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酒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茶酒文化 茶文化与酒文化比较试说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历 史 研 究 所 钟立飞 序 言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热潮并不多 , 然而在这不多的热潮之中 , 却有酒文化热和茶文化热两股 。 这两股热的 兴起 , 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 自不必说 , 更有助于引导我们的国人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 健康地饮酒 , 为健康而喝茶 。 茶文化与酒文化是两种如此关系密切的文化 , 论酒者难免用茶来比况 , 说茶者总会把酒来参照 。 在中华博 大的文化体系中 , 二者是几十世的兄弟 , 数千年的冤家 。 我们把茶文化与...

中国茶酒文化
茶文化与酒文化比较试说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历 史 研 究 所 钟立飞 序 言 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热潮并不多 , 然而在这不多的热潮之中 , 却有酒文化热和茶文化热两股 。 这两股热的 兴起 , 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 自不必说 , 更有助于引导我们的国人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 健康地饮酒 , 为健康而喝茶 。 茶文化与酒文化是两种如此关系密切的文化 , 论酒者难免用茶来比况 , 说茶者总会把酒来参照 。 在中华博 大的文化体系中 , 二者是几十世的兄弟 , 数千年的冤家 。 我们把茶文化与酒文化放在一起来比较 , 品评其惊人 的相似 、截然的不同 , 自是别有一番滋味 。 且看 � � � 酒与茶在早期与医药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酒 , 很早就是医疗保健用品 , 有 “医源于酒”的说法 。 古 人造字 � “锵”从酉 , 酉在古汉语中是酒的本字 。 《周 礼 》贾疏云 � “酿粥为醛 曰 医” 。 醛者 , 甜酒娘也 。 许慎《说文 》明言 � “医之性得酒而使 , 酒 , 所以治病也 。 ”王莽曾下 诏说 � “酒 , 百药之长 ” ��� 汉书 · 食货志下 ��� , 中国最早的医书《内经 》中就有 “汤液醒酸论 ” 。 酪酸就是治病的药 酒 。 此后的中国中医药 , 与酒都发生密切关系 。 清之文人袁枚甚至不无夸张地称 � “妙手回春赖酒力 , 药到病除 籍酒功 。 ” 茶 � 有着与酒惊人相似的早期历程 。 神农时代 , 就发现茶具有解毒治病功能 � 治茶文化者对这句话是再熟 悉不过了 � “神农遍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 。 《神农本草经》明白无误把茶的药用功能纪录在案 � “茶 �即茶 �苦而寒 , 最能降火 , 火为百病 , 火降则上清矣 。 ”酒是 “百药之长 ” , 茶却是 “百病之药” �《本草拾遗 》� 。 可见 酒与茶在传统的中医药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 受到格外的重视 。 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 酒和茶确实存在医疗功能 。 酒有提神活血 、舒筋活络的功效 � 能促进新陈代谢 , 增强 消化力和免疫力 , 延年益寿 。 据报道 , 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有一个著名的长寿村 , 百岁寿星比比皆是 , 其长寿的原 因是他们常饮自酿的葡萄酒 。 直到今天 , 许多中药仍用酒作炮制剂 , 以壮其药性 。 在酒里面搁上各种中草药材 , 便能泡制出名目繁多的药酒 , 治病疗疾 , 常能酒到病除 。 