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近代国歌考述_皮后锋

中国近代国歌考述_皮后锋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近代国歌考述_皮后锋 · 读史札记 · 中国近代国歌考述 皮后锋 我国近代 , 政权几度变更 , 国歌也相应不断更换 , 先后出现四 首正式国歌 , 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本文 拟就我国近代国歌的起源及其演变作一考述 。 (一)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从世界范围来看 , 国 歌的出现是近代以来国际交往增多 、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 。 英国 、 法国 、西班牙 、奥地利等国国歌始于 18 世纪 。 19 世纪时 , 中欧 、南 美的一些国家以及东亚的 日本也制定了国歌 。 中国作为一个落后 国...

中国近代国歌考述_皮后锋
· 读史札记 · 中国近代国歌考述 皮后锋 我国近代 , 政权几度变更 , 国歌也相应不断更换 , 先后出现四 首正式国歌 , 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本文 拟就我国近代国歌的起源及其演变作一考述 。 (一)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本国的歌曲。从世界范围来看 , 国 歌的出现是近代以来国际交往增多 、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 。 英国 、 法国 、西班牙 、奥地利等国国歌始于 18 世纪 。 19 世纪时 , 中欧 、南 美的一些国家以及东亚的 日本也制定了国歌 。 中国作为一个落后 国家 , 虽然 自 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来即频繁与西方列强打交道 , 被 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 但步履踌珊的清政府仍 以天朝大国 自居 , 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制定国歌 。民初北京政府的教育部分析 说 : 盖吾 国古时 , 不 以国视国 , 而 以天下视国 。四境以外 , 无声 明文物之大邦与我相交接 , 于是吾 国人之思忽及学说 , 几若吾 国外无他 国焉 。既凡够国之观念 , 则对于他国而表示 己国之特 质者 , 其事无由 而 发生 。 虽太史有陈 , 转轩有乘 , 而卿士之所歌 述 , 行人之所观风 , 要皆及封域而止 , 故 自唐虞以 来 , 几至于 无 国 号 、无国徽 、无国旗 , 无国歌 。 ¹ 这一分析是颇有见地的 。 时至 ” 世纪 70 年代 , 随着留学生及驻外公使的派遣 , 出国游 历人员增多 , 这些置身异域的中国人率先了解到国歌的重要性 , 于 是向清政府提出了制定国乐的建议 。从现有资料来看 , 曾纪泽可能 是我国最早尝试制作国乐并向清政府提出建议者 。 18 7 8 年曾纪泽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 , 18 8 0 年兼驻俄公使 。 此 间外交往来很多 , 按外交礼仪 , 有时需要演奏国歌 , 而清政府没有 制定国歌 , 这无疑使曾纪泽在某些场合感到难堪 。曾纪泽本人有深 厚的音乐素养 , 不仅能欣赏中外音乐 , 演奏钢琴 , 而且能撰写乐章 。 这样 , 曾纪泽在担任公使期间即开始试作国乐 。其使西日记记载得 很清楚 : 光绪九年九 月二十 日 作乐章一首 , 兼排 宫商 , 以 为 国 调 。 光绪九年十月二十八 日 录所作 国调 , 名 曰《华祝歌 》。 光绪十年元月初四 日 写《华祝歌》, 并注宫商 节奏 。 光绪十 年 闰五 月初 一 日 巴黎养生会 乐工来 学《华祝 歌》, 为之正拍 良久 。 º 在随后的外交往来中 , 曾纪泽便启用《华祝歌 》作为中国国歌 , 而且 这首歌也极有可能被他国作为中国正式国歌而采录 。 