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交红利30%内文

社交红利30%内文

举报
开通vip

社交红利30%内文献给我的家人 献给我的家人 社交红利 如何从社交网络(微博、微信、QQ空间) 中带走海量用户、流量、收入 徐志斌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版权页 推荐序1 马蔚华 原招商银行行长兼CEO 社交网络带来创新变革的机会 接触脸谱伊始,我就意识到社交网络必将会给传统银行带来冲击。我一面惊叹于社交网络的巨大潜能,一面思考银行应该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徐志斌先生邀我为他的著作《社交红利》作序,看到样稿后,发现一些观点不谋而合,甚有启发,欣然应允。 徐志斌先生服务的腾讯与招商银行一样,俱身在深圳,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市...

社交红利30%内文
献给我的家人 献给我的家人 社交红利 如何从社交网络(微博、微信、QQ空间) 中带走海量用户、流量、收入 徐志斌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版权页 推荐序1 马蔚华 原招商银行行长兼CEO 社交网络带来创新变革的机会 接触脸谱伊始,我就意识到社交网络必将会给传统银行带来冲击。我一面惊叹于社交网络的巨大潜能,一面思考银行应该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徐志斌先生邀我为他的著作《社交红利》作序,看到样稿后,发现一些观点不谋而合,甚有启发,欣然应允。 徐志斌先生服务的腾讯与招商银行一样,俱身在深圳,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招商银行与腾讯是战略合作伙伴,我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先生是多年的好朋友。两家公司,银行业与社交网络之间,有许多相同点:都是年轻的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也都在30上下,朝气蓬勃,两家公司都以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立命生存。看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时,也看到一些类似的感觉: 要求企业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的从业者们看来,招商银行所处的银行业更为庞大、传统,似乎潜台词是转身慢。来自外行人的金融创新正在逐步吞噬银行的传统优势,最近互联网金融开始正面挑战银行业。其实,银行业本身也具有IT属性,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一直非常关注技术的发展,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变化,不断将最新技术引进到客户服务中来。如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网络理财早已成为大众的基础服务。当然,现在新鲜事物的推出与变化频率越来越快,银行业的适应与变化需要同步进行,这就需要同仁们持续保持快速有效的学习能力。 方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社交网络与企业合作可以开辟新的天地,招商银行与微信的合作就是最佳证明。我们欣慰地看到,招商银行在微信中已成为标杆案例,通过微信这个新兴的工具为用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微信银行的推出更是将这一便利应用到更加宽广的领域。通过微信这一平台,招商银行不仅获得了更多新客户,而且全面颠覆了传统的客服模式,探索出了互联网客服新模式,这和招商银行的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改变”一脉相承。 带来了产业间的融合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使产业间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跨界经营已成常态,这为产业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正如我们看到,微信上已经开始绑定信用卡进行小额支付,看起来虽然细碎,一旦能够普及就会带来很大变化,相当于将移动支付业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信,未来银行业、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产业将进一步走向融合。 提供了创新和变革的机会点。未来的世界一定是数据的世界,未来企业将都会是“数据驱动的企业”。大数据终将形成大变革之力,需要创新求变的思维与之相适应。大数据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和物理区域壁垒,不同产业间的数据对接,会带来许多创新和变革的机会。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带来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值得认真思量。 在告别招商银行时,我曾说过:当今的社会,是年轻人的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潮流的先锋队、创业的拼搏者、网络的聚焦点,无一不是由年轻人所主宰。要率领年轻人去赢得竞争,首先必须懂得年轻人。而看微博、用微信,使用最新的社交网络工具正是了解年轻人的最好方法,每天晚上抽时间上微博学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今天,《社交红利》的出版面世,也为业界带来了宝贵的学习与探讨机会,希望书中的内容与观点能启发读者新的思考。 2013年7月12日 于深圳 推荐序2 张亚勤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在云端之上 六月下旬的一天,我收到志斌的邮件,告诉我新书即将面世的消息。从邮件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的兴奋之情:一部耗时良久、殚精竭力方写成的新作终于要付梓出版、接受万千读者的审阅了,作为作者,既开心又忐忑。类似的感觉,我也曾体会过。 邮件中,志斌让我先读为快并嘱托我为这本书做推荐。由于时间紧,我只能利用社交网络用户常说的“碎片时间”来快速浏览全书,但即便是速读与粗读,我仍被书里的思考和故事所吸引。我想:读者,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者、媒体从业者、社交网络营销工作者,应该会充分意识到这本书的工具价值,并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技巧用于指引自身行业的业务实践吧! 首先,这是一本较真儿的书。不含前言后记,共分六章:“社交红利时代开启”揭示了社交网络的价值之源和火爆之秘,“信息的重量”分析了流动于社交网络之上的内容的质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与进化轨迹,“关系链壁垒”解读了如何将关注者账号变成可用资源、如何不断复制和扩展这样的资源以及如何将资源变为收益,“流动的魅力”披露了实用性极强、可助力企业获取互动红利与“放大效应”的操作 指南 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验证指南下载星度指南下载审查指南PDF ,“开放与新红利”展现了作者对提升社交网络营销效能的思考与心得,“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则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的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走向。 