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举报
开通vip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返回首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张金良 凡 例 一、释文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基础上,吸收学界正式发表的一些文 字考释方面的成果写成,简序一仍旧贯。直接采用通行简体字,个别需说明 的字则采用隶古定的办法。 二、原简文中表示章、句、合文、重文的符号不标出,合文直接释出。 ...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返回首页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张金良 凡 例 一、释文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基础上,吸收学界正式发表的一些文 字考释方面的成果写成,简序一仍旧贯。直接采用通行简体字,个别需说明 的字则采用隶古定的办法。 二、原简文中表示章、句、合文、重文的符号不标出,合文直接释出。 三、拟补的缺文用[ ]表示。 四、题目中的“解”字是指对于简文中出现的篇目,都根据《诗论》的评语加以 解说,有需要解释的,则展开讨论,不然则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 五、每一简都用意译的办法翻译成白话,写在“简文大意”之后,以供参考。 释 文 第一简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 文亡隐音。” 第二简 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後。其乐安而 迟,其歌申而引,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第三简 也,多言戁而怨怼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 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第四简 曰:“《诗》其犹旁門,与残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 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2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者,其用心也将何如?” 第五简 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 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 其业,“肃雝 第六简 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竞唯人,不 显唯德。呜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 之。”贵且显矣!《颂》 第七简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 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 也。” 第八简 《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 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疑言不中志者也。《小宛》其言 不恶,少有悸焉。《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伐 木》 第九简 实咎於己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儧寡德故也。《祈 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 其防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 第十简 《关雎》之攺、《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 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 “童而皆賢於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於礼。 第十一简 情爱也。《关雎》之攺,则其思溢矣。《樛木》之时,则以 其禄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丽诸 第十二简 好,反纳於礼,不亦能攺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3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第十三简 [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艰乎?《鹊巢》出以百 两,不亦有丽乎?《甘[棠》] 第十四简 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凝好色之愿;以钟鼓之 乐 第十五简 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 第十六简 召公也。《绿衣》之忧,思故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笃也。 孔子曰:吾以《葛蕈》得是初之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 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 第十七简 《东方未明》有悡词。《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 水》其爱妇悡。《采葛》其爱妇[惄]。 第十八简 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杕杜》,则情喜其至 也。 第十九简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 也。交 第二十简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情固然,其隐志必有以喻也。其言有所 载。而后纳,或前之,而后狡人不可触也。吾以《杕杜》得雀 第二十一简 贵也,《将大车》之嗸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湛露》之 溢也,其蹉跎与?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 之。《鸤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 第二十二简 之。