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_从信贷渠道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_从信贷渠道分析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_从信贷渠道分析 � � � � 作者简介: 陈亚雯 ( 1964�9- ) , 女, 云南开远人, 副教授, 经济学硕士, 云南财经大学财经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 教学与科研。 �经济问题探索 2009年第 8期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 ! ! 从信贷渠道分析 陈亚雯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 650221) 摘 � 要: 本文通过货币效用函数论证了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 通过国内外对泰勒规则的验证, 认 为调整实际利率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重点分析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覆盖面低、 ...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_从信贷渠道分析
� � � � 作者简介: 陈亚雯 ( 1964�9- ) , 女, 云南开远人, 副教授, 经济学硕士, 云南财经大学财经学院教师, 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 教学与科研。 �经济问题探索 2009年第 8期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 ! ! 从信贷渠道分析 陈亚雯 (云南财经大学, 昆明 650221) 摘 � 要: 本文通过货币效用函数论证了货币短期非中性而长期中性; 通过国内外对泰勒规则的验证, 认 为调整实际利率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重点分析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覆盖面低、 小型信贷机构比重过低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集中与金融风险集中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提出主 要政策建议: 改革和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加快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等;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选择恰当的市场化利率规则, 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重要条件。 关键词: 货币; 信贷; 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商业银行 � � 一、引言 有观点认为,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从反面驳 斥了货币主义的政策, 新自由主义应该退出历史的舞 台。货币政策有效还是无效一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 两大主流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派争论和分歧的焦点。新凯恩斯学派在吸收传统凯恩 斯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等理论优点基础上, 综合形 成自己的理论。在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取向上与 原凯恩斯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完全一致, 其主要贡献 在力图为原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政策补充微观理论 基础。不仅运用了大量模型论证工资、价格具有粘 性, 而且从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两方面论证了市 场机制的失灵, 阐明了货币的非中性, 在有微观理论 基础的前提下坚持了原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政策有 效性的思想。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在信贷市场上, 利率 机制、配给机制在同时起作用, 信贷市场是个信息不 完全的市场, 贷方和借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作为借 方的厂商与作为贷方的银行相比, 所掌握的信息要 多。银行实行低利率主要是考虑道德风险和利率的逆 向选择。低利率所导致的信贷配给会随着经济周期而 变, 繁荣时期银行相信厂商一般有还贷能力, 不会违 约, 愿意增加贷款; 萧条时期相反。与此同时, 信贷 配给可以配合政府的货币政策, 如中央银行紧缩货币 政策时, 金融机构提高利率, 减少信贷; 中央银行扩 张货币时, 金融机构则降低利率, 增加信贷。还存在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 即中央银行对商业 银行的借款规定上限。这种信贷配给实际上是中央银 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新凯恩斯学派认 为, 政府推行信贷补贴或提供贷款担保, 可以降低市 场利率, 提高借款者的还款概率, 改善资金配置和使 用效益, 增进社会福利。市场失灵越严重, 政府对信 贷市场的干预越有效。认为货币政策既不像现代货币 主义者所坚持的是通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也不 像传统凯恩斯学派所主为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投资 并最终影响经济。因为货币供应量的概念相当复杂, 货币的范围越来越广, 难以定义, 中央银行无法控制 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与此同时, 由于信贷市场信息 的不完全, 利率很低, 存在信贷配给, 因而改变贷款 利率并不影响投资。相反, 利率不变而增加信贷资金 就可直接刺激投资。因此, 新凯恩斯学派把信贷资金 的配给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者作为货币政策除 利率外的第二个中介目标。这样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就是: 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影响信贷资金 配给量, 然后影响投资, 最终影响收入和产量。新凯 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重视物价稳定, 同时实现经济增 长, 即兼顾两大宏观经济目标。主张货币当局应预先 公布信贷配给量的年度增长目标, 使公众形成充分的 心理预期, 使政府的货币政策实现其预定目标。 85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理论认为, 经济波动的根源 是货币冲击, 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策引起的。