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姚文放 谷色毛户李二谷橄撼几鉴场异鉴幼尹撼匆瞬透熟鉴缺尹指熟岁幼碑毛 ‘‘呀 ‘‘呀 ‘‘‘ 心‘哈 ‘ 国外一位学者说过 “ 什么是青年文 化 青年文化就是流行歌曲 , 就是摇滚乐 。 ” 这一 流行说法显然不是在学理上给青年文化下一 个准确周延的定义 , 青年文化除了流行歌曲 和摇滚乐之外 , 还包括迪斯科 、 武侠电影 、 言 情小说 、 文化衫 、 婚纱摄影 、 西式快餐 、 贺 卡等 , 但是说流行歌曲和摇滚乐在青年文化 中特别具有代表性 , 则是不争之论 , 这里...

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 姚文放 谷色毛户李二谷橄撼几鉴场异鉴幼尹撼匆瞬透熟鉴缺尹指熟岁幼碑毛 ‘‘呀 ‘‘呀 ‘‘‘ 心‘哈 ‘ 国外一位学者说过 “ 什么是青年文 化 青年文化就是流行歌曲 , 就是摇滚乐 。 ” 这一 流行说法显然不是在学理上给青年文化下一 个准确周延的定义 , 青年文化除了流行歌曲 和摇滚乐之外 , 还包括迪斯科 、 武侠电影 、 言 情小说 、 文化衫 、 婚纱摄影 、 西式快餐 、 贺 卡等 , 但是说流行歌曲和摇滚乐在青年文化 中特别具有代表性 , 则是不争之论 , 这里我 们即以摇滚乐为例对青年文化作出分析 。 在 世纪下半叶的国际政治舞台上 , 有 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除了各国政坛衰衰诸 公呼风唤雨 、 纵横裨阖 , 操纵着整个世界的 风云变幻之外 , 还有一支倍受世人瞩 目的力 量时时粉墨登场 、 大声疾呼 , 对发生在我们 这个星球上的各种重大事件作出快速的 、 强 烈的反应 , 四射出炽热的政治热力和道德光 彩 , 洋溢着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 , 其 情其景着实让人为之动容 、 为之赞叹 , 那就 是摇滚乐 。 自 年代以来 , 大凡地球上发生 战争 、 暴力 、 饥荒 、 疾病 、 种族歧视 、 自然 灾害 、 环境污染等不幸事件 , 紧随其后都能 看到摇滚青年在紧急行动 , 听到在各大洲四 处轰鸣的摇滚节奏 。 和平 、 进步 、 自由 、 平 等 、 博爱 , 是这些政治性摇滚演出的主旋律 , 一代青年摇滚歌手试图以这些正面性的理念 唤醒世人的良知和道义 , 进而改变世界格局 , 扭转历史进程 , 即便凭他们的阱手服足 、 奔 走呼号未必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 , 但起码也 司《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能对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 摇滚乐的上述动天地 、 泣鬼神的旷世之 举正表 明了青年文化强 烈的社会性和政 治 性 , 对此摇滚歌手们并不乏 自觉意识 , 许多 摇滚歌手都共同认定政治是摇滚乐的起点 。 这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政治热情来 自青年人 的本性 , 有其社会心理依据 。 青年问题专家 指出 “ 青年阶段 ⋯ ⋯从政治上看有其特殊重 要的意义 。 在生命周期的这一阶段 , 青年人 努力向成年过渡 , 不断增加对政治问题的了 解 , 并逐步形成 自己基本的社会和政治观念 , 其中有些观念终身不变 ” ① 。 然而一旦青年文 化这种与生俱来的外倾冲动与实际生活进程 相结合 , 便获致了非常具体的内涵 。 自 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 , 西方掀起了 一场声势浩大而至今方兴未艾的 “ 新社会运 动 ” , 女权主义运动 、 种族平等运动 、 人权运 动 、 反战运动 、 反核运动 、 保护生态运动等 等 , 这些运动都可以归入这场在发达工业国 家兴起而波及欠发达国家 , 以反对和抗议现 存政治现实的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公众性斗 争运动之中 , 而青年文化恰恰在其中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 。 