬, 拿来主义”的作风, 汲取印欧语研究的成果, 注重汉语的语言事实, 定能将现代汉语研究推向 深入。 四、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做语言研究应该有思路, 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那么, 用什么理论作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指导思 想呢? 回顾西方自L ado 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对比 研究所走过的路, 人们尝试过多种理论和模式, 大 体可归纳为3 种[ 7 ]: 第一是结构主义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语言 531 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层次所组成的。 对比研究应该建立在语言的各层次的语言事实的 描写和对比上。按照这种理论, 人们在研究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语言各层次上寻觅和列举相似或等值 的语言现象和不同的地方, 并解释为什么具有这些 特点, 怎样避免语言中的副迁移。比如说英语中的ö•–ö在汉语中是没有的, 汉语中的özh ch shö是英 语中所没有的, 应该如何避免把ö•ö发成ösö而把ö–ö发成ödö; 对学汉语的来讲如何解决özh ch shö 的发音问题。就词汇而言, 英语中是以词 (w o rd)为 核心, 词是由词素 (现汉语界一般称为“语素”)构成 的, 而汉语中用于构词的是字, 字是汉语独特的语 言现象, 英语中没有等值物。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种 语言的词汇有哪些相同处和哪些不同点, 等等。 第二种是转换生成理论。按Chom sky 的理论, 各民族的语言尽管千差万别, 都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是深层, 一个是表层。深层结构是语义和概念, 它由语素并按一定的语法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体现出来。这种体现 深层结构的东西可以数学化, 抽象成各种符号, 如 “王老师在写信 (M r W ang is w rit ing a let ter)”可 抽象成S (N P) + P (V P) + O (N P) , 表层结构是可 以转换的, 这个英文句子可转换成A let ter is being w rit ten by M r W ang (O + P + S) , 深层结构不 变。但汉语句子“信正在被张老师写”或“信被在写 由张老师”都不通, 而只能说“信张老师正在写 (O + S + P)”。对比的结果是, 汉语的句子转换规则 与英语不尽相同, 英语的生成规则不能照搬到汉语 中来。 第三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该理论的特点是注 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环境。前两种理论基本上 都是静态的语言研究, 而系统功能注重语言的动态 研究。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场合可 以是完全相同的, 但意义不同。譬如汉语里“你吃饭 了吗? (H ave you had you r m eal? D id you ea t?)”常 用作招呼语, 而放到英语中就变成了“邀请”。在两 种语言里, 形式近似, 但语用功能迥异。 现在, 对比研究的热点是把社会语言学、心理 语言学、篇章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语言哲 学、思维与文化等理论运用于对比研究, 注意力开 始从静态的研究逐步转向动态的言语研究。更可喜 的是一部分学者已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运用 于对比研究, 如赵世开主编的《汉英语法对比研究 文集》就是这方面主要代表[ 21 ] , 是对比研究从微观 向宏观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对英汉语言中的 比喻研究的兴起也是运用认知理论进行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的方法是很多的。有宏观的对比和微 观的对比; 有共时的对比和历时的对比; 有归纳法 分析, 有演绎法比较; 有静态的分析, 有动态的考 察; 有定性研究, 有定量统计; 有语言的分析, 也有 逻辑思辨, 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综 合运用。以宏观和微观的对比为例。对比可能集中 在微观的某一语言层面上, 或语音、或词汇、或句 法、或篇章。语音上的对比可细化到语言的音位、音 素和区别特征; 词汇上可下溯到形位形素、义位义 素等。然而, 在对比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宏观的方法, 即把某一个语言现象放到时间、空间和社会环境中 去研究, 结合语言的功能对比, 结合语言心理进行 对比[ 22 ]。同理, 在对英汉语某一语言层面作共时对 比中, 为了解释或穷尽其缘由, 可同时历时地追根 溯源。定性定量更是密不可分, 因为只有建立在定 量上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就对比的程序而言, 大致可分 6 个步骤进 行[ 11 ] (p 59- 66) : 确定范围, 搜集文献, 确定理论, 选取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 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确定范围指比较的内容, 包括语言的某一个层 面和具体的语言单位。单位越小越具体, 效果越好。 搜集文献指搜寻汇集语言某一具体层面相关 或范围内已有文献资料和对比研究材料, 这样便于 了解和掌握本领域的研究情况, 避免重复, 少走弯 路, 提高研究价值。 确定理论就是选用具体的理论框架或模式做 指导, 如前面提到的结构主义理论, 转换生成理论, 系统功能理论, 等等。选取的理论应该根据对比的 需要, 因为每一种分析模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 理论框架选择不当将会影响对比的结果和效果。 选取材料是指对采集的语料进行挑选取舍。因 为语料选用不当, 则无法进行对比。选取的材料应 该在语言单位、年代、体裁、语体等方面尽可能一 致, 以保证可比性。 分析比较就是观察、分析, 寻找异同、得出结论 的过程。两种语言对比可能存在彼此不同, 或此一 比多或此多彼一, 或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等 3 种情 况, 如果“拿一种语言的情况去套另一种语言的情 况, 就无法得出客观的结论”[ 5 ]。 