曾纪泽曾将 自己填词谱曲的《华祝歌》作为国乐草案上报清政府 , 但未获采纳 , 因而国内人士知者甚少 。 18 8 5 年曾纪泽离任回国 , 临时用于应酬 的《华祝歌 》也完成了历史使命 。 18 9 5 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陆军 , 为此制定 了一章军乐 , 并 指定为国乐 , 于是不少国家演习这首军乐 , 以备外交场合运用 。 但 不 少官 员认为这种随意指定的国乐“殊不足以表尊崇 、垂久远 ” 。 ¹ º 《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 文赎要录 》第 1 卷第 1 册 。 曾纪泽 : 《出使英法俄国 日记 》, 岳麓书社 19 8 5 年版 , 第 “9 、 6 78 、 6 9 5 、 7 29 页 。 · 26 1 . 1 9 10 年曾到 日本考察过音乐的礼部官员曹广权奏请整伤礼乐 , 礼 部议复 , 请伤下 出使各国大臣考求乐谱 , 谐送到部 , 以供制定国乐 时作参考 。 1 9 1 1 年 7 月 15 日 , 礼部上奏 , 拟定编制国乐办法 , 认 为 : 我国朝会宴飨所用乐章 , 典丽 高皇 , 允宜奉 为楷则 。 至各 国国乐 , 定义制音 , 类皆别具 本源 , 自未 可 舍 己从人 , 轻 数盛 典 。 所有应定 国乐 , 拟请由 臣等延聘通才及谙习音乐人 员 , 参 酌古今中外乐制 。 编制专章 , 奏请颁行 。 ¹ 本着这一精神 , 有关官员从康熙和乾隆时所谱的皇室颂歌中选了 几个调子 , 委托清华大学堂京剧专家溥侗改写曲谱 , 溥侗从禁军乐 队中找了几个帮手 , 把这些现成的曲谱改写成新式乐谱 , 成为名义 上的曲作者 。 至于歌词则委托负有盛名的翻译家严复根据曲谱填 写 。 严复所填国歌词名为《巩金贩》, 其词 曰 : 巩金欧 , 承天祷 , 民物欣亮藻 。喜同袍 , 清时幸遭 , 真熙妹 , 帝 国苍穿保 。 天高高 , 海滔滔 。 º 溥侗改编曲谱 , 严复作词的国乐专章由典礼院 ( 19 11 年改礼部设 ) 缮单上呈御览 , 清政府于 19 1 1年 10 月 4 日发布上谕 , 认为典礼院 所编制国乐“声词 尚属壮美 ,节奏颇为叶和 。著即定为国乐 , 一体遵 行 ”» 。 同时清政府又在《内阁官报 》上公布 , 通伤海陆军及出使大 臣遵照演习照用 。 《巩金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国歌 。 《清史稿》卷 94 载 : 德宗光绪末年 , “更定国歌 , 制作屡载不定 , 以迄 于逊国 , 多未实行 ” , 盖误 。 由于没有公布词 曲作者 ,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巩金甄》歌词系 严复手笔 。 严复在回答 G · D · G ra y 的询问时 , 详细地谈了《巩金 贩》出台的经过 , 并将歌词译成英文¼ : ¹ 《东方杂志 · 中国大事记》第 8 卷第 6 号 。 º 《清朝 续文献通考 · 乐十二》第 199 卷 。 » 《宣统政纪》第 60 卷 , 第 29 一30 页 。 ¼ C o r r e sPo n d e n e e s o f G 一 E . M o r r is o n , p P7 6 8 一 7 6 9 . F ir m a n d S t a ble b e th e “ g o ld e n e u p ” d o rn e d by t he C e le s - tial e o n e a v e . In it m e n a n d th in g s ha p p ily p r o s p e r . G la d a r e w e w ho liv e in th e tim e o f Pu r ity , M a y H e a v e n Pr o te e t a n d s e e u re u s fr o m e n em ie s a n d h elp u s t o r e a e h t he tr u ely g o ld e n a g e ! O h ! T he B lu e Fir m a m e n t 15 in fin it ely h ig h a n d th e s e a s flo w e v - e r la s t in g ly . 