书中,作者对社交网络由萌芽走向兴盛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他又阐释了基于此类新兴媒体的营销所具备的潜能以及企业该怎样激发这些潜能。此外,对所有的现象、规律,作者都不是泛泛而谈,都不是只给出方向而忽略细节,相反,他援引了大量的业内珍闻,或引为殷鉴、或树立标杆,读者应该可以由这些案例归纳出所需规避或依循的路径。 其次,这是一本能够激发思想火花的书。作为IT行业的参与者和社交网络的用户,这些年来,我也持续关注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观察用户需求的变化。我认为,社交网络是面镜子,镜子里映射出的是真实的世界。很多事,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没有社交网络也一样会发生,而社交网络的建成让更多人获得了知情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镜子的另一重含义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发表的任何内容和回复,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内心。 就影响力和演进趋势而言,如同三年前我曾预言的,反映真实关系的社会化商务和社交网络平台而今已凌驾于云和端之上,每时每刻都在生成大量的新数据和新应用。然而,即便社交网络可说是继浏览器、即时通信工具、搜索引擎发明之后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影响最深刻的一次革新,它仍不免存在着缺憾。比如,随着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逐渐数字化、网络化、实时化、商业化,越来越多的用户随之沉迷于效率更高,或许成本也更低的虚拟沟通,远程互动热火朝天、物理关系链却一再降温,人们习惯于通过手机而不是亲人的手来感受温暖,真正的“面对面”交流成了奢侈体验……如人被机器屏幕所控制左右的情形,如影随形,不是好的现象。 也许互联网行业下一波的杀手级创新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吧。希望志斌的新著能启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推荐序3 杜家滨 前微软中国总裁、前思科中国总裁 社群与商业进步 1993年,美国微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时,业务上最大挑战是懂微软软件产品的人太少。这个障碍必须尽快越过。当时经过思考和设计决定采取社群传播的方式,在国内主要高校成立“软件学院”,以软件学院为社群基础教授微软软件,分享各种工具和开发方法,举办开发者活动,发动报纸、杂志报道传递信息,推动社群交流。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努力,来自中国的微软认证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数字已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 互联网刚萌芽时,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在中国也需要培养可以设计网络和规划网络运用的工程技术人才。在透过高校和不同单位合作建立“网络学院”培育人才、建立思科社群等方式以外,也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重点:思科采用校园BBS和社会BBS作为交流中心,协助解决技术人员遇见的技术问题、宣传产品、进行市场互动,帮企业和认证工程师寻找人才,求职就业。同时成立了代理商社群,透过BBS和实时通信(Instant Message)做交流工具,推广应用。思科在中国的发展,社群力量功不可没。 社群是人类进化发展自然形成的社会现象。传统社会中,社群成员通常有相近喜好,共同语言或生活方式,通常住的距离不会太远,在一个村庄、城市或是一个国家范围内,交通方便程度影响社群活动的范围。社群内透过信息交换、成员互动而丰富生活内容,资源交换产生商业活动,社群活动大到一定规模时,推动的商业活动会成为社会或国家经济活动。 互联网出现后,社群地理距离限制消失,升级出现了全球级社交网络。我们对传统社群的称谓也由此改为社交网络。 大部分互联网社交网络建立时,并没有明显的商业目的。一旦形成规模,社交网络力量变大后,商业机会跟着出现,广告、推荐、销售活动都会产生。像Facebook、Twitter,从社交网络内影响到社交网络外,吸引更多希望得到参与、认同的用户进入,社交网络也跟着同步成长。 随着网络带宽资源富裕,移动互联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普及,互动更方便、频繁,形式更多元化,商业活动规模成正比增加。几年前,第一次听到Google要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知道Apple要推出iPhone、iPad时,没想到这几项商品对社会影响这么大。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社交网络和工具在此之上带来新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方法,从第一次接触到现在每日使用和朋友联系,也是始料未及。人类因为对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费用、增加方便性的需求,一直在尝试新方法寻求满足,许多发明、探险在满足这些目的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文明进步。 商业环境形成有几项要素,社交网络、技术(科技手段)、方便性、成本。这几项要素,会帮助商业环境创造出获利条件。形成社交网络是基础,社交网络的目的越清楚规模就可以成长得越大,商业价值就会越高。社交网络内活动越频繁,带动商业活动创造的价值更容易积累。 不管是传统还是线上,社交网络因为共同需求而建立,群内成员有特定的商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若能掌握社交网络特质,设计出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各种商业机会就会呈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在国内外,许多拼车、团购、美食、打车、电影、健身、二手商品租用、销售等网站和服务,社交网络都在具备商业需求前提下形成。需求被细腻化、精致化,结果又创造出更多新商业机会。 商业目的无论是提高效率或是减低成本,最重要的还是增值,增值来自与持续的改进与创新。身旁许多可以共享的事物,透过社交网络交流可以和别人分时使用,分时度假公寓、拼车、二手商品社群都是这类产物。网上公开课将课堂容纳的学生数从百人扩大到数万人,教学方式可以平行学习、异地共享,扩大老师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成本,新的以社交网络为基础的技术手段帮助大家达到了这个目的。伴随着设备与通讯技术的改良,也会带来交流效率的提升,沟通效果更好、更直接、更实时、商业增值所创造的空间在加大,提供的增值更大。 一些面向企业的商业需求也依靠社交网络的分享得到满足。软件平台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商务平台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临时办公室租用、临时行政人员租用……都是企业的商业需求。 