茶能助消食 , 健肠胃 , 且减肥有奇效 , 同样能抗衰老 , 延 年益寿 。 另外饮茶能降低胆固醇 � 能降血压 。 更有甚者 � 茶还有抗癌防癌之功效 , 并对艾滋病有奇效 , 更令饮者 如潮 。 由茶派生出许多治病健身的良剂 , 如减肥茶 , 健齿茶 , 美容茶 , 解烟茶 , 保健茶等等 。 如今有些地方的乡村 百姓 , 上 医院看医生 , 把点包中药 , 说成是点付茶 , 可见茶与医药关系之暖昧 。 酒与茶为人类的健康都大有贡献 。 �� 茶酒祭祀 酒的最初功能 , 除了药用外 , 还用于 祭祖奉神 , 而且 “古者 � 庶人标食黎霍 , 非乡饮酒 , 胺腊祭祀 , 无酒肉。 ” ��� 盐铁论 · 散不足》�《诗经》中有许多关于祭酒的文字 , 如《小雅 · 信南山》� “祭以清酒 , 从以毕牡 。 ”《周礼 · 天 官 · 酒正 》载 , 酒正 �管理酒的长官 �之职 , “凡祭祀 , 以法共 �供 �五齐三酒 。 ”封建皇帝祭祖的酒叫 “酌 ” , 是一种 经过多道工序酿成的高级酒 。 酒实在是祭祀之不可或缺之物 。 茶也跟酒一样 , 常跟死人 、神 、佛打交道 , 南朝齐武帝 肖颐 , 奄奄一息 , 临终时遗诏说⋯ “灵上慎勿以牲为 祭 , 唯设饼 、茶饮 、干饭 、酒脯而 已 � 天下贵贱 , 咸同此制 。 ”��� 南齐书 · 武帝纪 ��� 这时 , 茶与酒一道 , 摆上了祭桌 。 在佛寺之仪规中有专门“茶汤 ”一项 , 即每 日早起后殿主必须在佛前 、祖前 、灵前敬供茶汤 。 《红楼梦》第十五回 有“奠过晚茶 ”之语 , 以茶祭死者 。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尊祖敬宗的文化 , 讲究“数典不忘祖” , 尤其濡家注重孝道 , 致使祭祀活动十分流行 , 茶 · � � · 与酒作为历史上最基本的两种饮品 , 自然被一同端上供桌 , 沽上了些神灵鬼气 。 就是现在的乡民百姓 , 逢年过节 , 清明中元�七月十五 �祭奠先人 , 其祭品之中 , 除了搁着三牲与主食外 , 便 是少不了一盅薄酒和一杯淡茶 。 在草纸花边灰飞烟灭之际 , 虔诚地把酒茶洒于灵前 , 而三牲和主食则带着回 去 , 自己慢慢地受用 。 � � 酒楼茶馆试说 有谁说得清 ,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少茶馆酒楼 � 数也数不清的酒楼茶馆 、酒馆茶楼 , 那是茶和酒大耍威风 、大 显身手的地方 。 尽管酒楼里扶回来的多是摇摇晃晃的醉汉 , 茶馆里踱出来的全是精神焕发的茶客 , 但不管是茶 馆还是酒楼 , 都是九流三教出入 、名士高儒来往 、迁客骚人聚散的场所 � 是传播大路新闻 、小道消息的源地 �是 大发牢骚 �低声倾诉 , 装疯卖傻 , 假戏真唱的舞台 � 是坐谈家事 、国事 、天下事的地方 � 是士大夫“处江湖之远 , 则 优其君”的寄身处 。 酒楼茶馆是中古代社会最敏感的组织细胞 , 是中国封建政治 、经济 、文化变动的晴雨表 。 茶 馆酒楼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酒文化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中国的茶与酒都走了一条从特殊到普迫 , 又从普迫到特殊的发展道路 。 茶和酒最初都只是社会上层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 , 一般庶民百姓无权也无力享用 , 是一种特殊的物品 。 酒 在两汉以后才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 , 而茶则直到唐代 , 才达到 “茶为食物 , 无异米盐” �《唐会要 》卷八四�的地 步 , 成为广大百姓的普遍消费品 。 但是 , 一旦茶酒变为普遍消费品之后 , 又走向了发展等级化特殊化的道路 , 使 中国产生了许多的名茶与名酒 , 使之成了茶中骄子 , 酒中仙品 �从普遍又回到特殊 。 中国名茶琳琅满目 , 有安溪乌龙 , 西湖龙井 , 普陀佛茶 , 天目青顶 , 顾诸紫笋 , 太湖碧螺春 , 黄山毛峰 , 信阳 毛尖 , 武夷岩茶 , 峨媚蕊茶 , 君山银针 , 蒙顶甘露 , 鸿坑毛峰 , 云南云雾茶 、江西姿绿等等 。 