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举报
开通vip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9 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文 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 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 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城市 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文化遗产既是昨天 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因此,面 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宏观的、 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1 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 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 涵,成为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 以及人与...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9 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文 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 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 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城市 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文化遗产既是昨天 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因此,面 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 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宏观的、 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1 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 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 涵,成为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 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成为城市文明的 纪念碑。无法复制的特征又使它们具有不可再生 的唯一性特征,同时也赋予它们一种难得的文化 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文化资 源,对现代城市精神生活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 响。文化遗产的这种双重性质向我们提出了严肃 的课题:它们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妥 善而有效的保护;它们的文化价值又要求我们积 极而合理地加以利用,为现实的生存和发展服 务。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对于文化遗产 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 1.1 文化遗产见证城市生命历程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 的文化遗产,其蕴藏之丰富、品种之繁多、门类 之齐全,为世界所仅有。这些文化遗产遍布全国 各地,它们见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的伟大发展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 值、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体现着中华民族旺盛 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杰 出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是 连结民族情感的牢固纽带。文化遗产既属于一个 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 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 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城 市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世界上没有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 程,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 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市发展和演变 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 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第、寺庙宫观、亭 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 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 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更 重要的是,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这种 记忆变得更为真实,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 民习俗等,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历史的积 淀。因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远 比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复 杂得多,同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 显。例如成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作为先秦古 城、天府之都,历时两千多年不易其址,不更其 名。以蜀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文化传统独具特色, 渗透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成都城市 文化的重要内涵。 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谓托物 寄情、托物寄史。从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 草地,到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再到 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等,这些都是 形成一个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其中,众多物质 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价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单霁翔 【作者简介】 单霁翔,男,国家文物局局 长。 【收稿日期】2007-03-20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7)05-0009-1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文 化 城 市 建 设 单 霁 翔 高层信息 T o p V o i c e V O L.31 N O .5 M A Y .2007 10 2007年 第 31 卷 第 5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值的重要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 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风貌、人们 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 用。