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铁旋风苏俄BMP步兵战车发展思想全解析_欣利

红色铁旋风苏俄BMP步兵战车发展思想全解析_欣利

举报
开通vip

红色铁旋风苏俄BMP步兵战车发展思想全解析_欣利 口 欣 利 B MP 系列步兵战车自从 !: 世 纪 6 0 年代诞生以来 , 就以 其独特的设计思想而自成 · 派 。 它曾参加过苏军入授阿 的军队 , 可以说BM P系列步兵战车在苏式 武器装备中, 是仅次于 A K 一4 7和 T 一55 的 “明星 ” 装备。 该系列步兵战车对世界各国 步兵战车的研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 一方 面它被作为首要假想敌和超越的目标 , 另 一方面它也被广泛借鉴和参考 , 目前装备 于我国机械化部队的86 式步兵战车就是参 考了BMP一 l的设计研制的 , 不仅如此 , 我...

红色铁旋风苏俄BMP步兵战车发展思想全解析_欣利
口 欣 利 B MP 系列步兵战车自从 !: 世 纪 6 0 年代诞生以来 , 就以 其独特的设计思想而自成 · 派 。 它曾参加过苏军入授阿 的军队 , 可以说BM P系列步兵战车在苏式 武器装备中, 是仅次于 A K 一4 7和 T 一55 的 “明星 ” 装备。 该系列步兵战车对世界各国 步兵战车的研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 一方 面它被作为首要假想敌和超越的目标 , 另 一方面它也被广泛借鉴和参考 , 目前装备 于我国机械化部队的86 式步兵战车就是参 考了BMP一 l的设计研制的 , 不仅如此 , 我 国新型步兵战车的研制也借鉴 一r BM P 系 列步兵战车的成功经验 。 然而在西方军事 观察家眼里 , BM P 系列步兵战车往往是 “不堪 一击” 、 “铁棺材” 、 “薄皮大陷” 等的 代名词 , 即使新型的 B MP一 3 也存在 “弹 药容易殉爆 ” 等致命缺点 , 因此我们看到 的舆论报道 , 经常是贬多褒少 , 水分颇多 , 究竟应该如何评价 B M P 系列步兵战车 呢?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苏俄步兵战车发展 思想来对 BM P 系列步兵战车作出客观的 评价 。 富汗战争 、 中东战争 、 印巴战争、 两伊战 争 、 车臣战争及两次海湾战争 , 具有卜富 的实战使用经验。 B MP系列步兵战车产量 大 , 仅 BMP一 1就生产了约 240 00 辆 。 除前 苏联外 , BMP一 l/ 2 / 3 型步兵战车还装备 了华约各国 、 朝鲜 、 韩国 、 占巴 、 印度 、 埃 及 、 伊拉克 、 伊朗 、 阿联酋等20 多个lF4 家 研创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坦克被大量运 用 于战场 , 装甲突击战术被运川到极致 , “陆战之王 ” 频频发威 , 整个欧洲在装甲履 带 F瑟瑟发抖 。 但是坦克毕竟无法完全取 代步兵 , 它 自身固有的缺陷也使它不可能 完成 ‘切作战任务 , 因此只有步兵和坦克 密切协同作战 , 才能有效发挥坦克的巨大 威力 。 然而 , 步兵单靠双腿行走是无法跟上 坦克行驶速度的 , 要想和坦克协同作战 , 必 须让步兵拥有和坦克 一样的机动能力 。 但 是 , 由于无法保证步兵在机动过程中免遭 敌火力打 l卜, 传统的军用卡车运输方式不 能胜任步坦协同作战任务 。 德国首先认识到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井且生产 了 Sd K fz 25 0 系列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用 「 支援坦克作战 , 而苏联则通过在坦克车体 和炮塔上搭载步兵的方式来解决步兵的机 动问题 , 但是紧紧攀附在坦克炮塔上的步 兵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 极易受到火力打击 遭受损失。 因此苏联战后总结战争经验 , 在 2 0 世纪 5 0 年代相继研制出 B T R 4 0 、 B T R 152 、 B T R 50 等轮式和履带式装甲输送 车用于装备摩托化步兵师 , 这些装甲输送 车拥有和坦克相当的机动性能 , 可以安全 快速地将步兵输送到战场 , 并且有限地支 援步兵作战 。 