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举报
开通vip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2009年第 10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Management Research          2009 No110 收稿日期 : 2009 - 02 - 12, 修回日期 : 2009 - 04 - 16 基金项目 : 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2008DEA044) 文章编号 : 1000 - 7695 (2009) 10 - 0400 - 04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钟书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湖北武汉 43...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2009年第 10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Management Research          2009 No110 收稿日期 : 2009 - 02 - 12, 修回日期 : 2009 - 04 - 16 基金项目 : 湖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专项资助项目 (2008DEA044) 文章编号 : 1000 - 7695 (2009) 10 - 0400 - 04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钟书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 : 从三个维度分析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 , 即市场自组织和政府导向、产业集群或科技集群升级 , 以 及创新型组织的共同演化。 关键词 : 创新集群 ; 创新组织 ; 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 : G301                 文献标识码 : A   创新集群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 中介服务组织等构成 , 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形成战 略联盟或各种合作 , 具有集聚经济和大量知识溢出特征的技 术 —经济体系。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创新集群在发达国家 开始形成并快速发展 , 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创新集群体现了科技与经济在产业层次的融合 , 构成了国家 竞争优势的核心 , 标志着知识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研究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 , 有利于深化、丰富创 新集群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 为管理部门培育、发展创新集群 提供有效的政策选择工具。 1 市场自组织和政府导向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动力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 , 不同的动力源形成了创新集群不同的发育、成长路径。内生 动力形成了市场自组织路径 , 外生动力形成了政府导向路径。 M1Fromhold - Eisebith和 G1Eisebith将市场自组织和政府导 向称之为 “自下而上 ” ( bottom - up) 和 “自上而下 ” ( top - down) [ 1 ]。 111 市场自组织 这里以爱尔兰戈尔韦 ( Galway) 软件创新集群为讨论案 例。1971年 , 数码公司在戈尔韦创建了软件产业 , 20世纪 80年代 , 数码公司成立了第一家欧洲软件销售中心和欧洲系 统与服务工程 , 主要分销和改装来自美国的软件产品 ; 与 Renault、Compaq、Poletecnico di Torino和 NU I戈尔韦等公司 合作从事技术开发 ; 雇用大批中等技术院校毕业生 , 承担高 级劳动力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 形成了数码创新网络。在数码创新网络中 , 包含了 Pulse工程公司和电缆产品公司等 40家供应商 , 影响 了数码业的 760家企业。OECD认为 , “数码创新网络促进了 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的和多样化链群的发展 ”[ 2 ] , 为后来 的戈尔韦软件创新集群发育、成长提供了专业人力资源、组 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可以讲 , 数码创新网络是戈尔韦软件创 新集群的雏形。以自组织理论为分析工具 , 对戈尔韦软件创 新集群进行抽象 , 可获得市场自组织创新集群发育、成长的 理论解释。市场自组织形成创新集群的过程可分为 5个阶段。 (1) 市场与社会的开放与交流 , 即企业、大学、科研机 构等实行对外开放 , 彼此之间围绕技术创新出现了人员、资 金、设备和信息的交流。 (2) 随着交流强度增大和持续进行 , 企业、大学、科研 机构的内部构成和外部功能发生了变化 , 即与交流初始状态 的差异越来越大 , 逐渐远离平衡态。 (3) 当各种随机交流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并持续进行 ,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内部构成和外部功能变化成为常态 , 交流就变得不可逆 , 即不可能回到交流初始状态。 (4) 在交流中 ,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形成了各种技 术联盟 , 如 “产学研 ”合作、“官产学 ”合作、企业技术联 盟等。 (5) 在市场竞争中 , 那些不能适应社会 - 经济环境的技 术联盟被淘汰了 , 适应社会 -经济环境的技术联盟生存下来 , 并与中介组织、金融组织等结合 , 变得越来越复杂 , 最终演 变为创新集群。 112 政府导向 在创新集群发育、成长过程中 , 政府导向主要是宏观间 接引导 , 具有 “自上而下 ”特征。