中国名酒有贵州茅台 , 杏花村汾酒 , 竹叶青 , 宜宾五粮液 , 沪州老窖 , 绵竹剑南春 , 古蔺郎酒 , 射洪沱牌 , 风 翔西凤 , 遵义董酒 , 毫州古井贡 , 始兴女儿红等等。 名茶名酒的出现 , 是消费等级拉开的需要 � 还是制茶酿酒技术提高的必然结果 � 恐怕两种因素都不可偏废 吧 。 名茶名酒出现后又带来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 据说“十瓶茅台八瓶假” , 但是否可以说“十盒龙井盒盒真”� 更 有“买茅台者不喝茅台 , 喝茅台者不买茅台”之事实 , 也有 “喝名茶者不买 , 买名茶者不喝 ”之现象。 这也是一种 酒与茶的文化 , 是一种在 “名 ”和 “利 ”影响下扭曲了的酒文化茶文化现象 。 � �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和茶文化都讲究德和礼 酒礼酒德出现甚早 �封建统治者利用酒来推行封建礼制 , 故制订了繁文褥节甚多的酒礼 。 如儒家所推崇的 “乡饮酒礼” , 把饮酒活动纳入封建礼制教化的轨道 。 儒家酒礼尤其讲究尊老尚贤 、谦恭礼让 。 置办酒席宴会时 , 尊者 , 老者 , 贤者 , 要置于席首 , 酒的分配也以年高或道德为标准 。 刘邦初得天下时 , 一群有功之 臣在大殿上聚 众饮酒 , 吃五喝六 , 乱七八糟 , 大有不把刘邦这个皇上放在眼里之势 , 刘邦大为不快 。 叔孙通知刘邦心意 , 于是 制订酒礼 , 使臣下遵循 , 群臣只得矩止规行 , 变成谦谦君子了 。 刘邦高坐龙位 , 群臣伏拜 � 无敢乱来者 , 于是刘邦 大为高兴 , 说 , 今天才尝到了当皇帝的味道 。 儒家不仅讲酒礼 , 还讲酒德 , 有人把儒家酒德归纳为四点 � � 饮惟 祀 , � 无彝酒 , � 执群饮 ��禁酒酒 。 总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一条 , 不许滥饮多喝 。 酒不比茶 , 多饮酒则醉 , 醉则性 迷 , 迷则乱来一气 , 有因此而招谤的 , 有因此而受罚的 , 更有甚者 , 则招致亡国杀身 , 故酒德之首要 , 自是节饮 。 饮茶虽不醉人 , 不乱性 , 但饮茶亦讲茶礼茶德 。 唐人利贞亮有《茶十德》一文 , 其文 曰 � � 以茶散闷气 , � 以 茶驱腥气 ,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除病气 ,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 以茶尝滋味 , � 以茶养身体 , � 以茶 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其精神就是提倡通过饮茶来推行公德 、礼制 , 通过饮茶来修身养性 、健体强身 。 今天也 有许多学者在探索中国的茶德 , 有人概括为“理 、敬 、清 、融 ” , 有人总结为“敬 、俭 、和 、乐 ” , 有人说是 “敬 、清 、和 、 美 ” 。 茶德的精神 , 也是要求人们不能为喝茶而喝茶 , 而应把饮茶提高到道德 、礼义 、美学 、修身养性的高度 。 研究中国的茶文化 、酒文化 , 不可不重视其中的茶礼茶德 、酒礼酒德 , 这些是茶酒文化中的精华 , 是深层次 的文化 , 我们剔其糟粕 , 吸其精华 , 对于建设新时期的现代茶文化酒文化是不无裨益的 。 � � 茶酒与封建经济 随着酒与茶在庶民百姓中的日益普遍 , 茶酒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就逐步显示出来 � 于是封建政府就着手去 控制这些收入 。 茶之利和酒之利 , 在封建社会中充当的角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 两者都与政府的养兵间题有着 · � � · 十分密切的关系 , 是政府财政困难时 , 养兵的两处重要的资金来源 。 酒之利很早就被封建统治者所看重 。 汉武帝时期 , 桑弘羊在专卖盐铁的同时 , 也推行酒类专卖 , 称为“榷 酩 ” , 汉武帝专卖盐铁和酒的 目的是由于其穷兵赎武 , 征战四方 , 国库耗空 , 养兵困难 �是为了“赌边 、给战士 ” �《盐铁论 · 优边 ��� 这是中国酒类专卖的起始 。 汉代在后来取消了酒类专卖政策 , 而实行征税政策 , “令民得以 律占租卖酒 , 升四钱 。 ” �《汉书 · 昭帝纪 》�这是中国对卖酒征税的最早记载 。 以后的历代封建政府 , 每当遇到经 济困难和养兵间题时 , 都把眼睛盯在酒上面 , 或专卖 , 或重税 , 以广财源 。 茶税起始稍晚 , 唐代庶民百姓饮茶之风始盛 , 自此封建政府对茶之利开始另眼相看 。 唐德宗贞元九年 �� � �� 始税茶 , 这是中国最早的征茶税记录 。 税率是十分抽一 , 收来之后 , 则全部作为军费来消费 。 初税茶之时 , 每年收得茶税四十万钱 , 并不算多 , 但后来渐有所增 。 宋则设榷货务 , 征课产茶地区税金 , 并行茶叶专卖之制 , 与酒专卖同 。 宋朝茶专卖之法是 , 茶生产出来后 , 悉收买于官 , 后公卖之于商人 , 政府坐收其间之利 , 后改为直 接向茶商征税 , 而任其卖买 。 明代政府通过茶引来管理茶贸易 , 从中获利 , 清政府亦踵而行之 。 此外 , 自宋以降 , 封建政府还实行 “茶马之法” � 以中原王朝之茶叶 , 换取西蕃之马匹 , 多则每年得马数万 匹 , 这些马绝大部分是 用来充作军队战马 。 可以说 , 这种茶马之法 , 也是以茶叶之利来养兵的一种形式 。 直到今天 , 酒与茶之利仍然是我们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 酒之税利是国家财政的最大来源之一 , 茶和 酒还有大量出 口 , 创取巨大的外汇 。 应该说 , 在今天 , 酒 、茶的经济因素更大了 , 在现代茶 、酒文化之中 , 对茶 、酒 之利不能不予以更多的重视 。 � � 茶 、酒结缘于文学艺术 茶和酒作为 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消费品 , 本该是俗透了的东西 �但在饮食领域 , 唯有酒和茶 � 与中国的文学 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使这些俗透了的物品 , 登上大雅之堂 。 茶有茶诗 、采茶戏 、茶联 、采茶歌 、茶舞 、茶道 、茶图画等艺术形式 。 酒有酒诗、酒令 、醉拳 、酒书法 、酒绘画 、酒歌等艺术形式 。 别的不细说 , 单说这酒诗和茶诗 。 酒 , 是中国古今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 , 文学史之页一揭开 , 就被酒缠住了 。 《诗经 》三百零五篇 , 有十分之一 以上的诗篇提到了酒 � 屈原的楚辞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 。 ”政治奸雄 �诗坛名家曹操则于诗中大声宣称 , “何以 解优 � 唯有杜康 。 ”陶渊明因为家中“有酒盈搏” , 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 决然 “归田园居 。”其诗 � 百分之四十以上 有酒味 。 到了唐宋 , 诗与酒更成了形影不离的一对 , 不仅诗中有酒 , 且绝大多数诗人墨客都嗜酒如命 。 诗兴得酒 而发 , “李白一斗诗百篇” , 不仅是诗坛领袖 , 也是饮中之仙 。 苏轼则幽默地把酒称为“钓诗钩 ” , 仿佛无酒则难成 诗 。 不是咏酒写酒 , 就是爱酒嗜酒 , 且多数还是酒量超群的大酒徒 。 酒能致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 , 刺激人们的神 经系统 , 更能催发诗人们的灵感 。 东坡先生说 � “文章本天成 ‘饮酒自得之 。 ”宋代诗评家唐庚说得更形象 � “温酒 浇枯肠 , 敢取生小诗 。 ”敢取两字用来形容酒变化为诗的蜕变之声 , 可谓绘形绘声 , 用得妙极 。 酒于诗人有如此 之妙用 , 诗人便不能不对酒爱不释手了 。 诗是作者感受的直接体现 , 酒也就不可避免地通过诗人的笔注入诗中 了 。 茶与诗的联姻虽不如酒那样早 , 但到了诗歌鼎盛的唐代 , 正值茶风 日盛 , 诗与茶开始结下不解之缘了 。 翻 开唐以后诗人们的作品集 , 看到几乎所有的诗家都写到过茶 。 自唐以后 , 一个个大诗人不仅嗜酒如命 , 而且也 嗜茶成癖 。 李白不仅是一个大酒仙 , 也是一个品茶高手 。 白居易则把茶引为终身“知已 ” , 一生曾作五十余首茶 诗 。 宋代大文豪苏轼更是诗人加酒徒加茶痴 � 痴迷于茶 , 几不能自拔 , 并出语惊人 � “从来佳茗似佳人 ” , 把好茶 比作了美女 , 自然欲不痴而不能了 。 