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举报
开通vip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JTJ002-87 主编部门: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交通部 实行日期:1988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的通知(不另行文)    (87)交公路字80号 兹批准《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编号为JTJ002一87,作为交通部部标准,自1987年1月1日起实行。 该标准的解释工作,由我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负责。希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JTJ002-87 主编部门: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批准部门:交通部 实行日期:1988年1月1日 关于发布《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不另行文)    (87)交公路字80号 兹批准《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编号为JTJ002一87,作为交通部部标准,自1987年1月1日起实行。 该标准的解释工作,由我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负责。希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我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1987年2月9日 目      录 编制说明 第一章一般术语 第二章公路类型 第三章公路交通 第一节 交通结构 第二节 公路交通规划 第四章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 第一节 横断面组成 第二节 线形与视距 第三节 公路交叉 第四节 沿线设施 第五章公路勘测 第一节 勘察与选线 第二节 测量 第六章路基工程 第七章路面工程 第八章桥涵工程 第一节 桥涵类型 第二节 桥涵构造 第三节 桥涵设计 第四节 桥涵水文 第五节 桥涵施工 第九章隧道工程 第十章养护与管理 第一节 养护 第二节 管理 第十一章工程材料与试验 第十二章检测仪具和材料试验仪具 第一节 检测仪具 第二节 综合类材料试验仪具 第三节 沥青类材料试验仪具 第四节 水泥尖材料试验仪具 第五节 砂石类材料试验仪具 第十三章施工机具 第一节 土石方施工机具 第二节 压实用施工机具 第三节 沥青路面施工机具 第四节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具 第五节 桥梁施工机具 第六节 隧道施工机具 第七节 养护用施工机具 第八节 其它施工机具 第十四章节 交通管理 编制说明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编制工作始于1981年,系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王清他、王呜岗、李章昭、毕旋扬等负责起草,1982年编出了初稿,发送到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和有关设计、科研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于1983年编出了第二稿,并于当年在四川峨嵋召开了有公路系统、城建系统及大专院校等35个单位参加的讨论会,会后根据讨论的意见又做了整理修改,于1984年完成了送审稿,1985年:月交通部公路局以(85)公路技字5号文对送审稿做了批复,提出了进一步修改补充的意见,随即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组织曹家庄、樊凡、何修美、孙立仁等对送审稿重新做了修改,于1985年11月在江苏镇江召开了评议会,会后又做了整理补充修改,最后完成了定稿工作,报交通部批准。 本标准分十四章,共收词目924条。前三章主要是一般性名词术语和部分交通工程方面的词,其中第一章一般术语,第二章公路类型,第三章公路交通。第四至十一章主要是与工程实体有关的名词术语,其中第四章公路组成,第五章勘察与选线,第六章路基工程,第七章路面工程,第八章桥涵工程,第九章隧道工程,第十章养护与管理,第十一章工程材料与试验。后三章是试验仪具、施工机具和交通管理方面的名词术语,其中第十二章检测仪具和材料试验仪具,第十三章施工机具,第十四章交通管理。本书书未还附有中英文名词对照。 第一章一般术语 第1.0.1条公路 联结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第1.0.2条道路 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第1.0.3条公路工程 以公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 第1.0.4条公路网 一定区域内相互连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 第1.0.5条公路(网)密度 一定区域内的公路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之比。 第1.0.6条公路等级、 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对公路进行的技术分级。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和一、二、三、四级公路。 第1.0.7条公路自然区划 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分的地理区域,用以为路基、路面设计和路线勘测提供有夫参。我国现行《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中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 第1.0.8条公路用地 为修建、养护公路及其沿线设施,依照国家规定所征用的地幅 第二章公路类型 第2.0.条高速公路 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度行驶的公路。 第2.0.2条等级公路 技术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公路。 第2.0.3 辅道 设在公路的一一侧或两侧,供不允许在该公路上与汽车混合行驶的非机动车辆、拖拉机等以及准备由出入口驶人该公路的汽车行驶的道路。 第2.0.4条干线公路 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 第2.0.5条支线公路 在公路网中起连接作用的一般公路。 第2.0.6条专用公路 由工矿、农林等部门投资修建,主要供该部门使用的公路。 第2.0.7条国家干线公路(国道) 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级干线的公路。 第2.0.8条省干线公路(省道) 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 第2.0.9条县公路(县道) 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 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 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 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 第2.0.12条环形公路 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 第2.0.13亲绕行公路 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 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 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 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 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 第2.0.12条环形公路 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 第2.0.13亲绕行公路 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   第三章公路交通 第一节 交通结构 第3.1.14条交通结构 在一定区域内,构成公路交通各种特征的总称。