《宛丘》曰:‘旬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猗嗟》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4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曰:‘四矢返,以御乱。’吾喜之。《鸤鸠》曰:‘其仪一兮, 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吾美之。 第二十三简 《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 《兔罝》其用人,则吾取[之]。 第二十四简 以囗囗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 棠》得宗庙之敬,民情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 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第二十五简 [《君子]扬扬》小人。《有兔》不逢时。《甫(?)田》之卒 章,知言而有礼。《小明》不 第二十六简 [《北山》]忠。《邶·柏舟》闷。《谷风》倍。《蓼莪》有 孝志。《隰有长楚》得而悔之也。 第二十七简 如此,何斯?矫之矣。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 是也。”孔子曰:“《蟋蟀》知难,《仲氏》君子。《北风》不 绝人之怨。《子立》不 第二十八简 恶而不悯,《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青蝇》智 第二十九简 《卷耳》不知人。《涉溱》其截律偄士,角敝妇。《河水》智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 志,乐亡 情,文亡 音。” “ ”,李学勤先生读为“隐”,从之。[1] 《诗》言志,无论是直写衷曲,还是曲折隐晦,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 可以被了解的。从这个角度说,《诗》无隐志。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5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乐无隐情”,《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 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 者,其声发以散;其恕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 感者,其声和以柔。”可见人的喜怒哀乐,凡此种种情绪,都可以通过音乐表现 出来从而被人察觉、了解。从这个角度说,乐亡隐情。 《诗·周南·关雎》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荀子·乐论》: “故乐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文无隐 音”中的“文”指曲调的节奏旋律。最后一字残泐,从残余字形上看,有“言、 音、意”三种可能,笔者认为,当读为“音”。《礼记·乐记》云:“凡音之 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 成变,变成方,谓之音。”又“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 成文,谓之音。”由此可知,“音”指人的心声,咏唱出来,合于音律,婉转有 致,则谓之“文”,也就是旋律,而在旋律的高低曲折变化以及节奏的长短之中 又蕴藏着人的心声,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从这个角度说,文无隐音。 这三句话有其内在的逻辑。层层深入的揭示了诗歌和音乐在传情达意上的作 用。《诗》是人内心情感语言上的表达,“乐”和“文”是人内心情感音乐上的 表达,这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人的思想感情也就彻底地表露无遗了。 简文大意:《诗》中没有隐藏的心思,音乐中没有隐藏的感情,节奏旋律之 中没有隐藏的心声。 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後。其乐安而 遲,其歌申而 ,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 多言 “旁德”,何琳仪先生读为“广德”[2]。从之。 “安”,《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朱熹注: “安,徐。”又:《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 歌。”王逸注:“徐歌相和以乐神也。”“迟”,《广雅·释诂二》:“迟,缓 也。”《广韵·脂部》:“迟,徐也。”“绅”读作“申”,《尔雅·释诂 下》:“申,重也。”“ ”,廖名春先生读为“引”[3],。“引”有“延长” 义。“安”、“迟”;“申”、“引”;“深”、“远”构成三组同义词。读“ ”为“引”于字形更接近,在文意上更整齐,故从之。 简文大意:文王接受上天的大命真是恰逢其时啊!《颂》,德行广大,其中 多说到先王,它的音乐节奏舒缓,雍容肃穆。歌声反复吟唱,声韵悠长。其中蕴 涵着对先人深远绵长的追思。《大雅》,盛大的德行到达了极至啊!其中多说 到…… 也,多言戁而怨退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 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夫 “戁”,《尔雅·释诂下》:“戁,懼也。”《诗·商颂·长发》:“不戁 不竦。”毛传:“戁,恐。”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6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退”,马承源先生读为“怼”[4],从之。古音“退”在端纽隊部,“怼” 在透纽隊部,端透旁纽,韵部双声。《说文》:“怼,怨也。从心对声。” “人俗”也就是“民风民俗”。“材”训为“人材”。此句可与《论语·阳 货》中的一段话相参看。《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其纳物也溥”;“可以观”,也就是“观 人俗焉”;“可以群”,也就是“大敛材焉”。 简文大意:(《小雅》)其中多说到恐慌、怨恨的人。衰微啊!渺小啊! 《邦风》广容博纳,从中可以看到人民的风俗,并且可聚集大量人才,它的言辞 文雅,声韵美妙。 曰:“《诗》其犹旁門,与残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 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 心也将何如?” “旁门”,犹言“广门”。指的是《诗》广收博纳,如同大门一样。《诗》 犹如民之口舌,通过《诗》,可以实现下言上达,使为政者体察到民情,从而在 政策上有所调整和改善,这是《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国语·周语上第 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 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 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与”,训为“帮助”。