货币冲击首先影响到一般价格水平, 经济 人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这种变化不是相对价格 变化而是总需求变化, 在这段时期里货币冲击的确能 够影响产出。但是理性预期的经济当事人能够利用有 关货币政策规则知识, 很快形成对未来价格的正确预 期, 纠正错误的产量决策, 使社会总产量恢复到自然 率水平。这就是说, 只要货币当局的政策具有系统 性, 它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路径。如果要长期 影响产量, 货币当局只能随机地改变货币政策, 不让 经济当事人掌握其规律, 其代价是产出的剧烈波动。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 第一, 能预期到的货币供 给的变化只能改变价格水平, 而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 有影响; 第二, 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才影 响实际产量。认为货币短期是非中性, 而长期是中性 的。 二、货币效用函数 (M IU模型 ) 与泰勒规则 货币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 人们为什么 要持有货币? 西德罗斯基假定货币能产生直接效用, 从而将货币余额引入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中。 (一 ) 货币效用函数 (M IU模型 ) 代表性家庭在预算约束下选择最优的消费和货币 余额路径, 以获取效用最大化, 假定家庭总效用函数 如下: W = ∀# i= 0 �tu( ct, m t ) ( 1) 式中, 0 < �< 1是主观贴现率; ct为 t时期的人均 消费量; m t为人均实际货币持有额: m t = M tP tN t。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 1 )说明如果货币的边际效用为正, 设家庭 实际消费路径在任一时期 t均为固定不变,那么, 随着 货币持有量的增加,家庭的效用水平也将提高。也就是 说,即便只是持有货币而不将其用于消费,家庭同样能 获得效用增加。 再假定在该模型中, 家庭既持有实际货币余额也 持有实际资本。在给定现期收入、财产数量以及得自政 府的净转移支付 (�t )的情况下, 家庭将决定如何把资 源分配于消费、实际资本投资及实际货币余额的持有。 假定实际资本的折旧率为 , 通货膨胀率以及人 口增长率分别为 !和 n(均假定为常数 ), 则经济总体 的预算约束方程为: Yt + �tN t + ( 1- )K t- 1 + M t- 1 P t = C t + K t + M t P t ( 2) 式中, Y t为总产出; K t- 1为初始期 t的总资本存量; �tN t为一次性总付税收或转移支付的实际价值,以及 0 � � 1。若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则人均产出可表示为 人均资本量的函数: Y t N t = y t = f ( kt- 1 )。将预算约束方 程 ( 2)两边同除以人口数量 N t,则可得到人均预算约 束方程 w t = f ( k t- 1 ) + �t + 1- 1+ n kt- 1 + m t- 1 ( 1 + !t ) ( 1+ n ) = ct + kt + m t ( 3) 式中, f (k t- 1 ) = y t。 家庭的决策是要在 ( 3)式的约束下,选择 ct, k t, m t 的最优路径以达到最大化 ( 1)式的目的。这是一个动 态优化问题,家庭在给定条件下,通过最优化行为所能 实现的最大效用值可以用价值方程表示。价值方程是 指家庭最优化的消费、资本持有以及货币余额选择所 能实现的效用水平的现值,其表达式如下: V (w t ) = m ax {u ( ct, m t ) + �V (w t+ 1 ) } ( 4) 式中,最大化选择的对象是 ct, k t, m t, 约束条件为 ( 3)式,通过价值方程一系列数学推导 (此处略去 ),我 们得到用数学公式表示稳态均衡条件下经济的一些基 本特征: fk ( k ss ) + 1- = 1� ( 5) ( 5)式确定了稳态资本劳动比率 kss。若生产函数 为科布 - 道格拉斯形式, f ( k ) = ka, 则有 fk ( k ) = ak a- 1 ,继而我们得到 k ss = [ a� 1 + �( - 1 ) ] 1 1-a ( 6) ( 6)式意味着稳态资本劳动比率 kss 只取决于生 产函数、折旧率以及贴现率,与稳态通货膨胀率高低无 关。 稳态的人均实际货币余额为常数,即有: ∀m ss m ss = #ss - !ss 1 + !ss = 0 式中, #ss ∃ ∀M /M ss时稳态的名义货币增长率。所 以 ∀m s s = 0意味着有 !ss = #ss成立。即通货膨胀率决 定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率。表明稳态人均实际货币余 额固定不变。可将预算约束简化为 c ss = f ( k ss) - k ss 如果稳态资本量给定, 稳态的人均消费量也就确 定了。如果再假定 f ( k) = ka, ka 由等式 ( 6)给出,可得 c ss = [ ∃� 1+ �( - 1) ] a 1- a - [ ∃� 1 + �( - 1 ) ] a 1-a ( 7) ( 7)式说明稳态的人均消费取决于生产函数中的 参数 a,折旧率 ,以及主观时间贴现率 �。 这个模型表明货币超中性特点。在该模型中,稳态 资本 -劳动比率、消费以及产出均不受通货膨胀率的 86 影响。由 ( 5) 和 ( 6 )式不包含通货膨胀率 !可看出。 即,货币不仅是中性的,名义货币余额水平与物价同比 例上涨对真实经济没有影响, 而且名义货币增长率的 变化对稳态资本存量 (或产出 )、消费也不会发生任何 影响。因为真实利率等于资本边际产品, 因此, 只要稳 态资本存量不变,真实利率也就不会发生变化。 弄清楚名义货币供给水平的变化和增长率的变化 的区别很重要。名义货币存量是以 M /P形式出现, 若 M和P的水平发生同比率的变动,而M /P不变,那么经 济均衡将保持不变。通常用模型具有货币中性特征来 描述。如果当货币供应量M发生变动时,物价水平 P没 能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那么随着 M 的变动, 短期内 货币将是非中性的。而在长期内,一旦物价调整完成, 货币中性将得以恢复。因此,西德罗斯基的货币效用函 数模型说明货币短期是非中性,而长期是中性的。 (二 )泰勒规则 主要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政策时, 大多是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 从而实现某个目标短期 利率。在美国, 联邦储备先设定一个目标联邦基金利 率,然后再影响银行准备金供给,使基金利率保持在目 标设定值上。基金利率在此发挥了政策操作目标的作 用,同时,因为能够对之实现严密控制, 所以把基金利 率当作政策工具是有充分理由的。由于稳态实际利率 是由资本边际产出决定,从长远看,货币政策对资本回 报不会有影响。西方国家把利率当作货币政策短期操 作目标。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货币政策都只能影响名 义利率。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后,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对经 济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面对新的局面,美联储决定放 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 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就是现在美国金融界的 %泰 勒规则 & (T ay lor Rule, 1993)。