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姓名:郁建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 指导教师:黄惇 20090420 II 内容提要 虽然不被书法研究者所重视,但书法集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 的传承和书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书法集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有文再集字, 以唐代“集王行书”碑刻为代表;一类是先有字样再集字成文,以清代碑帖集联为代表。 集字书法作品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范本,而集字作为书法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书法临摹向 创作过渡的桥梁。本文对《集...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姓名:郁建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 指导教师:黄惇 20090420 II 内容提要 虽然不被书法研究者所重视,但书法集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 的传承和书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书法集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先有文再集字, 以唐代“集王行书”碑刻为代表;一类是先有字样再集字成文,以清代碑帖集联为代表。 集字书法作品是书法学习的重要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而集字作为书法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书法临摹向 创作过渡的桥梁。本文对《集王圣教序》和“碑帖集联”在书法学习中的作用作了细致的 考察,对唐宋时期出现的“集王行书”作了梳理。全文围绕集字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 用展开,力图通过考察书法集字现象,探讨书法学习的一般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书法实践。 关键词:书法 集字 传承 创作 III Summary Although researchers are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Jizi of calligraphy, it objectively exist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heritage of outstanding works of calligraphy and calligraphy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he Jizi of calligraphy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One is the first text and then set the words,represented by to "Ji wang xing shu" ; the other is to have words firstly and then set words to the text, represented by the stone inscription sets in Qing Dynasty. The calligraphy work of setting the word is an important model to study calligraphy and setting words not only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learning calligraphy but also is a necessary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Ji Wang Sheng Jiao Xu" and "The stone inscription sets" in learning calligraphy were made detailed study.Meanwhile, "Ji Wang Xing Shu"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also made comb. The full text was developed by the role of setting words in learning and creating of calligraphy, trying to set words by studying the phenomenon of setting words in calligraphy and exploring the general rules of learning calligraphy as a means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Keywords: calligraphy Jizi transmission creat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 绪 论 第一节、集字之起源 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粱朝,作为书法史上的特殊现象——书法集字就出现了。 《梁书》卷四十九之列传四十三《周兴嗣传》云: 是时(天监初年),高祖(梁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 各制寺碑,及 成俱奏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 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 使兴嗣为文。1 “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显然是集王字而成的韵文,即今俗称的“千字文”。《法书要录》卷三武 平一《徐氏法书记》记载: 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2 此处说得更明白,“模次羲之之迹”,毫无疑问是以《千字文》为文本集王羲之书迹,唐朝何延之 《兰亭记》有与此相同的记载,可能传抄之故。 