《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 善者也。”朱熹集注:“与,犹助也。” “残民”,犹言“凋敝之民”。《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曰:‘善 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 宽,政是以和。’” “豫”训为“宽、裕”。 “戚”训为“忧”。“戚患”同义词连用,犹言“忧患”。 简文大意:“《诗》如同宽广的大门一样,帮助生计凋敝的人民从而使他们 宽裕,这种用意是通过什么反映的呢?”回答说:“是《邦风》”。“人民有忧 患的,在上位的人与下边的人不和的,他们的用意是通过什么反映的呢?”(是 《小雅》) 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廟》, 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 , “肃雝 “ ”字见于《说文》,即“業”字古文,训为“事业,功业”。 简文大意:“成就文治武功的那些人,什么诗是指他们的呢?”答:“是 《颂》”。《清庙》,(是颂扬)先王德行的。真是到了极致啊!(“济济多 士”们)尊敬宗庙的礼节,把这当成根本;秉承文王的德行,把这当成事业。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7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竞唯人,不显 唯德。呜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 之。”贵且显矣!《颂》 《诗·周颂·烈文》今本此句作“亡竞唯人”。简文书写认真工整,不似有笔 误,从诗意考之,又似以简文为优,殆传世本因古文“乍”、“亡”形近而讹。 简文大意:“(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我敬重他们。《烈文》说:“亡 竞唯人,丕显唯德。呜乎!前王不忘。”我很欣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 之。”尊贵又显赫。 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 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 也。” 简文大意:“(帝谓文王),怀尔明德。”这是怎么样呢?这确实是上天的 嘱托。“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这确实是上天的命令。确实是这样啊!孔子 说:“这是天命啊!文王即使想得到,可能吗?这是天命啊!” 《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 公耻之。《小旻》多疑,疑言不中志者也。《小宛》,其言不 恶,少有 焉。《小弁》、《巧言》则言谗人之害也。《伐木》 “諀”,整理者读为“谝” [5] ,从之。《说文》:“谝,便巧言也。” 《诗·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曰‘予不戕’,礼则然 矣。”郑笺:“戕,残也。我不残败女田业。礼,下供上役,其道当然,言文过 也。”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因此说《十月》善谝言。 《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 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 耻也。’”《诗·小雅·雨无正》:“正大夫离居”。《诗·小雅·节南山》: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两诗中的王公都出居王城。 “王公耻之”,耻居于乱邦也。 《诗·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持其咎?” 出谋划策的人很多,但无人敢对自己的话负责,故而诗人多有怀疑。 “ ”,朱渊清释此字为“悸” [6] 。从之。《诗·小雅·小宛》:“人之齐 圣,饮酒温克。”、“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其言不恶”当是指的这些劝 戒、勉励的话。“少有悸焉”当是指“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 冰。”而言,意思是有些过于担心了。 《诗·小雅·小弁》,因“君子信谗,如或酬之。”诗人因此“假寐永叹, 维忧以老。”《诗·小雅·巧言》,毛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 谗,故作是诗也。”两诗都是讲谗佞之害。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8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简文大意:《十月》善于花言巧语。《雨无正》、《节南山》,说的都是居 上位者德行衰微,王公以此为耻。《小旻》多疑,是怀疑那些言不由衷的人。 《小宛》中的话不错,但有些过于担心了。《小弁》、《巧言》则是说谗佞的祸 害。《伐木》 实咎於己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故也。《祈父》之 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防之 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 《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不顾。”“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巽”,读为“儧”。“巽”古音在元部心纽,“儧”古音在元部精纽,韵 部相同,声为一系,于音可通。“儧”,《说文》:“冣也。从文赞声。”又 《说文》:“冣,积也。”“儧寡德”犹言“积小德”。 《天保》:“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德行的积累 如山之不弃纤尘,川之广纳点滴。《易·象下传》:“象曰:‘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顺德,积少以高大。’”积小德以成大德,因此得到了无尽的福禄。 《诗·小雅·祈父》郑笺:“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 《诗·小雅·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处。”“多耻者”,懂得廉耻的 人。换言之,也就是洁身自好的人。“其防之乎?”是指防止受到不好的德行的 影响。古有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其用意正与此同。 “以人益”中的“以”训为“给予”。“益”,训为“好处,帮助”。