泰勒认为政策规则不一 定是政策工具的固定设定或一个机械的公式, 规则型 行为是系统地 (而不是随机地 )按照某一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实施货 币政策。用一个简单的政策规则来说明政策的制定,即 一般的 %泰勒规则 &,其模型表达式为: R t = r + ∀pat + 1 2 (∀pat - !* ) + 1 2 yt 其中: R t是中央银行用作工具或政策目标的短期 名义利率, 即在一天或一周内能够控制的利率; r是长 期均衡的实际利率; ∀pat 是最近通货膨胀的均值 (预期 通货膨胀率 ); !* 是中央银行目标通货膨胀率; y t是产 出缺口。泰勒对美国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于是模型变 为: R t = 2+ ∀pat + 12 (∀pat - 2 ) + 12 y t 泰勒研究发现如果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即产出缺 口y t = 0,且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值,即 ∀pat - !* = 0,则 R t - ∀pat = r,经济可保持在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理 想状态。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美联储目标一个百分点, 利率就应当提高 1�5个百分点。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 在产出一个百分点,利率就应当降低 0�5个百分点。这 种规则与联邦货币政策实际操作很吻合。可以说美联 储的货币操作是按泰勒规则来进行的。 泰勒规则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即联邦基金名义 利率要顺应通货膨胀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 稳定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潜在水平,或失业率低 于自然失业率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超过目标通货膨胀 率,则使实际利率 R t - ∀p ta偏 离实际均衡利率, 货币 当局就应运用政策工具调节名义利率, 使实际利率恢 复到实际均衡利率。在泰勒规则的指导下, 美国对其 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实行利率平滑货币政 策; 货币当局以实际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并 通过控制短期利率, 使之沿同一方向逐步小幅变动, 而只在经济运行情况变化时通过稍微改变利率的方 向, 给市场传达明确的政策信号, 促使市场自动进行 调节。 货币政策通过利率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是凯恩斯 学派的观点, 泰勒提出泰勒规则, 认为在各种影响物 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因素中, 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 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 应当成 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泰勒规则提出后, 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部分是对货币政策进行理论概括, 部分是对最优政策 进行分析。有些利用经验数据检验了泰勒规则的正确 性, 有些则添加一些如汇率这类的变量, 发展和完善 了泰勒规则。 国内学者谢平、罗雄 ( 2002) 运用历史分析法 与反应函数法首次将中国货币政策运用于检验泰勒规 则。得出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衡量中国货币政策运用 水平的结论, 并认为利率规则与实际值的偏离之处, 恰恰是政策操作滞后于经济形势之时, 建议泰勒规则 可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参照尺度, 用以衡量货币政 策的松紧。 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看到, 利 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有理论与现实基础的, 在 中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今天选择一个恰当的利率 市场化下的利率规则, 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 策的重要前提条件, 这是因为, 央行在掌握稳定的市 场化利率规则后, 就可以很好地估计出利率变化对总 产出、货币供应量水平以及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 的影响大小, 从而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目标。 87 三、中国信贷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证研究表明, 中国 不存在利率传导渠道, 主要传导渠道是银行贷款 (盛松成、吴培新, 2008)。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信贷 规模调控实体经济, 并引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因 而, 中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际上是两个 ! ! ! 信贷 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M2, 并且这种调控模式在 1998年 以后一直没有改变。这种以信贷规模为核心的货币调 控模式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明应当密切关注信贷规 模指标, 并以此为核心来调控经济。由于中国实施间 接调控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全具备, 如利率尚未完全市 场化、存差规模大、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割裂等, 使两个中介目标分别调控不同的调控对象: 信贷规模 主要调控实体经济, 货币供应量主要调控金融市场, 而且, 央行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协调。当 然, 这种调控模式是有缺陷的。 从货币政策的实践来看, 由于金融技术的发展和 金融产品的创新, 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越来越差, 与 实体经济的关联也日渐松散, 世界各国央行自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已经普遍放弃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 标。从信贷规模作为中介来看。由于对信贷规模的调 控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 因而, 将其作为中介目标只 能是权宜之计。现行的货币政策模式必然面临调整和 改革。 (一 ) 银行等信贷机构覆盖面远低于国外水平 通过信贷服务机构的人口覆盖率和企业覆盖率两 个指标的国际比较可知中国的商业银行等信贷服务机 构与国外水平的差距。目前中国县以上银行数共计 12220家, 平均千户企业 1�90家银行。