对此 , 学界有深入研究 , 认识也基本一致。 M1Fromhold - Eisebith和 G1Eisebith认为 , “自上而下 ” 范畴包含了政府激励和政策规划两部分 , 即提供财政支持和 引导政府科研机构的行为 [ 1 ]。在政府导向中 , 是否存在同一 有效的政策工具 ? 对此 , Kongrae Lee持否定观点。Kongrae Lee强调 ,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 推进创新集群发展的政策 工具可能不同。“在发展中国家 , 与创新集群相关的政策工 具可能集中在构建网络、加强研发合作、战略联盟等方面的 知识共享。然而 , 在发达国家 , 由于知识创造和扩散组织缺 乏创新能力 , 培育创新集群的政策工具一般可能指向建立基 础技术设施。”[ 3 ] 从创新集群形成需要角度 , 肖广岭认为 , 政府应对关键 技术、共性技术的创新活动进行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 , 大力 扶持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 创造技术交流和知识传递的条件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加强人才引进 , 加强对各类教育、科普 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的支持。[ 4 ]针对国家高新区创新集群的 培育 , 马颂德提出了政府的政策支持重点 , 即完善高新区的 政策重点 , 搭建创新中介服务网络 , 大力推动集群式创新行 为 , 搭建国际化的服务平台 , 加大创新集群的研究、评价和 钟书华 :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宣传力度 , 组建高效的管理队伍。[ 5 ] 简言之 , 政府的宏观引导主要是通过公共政策 , 鼓励各 类创新组织开放合作 , 组建战略联盟 , 形成创新网络 ; 加大 资金投入 , 吸引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 ;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 营造适宜创新集群发育、成长的社会环境。 应当指出 , 除了宏观间接引导外 , 政府还直接参与微观 创新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即通过政府所属科研机构直接参与 创新集群的创新研究 ; 在不同创新集群中扮演着不同的 “角 色 ”, 如在芬兰 , 政府是突宁 ( Twinning) 创新集群的主席 , 是生命科学创新集群的协调者和融资者 , 是水利创新集群的 经纪人。 113 市场自组织和政府导向比较 市场自组织和政府导向是创新集群发育、成长的两种路 径。两种路径既有差异 , 也有交集 (见图 1)。 图  创新集群发育成长两种模式   从发育动力看 , 在市场自组织路径中 , 创新集群发育、 成长的原始动力来自企业。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 必须 强化技术创新。但企业受 R&D组织成本和技术积累限制 , 一 些 R&D活动只能在企业外部进行。自然地 , 企业就产生对外 R&D合作的动力。这种动力催生了企业技术联盟和 “产学 研 ”合作 , 进而发展为创新网络和创新集群。在政府导向路 径中 , 基于对时代发展认识和国家战略考虑 , 政府非常重视 在关键产业部门和核心区域培育创新集群 , 这种 “重视 ”最 终转化为培育创新集群的决策动力。 从发育过程看 , 在市场自组织路径中 , 创新集群发育、 成长过程充满不确定性 , 处于一种混沌和模糊状态 ; 不能预 测创新集群能否形成 , 只能认定创新集群是否形成。在政府 导向路径中 , 随着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创新集群开始发 育。扣除滞后时间 , 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与创新集群发育过程 存在同步相关性 , 因而创新集群的形成可预测、可评估。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 , M1Fromhold - Eisebith和 G1Eisebith将市 场自组织路径称为 “隐式的自下而上 ” ( imp licit bottom - up) , 将政府导向路径称为 “明晰的自上而下 ” ( exp licit top - down) [ 1 ]。 从发育周期看 , 在市场自组织和政府导向两种路径中 , 先有市场自组织路径 , 后有政府导向路径。20世纪 50年代 , 世界上最早的创新集群开始发育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克拉 拉县。经过 20多年的发育、成长 , 圣克拉拉的创新集群成为 著名的硅谷。之后 , 在世界兴起了 “硅谷热 ”, 引起了各国 政府的关注 , 才出现了政府导向路径。通过对美国硅谷信息 技术创新集群和爱尔兰软件创新集群发育周期测算 , 市场自 组织的创新集群发育周期是 20 - 25年 ; 而政府导向的创新集 群发育周期较短 , 估计为 10 - 15年。 两种路径的交集主要表现为创新集群发育、成长的初始 条件相同 , 即有丰富的专业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浓 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并且 , 两种路径只具有相对性 , 难以截 然分开。如在市场自组织路径中 ,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会 受到政府政策影响 ; 在政府导向路径中 , 政府政策只能通过 市场发挥作用。 2 产业集群或科技集群升级 创新集群是一种特殊的技术 - 经济体系 , 具有产业集群 和科技集群的属性。这就意味着 , 可通过产业集群或科技集 群升级来培育、发展创新集群。 211 产业集群升级 波特是最早提出产业集群升级的学者。在 《国家竞争优 势 》一书中 , 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 6 ] , 指 出如果产业集群缺乏应变或突破创新的能力 , 当产业结构出 现重大变化时 , 产业集群的优势往往亦随之异位 , 成为 “被 孤立的集群 ”; 如果产业集群内部依赖创新的产业丧失优势 , 其所属集群内的相关产业会纷纷脱离、解散 , 导致 “产业集 群的解体 ”。因此 , 产业集群若要继续保持国际竞争优势 , 必须具有能力 , 也有意愿从事改进和创新 , 进而创造和保持 本身的竞争优势。波特还专门强调 “改进和创新 ”与企业投 资、研究发展、学习成本、现金设备、教育训练等活动有关。 