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MPLS原理

MPLS原理

举报
开通vip

MPLS原理第一章节 MPLS引论 MPLS原理 目录 TOC \o "1-4" \h \z 第一章MPLS引论 4 1.1引言 4 1.2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概况 6 1.2.1同步传递模式STM 6 1.2.2计算机互连网络IP网 7 1.2.3异步传递模式ATM 8 1.2.4简要分析 9 1.3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结构 10 1.3.1对MPLS的要求 11 1.3.2 MPLS基本工作方式 12 1.3.2.1 标记调换转发过程 12 1.3.2.2 MPLS运行 14 1.3.3 MPLS使用标记调换转发的优点 ...

MPLS原理
第一章节 MPLS引论 MPLS原理 目录 TOC \o "1-4" \h \z 第一章MPLS引论 4 1.1引言 4 1.2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概况 6 1.2.1同步传递模式STM 6 1.2.2计算机互连网络IP网 7 1.2.3异步传递模式ATM 8 1.2.4简要分析 9 1.3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结构 10 1.3.1对MPLS的要求 11 1.3.2 MPLS基本工作方式 12 1.3.2.1 标记调换转发过程 12 1.3.2.2 MPLS运行 14 1.3.3 MPLS使用标记调换转发的优点 17 1.3.3.1与常规路由器网相比的优点 17 1.3.3.2与ATM网FR网相比的优点 19 1.3.4 MPLS网络管理 19 第二章 MPLS原理 20 2.1 概述 20 2.2 MPLS核心技术 20 2.2.1 MPLS域 20 2.2.1.1 转发等价类 FEC 21 2.2.1.2标记交换路径LSP 22 2.2.1.3 标记交换路由器 LSR 上游和下游LSR 22 2.2.2 标记 22 2.2.2.1 标记 23 2.2.2.2 标记的捆绑特性 23 2.2.2.3上游和下游LSR3 23 2.2.2.4标记分组 23 2.2.2.5 标记栈 23 2.2.2.6 标记交换路径 LSP 24 2.2.2.7 标记的有效范围和唯一性 24 2.2.2.8 标记空间 25 2.2.2.9 标记栈编码 25 2.2.2.10 标记编码 25 2.2.2.11 标记合并 26 2.2.2.12 ATM上的标记合并 26 2.2.2.13 FECS聚集 26 2.2.3 标记调换转发方法 27 2.2.3.1 下一跳标记转发(程序)表 NHLFE 28 2.2.3.2 输入标记映射ILM 28 2.2.3.3 FEC-TO-NHLFE的映射FTN 28 2.2.3.4 输出标记缺损 28 2.2.3.5 有效生命周期TTL 28 2.2.3.6 环路控制 29 2.2.3.7 标记保留模式 29 2.2.3.8 隧道和分层 29 2.2.4 标记分配方法 31 2.2.4.1 标记指定和分配 31 2.2.4.2 标记捆绑的属性 31 2.2.4.3 下游分配和按需下游分配 32 2.2.4.4 LSP控制方式:按序和独立 32 2.2.4.5 标记分配协议 LDP 32 2.3 MPLS 基本选路方法 33 2.3.1 OSPF协议 33 2.3.2 BGP-4协议 35 第一章MPLS引论 1.1引言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传统路由器因其固有的局限,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异步传递模式ATM作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最终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已被国际电信联盟ITU-T所接受。各发达国家都已实施了试验网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商用业务计划。90年代中期以来,因特网的骨干网和高速局域网大都采用ATM来实现的。IP over ATM已成为跨电信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的多年持久的热点。先后有重叠模式的CIPOA、LANE和多协议的MPOA,集成模式的IP交换机和标记交换机等多项技术出现。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在综合前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好的IP over ATM的解决方案。因特网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组IETF先后发布一系列关于MPLS的建议草案,并于1999年3月的会议正式颁布其中几个主要的草案,申请RFC号码,并已获得批准。 97年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的商品化,给ATM带来冲击性的影响。在局域网上,因其明显的性能价格比优势已在取代ATM。在因特网骨干网上也在逐步取代ATM。Everything over IP和IP over everything已作为通信体制革命的重要论点,出现在多种刊物上。并有如下预言,以ATM为基础的B-ISDN将走向消亡。为此应对通信网发展的状况,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树立客观公正的认识,并引导出正确的结论和行动准则。 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对ATM发展的影响不能低估,应给予充分重视,这是市场需求驱动引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性能价格比上。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和传统路由器相比有以下三点改进和提高: 依靠微电子技术和光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线速,达到Gbit/S,甚至可达到Tbit/S。