即 500户企业 拥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机构。如果从独立商业银 行比较角度来看, 中国差距更大。美国大约 1万家企 业拥有一家独立银行, 德国大约 1000家企业拥有一 家独立的商业银行。由此可见, 中国货币政策的信贷 传导渠道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比较欠缺的。 (二 ) 小型信贷机构比重过低 横向比较来看, 中国的信贷服务机构尤其是商业 银行不仅数量偏少, 而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大银行不 够大, 小银行明显偏少。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 4 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112家 城市商业银行、 3家农村商业银行, 共计 130家, 其 中大中型银行 15家, 占数量的 12% ; 小型银行 115 家, 占 88% , 但从银行分支机构数比例来看, 中小 型银行仅占 3�39%。加上信用社共计 107966家, 中 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大约占全部信贷服务机构的 45%。 美国为地方和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金融机构大约 28000 家, 小型信贷服务机构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的 75%。 相比之下, 中国立足于基层和地方的小型信贷服务机 构尤其是小型银行数量明显偏少, 信贷渠道的毛细血 管不足, 货币政策传导到一定层面后面临 %山穷水 尽疑无路 & 的困难, 难以到达实体经济。 (三 )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集中化与金融风险 集中化 从银行信贷行为变化方面看, 随着一系列体制改 革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相继推出, 商业银行尤其是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出现了越来越不利于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集中化倾向。随着商业银行基层 分支机构的撤并, 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的服务可以覆 盖的范围有所减小, 另一方面在现有机构可以覆盖区 域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权限配置集中化、保留 机构的内部控制逐渐强化, 持续实行贷款终身责任 制。采取严格的授权授信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授信条件收紧, 流动 性约束增强。致使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虽然不 能再追求福利最大化, 但也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 是安全最大化或稳定, 被动地完成任务, 应付差事。 在此背景下,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市场行为 主要表现为存款竞争而贷款谨慎。慎贷甚至 %惜贷 & 心理比较严重, 基本上只对 A级以上企业提供信贷, 更多的资金简单地向上级银行上缴了事。只存不贷、 多存少贷等 %狭义银行 & 行为成为整个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的行业性、系统性普遍现象。随着资金向上级 银行和总行的集中, 信贷投放也越来越向大城市和大 企业集中, 尤其是向东部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和大企业 集中。银企关系甚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过去的企 业求银行, 变成了现在的银行求大企业, 但与此同 时, 对占大多数的小企业的资金支持明显弱化, 企业 资金供求的结构不平衡越来越突出, 甚至出现了 %马太效应 &。少部分资金比较宽裕的大企业从银行 和资本市场都可以融资, 大多数资金比较紧张的中小 企业本来融资渠道就比较少, 银行贷款几乎是惟一可 行的渠道, 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比较高, 不仅不能从 资本市场融资, 银行贷款支持也越来越窄, 货币政策 作用对于基层的小企业来说, 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如 果说信贷资金越来越向大企业的集中在短期内造成的 不利影响仅仅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度的加剧, 以及股票 市场短暂繁荣和实业投资的持续低迷的话。从长远来 看, 其不良后果可能是信贷资金向大企业集中所造成 的新的银行不良资产的隐性累积, 使目前主要公开分 散于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的不良资产逐渐汇集成为 长期性、集中化而又隐性化的巨额不良资产。如果不 加以警惕, 长此以往甚至出现类似于日本和韩国的大 银行 -大企业恶性互动的金融风险, 重蹈日本和韩国 的覆辙。 88 (四 ) 地方信贷服务机构停滞不前, 趋于萎缩 在中国现阶段, 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是信贷投放的主要渠道, 但一般说来, 股份制商业银 行基本上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分布, 所以国有商业银 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几乎是农村和小城市信贷服务的主 要提供者, 但随着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 相当一部分小城市和农村基层成了金融服务链条中 %最薄弱的环节 &。尤其是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信用社基本成了主要的金融机构, 经过最近几年的不 断整顿压缩, 信用社总量也趋于减少。虽然 90年代 以来信用社商业银行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但信用社毕 竟是信用社, 由于受体制、机制、管制和政策的限 制, 信用社不可能像商业银行那样运作。事实上, 信 用社与国有银行在农村的关系更多的是互补而不是替 代关系, 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撤退造成的影响信用社 难以弥补。在此背景下, 可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缺少 合适的渠道, 这种情况尤其是发生在整顿民间信用和 农村 %三金 & 的特殊背景下, 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货 币政策覆盖的 %稀薄区 &。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信 用社社员股金服务部、乡镇企业投资公司等所谓农村 %三金 & 存在违规经营、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和大量不 良资产等问题, 在一些地方问题还相当严重, 进行适 当的整顿无疑是必要的。从各个方面综合来看, 国有 商业银行从基层撤退也是必要的, 对于银行本身和所 在地都是有好处的, 即减少了商业银行因为机构过 多、战线过长而造成的种种负面影响, 对所在地虽然 减少了金融服务机会, 但至少也减少了资金的外流。 