关于这一集字事件,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有更详细的记载: 《千字文》,梁周兴嗣编次,而有王羲之书者,人皆不晓其始。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 石于大王书中撮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无叙。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 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发皆白,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 江南诸寺各留一本。3 从上述记载可得出如下结论:《集王千字文》应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的集字书法。非常重要的 一点是,《集王千字文》是先摹拓右军“一千字”,周兴嗣后以这“一千字”“韵之”,即先有字, 后有文。这和我们后面要研究的《集王圣教序》有本质的不同。 《千字文》为蒙童字书,其文叙人伦,多劝诫,加上集自王字,可谓“文”“书”双美,具教 化之功。而智永“自临八百本,散与人外,江南诸寺各留一本”其意更是传播王氏家法。虽然我 们现在看不到《集王千字文》的真正样子,但可以从存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想其风采。原因 有二:其一,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能为临《集王千字文》,米芾就在《海岳名言》中说:“智永 1 《梁书》卷四十九之列传四十三:《周兴嗣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武平一《徐氏法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 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4其二,智永为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是得到 书法史承认严守家法的典范。 第二节、当代集字概述 随着书法持续高热、计算机和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书法出版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 为字帖中的一个类别,书法集字字帖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书店里的集字字帖琳琅满目,已成泛滥 之势。而且,较之清代单一的集联形式,现在的集字字帖是集联、集诗词、集文等一应俱全,可 谓形式多样。古人集字都是裁剪拼贴,耗时耗力,往往效果还不遂人意。现在,科学技术特别是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集字已主要依靠计算机。把原碑帖扫描进计算机,用 Photoshop软件, 可以任意分解一个字或偏旁甚至笔画,然后进行重新组合,放大、缩小、修改等等,无不随心所 欲。不得不承认,有些书法修养较深的计算机从业人员,做出来的集字作品有较高的水准。(图 1)事实证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集字的发展。 同时,各种书法字典的大量出版,也 极大地方便了书法学习者。书法字典是 最方便实用的集字工具书,在创作篆隶 和行草作品时,碰到拿不准的字,查查 字典,非常方便快捷。现在还出现了许 多电子版的书法字典,使用起来更是方 便。有的电子版书法字典内加一种处理 软件,输进书写内容和书体、章法形式, 键盘一敲,一幅你需要的书法作品小样 就出来了,神奇得让你瞠目结舌。当然 没经过 Photoshop 软件的处理,不一定 十分完美,但作为参考还是不错的。有 的名家字体还做成电脑字库,如任政体、 启功体、刘炳森体等等,报刊标题使用 的非常频繁,这其实这也属于集字的范 畴。 除了在书法学习中起作用,集字书 法还出现在实际生活中,如店招牌匾、 报刊题字等。集字的对象既有古代碑帖, 亦有书法名家甚至政治名人的手迹。大 概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集字匾额是上海 “豫园主人潘允端‘玉华堂’,出于对文 4 米芾《海岳名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 362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3 征明的仰慕,集文氏行书字而成”5。(图 2) 现在集字的店招牌匾有很 多。周恩来总理是笔者的同乡, 在本地有很多集他的字作单位招 牌的。(图 3)报刊头集字的也很 多,书法、美术专业报刊题头有 很多是集王羲之的字。(图 4)集 字书法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出现, 这是值得庆幸的文化现象,说明中国传统书法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体现了书法强大的生命力 和影响力。 第三节、书法集字研究现状 考察书法史,集字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现象,从《集王圣教序》6(图 5)到清代碑刻集联, 纷繁复杂。从目前看,书法集字研究较多的是《集王圣教序》,如朱关田先生的《怀仁〈圣教序〉 考》7、中国台湾高明一先生的《没落的典范—“集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和改变》8、甘中流先 生《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看行书发展的格局》9、张葆荣先生的《关于〈圣教序〉》10等等, 5 见南京艺术学院 2008届美术学博士吴鹏毕业论文《晚明士人生活中的书法世界》,第 25页。 6 即《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历来此碑称法不一,本文简称《集王圣教序》。 7 朱关田《怀仁〈圣教序〉考》,《书法丛刊》2006年第 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第 2-3页。 8 高明一《没落的典范——“集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与改变》,台湾《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7年 9月) 抽印本。 9 甘中流《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看行书发展的格局》,《书法世界》2004年第 12期,第 55-56页。 