企业在社交网络中生存,需要运营和不断发掘需求,透过商业手段满足用户的需求,刺激、创造新需求。运营结果会带来新的获利机会,引发下一轮投资,扩大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覆盖范围和基础。 无论是企业或个人,都有自己归属的社交网络,细心发掘,善用各种交流工具,商机无限。 推荐序4 邢宏宇 腾讯微博事业部总经理 社交网络、开放,及新机会 今天的互联网,“社交”与“开放”是两大不可回避的主题。社交网络将现实活动搬到线上并汇聚起来,而开放则将平台和用户、市场机会提供出去。 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与日俱增,对于它们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以账号为例,应用无需再辛苦建立自己的账号体系,庞大且活跃的社交网络用户、成熟的关系链能够协助创业者大幅节省成长所需的时间。 面对这些动向,创业者与企业也需要做一些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并不是为社交网络,而是为了自己的用户。实际上,在强调用户体验的今天,许多应用已经不再追求用户必须在自己的网站或是应用上,而是追随用户的脚步,进入到了不同的社交网络中去。这就是我们在微博中、微信中都能看到这些企业和创业者的原因,利用好庞大的社交网络就成为企业发展所需面对的应有之意。不管是一条细微的信息,还是面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方式、对话的语气,都需要作出变化和调整,要平视用户,为他们着想。这些细节及背后的原因,本书做了大量探讨与论述,可供参考。 作者徐志斌是腾讯微博开放平台成员,他对业界的理解与对开放的热情,推动着微博开放平台的快速发展。今天本书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他多年工作思考与经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的结晶。 开放也将带来新的机会。以我们经常使用的微博为例,微博开放的数据在社交平台中是独一无二的,对于这些数据的挖掘与运用,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比如在阅读、垂直行业,乃至商业上的改变。 纵观不同特点的社交网络,业界与合作伙伴们面对的,必将是一张张越来越开放、用户和数据的累积越来越可观、使用起来越来越便利的网络。这些网络,也将给企业和创业的人们带来更多社交红利。 推荐语 张志东(Tony) 腾讯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 徐志斌先生在社交时代和移动时代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本书凝结了他对多个案例的思考和探索总结,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 雷军 小米董事长&CEO、金山软件董事长 对创业中的人们来说,乘势而起是一件幸福,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微博微信的兴起,正好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势”,得以让每一位用户、粉丝都成为产品的宣传员,创业者因此可以专注在产品本身。社交红利分享的,正是这些“势”能的起处,推荐创业的人们一读。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CEO 从最早微博改变一切,到现在大家对微信的关注,社交网络一点一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创业历程。相比Facebook、Twitter,腾讯在国内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存在,《社交红利》正是内部资深员工从平台视野,以更系统、细致的角度,来阐述这些影响和变化发生的原因、创业者可以利用的方向,非常值得参考。 魏明 优酷网总裁 优酷是最早感觉到社交网络崛起并因此获益的网站之一,在腾讯微博、QQ空间等不同社交网络的帮助下,精彩的视频越来越多地被用户推荐到他们的好友们面前,优酷也因此获得了极为可观的红利。纵观视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我更看好因此带来的新的产品与商业机会的诞生,这会是一个值得创业者关注的领域,在书中,这样的探讨比比皆是。 戴志康 腾讯电商移动生活电商部副总经理、康盛创始人 曾经的互联网,是一个以内容和话题为唯一驱动力的理性的、浩瀚的信息海洋。然而,创造和消费互联网服务的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社交网络的崛起开始为互联网增添了以人为本的色彩,使得网上的信息、交易、娱乐增添了某种基于人群、信任和关系链传播的色彩。正是这么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几乎改变了线上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创造出一系列创新、创业的机会。对社交网络背后的深层原理、逻辑的探究及从业者如何抓住趋势用好社交网络所带来的价值,相信志斌作为一线的社交网络及平台运营者,会在本书中给出第一手的资讯和独特的解答。 白雪 真宝汇创始人 传统行业面对新兴的社交网络又爱又恨,爱的是新的工具和机会出现,却又总是迷茫不知如何运用,珠宝行业就是如此。尤其近几年,互联网对珠宝销售影响越来越大。志斌在撰写《社交红利》期间,我曾与他多次探讨此事,书中也欣喜地看到对此提出的思考。推荐珠宝与传统产业中的人们认真读读。 邹胜龙 迅雷CEO 社交平台的红利是开放,开放也是迅雷的重要战略,因为开放更能体现自由进步和快乐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更是互联网发展的未来! 朱啸虎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 站在社会化媒体最前沿,以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揭示社会化媒体的现状与趋势。 牛文文 《创业家》杂志总编辑、社长、发行人 创业是一种执着,一旦开启,我们就要沉浸其中,敏感地观察周边每一个细节,并将之化为助力的资源。微博、微信与QQ空间的崛起,恰恰是提供了最大最便利的资源,使创业者可以更专注于成长为黑马之旅。志斌身在平台,能为创业者详细剖析这些资源的来龙去脉及运用之道,殊为难得。推荐创业的人们细致读一读。 徐扬 微博易创始人、CEO 社交网络虽然强大,企业用好却不容易。在和数十万客户沟通后我们看到,一是社交面前企业仍感陌生,二是泥沙俱下的”营销大师“难辨真伪。这时,不如抛开去看基础和本质。《社交红利》正是从平台角度,以大量实践和基础数据为引,展开整个版图。推荐深度阅读。 凌海 蝴蝶互动CEO、前盛大游戏总裁 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这样的一线社交重地做产品运营实践,再将实践经过思考后升华、体系化,反过来又给予社交领域所有一线工作的人们以扎实的理论指导,这本书达到了这个目标,这种实践中产出的理论,确实是做社会化营销的实战必备。 徐易容 美丽说CEO 展望未来,我认为更多的创业机会存在于垂直领域。过去三年,我一直是垂直领域创业的鼓吹者。美丽说也是在社交网络、开放平台合作上最早吃螃蟹的。社交平台+垂直创业,这个组合是未来的基本面。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了解这个基本面,获得成长。 陈华 唱吧CEO 站在巨人的将帮上,才能更快获得成功!这本书介绍了唱吧是如何用好社交网络巨大的用户量的,希望能给更多创业者启发。 