两相对比 , 中文歌词晦涩难懂 , 英文翻译倒显得简 明易了 。 毋庸置 疑 , 当时天灾频仍 , 民生凋蔽 , 民众反抗于下 , 列强君临于上 , 清政 府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严复所填国歌词与现实格格不入 , 一如反语 。据此指责严氏为腐朽的清政府涂脂抹粉 , 是再简单不过 的事了 , 但通过对照不难发现 , 严复所拟 国歌词中英文之间略有差 异 : “帝国苍弯保 ”一句在中文里可以理解为自己保卫大清帝国 , 而 在英文里则把自己的命运与希望寄托于 “上苍 ” (H ea ve n) 。 由此可 见 , 严复在违心填写这首国歌时 , 实则对清政府感到绝望 。 显而易 见 ,严复不可能在国乐中去揭露清廷的腐败 。他的失误不在于词写 得如何 ,而在于不该接受这个差事 。 1 0 月 1 0 日 , 武昌城头响起了革命枪声 , 清政府的统治旋即土 崩瓦解 , 它所颁布的国歌《巩金匝》还没有来得及在全国传播 , 便随 清王朝的覆灭而消失 。 (二) 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 , 随即委托教育部制定新国歌 。 1 9 1 2 年 2 月 , 教育部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 : 国歌所 以代表 国家之性 质 , 发扬人 民之精神 , 其关 系至 大 。 今者 , 民国成立 , 尚未有完善之国歌以供 国民讽泳 良用忍 焉 。 本部现拟征集歌谱 , 侯取材较多 , 再敦请精于斯学者共同 审定 , 颁行全 国 。 ¹ 不久 , 教育部从应征作品中选择 了两份国歌拟稿予以公布 , 一为由 沈恩孚作词 、沈彭年谱曲的《亚东开化中华早 》: 亚 东开化中华早 , 揖美追欧 , 旧邦新造 。叙扬五色旗 , 民国 荣光 , 锦绣河山普照 。 吾 同胞 , 鼓舞文明 , 世界 和平永保 。 º 这首歌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新生的共和国成立以后 , “揖美追欧 ” , 改 造旧中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其二为 由邹华民谱曲 、沈 庆鸿填词的《中华民国立国纪念歌 》: 伟哉 ! 吾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 。 共奋精神 , 共 出力 气 , 共 捐血 肉 , 消除四千余年专制政府之毒 , 建立亿千万 年民主共和 之 国 。 而今而后 , 凡我华人 , 如手如足 , 勤勤恳恳 , 整整齐齐 , 和 和睦睦 ;兴我实业 , 修我武备 , 昌我教育 。立愿与全世界共享和 平之福 。 » 这首歌旨在歌颂民主政治 , 并表达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华的良好 愿望 , 颇有勇往直前的气概 。 国歌征稿活动结束后 , 教育部总计收到 30 0 多篇歌词稿件 。经 评选后 , 教育部认为“体大思精 , 足以代表吾民国者 , 迄未获睹” , 鉴 于海内大雅宏达未注意此事 , 教育部改进了征稿方法 , 拟“就海内 硕学 , 易广征为专恳 , 改募集为请求 ”¼ 。 19 1 3年 2 月 26 日 , 教育部 致函蔡元培 、王间运 、张警 、严复 、梁启超 、章炳麟 、马良 、辜汤生 、钱 询 、汪荣宝 、沈曾植 、沈曾桐 、陈三立 、樊增祥 、吴士鉴等人 , 商请编 撰国歌 , 并附送世界各国国歌译意及原文各一册以资参考 。结果仅 得到章炳麟 、张誊 、钱询 、汪荣宝四人的回复 。 章炳麟所拟 国歌词 为 : 高高上苍 , 华岳挺中央 , 夏水千里南流下汉阳 。 四千年文 ¹ 《临时政府公报》第 8 号 , 19 12 年 2 月 5 日 。 º 同上 , 第 22号 , 19 12 年 2 月 25 日 。 » 北京《政府公报 )}第 5 6 号 , 一9 12年 7 月 25 日 。 ¼ 《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 文赎要录》第 l 卷 第 2册 。 物化被 蛮荒 , 荡除帝制从 民望 。 兵不 一血 刃 、楼船 不震 、青烟 不 扬 , 以复我土 宇版章 。 吾知作乐 , 乐有法常 。 休 矣五族 , 无有此 界尔疆 。 万 寿千岁 , 与天地久长 。 ¹ 章在给教育部的 回信中说 , 国歌词 “泰雅则不能求妇孺解喻 ;过浅 则无以增国家光荣 。偏主革政 , 则未足宏我汉京 ;专言光复 , 未足调 和殊类” 。 认为自撰国歌词“先述华夏名义 , 次及古今文化 , 然后标 举改革 , 乃及五族共和 ,言皆有序 , 文亦易了 ” 。 并向教育部推荐山 东诸城王露担任作曲任务 º 。 章炳麟尽管主观上想在国歌中体现 五族平等 , 但还是流露出了大汉族主义思想 , 尤其是 “休矣五族 , 无 有此界尔疆 ”一句 , 给人以 “此地无银三百两 ”的感觉 。 张警所拟国 歌词 , 意在 “阐扬尧舜禅让之真美 ,’i 钱询所作侧重宣扬儒学道统 , 其末尾一句为 “社樱可变置 , 吾道终不可磨 ”» , 可谓画龙点睛之 笔 。 张 、钱二人所作均未反映出时代特色 、文字深奥 、篇幅过长 , 尤 其是张文 ,三段二百余字 , 兹略去不录 。 众议院议员汪荣宝则别出 心栽 , 效仿古圣先师述而不作之意 , 从《尚书 · 大传》中截取虞舜 《卿云歌 》作为国歌稿寄送教育部 , 其词只有 四句 : 卿云烂兮 , 扎缓缓兮 。 日月光华 , 旦复旦兮 。 汪认为《卿云歌 》“气象高浑 , 超越万流 。而卿云兼象国旗 , 光华隐寓 国号 , 播诸管弦 , 尤足动人爱 国之思 。 ⋯⋯似于民国教育大有裨益 , 惟歌词太简 , 不便长言 , 拟于歌后取当时持衡枕首之语 , 用相增益 , 或更叠其词 , 以明咏叹 ”¼ 。 19 13 年 4 月 8 日 , 国会举行开院典礼 , 奏乐时需用 国歌 , 内务部 函商教育部 , 教育部即按汪荣宝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请法国人欧士东 ( Jea n H au ts to nt ) 为《卿 云歌》谱曲 , 以备临时演 奏 。 欧士东所制歌谱中 , “卿云烂兮 ”连叠三句 ; “ 日月光华 , 旦复旦 《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 文犊要录 》第 1卷第 3 册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第 4 册 。 ¹ºÀ¼ 兮 ”连叠两句 ;最后为“时夫哉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 ”一句¹ 。 此 歌由教育部抄送国务院备案 , 虽未正式颁布 、定为国歌 , 但经国会 演奏 , 便成为“临时国歌 ” , 其后 , 便有一些学校演唱《卿云歌》。而教 育部这次却未能确定正式国歌 。 时至 19 15 年 , 由于外交活动的需要 , 外交部请求制定国歌 ;另 一方面 。当时袁世凯已解散国会 ,撕毁《临时约法》、实行专制独裁 , 并开始运动帝制 。 在这种情况下 , 制定国歌名为宣扬民族精神 ,树 立 国民教育 , 实则阿谈帝制 。 因此 , 负责制定国歌的政事堂对以前 应征中歌颂辛亥革命 、礼赞 民主共和的作品都不会感到满意 , 只好 另起炉灶 。 不久 , 政事堂礼制馆呈上 由荫 昌填词 , 某昆曲家谱曲的 国乐草案 -一 《中国雄立宇宙间》, 其词为 :中国雄立宇宙 间 , 廓八涎 , 华 宵来从 昆仑颠 , 江河浩荡山 绵连 。 共和五族开尧天 , 亿万年 。 º 19 15 年 5 月 23 日 , 袁世凯正式批准《中国雄立宇宙间》为国歌 , 这 是我国历史上第二首正式国歌 。 “共和五族开尧天 ,亿万年 ”一句 , 透露出袁世凯意欲仿效尧舜搞禅让 , 破坏 民主共和当皇帝的野心 。 据张若谷《中国的国歌》一文记载 , 为配合袁世凯复辟 , 《中国雄立 宇宙间 》歌词曾经北大某音乐教授作过最后之修正 , 其中“共和五 族开尧天 ”干脆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 ”» 。 