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 , 根据苏 联对当时军事形势的判断 , 未来发生使用 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 而 已装备摩托化步兵的装甲输送车性能已经 无法满足未来战争要求。 因此需要 一 种能 让步兵在核战争的条件作战 , 可以迅速通 过放射性沽染地区 , 乘车协同坦克作战扩 大核突击效果的新型战斗车辆 , 这就是苏 军发展世界 _l二第一辆步兵战车BM P一 1的契 机 。 独特的外形 、 低矮的车身和搭载的步兵 , 更 可怕的是 , 它安装有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 导弹! 西方曾一 度认为BMP一 1装备的火炮 为D 一56T 76 2 毫米反坦克炮的改进型 , 加 之炮管 卜安装的新型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 使得 BM P一 1 看起来拥有极强的反坦克能 力 , 这给西方世界带来一片恐慌 。 然而随着 BM P一 1的性能数据逐步公开 , 人们更加惊 讶的发现原来该车装备 了一 种全新日径的 火炮 , 即2 A 28 型73 毫米低压滑膛炮 , 这在 前苏联火炮口径序列中可以算一个异类。 2 A 2 8 为低仄滑膛炮 , 口径 73 毫米 , 发射 SPG 一9 定装式火箭增程破甲弹和杀伤弹 , 有效射程 10( 刃米 , 破甲厚度大于 390 毫米 该炮安装有自动装弹机 , 采用定角装填。 该 炮配用的炮弹其实就是SP G 一9式 73 毫米重 型反坦克火箭筒所使用的火箭增程破甲弹。 在炮管_L方 , 安装有苏制g M 14 型婴儿反坦 克导弹 (西方称 A T 3 赛格)的发射导轨 , g M 14 型婴儿反坦克导弹有效射程 3 0 0 0 - 5 0 00 米 , 除了反坦克外还可对付其他装甲 目标或防御 f事。 异弹长864 毫米 , 直径 120 毫米 , 全弹重 11 . 3 公斤 , 平均 飞行速度 120 米/ 秒 , 导弹战斗部采川空心装药单锥型战 斗部 , 对均质钢装 IP的静破甲深度大于700 毫米 。 在 20 世纪 60 年代 , 这样的火力组合 算是威力 1·足 , BMP一 l不仪可以支援步兵 作战 , 而且对 , 时的主战坦克也有 1定的 威胁 。 然而 , 当苏军装备BMP一 1后便发现该 车火力的实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却无法满足战场需要 , 而同时安装 ‘}, 「l径火炮和反坦克导弹两种 武器系统的缺点也暴露出来 : 除 了需要占 用步兵战车较多空叭11来携带弹药以外 , 贮 存在步兵近旁的弹药 枝殉爆还将造成灾 难性的损伤 。 2A 28 型火炮由干膛压较低 , 炮 弹的初速只有 435 米 / 秒 , 加之该炮弹弹体 较长(弹径 73 毫米 , 而弹 长则有 1123 毫米), 在 飞行过程中极易受横风的影响 , 因此该 火炮的命中精度较低 , 且射程有限 。 另 方 并不实用的强大火力 196 7 年 1 1 月 , BMP一 l 在苏联红场I阅 兵中首次亮相 , 它带给西方军事观察家和 记者们强烈的震撼 , 这种感觉不仅来自其 70 旧 跨咋 t 半月刊. 2 00 5 年 12 月. 总第 5 29 期 . 印度军队袭备的日拟护一 , 步兵战车 。 面 , 由于该火炮没有安装稳定器和测距装 置 , 因此无法行进间射击 , 更不能保证首发 命中率 , 作战效能较为低下 。 gM 14 型婴儿 反坦克导弹系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 采取三 点法手控导线制导方式 , 射手完全依靠经 验判断导弹偏离瞄准线的偏差量 , 并通过 导线手动操纵遥控导弹 。 这样的制导方式 对射手的操作水平有较高要求 , 导弹的命 中率受射手训练程度和心理素质影响较大 , 理论命中率为7口编左右 , 但在实战中的命中 率远低于这个指标 。 另外该导弹同样存在 飞行速度慢及受横风影响大的缺点 , 且发 射特征明显 , 容易暴露目标 , 攻击死角较 大 , 无法行进间发射。 