例如城市文化遗产在南京的文化城市建设中 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拥有国内保存相对 完好的现存约22km的明城墙。而在明城墙所包围 的41km2的范围内,有1000多处历史遗迹列入保 护范围。更因为拥有龙江宝船厂遗址、江宁织造 府遗址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遗址而备受关 注。每一座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总是在城市 规划建设中,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 文脉的重要遗存,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 市建设中得到彰显。 城市文化遗产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一座古代城市的营 建,包括宫殿、衙署、里坊、道路和水系等,是 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 学体系。特别是城市中留存至今成片的历史街区 和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 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 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 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 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 的成长过程。这些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 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 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 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 恩赐,我们必须感谢它,善待它,呵护它。但是, 在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后的今天,人们切 实感到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 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为此,在历史 性城市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 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1.2 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 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反映着城市的历史、 社会、思想的变迁,是今天我们可能触摸到的尚 未消逝的历史真实。由此,更应该把文化遗产看 作是城市生命历程中不可中断的链接。这种链接 使今天的生活与历史、与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使我们的感情有了物质的依托。文化遗产是 一个城市的记忆,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 组成。原汁原味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 持城市个性和特色的需要,而且是延续城市文化 的需要。城市从何处来?我们如何一步步走到今 天?只有传统建筑上的一块块砖瓦、一根根梁 柱,可以回答一代又一代居民所共同关心的问 题。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地 了解城市的追求,明确城市如何走向明天,走向 未来。文化遗产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成为城市生命的有力见证。今天,不少历史 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为了保护一道古代城墙、一 座文物建筑、一片传统民居、一条历史街道,不 惜代价地调整规划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加以保存修复,为 的就是保留历史的记忆和城市的特色。 文化城市的定位,是由城市文化遗产的特质 所决定的。文化遗产涉及城市文化的身份认同, 一个缺少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的城市,不是一个 健康的城市。正如我们无法想象,一个记忆不健 全的人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一样,一个文化遗 产得不到妥善保护的城市也很难找到发展的动 力。反之,一个城市有了文化遗产的存在,就有 了历史底蕴,就有了文化含量,就有了文明的气 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文化遗产被视同为城 市共有的信仰和象征,维系着城市的核心情感和 价值。今天,保护文化遗产的理由,不仅仅取决 于它是否还具有以往的使用价值,也不完全取决 于它具有多么珍贵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还取 决于它已经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 地印刻在市民们的记忆里。今天,保护文化遗产 的目的,不仅仅是保存历史遗迹以满足人们对昔 日文化的怀念,追溯过去苍老的往事,更是为了 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延续我们的城市文化甚至生 活本身,使今天和今后世代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 “不能消失的未来心跳”。 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是城市文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体现着城市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我 们保护文化遗产,正是因为它们对城市文化传 承、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化遗 产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只扮演弱者的角色。尽管文 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尤其是在过度 注重经济利益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它们需要的不 是人们给与怜悯式的保护,而是需要人们真正认 识到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 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而给予积极的保护。 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不被破坏,归 根到底,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如果它们遭到损毁, 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就会随之消失,遭受损失最大 的还是城市自身和全体市民。同时,祖先留给我 们城市的文化遗产并非今日市民们独自所有,还 要把它们转交给后代,未来的市民同样有权力面 对这些文化遗产,同样需要与历史与祖先进行感 情与理智的交流。延续城市文化是一种历史责 任。我们没有权力和理由使文化遗产在当代消 11 失。我们只能不遗余力地守望与传承,同时适当 地加以合理利用。“子子孙孙永保用”,这一保护 过程要传之永远。 文化遗产保护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以正 确的理念来平衡不同的利益主体,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应造成城市文化的缺 失,因为城市的本质是人文城市。城市现代生活 需要文化遗产。没有继承谈不上发展,不了解自 己城市文化遗产价值的城市决策者是悲哀的,有 的将只能是模仿和抄袭。城市经济可以“跨越式” 发展,但是城市文化资源却不可能“跨越式”增 长。城市建设奇迹可以创造,城市物质财富容易 获得,今天没有达到的经济水平,明天可以达到; 今天没有的物质财富,明天可以获得;但是今天 失去的文化遗产,将永远不可能再现。