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质物探

地质物探

举报
开通vip

地质物探 第 四 篇 地 质 物 探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第一节 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利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来勘 查矿产资源,解决地质问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工程物探指为土木工程服务的物探方法,主要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和供水水文地质勘 察中的地质问题。与钻探相比,它具有成本低、工效高的特点,是多、快、好省的地质 勘察方法。 工程物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史不过几十年。近年来,由于现代物理学、 电子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工程物探...

地质物探
第 四 篇 地 质 物 探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第一节 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是利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来勘 查矿产资源,解决地质问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物探指为土木工程服务的物探方法,主要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和供水水文地质勘 察中的地质问题。与钻探相比,它具有成本低、工效高的特点,是多、快、好省的地质 勘察方法。 工程物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史不过几十年。近年来,由于现代物理学、 电子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工程物探得以迅猛发展。大量 的数据处理采用了计算机,提高了解释精度,缩短了勘察周期。物探仪器也向小型化、 轻便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迈开了一大步。 工程物探以浅层地震、声波测定为主,此外还常用电法、磁法、放射性勘探和测井 等方法。 浅层地震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地壳数百米范围的传播规律,解决浅层地 质构造等岩土工程问题的一种物探方法。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分为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前者记录反射波,后者记录折射波。 常用的是至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分各类重叠到达的地震波。 一、地震波与地震地质前提条件 (一)地震波的形成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内部质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形变),去掉外力作用后,物体能 恢复原来形状,这种物体称为完全弹性体,其所产生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它具有两个 基本类型:一是在外力作用下只改变物体体积而不改变物体形状的称为体积形变;另一 是在外力作用下只改变物体形状而不改变体积的称为剪切形变。 施冲击力于各向同性均匀无限大弹性体,则在弹性体内一定范围形成随时间而变化 的弹性形变,这种弹性形变的连续传递即为弹性波。与体积形变相对应的称为纵波;与 —!"#—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剪切形变相对应的弹性波称为横波。 图 ! " # " # 钻杆永磁打捞器结构示意图 # "钻杆;$ "异径接头;% "导管异径接头;& "连接管;’ "导管;! "母锥; ( "偏心嘈叭接头;) "丰圆形板;* "夹具;#+ "磁钢;## "螺钉 图 ! " # " $ 打捞钻杆示意图 # "导管;$ "钻杆;% "磁钢;& "母钻 —!)