从而成百倍地提高了处理数据分组的能力,由传统路由器最高为几个MP/S提高到GP/S的水平。缓解了传统路由存在的瓶颈问题。 改变了控制结构,将路由选择功能和数据分组的转发功能分开;前者由CPU完成,后者由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简化和提高了转发能力。 引入空分交换器(Cross bar switch)。将输入数据分组经过交换机构,直通到输出队列,消除了因存储转发引起的交换时延。 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和ATM相比,其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_性能价格比优势,在传送相同性能的IP分组时,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单个端口的价格远低于ATM。这是由于ATM要满足不同业务不同网络连接成无缝大网的要求,因而技术复杂,且长期以来有些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未能及时制订,未能大规模得到应用,成本居高不下。许多性能、功能的优势未能体现。 ATM需将IP分组重新封装为ATM信元,增加了内部开销。约占整个数据的24%左右,相比之下,IP分组的内部开销约占2.3%,有明显的效率优势。 综上所述,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是标志IP网有重大进展的一项技术。已经形成对ATM技术的严重冲击。 但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路由网上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只是用速率的提高来掩盖和缓解这些问题。随着终端数量的增加和速率的提高,这些问题仍将呈现出来。 MPLS源自IP over ATM的需要。早期工作在网络层集中于IP(IPv4 IPv6)协议,其核心技术同样适用于其它网络层协议(如IPX、Appletalk、Dcnet、CLWP等)。在链路层MPLS没有限制用于某一特定的链路层,但主要工作仍集中在ATM上。随着IP网的发展,尤其在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上,希望由IP/SDH/OPTICS模式直接发展成为IP/OPTICS(DWDM)时,MPLS是必须应用和发展的技术。因为从IP到光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从层次的概念看,中间有一链路层,即用于传输、交换和转发的一层。现有适用于IP分组在链路层传送的技术,只有同步传递模式STM的SDH,和异步传递模式ATM的信元两类。MPLS是同时适用于SDH和ATM并可适用于未来发展的任一特定的链路层制式的技术。MPLS还蕴含着支持网络管理、流量工程、QOS和COS等各项功能。IP必须通过MPLS(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相应的方式)才能直接在OPTICS上传送的。 事实上,MPLS已不是仅在IP over ATM上的一项应用技术,而是作为L3层和L2层之间的“垫层”的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体系结构在研究和发展。当前可直接应用于ATM网和FR网。进一步已成为正在研究和发展IP over OPTICS的必不可少的首选技术被重视。甚至有人提出MPLS是ATM真正的终结者。 无论如何,MPLS和ATM相互是不能取代的。这是由于两者的功能定位是不相互复盖的。ATM执行B-ISDN网四层参考模型的ATM信元层和AAL适配层,相当于ISO-OSI七层模型中的第二层链路层的功能。而MPLS执行七层模型中第三层网络层第二层链路层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垫层或夹心层的功能,不具备完整的链路层功能。即MPLS要实现链路层实际转发功能时,必须依靠特定的链路层来完成,如通过ATM的信元层或帧中继的FR-SDH层。MPLS功能的定位可参考图1-1: 图1.1 MPLS与IP网、ATM网分层功能定位 从图1.1可知,MPLS垫层极大地简化和规约了L3和L2之间的转换协议。相比之下,IP网的IP分组到特定的链路层之间,每一种都要有相应的多个中间协议;ATM网中在链路层中只有ATM的一种协议系列,但在网络层对每一种网络每一种业务都要有相应的多个互通协议。MPLS垫层在IP over OPTICS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网络层的IP到物理层的OPTICS,要有一个链路层,经过MPLS垫层,当前可满足现有的FR-SDH或ATM链路层要求,将来也可适应任何一种新的链路层技术。 1.2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概况 迄今为止,在数字通信领域发展了三种网络技术,即STM、IP和ATM。 1.2.1同步传递模式STM STM是基于连接的电路网络技术,源于保证实时话音的传输交换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从60年代初第一套PCM到90年代的SDH,经历了出生、成长到成熟的全过程。其主要特性和发展状况如下: STM网是基于连接的电路网,主要用于公共电话网,包含长途网和本地网。另用于分组数据、帧中继网、DDN网和ISDN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数据的公用网和专用网。 STM网是现有通信网的主体,也是整个信息网络的基础网,是资源最丰富,数字数据业务量承载最大的网络。 STM网是由PDH两种数字体制(1544 kbps和2048 kbps)三种复用系列的传输和交换设备,以及SDH(SONET)的传输和数字复分交叉设备构成的网络。是一种成熟的、标准化的技术体制。能对规范化的性能功能要求,提供可靠的有保证的服务。 正在发展的各种增值网,如智能网,以及包含XDSL的各类接入网也是在STM网基础上构建的。 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STM网仍能满足话音、视频和绝大多数计算机传输带宽的要求,一般预期可达到90%以上。 STM由于严格的数字逻辑等级的划分,最低B通路为64kbps。