10 张葆荣《关于〈圣教序〉》(其实应叫《集王圣教序》更准确,因为《圣教序》非怀仁集王字一种,而该文的 研究对象就是《集王圣教序》),《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 510-520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4 都是研究比较深入、学术水准较高的理论文章。为什么《集王圣教序》在书法史具有重要地位并 受到学者们如此重视?毫无疑问,《集王圣教序》是书法史上难得的一部集字经典之作。这个不 朽之作来源于王羲之,本自经典,经怀仁等人的努力,又成为新的传世经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唐以后,行书学习几乎没有人能完全绕开王羲之的,而学习王羲之行书又绕不开《集王圣教序》。 书法集字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文后集字,如唐宋时期的“集王行书”,以《集王圣教序》 为代表;一种是先有字样后集字成文,如清代晚期出现的碑刻集联,以清代秦文锦碑刻集联为代 表。当代集字书法出版物则兼而有之,其形式和手段多样且不断翻新,集字的文本也不再局限于 对联,集诗、词、文等形式已很普遍。 碑帖集联是集字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 是碑帖集联尚未得到书法研究者的注意,即使是目 前最翔实的《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之清代卷亦只 字未提。本文将对清代碑帖集联现象作粗浅的考察。 另外,集字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集字作品对书法 史产生影响?集字书法对书法学习和创作有何帮 助?以及集字如何对古代经典作品进行发扬和传承 等等,这些关于集字书法的问题,本文试图展开探 讨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5 第一章、《集王圣教序》及集王之风 第一节、《集王圣教序》的成碑过程 史载,玄奘西游,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携经返回长安。回国后,玄奘历时一年余翻译 佛经,于贞观二十年(646)七月译完五部五十七卷经文。晋道安大师曾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 立。”北周任道林说:“佛不自佛,惟王能兴。”玄奘深知弘扬佛法必须要借助皇权,故请太宗为其 所译经文作序,名曰《大唐三藏圣教序》。今天我们见到的《集王圣教序》碑文包括太宗序、玄 奘谢表、太宗答敕、玄奘再谢表等内容。还包括皇太子李治读后作的《述圣记》、玄奘诣谢、李 治笺答。加上《心经》11,并附有排署,共计 1902字。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千方百计大力求购王羲之传 世之作,“出内帑金帛,购人间遗墨。”12他在《晋书·王羲之传赞》曰: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拆成之妙,烟 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 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13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喜好王羲之书,当时京城的僧人不可能不知道。《大慈恩寺三藏 法师传》卷七云: 时弘福寺主圆定及京城僧等,请镌二序文于金石,藏之寺内,帝可之。后寺僧怀仁乃 鸠集王羲之书,镌于碑石焉。14 清·王澍云“(怀仁)积年学王羲之书,其合处几得意味”15,那么作为右军裔孙怀仁受众僧委托 集王羲之字刻石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他们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要借强大的皇权弘扬佛法。皇帝 是九五之尊,王羲之是“书圣”,皇帝文配“书圣”书,无疑加重了《圣教序》这块佛教护身符 的份量,从而抬高佛教的地位。 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 11 《心经》是否为怀仁所集,现在学界说法不一。朱关田先生在《怀仁〈圣教序〉考》中说:怀仁不见记有集 王字书《心经》事,是《心经》必出时人之手。《书法丛刊》2006年第 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第 3页。 12《太平广记》卷 209。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晋书》卷 80《王羲之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 释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5 清·王澍《竹云题跋·唐僧怀仁集王右军圣教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年版,第 607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6 建碑自贞观廿二年至咸亨三年,凡历二十五年,搜罗移拓,不知费几许工夫、几许心 力乃得完正。16 怀仁及四十余个助手用二十五年时间完成碑刻,充分说明这个开创性工作的艰难。但我们必须承 认,怀仁所集《圣教序》确是一部集字经典之作,在书法史上影响也是巨大的。 怀仁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首先要搜集王羲之原作。集王字成《圣教序》并立碑是得太 宗恩准的,加上是以皇上所作序文为蓝本,毫无疑问,怀仁要借助内府所藏的王羲之作品。此外, 怀仁还奉皇命重金征集内府没有的王羲之作品。 纵是王羲之作品在唐时有一定数量,怀仁在选字也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有的字重复甚多, 如“之”、“何”等字,在何处用哪一个更好,肯定是怀仁要考虑的问题。其二,有的字遍寻王羲 之书作而不见,这就要怀仁根据搜集的字的部首或笔画拼接,甚至于模仿王羲之笔意自书。诚如 明·王世贞所言“且梵字多所不备,其小小展缩偏傍凑合所不免也。”17 从不同作品上采集下来的字肯定是大小不一的,王世贞云:“右军真迹固多,第自禊帖外, 不应行法大小匀整乃尔。”18怀仁必须根据所集的字的平均值事先确定一个大小范围,使之协调成 篇,然后视所集的字,大者缩其小,小者展其大。也有可能根据行书章法需要刻意放大或加重某 个字,显跌宕起伏、错落相间之效。《集王圣教序》是行书,怀仁必须考虑行气、呼应的问题。 最理想的是所集的字原来就和下面的字有呼应关系。所集的上下字若没有呼应之势,则稍拉大距 离,以削弱不协调感。我们看《集王圣教序》即使字距稍大,也感觉非常协调,可见怀仁所下的 功夫,必反复斟酌才定夺。 