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暴力美学中的接受美学

论暴力美学中的接受美学

举报
开通vip

论暴力美学中的接受美学 对称性构图。从上到下的神话、历史、 现实的画面结构,形成了神仙灵异系统、 历史系统、社会现实生活系统共生于三 壁,“构成了时空合一、天上地下共存、 过去未来现在互通的囊括宇宙的风神”。 [3]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二者不约而 同地表现了历史,都是按照历史演进的 方向来安排情节、人物,虽说武梁祠画 像石囊括了神仙、历史人物和当时的现 实人物生活,总的来看,却是反映了人 的思想意识的演进历程,从对神的崇拜, 到帝王的崇拜,到审视关注自身的生活。 其在历史这个大“观”上与图拉真记功 柱是一致的。 总之,东西方艺术形...

论暴力美学中的接受美学
对称性构图。从上到下的神话、历史、 现实的画面结构,形成了神仙灵异系统、 历史系统、社会现实生活系统共生于三 壁,“构成了时空合一、天上地下共存、 过去未来现在互通的囊括宇宙的风神”。 [3]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二者不约而 同地表现了历史,都是按照历史演进的 方向来安排情节、人物,虽说武梁祠画 像石囊括了神仙、历史人物和当时的现 实人物生活,总的来看,却是反映了人 的思想意识的演进历程,从对神的崇拜, 到帝王的崇拜,到审视关注自身的生活。 其在历史这个大“观”上与图拉真记功 柱是一致的。 总之,东西方艺术形式上、技法上、 材料上的种种不同是艺术形式成熟以后 慢慢呈现出来的。从武梁祠画像石和图 拉真记功柱呈现出这种种的“同”上, 印证了摩尔根的观点,意味着东西方艺 术的起源是相似的,人类的思想也总是 相似的。正如张道一在其《造型艺术的 原始思维——论艺术创造思维的三种形 式》中所提出的 :“人们对于艺术的早期 思维,一开始就不是从一个角度出发, 而是采取了多元的、多角度的,因而也 就出现了多种形式,这些形式至少表现 在三个方面:(一)写实的,画他周围所 能见到的事物;(二)想象的,表现脑 子里所想的,给他创造一个形象;(三) 观念的,为了表达某一概念,或借物寓 意,或创造一个抽象的符号,所以艺术 生来三条腿。”“三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并 用。”事实上也是这样,中西方早期的 艺术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的,只是随 着文明的发展,不同地域,不同环境, 到后来才真正呈现出了种种表象的或者 内在文化思想上的迥异。 参考文献 : [1] 巫鸿 .武梁祠:中国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 李格尔 .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 [M].长沙: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彭吉象 .中国艺术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7:50. [4] 大英艺术百科全书2[M]. 桂林:广西美术出 版社,1994:16 [5] 沃特金 .西方建筑史 [M].傅景川,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6]昂纳 ,弗莱明.世界美术史 [M].毛君炎,等 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 [7] 宗白华 .美学散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81. [8] 南希·H.雷梅治 ,安德鲁·雷梅治 .罗马 艺术——从罗慕路斯到君士坦丁 [M]. 郭长 刚,王蕾,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9]昂纳,弗莱明.世界艺术史 [M]. 范迪安,主 编 .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2. 陈晓莹 :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 徐湘豫 Xu Xiangyu 论暴力美学中的接受美学 On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Violence Aesthetics 暴力美学源于美国,它通过枪战等 动作暴力场面的渲染来吸引观众,观众 在接受过程中往往被暴力画面的外表所 震撼,感官上受到极大的刺激,其中北 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 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 对当代电影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在中国, 吴宇森毫无疑问是暴力美学的最杰出的 代表,好莱坞影评界把他的风格诠释 为“优美的慢动作连续镜头、断奏编辑、 冰封并溶解的框架,是具有带着情感和 视觉美丽的新深度的动作电影,是高度 暴力风格与情节剧的交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崛起的接受美 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和姚斯认为: 读者不应该再是被动的以及被忽视的群 体,而是构成文学乃至文学史的主角, 一部作品的完成,尽管有作家通过媒介 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但是,如果没有读 者的参与,它还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文 学作品正是由于读者的阅读参与,才具 有了长久的生命力。这正如美籍学者宇 文所安所说:“如果我们的文学史写作 是围绕着‘重要的’作家进行的,那么 我们就必须问一问他们是什么时候成为 ‘重要作家’的,是什么人把他们视为 重要作家,根据的又是什么样的标准。”① 我们不妨借用一下毛泽东1945 年在《抗 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讲 话中“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 原子弹是空的”这句话说,“只有作品 和作家而没有读者的文学史,这个文学 史是空的”。 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变化多端的社 会,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历史、 文化、艺术、社会等等的诸多差别,导 致了作品被解读的面目也是千差万别, 造成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读者。