因此,对 于文化遗产,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任城市决策 者,都没有利用手中的特权和现有的优势进行掠 夺性开发,甚至毁坏的权力。 历史文化名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确立之后,城市建设出现 了一种新的模式,新的思维方式。以优秀传统文 化内涵的保护和弘扬为基点建设城市,即从文化 角度,研究城市的生长过程,比之单纯地从物质 角度规划建设城市,增加了深层次的更有益于拓 展城市文明成果的精神内涵。例如绍兴提出以 “全城”的保护为终极目标,就是把“点”、“线”、 “面”保护与古城格局、传统风貌的保护结合起 来,使得保护空间扩大到8.32km2的整个古城,体 现古城保护的完整性。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风 貌,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 环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 筑格调,凸现绍兴地方特色。“通过加强对‘全城’ 的保护,为分散的文物保护单位撑起了‘保护 伞’,也将孤立的‘文物大树’连缀成片,打造了 原生态的‘文物森林’,发挥了古城保护的整体效 应”①。这一行动的深层次价值是人们所共同提倡 和践行的社会道德、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即保 护城市文化遗产,并使文化遗产成为促进城市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积极力量。 1.3 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人 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趋势提出来的新思想和新理 念。对于搞好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义。继承、保护、弘扬好文化遗产,对于维系中 华民族血脉,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 振奋民族精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 人类文明进步和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均具有重 要作用。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关系,实 际上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文化遗产的 丧失是无法弥补的,其结果将导致精神的贫乏、 历史记忆的缺失和整个社会的衰退。毕竟,文化 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是无法用简单的经济社会尺 度来衡量的,文化遗产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力, 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长远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复 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文化遗产滋养着现代科学、教育和文化,是民族 自尊和获得国际尊严的力量源泉。在全球化背景 下的后工业时代,文化遗产资源的积累和保护是 文明发展的基础,拥有极高的潜能,是最重要的 社会资源之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 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 资源,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文化遗产构成城市文化生活的内涵,这种内 涵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时空基础之上,城市居民只 有对生活的品味达到一定认知,才会对文化生活 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与城 市的文化自觉息息相关。在城市中,文化遗产的 价值是多元的,其历史和内涵需要真正的发掘。 正是由于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城市的发展便具 有了历史的延续性,它们使城市居民对传统文化 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使外来参观者对当地历史及 文化传统有了更真切的认知。2002年英国历史建 筑和古迹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变化的伦敦——一 个变化的世界中的古老城市》指出:古建筑不是 伦敦经济增长的累赘,而是目前伦敦繁荣的基 础。的确,目前伦敦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人们 最愿意居住、工作和参观的地方,就是那些历史 环境保持最完整、文化遗产保存最丰富的地方。 应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使 城市建设从单纯的房屋排列、市政设施建设转向 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而这种文化活动恰恰体 现了城市建设行为的本质意义,即城市不仅要为 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而且要为市民提 供一个高尚的文化空间。 城市发展应该是集社会活动诸多因素于一体 的完整现象,是各个方面矛盾的辩证统一,是居 民生存质量及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城市在发展 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只有保护文 化遗产和发展两者并重,城市才能获得真正意义 上的发展。事实证明,城市社会越是现代化,就 越会将自己的文化遗产奉若神明。从我国当前城 市发展的机遇来看,全方位的经济发展固然十分 重要,但是没有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就没有城市特色。一方面是发展,一方面是保护; 一方面是经济实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文化传统的 捍卫,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经得起历史检 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文 化 城 市 建 设 单 霁 翔 高层信息 T o p V o i c e V O L.31 N O .5 M A Y .2007 12 2007年 第 31 卷 第 5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验的平衡点,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历史文脉是 一座城市形成、变化和演进的轨迹和印痕,是一 座城市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象征。人们可以通过 书籍、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接受文化遗产知 识,但是一般民众还需要通过文化遗存来直接感 受它。这些遗存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对民众会 产生一种深刻的、持续的影响,我们保护文化遗 产,就要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够直接感觉 到历史的存在。例如2002年,一个元朝的永丰库 遗址在宁波市中心被发现,随即被列入当年的全 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宁波市政府及时投入 6000余万元资金将其妥善保护并加以展示,他们 认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对宁波来讲既是物质财 富,更是精神财富,它使广大市民对自己城市的 文化有了新的价值认同,进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 凝聚力。 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保护固然重要,但是从 这一物质本体中提炼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更 加重要,因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给城市留存一 些静态的历史见证物,而且是通过具有活态文化 价值的文化遗产推动城市人文环境的塑造。