如果说行气、呼应和字距属于小章法的话,怀仁在大章法的把握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大章法 主要是以行距的疏密来营造黑白对比关系。天下皆知太宗视《兰亭》为瑰宝,曾言: 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 寐。19 所以,怀仁不会不考虑借鉴《兰亭》,但《兰亭》为手卷,横式。而《集王圣教序》刻制成碑, 竖式,且高至 350厘米,宽 100厘米,30行,每行 83、84字不等。如此高度、行数和每行字数, 必须要求以宽松为主,不然肯定给人以凌乱、拥挤感觉。所以,怀仁虽可能借鉴《兰亭》,但行 距又要略大于《兰亭》,况且《圣教》字比《兰亭》略大,根据比例关系,行距也要相应扩大。 现在我们当然可以看到《集王字圣教序》全碑,但更多的是看到裁剪后的册页式拓本。当我们面 对它时,不得不承认,怀仁处理的章法是高妙的。因为是集字,字字独立,本无呼应关系。怀仁 16 清·王澍《竹云题跋·唐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明·孙鑛《书画跋跋·圣教序》引明·王世贞《跋圣教序》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1993年版,第 318页。 18 明·孙鑛《书画跋跋·圣教序》引明·王世贞《跋圣教序》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1993年版,第 318页。 19 唐·何延之:《兰亭记》,见《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朱关田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 54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7 特意略微加大字距,使字与字的呼应关系更协调,配合较大的行距,清新疏朗,空灵虚和。 应该说,怀仁创造的《集王圣教序》章法是独特的,和现存王羲之传世墨迹摹本、刻本皆不 相同。但这种章法影响深远,后来的“集王行书”显然都未跳出它的樊篱。甘中流先生《从怀仁 〈集王字圣教序〉看行书发展格局》中说:“盛唐时期的李邕将这一模式发扬光大,他的《麓山 寺碑》(图 6)、《云麾将军碑》等书作虽然自成一体,但其格局与《集王字圣教序》莫二。”20唐·范 的《阿育王碑》(图 7)从字法到章法也显然受《集王圣教序》影响。 第二节、《集王圣教序》的影响及局限 如前文所述,《集王圣教序》和《集王千字文》虽然都是集字,但有很大不同,因为《集王 千字文》是殷铁石摹拓王羲之一千字,周兴嗣以这一千字为原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组成《千字文》,即先有字样、 后成文,难在周兴嗣“编次”“韵之”。而《集王圣教序》则不同,是先有文(文是皇帝所作,一 字不可能动),后集字,难在集字。从先有文、后集字来说,《集王圣教序》是首创。迄今为止, 还没有发现有实证比它早。从书法集字本身来说,《集王圣教序》比《集王千字文》何止难上千 倍,《集王千字文》只有从右军真迹摹拓的过程,而《集王圣教序》却包含搜罗右军字迹、摹拓、 在重复字中选字、统一大小、上下呼应、确定章法、摹勒刻石等,右军帖中没有的字还要想尽办 法去拼造,其复杂程度和难度不言而喻。但出于皇命,加上是集右军字弘扬家法,怀仁自是不畏 艰难、全力以赴。《集王圣教序》其艺术水准之高,令历代学书者折服,已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 《集王圣教序》开了以集字刻碑的先河,在它之后有多种集王行书刻石出现,据《宣和书谱》统 计达十八种之多。其中篇幅最长的《六译金刚经》达万字。高明一先生在《没落的典范——“集 20 甘中流《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看行书发展格局》,《书法世界》杂志 2004年第 12期 ,第 56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8 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与改变》一文中说:“⋯⋯至集字完成,至多一年半。且《集王羲之书金 刚经》约一万字,所以集字在唐代是熟练的技术。”21集字成熟练技术,怀仁功不可没,《集王圣 教序》功不可没。集字这种方式对王羲之书法的传承和丰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宋代刻帖 热的兴起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集王圣教序》对集字书法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书法史的地位 也是不可动摇的。 (一)、对王羲之书法传承的作用 在我国,素有“纸寿千年”之说。按这个说法,即使不受外界影响,一千六百多年前王羲之 的书法作品也很难保存到现在。而实际情况是经受各种变故,甚至战火,到明朝时,皇宫内府已 无“二王”真迹,全是摹本和临本。读张怀瓘《二王书录》可知:南朝梁武帝时广求天下书法, 内府中“二王”书迹共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一万五千余纸,王羲之作品以一半计,也应在七千 左右。唐贞观年间内府中藏有右军书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纸,已不及梁武帝时五分之一。22唐初离 东晋尚不久远,且内府书法皆经褚遂良等人鉴定,应多为真迹。到北宋刻《淳化阁帖》时,因唐 末五代战乱,内府加上能借到的私家收藏只有一百五十余帖,且真赝参半。再经“靖康之难”、 宋室南渡等重大事件,到明清见不到王羲之真迹也就不奇怪了。 在古代落后的印刷条件下,复制和保存书迹,手段无外乎摹、临、刻三种。摹,难度高且不 能大量复制,因是纸质不易保存;临,复制还原程度低,同样不易保存;刻,虽比摹多刻制程序, 多一分失真的可能,但易保存又能大量复制。相比较而言,在古代,石刻确实是保存书迹的一个 较好的办法。其实,即使在唐代尚存有王羲之书迹若干,但也绝大多数藏在内府,普通人是不可 能见到的。所以怀仁集王字刻圣教序碑,让王羲之书迹从密阁中解放出来,天下人皆可瞻仰、学 习,功莫大焉。在“二王”书法真迹已绝迹的今天,以石头为载体的《集王圣教序》幸运地保存 到了今天,而它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毫无疑问,在正常情况下,《集王圣教序》作为刻石,其 寿命会比《兰亭序》摹本长久得多。此碑的意义,不仅在于是首创按文本集王书的杰作,更重要 的是,它保留了已经亡佚的王书面貌,成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一个经典宝库。怀仁集字时,内府 还有较多的王羲之真迹供他选用,加上他悉心营构,又经当时第一流的刻工刻勒上石,所以《集 王圣教序》虽不是真迹,却是最接近真迹的第一手复制品。