《诗 ·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因此说“以人益也”。 简文大意:(《伐木》)确实归咎是于自己;《天保》之所以得到无尽的福 禄,是因为积累小的德行的缘故;《祈父》的指责,也是有原因的;《黄鸟》在 困窘之时想要返回故里,这是因为洁身自好的人防止自己受到不好的影响;《菁 菁者莪》给人以帮助;《裳裳者华》则是…… 《关雎》之攺、《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 《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童而 皆贤於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於礼。 “攺”,读为“已”,训为“止” [7] 。《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童”,《国语·晋语四》:“童昏不可使谋。”韦昭注:“童,无智。” “喻”,训为“明”。《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正义》:“喻,犹晓也。喻,明也。明、晓义同。” “童”在这里指的是人的一种无知无识,懵懵懂懂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更 多的表现出人的自然的、本能的反应。如饿了就想要吃东西。到了知人事,慕少 艾的年纪,就会对异性产生兴趣。这都是人的自然本能。子曰:“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指的就是通过诗三百所表现出来的诸如此类的种种真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9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情至性。但是,人要想生活于人群之中,这种自然的本能一定要加以制约和引 导。通过理智、礼节、音乐等形式引导人们的感情,规范人们的行为,节制人们 的欲望,“克己复礼”,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雎》通过音乐平息了 对“窈窕淑女”的思念;《樛木》、《鹊巢》通过婚姻的形式实现了“丈夫生而 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的愿望;《汉广》则是通过理智,放弃了不 可能的爱情;《绿衣》通过寄情于先妻的遗物,表达了对先妻的哀思;《甘棠》 则是通过珍视、保护召公所曾休憇过的甘棠树,表达了人民对这位有恩于民的先 辈的怀念。这些朴素美好的感情,可以说都是人的一种本能,也就是《诗论》中 说的“民情固然”,而这些感情又都通过某种形式,得到了升华,实现了从人的 自然本能(“童”的状态)向更高层次的转化,也就是《诗论》中所说的“童而 皆贤于其初者也”。 简文大意:《关雎》的克制、《樛木》的合时、《鹊巢》的归宿、《汉广》 的理智、《绿衣》的思念、《甘棠》的回报、《燕燕》的深情,这些都是人的本 能的升华。《关雎》以色明于礼。 情爱也。《关雎》之攺,则其思賹矣。《樛木》之时,则以其禄 也。《汉广》之智,则知不可得也。《鹊巢》之归,则 者 “賹”,读为“溢”,训为“过度”。《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人因思念心上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因此说“其思賹矣”。 “ ”,读为“丽”,训为“依附”。《广雅·释言》:“靡、离,丽 也。”《周易·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则丽 者”,据文意,可知“者”字当读为“诸”。 简文大意:《关雎》的克制,是因为思念之情超过了限度;《樛木》顺天应 时,故而得到福禄;《汉广》的智慧在于知道什么是不可能得到的;《鹊巢》的 归宿,则是依附于(夫家?) 好,反纳於礼,不亦能攺乎?《樛木》,福斯在君子,不 “反纳于礼”也就是“克已复礼”意思 儒家讲“中庸”、“过犹不及”。不赞成过于极端的感情。《关雎》中的男 子能通过音乐克制自己的感情,故而说他“不亦能攺乎”。《论语·八佾》: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也不伤。’” 简文大意:返回到礼的规范之中,这不是很能克制吗?《樛木》,福气伴随 着君子,这不是(因为能顺天应时吗?) [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知 乎?《鹊巢》出以百两, 不亦有麗乎?《甘棠》 “攻”有专心作某事之意,引申之则有勉强而为之的意思。《论语·为 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读为“艱”。《说文》:“艱,土难治也。从堇,艮声。”“艮”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0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古音在见纽文部,“ ”古音在见纽蒸部,声纽相同,文蒸通转,故于音可通。 “艱”,《尔雅·释诂》:“艱,难也。”《尚书·说命》:“非知之艱,行之 惟艱。”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简文大意:(不追求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勉强去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知难而退,这不是很明智吗?《鹊巢》用一百辆车来迎接新娘,这不是有了归宿 了吗 两矣!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疑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 “疑”,读为“凝”,典籍中“凝”多作“疑”。《荀子·王制》:“而无 所凝止之。”郝懿行曰:“荀书‘凝’字古本必皆作‘疑’,今改作‘凝’。经 典亦多改‘凝’,人皆知‘凝’不知‘疑’矣。”[8]。《广雅·释诂》:“凝, 定也。” “其四章则喻矣”当是指《关雎》一诗的第四章:“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简文大意:第四节诗说的很明白了。通过琴瑟带来的愉悦平息好色的愿望。 通过钟鼓带来的欢乐来…… 及其人,敬爱其树,其报厚矣!《甘棠》之爱,以召公 简文大意:敬爱那个人所种的树,这份回报是多么厚重啊!《甘棠》的热 爱,是因为召公(的缘故。) 召公也。《绿衣》之忧,思故人也。《燕燕》之情,以其蜀也。 孔子曰:吾以《葛蕈》得是初之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返 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 “蜀”,马承源先生读为“笃”[9],从之。 《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之情”中的“情”,当是指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氏”,简文中多读为“是”,李学勤先生释为“民”,以为“氏”乃 “民”之讹。[10]极有此可能。廖名春先生认为“诗”当读为“志”[11],从之。 《广雅·释言》:“诗、意,志也。”