传输是基于端到端的电路连接。因而不适应迅速发展的IP网的高速可变速率突发业务的要求。也不适应话音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如数字移动通信GSM现用的为13kbps,CDMA现用的为8kbps,并可进一步压缩到4kbps,这些在STM网上都不能直接传输交换。 1.2.2计算机互连网络IP网 IP是源于计算机网络互连需要的一种异构网互连通信协议。能容纳和掩蔽不同网络硬件细节,使计算机独立于物理网络的具体连接进行工作。它的主要特性和发展状况如下: IP网是无连接的分组传送网。用IP协议使不同种类、不同媒体、隶属于不同单位并且分布在全球的各类网络和主机,实现无缝连接。IP协议是在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实现互连;使网络技术和低层的软硬件技术,可相应独立并行发展。 IP网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网络。由早期主要是计算机网络互连发展到能容纳话音通信和视频通信的综合信息网络。在因特网上其设备每三年翻十倍,其数据业务量以每半年翻一倍的速度迅猛增长。全球预计在2000年数据业务量要超过话音业务量。 IP网的发展早期依托于公用通信网和专线网(STM体制)建立骨干网,其数据速率为56Kbps——50Mbps。随着数据业务量的增加,90年代起又依托ATM技术建立骨干网,其数据速率为155.52Mbps/622.08Mbps。97年起由于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商品化成功,IP网出现独立发展的势头,由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和专线组成的骨干网(底层仍采用STM体制)线速为2.5Gbps。 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指定SG13为IP的主导研究组。ITU的顾问向委员会TSAG和因特网的IETF起草了合作协议,协作进行IP研究。 IP网不是一个有确定形态统一制式的实际物理网络。是依靠IP协议对各异构网络实现无缝连接的互连网络。其关键设备是IP路由器或网关。IP网是一个无保证的尽力传送的网络。用户到用户的可靠数据传输是通过TCP协议来完成的。IP协议不直接具有QOS和流量控制功能。而IP分组的流量特性,根据实际监测统计结果是一个自相似的PARETO模型。PARETO模型属重尾巴分布模型,其峰值和平均值相差很大,在几倍到十几倍之间,且不受统计时间尺度变化和接入用户数量多少的影响。因而没有流量控制的IP网,必须在路由器上大幅度增加缓冲存储器和降低传输线上的有效带宽。相比之下,STM中的话音流量是一个马尔可夫模型,最高速率和平均速率随着接入用户的增加而趋向一致;中继线群的传输带宽利用率一般在80%----90%;加上STM体制的内部开销约10%,所以总的可用数据率约在70%---80%。IP分组的内部开销约为2.3%;但传输线的带宽利用率很低,虽然加上大容量的缓冲存储器(不可能无限)和允许一定的损失(由用户间通过TCP协议重传丢失的部分,但重传增加的无效数据率实际是降低利用率);总的可用数据率,现尚无实际监测的结果,但从计算机仿真试验结果和TCP效率推算一级约在50%左右。这就是说没有流量控制的IP传输,总的效率是相当低的。IP网寻址是通过路由器来实现的;随着网络数目的增加,路由器寻址的效能将急剧降低,需要存储的有关数据的规模增长要求将难以负担,由数据业务增加和网络规模扩大引发的路由器寻址方式的缺陷已成为制约IP发展的瓶颈;转而寻求ATM技术的支援;现在虽有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缓解了这类问题,但体制的缺陷依然存在。 1.2.3异步传递模式ATM ATM是经ITU-T认可的未来BISDN网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种独立于终端和业务的通用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体制。其主要的特性和发展状况如下: ATM采用53个八位组的定长分组,即信元结构,作为各种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基础结构和统一平台。因而可对各类不同的业务(数据、话音、视频),不同的业务特征(比特率、服务质量QOS、突发和时延特性),在不同的媒体上传送。并能同时在同一媒体提供多种业务的应用。 ATM具有可伸缩性,传输速率可从Mbit/S到Gbit/S。能灵活地有效地支持已知和未知的新业务的特性要求;如对带宽展宽和降低等,此时不需要修改ATM网络或降低ATM网效率。因而给网络的未来发展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ATM能有效地利用资源,能被所有业务使用,并能达到最佳的统计共享资源状态。能对所有用户动态地实现按需分配(带宽、优先级别、时延等)。 ATM是一种通用网络。既适用于公用网,也是适应于专用网或局域网。只需要一种网络结构就能适应各种需要。因而在设计、控制、生产、管理和维护各方面,总的系统成本可望降低,从而对用户、营运商和制造商都能受益。 ATM是由技术需求驱动的,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作为未来网络的统一平台,要将STM体制的电路网和IP体制的分组网融合为以ATM为核心的BISDN网。十多年来的实践,由于ATM的技术复杂性,以及各项标准制订迟缓。未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因而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最重要的在实现端到端的业务上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前在话音的端到端业务上尚无法取代STM体制,而在IP的高速数据分组业务上,又被新出现的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所替代。因而对ATM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疑问。