波特的核心思想是 , 产业集群要避免 “被孤立 ”或 “解 体 ”, 就必须 “改进和创新 ”。在波特的话语中 , “改进和创 新 ”包含了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和具体路径。经过 “改进和 创新 ”后 , 产业集群就升级成为 OECD指称的 “以创新为目 标的集群 ”, [ 2 ]即创新集群。具体讲 , 产业集群升级为创新集 群可分为 3个阶段。 (1)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加大企业 R&D投 入 , 吸引专业人才 , 更新技术装备 , 集聚创新资源 ; 企业发 展以创新战略为导向 , 通过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 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 强化创新管理 , 推动跨职能部门创 新组织之间的合作 , 对不同类型的 R&D项目建立不同的流程 和项目决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构建企业的 “学习文化 ”, 主动向供应商 学习 , 向客户学习 , 向竞争对手学习 , 通过学习推动企业技 术创新。 (2) 发展企业技术联盟。包括发展企业 - 供应商联盟 , 利用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平台 , 开发企业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 发展相同产业链的企业 - 企业联盟 ,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 共 同从事技术开发 , 提供技术服务 ; 发展企业 - 客户联盟 , 实 现以市场引领技术创新 , 以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3) 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是围绕解决产业发展 的关键技术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推动企业与大学、 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具体包括共同从事技术开发、委托技 术开发、技术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和 技术信息交流平台。随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扩展 , 吸 纳了风险投资机构、中介组织、政府部门等 , 并且建立了战 略合作关系 , 这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就演变为创新集群。 212 科技集群升级 所谓科技集群 , 是指大量科技人员或科研机构在特定区 域 (行业 ) 的集聚。科技集群升级演变为创新集群 , 是当代 104 钟书华 :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具有历史必然性。自西方 “文 艺复兴 ”以来 , 科技发展日益加速 , 完成了建制化 , 在许多 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大学、科研机构集聚为标志的科技集群。 科技集群是科技共同体演化的产物 , 也是智力资源密集区。 在科技集群中 , 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 信息快速流动 , 科技人员、科研组织之间交往便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 临 , 高新技术产业化日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新 动力。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新知识的应用和物化 (产品 ) 过 程 , 需要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技术服务中心之类的组 织支撑。从区位条件看 , 科技集群所在区域具有实现高新技 术产业化的诸多优势。显然 ,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组织 之间的战略合作 , 可推动科技集群升级为创新集群。 具体讲 , 科技集群升级为创新集群可分为 3个阶段。 (1)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集群是知识增长和知识应 用的区域中心 , 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可在科技集群中建设 企业孵化器 , 将这些科研成果经由企业孵化器孵化 , 向生产 力转化 , 培育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另外 , 应用高新技术改 造传统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和产品 , 推动传统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 (2)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毕业 后 , 仍会面临许多发展问题 , 这些问题制约高新技术企业的 成长、壮大。这时 , 可在科技集群中建设企业加速器 , 帮助 高新技术企业扩展办公场地、提供咨询服务和风险资本 , 寻 求经验型的经理人团队和高质量的企业管理资源 , 推动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 组建战略联盟。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企 业汇集 ,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心 , 与科技集群之外的金融机 构、中介组织和政府部门、供应商、客户、同类生产企业共 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最后升级为创新集群。 213 产业集群和科技集群升级比较 虽然创新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和科技集群的属性 , 但正如 Shantha L iyanage指出 , 创新集群既不是产业集群 , 也不是 “科学领域的集群 ”[ 7 ]。