这首歌因染有帝制臭 味 , 被讥为“洪宪国歌 ” ,理所当然受到民众的抵制 。 当时教育总长 汤化龙不附帝制 , 适逢教育部有议新乐之举 , 汤以教育总长为议乐 主任 , 首先发言 , 逐句评析“洪宪国歌 ” , 认为 “无一句通者” , 并揭露 了这首歌有称颂帝制的倾向 , 随即愤而离职¼ 。 袁氏复辟丑剧很快 收场 , “洪宪国歌 ”亦随之做了殉葬品 。 《教育部编纂处月刊 · 文犊要录 》第 1 卷第 4 册 。 《政府公报 》第 x o 9 5 号 , 19 15 年 5 月 26 日 。 《文化建设 》第 2 卷第 10 期 , 19 35 年 10 月 。 沈 云龙 : 《近代史事与人物 》, 第 159 一 160 页 。 ¹º»¼ (三 ) 为重新制定国歌 , 1 9 1 9 年 n 月 24 日 , 由教育部向国务总理 具折呈明 ,设立了国歌研究会 。 不久 、, 国歌研究会选定以《卿云歌 》 作为国歌词 ;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应邀加入 , 并被委托担任作曲的任 务 。 萧友梅认为 , 《卿云歌》开头的两句意思“太不明了” , 对国歌用 《卿云歌》词 “本不甚赞成 ”¹ , 但国歌研究会 已作出决定 , 他只好勉 力为之 , 其所制曲谱歌词 只有四句 , 其中“ 日月光华 , 旦复旦兮 ”重 叠一次 。教育部对《卿云歌》词 以及萧友梅所制曲谱作了如下解释 : “卿云见昭明美之大容 , 复旦同 日进无疆之旨 , 言由古圣 , 理符今 时 。乐谱⋯⋯用巨调长旋法 , 当中国姑洗宫调 , 鸣盛大于先 , 申咏叹 于后 , 依义成谱 ,克协前词 ”º 。 19 20 年 10 月教育部将萧友梅作 曲 的《卿云歌》作为 国歌草案提交国务会议讨论 , 国务会议决定于 19 21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行 。 19 20 年 n 月 16 日 , 教育部将国务会 议的决定通告全国各校遵照执行 » 。 这样 , 《卿云歌》便成为我国历 史上第三首正式国歌 。 《卿云歌》仅为极少数人所赏识 , 如汪荣宝 、章太炎 、吴稚晖等 , 其中吴还曾在上海《中华新报》上发表文章加以赞赏 。但总的看来 , 《卿云歌 》由于文字过于古幻 , 缺乏平民精神 , 招致了众多的批评 , 全 国人士大多数表示不满 。 章太炎的弟子朱希祖发表《论 <卿云 歌 )不宜为国歌 》一文 , 经过一番考证 , 认为《卿云歌》为后人即汉代 人伪撰 , 非虞舜所作 ;即使是虞舜所作也是帝制时代的歌 , 不适合 做民国国歌¼ 。 著名音乐家王光祈发表《评 <卿云歌 ) 》一文 , 指出就 音乐而论 , 《卿云歌 》24 字歌谱 , 竟有 8 次 “半音 ” , 过于西化 , 不合 陈聆群等编辑《萧友梅音乐文集 》, 上海音 乐出版社 19 9 0 年版 , 第 150 页 。 《东方杂志》第 17 卷第 24 号 , 第 115 页 。 同上 , 第 135 页 。 《学艺 》第 2 卷第 l 期 , 19 20 年 4 月 。 ¹º»¼ 国 民 口 味 ;就文字而论 , 过于古奥 , 它所表达的理想只是希望 “天 亮 ” , 虚远不着实际 , 其 口气是 “天下歌 ” , 因而不适合做国歌教材 。 据说国歌研究会选定《卿云歌》作国歌词是根据章太炎的建议 , 所 以 , 王光祈还不无讥讽地指出 , 《卿云歌》“这种国歌若要使其普及 , 则中国国民教育的程度 , 至少非办到四万万人 皆成博学鸿儒的章 太炎不可 ! ”¹ 上述评论可谓见仁见智 , 各有道理 。 显而易见 , 由于 平民百姓不理解 , 《卿云歌》难以广泛流传 , 仅有少数人逢时应景 , 偶尔一唱 。 至于少数精于音乐的专家 , 则有意进行抵制 。 如王光祈 在批评《卿云歌 》时 , 提出了制定国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国歌文字要浅显 , 韵 味深长 , 能表现 “民族特性 ”与 “共同理想 ” ; 曲调要积极向上 , 合乎 国民口 味 , 以利普及 。根据这一标准 , 王光祈自己创作了《少年中国 歌 》, 共三段 : 少年 中国主人翁 , 昂然独立亚洲东 。 手创 中国古文化 , 常 为人道作先锋 。 彼以 那来 , 我以孔对 ;彼尚强权 , 我讲仁义 。 