保护 文化遗产是人文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文件指出:在生活条件加速 变化的社会中,为了保存与其相称的生活环境, 使之在其中接触到大自然和先辈遗留的文明见 证,这对人的平衡和发展十分重要。文化遗产构 成人类生存的人文环境,具有特殊的环境价值。 “在西安人的心中,这座包裹着隋唐残垣的明代 古城墙其实已远远超出文物和城市标志的物化概 念,一位作家说,城墙是西安人心中的乡愁。她 承载着历史的情感、记忆和辉煌,也见证着城市 的过去与未来”②。这种文化空间的巨大浩瀚,这 种对历史遗存和文化珍品的保持力,正是城市最 大的价值之一。 2 文化遗产面临诸多生存危机 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城市的最大资产,城市 的魅力和发展动力来自于文化积淀。然而,文化 遗产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但是,一些城市 在经济建设、房地产开发和旅游发展中,由于急 功近利作祟、经济利益驱使等人为因素,采取大 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实施过度的商业化运作,致 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 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无情 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破坏。由于忽 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历史性城市文化 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 最终导致珍贵的城市记忆的消失。 2.1 文化遗产本体屡遭损毁与亵渎 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 任务。但是今天更让人们触目惊心的,不是时间 对历史的侵蚀,更为凶猛的是人为的破坏,损毁 文化遗产本体的事件屡有发生。一是在所谓“危 旧房改造”中造成文化遗产本体损毁。例如“‘南 京市秦淮区文物保护单位牛市清代住宅’的牌子 悬挂在老宅门口,外墙底部的石条高及人肩,红 色的‘拆’字被刷在上面。此处民居在今年6月 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被公布为第三批南 京市文物保护单位”③。二是在所谓“旧城改造” 中造成文化遗产本体损毁。例如“天津的文化遗 产拆毁之多、后果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自1980 年以来,已经被拆毁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 个、区县文物保护单位16个、文物点160个,约 占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1/6”④。三是在基本建设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中造成文化遗产本体损毁。例如“黑龙 江一处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金代遗址遭到施工损 毁。这处遭到破坏的‘纪家屯1号金代遗址’位 于宾县纪家屯附近,是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 工程涉及的一处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古代遗 址。古代遗址破坏活动使文物考古部门失去了对 遗址内涵研究的唯一线索”⑤。四是片面追求经济 利益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文化遗产损毁。一些文化 遗产所在地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擅自改变管 理体制,把文化遗产交由公司承包管理,采取掠 夺式经营,导致破坏事件发生。例如2005年7月, 金山岭长城旅游公司以8万元的价钱将长城出租 给北京的“锐舞派对”组织者。上千名中外青年 男女登上金山岭长城,举行了彻夜的“锐舞派对” 狂欢。当疯狂的男女们散去之后,长城上留下了 大量的酒瓶垃圾、呕吐物和排泄物,使象征着中 华民族精神的长城受到了无情的践踏和亵渎,新 闻媒体迅速曝光,一时间国人哗然。 2.2 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 一些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无所顾忌的大拆大 建,致使城市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网络及 居民间的邻里关系被破坏,导致社区解体,带来 了犯罪率高、就业困难、人际疏远、人情冷漠等 社会问题。一片片具有传统风貌、积淀丰富历史 人文信息的民居建筑群被夷为平地;一批批具有 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摧毁。 特别是在一些历史性城市也出现了摧残历史文化 街区的短见行为。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我国保留 至今最为完整和价值极为突出的历史街区之一。 13 她囊括了福州人的性格、福州人的风俗、福州人 的文化。但是若干年前该市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在“三坊七巷”历 史街区内引进改造投资,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 35亿元人民币,在占地44.1万m2的地段上,建 设包括29幢高层住宅、6幢高级办公楼及公寓、5 个大型商贸中心和娱乐场所在内的庞大项目。名 义上保留和修复39幢古建筑,并要“与新建筑融 合在一起”。但是,可以想像这一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如果实施, 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将荡然无存。所幸,福州市现 任领导放弃了原定的建设方案,使“三坊七巷”得 以留存,并着手传统民居的修缮,实为功德无量 之举。如今,走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街道上,路边 传统建筑外墙画着白圈的“拆”字已经成为了一 道寻常的风景。“拆”似乎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建设 的第一步。“拆”使多少历史文化街区遭到了灭顶 之灾,“拆”使多少历史城区丧失了传统肌理, “拆”使多少历史性城市失去了特色风貌。因此 “拆”被冯骥才先生斥之为“二十年来中国城市中 最霸道的一个字”⑥。面对北京胡同、四合院的不 断消失,法国《费加罗报》感叹道:“现在似乎没 有什么可以阻止这场文化自杀,北京正把自己伟 大的文化变成平庸”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小城镇和乡村建设也走上此途,新农村建设被理 解为“新村建设”,千百座传统民居、千百条历史 街巷,与其中延续几代的生活环境一起,也在推 土机下轰然消失、销声匿迹,文化的损失可谓十 分惨重! 2.3 “毁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 近年来在尊重历史的口号下,许多城市热衷 于建造假古董,与城市建筑应真实反映历史文脉 的原则相违背,实际上是城市文化的倒退。历史 遗存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反映当时城市的经济、 科学和文化的特征,对历史建筑、历史遗存要真 实地反映,容不得人为的作假。然而,在历史性 城市中却广泛存在着“毁掉真文物,制造假古董” 的现象,在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名义下拆旧建新。 从北京琉璃厂拆除原有传统建筑,新建仿古建筑 开始,全国陆续出现了众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 的“汉街”、“宋街”、“明清一条街”等,独具特 色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 的“假古董”,致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都 误入了歧途。一些城市决策者认为维护已有上百 年历史的传统建筑费时费力,而且在短期内难以 取得良好的“政绩”和经济效益,因而干脆以假 换真,省时省力,热衷于在城市记忆的载体上建 造新的景观。于是,大批用现代材料、工艺堆砌 起来的仿古建筑群招摇过市,大批古镇、老街、村 落、民居被重新整修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 直至今天,人们仍然经常听到一些城市新的仿古 一条街,甚至仿古街区竣工剪彩的消息,但是与 此同时,同一座城市中大量珍贵的历史建筑和传 统民居却毁于推土机之下。当已经消失了几十年 的城墙、楼阁、寺庙等得以重建的同时,现存文 化遗产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近年来,列入文物 保护单位的寺庙中钢筋混凝土建筑正在逐渐增 多,宗教圣地也失去了往日的庄严神圣感。