许朝军 啪啪CEO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是IT行业未来发展的两种巨大的动力,两种动力混合会迅猛改变过去难以改变的行业。抓住社交网络红利,事半功倍。如何抓住?这里会有答案。 目录 前 言 / 001 第一章 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 001 开发者从腾讯开放平台获得的分成收入,仅仅两年时间由0变成了30亿,新市场以超越想象的速度在快速扩张。每天,海量的用户、流量乃至收入从各大社交网络流动到合作伙伴中去。庞大的收益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创业者所有,一个诱人的红利时代已经开启。 信任背书 一切都关乎信任。在社交网络中,对某个账号的信任,会促成用户迅速做出点击链接、购买商品、下载应用、讨论某件事情等决策。 媒介的重组与权力再分配 人们更加信赖来自朋友的声音,官方媒体发出的声音不再是唯一选项。就在如潮的互动中,媒介权力由媒体悄然还给每个用户。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 流动在关系链中的信息带给了企业及创业团队一切可以想象的结果。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二章 信息的重量 / 027 信息在社交网络中是个性化且独立的入口,通过这些入口,用户从自己熟悉的社交网络中汇聚而来,作为入口的信息的高质量就变得不言而喻。 充沛流动的情感与自娱情结 在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信息,更是情绪和情感。自娱现象的爆发推动了它们更快速流动。 信息的四种作用 每条信息只能帮你解决一个问题,要想传播品牌就不要幻想还能同时多卖商品。 回流的差异与优化 不同信息文案的撰写带来不同的点击回流与下载,优化这些基础信息能够解决很多困扰。 信息的承载 信息若水,能承载不同的企业诉求。随着信任的不断建立,所能承载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大。 超越140个字:信息的进化 丰富的信息类型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单独的信息可以是一款游戏、一项服务或是电子商务本身。 马桶游戏与轻量应用 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简单化。合作伙伴是不是可以伴随着信息,让自己碎裂成一个个小碎片进入社交网络?每条信息都变成应用与服务的入口。 第三章 关系链壁垒 / 071 为什么他能汇聚起那么多有价值的听众和粉丝?为什么他发出的信息可以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简单的收听、关注背后,是企业与创业团队奠定其在社交网络中地位的起点。 你的好友即整个世界 好友及好友们所分享的消息,构成了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完整世界,要想改变这个结果,“取消”这个动作足够。 每个账号背后有力量 利用现有的社交网络账号体系,能大幅降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有朋友相伴,便于用户留在应用和网站中。 大号崛起:如何聚拢更多新用户? 内容大号的大规模出现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个渠道,便于企业与创业团队更简单使用社交网络。从他们身上,企业能学到如何聚拢起自己的目标用户群。 不要用水军 使用水军除了给老板汇报的数字“好看”外,还会在社交网络中激起巨大的负面作用。 细微分享汇聚出的庞大收益 每一个用户分享出的信息,是如何汇聚迸发出庞大的流量洪流的? 让每个用户的动作都产生收益 将每一个评论、赞、顶、喜欢、收藏和分享结合起来,会产生与分享类似的诱人收益。 第四章 流动的魅力 / 123 每一次评论和转发都构成一个个细微却又重要的激励,促使信息在不同人群、不同产品乃至线上线下充沛流动,不断放大着人们所能收获的红利。如果社交红利有多个组成部分的话,互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块。 互动激励 在社交网络中,互动(转发/评论)就是一种即时的、积极的正向激励。人们发出消息,收获愉悦、存在感以及好友们的肯定。 大流动:竞争对手消失了 在流动的信息面前,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对手都消失了,哪怕他们过去你死我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未来都是融合的。 互动红利——最佳样本广点通系统 / 119 所有第三方服务都在努力协助企业更便利地使用社交网络,广点通也不例外。在这套系统中,互动是收获社交红利的最好突破口。 互动与放大效应 互动就像放大镜,放大着分享带来的收益,还能延长信息的生命周期,令收益长尾连绵不绝。 获利冲动:活动运营的六大法则 活动能吸引来许多用户,实现留存和转化。在社交网络中,如何让活动更有成效?有些法则可以借鉴。 时间选择技巧:周末运营效应 有些应用周四会迎来用户活跃高峰,有些则在周末,赶在用户活跃高峰前布局,会有更好的收获。 第五章 开放与新红利 / 165 社交网络的积极开放提供了许多弯道超车的机会。不管是将自己融入还是重新开发新应用,都足够令创业团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 为什么我没效果:企业的社交困境 尽管很热,但如何运用好社交网络仍是一个高难度、掌握在小部分精英企业手中的事情。 不妨做个小应用 说是小应用其实不算小,利用那些接口组件,也能组合出收获数以百万、千万计授权用户的应用。 垂直的机会 将散落在庞大社交网络用户间的细微的需求、兴趣汇聚起来,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种双赢。 大数据挖掘与重组下的机遇爆发 不管是微博还是QQ空间、微信,都累积了海量真实的数据,仅将这些数据与现有服务、应用结合起来的想象空间都足够令人激动。 第六章 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 / 197 后 记 / 213 前言 2012年5月,许朝军在一边游泳时一边重新检视自己创办的点点网的得失,一些新迹象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一年时间里,点点网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超快速发展。 在投资人、媒体、市场眼中,许朝军是绝对受到欢迎和追捧的明星创业者,他过去的简历十分耀眼。1999年,他还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与创办Chinaren,网站出售给搜狐后,与王小川(搜狗CEO)、姚健(优酷土豆集团CTO)、阙红宇(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一起,并称“搜狐四剑客”。5年后,他加入千橡集团,担任校内网负责人4年,一举将校内网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现在已经更名为人人网)。创业前最后一份工作为盛大在线首席运营官、盛大边锋总裁。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办的轻博客网站点点网一经推出,就备受资本宠爱。2011年2月,刚从谷歌中国总裁任上离职,组建创新工场不久的李开复便成为他的天使投资人。4月7日,点点开放注册,当月底又宣布获得来自联创策源、红杉以及创新工场上千万美元的融资。 但点点网的发展似乎遇到了些瓶颈,无线化可能是其中一个,许朝军尽管在创业之时就已经看到了无线的机会,点点网却不是单纯为无线而生,PC思路依然占据核心。很快,他发现原来依赖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很长时间丢弃不再使用,手机成为了他移动办公、接触外界、娱乐的最有力工具。