对比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英汉语言的 对比研究更是充满希望, 方兴未艾。只要目标明确, 内容确定, 对象具体, 理论对路, 方法恰当, 研究人 员具有科学的态度, 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一定能推 进英汉语言的比较研究发展。 631 参考文献 [ 1 ] Ch rista l, D avid. A D ictionary of L ing u istics and P h2 onetics[Z ]. L ondon: Basil B lackw ell, 1985. [2 ] H artm an, R. R. K. and Sto rk, F. C. A D ictionary of L ang uag e and L ing u istics [ Z ]. A pp lied Science Pub lishers, 1976. [ 3 ] 现代汉语词典 (汉英双解) [Z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2002. [ 4 ]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 (新 1 版) [M ]. 北京: 商务印 书馆, 1982. [ 5 ] 吕叔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J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77, (2). [ 6 ] 赵世开. 浅谈英汉和汉语的对比研究[J ]. 外国语文 教学, 1979, (3). [7 ] 王宗炎. 对比分析与语言教学 [J ]. 语言研究, 1983, (1). [ 8 ] 刘重德.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序 [A ]. 李瑞华.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1990. [ 9 ] 杨自俭, 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述评 [A ]. 杨自俭, 李瑞华.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 [C ].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1990. [ 10 ] F isiak, Jacek (ed). T heoretica l Issues in Con trastive L ing u istics [M ]. Am sterdam: John Ben jam ins, 1980. [11 ] 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992. [12 ] 吕叔湘. 中国人学英语 (修订2 版) [M ]. 北京: 商务 印书馆, 1980. [13 ]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 1997. [14 ] 琢行. 双语词典 40 年概况初描 [J ]. 辞书研究, 1989, (6). [15 ] 王乃文. 谈双语词书系列化和标准化[J ]. 外语与外 语教学, 1995, (3). [16 ] 李明, 周敬华. 双语词典编纂[M ].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1. [17 ] 邢福义. 汉语语法学[M ].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 1996. [18 ] 潘文国.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2. [ 19 ] 徐通锵.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序 [A ]. 潘文国. 字 本位与汉语研究[C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0 ] 吕叔湘. 中国语法学史·序 [A ]. 龚千炎. 中国语 法学史[C ].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7. [21 ] 赵世开.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C ].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 2000. [22 ] 赵世开. 英汉对比中微观和宏观的研究[J ]. 外国语 文教学, 1985, (1- 2). Con tra st ive Stud ies Between Engl ish And Ch inese——Va lues, Theor ies, M ethodology ZHAN G W ei2you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s, H uazhong N o rm al U n iversity, W uhan 430079, Ch ina) Abstract T h is art icle is a reflect ion on the con trast ive stud i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 inese in Ch ina. It beg in s w ith the d iscu ssion of the d ist inct ion betw een Con trast ive L ingu ist ics and Com para t ive L ingu is2 t ics, then con t inues w ith the retro spect ion and evalua t ion of the past hundred2year con trast ive stud ies betw een English and Ch inese, fo llow ed by a deta iled d iscu ssion of the sign if icance and the po ten t ia l u se of the resu lts of con trast ive stud ies; and fina lly elabo ra tes on the theo ries and m ethodo logy in the field. Key words con trast ive study; ret ro spect ion; app lied va lues; theo ries; m ethodo logy 责任编辑 曾新 731
本文档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26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4-03-20
浏览量: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