郭店楚简《语丛(一)》:“诗,所以会 古今之志也。”“初之志”也就是“初民之志”。与下文“吾以《甘棠》得宗廟 之敬”相对。“本”,指父母。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 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简文大意:《绿衣》的忧伤是因为思念故人;《燕燕》的不舍之情,是因为 用情深厚。孔子说:“我通过《葛蕈》得以了解到初民的情感。人情就是这样 的,见到美好的东西,一定要回到父母身边,葛之所以被歌颂,是因为…… 《东方未明》有利词。《将仲》之言,不可不畏也。《扬之水》 其爱妇悡;《采葛》其爱妇[惄]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1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利”,读为“ ”。《说文》:“ ,恨心。从心黎声。一曰怠也。” “悡词”,犹言“怨言”。 《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 之。”又“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中的小吏天不亮就得起床,慌张之中把衣 服都穿错了,忙得没早没晚,没日没夜。在这些描写之中,可看出诗人的牢骚和 不满。 《诗·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 也!”又“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论》所说的“不可不畏”,也就是指人言 之可畏。 “其爱妇悡”,整理者说:“读为‘其爱妇 ’。悡,《集韵》以为“ ” 的省文,在此可以看作是楚国的简体字。”[12]。从之。 此简中两个读为“ ”的字,一从“心”,一不从“心”,字异而义同,此 为典籍中所习见。 《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中抱怨妻子不能和 他一起戍边。 《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又“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非常深切。故缺文处 可拟补一“惄”字。《尔雅·释诂上》:“惄,思也。”郝懿行《尔雅义疏》 云:“则惄为忧怅之思也。”《诗·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传、笺并云:“惄,思也。”可见“惄”是一种很深的思念,贴合诗意。 简文大意:《东方未明》有怨言;《将仲子》中的父母、诸兄以及他人之 言,是不能不畏惧的;《扬之水》爱妻子的方式是抱怨;《采葛》爱妻子的方式 是(思念?) 因《木瓜》之报,以喻其怨者也。《杕杜》,则情喜其至也。 “喻”,训为“明”。“《木爪》之报”,指的是回报给对方的琼琚、琼 瑶、琼玖等物。 《诗·小雅·杕杜》:“匪载匪来,忧心孔疚。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筮 偕止,会言近止,征夫迩止。”思之愈切,见之愈喜。因此《诗论》说“情喜其 至也”。 简文大意:《木爪》通过回报给对方明显价值不等之物,来表明自己的不 满;《杕杜》则是因为丈夫快要回来了而高兴。 溺志,既曰“天也”,犹有怨言。《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 交 “溺”,《正字通·水部》:“溺,凡人情沈湎不反亦曰溺。”“溺志”指 无法自拔的感情。 《诗·鄘风·柏舟》:“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中的女子 既沉湎于爱情之中不能自拔,又对母亲有怨言,可知此句确是指《诗·鄘风·柏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2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舟》无疑了[13]。 “藏愿”,犹言“隐志”。此处是指内心有某种愿望而未能实现。 简文大意:沉溺于感情之中,既然叫喊“天啊”,说明还有怨言。《木爪》 有隐藏的心愿而未能达成。 币帛之不可去也,民情固然:其隐志必有以喻也。其言有所载。 而后纳,或前之,而后交人不可触也。吾以《杕杜》得雀 “其言有所载”,载于《论语》,指的是《论语·阳货》中阳货馈孔子豚的 事。 “而后纳”一句中的“而”,训为“既而、已经”。《礼记·杂记》:“父 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又《左传·昭公四年》:“既自见矣,公与之环而 佩之矣。”“而”的这种用法还见于《诗论》第二十二简:“《鹿鸣》以乐始, 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后纳”,可理解为孔子出门之后接 受礼物,也就是不当面接受的意思。 “或前之”一句中的“或”训为“进而,再,又”。《诗·小雅·宾之初 筵》:“既立之监,或佐之史。”郭店楚简《六德》:“既生畜之,或从而教诲 之,谓之圣。”“前之”,与上文的“后纳”一样,可理解为孔子在阳货回家之 前去回拜他。也就是避而不见的意思。 “而”、“或”连用,还见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其性[囗囗囗]而学或 使之也。”研究者所拟补缺文多误,笔者拟补为:“其性[使然,非]而学或使之 也。”(“或使之”中的“使”与前一句“其性使然”中的“使”意义迥然有 别,前者有“驱使,强迫”之义,后者则是“导致,致使”之义,读者于此不可 不察。)此句大意是:“它的本性如此,并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又进而强迫 它,从而使它变成这样的。” “而后纳,或前之。”,这两句话太过简略,为便于理解,笔者不避增字解 经之嫌,增加了一些个人的理解。孔子曾经说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 不咎。”(《论语·八佾》)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故而此处语焉不详。又或者 是因为这对于孔子来说是件不太光彩的事(孔子面对阳货趾高气扬的批评只能唯 唯喏喏,忍气吞声。),因此《诗论》含忽其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里的其 言有所载,当是指这件事无疑了。 “而后交人不可触也”中的“交”,读为“狡”。《荀子·大略》:“奉妒 昧者,谓之交谲。”俞樾曰:“‘交’读为‘狡’,《礼记·乐记》篇:‘血气 狡愤。’《释文》曰:“‘狡’本作‘交’。”是‘交’、‘狡’古通用。‘狡 ’与‘谲’同义……”“ ”,魏宜辉先生释此字为“触”[14],从之。“触”有 冒犯义。《楚辞·九叹·怨思》:“犯颜色而触谏兮,反蒙辜而被疑。” 再回过头来看“其隐志必有以喻也。”当人内心有某种想法而又不便明言的 时候,必然要想办法通过其它的途径把这些想法表现出来。孔子不愿和阳货有瓜 葛,但阳货是把持实权的人物,得罪不起。他送礼物给孔子,孔子也只能“后 纳”。当时的礼俗:“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家,则往拜其门。”(见于《孟 子·滕文公下》)孔子囿于礼节,不得不回拜。但他又不想见到阳货,于是采取 了“前之”的办法(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表明了自己不愿和阳货之辈为 伍的“隐志”。