此外欧阳修 、王安石 、黄庭坚等人也都爱茶并咏茶 。 陆游则生于茶乡 �与茶 终生为伴 , 一生创作茶诗达三百二十余首之多 , 冠绝当时诗坛 。 饮茶能提神助兴 , 古人饮茶多烹煮 �在蒸气氮 氯 , 茶香四溢的飘缈之境 , 朋友高会 , 自然豪情万丈 , 诗兴大发 , 文思泉涌也 。 更有趣的是 , 诗人在咏诵之时 , 往往把酒与茶放在一块 �仿佛是就着茶喝酒 , 饮着酒品茶 , 早早就发现了茶 与酒的可比较之处 。 如苏轼《望江南》词 曰 � “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试新茶 , 诗酒趁年华 。 ”又其诗云 � “银瓶 泻油浮蚁酒 , 紫碗铺杰盘龙茶 。 ”林通《西湖春日》诗中说 � “春烟寺院敲茶鼓 , 夕照楼台卓酒旗 。 ”陆龟蒙亦有诗 云 � “酒帜风外敬 , 茶枪露中撷。 ”梅尧臣有诗曰 � “茶官到有清闲味 , 海月团团入酒底 。 ”等等 � 可见 , 不仅酒茶与 诗结下难解之缘 , 而且在诗人的笔下 , 茶与酒也是难分难离的一对 。 在古诗的对仗中 , 茶与酒 自是最合适的一 · � � · 对 , 这正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 茶文化与酒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 可比之处 。 � � 酒 、茶得助于水 酒与茶作为饮品 , 是液体质的物品 , 正因如此 , 水与茶酒就有着密切关系 , 水是茶酒的媒体 , 无水则不成 酒 , 无水亦难品茶 。 因此自古至今 , 美酒佳茗莫不得助于美泉佳溪 。 美酒与气侯 、土质 、水都有关系 , 但以水的作用最大 。 古人说 � “名酒产地 , 必有佳泉 。 ”可见美酒与佳泉是分 不开的 。 一些古代著名的酿酒师说 � “水乃酒之血 ”可见水之于酒 , 不可不谓重要 。 《吕氏春秋》“仲冬”篇在阐述 酿酒程序说 � “水泉必香” �可见古人很早就注意到水之于酒的重要 。 我国那些美酒佳酿 , 均得水之利 。 茅台之 美 , 与当地赤水河的水质大有关联 。 据说把茅台的工艺与原料原封不动地搬到别的地方去酿酒 , 只是不用赤水 河水 , 就是酿不出茅台美酒来 , 而被称为 “茅台第二 ”的古蔺郎酒 , 正是建厂于赤水河下游 , 上距茅台八十公里 左右的地方 , 其酿酒水质与茅台很接近 。 剑南春得助于晶莹剔透的玉妃泉水 。 古井贡有古今闻名的古井水 � 山 西杏花村亦有美泉佳溪 , 江西佳酿麻姑酒 , 正得助于麻姑泉水 , 青岛啤酒之成名 , 与螃山矿泉水相助不无关系 。 茶之于水 , 也关系紧密 。 古人对此深有见地 。 《茶经 》上说 � “山泉水为上 , 江心水为中 , 并池水下矣” 。 清朝 乾隆皇帝还下令用银斗量天下泉水之轻重 , 以品评天下名泉之优劣 。 结果北京玉泉山水列第一 , 遂命为 “天下 第一泉” , 镇江金山寺泉水亚之 , 无锡惠泉与杭州虎跑水并列季军 。 但在此前 , 茶神陆羽则另有排行榜 � 天下第 一泉镇江金山寺中冷泉 , 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 第三泉苏州虎丘观音泉 , 第四泉杭州虎跑泉 , 第五泉扬州大明寺 西花园之泉 , 第六泉庐山观音桥招隐泉 。 《茶书》中关于 “水之于茶 ”多有述及 , “品茶须理水 ” , “名茶名水 , 两全 则美 ” , “名泉泡名茶 , 又添一层佳”等 。 传说大文豪苏轼与政治家兼诗人王安石有一段关于沏茶用水的趣事 。 王 安石托苏东坡 , 如果经过长江三峡之粗塘峡 , 请带一魄中峡之水来沏茶 。 后来东坡果乘船过瞿塘 , 但因旅途劳 顿 , 在船中打晓睡 , 而未能及时汲取中峡之水 , 便取了一旅下峡之水送与荆公 。 王安石彻茶一品 , 便说此水非中 峡之水 , 而是下峡之水 。 东坡大惊 , 忙问个中三昧 � 荆公说 , 上峡之水湍急 , 下峡之水流慢 , 只有中峡之水急慢相 半 。 沏茶时 , 上峡水味浓 , 下峡水味淡 , 唯中峡水浓淡相宜 。 东坡闻言 , 连称“佩服” 。 此传说未必当真 , 但好茶须 好水 , 方能沏出真味 , 则是一定 。 同样的茶叶 , 不同的水 , 泡出的茶汤 , 香气 、滋味 , 色泽 , 高下悬殊 , 这是每个嗜 茶之君子必深有体验的 。 