许多摇滚歌手都积极投身于这 场运动的洪流 , 而以其社会影响比常人更多 了一层号召力和鼓动力 。 他们一方面组织各 种形式的演唱 会为需要救助的人 们募集资 金 , 另一方面又用音乐和表演来阐释他们的 信念 , 为运动提供某种政治理念 。 一代摇滚 斗士还走上街头 , 将他们的血肉之躯汇入这 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大潮 。 有的摇滚歌手本身 就是 “ 新社会运动 ” 中各种政治组织的重要 成员 , 像 “ 警察 ” 乐队的 亥心人物斯汀就是 “ 大赦国际 ” 的领导人之一 , 他曾在 年代 聚集了一大批摇滚红星举办了旨在声援当时 尚身系图圈的南非黑人领 袖纳尔逊 · 曼德拉 的 “ 人权 ” 巡回演唱会 。 中国摇滚 乐的 问 世起码要 比西方晚 年 , 但它一登场就表现 出丝毫不亚于西方摇 滚的鲜明的社会意识 , 而它参与社会问题和 现实政治的途 径和方式也与后者大致不差 , 例如崔健为亚运会 、 “ 希望工程 ” 所作的巡回 义演都集资甚巨 。 在这里可以见 出中国摇滚 乐正在加入青年文化的世界进程 , 为光大文 明 、 进步 、 和平 、 友爱而鼓与呼 , 这除了青 年文化与生俱来的政治热情之外 , 还有着重 要的客观因素 , 那就是 , 虽然时代在前进 , 但 贫穷 、 灾害 、 污染 、 疾病 、 暴力 、 愚味 、 落 后却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面 临的世纪之厄 , 谁也无法逃脱 , 谁也不能袖手旁观 , 谁都应 当对此承担起一份责任和义务 , 尤其是血气 方刚的青年一代更是责无旁贷 。 同时 , 当今 的地球 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 , 也越来越小 , 一 切思想潮流和 社会潮流都 日益成为世界性 、 全球性的 , 任何形式的限制 、 幽禁和隔绝都 越来越成为不可能 , 因此世界范围内的青年 文化正处 于共 同的思想背景 和 时代 氛 围之 中 , 从而越来越趋于同步和一致 。 在摇滚乐中 , 有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 “ 父亲 ” 形象 , 歌曲常常在对于 “ 父亲 ” 的诅 咒和蔑视之中宣泄着一种强烈的仇父意识 , 这里 “ 父亲 ” 显然只是一个隐喻 , 它所象征 的成人文化和父辈文化 , 正是青年歌手所欲 掀翻的头顶巨石 。 弗洛伊德认为 , 青年人对于成人世界的 反叛倾向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就 已形 成的恋母仇父的 “ 俄狄普斯情结 ” , 也就是说 这种社会性倾向有着生物学的基础 , 它是本 能性的东西采取了社会性的表现方式 。 ②虽 然男孩女孩们对于父母的反抗 女孩 自幼表 现出爱父嫌母的 “ 厄勒克特拉情结 ” 其程度 因人而异 , 有逐步放弃本能情结被成人世界 同化和其本能情结变本加厉地激烈反抗成人 世界这两种极端情况 , 但是他们在青春期的 行为深刻地受到本能情结的驱使则一 。 而在 摇滚乐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成人世界的强烈 的反叛意识则属于后一种极端形式 。 在青年文 化中 , “ 父亲 ” 的形象是一个表 征家庭 、 学校 、 社会 、 体制 、 规范 、 权力等 主流势力的文 化符码 , 青年人往往借以对现 行的官僚机制 、 价值值系 、 教育制度 、 文化 状况作出尖锐的质疑和激烈的抨击 , 正因为 如此 , 摇滚乐常常被青年叛逆者们奉为精神 上的旗帜 、 号角和进行 曲 。 