从金融体系完整性和金融服务连续性的角度来看, 国 有银行的撤退应该是有进有退, 而不能一退了之, 因 此,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撤退, 而在于 国有商业银行撤退的同时,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不但 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非正规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也在 不断减少, 以至于一些基层地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成 为货币政策覆盖的 %盲区 & 或死角。正面影响是有 利于金融风险防范, 负面影响是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 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虽然从长远来看, 金融风险防范 有利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充分发挥, 但由于必要的配套 改革没有及时跟上, 从短期来看, 金融风险的体制性 防范造成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减少, 妨碍了货币政 策作用的正常发挥, 宏观经济不得不为微观主体的行 为后果支付成本。 (五 ) 总部经济对信贷渠道的冲击 总部经济是理论界对中国近年来企业集团总部集 中在个别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所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 运行形态的概括总结。对于总部经济定义, 目前较有 代表性观点认为总部经济指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 吸引企业将其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 将生产制造基 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 而使企业价值链 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 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 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赵弘, 2004)。总部经济运行模式下的企业集团具备良好的 信誉、更长时间的与对手的重复博弈, 企业集团能够 将自身信誉传递给商业银行以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 者, 从而改变企业集团与融资方的博弈关系, 并进而 改变银行信贷渠道发生作用的微观基础。它能够对货 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 总部经济降低了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 空间, 企业集团在信贷市场上能够获取超额信贷资金 供给, 紧缩性货币政策意图难以通过信贷渠道在企业 集团层面得到充分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央 银行试图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影响企业层面的政策效力 受到削弱的状况。 第二, 企业集团在直接融资市场上强有力的获取 资金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资金自我循环降低了其对银 行信贷渠道的依赖, 从而使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 基础受到削弱。一方面, 在直接融资市场上, 由于一 般投资者具有比商业银行更差的信息条件, 只有那些 大型的具备良好声誉的企业集团才能够获得投资者的 信任。同时, 由于以公司债券形式的融资成本往往比 银行贷款更为低廉, 企业集团往往会乐意以直接融资 的方式进行融资活动, 如更多的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 券等, 而且往往在发行后就归还 (减少 ) 更高成本 的银行贷款, 传统的信贷渠道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 主渠道的地位受到冲击。另一方面, 总部经济还通过 脱离银行媒介的资金自我循环降低了总部企业对信贷 的信赖程度。 五、完善信贷渠道作用,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政策建议 (一 ) 改革和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体制: 多存 少贷的体制性解决与宏观经济同步效应的克服 从存量看, 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信贷投放的主要 力量, 因此, 完善信贷传导渠道首先考虑解决国有商 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合理化问题。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 在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存在着风险防范与金 融服务的两难选择,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防范金融风 险即追求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国有商业银行的 信贷行为必须与内部体制、人员结构、与地方性金融 机构改革发展的结合通盘考虑, 一并解决。 1�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与服 务的关系。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考虑, 撤并部分基 层分支机构是必要的, 下一步如果需要甚至还可以再 撤并部分分支机构, 但一定要把握好撤退节奏, 注意 89 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步伐保持协调一致, 制定一个 好的时间表, 尽量避免给地方和基层造成金融服务空 白。继续保留的基层分支机构切实克服多存少贷、只 存不贷等现象, 不能继续将存款简单地上缴了事, 这 种国有银行内部横向资金调度是违反效率原则的, 也 是对分支机构所在地极为不公平的非市场化行为, 与 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努力改进属地服务的大方向相背 离。总行要制定一定的措施, 从制度上促使基层分支 机构努力增加信贷投资尤其是优质信贷, 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做到主观上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从根本上降低不 良资产比重, 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 传导。 2�关注总行和省级分行对大型企业信贷投放集 中化对宏观经济波动造成的同步振荡。从短期看, 国 有商业银行省行和总行集中资金, 向重点城市、重点 行业和重点企业倾斜是可以兼顾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理 想选择, 比较符合银行业所谓的 20%的优质客户提 供 80%的盈利 %二八 & 规律。