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龙吟教案 2

水龙吟教案 2

举报
开通vip

水龙吟教案 2辛弃疾 教案 辛弃疾 教案 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课时:1课时 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怀。 通过典故的把握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悲慨。 教学重点:把握词人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慨。 教学难点:莼鲈之思、求田问舍和树犹如此这三个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登临诗)(1分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文心雕龙》中的名句。当我们登上高处,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也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辛弃疾在南归十二年之际登上建康的赏心亭,一览山河胜景,写下...

水龙吟教案 2
辛弃疾 教案 辛弃疾 教案 题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课时:1课时 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体会词人深沉的情怀。 通过典故的把握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与壮志未酬的悲慨。 教学重点:把握词人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之慨。 教学难点:莼鲈之思、求田问舍和树犹如此这三个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登临诗)(1分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文心雕龙》中的名句。当我们登上高处,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也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辛弃疾在南归十二年之际登上建康的赏心亭,一览山河胜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辛弃疾,体会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何种的登临意? 作者简介(2分钟) 播放关于辛弃疾的简介(小故事:辛弃疾以五十骑人马,直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驰奔南宋。南归后几度被罢官,长期闲居) (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补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从小就受到“忍辱待时”,伺机报国的思想的教育,“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22岁时,辛弃疾率领两千人马,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开始抗金救国的活动。不久以后,耿京为叛徒所杀害,辛弃疾激愤万分,以五十骑人马,直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突破金兵包围,驰奔南宋。 辛弃疾智略超群,深谋远虑,当时就有人把他比作“隆中诸葛” 。但是回归南宋以后,却受到了种种的猜忌和排挤。他给皇帝上奏《美芹十论》、给宰相虞允文进呈《九议》,具体阐述复国中兴大计,均不被腐朽的南宋政府所采用。他曾经三次被罢官。42岁的壮年,就被弹劾去职,居住在江西上饶农村10年。52岁被起用,3年后又遭到诬陷,被迫丢官,赋闲8年。一生中宝贵的近20年的光阴,就是在“闲居”中度过的。 1207年9月,辛弃疾在铅山故居含恨赍志而殁,终年68岁。 《水龙吟》作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作者35岁,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作者已南下多年,虽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不受重用,年华虚掷,难遂报国之愿,于是借登临观览,一抒郁结心中的悲愤之情。) 整体感知(6分钟)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词,体会本词的感情色彩。(忧郁?雄放?悲慨?郁结?) 你觉得本词的情感基调怎样?文中有没有直接表达词人情感的字眼? ——“愁”、“恨”“忧愁”“泪” ——忧愁、感伤 2、播放朗诵录音,体会词人情感基调。 3、全班再读一遍,读出本词的沉郁之情。 下阕——登临意的解读(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典故入手)(25分钟) 词的上阕一般写景,而下阕一般直接抒情。所以我们先从下阕的解读来体会词人之登临意的具体内容。辛词极尽婉转之能事,辛弃疾借用了几个古人的事迹来抒发自身情怀。我们把这种引古人古事以抒己怀的手法称之为用典。 辛弃疾用了几个典故? ——三个 分别是哪三个?我请一个同学来概括一下。可以参考课文注解。 ——分别是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树犹如此 我们一起来看作者借这三个典故分别寄托了什么。 典故一: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请一个同学来解释第一个典故。(对照课文注解) ——东汉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四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汤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这个典故的寓意是什么? ——思念家乡,思乡 所以莼鲈之思就成为了思乡的代名词。 