#— 第四篇 地质物探 弹性波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震源和有传播振动的弹性介质。由于锤击或小药 量爆炸作用于介质的冲击力小、作用时间短,因而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将岩石等介质视为 完全弹性体加以研究。 (二)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遵循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和斯奈尔定律。 惠更斯原理 如图 ! " # " $所示,若已知 %时刻的波前,则该波前面的每一点都可 以看作新的震源,并各自发出子波。所有这些子波在介质中以波速 &向各方传播,经 过!%时间间隔,它们的包络面便是 % ’!%时刻的波前。 图 ! " # " $ 根据惠更斯原理绘制新波 费马原理 地震波总是沿地震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间最少这一准则。 斯奈尔定律 概括了几何光学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表达了地震波的入射角 (!)、反射角(")、折射角(#)与各自相对应的波速的关系(图 ! " # " (),其数学表达 式为: )*+! !入 , )*+"!反 , )*+#!折 ,常数 (! " # " #) 式中 !入、!反———入射、反射波速(- . )); !折———透射至下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 图 ! " # " ( 入射波、反射波与透射波 (三)地震波的分类 地震波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按其质点运动特征分为体波和面波 —01#—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体波 弹性波在介质整个体积内传播,以震源为中心向外作球形扩展,波的传播方 向与球面的径向一致。 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形成与传播。两者速度比为: !! !" # $(% &!)% & $! ! (’ & % & $) 式中 !!———纵波速度(( ) "); !"———横波速度(( ) "); !———泊松比。 横波速度低于纵波,但在离开震源的相同距离,横波振幅高于纵波振幅 * + ,倍。 面波 当弹性介质具有自由表面(与大气层的接触面)时,受力冲击后,除产生体 波外,还会在自由表面介质一边产生面波。面波有瑞利波和勒夫波两种类型。 瑞利波存在于地表附近,其质点振动平面垂直于地表面,振动轨迹呈椭圆状,振幅 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 勒夫波存在于覆盖在高速岩层之接触面附近的低速表层中,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 方向垂直。 $- 按传播的几何途径,分为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 由震源直线传播到接收点的波称为直达波。 地震波透过不同弹性介质分界面时,透射波的射线方向将从原来的入射方向偏折。 设地下存在一界面,上部介质波速为 .%,下部为 .$,则有: "/0" .% # "/0#!$ (’ & % & *) 如果 !$ 1 !%,则# 1"。当"增大到某一定值时,#将达$$,此时的"称为临界 角,用"2表示。 "2 # 342 "/0 !% !$ (’ & % & 5) 地震波以"2角入射到界面后,即形成沿界面滑行的滑行波(如图 ’ & % & ,),该波 在下部介质以速度 !$沿界面滑行过程中,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质点间的弹性联系,从 而引起上部质点的振动,形成折射波。其盲区长度为 "6,当 7面水平时 "6 # $# 78"2 (’ & % & ,) 式中 #———界面深度(()。 地震波以!角入射到界面,产生界面反射。由于入射波和反射波在同一介质中,两 者速度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波振幅与其传播距离(")成反比,而折射波振幅与"$成反比,所以反射波法 比折射波法具有更大的勘探深度。 *- 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相互关系 描述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间与几何路程关系的曲线,称为地震波时距曲线。