但是如果据此就判定摇滚乐的宗旨就在 于号召革命 、 鼓动暴动 , 那也不符合事实 。 摇 滚乐抗拒成人世界 , 反叛传统势力 , 但它并 不直接诉诸实际的暴力 , 而只是标举某种理 念 , 激扬某种情感和情绪 或者推崇某种生 活方式 。 它对于父辈文化的对抗毋宁说 只是 表演性和象征性的 。 摇滚乐的所谓反叛性 、 破 坏性和冲击性 , 除了隐喻性极强的歌词之外 , 更多只是表现为现场表演时尖厉刺耳的电声 伴奏 、 震耳欲聋的重金属混响 、 活力勃发的 旋转蹦跳 、 中气十足的呼号呐喊等等 , 只是 由这一切所达成的一种观赏效果 , 总的说来 仍囿于审美活动 、 艺术活动 , 尽管常常表现 为反审美 、 反艺术的倾向 , 然而反审美仍是 一种审美 , 反艺术仍是一种艺术 。 于此也就 可以理解 , 为什么摇滚乐十分激烈地反对父 辈文 化 , 但大多数歌手却是 “ 非暴力运动 ” 的 倡导者 。 在这里也可以见出像摇滚乐这类青 年文化 的政 治意 向往往 只是 一 种诉诸艺 术 化 、 戏剧化 、 仪式化的政治冲动 。 摇滚歌手不仅在政治上以离经叛道者的 姿态出现 , 而且在文化上也以标新立异者的 身份 自许 , 常常有如出自本能似地表现出反 一 一 《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叛传统 、 重新书写音乐史的 自信 , 他们不仅 以自己的演唱方式对长期以 未以词曲创作为 本体 、 以演唱演奏者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概念 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 震荡和破坏 , 而且对占 据着音乐史上显赫地位的大师和前辈嗤之以 鼻 、 不屑一顾 , 这种心态就凝结成了在摇滚 圈内一个流传甚广的 口号 “ 超越 贝多芬 , 把 这一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 。 ” 然而就在叱咤风云 、 显赫一时的一代摇 滚青年以争天拒俗的叛逆精神确立了自己在 流行乐坛上的崇高地位的同时 , 也势必被他 们所标举 的叛逆精神掏空 了 自己脚 下的土 地 。 时光茬荐 、 韶华易逝 , 当他们为 自己赢 得一顶顶桂冠和一道道光环之时 , 也就开始 被继起的更年轻的叛逆者称作 “ 老家伙 ” 而 不放在眼里了 。 反叛他人与被他人反叛 , 作 为 “ 革命 ” 的动力与作为 “ 革命 ” 的对象 , 这 是摇滚乐 与生俱 来 的一个 悖 论 , 因为 “ 反 叛 ” 本来就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向度 , 一是指 向他人 , 一是指向自己 , 任何只有一个 向度 的 “ 反叛 ” , 那种只容许 自己否定他人而不容 许他人否定 自己的 “ 反叛 ” 都不是真正的 、 彻 底的反叛 。 从而对以叛逆精神为标帜的摇滚 歌手来说 , 被继起的一代新锐所推翻 、 所消 解往往也是难以逃脱的结局 。 而且摇滚作为 反叛性极强的青年文 化 , 其文化范式的转换 递进无疑要比别人速度更快 、 周期更短 、 所 引起的震荡也更大 。 如在中国的摇滚乐坛 , 近 年来 “ 让崔健退休 ” 的呼声就 已不绝于耳 。 如 火烈烈的反叛精神成就了一代摇滚歌手 , 但 也旋即将他们变成了历史 。 说起 摇 滚 乐 , 人 们 会 自然 而 然 想 到 “ 性 ,, 。 在英文中 “ 摇滚 ” 一 词的本义即指做爱动作 , 而摇滚歌星也往往 以其性感的形象而成为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 像 。 摇滚乐的色情意味首先表现在歌名和歌 词上 , 有些歌名和歌词带有某种隐喻性和暗 司《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示性 , 有些则直截了当 、 毫无遮拦 。 然而摇 滚乐的意味不能仅仅从其书面形式去体会 , 其真髓更多在于其现场演唱 , 后者的重要性 甚至大大超过词曲本身 。 · 迪克斯坦曾十 分传神地描述 “ 滚石 ” 的灵魂人物贾格尔的 表演 强壮男子任意欺凌女子的暴虐性 , 肥 厚性感 、 含义不明的嘴唇 , 挑逗性的 、 扭泥 作态的动作等加在一起 , 构成了一种特别的 舞台风格 。 而其炽热的情欲在一曲 《在我的 拇 指下 》中更是暴露无遗 , 在演唱的时候 , “ 贾格尔不仅具有发出一种喘气式的哼哼声 的特殊技能 , 而且像任何优秀演员一样 , 懂 得如何给最简单的字句蒙上一层寓意深长的 气氛 很难描绘他那伪装的南方长音所具有 的那种冷嘲热讽地歧视女性的音调 ‘在 ⋯我 ⋯的 ⋯拇 ⋯指 ⋯下 ⋯’ ” ③。 更为忘乎所以的 是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现场作出些不堪入 目 的淫秽动作 , 而这往往与乐曲本身毫无关系 。 摇滚乐所表现出来的性骚动彰显了青年 文化一个重要方面 。 青年文化常带有矛盾冲 突 、 紧张不安和狂放不羁的性质 , 这原本有 其 自然性 、 本能性的基础 , 那就是性本能导 致心理失衡与宣泄内心欲望以达到心理平衡 这两种对立趋势的交战所造成的动荡多变的 心理状态 。 青年期所面临的困扰往往并非由 外部因素造成 , 年轻人更多面临由性本能所 引起的内心冲突 。 不妨这样来理解青年文化 普遍存在的性骚动 这是年轻人所找到的释 放心理能量 、 缓解内心紧张的泄洪 口 , 而它 通过具体的文化样式表现出来时 , 又不免带 有年轻人 “ 为赋新词强说愁 ” 的夸张和矫情 。 然而这样一来势必会遇到一道无法绕过 的障碍 , 那就是伦理道德的樊篱 。 摇滚乐在 “ 性 ”上的放纵无度引起了来 自成人世界的一 片谴责之声 , 遭到长辈们结成的神圣同盟的 无情围剿 。 然而这一切恰恰产生了相反的效 果 ,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 , 摇滚乐不仅没有消 声匿迹 , 反而变本加厉 。 摇滚乐的性感操练 不仅没有停歇 ,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 不过 一 一 遁入了更加隐晦 、 更加扭曲的路径 。 这种逆 反心理也正是年轻 人的特质 , 如果没有来自 父母和长辈的压抑 , 也许他们的反抗不至于 如此激烈 , 巨大的外部压力往往只会挑起他 们更加狂放激越的叛逆情绪 , 也正 由于这一 点 , 所以摇滚乐关注社会 、 反叛传统的政治 热情和社会意识的内涵也非常复杂 , 它们常 常与本能的性冲动相互揉合 、 难分彼此 , 摇 滚青年在扬道义 、 惩腐恶 、 倡新声 、 破陈规 时往往是从 “性 ” 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 将 “ 性 ” 作为破坏力巨大的掌中利器 。 摇滚乐手在世人中口碑极差的另一桩事 就是吸毒 。 如今吸毒在流行文化圈内大肆流 行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 而在摇滚乐坛毒 潮的泛滥则尤为猖撅 , 许多声名遐迩的摇滚 歌手都有吸毒成瘾的丑闻 , 而 自有摇滚以来 有关那些顶尖 巨星因吸毒过量而致死的恶性 事件就从未间断过 。 我国摇滚女歌星罗琦不 久前也因吸毒而被强制接受戒毒治疗 。 与毒 共舞 , 这无疑是摇滚最阴暗丑陋的一面 。 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 , 当吸毒者处于低 度或中度中毒状态时 , 他会获得种种迥异于 日常生活的神秘经验 , 他会丢失原有的个人 身份感 , 体验到力量感和 自信心的增强 , 甚 至觉得能够拯救人类 、 拥有整个世界 , 从而 对 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作 出过度的确认并获得 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 他也会获得某种神秘启 示 , 觉得能够透辟地洞察别人和反观 自身 , 心 智变得更加活跃 , 各种情绪的强度提高 , 感 觉更加淳朴天真 , 能够坦然面对各种矛盾 , 很 少考虑语言行为的后果 , 等等 。 