而 且,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价值往往并不是 一下子就能显现出来的,它需要一段时 间的积淀过程,当大浪淘沙之后,创作 的价值最后被读者所认可,而这种发现 也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就 像屈原、李白的诗歌,当他们写作的时 候,并不以为自己的诗篇就是浪漫主义, 杜甫的诗歌也没有标榜现实主义。同样, 暴力美学电影正是体现了接受者对电影 中的打斗、枪战等暴力场面由于理解不 同而形成的一种美学理解。 进入工业时代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 以来,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节奏的不断 加快,能够安心、静心地进行文艺创作 的认真、负责、严肃的作家越来越少, 同样,能够有大块时间来仔细读书、欣 赏作品的读者也在日趋减少。而读者也 似乎厌倦了大部头的著作,短平快的文 艺快餐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读者》 多年稳居中国期刊销量第一就可以清楚 地看到这一趋势。而暴力美学电影在中 国的走红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条件下 的产物,它既是对文艺一种另类的非正 统的接受和表达,同时也是一种反拨。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接受是第 一性的,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 在,甚至决定了作品的存在,一部作品 如果没有读者的阅读参与,那么作品就 不存在。姚斯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 的挑战》中指出:“文学作品并非对每 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 现的自在客体,而像一部乐谱,要由演 奏者将它变成音乐。只有阅读活动才能 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 予它现实的生命。”②而暴力美学中那舒 缓华美的枪战(包括枪声、换弹匣的声 音等)、动作、打斗、爆炸之类的声光 效果,依本人愚见,都是一个噱头,其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快乐 地坐在影院欣赏电影作品,参与对作品 的阅读。毋庸置疑,观众是一个鱼龙混 杂的群体,既有人喜欢阳春白雪,又有 人喜欢下里巴人,为了让这些沉默的大 多数能认同暴力美学电影,所谓的炒作 和包装的噱头手法,我们以为,只要用 之适度,还是无可厚非的。所谓内行看 门道,外行看热闹,就是这个道理。在 暴力美学的早期代表作品《英雄本色》 中,不同的观众所得到的绝对不是同一 Art History and Theories NORTHERN ART·2009/1 63 个感觉,我们都有从少年时代的青涩逐 渐走向成年的理性和成熟的一个过程, 但是,如果观众是年轻人,最难忘的应 该还是小马哥潇洒的墨镜、戏谑不羁的 笑容、充满弹孔的黑色风衣、威力巨大 的霰弹枪、激烈的交火、枪战、爆炸之 类炫目的东西,反而对作品内涵的体会 除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外,别的方面倒是 没有多少认识。但是,我们从对待读者 的层面上来看,暴力美学和接受美学在 对待读者的态度上是高度一致、不谋而 合的,也就是非常强调读者以及读者对 作品的接受,并且以这种接受作为至高 无上的中心,即便读者仅仅接受了一点 点皮毛,或者感官上受到了视觉的轰炸, 他们也仍然是作品的主人。而且也正因 如此,通过时间的流逝,观众慢慢地悟 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读者对作品的这 种不同程度的解读,也使得作品的内涵 以更加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 第二,接受美学认为,只有经过读 者“拯救和延续”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 品。“在姚斯看来,艺术审美经验中的 否定性痛感并不是一般审美经验的基本 感受,而只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受,一 般审美感受的突出标志恰恰是快乐与享 受。”③但是,一部作品,它本身就是一 个具有多层次而未能展开结构的整体, 读者对作品中那些不确定的信息点进行 解读的过程中,势必会对作品方方面面 的意义作出各种期待、预期和判断。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相当大 的一部分观众把暴力美学的作品看作动 作片、枪战片等等商业电影,猛地一看, 也似乎就是如此。然而,静下心来仔细 观察,我们发现绝对不是这样,当你透 过枪林弹雨中那缓缓展开翅膀飞翔的白 鸽、肃穆静谧的教堂、巧妙的故事情节 背后深沉的人文精神,看到作品满足了 读者内心自由自在的阅读要求,同时继 承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中除暴安良的主 体模式,恢复了侠客救人济世的尊严、 责任以及自由不拘、至情至性的精神本 质的时候,当繁华散尽、吹尽狂沙始到 金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暴 力美学作品中找到了一种发自灵魂的心 理认同,由此获得了非功利的审美自由 以达到心灵的解放,暂时地获得“乌托 邦”式的幻想满足。吴宇森在好莱坞导 演暴力美学的又一巅峰之作《变脸》对 此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尽管主演尼古 拉斯·凯奇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都是美 国人,但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 雅、伤感而又充满侠义精神的内涵和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是不折不扣的中 国味道。无论是带着小孩突围,还是善 恶的最后对决,我们都能从中既看到香 港早期优秀影人张彻威猛凌厉的暴力风 格,而又不失胡金铨绵软淳厚的古朴之 风,这种暴力之美通过作家对作品的精 心安排巧妙地传达给了读者,使读者对 作品内涵的理解得以延续,从而产生了 强烈的共鸣,对作品的内涵以及剧中主 人公的命运不由自主地更加关注,进而 和作品产生了更好的互动。 第三,接受美学认为,“各种文学 现象和文学作品之间根本上是通过各个 时代的各种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建立起 联系的”,④同样,作为电影艺术表现手 法之一的暴力美学也是在当下这个特定 的时代通过读者的各种阅读期待视野而 建立起来的。它的“召唤解构”表现在, 只要一提到吴宇森,观众都会被唤醒到 他那“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炼的 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 倒”的以往阅读记忆之中,将读者带入 到一种特定的情感之内。