人们的行为在朝手机上迁移,在PC上的时间上越来越短。点点网似乎无法完全符合这一趋势,这导致了另一个表象,就是发展过于缓慢。2011年底,点点网宣布注册用户超过500万,只是自此以后再没有公布过更新的数字。这一年,国内几大社交网络纷纷打开了自己开放的大门,点点网没有能够借助到这些外在的庞大力量。 2012年10月,反思后的许朝军重新推出新产品“啪啪”,并在苹果应用商店上线,这款聚焦在手机上的有声照片应用带来了新的玩法,迅速开始了自己的走红历程。半年之后,啪啪的注册用户数就已经超过1000万,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同门兄弟点点网,更超越了其他手机应用。 对比点点网,啪啪在很多方面都有些不一样:直接采用了成熟社交网络的账号登录体系,用户制作有声照片后,被鼓励分享到各大社交网络中去。许朝军说,这一做法是为了利用社交网络,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注册、找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并留下来。和社交网络的融合还能让创业公司获得更快的发展速度,借此甩开可能的潜在的对手。确实,自上线以来,啪啪至今未逢敌手,追随者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这正是社交网络带来的红利,分别以:更海量的流量和用户获得、更快速的发展速度、更低廉的获取成本、更优先进入用户视野,以及更好的用户黏着留存、更高的收入而呈现出来。除去收入暂未体现,啪啪充分体现其他各个角度的收益。 在过去的两年间,仅腾讯开放平台给合作伙伴的分帐就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从零起步的快速增长的市场。2011年6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腾讯开放大会上曾对外表示,希望通过开放能再造一个腾讯——通过分成带给合作伙伴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或许是社交网络所带来的红利最直接的营收数字预估。每天,更有近亿条网页链接被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微信,又转而带走数亿点击流量和用户。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看不到慢下来的迹象。 包括微信、微博、QQ空间在内的不同形态社交网络的次第崛起进入主流,为业界与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社交红利。每时每刻,海量的用户、流量、注意力乃至收入从一张张庞大的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到外界合作伙伴的产品、网站上。自社交网络而来的用户更加黏着,也有很强的意愿停留。 红利在过去的概念中,多指人们在资本市场投资或者生产中获得的额外收益。在社交网络中,这些额外收益变得更加醒目和诱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协助一款创业应用快速爆火,获得百万计的新增用户或者全民皆知的名气,国民级应用每年都会有多款诞生或依附在社交网络上。以至于今天去看任何一款全民应用中,利用好社交网络进行自传播、自扩散都已经是基础能力。早在2010年,部分网站开始发现,来自社交网络的流量正在逐渐逼近乃至超越搜索引擎,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来源。 但红利也非常吝啬,观察数据时我们会发现,海量且充沛的流量更宠爱部分网站和应用、事件和内容。如果将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红利的去向的分布用一张图表表示出来,我们可见的是一张巨大的尖刺图,有能力获得这些诱人收益的网站和应用屈指可数。 这个现象令人迷惑不解。现实中,社交网络并没有嫌贫爱富,用户与企业、应用、服务接触的门槛在其中消除,不论时间和地域,从这一点看,社交网络更适合于创业和勇于尝鲜的人群。在这个领域内,新崛起的创业者比比皆是。即使在目前业界最有成效的需要资金投放的QQ空间广点通系统中,投放金额多不一定就能获得最为理想的产出。 一切都指向企业和创业者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与认知。 开放平台是观察社交网络的最佳观察点。2010年,笔者调入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工作后,每天可见海量的数据纵横往来。数据总是能揭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指向简单的答案。开放平台面对着数以百万计的网站、数十万计的开发者和创业者。他们如何看待并运用微信、微博、QQ空间这些大型社交网络,其中独特的角度与方法层出不穷,值得借鉴。 如果我们将这些数据和优秀案例一一排列出来,哪怕是粗略统计,也会发现业界核心理解与认识都可被归纳到几个基础的原点中来,它们即是“信息”“关系链”、“流动”。微信、微博、QQ空间概莫能外,其他社交网络同样被囊括其中。 红利收益正是从这三个原点散发出来。就像一个简单的等式,“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我们可以将这个等式,及业界诸多案例中陈述的观点提炼为一句话:“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或者是鼓励“让人们讨论你”。 不同特点的网络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性,如在微信群和QQ群中 “谁的群多帮忙转发一下”、微博上“有共鸣的人请举手”,广点通上强调“素材”与“投放人群”,都是指向推动更多人群关注、讨论自己希望传递的信息。尤其在早期阶段,人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交网络,所能采取的动作甚至都惊人的一致。被社交网络钟爱的网站与应用,恰恰都是在三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深入而领先。 红利的产生源自于此。当人们在讨论“去中心化”时,潜在的意思正是指,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是依靠大型媒体,不再是单一接收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而是更多聆听身边朋友的话语与分享。每个人都是信息产生的源头与扩散渠道。借助用户的讨论,信息迅速流动到更大的人群中。这个利益的获得是巨大且扩散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获益还在不断累积乃至加乘。 更慷慨的是,创业团队、企业获得这些海量的流量和用户、收入所因此支付的成本,有时廉价到近乎免费。许多企业与创业团队不断聚焦在社交网络上,一方面是因为新用户(包括下载、安装、注册或者仅仅是品牌关注)的关注获取速度迅猛,成本低廉。这成为很多新应用能够快速崛起的原因。另一方面,企业与创业团队在社交网络上所聚拢获得的用户、获得的听众粉丝,所部署的分享按钮,都是可循环利用的。从每一个发布、分享、评论信息的开始,细微的循环成为另一个细微拓展新用户、流量的开始。这不同于其他渠道与平台的一次性流量分配模式。 依据上述环节,我们可以得窥产生红利的几个部分:他们可以从一条基础但又精彩的信息中产生,通过不断的、更多的用户分享,在他们的好友中得到信任与共鸣,并因此传递到更多人面前。不管是精彩的信息、深厚的用户关系链(结识好友的多少)还是互动(由简单的评论、转发所引起的激励效应),都会带来社交红利。 甚至,先行一步进入并聚焦在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网络,还有可观的先发红利。