这就有可能 使之勃发出在正常状态下因受到理性的过度 压抑而沉睡于潜意识之中的原创力 , 而这一 切恰恰都通往艺术创造 。 因此摇滚歌手经常 靠吸毒来寻找感觉 、 招邀灵感 , 而他们许多 旷世之作正是在吸食可卡因或海洛因以后的 迷幻境界中完成 。 然而在这些摇滚 “ 瘾君子 ” 那里 , 在这 种追求新的生存方式和创作境界的名义之下 其实掩盖着一个重要的事实 , 那就是对于毒 品所带来的生理性 、 生物性快感的嗜好 , 甚 至后者成为更为强劲的动力 。 大量心理学资 料显示 , 在吸毒过程中吸毒者能够产生那种 欲仙欲死的快适体验 , 这会使他对于毒品形 成强烈的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 , 吸毒者一旦 离开毒品便会产生严重的缺失感 , 出现种种 痛苦不堪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 只有再次 吸毒 , 这些症状才能得到缓解和消除 。 如果 以后停止吸毒 , 这些症状又会再度出现 , 而 且情况只会越发加重 , 于是吸毒者又千方百 计不择手段地寻找毒品以求得解脱 ⋯ ⋯ 。 如 此周而复始 , 对于吸毒者的生理 、 心理造成 极大的栽害和扭曲 , 导致其生理机能的衰退 和体内系统的紊乱 , 以至染上像艾滋病之类 的世纪病 , 滋生颓废情绪和厌世思想 , 甚至 造成精神的全面崩溃 。 到 了这个份儿上 , 便 不能不与青年文化光大文明 、 昌明进步和谋 求发展的理想严重相悖了 。 四 一 一 摇滚还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 , 即它一 面对现代商品社会的商业化势头持强烈的抵 制态度 , 而另一面一个个年轻歌手又几乎都 是其 富裕程度与其年龄很 不相称的百万 富 翁 。 我们不必因其腰缠万贯而怀疑他们对于 铜臭气的鄙夷态度只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假 清高 , 毋宁说这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 。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关键在于摇滚拥有 一个极其广阔而且源源不断的市场 。 出于青 少年普遍共同的心理规律 , 摇滚所扬厉的关 注社会的政治热情 、 反传统精神 、 对性的跃 跃欲试心情 , 以及某种越轨倾向正代表和表 达了青少年的潜在欲望 , 从而使得广大青少 年歌迷趋之若鹜 , 甚至对它抱有一种宗教式 的狂热 。 约翰 · 列侬就说过 “ 我们现在 比耶 稣还受欢迎 。 ” 这样 , 在摇滚面前就展现出一 个前景十分诱人的广阔市场 , 成为一个以青 少年为消费主体的极其有利可 图的热 门行 司《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业 。 其盛况只消看摇滚歌星的唱 片销售情况 便可见一斑 “ 猫王 ” 埃 尔维斯 · 普莱斯列 年的专辑 《伤心旅店 》为 当年销售达到 百万张以上的 种唱片中的第一张 , 在他死 后 天 内其唱 片销量一 下子 就达到 万 张 , 他在世时唱片的销售总数达到了 亿张 耐人寻味的是 , 一代摇滚青年越是有利 可图 , 便越是对金钱抱着一种不屑一顾的无 所谓态度 , 越是对商业浊流表现出激烈的对 抗情绪 。这种态度并不仅仅停留在 口 头上 , 而 是常常得到有力的践行 , 他们在解困扶危的 义演义卖中仗义疏财 、 个人出手动辄数以万 计 , 都是有 目共睹 、 有 口 皆碑的 , 这在常人 可能还未必能够做到 。 问题在于 , 年轻的摇 滚歌手们对于商业化的对抗与其在政治 、 道 德 、 宗教 、 艺术等方面的反潮流 、 反世俗姿 态是完全一致的 。 不可否认 , 摇滚与商业机 制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 摇滚歌手也不是以喝 西北风为生 , 它也需要得到经济保障 , 或者 说只有丰裕的经济来源方能维持其奢靡的开 支 。 