包括交通流、交通量、交通组成以及决定交通性质的其他因素的特征。 第3.1.2条交通组成 在交通流中各类运行单元的数量及其所占百分比。 第3.1.3条混合交通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车辆与行人,在同一行车道上混行的交通状态。 第3.1.4条交通流 公路上车流和人流的统称。 第3.1.5条交通流理论 分析研究交通流特性及其规律的理论。 第3.1.6条车流 众多车辆在车道上连续行驶所形成的具有流体运动特性的状态。 第3.1.7条车流密度 一个车道单位长度内某一瞬时存在的车辆数,以辆/公里表示。 第3.1.8条车头间距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距离。 第3.1.9条车头时距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第3.1,10条车间净距 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的前车车尾至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 第3.1.11条延误 由于驾驶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驶时间的损失。 第3.1.12条地点速度 车辆驶过公路某断面时的瞬时速度。 第3.1.13条行驶速度 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正常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 第3.1.14条区间速度 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 第3.1.15条运行速度 驾驶人员根据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件。良好气候条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高车速。 第3.1.16条临界速度 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时的空间平均车速。 第3.1.17条平均速度 一、时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所有行驶车辆地点速度的平均值; 二、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在某一路段上所有车辆行驶距离的总和除以行驶时间的总和。 第3.1.18条计算行车速度(设计车速) 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第3.1.19条交通量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公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我国现行公路交通量调查中,交通量系指折算成载重汽车后的总数,一般以m小时或年计算。 第3.1.20条年平均日交通量 全年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第3.1.21条月平均日交通量 全月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 第3.1.22条年第30位最大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序号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第3.1.23条年最大小时交通量 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中的最大值。 第3.1.24条设计小时交通量 根据交通量预测所选定的作为公路设计标准的小时交通量。 第3.1.25条通行能力 在一定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公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 第3.1.26条基本通行能力 在理想的公路和交通条件厂,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 第3。1.27条可能通行能力 在现实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第3.1.28条设计通行能力 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 第3.1,29条公路服务水平 表示公路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主要以公路上的运行速度。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反映。   第二节公路交通规划 第3.2.1条公路交通规划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客、货运输发展以及政治、国防等的需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效益估价,结合考虑土地使用、资金来源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公路网的长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第3.2.2条交通调查 交通量调查、交通运行特征调查、起讫点调查、交叉口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的总称。 第3.2.3条交通量调查 一定时间、一定期间或连续期间内,对通过公路某一,断面各种类型车辆数量的观测记录工作。 第3.2.4条交通量观测站 设在公路沿线的某些特定地点观测记录交通量的工作站。 第3.2.5条起讫点调查(OD调查) 对车辆出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的综合调查。 第3.2.6条出行 车辆从出发地向目的地的移动。 第3.2.7条境内交通 起讫点与交通过程均在调查区域内的交通。 第3.2.8条过境交通 起讫点不在调查区域内,但通过该区域的交通。 第3.2.9条交通发生 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中出行量的总和。 第3.2.10条交通分布 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之间出行的数量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出行总数量中所占比例。 第3,2.11文通分配 将起讫点调查所得的交通量,合理分配到调查区域内各条公路(包括规划线)上的作业。 第3.2.12条交通预测 根据交通调查资料和发展规律,推算地区或路线、路段等未来交通量的工作。   第四章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 第一节横断面组成 第4.1.1条行车道 公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包括快车行车道和慢车行车道。 第4.1.2条分离式行车道 局部路段采用的各自具有独立路基的供往返车辆分道行驶的行车道。 第4.1.3条车道 在路面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的部分。 第4.1.4条变速车道 高等级公路上的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 第4.1.5条加速车道 供车辆驶入高速车流之前加速专用的车道。 第4.1.6条减速车道 供车辆驶离高速车流之后减速专用的车道。 第4.1.7条爬坡车道 设置在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专用的车道。 第4.1.8条停车带 为使汽车停车而不防碍交通安全,在高等级公路行车道的右侧设置的供临时停车用的地带。 第4.1.9条错车道 在单车道的公路可通视的一定距离内,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 第4.1.10条自行车道 专供自行车行驶的车道。 