该导弹的再装填也很 成问题 , 为保护射手的安全 , 该导弹设计成 可由炮长在车内将导弹通过炮身管基部上 面的舱 口推入导轨进行再装填 , 然而导弹 入轨后必须使折叠着的4片尾翼展开 , 这个 过程很难从车内完成 , 所以乘员常常得从 车外进行导弹的再装填。 由于飞行速度慢 、 发射特征大容易暴露 目标 , 再装填时间长 等缺点使得该导弹的持续作战能力大打折 扣。相比之下 , 西方步兵战车采用的外置多 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更为实用 。 由于技 术水平的限制 , BMP一 1的武器没有发挥出 应有的战斗力 , 也背离了设计的初衷 , 成了 中看不中用的 “鸡肋” 装备 , 这也是 BMP - l饱受批评和备受争议的原因 。 时候步兵宁愿挤坐在车顶行军 , 步兵战车 的防护力形同虚设 , 这无疑会导致乘车步 兵不必要的伤亡 。 低矮的外形是苏军坦克 装甲车辆传统的设计特点 , 除了降低车辆 被弹面积外 , 更多的是考虑到适应核战争 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 按照苏军当时的核突 击战略 , 首先使用战术核武器密集突击开 路 , 尔后坦克装甲部队开辟出的核走廊 , 迅 速穿插到敌军后方 , 扩大核突击战果达到 作战目的 。 因此坦克装甲车辆的设计必须 充分考虑到核战争条件下的防护问题 , 低 矮的车身投影面积小 , 受核武器爆炸产生 的辐射 、 冲击波等的影响也较刁、 车体外部 附加设备少 ; 加之广泛配备完善的三防措 施 , 使得坦克装甲车辆无须作任何准备即 可在核爆炸之后迅速通过放射性沽染地区 投入作战。 BM P一 1设计有完善的三防装置 , 当发生核爆炸时 , 发动机 、 动力舱百叶窗 、 各舱盖 、 风扇 、 增压装置以及炮塔的电驱动 装置立即关闭 , 并将空气滤清系统打开 。 冲 击波过后将空气增压装置开启 , 在超压的 情况下 , 将经过滤清的空气送往乘员舱和 载员舱。 B入IP一 1可容纳全副武器士兵8 人 , 每侧4 人 , 背靠背乘坐 , 人员通过车后双开 「1出入 。 为达到降低车高缩小投影面积的 目的 , 车内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 载员舱被 中间夹层分为两部分 , 在中间夹层安排有 柴油箱和蓄电池盒 , 后门也被设计成可以 储油 , 左右门内的空间分别能储油印 升和 70 升。 如此大的装载密度 , 不仅牺牲了载员 的乘坐舒适性 , 而且一旦中弹后引起的 二 次效应也是极为致命的 。 炮塔的外形同样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 流 线形的单人炮塔设计成倒扣的盘子形状 , 最 大限度降低了高度 , 由于内部空间小 , 所以 拥挤的旅员舱 BM I ,一 1另一个备受指责的设计就是内 部空间狭小、 乘坐舒适性差 , 全副武装的士 兵在车内移动相当困难 , 长时间乘坐体力 消耗很大 , 士兵很容易感到疲劳 , 因此很多 无法安装大口径高膛压反坦克炮 。炮塔体积 小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仅能容 下炮手一人操 作 , 而车长只好坐在驾驶员后方车体内, 这 个位置的视野受到右后方炮塔的遮档影响 , 盲区较大 , 车长无法获得) 刃度的观察范围 , 指挥观察极为不便 。西方观察家发现在苏军 演习中 , 车长经常在炮塔位置指挥 , 原车长 位置则让位给步兵班长或炮手 , 车长一人承 担指挥车辆 、观察瞄准和射击任务显然忙不 过来 , 这极大地影响了车辆的火力发挥 。 同 时原车长位置作为步兵班班长的位置也显然 有问题 , 因为在班长下车指挥战斗时 , 将会 不得不从车顶舱口跳下车 , 这无疑是很危险 的。 相比之下 , 同时期西方的步兵战车则普 遍采用双人炮塔 , 将车长置于全车最高点的 优势显而易见 。 为了保证步兵在核辐射污染条件下的 乘车作战能力 , BMI〕一 1 在车体两侧每个士 兵座椅面前各设有4个球形射击孔和对应的 电热式潜望镜 , 每个射孔附近都有废弹壳 收集器和用于排除火药气体的通风装置 。 关于射击孔的作用 , 有的观点认为步兵在 乘车状态下 , 受到车体颠簸和潜望镜观察 范围等因素的限制 , 射击精度较差 , 难以有 效发挥作用 , 且射击孔会破坏装甲的结构 强度 , 对防护不利。 