拆真 做假,热衷于建造假古董,造大庙、造高塔、造 大佛,恢复早已消失的历史建筑,改变了历史的 本来面目,致使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被改变或损 毁,完全偏离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还有一些 城市将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民居 改为旅游和娱乐等设施,使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即失去了“生活真实 性”。这种以表演性仿古活动来代替依附在这些 历史场所里的真实的人们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另一种造假的行为,历史文化街区也因此失去 了原有的历史韵味。以假古董代替真文物,实际 上是文化的无知。 2.4 “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 近年来,以保护利用为名造成文化遗产损毁 的“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有的城市将历 史文化街区内的传统民居几乎全部拆光,完全重 新建造。新建两层楼房,布置成整齐划一格局,住 宅采取单元式形式,人们从中找不到这种做法和 “保护”有什么联系,也看不到它和历史文化街区 的文化渊源有丝毫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各地又 兴起了新一轮的“关心长城、修复长城”的热潮。 但是往往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不同,主要 是急于利用长城吸引更多游客。据2005年的不完 全统计,在这场运动中包括了近百个长城开发招 商项目,其中市县旅游局和各种旅游公司的开发 项目占大多数。例如开发金山岭长城的公司为了 招揽游客,拆毁了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箭楼,建 成缆车通道的入口。在保护的口号下,这些破坏 也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以加强利用为由,盲 目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毁坏文化遗产的事件 时有发生。例如位于山东境内的齐长城是迄今发 现的最古老的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祖”。但是部 分段落被毁坏,而仿造明清长城建起的“假长城” 彩旗招展,在齐长城沿线,“真长城牵手假长城” 的“奇观”并不鲜见。类似的“修缮”还发生在 长城的许多段落。人们随心所欲修复的这些城 墙、关隘、烽火台等,无论是建筑材料、工艺技 术,还是外观形象,都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修 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文 化 城 市 建 设 单 霁 翔 高层信息 T o p V o i c e V O L.31 N O .5 M A Y .2007 14 2007年 第 31 卷 第 5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复变成了破坏,向人们传递着虚假的历史文化信 息。过去当地居民拆砖建房和自然损毁是使长城 遭到破坏的两大因素,今天,以促进旅游为目的 的“造城运动”已经成为破坏长城的罪魁祸首。同 时,多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宣 称要“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殊不知,圆 明园作为废墟的历史见证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她作 为文化遗存的价值”⑧。文化遗产保护当然是指历 史遗产真实的本身,不是复制品,不是仿制品,更 不是毫无根据假冒的赝品。这一点本已明确,不 应该有所争论。但是现在恰恰在这一点上,出现 了一些“理论”和实践,偷梁换柱,把改造冒充 为保护,以保护之名,行改造之实,而最终的目 的是谋取开发之利。 2.5 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 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往往不仅存在于本 体,还体现于其存在的历史环境中,正因为历史 环境的存留,才使文化遗产的生命价值融合在人 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对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 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保护这些历史 环境,不仅仅是延续文化遗产价值的需要,而且 是保护城市个性的需要。在城市建设中,文化遗 产周边历史悠久的人文环境被大肆拆毁,实质上 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破坏,而急功近利、利益驱 使等人为因素是重要原因。例如崇妙保圣坚牢塔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研究五代闽国史及其宗教、雕刻艺术的珍贵遗 存。2002年10月,福州市政府决定将该塔文物保 护范围内的21.5亩土地及周边地段共66亩通过 公开出让,用于经营开发。在未依法报批的情况 下,即开工进行冠亚广场建设,严重破坏了这座 千年古塔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这是一起典型 的法人违法事件,城市政府负有主要责任,经专 项执法督察得以纠正。当前在一些历史性城市, 为了达到“旧城改造”和历史城区保护这两个互 相冲突的目标,在强调对标志性文物建筑维护的 同时,忽视对城市肌理和文化生态的保护。一方 面,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文物建筑和标志性 纪念物被选作保护的重点目标,享受着保护资 金,并相继得以修缮;另一方面,这些文化遗产 的背景环境和周围大面积的历史街区格局却被不 断遭到摧毁和拆除。“例如在钟鼓楼地区,政府虽 然在2004年修复了钟楼和鼓楼,却拆掉了邻近的 街区,尽管它们属于保护区的范围。除‘解决交 通问题’的考虑之外,拆除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 的街区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让旅游者能更清楚 地看到重要的历史景观’。但是,没有历史街区提 供的建筑背景和文化氛围,历史纪念物终不过沦 为‘现代’城市的一个小小点缀而已”⑨。沈阳市 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如今原 来围绕在“沈阳故宫”周围的传统民居几乎全部 被拆除,致使该处世界文化遗产藏身于混凝土建 筑的丛林之中,而附近商厦的一场大火,险些使 这一北方地区最大的皇家建筑毁于一旦。 2.6 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城市的发展仅仅注 重经济功能,而忽视其中应有的文化质量,仅仅 注重物质结构,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如 秦始皇陵遗址内开辟了数千平方米的现代广场, 尽管随后因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拆除 了一些仿古建筑,但其后又在保护范围内大兴土 木,修建旅游设施,平日里陵区内旌旗招展,严 重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和文化内涵的真实 性;还有的地方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标签,招商 引资,但是引来的资金却往往是在文化遗产的控 制地带,甚至保护范围内兴建宾馆、商场、人造 景观,同时商业区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家家开店, 人人经商,使文化遗产地充满着商业气氛;一些 城市在风景名胜区内盲目建设各类设施,开大马 路、铺大草坪、建大花坛、树大雕塑。“据《山西 晚报》报道,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申报世界文 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遗产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 进行。但由于五台山商业味太浓,给申报世界遗 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 五台山核心地带共有宾馆700多家,饭店1000多 家,大小商铺更是不计其数。过于浓厚的商业气 息使五台山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商业城镇,而不 是佛教圣地。