第4.1.11条(路侧)人行道 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门供人行走的部分。 第4.1.12条分隔带 沿公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行车道用的带状设施。 第4.1.13条中央分隔带 沿路中线设置的分隔带。 第4.1.14条中间带 由中央分隔带及其两侧的路缘带组成的地带(见图4.1.14)。 第4.1.15条路肩 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部分 (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为保持行车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井作为路面的横向 支承。 第4.1.16条路缘带 路肩或中间带的组成部分,与行车道相连接,用行车道的外侧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 色来表示。其作用主要是诱导驾驶员视线和分担侧向余宽功能,以利于行车安全。 第4.1.17条路缘石 路面边缘与其它构造物分界处的标石。一般用石块或混凝土块彻筑. 第4.1.18条侧向余宽 从行车道边缘至路旁障碍物所应保持的一定的横向距离。 第4.1.19条路拱 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其作用是利于路面 横向排水。 第4.1.20条路拱横坡 路拱横向的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 第4.1.21条公路建筑限界 为保证车辆、行人通行的安全,对公路和桥面上以及隧道中规定的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界限。又称净空。   第二节线形与视距 第4.2.1条公路路线 公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第4.2.2条公路线形 公路中线的立体形状。由若干直线段和曲线段连接构成。 第4.2.3条平面线形 公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第4.2.4条纵面线形 公路中线在纵剖面上的起伏形状。 第4.2.5条线形要素 构成平面线形及纵面线形的几何特征。前者为直线、平曲线(主圆曲线及缓和曲线); 后者为直线和竖曲线(圆曲线或抛物线)。 第4.2.6条平曲线 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第4.2.7条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为保证车辆按设计车速安全行驶,对平曲线半径所规定的最小值。 第4.2.8条复曲线 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 第4.2.9条反向曲线 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或径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 第4.2.10条断背曲线 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而成的平曲线。 第4.2.11条回头曲线 山区公路在同一坡面上回头展线时所采用的回转形曲线。 第4.2.12条缓和曲线 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第4.2.13条竖曲线 在公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第4.2.14条弯道加宽 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为适应行车需要,弯道内侧相应增加路面、路基宽度。 第4.2.15条加宽缓和段 设置弯道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见图4.2.15)。 第4.2.16条超高 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第4.2.17条超高缓和段 从直线路段的横向坡渐变到曲线路段具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 第4.2.18条纵坡 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第4.2.19条最大纵坡 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 第4.2.20条最小纵坡 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第4.2.21条变坡点 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相交点。 第4.2.22条平均纵坡 一定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 第4.2.23条坡长限制 对较大纵坡坡段所限定的长度。 第4.2.24条高原纵坡折减 对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 第4.2.25条缓和坡段 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 第4.2.26条合成坡度 公路路面上的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或超高的矢量和(其方向即路面流水线方向)。 第4.2.27条视距 从车道中心线上1.2m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10c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 指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见图4.2.27)。 第4.2.28条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第4.2.2条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第三节公路交叉 第4.3.1条路线交叉两条或两条以上公路的交会。 第4.3.2条道口 公路与铁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 第4.3.3条平面交叉 公路与公路在同一平面上的公路交叉。 第4.3.4条正交叉 两条公路呈近似直角的平面交叉。 第4.3.5条斜交叉 两条公路呈锐角(75"以下)的平面交叉。 第4.3.6条环形交叉 多条公路交会处设有中心岛的平面交叉。所有横穿交通流都被交织运行所代替,而形成一个单向行驶的环行交通系统(见图4.3.6)。 第4.3.7条十字形交叉 四岔公路呈"十"字形的平面交叉。 第4.3.8条1形交叉 三岔公路呈"7'形的平面交叉。 第4.3.9条错位交叉 一条公路与另一条公路垂直相交于两个距离很近的交点上,可以看作两个反向T形交叉相连接(见图4.3.9)。 第4。3.10条Y形交叉 三岔公路呈"Y"形的平面交叉(见图4.3.10)。 第4.3.11条立体交叉 公路与公路或公路与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立体空间交叉。 第4.3.12条分离式立体交叉 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 第4.3.13条互通式立体交叉 上下各层公路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连通的立体交叉。 第4.3.14条首蓿叶形立体交叉 四岔交叉的右转弯均用外侧直连匝道连接,左转弯均用环形匝道连接,呈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N)。 第4.3.15条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只设部分环形匝道,呈不完全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几)。 第4.3.16条菱形立体交叉 设有四条匝道通向被交公路,在次要公路上的连接部分有平面交叉,呈菱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6)。 第4.3.17条定向式立体交叉。 为左转弯运行设有一个以上的直接或半直接匝道相连接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7)。 