但是,任何事 物都是两面性的,一方面,读者对作品 一旦有了固定的阅读期待视野模式,就 说明这种风格的作品确有非常吸引读者 的地方,比方说枪林弹雨、血肉横飞、 刀光剑影的背后其实是充满激情的正义 和邪恶的对立,在看似模糊的正邪界限 之中,吴宇森对忠诚和情义进行了高度 的赞美,即便是坏人之间的,同时另一 方面,就像姚斯所说,“作品的艺术性 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所需求的 ‘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⑤如果作 家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创新求变而有所突 破,一味地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话, 那么,风光过后必定是无限寂寥,《风 语者》票房不佳,影评界对之恶评如潮, 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创新的重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吴宇森沉寂下去之后,中国暴力美学尽 管高潮已过,但是多少还是留有一些余 响,而且又分为两个主要支流,我们不 妨称之为后暴力美学时代,它利用观众 昔日对此种类型的作品的美好回忆来榨 尽它的最后价值。 其一是以冯小刚《夜宴》为代表的 以及近年来一些类似的所谓中国大片, 这部冯氏作品将暴力拍得无比精致和华 美,影片的杀戮场面犹如工笔描绘,但 是其作品中不但缺少了他往日的冷幽默, 而且没有了暴力美学作品中那让人感到 温暖的情义,反而以宫廷间冷酷的权谋、 欺骗代替了侠客的自由和正义,把人性 的畸形、变态和扭曲,上升到了美学的 非凡高度。人性中的爱、善、美和除暴 安良的道德底线一退再退,直至几乎都 找不到了。这种所谓的打着暴力美学旗 帜的作品,其内核实质上是膜拜在伟人 强权脚下乞怜的权力美学。“耐人寻味 的是,这种权力美学被抬升,受到褒扬 和推广,成为光芒四射的样板……民众 掏钱购买这种视觉‘教科书’,从中学习 各种反面的道德经验,就此滋养着人性 中最危险的部分。可以想象,在‘教科书’ 诲人不倦的指导下,这些黑暗影像将在 未来发扬光大。”⑥ 暴力美学的另外一个分支是以甄子 丹为代表的动作电影,以《导火线》为 代表作品,和以往的暴力美学电影不同 的是,在对待恶的问题上,该作品由中 国影视作品传统中总是恶人先出击并且 在中前期占尽优势,直到最后时刻正义 才能战胜邪恶的传统老套模式,变成 了正义者的主动出击,并且使恶的一方 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力量对比上都很快 被正义者主动出击的光芒所震慑,这是 一种对观众期待视野的自觉的陌生化处 理,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上稍微超出了一 点观众的期待视野,但是又不是“羚羊 挂角,无迹可寻”,这种由文学文本不 断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 但是又不停地打破这种期待从而使新的 阅读经验提高到意识层面而构成新的期 待视野的美学效果,使读者受到了强烈 的吸引。一方面它继承了吴宇森作品中 侠义的美好精神,这也是影片最大的亮 点,同时,它又保留了典型暴力美学电 影的感官刺激效果,充分运用甄子丹矫 健的身手以及打斗枪击等等镜头语言的 转换,迎合了观众阅读的快感,满足并 突破了观众的审美趣味,给观众带来了 极大的审美享受。在暴力美学作品风光 不再的今天,这种变化既是对暴力美学 电影内涵的延续,也是在新时期作品转 型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任何理 论学说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我们看到,“文学作品就是在理解过程 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 存在展示为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效 果史”。⑦通过用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和 理论来审视批评暴力美学作品,我们不 难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在作品的创作 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读者的参与批评, 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空 的。无论任何作品,当读者读完它之后, 它所呈现的主题思想都应该感情是真 的,人性是善的,让人觉得世界和生活 是美的,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珍惜的。即 便是从暴力、杀戮、丑恶等反面讲述的 作品,它也应该有一个道德的尺度来衡 量它,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它,制约它,并且让读者从 恶的绝望中看到善良、真诚、美好的彼岸。 注释 : ①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田晓菲译,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8页。 ②赵宪章,《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 精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60页, 转见于拜龙梅,《试论接受美学》,载于《天 府新论》,2007年12月,第188页。 ③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月第2版(增补版), 第292页。 ④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05 年 8月第1版,第353页。 ⑤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 版社1987年版,第 31页,转见于朱立元 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 2005 年 4月第 2 版(增补版), 第290页。 ⑥朱大可,《大片的帝国暴力美学》,载于《中 国新闻周刊》,2007年1月29日,第84页。 ⑦同③,第287页。 徐湘豫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2007 级研究生 美术史论 64 北方美术·2009/1
本文档为【论暴力美学中的接受美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3610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0-01-14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