宋人唐庚说 � “水不问井江 , 要之名活 ” , 说沏茶以活水为佳 。 但今天的自来水 , 虽为活 水 , 却也欠佳 , 因这水用氯化物消毒 , 虽于人无害 , 却令茶水减少鲜味 。 据报道 , 上海由于工业污染严重 , 水质很 差 , 以之彻茶 , 味常不美 , 于是有好事者从名山佳泉车载船运泉水到茶馆 , 沏茶待客一时生意火红 , 饮者涌涌 。� � 佛门揖茶而拂酒 中国封建社会中 � 影响中华文化最深的宗教莫过于佛教 。 自两汉佛教传入东土 , 便不断结合原有的汉文 化 , 变得越来越中国化了 。 尤其是后来发展为主流的禅宗 , 则更是中国化的佛教 。 茶与酒是封建社会中最为普 遍的两种饮品 , 但众所周知 , 在佛门 , 酒却是三戒之一 , 被视为大敌 , 而茶则广受欢迎 , 成为每座寺庙 , 每位僧尼 都不可缺少的日用消费品 。 禅宗重视坐禅修行 , 要求僧人坐禅时止静敛心 , 集中思想 。 并且要咖跌而坐 , 端身下 念 � 头正背直 � 不许散心动摇 , 倾斜委倚 , 更不能昏沉入梦或临床而睡 。 这样长时间坐禅 , 必会导致疲劳困顿 , 需 要清心提神 。 因此 , 具有提神益思 、驱除睡魔 、生津止渴 、消除疲劳等功效之茶 , 便成了僧人所必需 , 而且又符合 教义戒规的最佳的饮料 。 于是 , 和尚们便一边品尝香茗一边哼哼卿卿叨着佛经 , 在氮氯雾气 � 袭人茶香中参禅入定 , 品味着孤独 、 清苦、脱俗 、成佛的滋味 。 连完成开山之作《茶经》的陆羽 , 也得造化于寺庙僧侣 , 只因它一度遁入空门�虽非己 意 �与名士高僧 , 坐谈经典 , 品茗斗茶 , 深得寺中饮茶之俗真髓 , 后来广游天下产茶地 , 遂成《茶经 》。 佛界有“茶禅一味”之说 。 茶味则我稍知 , 禅味则不识 , 是否如品茶 , 初时是一阵苦涩 , 细品则清香扑鼻 , 沁 人心肺 , 渐入佳境 。 《诗经》有云 � “谁谓茶苦 , 其甘如莽。 ”据说茶之于僧 , 有三个主要作用 �一是可使坐禅通夜不 眠 � 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 , 轻神气 �三是能抑制性欲 。 这几点对于参禅涌经 , 戒色戒劳戒淫 , 遁入空门的僧家 , 自 然至为重要 。 而美酒 , 则被佛家远远拒之山门之外 , 虽然一些离经叛佛之僧 � 曾宣称过 � “酒肉穿肠过 , 佛祖心中留” , 为 自己饮酒开脱 , 有些好名却又守不住自己舌头的佛门弟子 � 把酒称为“般若汤 ”而喝得名正言顺 , 睑儿不红 。 但 酒实在是僧家之大戒 � 酒性烈 , 饮酒过量能兴奋神经 , 迷乱神智 , 妄乎所以 , 以致昏昏欲睡 , 人事不省 , 这与佛家 的清淡恬静 , 参禅入定是大相径庭的 。 饮酒难免要几道下酒菜 , 油腻荤腥 , 自然必须 , 这与佛教之荤戒难免冲 · � � · 突 。 还有 , 古人云 � “酒为色之媒 ” 。 酒与茶正相反 , 它能使人性欲亢奋 , 想入非非 。 而僧家色戒 , 则谆谆如也 。 清 心寡欲 , 一心向佛才是僧家之左右铭 , 至于美酒 , 只有让给那些山门外的俗人去喝了 。 茶与酒 , 在佛门里 , 是如此水火不容的一对 。 �� � 茶俭而酒奢 从国计民生以及道德风尚看 , 茶酒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 我们传统文化中 , 常用 “以茶代酒”来证明一个人 或一个群体的俭朴 , 而杜甫用 “朱门酒肉臭”来表示封建统治阶级生活的穷奢极侈 。 一俭一奢 , 茶与酒成为人们 日常生活中截然相左的一对 。 茶与酒的俭和奢 , 并不只是人们道德上的感觉 , 而且是实际上存在的巨大差别 。 中国的酒 , 多是由粮食酿造 , 实际上 , 酒是粮食的转化物 , 古人说 � “酒糜五谷”“论衡 · 对作篇”说的一点 不错 。 粮食丰收时尚好 , 户有余粮 , 国有储谷 , 酿酒不致影响人们吃饭问题 , 如若天公作恶 , 田园徽收 , 而酿酒又 耗大量粮食 , 则必然导致天下百姓傲傲待哺 , 饿俘遍地 。 金人梁肃说 � “民间粟麦岁为酒所耗者十常二三” �《金 史 · 梁肃传》�还没算到官酿之耗 。 因此 � 封建政府在发生灾荒时 , 常下令禁酒 。 禁酒之史实 , 从两汉至于晚清 , 时时不断 。 可见 , 酒与封建社会的粮食问题的矛盾 , 自始至终都困挠着封建政府 。 