第4.3.18条喇叭形立体交叉 以刺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T形或Y形)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8)。 第4.3.19条环形立体交叉 主干线为直通式,次要路线与主干线转弯车道呈环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9)。 第4.3.20条匝道 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第4,3.21条平面交叉口 公路与公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 第4.3.22条交叉口进口 车流进入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 第4.3.3条交叉口出口 车流离开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 第4.2.24条加铺转角式交叉口 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构成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4)。 第4.3.25条拓宽路口式交叉口 在接近交叉口的公路两侧展宽或增辟辅助车道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5)。 第4.3.26条分道转弯式交叉口 采用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车辆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6)。 第4.3.27条渠化交通 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第4.3.28条交织 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象。 第4.3.29条交织路段 能安全、顺畅地进行交织的路段,其长度为两导流岛端部问的距离(见环形交叉图)。 第4.3,30条合流 两股车流合为一般车流的交通现象。 第4.3.31条分流 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 第4.3.32条冲突点 在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会点。 第4.3.33条交通岛 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导流岛、中心岛、安全岛等。 第4.3.34条导流岛 为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而设置的交通岛。 第4.3.35条中心岛 设置在平而交叉口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 第4.3.36第安全岛 设置在往返行车道之间,供行人慎穿道路时临时停留的交通岛。    第四节沿线设施 第4.4.1条沿线设施 公路沿线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环保等设施的总称。 第4.4.2条交通安全设施 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和充分发挥公路的作用,在公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照明设备、护栏、标柱、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 第4.4.3条人行横道 在行车道上用斑马纹等标线或其他方法标示的、规定行人横穿行车道的步行范围。 第4.4.4条人行地道 专供行人横穿公路用的地下通道。 第4.4.5条人行天桥 专供行人跨越公路用的高出地面的桥梁。 第4.4.6条护栏 沿危险路段的路基边缘设置的警戒车辆驶离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带设置的防止车辆闯入对向行车道的防护设施以及为使行人与车辆隔离而设置的保障行人安全的设施。 第4.4.7条防护栅 为防止牲畜、行人、非机动车辆等进入高速公路,而在路基以外设置的栅栏。 第4.4.8条遮光栅 为使夜间行车的驾驶人员免受对向来车前灯眩光干扰而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的设施。 第4.4.9条:紧急电话 在高速公路路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供紧急情况时使用的电话。 第4.4.10条反光标志 在灯光照射下,能反光显示图案,文字、便于夜间识别的标志。 第4.4.11条反光路钮 按一定间隔埋置在路面车道分界线或其他标线上的点状反光标识。例如"猫眼"。 第4.4.12条弯道反光镜 设置在视距不足的转弯处,能使驾驶员从镜中看到对方来车的凸面镜。 第4.4.13条公路交通标志 应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安全的设施。一般设在路侧或路的上方。 第4.4.14条警告标志 警告驾驶人员和行人注意前方有急弯、陡坡、交叉口及其他道路状态信息的标志。 第4.4.15条禁令标志 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 第4.4.16条指示标志 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 第4.4.17条指路标志 传递公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 第4.4.18条辅助标志 附设在主标志的下方,起辅助说明作用的一种标志。 第4.4.19条可变信息标志 通过自动或手动变换图形、文学、符号,传递交通信息的标志。 第4.4.20条路面标线 在路面上用镶嵌、涂料等标出的线条、图形、文字等,作为引导车流、人流的标记。 包括:行车道中心线、车道分界线、行车道边缘线、停止线、减速让行线、人行横道线、导流标线等。 第4.4.21条防雪设施 在易于发生雪害的路段设置的防护设施。如防雪栅、防雪棚等。 第4.4.22条防沙设施 在防治公路沙害路段设置的控制风蚀过程的发生和改变沙粒搬运及堆积条件的设施。 第4.4.23条隔音墙 为减轻行车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而设置在公路侧旁的墙式构造物。 第4.4.24条停车场 设在公路外,供存放车辆的场所。    第五章公路勘测 第一节勘察与选线 第5.1.1条踏勘 对公路建设的可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进行野外勘察和技术经济调查并估算投资的工作。 第5.1.2条可行性研究 为确定公路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方案、效益提供依据,在投资决策前所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工作。 第5.1.3条线形设计 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 第5.1.4条公路景观设计 公路的立体线形、构造物型式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美学设计。 第5.1.5条选线 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第5.1.6条路线控制点 任务书中指定通过的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 第5.1.7条定线 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考虑,具体定出公路中线的工作。 第5.1.8条比较线 选线或定线时选出的作为比较方案的路线。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最合理的路线。 第5.1.9条展线 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 第5.1.10条初测 根据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的路线方案的勘测,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及其它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并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内业工作,从中确定采用的路线;搜集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资料。 