而苏军的理论认为 , 乘 车士兵通过射击孔射击并不一定能消灭敌 人 , 但是可以破坏或干扰敌人的瞄淮 , 防止 敌方火箭筒手等单兵击毁己方坦克 , 射击 孔在某些方面同二战时期坦克的航向机枪 起的作用相似 , 只要能够保护已方不受到 攻击 , 那么就达到了设置射击孔的 目的 。 动力性能 BMP一 1 步兵战车为钢装甲全焊接结 构 , 动力舱在驾驶员和车长右侧 , 动力装 置为V 型6缸液冷柴油机 , 汽缸夹角120 度 , 功率为 22 1 千瓦(300 马力)。 行动部分采用 扭杆悬挂 , 主动轮在前 , 诱导轮在后 , 每 侧有6 个负重轮和3 个托带轮 。 第一和第六 负重轮处有液压减振器 。 BMP一 1单位功率 达 17 千瓦 / 吨 , 远超过同时期主战坦克(T 一 62 为 11 . 4 千瓦 / 吨), 因此机动性能较强 , 同时该车还具有浮渡能力 , 在浮渡人水前 应将车首防浪板竖起 , 排水泵打开 , 并将 驾驶员中间的潜望镜换成高潜望镜 , 在水 中依靠履带划水推进 , 最大水上速度 7 公 里 / 小时 , 可以浮渡通过一般的江河 . BM P一 l的出现让步兵拥有了超越主战坦克 的机动能力 , 满足了苏军核战争背景下的 大纵深作战理论 , 可以在核 、 生 、 化条件 下运载步兵协同坦克完成作战任务 , 代表 了当时先进的作战思想。 紧接着 , 西方各 国也相继发展出自己的步兵战车 , 如美国 的 M 一 2 布雷德利 、 英国的武士 、 法国的 A M X 一 10 P 、 德国的黄鼠狼 、 日本的 89 式 步兵战车等 , 研制时均将BMP一 I作为头号 假想敌并大量装备部队 , 可以说BMP一 1步 兵战车的出现让步兵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 火力思路的转变 由于 BM P一 1火力的缺陷 , 使得它不仅 不适合反坦克作战 , 而且也难以承担支援 步兵下车战斗的任务 , 因此进入 70 年代后 苏军着手对BMP一 l的武器系统进行改进井 寻求替代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改进的重点在 f提高车载 武器系统的命中精度 。 改进 上作的重任落 到了车里雅宾斯克坦克J一和库尔干拖拉机 厂身上 , 军方经过对 〔J一试制的儿种原型 车进行严格的试验对比后 , 最终决定采用 库尔干拖拉机厂的 “67 5 仁程” 原型车作为 苏联的下一代步兵战车 , 定型为BMP一2步 兵战车。 与BMP一 1不同的是 , BM P一2不仅 采用了双人炮塔 , 而且舍弃了大口径火炮 , 转而采用 30 毫米「J径 2 A42 机关炮作为主 炮 , 导弹武器则采用新型红外半自动制导 g M l l3 型竞赛反坦克导弹系统 (西方称 AT 一 5拱肩 )。 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 , BMP - 2 底盘由 BMP一 1改进而来 , 这样一来可以 更好的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 BM P一 1 生产 线 , 缩短生产时间 , 但同时也继承了BMP- l载员舱过小的缺点 。 在 BMP一 1的改进过程中 , 一向重视 反坦克作战能力的苏军曾经考虑继续使用 原有 7 3 毫米 口径低压滑膛炮作为主要武 器 , 试图通过增加火炮身管长度来改善命 中精度 , 并结合新型破甲弹的使用来提高 穿甲威力。然而长身管炮在和30 毫米2 A 42 机关炮进行对比射击时 , 苏军发现小口径 机关炮反坦克作战更有优势: 坦克在命中 一发73 毫米炮弹后仍然能保持战斗力 , 当 然这和主战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 不无关系 。 而 30毫米机关炮连续击中坦克 后 , 不仅可以破坏坦克的外挂附属物 、 观 瞄系统等 , 而且可以穿透坦克薄弱部位 , 低的射速 , 而后者为了拦截低空快速目标 , 更注重以高射速保证拦截效果。 BMI〕一2装备的gM ll3 型竞赛反坦克导 弹并没有采用西方步兵战车常见的炮塔外 置多联装发射筒方式 , 仅在炮塔顶部中间 安装了一具发射筒 , 发射后仍需要乘员打 开舱门再装填 , 持续作战能力较差 , 对付坦 克只能采用打了就跑的作战方式 , 联想到 大口径反坦克火炮被多用途的小口径机关 炮替代 , 我们不难看出BMI,一2 步兵战车已 不再以反坦克作战为主 , 而是以支援坦克 和步兵协同作战为主。 