但由于各个商业银行 竞争性向极少数所谓优质客户提供贷款, 有可能造成 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性行业大企业的资金富裕, 从宏 观上来看不利于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容 易造成信贷投放的集中化, 造成宏观经济不必要的波 动, 并有可能使资金被挪用到虚拟经济中, 造成泡沫 经济和新的金融风险。从长远看汲取日本、韩国对大 企业过度贷款造成巨额不良资产的惨痛教训, 必须注 意防止随着资金和权限从基层机构向省行和总行集 中, 而产生的不良资产发源地从基层分支机构向省行 和总行的转移, 防止总行对大型企业的过度贷款和信 贷资金过度集中使用可能造成的新的金融风险, 将是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一个新任务, 也是这次全球 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警示。 (二 ) 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填补服务空 白, 实现体制匹配 虽然商业银行在个别业务领域如存款等方面展开 了越来越大的竞争, 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整个金融 业尤其是银行业是一个竞争不足的行业, 商业银行信 贷行为的扭曲从根本上来看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竞 争。这一点可以很容易地从不同地区尤其是地方性金 融机构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和不够发达的内陆地区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不同表现尤其是反差得到证 明。解决银行业竞争不足的根本办法就是加快金融体 制改革, 大力发展的新的体制和机制比较好的中小金 融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 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 改革也要有进有退, 不能只退不进。即国有商业银行 可以撤退, 但必须有相应甚至更多的、与基层金融服 务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体制和机制等面比较匹配的 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起来。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在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竞争性信贷市场的形成方面具有 重要的 %边际 & 决定作用, 中小金融机构不仅自身 有利于服务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 还有助于促进国有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借鉴美国对 商业银行设立分行的限制所包含的一些积极因素, 建 立没有上级、不能简单上缴存款或以其他形式转卖存 款的独立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中国当前背景下显得 重要和必要。 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 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规模, 扩充实力要与国有独资商 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改革通盘考虑, 将国有独资商业 银行从农村和县城的撤退可以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向县 城和农村的深入结合起来。四大银行尤其是工、中、 建从农村尤其是县及县以下撤退、向大中城市集中是 大势所趋, 但因为牵制面比较广, 操作起来难度比较 大, 需要有步骤、分阶段推进, 尤其是要做好遗留机 构的再利用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接收国有商 业银行从农村和县城撤退后留下的营业牌照、优质人 员和固定资产 (不含债权债务 ) 等建立新的分支机 构, 向郊区和附近农村地区延伸, 发展成为地区性商 业银行, 以扩大资金规模、覆盖范围和回旋余地, 适 应市管县体制, 发挥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和 带动作用。同时弥补国有银行撤退后形成的金融服务 空缺, 以增加基层商业银行的数量、提高其竞争程 度。目前没有商业银行、经济发展比较好、在有条件 的县和县级市, 可以视具体情况, 利用国有商业银行 遗留的机构、优质人员和金融业务许可证组建地方性 商业银行。尤其是前一阶段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比较 缓慢的地区, 可以尽快发展地方性商业分行和城市信 用社, 以提高当地银行业竞争程度, 促进地方金融体 系的完善, 为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建立更多的 %毛细血管 &。但同时也要注意, 为了避免重蹈农村 %三金 & 的覆辙, 摆脱行政依附和地方干预, 防范出 现新的金融风险, 建立新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原则上应 该以股份制方式设立, 尽量使股权分散化, 以企业和 个人股份为主, 建立真正规范的产权约束机制和风险 防范机制, 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 为货币政策信贷渠 道的有效传导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 (三 ) 健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 建立信贷渠道的 辅助设施 信贷渠道传导不畅除了商业银行内部没有风险防 范机制、信贷人员缺乏风险甄别能力之外, 信贷担保 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分散机制也是一个 重要原因。健全信贷担保体系, 当前主要有两大任务 需要完成: 一是要对现有的信贷担保体系进行适当的 90 改革与调整, 二是要加快独立信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体系的建设。 1�信贷担保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从运行实践来 看, 中国信贷担保机构存在两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 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 缺乏最后担保人; 二是商业性 担保机构比重过多, 而被国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财 政出资担保机构比重过低。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和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角度考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积极的财政可以有所作为, 从增发的国债资金中拿出 一部分, 用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全国性再担保机构的 建设, 逐步建立起以非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主的信贷担 保体系。 2�加快建设信用评价体系。