第5.1.11条定测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在现场进行具体方案的勘测落实,并通过定线、测角、中桩、高程、横断面等以及其他勘测资料的测量调查及内业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搜集、提供有关资料。 第5.1.12条地貌 地表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 第5.1.13条地物 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界、县界等)的总称。 第5。1.14条地形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 第5.1.15条台地 沿河谷两岸和海岸隆起的呈带形分布的阶梯状地貌。 第5.1.16条坯口 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 第5.1.17条平原区 地形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很小的地区。 第5.1.18条微丘区 丘岗低矮,顶部浑圆,地面自然坡度平缓,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 第5.1.19条重丘区 丘岗较高,地面起伏较大,但无明显的山岭自然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 第5.1.20条山岭区 地形变化很大,有明显的山岭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区。 第5.1.21条沿溪线 沿河溪走向布设的路线。 第5.1.22条山脊线 沿山脊布设的路线。 第5.1.23条山坡线(山腰线) 沿山坡布设的路线。 第5.1.24条越岭线 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 第5.1.25条上方调配 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经济合理地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 第5.1.26条土方调配图 表示路基土方纵向调运数量及位置的图。 第5.1.27条土方调配经济运距 路基土方纵向调运与路外借土费用相等时的纵向运距。    第二节测量 第5.2.1条导线 在地面上布设的由若干段直线连成的折线,作为测量路线平面图和地形图的控制线。 第5.2.2条导线测量 测量导线长度、转角和高程,以及推算坐标等工作。 第5.2.3条中线 在公路定线和线形设计过程中所定出的公路中心线。 第5.2.4条中线测量 沿选定的中线,量测转角,测钉中桩,定出公路中线平面位置的工作。 第5.2.5条施工测量 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根据 设计图 农村自建房设计图免费下载设计图纸下载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图谱pdf英文书写纸设计图下载养猪场设计图 在现场进行恢复公路中线,定出构渣物次置等测量放样工作。 第5.2.6条竣工测量 工程竣工后,为编制工程竣工图表、决算,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的一次全面量测工作。 第5.2.7条路线平面图 公路中线及沿线地貌、地物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第5.2.8条交点 路线改变方向时,两相邻直线段的延长线相交的点。 第5.2.9条虚交点 当交点太远或无法安置仪器时,一般在交点前后两直线段上另选能通视的点安置仪器,经量测、计算而得到的原交点(见图5.2.9)。 第5.2.10条转点 中线测量时,因相邻两点不能通视所增设的测站;水准测量时,为传递高程所设的过渡测点。 第5.2.11条转角 交点处后视线的延长线与前视线的夹角(见图5.2.11)。 第5.2.12条偏角 在曲线测设中,曲线上任意点的弦与切线所夹的角(见图5.2.12) 第5.2.13条方位角 由子午线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测线上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者称"真方位角";以磁子午线为准者称"磁方位"角"(见图5.2.13)。 第5.2.14条象限角 子午线的一端(北端或南端)与测线所夹的锐角(见图5.2.14)。 第5.2.15条方向角 采用某坐标轴方向作为 标准方向所确定的方位角(又称坐标方位角)(见图5.2.15)。 第5.2.16条切线长 路线交点至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距离(见图5.2.16)。 第5.2.17条曲线长 曲线的起点至终点之间的弧线长度。 第5.2.18条外(矢)距 交点至曲线中点的距离。 第5.2.19条测站 外业测量时安放仪器进行观测的地点。 第5.2.20条测点 外业测量时被观测的目标点。 第5.2.2条中桩 为表示中线位置和线形等,沿路线中线所设置的编有桩号的桩或标记。 第5.2.22条加桩 路线整桩号的中桩之间,在线形或地形变化等处而加设的中桩。 第5.2.23条护桩 为便于恢复路线位置,在交点等重要桩位周围,按一定要求设置的起固定该桩位作用的附加桩。 第5.2.24条断链 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 第5.2.25条水准测量 测定各点高程的作业。 第5.2.26条水准点 经精确测定高程控制水准测量的固定标点。 第5.2.27条绝对基面 以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高程定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沿用的有大连、大沽、黄河、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第5.2.28条高程 又称标高。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假定水准基面的距离,称假定高程。 第5.2.29条地面高程 地面某点的标高。 第5.2.30条设计高程 工程设计中对某点所要求达到的高程。 第5.2.31条路线纵断面图 沿路线中线所作的竖向断面图。 第5.2.32条中桩填挖高度 路线各中桩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的差值。 第5.2.33条地形测量 测绘地形图的作业。 第5.2.34条基线 经精确测定的直线段,在三角测量中作为推算其他边长的依据。 第5.2.35条地形图 描述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的平面投影图。 第5.2.36条等高线 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第5.2.37条横断面测量 在中桩处,测量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地表起伏形态的作业。 第5.2.38条横断面图 中桩处垂直于公路中线方向的剖面图。 第5,2.39条坑探 用挖坑方式观察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 第5.2.40条钻探 用机具钻孔取样,判定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 第5.2.41条摄影测量 以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等方法得到的像片,经处理后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 第5.2,42条、航空摄影测量 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少量地面挖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图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 第5.2.43条地面立体摄影测量 在地面布设的基线两端,用摄影经纬仪摄取需要的立体像对,经地面立体测图仪处理,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 第5。2.44条地面控制点测量 用精密测量仪器测定地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作业。 