那么反坦克导弹在 步兵战车上是否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 除了遇到敌方坦克时迫不 得已自卫以外 , 反坦克导弹还可以有效摧 毁地面工事 、 火力点和集群有生力量 , 新型 战斗部如杀伤爆破战斗部 、 温压战斗部等 的应用 , 将使反坦克导弹多功能化 , 有效弥 补小 lJ 径机关炮威力的不足 , 从而有力地 支援步兵下车作战 。 如发动机舱 、 外置燃料箱等 , 造成破坏 , 令 坦克丧失机动性能乃至战斗力 。 随后的试 验表明 , 高射速的30 毫米机关炮对付空中 目标的毁歼效率最高, 同时对付其他地面 软硬 目标也具有足够的通用性 , 配合使用 新型半全动制导反坦克导弹 , BM P一2的火 力组合可以对付大多数战场 目标 , 作战效 率远超过 73 毫米低压滑膛炮 , 这个武器系 统相比 BMP一 l更加实用有效 。 30 毫米 2A42 机关炮的俯仰角为 一5 度熨 + 75 度 , 被认为可以用来对付低空目标 , 因 其初速高 、 射速快 , 对低空目标特别是贴地 飞行的武装直升机射击有 一 定的威胁。然而 BM P一2 并未配置雷达或光电对空跟踪瞄堆 系统 , 无法保证对空射击精度。 苏军并未迷 信小口径机关炮的防空能力 , 在机械化部队 中配置了专门的自行野战防空系统 , 而在部 分步兵战车上都配备有 l一2枚 9K 32 型箭一 2 肩射防空导弹 (西方称 SA 一7 圣杯) 作为补 充 。 BMP一2 主炮的大仰角设计初衷只是兼 顾防空作战考虑 , 没有想到却在阿富汗战争 中大显身手 , 大仰角的机关炮对付盘踞在高 处的阿富汗游击队可谓得心应手 , 结合使用 A G 一 17 型 30 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 , 反游击 战效果非常好 。 在 20 翅丝己oo 年代的车臣战 争中, 大仰角设计再次被证明在城市巷战中 能够有效对付高层建筑和房顶上的目标 。应 当注意的是 , 步兵战车采用的小口径机关炮 和小口径高炮是不同的 , 根据作战任务的需 要 , 前者更注重单发命中精度 , 往往需要较 双人灼堪 B M P 一 1 饱受争议的车长的位置在 BMP一2 上终于得到了解决 , 双人炮塔的采 用将车长置于全车最高点 , 获得了全方位 观察视野 , 但是由于 B M P 一 2 继续采用 BMP一 1的车体 , 大型的炮塔占据了车体本 来就很有限的空间 , 以至于 “挤掉了” 2 名 步兵的位置 , BMP一 2载员舱仅能搭载 6 名 步兵 , 削弱 了步兵下车作战的战斗力 。 原 BMI〕一 l车长位置得以保留 , 作为步兵班长 的位置 , 但是这个位置视野差的缺点依然 存在 , 且步兵班长需要在敌火力威胁下从 车顶舱门上下车 , 不但上 下车不方便 , 安全 也没有保障。 这样看来, 虽然车长问题解决 了 , 但是载员过少等问题却接踵而至 , 由于 仍然沿用 BMP一 1的车体设计 , 这种 “拆 了 东墙补西墙 ” 的办法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 我国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中 , 车长位置 和视野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步兵战车和 装甲输送车上这个问题更为严重 , 我国现 役的这两种车辆的车长均设在驾驶员背后 或一侧 , 位于炮塔(或机枪塔)前方 , 此处的 观察视野情况之差可想而知 。 车长作为指 挥全车作战的军官 , 如果没有全方位的观 察视野 , 就等于没有全面的战场感知能力 , 就不能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 , 从而 无法有效地指挥车辆作战。 虽然现代坦克 装甲车辆借助新型光电观瞄系统如 CCD 摄 像机等可以使车长不必坐在全车最高点也 能获得全方位观察视野 , 但是电子设备无 法给车长提供真实的可以感觉到的方位感 , 也不具备人眼特殊的辨别图像细微差别的 能力 , 再者精密的光电仪器在恶劣的战场 环境下可靠性较差 , 因此作战效果还有待 考验 。 