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第 1页 共 3页 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13日/第 007版 考古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读《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 曹兵武 中国,居中之国,众国中之一也。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实质就是追踪三代文明从早期中国大 地各文化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与机制,这一方面最近有了许多可喜的进展。从理论角度看,中国文 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前多年对西方经典作家概括的所谓的文明要素比如文字、青铜器、 城址等的考古学追寻,开始比较集中地探索复杂社会从早期农业社会脱颖而出的具体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第 1页 共 3页 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13日/第 007版 考古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 读《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 曹兵武 中国,居中之国,众国中之一也。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实质就是追踪三代文明从早期中国大 地各文化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与机制,这一方面最近有了许多可喜的进展。从理论角度看,中国文 明起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研究已经超越了前多年对西方经典作家概括的所谓的文明要素比如文字、青铜器、 城址等的考古学追寻,开始比较集中地探索复杂社会从早期农业社会脱颖而出的具体过程,并试 图从中概括出中国式的文明理论,比如对政治资源的获取方式、对礼制及其演变作为整合机制的 重视、地理环境因素对早期文明的塑造作用,等等。从实践方面来看,晋南豫西传统传说的华夏 文明起源核心地区的一系列重大的发现,比如王城岗龙山时代大城、新砦龙山晚期与新砦时期大 型城址、二里头宫城以及龙山晚期新密古城寨和山西陶寺大型城址,龙山之前庙底沟Ⅱ期的清凉 寺、妯娌等包含有较高规格墓葬的大型墓地,炅宝仰韶文化大型遗址群所展示的聚落、墓葬的分 化程度以及本地区仰韶以来持续发展的庙堂式大房子建筑传统,等等,使我们开始比较清晰地看 到中原地区从三代上溯直到仰韶时期的社会复杂化历程。海岱、江淮、长江中下游、辽河流域等 地区的新发现与新认识,也逐渐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文明孕育阶段的文化面貌、社会生活、文化 关系的细致画卷。早期中国大地上一个较前更加清晰的文明社会轮廓已经呼之欲出了。 在此背景下,我拜读了王永波先生所著的《齐鲁史前文化与三代礼器》(齐鲁书社,2004 年 出版)一书,以一个地区性(海岱)的视角、从礼制和礼器的角度介入,通过探索礼器的形成与 发展过程,揭示史前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实质及其与中国文明形成的关系,并突出强调海岱区 系与齐鲁文化在中国早期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备受启发。 作者根据《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从早期中国各大文化区系炊煮器等基 本器物组合出发,根据不同区系炊煮器的演变与组合关系,将陶鼎、陶鬶为主要炊煮器的海岱史 前文化称之为“鼎鬻文化”;将江汉、洛颖、桑卫地区受“鼎鬻文化”影响,较早地使用鼎、鬶 为炊煮器的史前文化称之为“鼎鬶文化系”;将河源、洛颖、桑卫受“鼎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以斝、鬲为主要炊煮器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称之为“斝鬲文化系”,并与古史传说和上古中国族群 研究成果相结合,重新梳理中国史前文化的区系及相互关系,得出了一个更有实际内涵和文化意 义的文化系统划分方法,它们包括以下这些不同的史前民族文化:黄河中上游的河原民族;黄河 中游、淮河上游的洛颖民族;黄河上游的桑卫民族;黄河下游的海岱民族;长江、淮河下游的江 淮民族;长江中游的江汉民族;辽河上游的辽源民族。并认为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相应 的考古学文化区形成时期中国早期的族群情况。 括而言之,作者的早期中国视野中存在着两大文化区系——“鼎鬶文化系”和“斝鬲文化系”, 其中,洛颖、桑卫是两者的交汇区。“斝鬲文化系”乃是经过数百年的碰撞、交流和融会,以中 原地区为舞台,以洛颖、河原、桑卫民族为基干,融海岱、江汉、江淮等地迁居中原的居民和文 化为一体而形成,与斝鬲文化系相对的一个全新的民族——河洛民族的形成,是中国文明的基础。 然后作者由三代——即早期中国文明的轴心时期的礼器上溯“鼎鬻文化”,上溯三足器在考古学 文化和不同族群中的发展、演变、扩张及其影响,最后导出华夏集团的主导成分来自东夷集团这 样一个十分新颖的结论。 这样从族群与考古角度对中国史前诸文化区的概括,不仅兼顾了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而且 第 2页 共 3页 充分地吸纳了考古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对历史实质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和把握,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应该 说,这种分析在方法上确有独特和突破之处,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非常富有启发性。