目前,五台山景区的有关部门正在 对这些过多过滥的商业设施进行改造整治,为自 己的历史欠账买单。但愿各地政府能够从中吸取 教训,使先盲目开发、再花血本保护的悲剧不要 一再上演”⑩。笔者住居附近的一座古代坛庙建筑 群,几十年来作为城市公园开放,园中的苍松翠 柏,为市民提供了优雅、清新的文化空间。但是 近年来公园中的各类展销愈演愈烈,就连图书展 销也有不少低档商品充斥其中,更有各类冷热食 品的售卖。每次活动结束公园里长久散布着垃圾 和便溺的恶臭,难以恢复往日幽静的环境和清新 的空气,情况稍有好转时,新的一场展销活动又 将鸣锣开张。从某种意义上,这处历史空间日益 丧失了它的灵魂,而蜕化成一个“主题公园”,以 损害历史风貌及居民利益为巨大代价,换取了管 理部门的经济利益。如此,文化遗产在商业利益 的驱动下而“复兴”,通过“商业化再利用”吸引 15 游客,进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是对文化遗产 及其文化环境带来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2.7 超负荷旅游破坏历史文化空间 近年来旅游开发迅猛,宾馆林立,商事繁荣。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使用性质的改变也比较突 出。一些拥有文化遗产的城市,政府决策者对于 文化遗产的利用几乎都认为只有旅游开发一条 路。于是,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 人利益的驱动下,文化遗产面临着旅游业超负荷 开发的问题。一些风光秀美、具有浓郁文化氛围 的江南水乡,有着极高的人文价值,深受国内外 旅游者的喜爱,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尤其是旅游旺季,游客将古镇围得水泄不通,镇 内更是摩肩接踵。旅游业虽然带来了小镇的繁 荣,但同时也破坏了其原有风貌和文化内涵。数 以万计游客的涌入使古镇在重负下透不过气来, 镇上居民不得不告别往昔平静的日子,正常生活 被搅得不得安宁,文物古迹本身的保护状况也在 持续恶化。旅游商业的发展呈现出量的膨胀和质 的低下,当地民间手工艺在不断消失,取而代之 的是大批量的工厂流水线产品。为了取悦游客以 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市场上充斥着产自全国各地 甚至是世界各国的各种旅游商品,但是各地之间 类型雷同,没有特色。犹如一盘琳琅满目的“大 杂烩”,无法辨别哪些产自于本地。在传统民俗表 演方面,抬轿子、跑旱船、舞龙灯、挂大红灯笼 等,几乎成为所有旅游地的节目,反而淹没了当 地的民间特色,导致缺乏吸引力,呈现出文化蜕 化的现象。近年来,一些古城、古镇开始出现了 不正常的居民迁离,原住居民由于利益的驱动, 将老屋改为店铺,出租给外来经商人员,自己迁 到新城居住,造成文化遗产地原住居民的大量流 失。这样原本集居住、商贸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 区,逐渐演变为纯粹的商贸旅游区,丧失了街区 的历史真实性,影响了文化遗产的价值。长此以 往,古城、古镇内的传统建筑虽然基本上得以保 留下来,但是其中的生活场景已然消失,成为文 化空壳。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 与传统建筑的消失同样可怕。真正的保护不应使 原有居民成分发生急剧变迁,不应让传统的生活 方式骤然消失,而应该在整体上保持一种渐进演 化,让历史街区和其中的居民本身的生存形态共 同讲述真实的故事,把历史建筑与记忆、时光、生 活方式同时留下。 2.8 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街区环境 目前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以所谓历史文化街区 “复兴”取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现象。不合理的 功能定位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优雅环境和人文 底蕴。例如以宁静而优雅的环境和自然与人文的 和谐而著称于世的北京什刹海地区,尽管由于确 立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而避免了拆除的厄运,但是 如今变成了一个“酒吧区”,传统建筑大多用于商 业和餐饮业,成为各色酒吧、西餐厅和旅游制品 的经营场所。过度的商业氛围破坏了该地区整体 风貌的和谐。从2003年第一家酒吧开业以来,在 短短的几年内,什刹海的酒吧数量迅速增长到上 百家,并且增长势头越来越猛。如此大的发展规 模破坏了该地区原有的温馨和宁静的气氛。过 去,提起什刹海,人们想到的一定是湖水、胡同、 四合院这些元素;而现在,提得更多的是酒吧、餐 馆和旅游商品。过去的静谧被今日的喧哗所替 代,每到夜晚,往日老北京人传统幽静的生活被 打破,酒吧里喧嚣的音乐让居民难以入睡。酒吧 数量的激增导致了交通拥堵、小贩云集、公共空 间被侵占,湖岸的每一块土地,甚至包括人行道 都被酒吧主人所占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充斥着 外来语的招牌、此起彼伏的外文歌曲,构成了今 日什刹海的总体印象。“当酒吧主人们攫取着巨 额利润,游客们享受着充满异国情调的夜生活之 时,居民们却永远失去了昔日安详的生活”。“就 什刹海历史街区来说,它的发展必须延续原有的 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具体包括胡同和四合院的 生活气息、湖畔的传统文化功能及整个什刹海街 区的野趣个性”。如果不控制和改变当前的状 况,这一局面必将愈演愈烈。其结果不但湖畔的 景观遭到破坏,周边的胡同、四合院也会慢慢地 被吞噬,历史文脉将一步步地被割断。 3 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文化继承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今天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面临 着严峻的形势。我们失去的已经不仅是文物建筑 本体、历史文化街区肌理、历史性城市风貌,正 在丧失的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地域文化的 信心。文化遗产保护既不是从中获利,也不是营 造崭新的城市景观,而是对历史的理解,对文化 的热爱,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于一座 城市而言,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固然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责任 感和自豪感。无法想象,一个放弃自己的文化传 统,而一味迎合庸俗审美情趣的城市,将形成怎 样的城市文化环境并留给后代。因此,可以说文 化遗产保护的本质是文化的继承问题。 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文 化 城 市 建 设 单 霁 翔 高层信息 T o p V o i c e V O L.31 N O .5 M A Y .2007 16 2007年 第 31 卷 第 5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3.1 文化遗产保护遭遇“危险期” 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 题,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危险期’ 之中”。这一判断,无疑是拥有大量例证根据。在 当前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高潮中,始 料未及的“大破坏”时有发生。有人认为:“解放 以来,我国城市中传承着城市文脉的历史古建筑 和遗迹受到三次严重破坏,第一次是解放初期到 大炼钢铁时期,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三 次是改革开放之后,借‘改造旧城,消灭危房’等 动人口号,使某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 受了灭绝性的毁坏”。我国城市近20年来有着巨 大的发展,但是遗憾的是,发展过程中毁坏了大 量文化遗产,我们为此缴纳的已经不仅仅是昂贵 的学费,而是对城市文化资源难以弥补的伤害。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现代 化、城市化日新月异的时期,城市各类房屋和基 础设施的建设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在这 个时期,一方面,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 的矛盾异常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忽视 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一些城市决策者,或出于 片面地追求现代化速度,或迫切地积累任职的政 绩,或只盯住眼前的经济利益,将成片的历史城 区交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改造。