直到今天 , 我国酿酒业亦耗去 大量粮食 , 据统计 , � � � � 年 , 全国白酒啤酒共耗粮 �巧 亿公斤 , � � � � 年则增加到 ��� 亿公斤 , 以后尚在增加 。 而 同家每年要进 口 � �� 亿公斤粮食 , 还不足酒耗之半 。 每年国产粮食每年约 � � � � 亿公斤在右 , 酿酒所耗 , 几达百 分之十 , 这个数字也不能不大了 。 而茶叶则不同 , 它是靠“吃 ”太阳长大的 , 也不求什么美土佳壤 , 也不必施多少肥料 , 只求荒山僻岭 , 朝阳山 坡 , 点下茶籽 , 天降雨露 , 盛夏严冬 , 不几年便满山翠绿 , 郁郁葱葱 , 任君采摘 。 生产不需太多成本 , 而茶却能为 国家出大力 , 自宋以后至明清 , 封建政府以 “有余之茶 ”换取西番 “必须之马 ” , 成绩斐然 , 对于维护祖国统一起 了重大作用 。 今天 , 国茶还大量出口 , 创取外汇 , 仅 � � � � 年就出口 �� 万吨 , 创汇 � 亿美元 , 以后还有大量增加 。 茶叶正象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 , 吃进去的是草 , 挤出来的却是奶和血 , 取之于人甚少 , 予之以人甚多 。 酒之耗谷与茶之敛财 , 对比多么鲜明 。 此外 , 饮酒又往往与大吃大喝脱不了干系 。 诸多酒徒醉汉 , 以《汉书 》下酒的君子还是少之又少 , 以几粒茵 香豆下酒的瘾君子也只有孔乙 己及其哥儿们 。 多数酒徒 , 备的下酒菜是大鱼大肉 , 山珍海味 。 李白有诗曰 � “金 橄美酒斗十千 , 玉盘珍羞直万钱 。 ”一桌酒菜 , 费钱十万 , 何其奢也 。 大摆酒宴 , 绝不是为独喝 , 而是少不了美味 佳肴 。尤其是公吃公喝 , 每年吃喝掉的公款至少在 ��� 亿元 以上 , 这对于我们这个并不算富裕的国家 , 确实是一 笔不小的钱 。 酒之为酒 , 实在很奢 。 品茶则不然 , 不求美肴相佐 。 一把茶壶 , 摄上几片茶叶 , 冲满热水 , 便可招待满座高朋 , 嚼着茶香 , 谈古论 今 。 不须堆金砌玉 , 著匙俱下 , 吃五喝六 , 大施铺张 , 甚至不必孔乙 己那几粒 “多乎哉 , 不多也”的豆子 。 茶之为 茶 , 不可谓末俭也 。 � � 酒劝壮士茶添风稚 酒性热 , 故酒常与热血男儿为伴 。 茶性温 , 故茶常与儒雅名流相随 。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 酒常用来赏赐战胜之将士 。 老百姓为表示对军队的支持 , 也常“牛酒稿军 ” 。 壮士得酒更显英武悲壮 。 荆柯为太子丹刺秦王 。 临行 , 举杯痛饮 , 慷慨悲歌 , 昂然西去 , 使北风啸啸 , 易水生寒 。 刘邦之大将樊啥 , 在 鸿门宴上就着生猪腿 , 豪饮斗酒 , 痛斥项羽之虎狼之心 , 大壮刘邦行色 , 使刘邦得以死里逃生 , 被项羽惊为 “壮 士 ” 。 曹操刘备 , 煮酒论天下英雄 , 何等气派 � 关羽在热酒筛出后 , 催马上阵 , 立斩华雄 , 回到军帐 , 杯中酒尚温 。 武松在 “三碗不过岗 ”之景阳岗前 , 痛饮十八碗 , 慷慨上 山 , 醉斗猛虎 , 胆气逼人 , 制服大虫 。 古人有诗曰 � “醉卧 沙场君莫笑 , 古来征战几人回� ”多少征人壮士 , 西出玉关 , 故人不见 , 唯有就着低昂琵琶 , 呜咽羌笛 , 对酒当歌 , 壮其豪气 , 慰其思念 , 何其悲壮 � 茶则不同 , 茶性温稳 , 两军阵前劝茶者闻所未闻 。 茶往往与儒雅名士有道高僧在一起 。 饮茶的环境氛围 , 是 雅 , 而非“随风满地石乱走 ”的战场 。 宋人杜丰有诗为证 � “寒夜客来茶当酒 , 竹炉汤沸火初红 。 ”一股脉脉温情 , 暗暗茶香 , 拂面而来 。 名士高朋聚会 , 谈诗论文 , 评书观画 , 一派雅致温馨 , “泛花邀坐客 , 代饮引清言 。伙颜真卿 · � � · 《春夜嗓茶联句》�诗人杨万里 , 嗜茶如命 , 把茶味比作日夜思念的故人之风采 , “故人气味茶样清 , 故人丰骨茶 样明 。 ”文人墨 客 、名士高儒聚会 , 常择清幽静雅之地 , 茶茗间述 , 论今谈古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评品书画 , 争 论释典 , 把品茶与琴 、棋 、书 、画等雅趣相结合 。 古今名著《红楼梦》中 , 就有许多有关这般红男绿女 , 聚会诗书 , 饮茶品茗的文字 。 如今中国的茶艺 , 日本的茶道 , 也是极为雅致温馨的表演活动 � 尤其强调环境氛围的幽雅脱 俗 。 