人的感官能力是最直接的 , 车长仅仅 依靠电视屏幕获得的信息远不如亲身观察 获得的信息丰富和有效 , 因此必须重视车 长位置和直接观察目标的能力才能让坦克 装甲车辆发挥最佳的战斗力。 . B MP一3—三重火力的诱惑 强大的火力 如果说 BMP一2抛弃了大口径火炮意味 着苏军开始重视步兵战车支援步兵下车作 战的能力 , 那么 B州[P 一3 重新装备大口径火 炮则是这个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 BM P一3 作 为步兵战车装备有独一无二的强大火力 , 这个武器系统由可发射炮射导弹的 1(X)毫米 2A 70 线膛炮和 30 毫米 2A 72 机关炮以及 7. 6 2毫米PK T 机枪共同组成 。 这个火力组合 威力强大 、 功能齐全 , 不仅可以对付坦克、 自行火炮以及其他轻重装甲目标 , 还可以 摧毁各种地面 f 事和土木结构的火力点 , 以及压制和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和火力设施 , 在步兵战车家族中火力空前强大 , 作战灵 活性极强 , 不仅可以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战 , 即使独自作战也游刃有余。 BM P一3 的战斗 力如此之强 , 加之优秀的两栖性能 , 以至于 苏军不再发展水陆坦克和轻型坦克 , 旨在 用 BMP一3 取代之 。 关 f BM P一3 武器系统采川的技术以 及强大的火力已经有很多文章作 厂专门的 研究 , 在此便不加 ,亡述 , 至于 BM P一 3 为 何采用独特的 “ 千卜套” 配置贝!!是值得我 们加以探讨的 。 众所周知 , 武器装备的复 杂程度越低 , 其可靠性和实川性也越强 。 2 A 70 型 100 毫米线膛炮既能发射杀伤爆 破弹又能发射炮射反坦克异弹 , 理论 !几可 以对付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所有装甲! !标 和土木 卜事 、 火力点以及敌有生力鼠等 , 配合使用井列机枪 , 这样的火力组合压制 效果接近间接瞄准的火力支援武器 , 可以 说比机关炮更为有效 , 为什么 BMP一 3 仍 然不放弃机关炮呢? 要知道 , 在进攻作战 中, 战场上的目标往往是不明显的 , 目标 的数量和类型也很难得知 , 因此要保证消 灭目标和保护自身安全 , 必须携带充足的 弹药以维持火力持续性 。 但步兵战车毕竟 不是坦克或自行火炮 , 车内空间不能全部 用来装载弹药 , 由于车载步兵需要大部分 的空间 , 所以留给携带弹药的空间就极为 有限 , 如果采用大口径火炮 , 就会不可避 免的要减少弹药基数 , 因此大 11 径火炮的 火力持续性就很成问题 。 B MP一3 采用 30 毫米2 A 72 机关炮作为副炮 , 是对 100 毫米 火炮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 让步兵战车在拥 有威力强大的大口径火炮的同时也保障 了 火力持续性 , 作战时也更加灵活 , 充分发 挥不同武器的优长完成作战任务 。 虽然 BM P一3步兵战车在 “二件套” 武 器的可靠性和易操作性方面做足 了文章 , 减少了部队的使用难度和后勤保障的部分 压力 , 但是整个武器系统的复杂性显而易 见 , 三种不同口径武器弹药的后勤供应更 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不只如此 , 由 f强调 两栖性能和空中运输机动能力 , B MP一 3的 车体重量受到严格限制 , 不得已采用 了厚 度较薄的铝合金装甲来控制重量 , 因此车 体防护性能较差 , 炮塔吊篮内三种 口径炮 弹和炮射导弹混合装填 , 无异于一个危险 的 “火药桶” , 一旦被击中, 很容易造成弹 药的殉爆 , 直接威胁到车内步兵的生命安 全 , 这也是 BM P一3 多重火力配置常常受 到质疑的原因。 不可否认 , “三件套” 用于 步兵战车的确最强但不是最佳的火力配 置 , BMP一 3之所以这样设计 , 和苏军强调 进攻的战术思想是分不开的。 独特的. 员能设计 由于BMP一 2继续沿用了BMP一 I低矮 的底盘 , 所以也继承了 BMP一 I载员舱拥 挤的缺点 , 尤其是宽大的双人炮塔越发让 车内空间捉襟见肘 , 以至于 B MP一2 无法 成建制的搭乘一个步兵班 。 