但不巧的是,孔子虽然“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神龙不见首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3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尾,但最后还是被阳货教训了一顿。《诗论》用孔子事为《木爪》这首诗作了个 注脚,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木爪》中的“隐志”是什么了。“投我以桃,报之以 李”才合于礼尚往来的原则,而薄投厚赠则是隐晦的表明与对方绝交之意。还有 一个问题:如果这是一首绝交诗,那么又怎么理解“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 句话呢?笔者认为:这是反话正说,《诗经》中是不乏这样的例子的。 简文大意:人与人之间的礼物往来是不能废除的,民情就是这样:内心那些 隐藏着的而又不便明言的想法必然要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事典籍中有 记载。先是不当面接受礼物,又进而趁人不在家时去回拜,这之后那狡诈的人就 不会再来冒犯了。 贵也。《将大车》之嚣也,则以为不可如何也。《湛露》之賹 也,其蹉跎与?孔子曰:《宛丘》吾善之。《於嗟》吾喜之。 《鸤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 “嚣”读为“嗸”,《说文》:“嗸,众口愁也。从口,敖声。《诗》曰 ‘哀鸣嗸嗸’。”这里当是悲叹,哀鸣之义。 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贤者伤乱世,忧思百出,既而欲暂已,虑其甚 病,无聊之至也。”[15]此说与《诗论》相合。 “賹”,读作“溢”。“溢”有“过度、没有节制”之义。“猷 ”,读为 “蹉跎”。古音“猷”在余纽幽部,“蹉”在清纽歌部,声纽舌齿邻纽。韵部看 似相隔,实则不远:古幽部字每与鱼部相通,如“过犹不及”、“听讼,吾犹人 也”中的“犹”都读成“如”。而古音鱼部与歌部又能通转,韵文中每有通押的 例子,如:“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战国策·齐策》)又:“谓尔迁于 王都,曰予未有家。”(《诗·小雅·雨无正》)《周易参同契·阴阳精气章第 十》中更有幽部字与歌部字相押的例子。[16]猷与蹉相通具备语音上的条件。 《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前人说诗,于此处多以君 臣之义附会之,其说多迂曲牵强,其实径可将其理解为会 “喝到天亮”之义,与 下句“厌厌夜饮,不醉无归。”相对。“厌厌夜饮,在宗载考。”在宗庙祭享之 时狂欢滥饮。《尚书·酒诰》:“饮唯祀,德将无醉。” 大盂鼎:“徂酒无敢 酣,有柴烝祀,无敢擾。”虽然在祭享之时可以喝酒,但显然“不醉无归”这种 喝法还是有些过分。看来诗中的“显允君子”们,已经把先王的遗训全忘记了。 诗中说他们 “莫不令德”、“莫不令仪。”其实是故作反语以讽刺之,细玩诗意 则不难体会。孔子说过:“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对这种 “不醉无归”的喝法,称之为“賹”,确实不为过。而且,喝一夜酒,白天必然 要睡大觉,浪费大好时光。宰予昼寝,孔子骂他是朽木粪墙,《诗论》说“其蹉 跎与”,是比较委婉的批评。 《尚书·酒诰》、《尚书·无逸》中有很多劝戒群臣百官不要沉湎于酒的 话。《诗·小雅·宾之初筵》、《诗·大雅·抑》中都提到沉湎于酒的危害。大 盂鼎:“徂酒无敢酣,有柴烝祀,无敢擾。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囗有四 方。”周朝非常重视吸取商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认为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殷边侯田(甸) 殷正百辟,率肄于酒。”(《大盂鼎》)。而《湛露》显 然有悖于此。而前人不察,大概与《仪礼》的一段记载有关。《仪礼·燕礼》: “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皆反坐。” 前人说《诗》,多与《三礼》相附会,然《仪礼》成书于先秦或秦汉之际,比 《诗经》晚出,由此诗言之,颇令人怀疑《仪礼·燕礼》中的这段话是由《湛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4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露》造作而来。因为周人肯定是不提倡这么喝酒的。(当然这也有可能只是燕享 宾客时的客套话,如此则又另当别论了。)由于这段记载,遂无人对《诗序》提 出异议,再加上只看表面文章,因而此诗的本意也就湮没不传了。 简文大意:《无将大车》的悲叹,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湛露》没有 节制,虚度光阴。孔子说:“《宛丘》这首诗,我认为很好;《猗嗟》这首诗, 我很喜欢;《鸤鸠》这首诗,我认为很有诚信。 之。《宛丘》曰:“旬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猗嗟》曰: “四矢返,以御乱。”吾喜之。《鸤鸠》曰:“其仪一兮,心如 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吾美之。 《诗·陈风·宛丘》今本此句作:“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此诗意诣和 《汉广》差不多。对不可能之事不存妄想,因此“善之”。余冠英先生《诗经 选》把这二句解释为“诗人自谓对彼女有情而不敢抱任何希望。”[17]此说与和 《诗论》相合。 《诗·齐风·猗嗟》今本此句作:“四矢反兮。以御乱兮!”诗中所说之 人,不但貌美、艺高,而且能抵抗外侮。因此“喜之”。 《诗·曹风·鸤鸠》:“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春秋时有鸤鸠养子平均的 传说,认为是一种美德。 此简承上简,解释为什么“吾善之”、“吾喜之”、“吾信之”、“吾美 之”。 《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兔 罝》其用人,则吾取[之] “而会”单独一句,“而”训为既而,接着。(详见“简二十”) “不厌人”,也就是不见厌于人,受到别人喜爱之义。 《诗·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赳赳武夫,公侯好 仇。”又“|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君臣相得,上下相和,因此“取之”。此诗 可与《诗·小雅·正月》相参看。《礼记·缁衣》: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 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我不得。执 我仇仇,亦不我力。’”其用人之道一正一反,得失互见。 简文大意:《鹿鸣》中两人的交往以音乐开始,相见之后,接照“道”的原 则交往,看到对方的优点就学习,最终能得到对方的喜爱。