它比现存的一些摹本,特别是临本, 更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目,宋以后辗转翻刻的诸多法帖显然无法与之比肩。可以说,保存 基本完好的《集王圣教序》碑刻是现今最为可靠的王羲之书法传承的载体。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曰: (周越)《书苑》言,唐文皇制《圣教序》时,都城诸释委弘福寺怀仁集右军行书勒石, 累年方就,右军剧迹萃其中。今观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23 21、高明一《没落的典范——“集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与改变》,台湾《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7 年 9月) 抽印本,第 89页。 22 唐·张怀瓘:《二王书录》,见《张怀瓘书论》,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 4、7页。 23 清·王澍《竹云题跋》引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1993年版,第 607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9 甘中流先生在《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看行书发展的格局》一文中说 唐朝初年,太宗皇帝力收王羲之真迹,其中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对《兰亭序》的推崇, 这已经为唐朝的行书发展确立了基本的格局。但《兰亭序》摹本毕竟不是人人所可能得到, 所以,怀仁集王字《圣教序》便真正实现了这个目标,将行书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24 高明一先生在《没落的典范——“集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与改变》中也说:“《集字圣教 序》在唐代京城地区被视为王羲之行书的标准样式。”25确实,《集王圣教序》对王羲之行书的传 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集王圣教序》字迹真行、肥纤、大小安排适当,体势、笔意、情趣也相互连贯,从而使原 非同时所书的字迹,在重新组合之后,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流动严密,天衣无缝,似右军一气 呵成之作。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由此,王羲之一个新的 经典作品也就产生了。按习惯说法,《集王圣教序》归于王羲之名下。其实,是怀仁催生了这个 新的经典。 清·崇恩在自己收藏的《集王圣教序》(墨皇本,后也称崇恩本)拓本上题跋曰:“有明一代, 爱《圣教》者极多,而识得真见得到,惟孙月峰一人而已。”孙月峰就是孙鑛(月峰是他的号), 他在《书画跋跋·圣教序》中对《集王字圣教序》作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崇恩如此推崇, 我们不妨读一下孙鑛的全文: 此帖乃行世法书第一石刻也,右军真迹存世者少矣,即有之亦在传疑。又寥寥数字,展 玩不饱,惟赖此碑尚稍存笔意。缘彼时所蓄右军名迹甚多,又摹手刻手皆一时绝技,视真迹 真可谓毫发无遗恨。今观之,无但意态生动,点点画画皆如鸟惊石坠,而内 法紧,笔笔无 不藏筋蕴铁,转折处笔锋宛然与手写者无异。如兰亭诸刻,得体者多不得势,得态者多不得 骨,流动严密二妙难兼,而此帖中如趣、流、类、群、领、怀、后、游、闲、朗、之、斯、 足、会、迹、不、无、尽等字皆有体有势,有态有骨,流动中不失严密,具八面之妙。以此 想右军笔法真是得心应手,超妙入神。唐宋以后虽百舍重茧不能得其一点半画也。果宋拓精 本,真乃无上至宝。今世间存者尚多,但能不惜价亦不难购,果不能得,即今关中石倘得精 手拓之,犹应在《阁帖》上。第笔法险峻,无门户可入,若求之形似,间恐更远。惟把玩日 久,稍知其用笔意,能驱遣笔,不为字所缚,即不能似右军,庶几换凡骨矣。26 对历代行草法帖颇多微词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却对《集王圣教序》绝口称赞: 24 甘中流《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看行书发展格局》,《书法世界》杂志 2004年第 12期,第 55页。 25 高明一《没落的典范——“集王行书”在北宋的流传与改变》,台湾《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7 年 9月) 抽印本,第 89页。 26 明·孙鑛《书画跋跋》,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 318-319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0 唐僧怀仁集右军书,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27 康氏此评论并未放弃其固有的“尊碑贬帖”观点,闭口不谈该帖笔法、字法,也不提王羲之 行书飘逸潇洒之气和跌宕起伏之格,却大打太极谈“位置”和“章法”,尽管如此,他能给帖派 书法重要代表作品《集王圣教序》如此评价,亦非易事,只能说是《集王圣教序》独特的魅力打 动了他。 (二)、《集王圣教序》在书法学习中的作用:《集王圣教序》碑问世后,受到上至官僚、士 大夫,下至僧侣、百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文人雅士更是视之为书法至宝,住寺观碑学习者,络 绎不绝。《集王圣教序》虽然是从王羲之不同作品中所集而成,但基本上保持笔意连贯、气韵畅 通,历来被认为学习行书特别是王羲之行书不可或缺的经典范本。 宋《宣和书谱》云: 怀仁书二,《圣教》居首。《圣教序》有二本,一褚遂良,一则僧怀仁集羲之诸行字所成 也, 二本皆为后学宗楷。学羲之者,必自怀仁始。28 《宣和书谱》是一部较有影响的书法著录类理论著作,它对《集王圣教序》评价甚高,毋庸 置疑地称学王羲之行书必须从《集王圣教序》开始。而清·蒋衡在《拙存堂题跋·圣教序》中说: 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圣教序》一气挥洒,字里行间神采奕奕,与 《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29 和《宣和书谱》一样,蒋蘅也把《集王圣教序》定位很高,并把它和《兰亭序》比肩。既然是“千 古字学之祖”,那在书法学习当中,当然是绕不过去的必选范本了。 清·王昶在《春融堂书论·杂书圣教序后》中云“故书家争推《圣教》⋯⋯能将《兰亭》、 《圣教》、《兴福》三碑临摹十年⋯⋯服膺终身。”30清·王澍《竹云题跋》:“自唐以来,士林甚重 此碑,匪直《兴福寺》、《隆禅法师》等碑为显效其体,即李北海、张司直、苏武功亦皆从此夺胎。” 