可以这样认为ATM作为BISDN的核心,要成为统一现有各种体制的网络技术平台,现在尚未成功,或许难以成功;但ATM在统计复用,流量控制,服务质量QOS和业务类别COS等方面先进技术是优于STM体制和IP体制的,现在展开的对纯ATM技术的研究表明,ATM在传输和多业务接入上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系统综合的性能价格比优势。有人预测ATM有望成为下一世纪传输系统的标准体制。 1.2.4简要分析 前述三个小节罗列三种体制的主要特性和发展状况。三种体制都各有优缺点和重点服务对象,在当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概括来讲,STM是一种成熟的标准化体制,能满足电话网和低速数据网的各项业务性能要求,能提供可靠的有保证的服务;同时在现阶段还给ATM和IP提供低层服务(链路层低层和物理层)。IP是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体制,本身尚在演变过程中;是源于计算机异构网络互连要求发展起来的一种体制,能最有效地满足互连网络的传送需求;在其上已传送无保证的话音和视频通信。ATM是一项新技术,用于综合STM和IP的各项业务的统一网络技术平台,作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最终解决方案;但ATM发展不快,在90年代作为链路层技术平台提供给IP网构建高速骨干网和局域网,速率为155.52/622.08Mbps;随着吉位线速路由交换机的出现,ATM在IP中的应用受阻;至今为止ATM仍无法替代STM中的端到端话音业务;ATM在当今最有应用前途的是在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上。即有多业务接入的传输的网络上。 基于上述简要分析的现实,通信产业界存在下一步发展重点的选择问题,粗分有三类意见。 一.发展宽带/窄带混合系统。综合应用STM、IP、ATM和Mobile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技术,逐步演进。这种选择的优点是稳健,但需要有相对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和冒产品推出比较迟缓的风险。 二.重点发展ATM。加快VOAT的实现,优选IP over ATM技术方案(MPLS)挖掘纯ATM的潜力,大力降低成本。ATM体制和其它体制相比仍有相当的技术优势,这种选择是技术优势的选择,要冒成本高和受技术政策影响的风险。 三.直接发展IP over OPTICS,实现everything over IP。这种意见是在计算机产业界比较流行,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IP PHONE的应用,IP越来越被广大最终用户所欢迎,IP技术更得到众多方面的关注、支持和大力投入。这种选择有别于前二种选择是一种重大的方向性选择,即要以计算机互连网络的通信方式来构建整个信息网的基础网络,将现有的各类通信方式,如电话通信、视频通信等都改造成为适于计算机处理的IP分组方式。但要实现IP over OPTICS和everything over IP,必需得到相关技术的支持。IP over OPTICS在当前条件下必定是以下两种方式间的选择,即 IP/SDH/OPTICS或IP/ATM/OPTICS。现在尚没有第三种方式可用于IP over OPTICS。采用前一种方式就与第一种选择,即发展宽带/宽带混合系统相结合了。采用后一种方式就与第二种选择 ,即重点发展ATM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相结合了。Every thing over IP在当前可见的是IP PHONE,从实际运行来看,IP PHONE只说明IP网可以进行话音通信;要将STM上所有话音通信全部移到IP网上来,并且具有同样的性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仅在技术是否容易实现,就是IP PHONE最吸引人的价格相对低廉是否能获得保证都难以预料。 在信息时代,迫切期待计算机和通信结合,现有三种网络技术,三种可选发展途径,是产业界关注发展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面临的,并应作出相应选择的重要课题。 1.3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结构 MPLS的基本目标是集成标记调换转发技术和网络层选路技术。其核心是标记的语义、基于标记的转发方法和标记的分配方法。 为了实现这一新技术的应用,IETF工作组负责有关的标准化。先后提出了多个标准草案,其中主要标准草案已申请RFC号码,并获得批准,于1999年三月在正式会议上颁布。 MPLS使用的术语 转发等价类 FEC 一组可用同一方式处理的IP分组,即同一路径,同一转发处理。 标记L Label 一个短而定长的标识符,用以标记传输段落上的FEC,局部有效。 标记交换路径 LSP 在对等层面上,通过一个或多个LSRS的一条路径,和对应一个已有一组IP分组所映射的特定FEC F。 标记交换路由器LSR 具有 MPLS节点功能的处理设备,并具有转发纯L3层IP分组的能力。 MPLS域 一个运行MPLS协议的节点的邻接集合,相应于一个自治系统或一个LSR管理域。 MPLS节点 MPLS node 一个运行MPLS协议的节点,节点能被MPLS控制协议发现、邻接和对话;执行一个或多个路由协议,具有标记调换转发功能;建议具有纯L3层IP分组的处理能力。 MPLS边缘节点MLPS edge node MPLS节点,连接MPLS域和一个域外节点,域外点可不运行MPLS。 MPLS输入节点MPLS Ingress MPLS边缘节点,用以处理输入到MPLS域的IP分组流量。 MPLS输出节点MPLS Egress MPLS边缘节点,用以处理MPLS域输出的IP分组流量。 1.3.1对MPLS的要求 在MPLS规范制订过程中,对MPLS提出以下主要的性能功能和使用要求: 使用链路层的通用技术;简化转发,提高性能,实现高速低费用。 网络层能与现有的互连技术和路由技术兼容;并能独立于主要路由协议进行工作;在MPLS中使用的路由协议,应基于分布式计算;具有检测和防止环路生成的能力。 MPLS转发必须支持与特定标记相关的广泛的转发功能。如能支持用户数据的“聚集转发”;即被转发的数据流作为一个单位,用一个数据流标识,占用一条路径;而这个数据流是由多个用户数据流聚集成的。MPLS必须提供多层次的聚集支持,即支持从单个端到端的用户数据流到聚集所有通过特定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数据流为一个数据流。 