《兔罝》用人的方 式,我认为是可取的。 以囗囗之故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 棠》得宗廟之敬,民情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 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5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缺字部分,胡平生先生补为“荏菽”[18],李学勤先生补为“葉萋”[19]。从 字形上看,似前者为优。 简文大意:“后稷之所以尊贵,是因为文王和武王的德行。我通过《甘棠》 一诗看出对先人的崇敬。人情就是这样的:非常尊敬某人,一定会敬重他的位 子。喜欢某人,一定会喜欢他的所作所为。厌恶一个人也是一样的。 [《君子]陽陽》小人。《有兔》不逢时。《大田》之卒章,知 言而有礼。《小明》不 《诗·王风·君子扬扬》”[20],全诗抄录如下:“君子扬扬,左执簧,右 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对此诗字词的解释平实有据,较传、笺为优,可参考。[21]) 前人对这首诗的主题,说各不一。《毛序》:“闵周也。君子遭乱,相招为禄 仕,全身远害而已。”朱熹《诗集传》:“此诗疑亦前篇妇人所作。盖其夫既 归,不以行役为劳,而安于贫贱以自乐;其家人又识其意而深叹美之。”以上二 说,都被姚际恒所驳。他说:“《大序》谓‘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此据 ‘招’之一字为说,臆测也。《集传》谓‘疑亦前篇(《君子于役》)妇人所作 ’,此据‘房’之一字为说,更鄙而稚。大抵乐必用诗,故作乐者亦作诗以摹写 之;然其人其事不可考矣。”[22]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其说都与“小人”这 一评语相去甚远。此诗过于简略,还不能确定“小人”究竟是指什么说的。 《诗·王风·兔爰》一诗满篇都是生不逢时的哀叹。与评语正相吻合。 《诗·小雅·大田》最后一章:“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 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都是些平实的叙 述和祝福的话,不见有何“知言而有礼”之处。疑《大田》乃《甫田》之误, 《诗·小雅·甫田》最后一章:“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梁,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前四 句连用四个比喻,颇有文采,是谓“知言”,且于“曾孙”丰收之后,不忘“农 夫”,是谓“有礼”。 简文大意:《扬扬》小人;《有兔》生不逢时;《甫田》最后一章,善于言 辞,并且合于礼节。 [《北山》]忠。《邶·柏舟》闷。《谷风》怌。《隰有长 楚》得而悔之也。 “忠”,笔者查阅了《诗经》中所有言及君臣关系的诗,“忠”字所指可能 性最大的当是《诗·小雅·北山》。诗中确实有“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 样的牢骚话,但这些报怨的对象是周大夫而不是周天子。别的大夫饮酒行乐,出 入风议,却什么事也不干。而“我”却“尽瘁事国”、“不已于行”、“惨惨劬 劳”、“王事鞅掌”、“惨惨畏咎”、“靡事不为”。确实是位忠臣。 《诗·邶风·柏舟》毛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 遇,小人在侧。”诗中有忧谗畏讥的诗句。于“闷”这一评语正相合。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6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 ”,刘钊先生认为此字从心、从咅,应读为“倍”,[23]从之。“倍”训 为“背叛”。《史记·楚世家》:“倍齐而合秦。”《诗·小雅·谷风》毛序: “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焉。”与此相合。 《诗·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 知。”其后:“猗傩其华,乐子之无家。”又说:“猗傩其实,乐子之无室。” 诗人有家、有室、有知,却羡慕无家、无室、无知之人,确实是“得而悔之。” 简文大意:(《北山》?)忠诚;《谷风》背叛;《邶风·柏舟》愁闷; 《隰有苌楚》得到了却又后悔。 如此,何斯?雀之矣。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 是也。”孔子曰:“《蟋蟀》知难,《中氏》君子。《北风》不 绝人之怨。《子立》不 “何斯”,“斯”为语词,“何斯”可理解为“什么缘故?”。“雀”,疑 读为“矫”。矫古音在见母宵部,雀在清母药部,韵部宵药旁对转,或可相通。 “必”,此“必”字与“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 氏》)中的“必”字一样,带有一些“强辩”的意味。 “宾赠”也就是“宾之所赠”的省语,指礼物。 此句大意是: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不过是故作托辞罢了。如果让他拿出心爱 之物,他一定会说:“我哪里舍得呀,这可是别人赠送给我的礼物啊!” 笔者以为,这两句话指的是《诗·小雅·彤弓》,为了讨论的方便起见,现 将全诗抄录如下: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锺鼓既设,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锺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锺鼓既设,一朝酬之。 《毛序》:“《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后多从之无异议。笔者从《诗 论》的角度出发,先对个别字作些解释: “弨”:毛传:“驰貌。”严粲《诗缉》“赐弓不张。”笔者认为:“弨”当 读为“昭”。昭有光明义。《虢季子白盤》:“赐用弓、彤矢,其央。”都是称 赞彤弓熠熠生辉之貌。又《诗·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诗》中称引某 物时多赞其光明之貌。 “受”,《说文》:“受,相付也。”笔者:“受”与“授”古字通,在这里 读为“授”。“言”,郑笺:“言者,谓王策命也,王赐朱弓,必策其功以命 之,受出藏之,乃反入也。笔者:“言”有“命令”义,“受言”犹言“授 命”,也就是传令下去的意思。 “贶”,毛传:“贶,赐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按语:“《说文》: ‘況,寒水也。’无‘贶’字。‘贶’古通作‘況’,《尔雅·释诂》‘況,赐 也。’《鲁语》‘況臣以大礼’‘況’即‘贶’也。《广韵》:‘況,善也。’ ‘中心贶之’,正谓‘中心善之’,犹《觐礼》云‘予一人嘉之’,‘嘉’亦善 也。‘贶之’与下章‘好之’、‘善之’同义……” [24] 。从马说。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7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载”,传:“载以归也。”