与信贷担保体系一 样, 信用评价体系同样对于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 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普遍缺乏独立的信用评价 机构, 企业的信用等级基本上由商业银行单方面评 定, 个人信用等级评级基本属于空白, 这种情况不利 于信贷渠道的疏通。关于中国的个人信用评级制度建 设, 目前有两个主要的主张: 一是建立符合东亚国家 特殊情况、由政府主导的信用评价体系, 二是建立完 全独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 来看, 不宜简单划一, 可以在总结上海等初步试点的 基础上,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竞争并存的信用评价体 系。 (四 ) 中央银行应该密切关注总部经济的发展对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引导总部经济发挥建设性 的作用 ( 1 )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中加强对总部经济 运行的关注; ( 2 ) 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更加贴近市场, 尽 量减少直接管制的行政性手段来调控经济; ( 3 ) 在运用总量性政策手段的同时, 更加注重 结构性工具和区域差异性工具的运用; ( 4 )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提高商业银行 定价水平; ( 5 ) 关注总部企业所属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 等金融平台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加强对这些企 业集团金融平台运行的监测与管理。 (五 )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选择恰 当的市场化的利率规则, 为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 政策提供重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 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 是加强中国金融间接 调控的关键, 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 争力的必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什么呢? 利率市场化就是让 资金供求双方来共同决定利率水平, 以便利率能够充 分发挥其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 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地说, 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两个含义: ( 1 ) 在 货币当局决定基准利率后, 银行的存、贷款等利率均 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 2 ) 中 央银行决定基准利率的方式是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 的。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基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 间接调控体系, 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 现、再贷款、利率、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 控利率水平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对于利率市场化, 必须首先明确两个最基本的问 题: ( 1) 利率市场化要以金融中介的市场化为载体; ( 2) 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完全无管理。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1) 基准利率的选择。 2007年初推出的上海银行间 同业拆借利率, 简称 Shibor。 Sh ibor是在信用等级较 高的银行组成的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 率的算术平均, 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 是报 价银行拆出资金的利率报价而非实际交易利率。 Sh i bor报价银行团由 16家商业银行组成, 它们是公开市 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 Shibor从 2007年 公布至今, 每日各期限档次的 Sh ibor形成了一条从隔 夜至 1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线, 具有较好的平滑特征, 且各期限档次利率能够综合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 状况和利率的期限结构, 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 了初步参考。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以 Shibor为基础 确定利率的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 Shibor有可能成 为类似于美联储基金利率那样的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中 介目标。 ( 2)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的决定权。 ( 3)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应由市场自 发选择。 ( 4 ) 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 (价格 ) 的权力。 目前,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战略是: ( 1 ) 渐 进实施, 稳步推进; ( 2 ) 先货币市场, 后资本市场; ( 3) 先外币利率, 后本币利率; ( 4 ) 先贷款利率, 后存款利率; ( 5) 先大额和定期存款利率, 后小额 和活期存款利率; ( 6) 先长期利率, 后短期利率。 从长远来看, 首先, 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 改变银行的经营环境。利率市场化将催生较为完善的 金融市场, 为银行创造一个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实 质上,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使金融市场由低水 平向高水平转化并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 的过程。 其次,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 化, 银行面对的利率风险剧增。这一现象可以说是银 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使银行业面临的最直接冲击。 