MPLS必须提供运行维护管理设备,最低限度应达到现有IP网所提供的。MPLS支持某些后向兼容时,现有网络的管理和诊断工具应能继续使用;MPLS不支持这些工具时,则必须提供具有等价功能的设备。 MPLS核心技术必须支持单点流和多点流。 MPLS核心规范,必须清楚说明MPLS在分层网络中是如何工作的。 MPLS在定义期间必须考虑和分析伸缩性,必须寻找强伸缩性的解决方案。 MPLS核心技术必须具有使域内交换处理的最高有效流量为O(n)流的能力。注意在某些情况下使用O(n2)流或VC也是可以的。 MPLS协议标准必须支持多路径链路和转发。 MPLS必须和IETF的“集成业务模型”兼容,包括RVSP。 MPLS交换机必须能够与非MPLS交换机共存于同一交换网,MPLS交换机不应在非MPLS交换机强加额外的配置。 MPLS必须同时提供拓扑驱动和流量/请求驱动的两种标记分配方法。 上述对MPLS规范的要求,基本上表述了整个MPLS框架结构的风貌。 1.3.2 MPLS基本工作方式 1.3.2.1 标记调换转发过程 在常规路由器网,一个IP分组是沿路由器逐跳传送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独立读出IP分组组头,分析目的地址,运行路由算法,选择下一跳路由器。事实上IP分组组头所包含的信息远多于简单选择下一跳所需的信息。选择下一跳可概括为二种功能的组合;第一种功能是将所有需转发的IP分组,按转发方向规约为转发等价物的集合FECS,(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es);第二种功能将每一个特定的FEC映射到下一跳。MPLS规定每个特定的IP分组映射到特定的FEC,只在IP分组进入MPLS域时分配一次;FEC是基于IP分组的目的地址划分的,并在进入MPLS域输入节点Ingress到MPLS域输出节点Egress之间建立一条与特定FEC相映射的标记交换路径LSP;沿LSP的两个相邻的标记交换路由器LSR,及其连接的链路上,FEC被编码为一个短而定长的标记L;标记与IP分组一起传送,携带标记的IP分组,称标记分组;在后续的每一跳路由器上,不再需要对IP分组组头进行读出分析处理,只使用标记分组的标记作为指针,指向一个新的标记和到达下一跳的一个输出端口,标记分组用新标记替代旧标记成为新标记分组,由指定输出端口传送到下一跳。上述标记调换转发过程同FR网中按DLCI和ATM中按VPI/VCI的转发过程,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其区别是FR网中DLCI只是链路的标志在ATM中VPI/VCI只是信元的标志,而在MPLS中的FEC是远比链路和信元要复杂得多的概念;FEC是对数据流、链路、端口等各种独立的对象进行集中提升抽象了的概念。MPLS转发是按标记实现的,因而可以用交换机来进行转发;通常情况下交换机不能直接用来转发IP分组,因为交换机不能或不具有合适的速度来读出分析处理IP分组的组头。 IP LA IP L1 IP L2 IP L4 IP IP IP B)IP分组转发过程 C)自动路由表生成过程 图1.2 MPLS运行示意图 1.3.2.2 MPLS运行 MPLS在MPLS域上运行;MPLS同时可在各个MPLS域间运行,并允许在MPLS与非MPLS混合的网络上运行。 MPLS域的配置如图1.2 A)所示,靠近用户并与域外节点互相连接的是边缘节点即边缘标记交换路由器ELSR,具有复杂的处理功能,不与域外节点相连的处于网络内部的是内部节点即内部标记交换路由ILSR执行尽可能简单的标记调换转发功能。 MPLS运行可分为自动路由表生成和IP分组传送执行两个阶段,在实际运行时这两个阶段是交叉进行的。 第一阶段 自动路由表生成 第一步 建立MPLS域上各节点之间的拓扑路由。其方式与常规路由网的自治系统相同。在域内运行OSPF路由协议(也可同时运行其它的路由协议),使域内各节点都具有全域的拓扑结构信息;在管理层的参预下,可在全域均匀分配流量,优化网络传输性能。在域间主要运行BGP协议,对邻域和主干核心网络提供和获取可达信息。 第二步 运行标记分配协议LDP,使MPLS域内节点间建立邻接关系,按可达目的地址分类划分转发等价类FECS,创建LSP,沿LSP对FEC分配标记L,在各LSR上生成转发路由表。 第三步 对路由表进行维护和更新。 第二阶段 在MPLS域上传送IP分组 第一步 IP分组进入MPLS域的边缘节点,ELSR读出IP分组组头,查找相应的FEC F及其所映射的LSP,加上标记,成为标记分组,向指定的端口输出。 第二步 在MPLS域内的下一跳ILSR,从输入端口接收到标记分组用标记作为指针,查找转发路由表,取出新标记,标记分组用新标记替代旧标记,新的标记分组由指定的输出端口发送给下一跳。 在到达MPLS Egress的前一跳,即倒数第二跳时的操作;对标记分组不进行标记调换的操作,只作旧标记的弹出,然后用空的标记分组传送。因为在Egress已是目的地址的输出端口,不再需要对标记分组按标记转发,而是直接读出IP分组组头,将IP分组传送到最终目的地址。这种处理方式,是保证MPLS全程所有LSR对需处理的分组只作一次观察处理,也便于转发功能的分级处理。 第三步 MPLS域的Egress LSR 接收到空的标记分组后,读出IP分组的组头,按最终目的地址,将IP分组从指定的端口输出。 参照图1.2举例说明如下,终端I连接ELSR A,终端II连接ELSR B,由A→B有一LSP,由I→II的IP分组被映射进特定FEC BA;并沿LSP的标记分配为A FEC B R1=LA, R1 FEC B R2= L1, R2 FEC B R4= L2, R4 FEC B R6= L4, R4 FEC B B= 空标记。上述标记分配是在MPLS域自动路由表生成阶段完成的(也可以由管理层干预),并在各LSR上生成相应的转发路由表如图1.3所示: 图1.3 MPLS转发 由Ⅰ→Ⅱ的IP分组,传送分三步执行,第一步由Ⅰ到A传送的是纯IP分组,由ELSR A读出并分析IP分组组头,查找所映射的FEC BA,从转发路由表读出标记LA和输出端口1,将IP分组和标记LA封装为标记分组,标记分组由ELSR A输出端口1输出。第二步,由R1→B传送的是标记分组。A的下一跳ILSR R1从输入端口1接收到标记分组,读出标记LA作为指针,从R1的转发路由表读出新标记L1和输出端口2;标记分组用新标记L1替代旧标记LA后,将更新的标记分组由R1的输出端口2输出,后续R2、R4执行相同的过程,在倒数第二跳R6时,只将旧标记L4弹出,不再更新标记,用空标记分组,由R6的输出端口1输出。第三步,由B→Ⅱ传送纯IP分组,ELSR B从输入端口1接收到空标记分组,直接读出IP分组组头并按目的地址将IP分组传送给终端Ⅱ。 