第5.2.45条航摄基线 在航空摄影作业中,航摄仪器接连两次曝光瞬间镜头中心间的距离。 第5.2.46条影像地图 以地面摄影、航空摄影等方法得到的像片,经处理后拼制的地图。 第5.2.47条像片索引图《镶辑复照图) 将航摄像片按重叠地物影像拼叠起来,经缩小、复照而成的图。 第5,2.48条航摄像片判读 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几何形状和成像规律,从像片上判释出与像片影像相应的地物、地貌的类别与特性以及某些要素的作业。 第5.2.49条综合法测图 航空摄影和普通测量相结合的测图方法。地物平面位置用航空摄影方法求得,地面高程或等高线用普通测试方法求得。 第5.2.50条全能法测图 在航空摄影测量作业中,用同一种仪器对地物,地貌貌测绘成地形图的方法。 第5.2.51条微分法测图 在航空摄影讪量作业中,将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分成两个独立的步骤,用不同仪器成图的方法。 第5.2.52条像片镶嵌图 将有重叠的多张纠正像片,根据纠正点或摄像进行切割拼接,镶嵌粘贴而组成的一整张像片图。    第六章路基工程 路基 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 路堤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半填半挖式路基 在一一个横断面内,部分为路堤,部分为路堑的路基。 台口式路基 在山坡上,以山体自然坡面为下边坡,全部开挖而成的路基 路基宽度 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 路基设计高程 一般公路指路肩外缘的设计高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指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的设计高程。 最小填土高度 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所规定的路肩边缘至原地面的最小高度。 边坡 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 边坡坡度 边坡的高度与宽度之比。 (边)坡顶 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路肩外缘。 (边)坡脚 路基边坡的最低点。填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挖方路基为边坡底。 护坡道 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取土坑与坡脚之间,沿原地面纵向保留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 边坡平台 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边坡坡面上沿纵向做成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 碎落台 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或边坡上,为防止碎落物落入边沟而设置的一定宽度的纵向平台。 护坡 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总称。 挡土墙 为防止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坍塌而修筑的承受土体侧压力的墙式构造物。 重力式挡土墙 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衡重式挡土墙 利用衡重台上部填土的重力和墙体重心的后移而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上墙。 悬臂式挡土墙 由立壁、趾板、踵板三个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构件组成的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 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壁,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踵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 柱板式挡土墙 由立柱、挡板、腰梁、腰板、基座和拉杆组成,藉助腰板上部填土的重力平衡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锚杆式挡土墙 由钢筋混凝土墙板和锚杆组成,依靠锚固在岩层内的锚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上墙。 锚旋板式挡土墙 由钢筋混凝土墙板、拉杆和锚旋板组成,藉埋置在破裂面后部稳定土层内的锚旋板和拉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 石笼 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笼子。 抛石 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抛填较大石块的防护措施。 路基排水 保持路基稳定的地面和地下排水措施。 边沟 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两侧设置的纵向水沟。 截水沟 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 排水沟 将边沟、截水沟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水沟。 急流槽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坡度较陡、水流不离开槽度的沟槽。 跌水 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沟底为阶梯形,水流呈瀑布跌落式通过的沟槽。 蒸发池 在气候干燥地区的排水困难地段,于公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为汇集边沟流水任其蒸发所设置的积水池。 盲沟 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的排水、截水暗沟。 渗水井 为将边沟排不出的水渗到地下透水层中而设置的用透水材料填筑的竖井。 透水路堤 用大石块或卵石堆筑的具有透水能力的路堤。 过水路面 通过平时无水或水流很小的宽浅河流而修筑的在洪水期间容许水流漫过的路面。 填方 路基表面高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填筑至路基表面部分的土石体积。 挖方 路基表面低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至路基表面挖去部分的土石体积。 借土 为填筑路基,在沿线或路线以外选定的地点所取的土。 弃上 利用挖方填筑路基所剩余的土或不适宜筑路而废弃的上。 取土坑 在公路沿线挖取土方填筑路基或用于养护所留下的整齐土坑。 弃土堆 将开挖路基所废弃的土堆放于公路沿线一定距离的整齐土堆。 回填土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中,完成基础等地面以下工程后,再返还填实的土。 黄土 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质土,干燥时能保持壁立。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产生较大沉陷。 软土 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 淤泥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5。当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O时称为淤泥质土。 泥沼 表层有泥炭覆盖,以下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低洼潮湿地带。 泥炭 喜水植物遗体在缺氧条件下,经缓慢分解而形成的泥沼覆盖层。其特点是持水性大、容重较低。 盐渍土 不同程度盐碱化土的总称。在公路工程中一般指地表下:川米内土中易溶盐含量平均大于0.3%的土。 膨胀土 具有较大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的高液限粘土。 冻土 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且含有冰晶的土。 