现在你能回答作者登临意的第一层含义了吗? ——思乡 远在洛阳为官的张翰在秋风四起的时候兴起了故园之思,离开金国,南渡已十二载岁月的辛弃疾在西风渐起的时节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浓郁的思乡之情自然也喷薄而出。但是词人可以像任性自适的张翰那样思莼鲈而飘然归去吗?词人有没有这么做? ——没有 ——从哪里看出来词人没有做出和张翰一样的选择? ——休说,归未? 休说就是不要说。词人说:不要和我说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正当美味啊,此时西风又起了,你这个季鹰回去了吗?你回到了你日思夜想的故乡了吗? 一个问句给我们点明了词人的尴尬处境——词人思乡而未归 为什么词人不归故乡?是因为他不想回去吗? ——不是,他想。但是他要抗金复国,留在南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收复失地,北伐。 关于故乡:辛弃疾闯金营杀张安国,驰奔南宋。辛弃疾祖籍山东,处于金人的统治区,所以只能登高遥望千里之外的故乡,聊寄相思意。 小结:辛弃疾这里是反用张翰思归的典故,抒发词人思乡而不得归的郁结之情。 登临意之一:思乡而不得归 典故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思乡北望却不得归去,人到中年的辛弃疾该安家何处呢?何处才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我们来看看辛弃疾把家安在了何处?) 我再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这个典故的内涵。 ——就是刘备骂许汜在国家安危之际只知道求田问舍,只顾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利益。 求田问舍指的是买房置地,这个成语的内涵是只顾个人私利,不顾国家安危。 词人借这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呢? ——表达了词人对于只顾个人私利的行为的鄙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应该只顾个人私利,应该关心国家安危。表达了词人报国的决心。 ——词人的一腔报国热情就出来了。辛弃疾是坚决的主战派,但是朝中更多的大臣却安于现状,割地求和。辛弃疾无疑对于这种只顾自身利益的行为表示了严厉的批评。 我们再品一品“怕应羞见”这几个字,里面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抓住情感词:怕,羞) ——羞耻,似乎是一种惭愧之情 惭愧什么? ——惭愧于见到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为什么惭愧? ——因为词人投奔南宋已逾十载却仍然功业未成。所以产生了愧疚之情。 辛弃疾借此充分表达了惜功业未成的感慨。词人也有像刘备一样的满腔壮志豪情,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虽然回南宋已经十几年,却始终无法去抗金前线上阵杀敌。词人充满了无奈。 南归十载,在朝中几经升沉却始终不被重用,实际上辛弃疾也已经“买房置地”了,辛弃疾三次被罢官,从42岁起在上饶农村闲居十年,因此在带湖附近修建居所,安顿亲眷。所以辛弃疾的惭愧更是对自己的批评。对于以功业自许,以气节自负的词人来说更觉可耻可悲。难道我也忘记了故国,偏安于此吗?怕应羞见,四个字不知寄托了词人多少苍凉。 小结: 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个典故的内涵。 作者对于求田问舍这种只顾个人私利行为的态度? ——鄙视, 所以词人是一个心怀祖国有强烈报国之志的人。但是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一隅注定了辛弃疾的悲剧,所以这个典故里还有词人的壮志未酬的痛惜。最后不得不筑舍江南的无奈与深深的惭愧之情。 登临意之二:壮志豪情 报国无门 自惭筑居 典故三:树犹如此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壮志未伸但却已买房置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理想呢?词人此时无疑产生了一种忧虑。人生短暂,年轻力壮的时期很快就会过去,我的理想还有实现的可能吗?岁月催人老。 这个典故由老师的解释。说的是桓温在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于是叹息说“木有如此,人何以堪!” 此句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感叹时光流逝 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古已有之。孔子曾经感叹:“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流年就是年光如流。时光如梭,岁月催人老,满怀一腔报国情怀的词人此时已到而立之年,却始终壮志难申。英雄马上就要迟暮了,而国家却依然在风雨飘摇之中。 词人说树犹如此,实际上说的是人何以堪,“我”何以堪呢? 词人用一个感叹号突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时间流逝,虚掷年华,英雄迟暮,壮志难酬。 登临意之三:时间流逝 年华虚掷 壮志难酬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年华空自老去,一腔抱负却始终不得施展,词人最后只能流下了辛酸的英雄泪。这个英雄泪是什么泪? ——英雄迟暮的感伤之泪。 ?红巾翠袖代指女子,词人想象有一位红颜知己能来为自己擦拭这英雄泪。但是让谁去叫呢?倩何人唤取,一个问号告诉我们,有没有人来为词人拭去这英雄泪呢? ——没有 词人只能独自默默流泪。我们能体会出此句蕴含的情感吗? ——一种孤独之情,没人理解 是啊,正如不知道让何人来为自己拭泪一样,词人的满腔抑郁之情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没有 词人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心头郁结,却得不到慰藉。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下阕部分,再一次体会词人在下阕抒发了哪些情感?