再次, 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的经营模式发生重大 91 的改变。随着利率管制的逐步解禁, 当利率竞争基本 趋于稳定后, 非价格竞争将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竞争形 式。 第四,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经营方式的重大改 变。银行资产负债的证券化会创造大量有别于传统商 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新业务, 这种业务叫做银行表 外业务。在长期, 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业的传统信贷 业务产生一种确定的弱化效应。 第五,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证券 化。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 要注重金融监 管, 防范金融风险。鉴于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 严峻现实, 在推进金融体系改革深化的进程中, 稳步 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使其更好地适应金融业改 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当前中国金融 混业经营尚未形成规模和分业监管模式相对固化, 在 混业经营发展的初期阶段,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应该 是有统有分, 统分结合的监管模式。具体而言, 我们 可以采用在统一监管的框架下实行监管机构内部专业 化分工的方式构建中国的监管体系, 即成立中国金融 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集中统一的监管主体, 内部构建 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组成的专业分工的 %三 合一 & 的监管体系; 鉴于此次金融危机中对金融衍 生产品监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们尤其要注意 明晰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责任, 并通过制度的形 式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随着中国金融 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条件成熟时, 逐步将机构性监管 模式转化为功能性监管模式, 最终形成人民银行负责 金融政策, 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金融监管, 二者紧密 协调的金融监管框架。 在改革进程中, 我们仍然需要统筹兼顾, 循序渐 进, 减小金融改革的风险。一方面, 加快完善综合经 营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 同时大力推进高素质金融 人才的培养, 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金融监管队伍; 另 一方面, 继续推进金融机构的公司化改革, 健全法人 治理结构, 并尽快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即时的 风险控制系统。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 为了及时、有 效甄别和防范金融风险, 监管机构之间应继续加强合 作, 联合建立即时的风险控制系统, 及时向金融机构 发出风险预警信号,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 施。同时, 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部门积极配 合, 建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公示和惩处 制度, 严厉打击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净化金融 市场环境, 促进金融业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 1] [美 ] 卡尔 ∋ E ∋瓦什著, 王芳, 曾刚, 商 越, 张宗梁译 �货币理论与政策 [M ]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2001, ( 10) � [ 2] 于辉 �中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 [M ] �中国 经济出版社, 2007, ( 8) � [ 3] 高鸿业 � 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 ) [M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3) � [ 4] 范方志, 赵明勋 编著 �当代货币政策: 理 论与实践 [M ] �上海三联书社, 2005, ( 1) � [ 5 ] 宋立 等著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 体系重构 [M ]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 1) � [ 6]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总部经济 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影响机制研究 [ J] �金融研究, 2008, ( 7) � [ 7] 盛松成, 吴培新 �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 机制 ! ! ! %两中介目标, 两调控对象 & 模式研究 [ J] �经济研究, 2008, ( 10) � [ 8] 彭兴韵 �加强利率机制在货币调控中的作用 [ J] �经济学动态, 2008, ( 2) � [ 9] 郭田勇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中国金融监管体 系未来 [N ] �国际金融报, 2008- 12- 15� [ 10] 赵海云 �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 ! ! ! 基于中国特殊经济条件 [D ] �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 2008- 5- 22� [ 11] 欧永生 �货币政策传导的 %信贷渠道 & 探 讨 [ D] �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 2004- 11- 10� [ 1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稳步推 进利率市场化报告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增刊 [ Z] � 中国人民银行网, 2005- 1- 31� (编辑校对: 韦群跃 ) 92
本文档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研究_从信贷渠道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92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4-01-15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