多年冻上 又称永冻土。指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冻结不融的土层。其顶面以上的上层,冬冻夏融,称季节融化层。永冻土层顶面距地表的深度,称冻土上限,是永冻土地区公路设计的重要数据。 流砂 含水饱和的细砂、微细砂或亚砂土等,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而发生流动的现象。 软弱地基 天然含水量过大,承载力低: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动或固结沉降的地基。 强夯法 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压实的方法。 又称动力固结法。 预压法 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少构造物建成后的沉降量,预先在拟建构造物的地基上施加一定静荷载,使地基上压密后再将荷载卸除的压实方法。 反压护道 为防止软弱地基产生剪切、滑移,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堤两侧填筑起反压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土体。 砂井 为加速地基排水固结,在软弱地基中钻孔,灌入中、粗砂而成的排水柱体。 路基砂垫层 为防止地下水的毛细上升和排除路基的水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在路堤底部铺设的砂层。 压实 对土或其他筑路材料施加动的或静的外力,以提高其密实度的作业。 压实度 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容重与标准最大干容重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标准)最大于容重 按照标准击实试验方法,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在最佳含水量时得到的于容重。 相对密实度 砂土在最疏松状态和天然状态下孔隙比之差与最疏松状态和最密实状态下孔隙比之差的比值。即式中:相对密实度;土的天然孔隙比;最疏松状态的孔隙比;最密实状态的孔隙比。 毛细水 地下水受上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 土石方爆破 在筑路工程中,使用炸药爆破开挖土石方的方法。 抛掷爆破 炸药爆炸时,被爆破岩体的一部分沿最小抵抗线方向被抛出的爆破方法。 爆破漏斗 抛掷爆破时所形成的爆破坑,其半径厂与最小抵抗线W之比称爆破作用指数,即。当=1时,所形成的漏斗称标准抛掷爆破漏斗;当n<1时,称减弱抛掷爆破漏斗;>时,称加强抛掷爆破漏斗。松动爆破炸药爆炸时,岩体被破碎松动但不抛掷的爆破方法。 爆破作用圈 炸药爆炸时所产生的膨胀力和冲击波,以药包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的同心圆。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压缩圈、抛掷圈,破裂圈和振动圈。   第七章路面工程 路面 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公路路基上供车辆行驶的构造物。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 柔性路面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即假设路面各结构层在水平方向是无限大的等厚层,土基在水平方向和向下深度也都是无限大的;各层材料(包括土基)为均质的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服从弹性规律。 (回弹)弯沉 路基或路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垂直弹性变形。 加州承载比(CBR) 路基土、粒料、稳定土等在规定贯入量时所施加的试验荷载与标准碎石材料的同一贯入量时所施加的荷载之比。以百分率表示。此法为美国加州首创,故名。 路面宽度 公路上供车辆行驶的路面面层的宽度。一般指行车道的宽度。 路槽 为铺筑路面,在路基上按设计要求修筑的浅槽。分挖槽、培槽、半挖半培槽三种形式。 刚性 路面面层板体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柔性路面 刚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主要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路面结构层 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垫层。 面层 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 磨耗层 面层顶部用坚硬的细粒料和结合料铺筑的薄结构层。其作用是改善行车条件,防止行车对面层的磨损,延长路面的使用周期。 联结层 为加强面层与基层的共同作用或减少基层裂缝对面层的影响,而设在基层上的结构层,为面层的组成部分。 基层 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上基上。当基层分为多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 垫层 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上基的工作条件。 隔水层 为隔断毛细水侵入路面基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用透水性良好的或不透水的材料铺筑的垫层。 隔温层 为防止或减轻土基的冻害,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用导温性低的材料铺筑的垫层。 封层 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面层或基层,在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沥青薄层。 透层 为使沥青面层与无沥青材料的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低粘度液体沥青而形成的透人基层表面的薄层。 保护层 用粗砂或砂土混合料铺在中、低级路面上的薄层,前者称松散保护层,后者称稳定保护层。其作用是减轻行车对面层或磨耗层的磨损,并易于恢复平整。 补强层 当原有路面的强度不适应交通要求时,在其上加铺的结构层。 高级路面 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或整齐石块作面层的路面。一般适用于交通量大、行车速度高的公路。 次高级路面 用沥青贯人碎(砾)石、冷拌沥青碎(砾)石、半整齐石块、沥青表面处治等作面层的路面。一般适用于交通量较大、行车速度较高的公路。 中级路面 用水结碎石、泥结碎石、级配砾(碎)石、不整齐石块等作面层的路面。一般适用于中等交通量的公路。 低级路面 用各种材料改善土的路面。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公路。 水泥混凝土路面 用水泥混凝土板作面层的路面。 沥青路面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面层的路面的总称。 沥青混凝土路面 按级配原理选配的矿料与适量沥青均匀拌和,经摊铺压实而成的沥青路面。 沥青碎石路面 由一定级配的集料与适量沥青均匀拌和,经摊铺压实而成的沥青路面。 沥青贯入碎(砾)石路面 用沥青贯入法施工的沥青路面。 沥青表面处治用沥青和集料按层铺法或拌和法铺筑而成的厚度不超过3厘米的沥青面层。 块料路面 用石块、水泥混凝土块及木块等铺砌而成的路面之总称。 石块路面 用坚硬耐磨石料经加工成型的石块铺砌而成的路面。 泥结碎石路面 以碎石为骨料,经初步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水结碎石路面 碎石层经洒水碾压,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石粉的胶结作用形成的路面。 级配路面 按密实级配原理选配的砾(碎)石集料和适量粘性土,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 稳定土基层 用石灰、水泥、粉煤灰、沥青等结合料与土、砂砾或其他集料,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的总称。 工业废渣基层 用适合于路用的工业废渣修筑的路面基层。 