显然 , 产业集群和科技集群升级的 实质是在原属性基础上增加新属性。据此 , 就可清晰了解产 业集群和科技集群升级的路径差异。 从升级面临的问题看 , 产业集群升级面临的问题是 , 如 何在保留产业集群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实现 “科技的集群化 ”, 其中关键问题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集群升级面临 的问题是 , 如何在保留科技集群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实现 “产 业的集群化 ”, 其中关键问题加快高新产业企业的成长、壮 大。 从升级的政策调控看 , 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来自企业 , 政府政策调控重点应是构建一个有利于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 动的外部环境 , 为企业组建战略联盟提供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支持。科技集 群的内部组织 (大学、研究院所 ) 多属公共事业部门 , 升级 的动力来自政府。因此 , 政府政策调控重点应是推动科技集 群内部组织的对外开放 ,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 推动大学、 研究院所与企业组建战略联盟。 从升级的内容看 ,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应从传统生产企业 转变为创新型企业 , 有源源不断的专利和新产品推出 ; 企业 建立了与大学、研究院所在教育培训、技术转让、设备共享 等领域的战略合作。科技集群内部机构从关注知识增长、知 识应用到关注知识的物化和商业化 , 兴办具有大学和研究院 所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 ; 随着这些企业的增加和成长 , 最终 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从升级需要的资源投入看 , 产业集群升级需要大批高素 质技术人才 , 发达的信息网络和产业 R&D平台。简言之 , 需 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集群升级需要一批熟悉市场、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和大量风险资本进入 , 需要建设 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 ,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3 创新型组织的共同演化 生态学对生物种群的生存策略和演化有系统的描述和解 释 , 通过社会组织与生物种群的类比 , 可用生态学的 “r选 择 ”概念来研究创新型组织的演化问题。 创新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网络 , 其间由不同的组织构 成 , 组织间通过知识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互动、演化 , 最后 形成稳定的共生与附生结构。 311 “ r选择 ”组织出现 社会组织是社会环境选择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 组织 , 企业、大学、研究院所的 发展自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 那些能更好利用环境承载力 , 达到更大饱和度的组织 , 规模 庞大、竞争力高、具有高存活率 , 这类组织的生存策略可称 为 “K选择 ”。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 , 那些具有快速成长 能力、对环境反应敏捷的组织 , 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具有 低存活率 , 这类组织的生存策略可称为 “r选择 ”。 “r选择 ”组织是新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开拓者 , 生存需要 寻求和把握机会 , 所以 “r选择 ”组织是机会主义者 (oppor2 tunist) , 很容易出现 “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K选择 ” 组织是稳定环境的既得利益者 , 他们维护传统、畏惧创新 , 所以 “K选择 ”组织是保守主义者 ( conservatism ) , 一旦生 存环境发生突变 , 就容易陷入难以恢复的衰退 , 直至组织解 体。 在知识经济时代 , 新科技革命深入展开 , 全球化进程加 快 , 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 , 传统的 “K选择 ”组织面临严重挑战 , 从社会中心渐渐挤到社会边 缘 ; 而伴随知识经济应运而生的 “r选择 ”组织 , 同样面临 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 一些组织生存失败 , 走向消亡。但是 , 必定有一些适应环境的组织呈 “爆炸式增长 ”。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属于 “r选择 ”组织 , 这些企业以技 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应对风险和竞争的生存策略。那些创 新成功的企业赢得发展机遇 , 出现了 “爆炸式增长 ”, 如诺 基亚、微软、佳能、惠普、Google等。大学和研究院所可以 是 “r选择 ”组织 , 也可以是 “K选择 ”组织 , 二者的划界 标准是创新意愿和创新绩效。那些对外开放、积极创新 , 走 向产学研合作的大学和研究院所 , 从外部获得了大量资源 , 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斯坦福大学通过与硅谷企业合 作 , 既支持了硅谷发展 , 自身也得到发展 , 从一般大学发展 为世界著名大学。 312 知识链、价值链和产业链形成 “r选择 ”组织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这 种管理方式使不同的 “r选择 ”组织围绕科学、技术与市场 , 通过互动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互惠、灵活及相对 稳定特点 , 能激发、产生一种高效创新的协同群体。 