他们对自己城市 中的文化遗产价值和保存状况大多一无所知,甚 至无暇加以了解。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过度商业 化的运作、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往往造成传统 空间、生活肌理及其历史文脉的割裂,导致城市 记忆的消失。正如徐苹芳先生指出:“在近年经济 建设的高潮中,地方政府将经济指标放在第一 位,往往是基建部门压倒文物保护。因此,在执 行文物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各级政府的 阻力。在建设工程中破坏遗址和文物的几乎都是 政府行为”。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困难,每 一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都有切肤之感。 在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受到了房地产业 巨大利益的刺激而大兴土木,无数历史街区在推 土机的轰鸣中变成瓦砾,换来的只是“千城一面” 的城市景观和与本地文化毫无关联的各类建筑。 当城市历史中心挤满了高层建筑,原有的文化多 样化空间不复存在;当传统商业街区不断消失, 被大体量的现代商厦所取代;当尺度宜人的传统 街道被改造扩宽,取而代之的是凌空飞架的立交 桥;当浓荫蔽日的街头绿地化作尘封的记忆,超 人尺度的城市广场占据大量公共空间,当这一切 成为现实,并不断成为现实,传统城市文化将难 以为继。当代留给后代的只能是一座座失去记忆 的“空心城市”。城市失去的不仅仅是独具特色的 城市面貌,而且将失去城市的文化灵魂。一座割 断了历史文脉的城市,一座破坏了人文环境的城 市,一座失去了文化灵魂的城市,将无根可寻、无 源可溯,将与文化城市无缘。 每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都是在历史长河 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一个城市的特色,大 都经历了数十年、上百年的沉淀,一座历史性城 市更需要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积累。可是 如今我们看到,如果要毁掉这些经过漫长岁月积 淀而成的城市记忆和特色风貌,又是那么的轻而 易举,几年,甚至几个月就能实现。而这些文化 遗产和城市特色一旦被毁,便覆水难收,就将永 远失去,再难恢复。对此,仇保兴副部长尖锐地 指出:“不幸的是我国许多地方,在争创‘国际化 大都市’、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大变样’等豪 言壮语的驱动下,在‘人民城市人民建、消灭危 旧房为人民’等貌似正确而且‘鼓舞人心’的口 号策动下,城市发展之源、文脉之根的旧城区或 历史文化街区纷纷被推倒、拆平,取而代之的是 大量毫无特色的‘现代’楼宇,彻底破坏了上千 年历史形成的独特风貌,成为失去记忆的城市, 这等于将祖传的名画涂改成现代水彩画”。 3.2 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认识问题 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在全世界名列第 三。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 录》中,大约有1/3是各国的历史性城市或历史 城区,而我国10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却只 有平遥和丽江两座城市列入了该名录。造成这一 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许多历史性城市 中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风貌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遭 到破环。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我们所保护的文 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例如在伦敦,市区 内泰晤士河上共计有32座历史桥梁,仅市中心区 就有8座桥梁受到保护;在巴黎,市区有3115座 历史建筑至今受到妥善的保护;在柏林,政府规 定凡80-100年以上的传统建筑都必须无条件地保 留;在马德里,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市中心 的历史建筑进行任何改动,并且每隔20年必须按 照原状重新进行维修和粉刷,否则将课以重罚;在 罗马,斗兽场在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下已经部分坍 塌,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其进行恢复,而是用现代 技术对断壁残垣进行科学加固,供人们考察和观 赏。而在我国,“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由于部分 城市领导盲目的崇洋媚外、喜新厌旧和贪大求洋, 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作用下,不少历史文化名城 惨遭毁灭性的破坏,历史风貌荡然无存,少数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现代建筑海洋中的孤岛 17 而痛失其历史原真性和环境的整体性”。 欧洲一些国家的过去和我国的今天一样,也 经受过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冲击。如19世纪中叶, 当时巴黎市政长官G.E.奥斯曼(G.E.Haussmann) 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对巴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 的剧烈改造。“直到今天,欧斯曼已去世130多年 了,巴黎人还在为那一次他所领导的对巴黎老城 的‘屠杀’大加声讨”,称他是一个毁坏了无数 历史文化遗产的“蹩脚规划师”!当时欧斯曼对 巴黎的改造和今天我国一些历史性城市的改造有 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巴黎市民从惨痛的事实 中汲取教训,使许多历史城区和文化遗产得以留 存下来。如在20世纪50-60年代,超高层建筑要 在巴黎市中心立足,数量快速增长的汽车要在传 统街区内冲出宽阔的大道,房地产开发商们策划 拆除历史城区内狭窄的历史街道和设施陈旧的传 统建筑。但是当这场文化灾难即将来临时,首先 是市民们挺身而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举办城 市历史展览,成立街区保护组织,宣传保护文化 遗产。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 构成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他们的全部精 神文化之根都深深地扎于其中。因此,他们为保 卫这一文化空间而努力奋争了数十年,终于这些 观点成为今天全体巴黎市民的共识。国际视野能 够让我们看到差距。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在于经 济崛起的我国城市在21世纪是否有意识、有信心 和有能力保护和弘扬自身文化,而其中能否拥有 正确的发展理念则更为关键。 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经历了一个跨越百 年的系统工程。早在1871年,即现代化的初始阶 段,日本就制定了第一部有关文化财产保存的条 例;随后,在1897年和1929年政府又分别颁布 了《古社寺保存法》和《国宝保存法》;而1950 年日本制定的《文化财产保护法》,更加强调文化 遗产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意义,此后的50多年间, 又对该法进行了近20次的修订。由此看来,这种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也是伴随着日本的现代化进 程,并且与时俱进。今天,西欧一座座保存得十 分完整的千年古城,它们既像一座座巨大的博物 馆,又像一件件完整的艺术珍品,她们的每块砖、 每棵树、每个石阶、每栋房屋、每条街道都镶刻 着历史的印记,都透射出勤劳智慧的当地居民的 独具匠心。这些古城和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留存 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既得益于市民们强烈的保护 意识和参与意识,也得益于城市决策者的远见卓 识。从韩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 国家来看,现代化本身就伴随着对自身文化传统 的自我认定和不断强化,而绝不是对自身文化传 统的自轻自贱或全盘否定。 