块石基层 用一定规格的锥形块石,经手工铺砌、碎石嵌缝并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 层铺法 集料与结合料分层摊铺、洒布、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拌和法 集料与结合料按一定配比拌和均匀、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厂拌法 在固定的拌和工厂或移动式拌和站拌制混和料的施工方法。 路拌法 在路上或沿线就地拌和混合料的施工方法。 热拌法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沥青分别加热至规定温度,然后拌和的施工方法。 冷拌法 将一定配比的集料和液体沥青在常温下进行拌和的施工方法。 热铺法 沥青混合料加热拌和后,在规定温度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冷铺法 沥青混合料拌和后,在常温下摊铺、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贯人法 在初步压实的碎石层上浇灌沥青,再分层撒铺嵌缝料和洒布沥青,并分层压实的路面施工方法。 铺砌法 用手工或机械铺筑块料路面的施工方法。 缩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横缝。其作用是使混凝土板在温度降低时不致因收缩而产生不规则的裂缝。一般采用假缝。 胀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横缝。其作用是使混凝土板在温度升高时能自由延伸。应采用真缝。 真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整个厚度上断开的缝。又称平缝。 假缝 在水tNtte凝土路面板上不贯通整个板厚的缝。 横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与公路中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缝。 纵缝 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上设置的平行于公路中线的缝。 施工缝 因施工需要设置的接缝。 传力杆 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胀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圆钢筋,其一端固定在一侧板内,另一端可以在邻侧板内滑动,其作用是在两块路面板之间传递行车荷载和防止错台。 拉杆 沿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纵缝每隔一定距离在板厚中央布置的变型钢筋,其作用是防止路面板错动和纵缝间隙扩大。 路面平整度 路表面纵向的凹凸量的偏差值。 路面粗糙度 路表面骨料的棱角阻止轮胎滑动的能力。通常以路面摩擦系数和路表构造深度来表示。 路面摩擦系数 路面对轮胎的滑动阻力与车轮荷载的比值。 附着力 路面对轮胎的滑动摩擦阻力。 水滑现象 车辆高速行驶时,当路面有薄层积水,由于水膜作用而使车轮滑动,产生飘浮滑移失控的现象。   第八章桥涵工程 第一节桥涵类型 桥梁 为公路、铁路、城市道路等跨越河流、山谷等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建造的建筑物。 公路桥 主要供汽车行驶的桥梁。 公铁两用桥 可供汽车和火车分道(分层或并列)行驶的桥梁。 人行桥 专供行人通过的桥梁。 跨线桥 跨越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等交通线路的桥梁。 高架桥 在公路上代替高路堤的桥梁。 永久性桥 用耐久性材料。如钢、钢筋混凝土、石料等)建造的供长期使用的桥梁。 半永久性桥 下部结构采用耐久性材料(如石料、混凝土等)、上部结构采用木材建造的桥梁。 临时性桥 用非耐久性材料(如木料)建造的或供短期使用的桥梁。 钢筋混凝土桥 以钢筋混凝上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预应力混凝土桥 以预应力混凝土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钢桥 以钢材作为上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污工桥 以石料、砖或水泥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木桥 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桥梁。 正交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路线轴向相垂直的桥梁。 斜交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跨越的河流流向或路线轴向不相垂直的桥梁。 弯桥 桥面中心线在平面上为曲线的桥梁。有主梁为直线而桥面为曲线和主梁与桥面均为曲线两种情况。 坡桥 设置在路线纵坡上的桥梁。 斜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墩台轴线不相垂直的桥梁。 正桥 桥梁的纵轴线与其墩台轴线相垂直的桥梁。 上承式桥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上部的桥梁。 中承式桥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中部的桥梁。 下承式桥 桥面系位于上部结构下部的桥梁。 梁桥 以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简支梁桥 以简支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连续梁桥 以连续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悬臂梁桥 以悬臂梁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梁桥。 联合梁桥 钢主梁和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结合成整体的梁桥。 板桥 以板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拱桥 在坚直平面内以拱(拱圈)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双曲拱桥 拱圈由纵向拱肋和横向一个或多个拱波组成,其外形在纵、横两个方面均呈曲线形的拱桥。 空腹拱桥 拱圈上设有腹拱,立柱或横墙以支承桥面系的拱桥。 实腹拱桥 拱圈上为实体建筑或填料的拱桥。 系杆拱桥 拱与拉杆共同受力的一种拱桥。拱与拉杆间以竖杆或斜杆联结。 衍架桥 以衍架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刚构桥 梁与墩(台)为刚性联结的桥梁。 T形刚构桥 主梁为跨中设铰或挂梁的多跨刚构桥。 连续刚构桥 主梁为连续梁的多跨刚构桥。 斜腿刚构桥 桥墩为斜向支撑的刚构桥。斜拉桥(斜张桥)以通过或固定于索塔并锚固于桥面系的斜向拉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悬索桥(吊桥)以通过两索塔悬垂并锚固干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漫水桥 允许洪水漫过桥面的桥梁。 浮桥 上部结构架设在水中浮动支承(如船、筏、浮箱等)上的桥梁。 开启桥 为通航需要,上部结构能以竖旋、平旋或提升等方式开合的桥梁。 装配式桥 上部结构由预制构件组合成整体的桥梁。 装拆式桥 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是以标准单元金属构件组装而成并可快速拼、拆的桥梁。 涵洞 主要为宣泄地面水流而设置的横穿路堤的小型排水构造物,~般由基础、洞身、洞口组成。 管涵 洞身以圆形管节修筑的涵洞。 拱涵 洞顶呈拱形的涵洞。 箱涵 洞身为钢筋混凝土精形截面的涵洞。 盖板涵 洞身以钢筋混凝土板、条石等作盖板的涵洞。 无压力式涵洞 人口处水流水位(不是涵前积水)低于洞口高度,在洞身全长范围内水面均不接触洞顶的涵洞。 压力式涵洞 人口处水位高于洞口高度,洞身全长范围内充满水流、洞顶承受水头压力的涵洞。 半压力式涵洞 人口处水位高于洞口高度,部分洞顶承
本文档为【公路工程名词术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53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7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12-1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