诸 君看将来 , 将来谁胜利 ? 少年 中国主人翁 , 昂然独立亚洲东 。 酷爱 自由与平等 , 从 来天下本 为公 。 日 出而作 , 日入而 息 ,耕 田而食 ,万事皆自为 , 何有于帝力 ? 少年 中国主人翁 , 昂然独立亚洲东一 。 环顾四那兄弟国 , 多 在他人压迫中 , 朝鞭 夕唾 , 弗如犬琴 。 睹此不平 , 安能 自己 ? º 同《卿云歌》相 比 , 这首歌通俗易懂 , 但过于冗长 。 音乐家赵元任于 19 20 年创作了《尽力中华》歌 , 和声 、音乐取自京剧焰 口调 , 歌词 自 撰 : 听 , 我们唤醒 中华 , 中华 , 中华 !看 , 君不 见四万人的中华 , 中华是 同种同胞同志同心的中华 , 中华 !来 , 发愤尽力中华 , 中 华 , 中华 !看 , 君不 见亚东四万 万人的中华 , 中华 !振起精神来 , ¹ 《中华教育界 》第 16 卷第 2 期 , 19 27 年 6 月 。 º 同上 。 振作振兴中华 , 中华 ! 同心尽力 中华 ! ¹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次年会时 , 全体会员合唱《尽力中华》以取代 《卿云歌 》。不过《尽力中华 》本身也有其弱点 , 当时即有人批评它为 时髦派的产物 , 歌词失于空洞无物 , 亦在情理之中 。除此以外 ,还有 歌颂五色国旗的《这个 自由的旗帜 ))( 昊研因 、俞子夷填词 , 谱用美 国成调 ) 、《我的中华 ))( 吴研因填词 , 傅彦长制谱 )等歌 , 都有一定影 响 。 自国民革命军出发北伐后 , 《卿云歌 》以及歌颂五色国旗的爱 国歌等都被 自然淘汰 。 ( 四 )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歌由中国国民党党歌代替 。 19 24 年 6 月 16 日 , 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学典礼前 , 胡汉民 、戴季陶 、廖仲恺 、邵元冲 等人为孙 中山准备好了训词 , 全文为 : 三民主义 , 吾党所宗 , 以建民国 , 以进大 同 。 咨尔多士 , 为 民前锋 , 夙夜 匪懈 , 主义是从 , 夫勤夫勇 , 必信必忠 , 一心一德 , 贯彻始终 。 º 这一训词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并采用 。 19 28 年 10 月 8 日 , 在国民 党第 173 次常务会议上 , 由戴季陶提议以该训词为中国国民党党 歌 , 经郑重讨论 , 都以为上述训词的措辞命意俱臻完美 , 遂一致通 过 。 后登报征求歌谱 , 经党歌曲谱审查委员会和音乐专家审查 。 结 果以程愚绮教授所制的曲谱为合格 ,其曲庄严和平又略显沉郁 。复 经中央执委会常务会议及党歌审查委员会先后审定 , 由教育部于 19 2 9 年 1 月印行 , 2 月 1 日训令各大学 区 、直辖大学 、省教育厅 、特 ¹ º 孙继南等主 编 :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 9 1年版 , 第 256 页 。 《孙中山全集 》第 10 卷 , 中华书局 19 8 6 年版 , 第 300 页 。 · 26 9 . 别市教育局转发给学生演习¹ 。 19 3 0 年初 , 万雅渡 (M an ad o) 中华 学校致 电国民政府 , 询间能否以党歌代国歌 。经过国民党中央常会 讨论 , 决议在国歌制定以前 , 可以党歌代用 。 国民政府于 3 月 20 日 将这一决定通令全国遵照实行º 。 以党歌暂代国歌只是应急的措施 , 很多人认为 , 党歌中“吾党 ” 二字仅指国民党 , 显然不能代表全体国民 , 要求尽快制定国歌 。 教 育部以国歌巫需制定 , 经呈奉行政院同意备案 , 拟定了征集国歌歌 词 的办法 , 其标准共三条 : “歌词须能表现民族特性与共同理想 , 以 求唤起爱国观念 、民族意识 、发扬三民主义精神 , 使国民知所趋向 ; 歌词务求文字浅显 , 韵味深长 , 使全国人民 、男女老幼信 口成诵 , 易 于普及 ;歌词务求声调铿锵 , 向上发扬 , 使 民众歌唱觉得欢欣鼓 舞 。 ” » 至 8 月底截稿 , 经初步审查 , 一般应征稿件多有文字深奥 、 篇幅过长 (有的逾 150 字 ) 、声调不能向上发扬 、词义含有时间性 、 措辞 过于夸 大等缺憾 , 为此 , 教 育部决定征集国歌期限 延长 至 19 3。年底¼ 。 然而到年底截稿时 , “佳作仍属无多 ” , 教育部再次将 征稿活动延期至 19 31 年 6 月底 ½ 。 尽管如此 , 教育部还是未能征 集到合意的稿件 。 19 37 年 6 月 3 日 , 中国国民党中央第 45 次常务 委员会决定以国民党党歌作为国歌 , 常务委员会审查之理由如下 : ⋯⋯ 国歌之成 ,必有其历史 。 现行党歌为总理训词 , 自十 三 年 以来 , 其始 用于 国民革命军 , 其继 已普及于全 国 , 各友 邦 亦皆习用 , 今若另制 , 转嫌生强 。细阅教育部所选各稿 , 虽各有 所长 , 亦各有所短 , 已 由 国歌编制研 究会加以签注 。 现行党歌 意义 , 所 包至广 。所有中国立国之大本 , 均 已 包涵于三民主义 。 其中 “吾党 ”二字 , 说者以 为专指本党而 言 , 此 为提议 另制国歌 ¹ 《教育部公报 · 本部公犊 》第 1 卷第 3 期 , 19 29 年 3 月 。 º 《国 民政府公报 · 训令 》第 424 号 , 19 3。年 3 月 21 日。 » 《教育部公报 》第 2 卷第 22 期 , 19 3。年 5 月 30 日 。 ¼ 同上 , 第 43 期 , 19 5 0 年 1 0 月 25 日 。 ½ 同上 , 第 2 卷第 13 期 , 19 30 年 4 月 5 日 。 之原因 。 惟 “吾党 ”二字 , 依广义解释 , 与“吾人 ”同义 。 总理手 创 民国 , 即 以其词 作为 国歌 , 藉 资全 国人 民之景 仰 , 尤 为至 当 。 ¹ 由此 , 中国国民党党歌正式变为中华民国国歌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 四首正式国歌 。 国民党中央常会关于 以党歌作国歌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 教育部征集的歌词不合要求固然属实 , 而以党歌作为正式国歌亦 非最好的选择 。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自有其历史地位 , 但 以其训词作为国歌 , 无疑是将孙中山视为高高在上的 “先知先觉 ” 者 , 而广大民众作为 “后知后觉 ”或者“不知不觉 ”者被动地接受训 示 ,这显然有悖于共和时代之民主平等精神 。 孙中山在《国民政府 建国大纲 》中认为 , 国家政治要 经过军政 、训政 、宪政三个阶段 º , 按照这一计划 , 当时正处在训政阶段 , 以孙中山的训词 作为国歌 正与此相吻合 , 也有利于加强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或许这是国民党 的起初意图所在 。随着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 ,社会舆 论的焦点都转移到抗 日问题上来 , 对 国民党中央常会作 出的关于 国歌的决定已无暇置议 。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 , 中国国民党党歌便失去了在大陆继 续充 当国歌的资格 。 (责任编辑 : 王也扬 ) (作者皮后锋 , 1 9 6 6 年生 ,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 ¹ º 1 937 年 6 月 4 日《中央日报 》。 《孙中山全集 》第 9 卷 , 中华书局 19 8 6 年版 , 第 127 页 。
本文档为【中国近代国歌考述_皮后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726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1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1-03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