词人的登临意的内涵有? ——思乡,壮志未酬,英雄迟暮,年华虚掷 上阕小结: 辛词用典特色及作用: 借用典故以抒发词人复杂而多重的情感 避免直白,使抒情委婉深致 小结:辛词用典的特色 分析上阕 上阕有很多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与作者的情感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上阕,解答这个问题。 (郁结在词人心中的如此复杂而沉重的情感是怎样引发出来的呢?(触发)是什么引起了词人情感的抒发? ——词人登上赏心亭,看到南宋的大好河山。 原来触发词人情感的是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上阕,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触发了词人的深沉情感。) 同学们一起来齐读上阕。 上阕描绘了什么景?都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千里清秋,江水,远山,辽远壮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际秋无际 建康在战国时期曾属于楚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的水是指长江。词人登上赏心亭,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片什么景色? ——千里清秋和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和无际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 ——词人视野的广阔。 天地辽阔,呈现在词人眼前是秋季壮阔的天地。 词人连用两个秋字,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秋色无边的感觉。在这无边的美景中,有什么东西特别引起了词人的关注? ——山,远山 词人登上赏心亭,放眼远观,美丽的山河即入眼帘。在词人的眼中,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变成了什么呢? ——女子的玉簪和发髻 水是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咏桂林山水》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皮日休《缥缈峰》比喻 词人用化用前人的诗词写出了群山的秀丽多姿。然而这么美丽的景色却引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献愁供恨 在词人的眼中,再秀丽的美景也只能是牵愁引恨之物。为什么? ——因为山河沦陷,北望是被占领的山河。一想起这些美丽的河山都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词人沉痛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词人如何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呢?(满腹国仇家恨却志不得伸,因而抑郁登楼的词人在看见赏心亭的美景之后心情不仅没有得到疏解,反而更加深了词人的愁绪,词人把自身的情感体验加诸于景的构筑中。)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词人连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的组合来衬出断肠的游子的形象。辛弃疾在本词中也选取了几个特别的意象以抒发他此刻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来。 ——落日、孤鸿、游子 这几个意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整体感觉? ——比较孤独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孤鸿哀鸣,游子思归的图画,将词人的形象具体化,艺术化。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哀婉、感伤的氛围。 实际上这里的孤鸿和游子指的都是谁? ——作者自己 词人南归宋朝,应是以南宋为家园的,为什么还称自己为游子呢? ——统治者的排斥,志不得伸,没有归属感。 词人不仅把自己的满腔忧愤之情外化为具体的形象,更用具体的动作表现了出来,分别是哪几个动作? ——看、拍、会 吴钩是指宝刀,本应上阵杀敌,此时却无用武之地。抑郁之极的词人最终只能用拍栏杆的动作来发泄自身的不满。 词人如此深沉的情感有没有知音呢?有没有能理解他的人? ——无人会,登临意。没有 齐读上阕,再一次感受词人的情感和艺术形象。 总结:辛弃疾的壮志豪情与报国无门之慨。 主题总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六、 总结: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借用典与情景交融的手法,忠义奋发的力量与被馋毁、罢废的反面压抑在词中盘旋回荡,多重复杂的情感互相交融,显示了豪放词并不是简单的慷慨激昂,不是空洞的口号,同样有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艺术特色: (一) 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情景交融。 (二) 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 (三)采用白描、反衬的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备注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本文档为【水龙吟教案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421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4-01-17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