BMP一 3拥有相 对宽大的车体 , 但是载员舱空间狭小的问 题依旧存在 , 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 , 为方便步兵上下车作战和保护步兵安全 , 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一般采用动力系统 前置 、 载员舱后置 、 开大尺寸后门的布置 方式 , 然而 BMP一 3 却采用了类似坦克的 发动机后置设计 , 步兵上下车需要通过特 制的尾门从车尾发动机舱上出入 , 极为不 方便 , 这看起来有悖常理 , 但是俄罗斯的 设计师似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BMP一 3底 盘最早的原型 6 8 5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样车原本是作为 PT 一 76 的后继车型研制的 , 因此该底盘 - 开始的定位就是水陆坦克或轻型坦克 , 整 体布置自然按照适合水陆坦克的特点来设 计 , 发动机后置有利于布置复杂的水 上推 进装置和保证水上浮渡时重量的合理分 配 , 也有利于车载武器正面火力的发扬 。 鉴于BMP一 3 同样重视车载火力的发扬和 拥有两栖性能 , 同是为满足水 _ L浮渡性能 宽大的车体也拥有改装步兵战车所需的车 内空间 , 因此采用了发动机后置的设计 , 并且努力降低发动机舱的高度以方便步兵 下上车。 BMP一 3 步兵战车的动力装置为 UT D 一29 M 型水冷自然吸气柴油机 , 发动 机的高度只有 6 50 毫米 , 为降低高度 , 发 动机气缸 V 型夹角为罕见的 144 度。 即便 如此 载员上下车还需将两扇后门和车体 后部的顶舱盖同时打开方能轻松进出车 辆 , 尤其是在行进过程中, 步兵从半米多 D EC EM BE R . W O R LD O UT LO O K 7 5 本栏责任编辑 : 「宏亮 w 。。d 。。t.。。k @ , lp . s ,n 。 .。。。 W E A PO N S 高的步兵战车后部上下车显然既危险也不 方便 , 所以在每个尾门后面还设计了专门 的折叠踏板供上下车用 。 BMP 一 3 采用发动机后置设计显然无 法按照常规来布置车载步兵的位置 , 在传 统步兵战车中 , 载员舱布置在车体后方 , 步兵通常面对面或背对背坐在长条凳或单 人座椅中 , 而 BMP一 3 载员舱布置在战斗 部舱和发动机舱之间的狭小空间内 , 纵向 长度较短 , 因此步兵是面向前方并排坐在 里面的 。 BM P一 3 可以搭载 7 名随车步兵 , 但是只有 5 名步兵能够下车作战 , 另外两 名步兵则安置在驾驶员两侧 , 分别操纵一 挺固定安装在车体前方一侧的 PK T 7 . 62 毫米机枪 , 作为全车正面火 力的组成部 分 , 掩护下车作战的步兵 , 由此可见步兵 乘车作战的思想在 BM P一 3 上可谓发挥到 了极致 。 近年来西方设计的新型步兵战车 都有减少或取消射击孔的趋势 , 乘车步兵 以下车作战为主 , 然而 B MP一 3 不但保留 了射击孔 , 而且将步兵操作的机枪作为全 车火力系统的一部分来设计 , 与西方步兵 战车的思想格格不入 , 可谓步兵战车中的 “异类” , 可以认为BM P一3 是借助 自身强 大的武器系统进行火力突击和推进 , 主要 以步兵乘车战斗为主 , 下车作战则作为辅 助作战手段 , 设计思想有很强的针对性 。 防‘设计 BMP一 1/2 在实战中被证明装甲防护 不足 , 战场生存力较差 , 即使较为新型的 BMP一 3 , 为保证安装重型武器和水上浮渡 性能 , 也牺牲了装甲防护性能 , 采用了铝 合金装甲车体和炮塔结构 , 其装甲厚度不 足以对小口径机关炮和炮弹破片进行有效 的防护 , 加之车邮单药和人员并未采用隔 舱化布置 , 被命中后产生的二次效应往往 是灾难性的。 步兵战车在战场上面对的火 力威胁远远超过主战坦克 , 除了大口径火 炮和成型装药战斗部的反装甲武器以外 , 小口径机关炮等武器同样也可以撕开步兵 战车薄弱的装甲板 。 但是要想让步兵战车 同时具备和主战坦克相当的火力 、 机动和 防护性能则是很难实现的 , 因此BMP一 3选 择了以强大的火力性能和优秀的机动性能 来弥补防护上的不足 , “进攻就是最好的 防御” 这句话正是 BMP一 3 在战场上的生 存之道。 不过 BMP一 3 的设计者并没有因为这 个概念而止步不前 , 新型防御手段的出现 使得步兵战车在重型火力打击下生存成为 可能。 