但是,尽管 近年来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屡屡成为学科关注的重点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认为就中国文明起 源这个重大的课题有两个问题包括本书作者也必须正面面对:一是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 地位和作用——从三代至唐宋,中原作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地位三千年未有更移,史前时期 也不可能变动不居;二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考古学无疑担负着主要的作用,当下中国考古学在 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还有待更大的突破。 就前者来说,作者过于强调了海岱地区在早期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性,则是我觉得难以认 同的。无可否认,以“鼎鬻文化系”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东方系统有许多先进的文化因素,包括制陶、琢玉、 缂丝乃至文字符号;而且无可否认,这些因素也确实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史前文化关系的比较——尤其是文明社会形成中的比较研究必须有一个更为合理的着眼点。 中国早期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观点从一定角度和层次上讲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过程考古学 (pmces-sualarchaeology)和发生学的角度,则仍然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过 程中,中原地区的核心作用是无法回避的。尽管在经过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区域性的文化传统 孕育与形成之后,当不同区域传统开始相互碰撞与作用时有大汶口、屈家岭等在特定阶段对中原 地区的强势渗透,有海岱龙山、良渚、石家河文化等在玉器、陶器制作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但是 作为文明社会的意识形态构建和社会组织框架,即文明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社会基础,则仍然是中 原地区的主要贡献,具体地说就是本书所归纳的河原、洛颖和桑卫地区及其族群的贡献。中原地 区不仅从仰韶文化以来即形成大规模的聚落(群)和庞大人口以及与此对应的较为发达的社会组 织形态,到文明化过程启动、开始整合各种要素、构建文明社会的龙山晚期,这一地区仍然是一 马当先——这一点在以陶寺、古城寨、新砦、二里头等遗址为代表的中心聚落与城市建设中表现 最为清晰——是它们首先对当时文化互动与交往范围之内的先进文化因素进行了海纳百川式的 吸收、归纳、整合和改造,装进了国家文明的社会体系之中,早期中国的文化面貌和文化模式才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质的变化。 对于文明社会形成,我们当然需要关注若干先进的文化因素的发生与演变,但是更需要关注 区域人口、整体实力、社会运作的组织形式等文化表象背后深层力量的消长和变化。就早期中国 的情况来说,大概是东部和南方提供了很多工艺和文明的要素,但是西部的中原提供了人与社会 甚至是世界观的组织框架。 其实,中国史前文化两大区系的区别有更深远的文化基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 和农业起源阶段的两个中心。陶器与农业作为复杂的技术与知识体系,从源头开始,就使它们分 别确立了深埋与高架的罐文化与鼎文化、土穴建筑与干栏建筑等生活方式的深层次的区别。农业 村落、定居生活产生之后,文化因素、技术观念可以相互交流,甚至有一些战争及部分的移民、 殖民等人口直接交流的现象,尤其是洛颖、桑卫、江淮地区作为两大区系交汇的前沿地带,可因 碰撞摩擦产生一些耀眼的文化(因素)的亮点,但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主体民族成分和一般居民的 生活方式仍然会延续中原自己的悠久传统。 作者的结论还主要参考了一些早期古史的传说,比如夷夏关系、夷人代夏等。不管这些传说 是否可以上升为信史,这种关系在整个文明社会体系的层次及对文明整体的影响也是需要深究 的。古史传说、考古发现和历史学追求其实没有多少矛盾之处,它们反映的其实都是一种历史的 事实,只是着力点有所不同,清晰的程度有所不同,它们都是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在表述同一种 曾经存在和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并体现了一些共同的规律性。但是它们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清 晰程度。考古学尽管不能提供具体的历史事件,但是今天看来,就中国文明起源的形成来说,考 古的追寻是最细致、最客观的,但是也是最需要我们用文化、历史、民族等更人化的方式来思考 和完善的,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认识走出物的藩篱,进人人的世界。历史文献和传说的优势不是为 考古学提供套子和简单的对接与比附对象,而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框架、一套逻辑,才让考古的 第 3页 共 3页 推测和重建不至于走得过于离谱。 就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方法来说,我们必须暂时抛开古史的话语系统,重建和完善考古的事 实体系。中国考古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历史的关联中建立一套自己独特的文明过程话语系统,比 如都、邑、聚,比如冢、坛、庙,并参考历史记载确定功能及其分析的对象;在于连续的民族文 化传统可以更好地让我们“礼失而求诸野”,但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式的比附也会将这样的优势 化为藩篱。考古学的最终认识体系从逻辑上与传说和历史应该是兼容的,但由于文献本身的性质, 具体的对应和比附将会是极其困难的。在中国考古学的文明过程话语系统确立之前,我们必须首 先完善中国考古的动力学法则和过程主义理论,并积极推进考古遗存的人生与文化诠释。
本文档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探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31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2-11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