3.3 “民众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 “民众的参与是最好的保障”是印度文化遗 产界对外宣传的一句口号,目的是号召更多的民 众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撒巴瑞玛拉 (Sabarimala)寺是印度著名的朝圣地之一,当地 政府希望将旅游作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大力开发 寺庙地区以造福一方,但是,却在工程动工当天 遭遇了印度最著名的民间组织——“拥抱运动”。 工程区域内,每一棵可能会被砍伐的树木都被人 们紧紧地抱在怀里,他们准备用自己的肉体去阻 挡工程人员的刀斧。这种颇具印度特色的“拥抱 运动”在印度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这项“非暴 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迅速蔓延开来,吸纳了从 农民到城市白领,成千上万来自印度各个社会阶 层、种族、年龄和性别的拥抱者。今天,以该民 间组织为首进行的极具印度传统特色的“拥抱运 动”在印度随处可见,并被普遍加以应用。尽管 “拥抱运动”不是专业性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但 这种独具特色的捍卫保护家园的组织和运动,在 集结并发挥其公众力量参与保护的同时,其本身 也是印度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动员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也有传 统。195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 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文物保 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是要“加强领导和 宣传,使保护文物成为广泛的群众性工作”。并且 提出了要建立群众性文物保护小组的要求。可喜 的是,整整50年之后,2006年6月10日,成为 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是在全国政 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不懈呼吁下,也是在我国文 化遗产保护处于极其困难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决 定设立,显示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必要性和极强的 现实意义。由国家确定“文化遗产日”显示了当 代中国对自己文明的认识高度,表现了一个民族 文明的自觉。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将文化遗产 保护事业变为亿万民众的共同事业,表明具有现 代文明意义的、并被人类广泛认同的文化遗产 观,正在我国形成。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各级政 府和专家学者的责任,而且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担 负起来的责任,更是亿万民众的共同责任。民众 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主人。如果广大 民众不珍视、不爱惜、不保护、不传承我们的文 化,文化最终还是要中断与消亡。文化遗产日正 是在这样的思考层面上确立的。 最早确立文化遗产日的是法国,后来遍及欧 洲。法国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始于1980年代, 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文 化 城 市 建 设 单 霁 翔 高层信息 T o p V o i c e V O L.31 N O .5 M A Y .2007 18 2007年 第 31 卷 第 5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旨在使参观者近距离接触、了解人类的文化遗 产,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文化遗产的深远价值。于 是,1984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成为法国也是全 世界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并立法规定:对于文 化遗产,国家不再是它的唯一保护者,国家地方 行政机构、各种组织与协会和每个公民都有义务 和责任保护和热爱文化遗产。因此,“文化遗产 日”活动对于参与者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具有 重要意义。法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主动参加这一 盛大的文化活动,公众是这一天的主人,他们是 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参加者。1985年以 后,许多国家开始效仿法国的做法。到2000年, 全球已有47个国家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在 这一天,大到城市,小到乡镇,民众以各种方式 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富于创意的活动,设法把这 一天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从而丰富人们 的文化情怀,提高人们对各自文化的荣誉感。 2005年法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我爱我的遗 产”。法国文化部R.D.德瓦布雷斯(R.D.de Vabres)部长宣称:该主题“是使每一个法国公民 能表达他们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在面对全球化 带来的文化趋同的浪潮中,文化遗产日大大提高 了各国民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自觉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的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动员广大民众的积极参 与。许多珍贵文物的第一发现者和第一时间保护 者就是普通民众。如果民众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没有采取基本的保护措施,它们可能无声无息地 被破坏甚至毁灭。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 市眉县杨家村王宁贤等5位农民在取土时意外发 现一处西周青铜器窖藏,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当 地文物部门。后经专家考证,这批青铜器件件有 铭文,创造了全国同类发现的多项第一,对夏商 周断代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03年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事迹传遍了全国,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唤起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 护意识。另一件民众自发保护文物的感人事迹, 发生在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极其贫困的贵州 省黎平县地坪乡,当2004年7月20日,一场百年 未遇的洪水咆哮着冲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 坪风雨桥时,当地数百名群众自发地跃入洪水, 拼死打捞风雨桥构件,三天三夜的奋争,从贵州 打捞到广西,抢救回75%以上的风雨桥构件,使 风雨桥得以重建,上演了一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 史上的壮举。事后记者采访村民粟朝辉时,他只 说了一句话:“我是本地人,这是尽义务。”这句 话表达了地坪乡普通群众的一种共识。地坪风雨 桥连接着上寨村和下寨村,这里共生活着1500余 位侗族群众。风雨桥既是他们休闲、节庆的场所, 也是侗族青年行歌坐月、谈情说爱的地方。当地 人以此为自豪,把它当作村寨的精神财富,祖祖 辈辈都将守护它
本文档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32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2-12
浏览量: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