1.3.3 MPLS使用标记调换转发的优点 1.3.3.1与常规路由器网相比的优点 ​ 简化转发 MPLS可按标记直接转发,而IP分组则需应用最长地址最长匹配算法进行转发。显而易见MPLS的转发机制要简单得多,这意味着MPLS更容易实现用更低费用得到更高速率的选路转发。 ​ 高效的明确路由 明确路由是由源主机指定的一条通过互连网到达目的地址的路径。明确路由也称为源路由,是功能非常强大的能用于多种目的的技术。在常规路由器网上,源路由用于网络测试,在纯数据报传送时,IP分组是禁止携带完全的明确路由的信息的,在MPLS中允许只在建立LSP时携带完全的明确路由信息,而不需要由每个IP分组来携带;这意味着在MPLS上能实际应用明确路由,能充分利用明确路由上的许多先进特性。 ​ 流量工程 流量工程是指由数据流量选路的一种选择过程。用于按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均衡网络中各种链路、路由器和交换机上的流量负荷。当网络中任意节点对之间有多个平行的或交替的路径可使用时,流量工程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因特网的迅猛增长,特别是有关带宽的需求迅速增加,引起某些核心网要去适合愈来愈多的分支网络,其结果是更增加了流量工程的重要性。 今天IP over ATM是由PVC来实现的,PVC通常是人工配置的,因而在IP over ATM的网上,流量工程的典型方式是人工调配。 在常规路由器网上,要完成流量工程是困难的;通过调整网络中和链路相关的度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负荷均匀;但使用这种方法来完成流量工程的要求,是受到非常多的限制的;在网络的两点之间有大量的交替路径,要在所有链路上,通过调整逐跳数据报路由的度量,达到均衡的流量水平是难以做到的。 MPLS允许数据流从特定的输入节点到特定的输出节点分别标识,即MPLS提供了对每对输入输出节点,进行测量的直接机制。另外MPLS允许建立LSP的高效明确路由,就可以直接保证特定的数据流沿最优的路径转发。流量工程的困难部分是,对每条LSP选路方法的选择;MPLS可能做这一点,包括从人工配置路由到用路由协议根据网络中的流量负荷通告经过路由的再计算后进行自动调配。 ​ 服务质量QOS QOS路由是指一种选路方法。这个方法是为特定的数据流选择路由,选出的路由应满足特定数据流的QOS要求。在许多情况下,QOS路由要使用明确的路由,因QOS路由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带宽保证;这同流量工程的要求是相同的。 ​ 复杂的业务类别 特定用户在因特网上的特定业务要求日益增加。如某些ISP商提供的业务,需要知道正在传送的IP分组的源地址、目的地址、输入接口和其它的一些特性。一个适度规模的ISP需要选取的全部信息,不可能从网络的各个路由器上再选取出来;而且某些信息如输入接口信息,除了在网络的输入节点可能获得外,其它是难以得到的。这意味着一种配置业务类别COS和服务质量要求QOS的最好方法,是在网络和输入节点上将IP分组映射到最合适的COS和QOS等级上,并以某些方式来标识这些IP分组。MPLS能提供有效的方法,去标识一个与COS和QOS相关的任何一个特定的IP分组。MPLS是在MPLS域的输入节点Ingress 上,一次性地完成IP分组到特定FEC的映射的;使得IP分组到合适的COS和QOS等级复杂映射变得容易,其它方式是不易做到的。 ​ 功能划分 MPLS必须支持数据流的聚集转发;标记就具有粒度性质,最细可标识一个原始的用户数据流,最粗可标识由全部通过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数据流聚集成的一个数据流。这就可能将路由处理功能分级划分给不同的网络单元。例如靠近用户的网络边缘节点,配置复杂的处理功能,而在网络的核心部分处理功能尽可能地简单,采用纯标记的转发。 ​ 不同的业务类型采用单一的转发方式 MPLS能用单一的转发方式在同一网络上提供给多种业务类型。如IP业务、帧中继业务、ATM业务、TP隧道、VPNs等。 1.3.3.2与ATM网FR网相比的优点 ​ 路由协议的伸缩性 在IP over ATM的核心网上,对等层路由器相互连接时要建立n2个逻辑链路。而在MPLS中对等层的每个路由器需要的通信减少到与其直接连接的路由器;在整个网络上所需的处理传输交换的最高能力按0(n)流要求。 ​ 能在数据分组和信元媒质上通用操作 MPLS对分组和信元媒质上的路由和转发采用通用方法。这就允许对流量工程、QOS、COS和其它性能功能要求采用通用方法。这就意味着同一的标记可用于ATM、帧中继和其他的链路层媒质。 ​ 容易管理 对多种类型的媒质;使用通用的路由协议,通用的标记分配方法,可以期望简化MPLS网的网络管理。 ​ 路由风暴问题的消除 MPLS消除了ATM网上用NHRP和按需直接建立SVC需要,这就消除更新路由引起的争抢SVC问题,同时也消除了直接建立SVC有关的时延问题。 1.3.4 MPLS网络管理 MPLS最低限度要具有现有IP网的运行维护和备理能力。但有一个重要问题,在IP网上十分通用的Traceroute网络管理协议,当MPLS运行在ATM和FR上时不能直接使用,因其中对TTL域减一的操作,在ATM和FR 的转发硬件上不支持。 第2章​  MPLS原理 2.1​ 概述 根据对制订MPLS规范提出的要求,和MPLS规范所作的描述;MPLS是一种体系结构,是在网络层L3和链路层L2 之间,定义的一种分层网络模型中新的中间层——垫层的技术标准。 由于MPLS能在网络层兼容现有的互连技术和路由技术;在链路层能使用通用方法,即可以使用ATM信元和FR网链路媒质,也可使用其它链路层媒质。因而MPLS是一种具有强大能力的用于L3层——L2层间数据格式转换的技术。当前能用于IP分组在ATM或FR帧中继上的传送。未来也能使用可能的新链路层技术和兼容新的网络层互连技术、路由技术。 MPLS的强大能力,使得在常规路由器网难以实现的许多功能、性能,如明确路由、流量工程、QOS和COS,以及IP over ATM和IP over FR上受到限制的一些问题如伸缩性、通用性和SVC争抢等,都能获得较为满意的解决。尽管因特网上各种用户各种业务的要求,变得愈来愈复杂,相应FEC的分类考虑也会愈来愈复杂,但都可在进入MPLS域时一次处理完成,而在MPLS域内,执行标记调换转发的路由器可以不受影响,其传输交换的最高工作能力仍按0(n)流要求;因而MPLS的路由协议和其互连网络构成,具有强大的伸缩性;MPLS可以保证MPLS网发展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本章比较具体地重点介绍MPLS核心技术的三个主要部分:关于标记的语义、基于标记的调换转发方法和标记的分组方法。 