间隔式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重 量轻 , 可以有效防御空心装药战斗部 , 西 方国家在改进步兵战车过程中均将其作为 首选 , BMP系列步兵战车也不例外。 但是 附加装甲安装后 , 设置在车体侧面的射击 孔便 不可避免的 被遮挡而 无法使用 , B MP 一 2 改进型采用降低侧面附加装甲覆 盖面积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来保证射击孔的正常使用 , 这样无疑降低了附加装甲的防护效果 , BMP一3 由于车体前机枪的存在 , 即使大面 积披挂附加装甲后 , 仍能保证步兵的乘车 射击能力 , 相比之下 , 西方步兵战车则彻 底放弃了射击孔 。 爆炸式反应装甲用于步 兵战车并非明智之举 , 当爆炸式反应装甲 工作时 , 爆炸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将对下 车步兵构成较大的威胁 , 造成伤亡 。 同样 的问题也出现在主动式防御系统上面 , 如 B MP一 3M 采用的竞技场一 E 上动防御系 统 , 在拦截来袭导弹或火箭弹时 , 会启动 环绕在炮塔周围的爆炸反应装甲撞击 [l 标 , 很难保证不会殃及战车附近的步兵 , . 因此开启主动防御系统必须同下车步兵做 好协同 , 否则很有可能发生误伤事件 , 不 过这样主动防御系统的有效性也会受到 - ·定程度的影响 。 步兵战车采用的防御手段 , 不能以牺 牲下车步兵的安全为代价 , 因此步兵战车 更适合装备软杀伤光电干扰系统 , 如俄罗 斯的窗帘光电干扰系统 , 配合使用激光告 警/ 压制系统 , 可以收到较好的防御效果。 间隔式附加装甲和栅栏式间隔装甲更适合 步兵战车这类轻型装甲车辆使用 , 可以在 不明显降低机动性能的情况 下, 有效提.拓 步兵战车的抗打击能力。 由于载员舱的存 在让步兵战车很难实现隔舱化设计 , 因此 采用高性能的灭火抑爆系统则是防止车载 弹药诱爆的最佳途径 , 步兵战车内不仅载 有车用的各类弹药 , 还装载随车步兵使用 的武器弹药和个人装具等 , 如何降低命中 后效的难度将远远超过 上战坦克 , ·个有 效的灭火抑爆系统拯救的不仅是 辆车 , 还包括一车全副武装步兵的生命。 . 结语 步兵战车与其说是步兵机动和作战的 工具 , 不如说是步兵最 可靠的移动催宁 。 优秀的步兵战车不仪能够给步兵提供强大 的火力支援和良好的防护空间 , 还 可以给 乘车步兵提供舒适的乘座环境 , 保证步兵 不丧失观察外部的能力以及能够川手 ,1,武 器打击敌人 。 步兵战车的作川已经远远超 出了装甲保护 、 机动输送和火力支援 , 囚 此设计和制造步兵战 车 , 不能单纯考虑战 斗性能 , 还需要考虑到作战和乘用的方方 面面 , 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战斗力 , 战场 上才能所向披靡 。 BMP系列步兵战车设计思想独特 , 始 终自成一体 , 标新认异 , 是独辟蹊径还是 哗众取宠 , 这 一点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刁‘ 能下结论 , 但是该系列步兵战车已被证明 的成功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是很值得我们 借鉴和参考的 。 我国步入步兵战车研制之 路时间尚短 , 很多路从来都没有走过 , 即 使走过的路也很难说完全熟悉掌握 , 因此 借鉴和参考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技术 , 有助 于我们尽快拥有先进装备的 自主研制能 力 , 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即 。 口
本文档为【红色铁旋风苏俄BMP步兵战车发展思想全解析_欣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076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3-12-17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