31⋯⋯诸如此类论述,可谓多如牛毛,揭示了《集王圣教序》在书法史上崇高的地位,同时也凸 显了《集王圣教序》在学习王羲之书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光书法理论家在专著、题跋中竭力推崇,事实是,诸多书法家都身体力行,以《集王圣教 27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 835页。 28《宣和书谱》,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9 清·蒋衡《拙存堂题跋》,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 690页。 30 清·王昶《春融堂书论·杂书〈圣教序〉后》,《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版,第 704-705页。 31 清·王澍《竹云题跋·唐僧怀仁集王右军圣教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07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1 序》为必学范本。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作为元、明、清三代杰出书法家代表,他们都非常重视 对《集王圣教序》的研习,且都有临作存世(见图 8、9、10)。大师如此,可以想见众多受他们 影响的书法家对《集王圣教序》的态度。 在当代,对《集王圣教序》的学习热情丝毫不减。刘正成先生在《论经典作品——在〈中国 书法〉刊授面授班上的演讲》一文对《集王圣教序》中作了深刻的解读,同时强调了学习《集王 圣教序》的重要性: 《集王圣教序》作为行书,其笔法的精妙来自于王羲之的楷书,学习它既可以理解王 羲之创“新体”的意义,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因为行书的学习,首先离不开对王羲之 的学习和借鉴。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王羲之行书的意义,要用热心与虔诚的态度来观照 与学习它,理解它。特别是在经过百年碑学书风的发展的当代,崇尚大气、质朴、大的篇 幅和动荡跳跃所产生的笔法衰退的背景下,王羲之的现实意义就更为重要。因此掌握了王 羲之的精髓,实际上也就掌握了当代书法发展的脉搏。32 黄惇先生在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书法篆刻》中对《集王圣教序》在行书学习中的作用作 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学王字可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或《兰亭序》入手,⋯⋯《圣教序》字数较多, 王字的剪集本虽有上下不连贯处,但字迹清晰,骨力刚劲,是学行书的入门佳帖之一。33 欧阳中石先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材《行书》中也说:“初学行书,从《圣教 序》 32 刘正成《论经典作品——在〈中国书法〉刊授面授班上的演讲》,《中国书法》杂志 1997年第 6期,第 82页。 33 《书法篆刻》,黄惇、李昌集、庄熙祖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 111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2 入手是正途。”34 (三)、《集王圣教序》之局限:《集王圣教序》为集字书法,肯定会客观存在一些不足。如 笔法不够精细,用笔(如用笔中快速转锋翻折)变化细节很难交代清楚,墨色变化更不可能看到; 笔画之间特别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不够明晰;再加上由原迹经过若干程序才刻制成碑,失真 在所难免等等。同时,《集王圣教序》虽已极为精美,但毕竟非作者所自运,再加上“皇命”,必 然有许多约束,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艺术表现力不可避免的被削弱,更谈不上融入作者的情感 和意趣。而束手束脚和没有激越情感正是行草书创作的大忌。正因为客观存在以上不足,所以历 来不善学者,极易形成僵化呆滞之病,如是则有部分书家诟病。清·朱和羹之在《临池心解》中 引孙承泽说有一定的代表性: 孙退谷云:能学《定武兰亭》一分,则有一分得力;惟一学《圣教》,则浑身板俗矣。 盖怀仁此序集右军字,宋人已薄之,呼为院体。谓院中习以书诰敕,士夫不学也。35 针对此种情况,王世贞在《弇州四部稿》中有中肯分析: 《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模楷,病之者第谓其结体无别构,偏傍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 尔。36 当然,“病之者”不可能只找出王世贞列举的两种毛病。王世贞对待《集王圣教序》是比较客观 的,首先他承认《集王圣教序》存在不足,而不像有些评论无视不足,一味叫好。其二,他还找 出这些不足产生的根源,即这些毛病都是因为集字所产生的。 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 况下,《集王圣教序》弥足珍贵,对于善学者,更是成为学习王羲之行书无可替代的佳作。 第三节、唐宋时期“集王行书”碑刻之风的形成 《宣和书谱》卷十一《行书五》“释行敦”条载: (释行敦)作行书仪刑王羲之笔法。当天宝间寓安国寺,以书名于世。尝录傅玄乐府, 字画遒媚,富于绳墨,视王氏其犹得门者⋯⋯后有集王羲之书一十八家,行敦乃其一也。37 清杨宾《铁函斋书跋》卷一也记有 18家,并言“皆从《圣教序》出”。38现根据文献资料, 作者试以表格形式将唐宋时期出现的“集王行书”汇集如下: 34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材《行书》,欧阳中石著,内部教材,第 4页。 35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 741-742页。 36 明·孙鑛《书画跋跋·圣教序》引明·王世贞《跋圣教序》言,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 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 318页。 