在单 —99%— 第四篇 地质物探 图 ! " # " $ 地震波的折射 一水平界面时,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有如下关系(图 ! " # " !): (#)震源 %附近,直达波比反射波先到达接收点,而折射波在离震源 &’ 内不存 在。 (()在盲区以外,才是折射波的初至区。 ())折射波与反射波在折射波的始点相遇。 图 ! " # " ! 直达波 * 折射波 * 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相互关系 (+)反射波迟于直达波和折射波到达地面。 (四)地震地质前提条件 (#)波速与波阻抗 不同岩石种类、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往往其波速、波阻抗不 同,它们之间的界面才能构成折射和反射界面。岩石波速主要取决于岩石成份,此外, 岩石的孔隙度、湿度、成层深度和地质年代,都有影响。常见岩石波速与波阻抗见表 ! " # " #。 —,-#—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表 ! " # " # ! ! ! ! ! ! 常见岩石的波速及波阻抗表 岩 石 名 称 波速(!$) ( % #&’( ) *) 波阻抗(!·+) (#&,-. ) *·(’ 岩 石 名 称 波速(!$) ( % #&’( ) *) 波阻抗(!·+) (#&,-. ) *·(’ ! !! ) 土 壤 ’ " / ’ " #! 石灰岩 ! !! 0’ " 1& 10 " #2! 砂 层 , " #/3, / " 0, 结晶岩石 ! !! 4, " !& #&/ " ’&4 水 #430 " #,32 #4 " #! 花岗岩 ! !! 4& " !& #&! " #!& 粘 土 #/ " ’4 ’1 " ,0 玄武岩 ! !! 4, " /& ##2 " ’04 页 岩 #/ " 4/ 4’ " #0, 板 岩 ! !! 0! " 4, #&# " #’! 砂 岩 ’# " 4, 4, " #’’ 片麻岩 0, " 1, 20 " ’&, (’)地震地质条件 折射波法必须满足:被探测层位具有波速大于上覆各层介质的 波速,有一定厚度,视倾角小于"’ "#5的特点。地震勘探的效果还取决于介质的均匀程 度、地层形态的复杂程度、可供施测范围的大小及干扰影响程度等因素。 (0)浅层地震常用于解决:基岩埋深、起伏形状、风化程度与厚度;第四纪松散砂 砾石层中的潜水面深度;断层破碎带的宽度和平面位置;滑坡体滑动面的埋深和形态; 岩体工程地质分类等。 二、外业工作基本方法 接受任务后,应对测区地质情况、地震地质条件和原有资料作全面了解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对 有关岩石标本进行密度测定和波速测定,以了解岩石间弹性差异;选择震源和检波器, 确定适宜的观测系统;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地震地质条件布置测网进行施测。 (一)岩石波速测定 可以用超声波测定仪直接测定波速,也可用高感量的天平进行称量,求得精确密度 值。实践证明,沉积岩波速与岩石密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6 #31, 7 &3’!!!8 " &3&#,!8 ’ (! " # " !) 式中 !———岩石密度(. ) 5( 0); !8———岩石纵波速度(-( ) *)。 如!处于 #32 " ’31. ) 5( 0之间,则相关关系如下式: !6 #3/22 7 &3#14!8 (! " # " 1) (二)激发条件与震源选择 适宜的激发条件应使激发的地震波能量足以反映深层探测层位,有效地提高信噪 —&2#— 第四篇 地质物探 比,使同一点激发的地震记录有良好的重复性。 震源分为锤击和爆炸两种。爆炸震源要进行最佳药量选择试验,要求用最小药量获 得最佳激发效果;覆盖层薄、基岩大部分出露、潜水面浅都是锤击震源良好的激发条 件。 (三)接收条件与检波器 选择良好的接收条件,主要考虑检波器的性能和埋置条件、检波器组合、仪器因素 等方面。使地震记录有效波突出,并有明显的特征;与各地震界面相对应的有效波层次 分明,波间关系清楚;干扰波少且强度弱,易于分辨。 检波器分为垂直灵敏和水平灵敏两种,前者用于接收纵波,后者接收横波。一般选 用固有频率 !" # $"%&的低频检波器(频率低的地震波不易被介质吸收而且有较大的探 测深度)。外业工作检波器应正确安置并尽量使安置条件保持一致。 (四)观测系统的选择 激发地震波的震源点与布置检波器的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一般根 据工作地区地地震地质条件、任务要求,结合以往本区或邻区的工作经验对观测系统加 以选择。 !’ 浅层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相遇排列的观测系统 如图 ( ) ! ) * 所示,在测线 +!,+$,两点布置激发, +!,+$点间布置接收,分别激发、接收,就构成相遇排列的观测系统。所获得的两条 交叉的时距曲线称为相遇时距曲线,它能重复反映同一地震界面,因而能保证资料的可 靠性和解释精度。 图 ( ) ! ) * 相遇排列及其时距曲线特征 ($)追逐排列的观测系统 在相邻点 +!,+$布置激发,没 +!,+$ 的同一侧布置接 —!,!—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收,分别锤击接收,就构成追踪排列的观测系统。它除能有效地追踪同一界面外,还能 根据追逐时距曲线中折射波干涉带的位置,发现不同岩性的接触带。 !" 浅层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浅层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有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和单点接收与激发的观测系统等形 式。 (五)测网布置原则 路线测量 初勘阶段了解工作地区概略地质构造轮廓。布置数条横贯全区主构造的 长测线,进行连续的地震剖面测量。测点间距为 #$$ % !$$&。 面积测量 详勘阶段详细了解地质构造形态,为钻探点布置提供资料。测线布置取 决于已有资料给出的构造范围、形态和走向。主要测线方向,应尽可能垂直于地层(或 构造)走向,并布置在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一的地段。尽可能与地质勘探线 以及其它物探的测浅重合,通过孔拉,以利资料的对比分析。在主要测线之间,适当布 置联络测线,以控制成果精度。 三、资料的整理与解释 (一)地震资料的整理 为保证资料解释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要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决定并进行校 正。对浅层折射波法的原始记录,要注意识别波的初至,初至缺失段可用续至相位段与 之平行的特点予以补足;而对浅层反射波法的原始记录,要根据时距曲线呈双曲线形态 和在极小区内曲率随反射时间的增长而变小的规律,对反映不同深度界面的反射波时距 曲线加以识别。 绘制时距曲线前,应对观测值进行相位、爆炸深度、低速带和地形校正,以消除实 际观测条件与假设条件的差异而引起的偏差。 (二)浅层折射波法的资料解释 浅层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是几何地震学。通常采用作图方法勾绘地震界 面,并计算界面深度,倾角、波速等参数。 #" 波速计算 #)界面速度 当地下为水平折射界面时,可直接用折射波时距曲线斜率的倒数, 求得各相应折射界面的波速;对于倾斜界面,必须用相遇时距曲线斜率或由联结点联结 的两支时距曲线斜率的平均数的倒数求界面速度。 !)盖层平均速度 在折射波时距曲线之原点 ’引一条直线到 (点(界面 )# 和界 面 )!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的交点),则线段’( — 的斜率的倒数为所求平均速度。该法误差 较大,只有在覆盖层较薄或覆盖层虽厚但较均匀时才较准确。 —!*#— 第四篇 地质物探 !" 折射界面的计算与绘制 当折射界面没有剧烈起伏,界面速度没有显著变化时,折射界面利用相遇时距曲线 采用 #$法计算;当界面速度有明显变化时,采用时间场法计算。不同计算方法求解结 果的一致性可作为评价解释可靠性的标志。 折射界面的绘制在综合时距曲线图上进行,绘制方法有: %)根据各个测点处同一折射界面的埋深、倾角和偏移距离进行绘制; !)根据各个测点同一折射界面的不同法向埋深为半径,各测点为圆心向地下作圆 弧,圆弧的公共切线即为折射界面,长度限制在最外两切点间; &)以测点及其相遇时距曲线的交叉迭掩段诸点为圆心,所得到的同一折射界面的 法向埋深为半径作圆弧,圆弧的同一包络线即为折射界面,长度限制在最外两切点间。 此法常用于不规则形态的折射界面。 &" 折射界面的地质解释 目的在于结合钻探和其他地质、物探资料,确定折射界面与地层分布间的对应关 系。折射剖面是法向深度剖面,与地质剖面不完全等同。通常折射剖面上的界面深度和 倾角往往小于地质剖面的相应界面。 (三)浅层反射波法的资料解释 %" 平均速度计算 地震波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传播的总路程与总传播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常用速度测井和时距曲线的解析法确定,前者较为准确,有条件时应尽量采用。 !" 反射界面的计算与绘制 %)#$法 根据反射时距曲线在测点处的时间,求得界面深度((),界面构制以每 个测点为圆心,以 (为半径,分别在测线下方画出一系列圆弧,这些圆弧的公共切线 即为反射界面。 !)交汇法 以测点()*)为圆心,分别以 +*(!’#*)为半径画半圆,在测线下交汇 得一多角形(如图 , - % - .),如果给定的平均速度!’是精确的,则多角形将汇于一点 /",做联线!/ /" - 的垂直分平线,即为 /处对应的反射界面,倾角、埋深可从图中画 得。交汇法对水平或倾斜界面均适用,其解释精度取决于平均速度是否准确。 &)图解法 当地下存在倾斜界面时,从 /%,/!两接收点处的时距曲线上确定 #0%和 #0!,其差值## 1 #0! - #0%,则界面倾角!可由公式 , - % - .求得: ! 1 234 5*6 !’## !7 (, - % - .) 式中 !———"%,"!两点间距(8) 构制界面的作法是:在各接收点处做垂直于地面的垂线,按公式 , - % - . 计算! 角,以各重线为基准,沿界面上倾方向量出!角,以各接收点为始点,!为张角, !’#$ ! 为长度作直线段;直线段垂线的边线即为较完整的反射界面。 —&9%—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图 ! " # " $ 交汇法绘制反射界面 %& 反射界面的地质解释 在反射剖面图每个接收点下,用实线画出界面,实线段长度为两相邻接收点之半。 对比每一接收点下面的实测段,苦能彼此衔接而无错动或交叉者,属同一反射界面。能 够连续追踪的长反射界面,称为标志层。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标志层与已知地质资料相 对比,确定其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将地震剖面或地质剖面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解 决地质构造问题。不能连续追踪的间断的反射界面,可根据地质构造形态,用虚线联结 起来代表假设层位。一些孤立的反射界面,亦应保留以供参考。 (四)成果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地震勘探报告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结论有据,文字简洁,附图和附表齐全。 文字报告内容为:概述工区地理位置,任务完成情况;简述与地震工作有关的地 形、地貌和地震地质条件;叙述野外工作布置、工作方法依据、工作质量和保证质量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简述资料整理与解释方法、选择参数依据、分析成果并对解释精度予以评价;作 出结论,对尚待解决的问题作出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和验证的建议。 一般应附下列图表:地震工作布置图和地质成果图表(地震剖面图、地震成果平面 图、地震剖面平面图、地震速度异常图、地震剖面成果图)。 第二节 岩体声波探测技术 用声波仪测试由声源激发的弹性波在岩体(岩石)、土体的传播情况,借以研究岩 —’(#— 第四篇 地质物探 体(岩石)、土的物理性质(主要指力学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称为声波探测。 由于声波的频率高,波长短,受岩石的吸收和散射比较严重,因此声波探测对岩体 的了解较为细致而探测范围较小,但具有简便、快速、经济、便于重复测试、对测试的 岩体(岩石)无破坏作用等优点,已成为岩土工程的例行测试方法。 岩体声波探测分为室内岩样测试、现场岩体测试和声波测井等。 一、室内岩样测试 !"##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关于声速测定方法的建议是:岩样横向(垂直于波的传 播方向)的尺寸不少于波长的十倍,岩样中脉冲穿过岩石的旅行距离至少为平均粒径的 十倍。我国常用的岩样规格有两类:$%& ’ $%& ’ $%& 的正方体或 $%& ’ $%& ’ !(%& 的长 方体、!$%& ’ $%&或!$%& ’ !(%& 的圆柱体。若当岩样波速 ) * +(((& , -时,所要求的 最低频率 . * ) ! * /((012 ;如果 )!$(((& , - ,则要求 .!!312。可见只有使用高频声 测仪,才能忽略岩样边界对声波的影响并可应用无限介质中的弹性波理论。 用于岩样测试的探头分为纵波和横波探头。使用前,应对探头进行“对零”标定, 采用标准度件或空气作标准。 