可见茶之雅性 , 至今循而未改 。 �� � 似分似合的茶具酒器 茶和酒是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物质载体 , 而茶酒本身又必须有运载体 , 才能存于世 , 行其道 , 这个运载体就 是茶具酒器 。 因此 , 茶具酒器在茶酒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 酒器起源很早 , 五 、六千年前的 山东大演 口文化遗址就出土了陶制酒器 , 而酒的发 明年代也只能根据出土 酒器的年代来判断 。 到 了青铜时代 , 中国的酒文化已很发达 , 酒不仅是会客迎宾的物品 , 还是祭祀 、演绎礼义的 物 品 , “百礼之会 , 非酒不行 。 ”这就导致酒器的发达 , 青铜及一部分陶制酒器成系列化地出现 。 在这些酒器 中 , 有许洁屈警牙的名称 , 除壶 、勺 、尊 、杯等外 , 一些酒器的名称简直让人捉摸不透 。 如 � 豆 、悬 、献 、瓤 、爵 、卑 、 角 、 危 、 卤 、彝等 , 这些酒器上面都饰有精美的图案 , 许多是珍贵的艺术品 。 随着青铜时代的衰亡 , 这些怪里怪气的 酒器也逐渐成了文物 , 此后的酒器多是陶瓷的 , 少量是金属质的 。 今天的酒器有酒壶 、酒缸 、酒杯 、酒瓶等 , 且多 是瓷质或玻璃质的 。 茶具的出现似乎要晚得多 , 最早的茶具是陶土制的击 , 小 口大腹 。 早期的茶具与酒器是混用不分的 , 装酒 亦用击 , 李商隐诗曰 � “浊酒盈瓦击 。 ”到了唐朝 , 由于茶风大盛 、才得以 “烹茶尽具 ” 。 古时主要的茶具有茶壶 、 碗 、钵 、匝 、盏 、盏托 、杯 、注瓶等 , 多以陶瓷质为主 。 目前 , 江西景德镇的瓷制茶具和江苏宜兴的陶制茶具 �尤其 是紫砂壶 �最有名 , 两者都有数百上千年的制作历史 。 尽管到唐代以后 , 似乎茶酒之器具已分家了 , 实际是似分难分的 , 古代的击既用来盛茶 , 也用以盛酒 。 而 壶 , 最早是水壶和酒壶 , 《周礼》说 � “壶 , 酒器也 ” , 只是后来茶饮盛兴 , 则亦以壶沏茶了 , 但实际仍是茶酒共同之 物 , 要勉强去分 , 有些分得清 , 有些则分不清的 � 还有酒杯与茶杯 , 酒碗与茶碗 , 也是难分别的 � 即使在今天 , 茶 之具与酒之器 , 也有些混用的 , 也许不会有人用宜兴陶壶去盛酒 , 但绝对有人用景德镇酒杯饮茶 。 饮完酒 , 又用 同样的器具饮茶 , 这是常有的事 。 用饮过酒的杯子喝茶 , 你千万要用冷水洗一洗 , 才不留酒味 , 这点 , 大家怕都 早有经验了 。 后 语 茶文化与酒文化 , 在中国文化史上交相辉映 �给传统文化添光增彩 。 无论茶文化还是酒文化 , 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 都难免带来一些糟粕 , 治文化史者 , 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 就是必须致力于剔去文化的糟粕 , 弘扬文化的精华 , 从而给现代文明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 茶与酒 , 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 , 可说是俗绝之物 , 然而茶文化与酒文化却是非常高雅的课题 。 笔者多年沉酒 于酒文化课题之中 , 虽然不敢说得其三昧 , 但也略有心得 。 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先生 , 创办《中国茶 文化》一刊 , 每期读来 , 都津津有味 , 爱不释手 , 使我又接触到另一项高雅课题 , 对我体味酒文化之真趣 , 受益匪 浅 。 笔者心血来潮 , 把酒文化与茶文化牵在一起 , 比短说长 , 附庸风雅 , 抒一己之见 , 不敢自以为得之 , 还望方家 雅正 。 � �
本文档为【中国茶酒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77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4-02-04
浏览量: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