但是 , 摇滚的天生野性决定了它不会轻 易就范 , 这是一个哪怕受罪受穷也不愿俯首 贴耳的野孩子 , 它决不会为了 “ 几个臭钱 ” 而 放弃自己保持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 , 表达 个人的原则 、 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权利 , 它在 世俗面前总是要摆 出一种 “ 世人 皆醉 我 独 醒 ” 式的清醒和孤傲 。 然而越是这样 , 也就 越是受到广大青年歌迷的崇敬和欢迎 , 越是 成为青年人心 目中的偶像 , 越是能够赢得众 多的崇拜者 、 追逐者 , 亦即赢得越来越多的 消费者 , 从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商业效应 。 这 与他们在政治 、 道德 、 宗教 、 艺术上的反叛 姿态相辅相成 , 树立起摇滚作为世俗潮流之 叛逆者的完整形象 , 而且相互 回环呼应使其 影响越来越得到扩大和加强 。 此时 , 作为摇 滚歌手供养人 当然更主要是靠摇滚歌手牟 利 的唱片制造商 、 发行商 、 经纪人以及 由 他们所操纵的商业机制也不能不对摇滚歌手 的这种梁傲不驯 、 狂放乖张采取容忍迁就的 司《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态度 , 而这些摇滚歌手也像被惯坏了的孩子 一样更加悠唯放任 , 一切都不在话下 。 于是 摇滚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 它越是激烈地抗 击商业化的潮流 , 便越能产生商业效应 , 就 越来越为商业机制所看好 、 所利用 , 进而越 是被深深地卷进商业化的漩涡 。 摇滚的这一 奇特处境恰恰昭示了一般青年文化在现代商 品社会所面临的共同天命 。 “ 青年文化 ”作为以青年期这一年龄段为 界说而划分出的亚文化 , 其本源性的依据在 于这一人生发展阶段的生理 、 心理特点 。 容 格将青年期称为人生的 “ 二元阶段 ” , 认为如 果要从青年期林林总总的问题中归纳出一些 共同的 、 基本的要素 , 那么在所有的例子中 都可以发现青年人对于童年意识水平的多多 少少的明显坚持 , 以及对于侵入 自己生活的 陌生的东西的反抗 。 但是这些陌生东西的侵 入乃是心理取得扩展 、 人生发生转变的必然 而又必要的过程 , 因此他尽管反抗和抵制 , 但 还 是不得不把这些 陌生的东西 作 为异 己 的 “ 又一个我 ” 接受下来 。 ④这就构成了 “ 反抗 接受 ” 的二元格局 , 使得青年人常常表现 出 对 自我和对社会的高度关心 、 对异性兴趣的 增加和对父母的反抗性 ⑤ , 从中恰恰可以寻 绎出 “ 青年文化 ” 的种种特质 。 注 ① · 布朗加特等 《 年代的青少年问题与政治 》, 见 《国外青少年价值观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 , 第 贾 。 ②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 商务印书馆 年版 , 第 页 。 ③ · 迪 克斯坦 《伊甸园之 门 》, 上 海教育出版社 年版 , 第 页 。 ④容格 《人 生的各阶段 》, 见马斯洛等 《人的潜能和 价值 》, 华夏出版 年版 , 第 页 ⑤井上 美感子等 《现 代社会心理 学 》, 群众出版社 年版 , 第 页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人文 学院 中文 系 责任编辑 王恩重
本文档为【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81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2-19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