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举报
开通vip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null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三、旧注的体例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五、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旧注的重要性古书旧注的重要性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null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
null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三、旧注的体例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 五、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古书旧注的重要性古书旧注的重要性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null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 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null卫人来。(《左传·成公八年》)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庄十九年《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鲁卫同姓,故来~之。”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上而哭他。”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叔武尸枕其股。” null《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null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存在着不少错误,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牾”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null《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重复。实“艳”的含义是高大。 《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 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 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3、旧注能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富贵本无种,在天而已。人生为可为,而不违不可违,正道也。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2、注释的兴盛——两汉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5、注释的复兴——清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例外:《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2、注释的兴盛——两汉2、注释的兴盛——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中央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2)两汉注释的特点(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毛 亨 《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 《古文尚书注》 马 融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 逸 楚辞章句》 null1、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为小毛公。null孔安国: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书》。武帝时因研究《尚书》为博士,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著作有《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经传》等。 null郑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字康成。从马融学古文经,回乡后聚徒讲学。晚年因党锢之祸被囚禁,建安初获释。官任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郑氏治学以古文经为主,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尚书注》、《三礼图》、《毛诗谱》、《六艺论》、《三礼目录》等,今仅存《三礼注》和《毛诗笺》。null马融: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桓帝时官南郡太守。后回朝为议郎。博学多才,为汉时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曾注《孝径》、《论语》、《诗》、《易》、《尚书》、《三礼》、《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均失传,清人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null何休:东汉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董仲舒四传弟子。为人质朴口讷,终生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著作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废疾》,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除《解诂》传于世外,余皆佚。 赵岐:东汉京兆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人。曾为并州剌史,后任议郎、太常等职。撰《孟子章句》一书,传于世。 null服虔: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 唐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null王逸: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人。汉顺帝时官至侍中。著《楚辞章句》,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邢 昺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 奭 《孟子疏》    陆德明 《经典释文》 杨 倞 《荀子注》    裴 骃 《史记集解》 尹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史记》三家注)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 善 《文选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何晏:三国魏时南阳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玄学家,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娶魏公主,官散骑侍郎,迁待中、尚书。其仪表“美姿仪,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著作有《道德论》、《周易解》及各种文赋数十篇,多不传;作《论语集解》二十卷,流传至今。 null王弼bì(公元226-249):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人,笃好老庄之学。与何晏、夏侯玄同开魏晋后玄学的先声。由何晏荐为尚书郎,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 韦昭: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等职,被孙晧所杀。好学不倦,精通经史,著《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国语注》等书。《国语注》传于今,余皆佚。null杜预:晋时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官河南尹、度支尚书,后拜镇南大将军,镇襄阳,太康元年率兵灭吴,有功,封阳县侯。杜预博学多才,长于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酷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集解》等书,皆传于世,其中《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传》注本。 null郭璞: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景纯。为著作佐郎、尚书郎。后因劝阻王敦起兵作乱而为敦所杀。其所注文献很多,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null郭象:晋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为人好老、庄,善清谈。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子注》一书,三十三卷,阐释老、庄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独传于世,唐时成玄英曾为之作疏。 null裴松之: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先仕晋,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侍郎等职,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国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诏注《三国志》,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开创了注释的新例。 裴骃 :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参军,著《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传于今。另有《史记音义》八十卷,已佚。 null贾公彦: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著《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为后人所重,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土勋: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穀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null李善: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null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null司马贞:唐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 颜师古: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邢昺、孙奭 、朱熹、洪兴祖等。 朱 熹 :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null朱熹:南宋著名注释家,徽州婺wù源(今属江西)人,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广注经籍,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南宋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学好古,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等书。null邢昺:北宋曹州济阳(今山东荷泽市)人。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 ,著书很多,《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孙奭 :北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人。官至工部尚书。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5、注释的复兴——清5、注释的复兴——清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经: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史: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 ,王先谦《汉书补注》 子: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墨子间诂》 null(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钱绎《方言笺疏》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考证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评义》《诸子评义》《古书疑义举例》 (4)训诂材料纂集 阮元《经籍纂诂》三、旧注的体例三、旧注的体例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相鼠》的正文与注疏null(一)传注类 1.传(传述经义) 《左传》《公羊传》《毛诗故训传》《尚书传》《诗集传》 2.注(注释) 《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3.笺(笺识) 《毛诗笺》 4 .诂、训 《毛诗故训传》《公羊解诂》《墨子间诂》 null传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传”。如有以为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null笺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笺,表识书也。”如《诗经》毛传郑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 null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 原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 春秋往来,以次相代。——串讲文意 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点明诗 句含意 null(二)章句类 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但常烦琐冗长。 null(四)集解类 汇集众说并加上集解作者意见。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或指出异文现象,有时说明句读。 null集解 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 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集解: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悦怿。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王先谦《庄子集解》 郭庆藩《庄子集释》 null疏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null古注的风格 古注的风格有时代的差异,即不同的时代其注释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和清代的风格三类。 1、汉唐的风格 汉唐时代注释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内容包括释字、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证人名地名史实、增补史料、阐明哲学思想,等等。 null2、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注释风格是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朱熹,其注释中的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清代的风格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四、旧注的常用术语四、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为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 7、读若、读如 8、衍文、脱文 9、词、辞 ※ 补充练习 1、曰、为、为之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例-曰、为、为之例-曰、为、为之《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null《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2、谓2、谓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3、貌、之貌3、貌、之貌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李善注:“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4、犹4、犹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郑笺:“室,犹巢也。” 5、之言、之为言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地官》:“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6、读曰、读为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又:“‘读为’亦言‘读曰’。”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7、读若、读如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8、衍文、脱文“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9、辞、词9、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例如: 《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浑言/统言/泛言:析言 散言/散文:对言/对文 浑言/统言/泛言:析言 散言/散文:对言/对文 《说文》:“喘,疾息也。”段注“喘”字:“此分别言之。‘息’下曰:‘喘也。’浑言之也。”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段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 null《说文》:“兽皮治去其毛曰革。”段注:“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则革路,《诗·羔裘》传:‘革犹皮也’是也。” (按,《周礼·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召南·羔裘》:“羔羊之革,素絲五緎。”传:“革猶皮也。”《周礼·司裘》:“大喪,廞裘飾皮車。”注:“皮車,遣車之革路。”) null《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執子之袪兮。传:“遵,循。路,道。掺,擥。袪,袂也。”箋云:“思望君子於道中,見之則欲擥持其袂而留之。” 疏:“《地官·遂人》云:‘澮上有道,川上有路。’對文則有廣狹之異,散則道、路通也。”五、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五、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互文:参互言之,文意相备 (与汉语对偶表达方式有关) 《捕蛇者说》:“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连及连及为凑足音节,连上相类或相反的词 (这是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 《离娄》:“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查慕悦。” “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一旦临小利害。”“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既往葬子厚,双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变文变文排比句中意义相同的地方变换用字 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交交黃鳥,止于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 交交黃鳥,止于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禦。 null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㦸,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曲指曲指表达时不直接指称或表意,曲折说明所指对象或表意 《范雎列传》范雎既相,王稽謂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本文档为【古书的注释和表达方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277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21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0-01-21
浏览量: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