2.2​  MPLS核心技术 标记调换转发技术是MPLS的核心技术,是在MPLS域上运行的。 2.2.1 MPLS域 MPLS域是一个MPLS节点的邻接集合,运行选路和转发协议,相当于一个路由器的管理域或自治系统。节点的邻接是指一对直接连接并建立了对话关系的节点对。 MPLS节点是运行MPLS协议进行选路和转发的节点,节点能被MPLS控制协议发现和邻接,执行与常规路由器网兼容的L3层路由协议,具有标记调换转发功能。MPLS节点按其位置和功能可分为内部节点和边缘节点。内部节点位于MPLS域内;执行力求简单高效的基于标记调换的转发功能。边缘节点位于MPLS域的边界,连接MPLS域和一个可以不运行MPLS协议的域外节点;执行日益复杂的具有各类特性要求的IP分组的处理功能,和对IP分组的标记封装和拆封功能。边缘节点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输入节点Ingress和边缘输出节点Egress;输入节点主要功能是接收IP分组,将IP分组封装为标记分组在MPLS域上传送;输出节点主要功能是接收MPLS域上的各标记分组,拆封成为IP分组,将IP分组传送到最终目的地址。 MPLS域上各MPLS节点工作时,首先要运行与常规路由器网兼容的L3层路由协议,如OSPF,使每个节点具有全域的拓朴结构信息,在各节点间建立拓朴路由——多径路由;并对域间连接继续运行BGP协议。接着运行标记分配协议,将所有进入MPLS域(从MPLS域的全部Ingress端口输入)的IP分组,基于网络层目的地址(从MPLS域的全部Egress端口输出)划分进转发等价类FEC;并建立与FEC相映射的标记交换路径LSP,对沿LSP的两个邻接节点及其连接的链路上通过的FEC分配标记L。标记分配协议运行后就在各节点上生成自动转发路由表,就可对所有进入MPLS的IP分组实现标记调换转发。 2.2.1.1 转发等价类 FEC 在MPLS中标记的属性和使用方法,是较为复杂的。如同在ATM中标记VPI/VCI标识一个信元,在FR中DLCI标识一条链路,在MPLS中标记L标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FEC。但FEC是一个远比信元和链路复杂得多的较为抽象的概念。 在MPLS域上,需将所有进入域的IP分组基于网络层目的地址划分进一个特定的FEC;从一个特定的IP分组到一个特定的FEC F之间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映射过程,可由下列语义来描述。 语义1:IP分组(也可用其它互连网络协议的数据分组)是用MPLS域传送的执行IP协议的数据分组。 语义2:FEC元素是1到多个IP分组集合的标识符。可以被相应的LSP(IP分组所通过的一条可达路径)所映射。通常情况下,一个IP分组基于网络层目的地址,被标识进一个FEC元素。 语义3:FEC是1到多个FEC元素的集合。 语义4:特定FEC F是指最少包含一个FEC元素的FEC,而FEC元素又最少包含一个IP分组。 语义5:特定分组是指一个已被特定FEC F所标识的IP分组。在不引起歧义时,特定分组也可由特定FEC F表示。 基于网络层目的地址来划分FEC,使FEC与MPLS Egress建立了相对应的关系。因为MPLS Egress是网络层目的地址的输出接口。当只考虑网络层目的地址时,不计及预留资源RSVP、明确路由、隧道、QOS、COS和流量工程等要求时,则FEC与MPLS的Egress是一一对应的。FEC基于网络层目的地址亦即基于MPLS Egress来分类,使得MPLS域有n个节点时,处理域内传输交换的最高工作能力是按0(n)流要求增长的;相比之下,在ATM中有n个节点时,其最高工作能力,是按0(n2)流要求增长的;这是由于ATM中要求每一对源与目的之间要建立独立的通路;n个节点就需要建立n(n-1)/2个通路。而在MPLS域上,n个节点最多有n个Egress,从而使域内任一节点上最多要处理的只有n个连接。 2.2.1.2标记交换路径LSP 标记交换路径LSP是指用于传送一个特定分组,在同一层面上穿过一个LSR序列的一条路径。其中R1是LSP的输入Ingress,Rn 是LSP的输出Egress,R2 到Rn-1 是中间转发节点。 MPLS支持网络的分层结构、更精确的分层LSP定义可参见下一小节。 2.2.1.3 标记交换路由器 LSR 上游和下游LSR MPLS域 上的全部节点都执行路由交换功能。一个明确的定义是标记交换路由器是一个MPLS节点,并具有转发L3层数据分组的能力。在不需考虑L3层的情况下,MPLS上的任一节点都有可用LSR来表示。 MPLS域上,IP分组被映射进特定的FEC F,成为一个特定分组,特定分组沿LSP传送时是沿一个LSR序列逐跳进行的。Ru和Rd是LSRs序列中两个相邻的路由器;Ru发送特定分组FEC F,发送时加一标记L;Rd接收加上标记的特定分组,并根据标记L实现转发。在上述过程中,发送加标记的特定分组的Ru 称为上游路由器,接收并实现转发的Rd称下游路由器。 更精确的定义可参见下一小节。 2.2.2 标记 标记是MPLS中实现标记调换转发方式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标记与FEC不是简单的映射关系,标记L也不是IP分组的网络层目的地址的一种编码。标记是在MPLS域上传送特定分组FEC F时由发送端LSR Ru加上的一个标识符,作为接收端LSR Rd的一个指针,指向后续转发的一个输出端口和一个新的标记。从上述意义上讲,标记L是FEC F从Ru传送到Rd时的一个“捆绑”。 从进入MPLS域的IP分组,映射进一个特定的FEC F,建立相应的LSP,沿LSP传送属于FEC F的特定分组,在经过相邻路由器Ru 和Rd,用标记L与Ru FEC F Rd进行捆绑,成为实际传送的标记分组的全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步骤和相应的规定,分节描述如下。 2.2.2.1 标记 标记是一个短而定长的,只具有局部意义的标识符,用于标识在规定条件下的一个FEC。 2.2.2.2 标记的捆绑特性 标记L对FEC的标识是一种“捆绑”。 Ru 和Rd是LSP中的一对路由器LSRS(通常情况下是直接连接的),由Ru传送FEC F到Rd记为Ru FEC F Rd,在传送属于FEC F的特定的分组时,由Ru加上标记L封装成为标记分组,通过指定的输出端口传送到Rd的输入端口,标记L对Ru表示FEC F的输出标记,对Rd表示FEC F的输入标记,上述过程可简括为下列的表达式: _L 标识 Ru OURPORT I FEC F Rd INPORT J 2.2.2.3上游和下游LSR3 特定分组FEC F由Ru传送给Rd,在一致同意时将标记L捆绑到FEC F。