37 《宣和书谱》,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8 清·杨宾《铁函斋书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 2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3 序 号 碑名 集作者 成碑 时间 出处 图版 1 《集王圣教序》 释怀仁 672 《宣和书谱》 图 5 2 《大兴国寺舍利塔碑》 李君惠 679 欧阳棐《集古录目》 3 《唐建福寺三门颂成 碑》 吴光壁 717 欧阳棐《集古录目》 4 《西崇福寺怀素律师 碑》 释行敦 718 欧阳棐《集古录目》 5 《吴文碑》39 释大雅 721 图 11 6 《唐梁思楚碑》 郭翥、卫秀 727 赵明诚《金石录》 7 《令长新诫》 王良辅 737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8 《题嵩岳寺碑集王羲 之书》 胡英 739 黄庭坚《山谷别集》 9 《唐大智禅师碑》 胡沛然 752 赵明诚《金石录》 10 《唐休光寺真法师行 业赞》 756 《宝刻丛编》 11 《清净智慧观身经铭》 田名德 771 《田尊師德行頌碑》、《永仙觀碑》 12 《永仙观碑》 萧森 771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 13 《楚王堤记》 张仲严 797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 14 《开元寺僧道源发愿 文》 王承规 798 欧阳棐《集古录目》 15 《周孝侯碑》 黄□ 811 王澍《竹云题跋》 图 12 16 《李藏用碑》 唐玄序 830 欧阳棐《集古录目》 17 《唐王书金刚经》 唐玄序 832 欧阳棐《集古录目》 图 13 18 《绛州重修夫子庙碑》 40 □跌望 1030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 编》 图 14 19 《玉兔静居诗刻》 释静万 1033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 编》 图 15 20 《新宋城县三清殿记》 张洁 1088 《译注语石石刻学概论石刻书道考古 大全》 21 《洪元慎集右军越州 碑》 洪元慎 米芾《宝章待访录》 39 即《兴福寺碑》,又称《半截碑》。 40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命名该碑为《孔庙碑》,但该碑刻首句为“太宗绛州重修夫子庙记”。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4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5 上引杨宾所言很可能是从《宣和书谱》说,且二 者皆未言明哪 18 家,因此无法和上表一一对证。不 管是 18家,还是本表所列 21家,皆说明一点,自怀 仁集王羲之字成碑后,集王羲之字已成为一种不可忽 视的风气,这种风气对人们书法审美观的影响是潜移 默化的,却又是深入人心的。这种风气的形成,对王 羲之书法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集王行书” 这种传承方式,不但丰富和发展了王羲之的经典作 品,还保留和传承了王羲之书法的技法和永恒魅力, 并慢慢演变成一种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即王羲之 “书圣” 形象得到逐渐巩固和不断加强。可以这样 说,“书圣”王羲之书法的典范形象,得到一千余年 人们广泛的认可,不能不说与《集王圣教序》及“集 王行书”的盛行有一定的关系。 《集王圣教序》成为王羲之书法新的经典,并被 历代书法家所取法,已是不争的事实。除此而外,上表中所列著名者非《兴福寺碑》和《唐六译金刚经 碑》莫属。尤其《兴福寺碑》之名更显于《唐六译金刚经碑》,后人多有评说,如杨宾《大瓢偶笔》言: (《半截碑》)世以其出自《圣教》,遂争宝之,不知其出《圣教》者才十二三,出泰和者乃十 六七。余幼时误以此碑为学《圣教》梯航,今乃始识其谬。41 王澍《竹云题跋·唐僧怀仁集王右军书圣教序》中言: 自唐以来,士林甚重此碑(《集王圣教序》),匪直《兴福寺》、《隆禅法师》等碑为显效其体, 即李北海、张司直、苏武功亦皆从此夺胎。”“集右军书为碑者,自唐以来不可一二数。若《吴文》 断碑、绛州《夫子庙碑》、《周孝侯碑》皆绝有名于时。唯《吴文碑》风力遒隽,为不失右军手意, 余者皆不足观。然《吴碑》虽摹拓至精,而严谨有余,风度不足,比于《圣教》则气象之大小, 相悬千里矣。当时去右军未远,真迹捆萃,极于天府,又得怀仁妙手,积二十余年之工,宜其直 入神解,足称右军嫡嗣。下此相去滋远,但从石本摹取,辗转移拓,愈远愈失真矣。42 从上两段话可知,《兴福寺碑》效仿《集王圣教序》,且很多字也摹自《集王圣教序》。《集王圣教序》 41 清·杨宾《大瓢偶笔·论半截碑》,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第 493页。 42 清·王澍《竹云题跋·唐僧怀仁集王右军圣教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版,第 607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6 得天时、地利、人和,以内府右军真迹为蓝本,没有的字,官府出巨资广泛公开征集;有精擅右军家法 的怀仁领衔,有优秀的协作者,包括精良刻工等;有足够的资金、时间,有立志做成传世精品之决心; 有来自皇权和佛教界的支持⋯⋯可以说,《集王圣教序》拥有一切成功的因素。而它之后的所有“集王 行书”则远没有它幸运,首先没有右军真迹作为蓝本,只能从《集王圣教序》出。所谓“取法乎上,仅 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除集字蓝本外,其他条件同样不可和《集王圣教序》比肩。所以,上 两段话对《兴福寺碑》都是先扬后抑,最后和《集王圣教序》比,皆言《兴福寺碑》差之远矣。王澍还 分析了《集王圣教序》成功之因素,也明确指出其他“集王行书”差强人意的根本原因,不由人不信服。 《集王羲之书金刚经碑》虽也出于皇命,但时隔六十年,已今非昔比,各方面条件已不能盛唐时比。 惟该碑字数较多,约万字左右,仅用一年多时间即告完成,尤显不易。明·董其昌曾在其拓本后跋曰: “黄长睿以为右军巨迹咸在其中,余得唐绢本墨迹,始为评正。”43明·陈继儒甚至认为它的可信程度超 过《集王圣教序》:“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怀仁集右军书未免凑合。若《金刚》梵字无多,不必假借, 其为逸少真迹无疑矣!”44历史是公正的,它不会为个别人的看法所左右。在书法史上,《集王羲之书金 刚经碑》和《兴福寺碑》命运相仿,实在不能和《集王圣教序》相提并论。 从作者所选部分图版比较,也可明显看出《集王圣教序》高出其他“集王行书”许多,《兴福寺碑》 和《唐六译金刚经碑》次之,其他更不足论。若以王澍“严谨有余,风度不足,比于《圣教》则气象之 大小,相悬千里矣”之语评之,绝不为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绝大多数“集王行书”没有《集 王圣教序》、《吴文碑》、《唐六译金刚经》三碑著名,也不像他们那样足堪取法(实际上取法《吴文碑》、 《唐六译金刚经》的并不多),作为一种风气的产物,“集王行书”对王羲之书法的普及、宣传和推广之 功同样不容小觑,对王羲之书法的深入人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3 见《集王羲之书金刚经》,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 115-117页。 