纵波被至识读一般比较容易,如遇初至不清,可利用相位校正,求出初至时间值。 横波常叠加于纵波的续至区而不易辨认,可以通过改变发射脉冲宽度减少纵波的续至时 间或采用横波探头,提高横波成份加以解决。 采用微机控制进行离散取样和数据处理的声波仪,可以有效地利用声波全息。 二、现场岩体测定 测试工作应根据测试目的和要求,合理布置测网,确定装置距离,选择测试参数和 工作方法。 声波测定可在隧道、露头、平峒、竖井中进行,测段和测点应根据任务要求布置在 有代表性、表面平坦的地段。当用作工程地质分类和评价时,声测孔一般布成“直线”, 孔距、孔深视现场岩体情况而定。当进行孔间测试时,孔间距离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任务 要求选定。孔向平行,如不平行应准确测出各孔方位、倾角、孔口距及孔口连线方位、 倾角和高差等。当测定洞室围岩松动圈时,测孔应布置在岩性均一、节理(裂隙)不发 育的具有代表性的洞室横剖面上,测孔数目视洞径而定,孔距要根据介质情况、仪器性 能等条件而定,一般布 $ 4 #对测孔,每对孔距 (5$ 4 !&,孔深以能反映松动圈状态为 准。 声测孔孔径大小要适宜,孔壁要圆滑、顺直,便于换能器顺利移动,并利于注、止 水;测孔要清理干净,清除孔口碎石,对于岩石破碎的测孔要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掉块 卡住换能器。 —$"!—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应对测段、测点进行编号,向提任务单位索取测孔、测段的地质资料以利对比分 析。测试时应保证耦合良好;读数时,应选择衰减档,以便振幅适宜,初至点明显易 读;如无读数要查明原因,判别否否地质因素引起。测振幅时,应保持测试条件不变, 读取同一相对振幅值,并在记录上注明所读相位。波的对比评价应在现场进行,如遇纵 波初至不清晰,相位又不可靠或横波特征不明显等情况不宜进行时间测定。对受到干扰 的有效波不宜进行振幅测量。 在每个工地,应抽 !"的测段和测点进行检查测量。对曲线剧变或跳跃剧烈的测点 和测段须进行检查测量。 三、岩体声波探测的应用 (一)力学参数测定 岩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对于有关的工程围岩稳定性评价和 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是极其重要的参数。在测得各向均匀介质密度和纵、横波传播速 度,可按下式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介质密度(0 1 23 -); !%———纵波传播速度(3 1 (); !(———横波传播速度(3 1 (); !#———动泊松比; "#———动弹性模量(456); $#———动体积模量(456); ##———动剪切模量(456); ##———动拉梅系数(456)。 目前对动静弹模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成熟,进行动、静弹模的换算需 要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寻求两者的相关函数。 (二)岩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对岩体进行工程地质分类的力学参数有:纵波速度、弹性模量、抗压强度、岩体完 —)+*— 第四篇 地质物探 整性系数和裂隙系数、风化系数、衰减系数等。抗压强度的计算主要依据岩体纵横波速 度与室内试验测得的抗压强度进行相关分析,求得相关函数。 !" 完整性系数 #$、裂隙系数 %& !$ ’( "(体 "(石 )) (* + ! + !,) #& ’ "-石) + "(体) "(石) (* + ! + !.) 式中 "(体———岩体的纵波速度(/ 0 &); "(石———同一岩体的完整岩样的纵波速度(/ 0 &)。 表 * + ! + ) 岩体完整性分类表 完整性类别 完整性好 完整性较好 完整性差 #$ 1 2"3. 2"3. 4 2",. 5 2",. )" 风化系数! !’ "(新 + "(风 "(新 (* + ! + !*) 式中 "(新———新鲜岩体的纵体的纵波速度(/ 0 &); "(风———风化岩体的纵波速度(/ 0 &)。 6" 衰减系数" "’ ! !7 89 $/ :; (* + ! + !3) 式中 $ ;———固定某增益,参与比较的各测试段的实测振幅值(//); $/———参与比较的各测试段中振幅的最大值(//); !7———发射换能器到接收换能器(探头)的距离(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结果,某工区检测点的平均均方相对误差 ( 7 3 %.,可认为合乎精 度要求。 (五)内业解释与成果报告 野外原始资料须经检查和验收,凡不合乎质量要求的外业资料应予作废。 —,&"— 第四篇 地质物探 解释前须对资料进行整理,偏制定性与定量解释图件。应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并加 以校正: (!)岩石导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地形起伏的影响; (#)岩层非各向同性的影响; ($)覆盖层的影响。 电法勘探的解释,必须广泛收集和利用工区原有的地质、物探资料。与地质、钻探 等方法密切配合,取长补短、互相验证。资料的解释推断应遵循由已知到未知,先易后 难,从点到面,在反复对比分析中,研究解决各种矛盾,正确区分“真”与“假”异 常,直到得出尽可能正确的地质结论。 电法勘探的解释分为一解释和定量解释。定性解释的任务是确定电性参数,解释异 常由什么地质因素引起的,并并出初步地质解释以及有关地质形态的概念。定量解释则 要取得测区内地层的厚度,地质体、地质构造的产状等定量关系。 在勘察解释中应注重定性分析,力求做到资料反映的各个方面能够互相验证,有条 件时,尽量考虑定量解释的精度。对于定量要求较高的地方,要布置必要的钻孔进行验 证,校正原有解释,进而较为准确地掌握整个工程区域的构造形态。 !% 电测深资料解释 (!)电参数的确定原则 !用电测井资料和井旁、十字、环形测深曲线确定的电阻率。 "利用电测点近旁的其它资料(未做测井的钻孔,竖井及地震勘探)确定厚度与埋 深后,可推断电阻率; #当以露头电测资料确定参数时,应注意露头的风化、裂隙和含水情况等物理条件 与深部的情况不一致而造成的电性差别; $只有当电测曲线的中段等值原理作用范围很窄时,才可以根据电测深曲线解释直 接确定中间层电阻率。 %在电性层参数有变化时,应在测区内不同地段上分别测定,尽可能绘制电参数平 面图。在定量解释时,按电参数变化规律选取。 (")应十分重视曲线形状的对比,结合其他各种定性图件的特征研究,作出每个电 测深曲线类型、电性断面的结构、测区的电性标志层和电阻率参数的变化规律等结论。 (#)在对比分析电测深曲线和研究各种定性图件时,应当注意同一电性层的电参数 在不同地段上变化的可能性,正确区分电断面类型的变化和几何参数的变化。 ($)分析电测深曲线产生畸变的原因,了解电测深曲线畸变极距地段地的地形及地 质条件,分析各相邻电测深曲线畸变的极距的规律。有时会因研究这些畸变而解决有意 义的地质问题(如岩层接触线、断层等) (&)需定量解释的电测深曲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曲线完整,电性标志层在足够多的电极距上有所反映; "主要电性层在曲线上分层明显; —’("— 第一章 地质物探技术 !曲线无严重畸变或对畸变部位校正后,不影响解释精度。 在取得了基本的地质定性概念原电参数后,才能进行定量解释。 (!)常用的定量解释方法有量板法、辅助量板法、切线法、一次微分法、平均电阻 率法、典型孔旁测深曲线对比法、电算法等。在有条件用量板法进行定量解释时,应尽 可能使用量板法及以量板法为基础的其他方法。同一地区、同一曲线类型的电测深点应 进行多种解释方法的比较。当因曲线比较复杂等原因,不能或不宜用量板法进行解释 时,可以使用各种简化(经验)解释方法,但必须有足够的资料证明所采用的解释方法 能够满足任务的要求,所获得的定量资料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不低于当时当地具体条件 下可能采用的其他解释方法。要注意各种解释方法的应用条件,不应盲目地搬用。 "# 电剖面的资料解释 ($)电剖面的解释工作须全面分析曲线的所有特征点、研究异常各部位与电极距、 电极位置的关系,采用对此类推或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解释。对异常带的推断,必须在 各剖面曲线上有相似的特征,且合乎一般的地质规律。 (")正确分辨有用和干扰异常是做好电剖面解释的重要一步。必须熟悉各种典型地 形及地质引起的畸变特征。 (%)信息论计算法可以压制干扰,突出有效异常。采用计算机处理,是目前常用的 计算方法之一。 %# 激发极化法的资料解释 ($)激发极化法的找水解释中,一般取已知地下水位以上或干孔测得的激电参数作 为背景值,异常幅度大于背景值三倍,并连续在两个以上极距出现
本文档为【地质物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43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2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24
浏览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