由于 “r选择 ”组织的类别不同 , 就产生多种不同类别 的合作关系 , 如大学 - 科研机构 ; 企业 - 大学 ; 科研机构 - 204 钟书华 : 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 企业 ; 科研机构 - 中介组织 ; 金融服务机构 - 企业 ; 企业 - 中介组织等。在 “r选择 ”组织的合作中 , 实现了优势互补 和双赢。以企业 - 大学合作为例 ,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 芬 兰良好的高等教育及发展导向为 ICT企业输送了一大批 ICT 人才。赫尔辛基大学开发出一种类似 UN IX的操作系统的内 核 , 而企业则对该系统进行商业化。大学通过基础研究和国 际学术交流 , 为 ICT企业技术创新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 提 供最前沿视角和信息。同时 , ICT企业的成功又向大学输送 了更多的研究经费。 尽管合作中涉及到人才、技术、装备和投资 , 但这些都 可还原为知识和资金。显然 , “r选择 ”组织合作的实质是知 识和资金的流动。两个 “r选择 ”组织的合作只是 “点 - 点 ” 的线性联系 , 随着技术开发和产业项目的完成 , 合作也就结 束。这种 “点 -点 ”的联系属于微观领域 , 可以有效解决某 一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 但不能有效解决整个产业的技术创 新问题。在 “点 -点 ”联系中 , 知识和资金的流量有限 , 只 能形成价值链和产业链片段。因此 , 从逻辑和现实都要求 “r 选择 ”组织合作关系继续演化 , 即从 “点 - 点 ”线性联系发 展为“节点 - 节点 ”网络联系 ; 在网络中增加了新的 “r选 择 ”组织 , 如供应商、代理商、消费者、风险投资机构等。 “节点 -节点 ”联系意味着一个 “r选择 ”组织同时有多 个合作者。在一个大区域或产业部门 , “节点 - 节点 ”联系 使 “r选择 ”组织间的知识和资金的流动形成环路 , 使分散 的 “价值片段 ”和 “产业片段 ”链接起来 , 最终形成了完整 的知识链、价值链和产业链。 313 组织的社会资本增大、共生结构稳定 “r选择 ”组织网络使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 利用效率 提高 , 创新集群的功能开始显现。但在组织网络建立初期 , 由于组织的社会资本较少 , 组织间关系不稳定。显然 , “r选 择 ”组织需经历获取社会资本的过程。对 “r选择 ”组织而 言 , 获取声望、信誉、公共形象之类的社会资本 , 既是文化 意义上的道德诉求 , 也是经济意义上的利益需要。如果组织 缺失社会资本 , 组织则难以生存。“r选择 ”组织获得社会资 本不能仅通过道德宣示 , 而是要通过组织间互动 , 在一次次 “试错 ”交往中积累组织的社会资本。由于组织合作可以双 赢 , 因此 , 无论出于道德诉求 , 还是出于利益需要 , “ r选 择 ”组织一般会在合作中注重诚信 , 以争取未来的合作。这 样就增加了 “r选择 ”组织的社会资本 , 当所有 “r选择 ”组 织的社会资本增大时 , 整个组织网络就处于稳定状态。 在组织网络中 , 通常围绕某一 “r选择 ”组织形成关键 节点。如以企业为中心向外辐射 , 形成企业 - 大学、企业 - 研究院所、企业 -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种合作关系 ; 又如在科 技园区 , 以大学为中心向外辐射 , 形成大学与若干企业的合 作关系。位于关键节点的各类 “r选择 ”组织间存在着战略 利益关系。这是一种共生结构 , 彼此间通过人才、技术、装 备和资金交流 , 相互依赖、共同获利。在大型组织网络中 , 关键节点可能不止一个 , 共生结构也更复杂。从系统角度看 , 结构复杂有利于抵御环境变化对系统的扰动 , 保持系统的稳 定。显然 , 组织网络的共生结构复杂 , 意味着单一组织在网 络中重要性降低 ; 换言之 , 单一组织的变化影响可通过其他 组织的调节而抵消 , 组织网络的整体功能基本不变。 当 “r选择 ”组织网络形成了稳定的共生结构 , 标志着 创新集群发育阶段结束。 参考文献 : [ 1 ] FROMHOLD - E ISEB ITH M, E ISEB ITH G1 How to institutionalize innovative cluster? Comparing exp licit top - down and imp licit bottom - up app roaches [ J ]. Research Policy, 2005, 34: 1250 - 12681 [ 2 ] 经济合作组织 1创新集群 : 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力 [M ]. 杨新 亮 , 等 , 译 1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4: 36 - 37, 21 [ 3 ] LEE K1 Promoting Innovative Clusters through the Regional Research Centre (RRC) Policy Programme in Korea [ J ].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 11 (1) : 25 - 391 [ 4 ] 肖广岭 1创新集群及其政策意义 [ J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03 (10) : 52 - 541 [ 5 ] 马颂德 1加强创新集群培育 , 实现高新区新跨越 [ J ]. 中国高 新区 , 2006 (10) : 24 - 271 [ 6 ] 波特 1国家竞争优势 [M ]. 李明轩 , 邱如美 , 译 1北京 : 华夏 出版社 , 2004: 160 - 1621 [ 7 ] L IYANAGE S1 B reeding innovation clusters through collaborative re2 search networks [ J ]. Technovation, 2003, 15 (9) : 45 - 471 作者简介 : 钟书华 (1957 - ) , 男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科技行政管理与科技政 策。 (本文责编 : 熊  俊 ) 304
本文档为【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3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管理学
上传时间:2010-01-22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