今天在微博、微信上取得成效的大部分账号、自媒体及企业与案例,都是先发红利的受益者,源源不断地诱惑着后来人。 利益的获取或许不再依赖于宏大叙事、大资本投入,以及企业间的大规模战略合作、资源倾斜,而是只关乎细节。信息文案的拟写、推动目标用户之间的积极分享与互动,这就是细节。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在微博还是微信中的诸多火爆现象与催生的不同玩法,人们都能从过去网络媒体、博客、论坛,乃至传统媒体、线下市场运营活动中找到相同的影子和范例。许多事情就像是历史回放,只是社交网络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这些网络中,信息的充沛流动、互动海量而频繁的发生,撰写发布的方式以及浏览设备的变化,都带来了信息呈现方式的变化及人们消费、使用信息的方式变化。每一个变化就意味着一个崭新的世界的到来,孕育着新的机会。世界变了,我们所面对的互联网或手机的玩法也变了,比如前述的啪啪,再比如疯狂猜图。 在一段时间里,来自“疯狂猜图”的求助信息,迅速挤爆了微信朋友圈。许多用户在玩这个新的轻松休闲应用时,会将自己碰到的无法猜出的图片发到微信上去,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设置,让“疯狂猜图”迅速成为2013年六月间里最热的应用。这在以前,需要更多的时间。 过去,我们在微博上看到了微信和QQ的需求,许多人在微博上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版聊,这其实是好友之间强关系的互动需求。今天在微信上,也眼见微博的需求,部分用户不断在微信群中复制某些信息:“谁的群多?请帮忙转发一下。 ”人们希望信息覆盖更多人群。不同的社交网络,在发展中不断融合与互通,由此,信息流动在不同社交网络中,所带来的红利放大效应也要远超单一平台。 现在,尽管社交网络们都具备着 “信息”“关系链”“互动”同样三大环节,但不同的产品,信息流动的速度、覆盖的人群范围与沟通密切程度截然不同,所引起的互动形式、所能承载的应用和服务也不一样。微博越来越聚焦于信息一端,QQ空间的各种玩法强调指向于用户关系链自然沉淀的结果,而微信,在无线与碎片、关系链的多种作用下,“互动”会成为极为核心的部分。 并且,伴随着时间的延续,即使是同一平台之上,也会发生许多不同的变化。比如信息,我们会悄然发现尽管信息的保鲜程度越来越脆弱,可能5分钟一过,好友们或许就再也看不到了,但它们却意外地通过互动的增加而使生命力强劲且漫长。这些细微而奇异的变化,带给了企业与创业团队许多可值得思考和利用的不同角度。 在不同社交网络面前,企业和创业团队可借助并采用的方式方法会存在不同,要判断出如何采用它们也有迹可循。观察QQ空间、微博,乃至新崛起的微信及其他平台,基础的用户发布“信息”、相互之间添加好友结成的“关系链”及所进行的互动方式,是理解社交网络的最佳切入点与行动指引器。这些虽然琐碎,却洋溢着巨大的力量。 窥一斑而知全豹,每个细微的分享和评论背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大型平台合作的方式,不再是用过去资源互换等传统方式进行。通过观察并充分利用、优化每条细微的信息,每个细微的分享、转发与评论,不仅会发现它们正在构建出一个庞大的洪流,将社交网络的红利带到合作伙伴面前,也能清楚地看到社交网络自身的未来发展与运营规律,让他们及他们的能力为自己所用。 那些从QQ空间、微博、微信中每天带走海量用户和流量以及收入的前行者,正是这样做的。  第一章  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网络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许多习惯。人们开始在聚餐前要拍张照片上传,边看电视节目时边在微博上吐槽,购买东西前先看看朋友们怎么说。 这几乎是连串反应的起点:今天人们变得更加喜欢发表评论了,大到对新闻事件的评头论足,小到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海量的消息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喷涌。我们影响着朋友们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决策也越来越依赖于好友们的推荐。当这些影响及因此所能产生的变化变得可以汇聚的时候,一系列变革就会发生。 这首先引起了媒体的变革: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中,人们在微博中用围观改变着结果。媒介惯有的权力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普通用户。也在引起营销的变革:人们更容易影响他人和被人影响了,因此,才得以每天有海量且廉价的用户、流量、收入从社交网络中流动出来。更多企业与创业中的人也开始聚拢到社交网络中来。 在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在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这些信任背书我们知道在发生作用,却无法汇聚到一起实时进行管理和计算。社交网络将这些散落的动作聚拢了起来,累积呈现。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诞生了一个时代。 信任背书 一年半前,烟烟开始注册并认证腾讯微博,她是中国钟表收藏协会会员、珠宝玩家。闲暇时,烟烟会在微博上分享关于钟表的品牌信息与新款资讯,解答身边好友关于钟表的疑问,对一些陌生网友提出的问题后也会直接做出回答。这一切就像在平常生活中所做得一样,非常自然,一些新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结识。 在淘宝上,烟烟还有自己的网店,平时帮朋友购买一些名贵手表珠宝等,她没有想到微博和淘宝店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也不曾这么想过。 不过,一段时间后,令烟烟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13年2月(春节)后,烟烟突然留意到自己网店的销售增加了,仅春节后的一个半月内,就分别有20位用户请她帮忙采购了浪琴手表,8位用户采购了欧米茄,3只劳力士,2只更高档次的名贵手表,及大量施华洛世奇产品,后者实在太多,她没有去做统计。这些增加的用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来自微博。 在烟烟的故事中,我们能留意到几个关键信息:时间的延续、细心互动、专业、品牌。如果再细看,会发现这些信息都在指向信任的建立。互动中,烟烟通过自己的专业、耐心解答,赢得了更多听众粉丝的信任,尽管没有做广告,但用户依然选择了在她的网店采购奢侈名贵的商品。 在今天,微博与微信的崛起,将大部分用户卷入其中,社交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生活方式,其中还包括QQ空间、开心网、人人网等。一个显著现象,是公众社交账号与自媒体大规模兴起,带来了信息流动与传播的巨大改变,也带来了新的呈现形式与使用方式。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将自己喜欢的音乐、文章、视频、应用、照片等分享或发布在自己的账号里,业界又因此将海量的用户、流量、注意力和收入从社交网络中带走。 社交网络已成为创业者及现有企业的一种可供利用的基础能力,各个社交网络的发展速度的差距正被快速放大,明星企业崛起的速度与规模相比此前更令人瞩目。我们可见新兴应用崛起的速度可能只有短短数周,而他们所需做的,仅仅是鼓励用户把感兴趣的应用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而已。社交网络成为辅助其快速发展的有效(也是最新)工具,相比已有的方式方法,社交更加新颖多变,放大器的作用尤为显著,甚至和资金海量投入与否无必然关联,更像是一种基础的能力,推动着创业团队产生或快或慢迥然两异的结果。 表面上看,分享到社交网络已然成为许多网站、应用的标配,但运用的好坏却程度不同。