笺:“出载之车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按语:“载亦藏也。《广雅》:‘载,攱也。’‘攱’读如‘庋藏’之‘庋 ’。又曰:‘攱、堪,载也。’‘堪’读如‘龛’,《方言》:‘龛,受也。’ ‘受’、‘藏’同义,是知‘载’即‘藏’。……‘载之’与首章‘藏之’、三 章‘櫜之’词异而义同,不必载于车始为载耳。” [25] 从马说。 笔者的一些解释或与故训不同,但从训诂上是讲得通的。之所以这样解释,因 为对诗意有不同的理解。 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诗。三节诗大意相同,按照上面的解释,笔者不揣浅陋, 把它译为白话:彤弓真漂亮,命人把它藏。我有座上客,心中把它想。钟要敲、 鼓要响,殷勤劝酒忙。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 焉庾哉?”(《论语·为政》)有了上面的解释,也就不难看出“矫之矣”所指 何意:客人看上了“我”的彤弓,向“我”索要,而“我”不愿送给他,于是让 人把彤弓藏起来,并且一个劲的劝酒以转移客人的注意力。如果客人非要不可的 话,“离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是也。’”这是《诗论》设想出来的 话。 《左传·文公四年》:“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 弓》。”甯武子“不辞,又不答赋。”因为甯武子认为鲁赋《湛露》及《彤弓》 有稽越之嫌,与礼不合。其中是否另有深意,不得而知。但由此可知《湛露》在 春秋时人眼中确是一首天子燕享诸侯的诗,而《彤弓》也确是一首天子赏赐有功 诸侯的诗。但政治家、外交家论《诗》,自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有不同。“一部 《论语》,整个儒学,其核心均在重教育,树人性。”[26]孔子论诗,多从“重 教育,树人性”的角度出发。虽然孔子也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 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但这并不矛 盾。《诗》有实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其用不同,其说自然也不同,不必非等 而同之,所谓“诗无达诂”是也。而且,春秋时人引《诗》往往“赋诗断章,取 所求焉。”未必与诗的本义相合。 “难”,读为“戁”,《说文》:“戁,敬也。”《诗·唐风·蟋蟀》: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不忘自 己的职责,不沉湎于玩乐。诗中的“良士”很敬业,因此说《蟋蟀》“知戁”。 《中氏》,杨泽生先生认为:“‘中氏’似乎应该读为‘仲氏’,是今本 《燕燕》所包含另一首诗的一章,即称赞仲氏君子之德的第四简所属诗歌的篇 名。” [27] 可备一说。 《诗·邶风·北风》,首两章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 雨雪其霏。”起兴,写二人交恶。“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携手同归”、 “携手同车”,写“彼”向“我”示好,欲释前嫌、修旧好。第三章首二句“莫 赤匪狐,莫黑匪乌。”写“我”对其人怨恨已深,今虽示好,犹不能改变先前对 “彼”的成见。三章最后二句“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尔雅·释训》: “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郝懿行《尔雅义疏》云:“《诗·北风》作‘其虚 其邪。’”“既”,有“旋而”之义。《左传·隐公元年》:“既尔悔之。”此 处言其人转变之速。“亟”同“急”。此句写“我”心存疑虑,冷眼旁观,见其 人行止无常。从“彼”言之,虽惠而好人,犹不能使人真心好我。因此说“不绝 人之怨”。 《子立》,由《诗论》体例可知其必是诗名,但不知是今本《诗经》中的哪 一首,也许是逸诗。 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 第18页 共20页 2007-11-1 0:10 恶而不 ,《墙有茨》慎密而不知言。《青蝇》智 “恶而不 ”李学勤先生读为“恶而不悯”[28],从之。这有可能是指《诗 经》怨妇诗中的一首。 《周易·系辞上传》:“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 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论语·季 氏》:“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 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墙有茨》对“中冓之言”讳莫如深,可谓慎 密。但是对宫闱丑事该揭发却不揭发,又可谓不知言。 简文大意:厌恶而不怜悯。《墙有茨》谨慎严密,但不懂得如何说话。 《卷耳》不知人。《涉溱》其绝律而士,角 妇。《河水》智 《卷耳》一诗中的那个游子在遇到一些挫折后便一蹶不振,只知道借酒浇 愁。而采卷耳的女子还苦苦思念他。《周易·象上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诗中的游子 显然不是这样的人,非其人而思之,因此《诗论》说她“不知人”。 “绝”通“截”,《管子·法禁》:“故曰绝而定。”郭沫若等集校:“戴 望云:‘绝,“截”之借字。……’绝而定,犹言斩金截铁,决不动摇。” “截”有“治”义。《诗·大雅·常武》:“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毛传: “截,治也。”郑玄笺:“治淮之旁国有罪者。就王师而断之。”“律”有治理 义。《尚书·微子之命》:“弘乃烈祖,律乃有民。”孔传:“以法度齐汝所有 之人。”“律”还有约束义,如“严于律已”。“绝律”为同义词连用。 “而”,读为“偄”。《说文》:“偄,弱也。”“偄士”也就是懦弱之士。 “角”,读为“束”。《礼记·内则》:“剪髪为鬌,男角女羁。” “ ”是 “敝”字的繁构。与“本”字作“ ”、“沈”字作“ ”一样,下面所从的 “臼”字当是饰笔。“敝妇”,也就是言行不检点的妇人。 《涉溱》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洒脱泼辣的女子的形象,颇有些现代女性的风 范。但显然《诗论》认为这种形象刻画是对那位女子的讽刺,从而能起到以儆效 尤的作用。虽然诗中那位被呵斥为“狂童”的男子并未出场,但可以想见他确实 是位“偄士”。 简文大意:《卷耳》不了解人;《涉溱》一诗对懦弱的男人及言行失检的妇 人有约束的作用。 [1] 参见李学勤先生《<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2002年3月第1版 [2] 参见何琳仪先生《沪简<诗论>选释》,
本文档为【上博简《孔子诗论》释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01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1-27
浏览量: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