45 见《集王羲之书金刚经》,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 115-117页。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7 第二章、清代碑帖集联 集字书法在唐朝比较风行,虽仅限于集王羲之行书,但数量众多,达十数家。宋代自《淳化阁帖》始, 刻帖之风盛行,“集王行书”反而逐渐衰落,远没有唐代兴盛。元明两代,集字似失去市场,不再受文 人墨客青睐,致使元明两代集字书法作品鲜见。 第一节、清代碑帖集联之风兴起 清代金石学大兴,对汉魏碑刻书法的广泛传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学者士人纷纷四出搜罗,争相 椎拓,相互品题考证,一时风起云涌。近代科学昌明,照相制版术之传人与应用,更为碑版的流布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清末民初京沪各大书局以金属版、玻璃版精印的碑刻拓本就不下数百种。往日藏于官宦 富商家中不轻易示人的宋拓、明拓珍本,经翻印后几充斥市井书肆,为碑学的昌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用。45 至清代晚期,出现将碑字集成联语,形成了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与同样 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联语相融合的“集联”,并印刷成字帖公开发售。 清代末年,锡山秦文锦46出,碑刻集联开始盛行。秦文锦出生书画世家,其 父秦祖永为清代书画家、画论家,著有《桐阴论画》、《画学心印》等画学论著。 秦家富收藏,秦文锦也善书画且工篆刻,尤嗜金石碑版。自咸丰至清末五十余 年间,秦文锦将周秦鼎彝和汉魏碑刻百多种集成数千联语,而联语多为名家所 撰,有俞樾、叶尔恺、李瑞清、曹元忠等。可谓书法文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这些联语都依碑成册,由其子秦淦47写《古鉴阁校碑图》于首,先后在上海艺 苑真赏社出版。48我们常见的《金文集联》(图 16)、《北海岳麓寺碑集联》、《开 田庙石阙铭字集联》、《崔敬邕碑集联》、《孔宙碑集联》、《圣教序碑集联》、《玄 秘塔碑集联》等等,皆出自其手。这些集联蓝本上自西周,下至唐代,都是他 家藏拓本,既有篆隶,也有魏碑、唐楷,甚至行草,可谓无所不集,包罗万象。 秦文锦是以原碑拓本影印剪接、拼贴成新的集联字帖,至于临摹拓本上 字然后集成联语的,也不在少数,如罗振玉《集殷墟文字楹帖》49(图 17)、 吴受福《集石鼓文》50(图 18)等皆属于此。甚至还有将原碑拓影印于前,后 面列出依碑帖文字集成的联语,可谓因陋就简、简便易行,如经颐渊《爨宝子 碑古诗集联》51(图 19)。 45 参照吴瑾、周树坚主编的《汉魏碑刻集联大观》之序言《大观微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6 秦文锦(1871-1969)字絅孙,江苏无锡人。民国时著名藏书家。精刻印、碑帖、古籍等。与赵叔孺友善。 47 秦淦(1894-1984)字清曾,江苏无锡人,家富收藏,工山水。 49 参照吴瑾、周树坚主编的《汉魏碑刻集联大观》之序言《大观微言》,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49 罗振玉(1866~1940),祖籍浙江省上虞县,客籍江苏省淮安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集殷墟文字楹帖》,线装本。 50 吴受福(1840一 1919),字介兹,号琎仙,嘉兴人。光绪己卯举人。有《小种字林诗稿》。《集石鼓文》,线装本。 51 经亨熙(1877-1938年),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线装本。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8 虽说碑帖集联和“集王行书”有本质不同,即一个是先有字,后成文(联语),即类《集王字千字文》;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19 而另一种是先有文,后集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和“集王行书”在唐宋时期形成风气一样,清末 民初,碑帖集联蔚然成风,似更超过“集王行书”。如前所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发展是 碑帖集联出版物得到迅速推广的物质基础。还有就是如黄惇先生所研究52,书法对联成为书家乐于表现 的新的书法样式之一。一部古代碑帖字数有限,有的碑刻字非常少,仅数十字而已。以碑帖中字集成新 的文字,殊非易事。而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对联,短小精悍,四字、五字即可成联,整个联语也不 过十来字,为碑帖集联带来极大的方便,也为一些字数较少的碑帖转换成一种崭新的形式带来可能。 第二节、书法家以碑帖集联创作之风 在引言中我曾发问,为什么碑帖集联被书法研究者忽视,很少在理论著作中提及?大概理论家们认 为这不过是学习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屑于论述。理论家如此,书法家可不是这样。据作者考证,清末 民初很多书法家,还有不少是著名之大家都乐于亲身体验碑帖集联,甚至于经常以碑帖集联直接来进行 书法创作,留下了许多佳作。 作者仅在《历代名人楹联墨迹》53和《中国名人名联墨宝大典》54这两部图版类图书中就搜索到名家 书写的碑帖集联数十幅,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咋舌。 在作者收集的名家书写的碑帖集联图版中,既有有声名显赫的赵之谦(1829-1844)、吴昌硕 (1844—1927)、黄宾虹(1865~1955)、李瑞清(1867-1920)、梁启超(1873-1928)等大家之作, 也有书名略次的俞樾(1821-1907)、张祖翼(1849-1917)、高邕(1850-1921)、黄念慈(1855-1905)、 曾熙(1861-1930)、罗振玉(1866-1940)、丁佛言(1876-1930)、诸乐三 (1902—1984)、商承祚
本文档为【书法集字现象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91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21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