即使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竞争对手,面对社交网络时依然获益悬殊。在后台中可见非常多这样的案例与数据: 两家互联网公司竞争激烈,也希望努力从社交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用户,但他们对待社交网络的态度截然不同。一家网站在鼓励用户在浏览网站之余将网页分享到社交网络中去,类似的行为融入到了评论、收藏等很多步骤当中。而另一家网站没有这么做,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官方账号下的听众粉丝有多少。数据很快在两家公司之间发生了变化:开始是主动分享网页的用户数量,前者领先两到三倍以上。随后,前者从社交网络中获得的流量开始领先后者两倍以上。 在今天,想要理解社交网络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它们变化太快了。这些社交网络,前天崛起的是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昨天爆火的是微博,今天微信又在快速崛起,各自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前进。投入在一家平台的时间和精力尚未得到回报,另一家又异军突起。好在新参与者并没有对旧有平台造成致命打击,相反,QQ空间在出生7年后达到了今天的巅峰状态,微博到现在已近4年,仍然在不知疲倦地深度影响着社会与互联网。 信息被用户通过各种方式汇聚到这些社交网络中,又被以各种自然的方式分发出去。细微的分享动作正在改变当下的互联网。每一个细微的分享动作汇聚起来时,将形成庞大的洪流,而社交网络承担了“汇聚与分发”的平台作用。在汇聚与分发中,现有企业与创业团队都可以便利且低成本地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流量、用户、收入,或者是口碑、销售、客户认可。 我们想知道的是,是什么样的因素推动着合作伙伴从中获得了这些期望中的结果? 有些答案可以先在现实生活观察。笔者加入了一个老同事群,是过去10年来曾经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过的同事集合,里面至少有一半没有见过。一天,笔者在群里请教了一个关于理财的问题,有一位群成员很快做了回应。这位成员我并不相识,日常沟通中他很少发言,笔者对他无从判断,不知道是否该参考。这时,同在群里的前总裁为那位成员做了一个介绍与肯定:“他说得对,他为人也很踏实”。笔者看到后,选择听从了那位成员的建议,采购一份理财产品。 在这个案例中,前总裁为那位成员做了信任背书。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多半不予理会,因为没有证据或者是信息显示,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值得信赖。而好友圈子为这种信赖提供了传导的可能。即便在陌生的环境下,如果某个成员的真实身份信息、历史谈论可查询,基于对他本人的信任可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或者经人介绍,就可以将这种信任背书传递下去。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见这样的案例: 随着交房的进行,一个新住宅小区QQ群和论坛的重心开始转向装修。关于装修材料的优劣、价格高低、装修风格的选择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有经验的业主将自己过去的经验整理后发出来分享,一些年轻的业主也会将在其他论坛中看到的帖子转过来。 业主中有一位成员显得十分专业,也很活跃,不仅对于材料、价格、装修风格等如数家珍,砍价、监理环节也能随时点出当中关键点。他的房子第一时间就装修完成,漂亮大气,为此几乎成了小区邻居们的装修样板间,这位业主也不小气,还主动邀请其他邻居前来参观。在他的影响和推荐下,许多业主都选择了同一家装修公司进行装修,其中一些重要的材料还在他的带领下进行了团购。 沟通及接触过程中,该成员坦诚相告,他即这家装修公司的业务员。交房时,他迅速租下了一套空房,将其装修成样板间,邀请其他业主参观并承揽业务,也协助他们解答许多专业问题,不管最后是不是将业务交给了自己所在的公司。业主们知道情况后虽然开始有些不快,但通过不断沟通,这位业务员专业的熟练与服务的迅捷回应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现实如此,社交网络也是如此。人们会因为对好友或专业人士的信任,而信赖他的推荐。在网络中,信任总是先行产生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可以将之称为强关系),依次是领域之内的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发生联系而变成强关系)、最后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称为弱关系)。QQ空间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用户会考虑来自好友之间的推荐,当好友推荐商品或是游戏,直接转化会在50%以上。微信上更是如此,当用户在微信上推荐资讯、商品、游戏时,好友们多半都会点击进去。 社交网络,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实际上在做的是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发生在每一个沟通、对话中的信任,都汇聚在了一起。企业因此可以通过工具或是运营得以利用、收获。 陌生人的信任建立过程,耗时会比熟人、好友之间要长,但对企业有着巨大的价值与作用,企业总是希望进入到更多人群中去拓展。对于陌生关系的信任建立,烟烟做出了很好的范例:通过专业、细致的互动,能够在陌生人群中逐渐累积信任、增加背书的速度。 信任的建立伴随着社交网络的种种环节,包括专业的内容(信息)、朋友间的介绍(关系链)、认真的转发评论乃至服务提供(互动),在协助企业快速转化为自己期望的效果之余,逐渐吸引更多潜在目标用户。不断涌现的内容大号、自媒体账号,都在有意无意中遵循这些原则,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基于弱关系的信任链条,收获利益。 因此,从信息本身看,虽然是不多的140字,但发布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要素,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流动在好友(关系链)中,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该人的信任,及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做出回应,并传递下去。信任在这个传导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整个社交网络中的最关键因素。因为信任,被用户不断分享到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才会给来源网站和应用产生回流点击、下载注册、购买等诸多转化行为。当这些转化和细微的分享一样,被汇聚在一起时,我们便可见庞大的社交红利。 信任背书也在通过更多的方式,改变着社交网络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在网上,人们的沟通也是逐渐建立信任的过程。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会备注签名,公开真实身份,方便其他人了解自己。这个动作和微博中对名人及各个领域内的专家采取实名认证的原因基本一致,都是为赢得陌生人的信任奠定基础。许多陌生人交友或使用沟通工具会鼓励用户绑定社交账号,尤其是微博账号,充分利用身份关联背后的信任背书。