对应于这一捆绑Ru称上游,LSR Rd称下游LSR。上述捆绑是一个执行过程;并不意味着由上游节点到下游节点对属于FEC F的特定分组的选路过程。 2.2.2.4标记分组 标记分组是加上标记的属于FEC F的特定分组。MPLS支持分层和隧道操作,标记分组可携带多个标记,也就是说标记分组可以继续加标记;标记分组携带的多个标记按标记栈方式工作。 2.2.2.5 标记栈 标记分组携带多个标记时,标记按后进先出的栈方式组织。在MPLS中每个转发节点的转发判决按标记栈栈顶标记执行(注意:转发按栈顶标记执行,也就规定了不同层次标记的进栈次序)。没有标记的标记栈深度为0;相应的深度为m 的标记栈,栈底为L1层标记,依次序往上为L2 层标记,L3 层标记……,栈顶为Lm 层标记。 2.2.2.6 标记交换路径 LSP 一个m层LSP是指用于传送一个特定分组P的一个LSR序列具有以下性质: 1.R1是“LSP Ingress” 由LSR R1压进一个标记到传送特定分组P的标记栈使栈的深度为m。 2.对所有的I 1。 5.对所有的I I0。 ​ m层LSP用于传送特定分组P时可认为是具有下列性质的一个路由器序列: 从压入一个m层标记的LSR开始(LSR Ingress) 所有中间的LSR,按m层标记的LSR进行标记交换转发判决。 在终点LSP Egress,则按m-k层k>0的标记进行转发判决。或者按常规的非M的转发程序执行。 2.2.2.7 标记的有效范围和唯一性 下游LSR Rd 对上游LSR Ru1 用标记L1捆绑FEC F,另一上游LSR Ru2 用L2 捆绑同一FEC F时是否要求L1 = L2 不作规定。Rd 对Ru1 用L捆绑FEC F1,Ru2 用L捆绑FEC F2时是否要求F1= F2 ,要区别对待;当Rd 能区别Ru1 和Ru2 的输入端口时可不作规定,当不能区别时,则要求F1= F2 ;上述规定说明L对Ru输出端口 FEC F Rd输入端口的捆绑是唯一的。 2.2.2.8 标记空间 标记空间分平台空间和接口空间两种。下游LSR Rd 对两个以上对等的上游LSR Ru1 Ru2 ……的输入端口不加区别时的标记空间称为平台空间;要求所有的上游LSR Ru 对特定FEC F的标记L捆绑必须是唯一的;即一个标记只能捆绑到一个FEC F上(允许多个标记L捆绑同一FEC F);禁止一个标记L捆绑到两个不同的FEC F1和FEC F2 上。Rd 对Ru1 和Ru2 的输入端口可以区别时,即Ru1 →Rd 和Ru2 →Rd是两个分开的过程,则称为接口空间。在每个接口内标记L对FEC的捆绑要求与平台空间相同。在不同的接口间,允许用同一的标记L捆绑不同的FEC F1 和FEC F2 。 2.2.2.9 标记栈编码 标记栈用一个“标记栈记录”序列来表示。每个标记栈记录,用4个8位组表示为下列格式: S Label Value 20bits 标记值 0、1、2、3专用 4-16保留 Exp 3 bits 试验用 S 1 bit 栈底“1” 其余“0” TTL 8 bits 有效生命期或寿命 2.2.2.10 标记编码 标记栈(记录)是和特定分组一起传送的标记的通用编码;是网络层和链路层之间新定义的一个垫层协议用标记的编码,或者说是网络层的新封装标记,使得链路层的转发可以独立于网络层的协议。根据链路层不同种类的转发装置,对标记栈可以采取不同的编码技术。用于ATM时有三种编码,即SVC编码、SVP编码和SVP多点编码。 SVC编码用VPI/VCI对应于一个深度为1的标记栈的标记栈记录。SVP编码用VPI和VCI分别对应于一个深度为2的标记栈的顶层和底层。SVP多点编码用VPI对应于深度为1的标记栈的标记栈记录,VCI用作参数。 2.2.2.11 标记合并 一个LSR对用多个输入标记捆绑到同一FEC F的多个特定分组,在转发时可只用一个输出标记来捆绑。这种方式即将多个捆绑在FEC F上的输入标记,变成一个捆绑在FEC F上的输出标记,称为标记合并。并非所有转发设备都能直接支持这种合并,如使用SVC编码或SVP编码的ATM LSR就不支持标记合并。 MPLS体系提供具有合并功能的LSR,也提供不具有合并功能的LSR,并支持某些节点上的LSR只具有对有限个输入标记合并为一个输出标记的能力。从原理上讲,IP分组(含网络层目的地址)整体传送的域上,都可具有合并功能;将IP分组分片或分信元传送的域上(如ATM-LSR域),则不直接具有合并功能,因标记直接合并要引起不同源的IP分组,在输出时出现信息混杂,不能复原为原IP分组。 2.2.2.12 ATM上的标记合并 VP合并 使用SVP多点编码,可实现VP合并,对不同源的IP分组,用VCI区别。 VC合并 在具有合并能力的ATM-LSR上,缓存接收所有的具有不同输入标记的信元,直到某个IP分组已全部收齐(可查看AAL5的结束标志),然后用同一的VPI/VCI输出标记转发,按先到齐先发的原则,即按IP分组排队到齐的顺序整体转发。 互操作 对VC合并节点和非合并节点,相互连接时的信元转发,在各种情况下,都应根据VC来考虑。每个节点上,对上游具有合并功能时,则对特定的FEC F,只需用一个VPI/VCI;上游不具有合并功能时,则对每个特定的FEC F需要一个VPI/VCI值外,并要提供给上游足够数量的一组VPI/VCI值;数量的大小要根据上游的请求。 2.2.2.13 FECS聚集 在特定的MPLS域上,所有流量都可分配进所有的FECS ;例如不同地址前缀可能是同一Egress,标记调换可用在流量到Egress输出上;此时FECS 可一概地被一个FEC替代,这一过程称为FECS 聚集。对一个FECS 集合到一个FEC的聚集有三种可能。A)聚集到一个FEC;B)聚集到一个FECS ;C)不聚集。A)叫最粗的粒度,C)叫最细的粒度。 在按序控制模式中每一个LSR对每一个FECS 其粒度都是适合下一跳的。 在独立控制模式中,相邻LSR RS ,上游Ru 和下游Rd 中FECS 的粒度不同时要区分处理。当上游的粒度细于下游时,即对FECS 上游分配n个标记,下游分配m个标记,n>m;此时可不作任何修改仍可正常动作;也可撤消上游n个标记,从新分配与下游适合m个标记,使上游减少标记分配的数量,节约资源。当上游的粒度粗于下游时,即上游分配n个标记,下游分配m个标记 n
本文档为【MPLS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98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互联网
上传时间:2014-01-08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