在这一做法的背后,我们也可见许多应用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当原有账号与朋友都能在新的应用中再度见到时,用户更愿意留下来。 媒介重组与权力再分配 2013年的央视“3•15”晚会如往年一样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和过去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公众由高度关注央视揭露的无良品牌,演变成一场对于这个有着巨大权威与话语权的电视台揶揄的狂欢。 “3·15”当晚,央视第一场揭露对消费者不公的炮火轰向了苹果公司,包括明星何润东、郑渊洁等在内的大V账号(有着诸多粉丝听众的微博账号的俗称)此间也在微博上发布了质疑苹果售后政策不公的疑问。其中何润东的微博中含有“大概8点20发”字样,敏感的公众迅速认定这是央视在操纵大号,利用虚假的方式为自己造势。 在这期间,央视和大V们对此的解释及何润东删除微博、宣称微博被盗,报警处理的一切方式,都没有消除公众对此的怀疑,“大概8点20发”迅速成为微博上的热点,公众们自编了许多段子发在这个自然发起的话题之下。人们反而开始同情被质疑的苹果公司,央视“3·15”晚会的权威受到了极大质疑。对这一事件的关注继而削弱了人们和媒体对其他侵权公司及产品的关注度。 2012年,央视“3·15”晚会也有过类似的局面。当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麦当劳三里屯店过期肉制品并没有按规定扔掉,而是放在保温箱里继续待售。晚会播出后,部分公众认为,在地沟油与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麦当劳此举并没有令人那么担忧。这样的反应出乎人意料。 这一幕在2013年3月17日的全国两会新总理记者见面会再度上演。见面会上共有11名记者提出了国计民生、国际关系等各类问题,很快公众在微博和各种社交网络上表达出了对两位权威媒体的记者的不满,认为他们在新总理见面会上,避而不问民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教育公平等大家关注的问题,转而去满足个人表演或者提出无关痛痒的问题。质问不断出现。 央视与两位媒体记者的遭遇,反映出了今天媒体的现状,在社交网络不断壮大的今天,过去媒介的权威不断遭受挑战。有意思的是,吐槽的包括了绝大多数圈内人:媒体记者也纷纷撰文在各类网站、公众账号、微博账号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吐槽由事件促发,在微博中展开,经由公众的演绎演变成一个热点,又变成媒体热点再度落地。现在,任何一个单向媒体,都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哪怕它过去是权威的代名词。 微博与微信的双双崛起,带来了公众参与门槛的极大降低,每个人的账号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媒体”账号。自媒体账号的极大丰富,带来评价与论声音的极大丰富,并继而将带来传播形式与获取方式的变化,推动媒介的改变与媒介权力的再分配。 这种改变有别于过去的博客时代。2004年前后博客崛起时,门户网站很快接管了博客这一市场,并将之消化为自己的频道之一,博客壮大了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模式,但变成频道之后,依然秉承了网络媒体的操作方式:编辑推荐制。只不过新闻频道推荐的是各个纸媒或电视采写的新闻报道,博客频道推荐的是用户撰写的精彩博文。在这一点上,门户网站改良了传统媒体,却没有带来根本不同,发声的主流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和专家。 社交时代里,去中心化的架构导致了任何一个账号和用户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编辑已经无法实现控制。最先开始变化的是内容本身,视频网站Youtube崛起前后,就让许多身处新闻现场的普通人成为“撰写/拍摄”报道的核心——世界上每天大事小情随时随地发生,记者总是无法及时出现在现场,但普通的民众一定有人在那里,他们甚至就是当事人。博客在发展过程中也扮演过类似的角色。社交网络的大规模普及,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拍摄视频,撰写博客,发布出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看,都是难度比较大的工作,而微博,一句话一张照片就可以让这一切迅速传递。尤其是随着现场诸多人的共同补充,及场外更多人意见的表达,事件拼图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众人汇智的局面。 随后是阅读习惯的变迁,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各类社交网络上,人们更加依赖阅读好友们推荐的文章与链接,尤其是他们发出的关于新鲜好玩事物的信息。 这背后折射出媒介权力的变迁,即人们不再信赖过去的权威媒体,媒介权势的迁移速度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网络媒体时代,这一过程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传统媒体部分让渡到了网络媒体身上,但当社交网络蓬勃发展时,更多的媒介权力开始转移到社交网络中。如前所述,这种变迁源于好友关系链及依附在其上的信任,不再是对有着“专家”身份的盲目崇拜。央视“3·15”晚会风波即为例证之一。 迁移刚刚展开,速度会越来越快。 这其中,生产方式的变化再次激活了原创作者们的活力。有一定规模的微博内容账号与微信自媒体账号已数十万计。只是,狭义的“自媒体”就像博客和报道一样,内容丰富而大多是长篇,最终也会像博客一样,能持续稳定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将为数稀少,质量不稳定会自然限制这个群体的壮大。广义上,每个有影响力的用户都将变成自媒体,不管是名人明星、已成规模的微博内容大号、微信公众账号,还是普通的用户,都会不断承接着由信任赋予的新的媒介权力。媒介流失的权力很大一部分会返还给每一位民众、每一个专业人士本身。 如在媒体大篇幅讨伐快餐行业使用“速生鸡”事件中,就有许多普通民众在微博中发表长微博,指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品种的优化使得禽类的45天出栏并不是“速生”。这些普通专业人士发出的声音在社交网络中反而被更多采信。 民众在社交网络中获得的媒介权力,不论它有多大,能够覆盖多少人群,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作用,尤其是结合好友间的信任背书。这样的案例我们所见更多: 湖南台《我是歌手》栏目吸引了不少用户的目光。在腾讯微博上,有一位用户写道,“好久没看电视,最近听说了《我是歌手》栏目,便上网看看。听到黄贯中的《海阔天空》,眼泪莫名其妙地不停往下流,感动得不行!” 每次《我是歌手》播出时,微博之上的讨论就会拉出一个绝对高峰。《认知盈余》对于这一现象也有过类似描述:拥有更快捷的互动媒介的年轻一代正在把他们的行为从单纯对媒介的消费中转变过来。甚至当他们观看在线视频的时候,这种行为看似和看电视没什么两样,但他们却有机会针对这些素材发生评论、分享、贴上标签、评分或者排名,当
本文档为【社交红利30%内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89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62KB
软件:Word
页数:3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4-01-29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