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_贾跃千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_贾跃千

举报
开通vip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_贾跃千 茶 叶 科 学 2009,29(1):72~78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08-07-18 修订日期:2008-11-24 作者简介:贾跃千(1977— ),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旅游开发研究。jiayueqian@tom.com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贾跃千 1,宝贡敏 1,朱建清 2 (1.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长兴县旅游局,浙江 长兴 313100) 摘要:...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_贾跃千
茶 叶 科 学 2009,29(1):72~78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08-07-18 修订日期:2008-11-24 作者简介:贾跃千(1977— ),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旅游开发研究。jiayueqian@tom.com 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贾跃千 1,宝贡敏 1,朱建清 2 (1.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长兴县旅游局,浙江 长兴 313100) 摘要:针对史学界中存在的对茶文化兴盛于唐朝还是宋朝的模糊认识,从茶文化兴盛的表象和成因两方面,对 此进行澄清,分析了茶文化兴盛于唐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指出唐朝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茶文化的兴盛有着来自茶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导向、经济发展等 六方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兴盛;表象;成因 中图分类号:S571.1;G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09)01-072-07 Re-analysis of the Phenomena and Causation of Flourishing Tea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JIA Yue-qian1, BAO Gong-min1, ZHU Jian-qi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The Tourist Bureau Of Changxing County, Changxing 31310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analyzes the phenomena and causation of flourishing tea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in China, which would help to clarify amphibolous view whether tea culture was first flourishing in Tang dynasty (A.D. 608~907) or North Song dynasty (A.D. 960~1127).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ang dynasty is a landmark time in the formation of tea culture and set the base tone of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The paper lists six initial phenomena of flourishing tea culture in Tang dynasty and indicates six possible causations. Keyword: tang dynasty, tea culture, flourishing, phenomena, causation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 茶利用和研究史[1,2]。正如波尔多葡萄酒之于 法国,星巴克咖啡之于美国,芝华士威士忌之 于苏格兰,茶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3],展现出 中国文化的品味与生活哲学。法国著名学者费 尔南•布罗代尔说过:茶在中国与葡萄在地中 海起的作用相同,凝聚着高度发达的文明[4]。 在中国漫长的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中,唐 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代。姜天喜(2006) 对中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中指出,茶文 化的最终形成,正是出在唐代,源自唐代[5]。 众多研究者对此已多有论述[6~8]。 史学界对茶文化兴起于唐的解释并不清 晰。例如,人教版中学七年级历史课本中有两 处提到:一处为第 3 课《开元盛世》中“饮茶 风气在全国盛行”(黑白版第 11 页正文最后 一句),而另一处则为“宋代饮茶风气盛行” (黑白版第 57 页第 11 课最后一段楷体字), 让中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产生较大迷惑[9]。本 文目的是对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进 1 期 贾跃千,等: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73 行梳理,给出一个清晰的解释。 1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 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 里程碑意义[7]。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以往 茶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将茶叶生产、研究与利 用的结果集之大成,并体现出诸多方面的创新 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 外交等多个领域。 1.1 唐代首开全面饮茶之风气 唐代以前,茶叶生产与利用已有二千余 年的历史。如诗经《尔雅》中就提到“槚, 苦荼”,是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关于茶的注释;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 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 关于茶的药用价值的最早记载 [10]。从“神农 尝百草”的传说开始,茶初兴于巴蜀,经秦 一统,及至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由 川中经长江流域而传播至全国[11]。到了唐代, 如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记载:“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 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 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 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 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饮茶开始成为人们普遍的饮食习惯 [7,8]。唐朝 佛教禅宗的兴盛,让饮茶逐渐被赋予精神和 文化层面的喻义,进一步推动了茶成为上自 王公贵族、下至凡夫庶子的一种饮用时尚。 “茶”字亦是在唐代定型,不再使用以往的 “槚”、“荼”等字,以“草木之中有一人”, 喻人在自然之中 [12]。而茶馆也在唐代逐渐普 及。茶馆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两晋南北朝 专供喝茶住宿的茶寮,真正意义上的茶馆在 唐代初期才形成,中唐则已有茶肆的佐证, 如《河东记》中“浦极谓得人, 俄而憩于茶肆” 的记载 [13]。 1.2 从本土茶文化走向国际茶文化的重要里 程碑 自秦一统以来,虽有汉朝丝绸之路的开 辟,极大的推动了与外界的联系,然而受制于 朝代更迭的内战与割据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 入侵,茶文化的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及至唐代, 中外交通空前发达,与邻邦有着积极的文化交 流,虽然茶叶在当时还不作大宗商品外销,但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茶叶的种植方法和饮茶 习俗已影响传播到邻近的国家和少数民族地 区[7]。前者以日本、朝鲜,后者以西藏及西北 少数民族地区为主。 如今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均与彼时唐 代茶文化的外传有直接的关联。唐德宗年间, 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 师为师,学成回国时,特带茶种回到日本,并 种植于日本近江一带,这是中国茶种外传的最 早记载[7]。唐贞观十五年(641 年),西藏更 是因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而开藏区喝茶之风 气。《藏史》称:“藏王松冈布之孙时,始自 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唐代 称茶为“槚”,西藏语至今仍称茶为“价”, 此可为传播渊源之佐证[8]。与此同时,伊斯兰 教在公元 7 世纪传入西域地区[14],依据其戒 酒喝茶的教义,也间接的促进了茶向北方和西 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据《新唐书•陆羽传》 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这是历史 上茶马交换的开始 ,后来逐渐发展为盛行的 “茶马互市”[8]。 1.3 陆羽《茶经》的问世 公元 760 年左右陆羽《茶经》的问世,是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更促成了茶文化 的进一步昌盛。陆羽《茶经》是早期茶叶科学 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 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分 三卷十节,约 7000 字,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 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 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创制了茶道 茶 叶 科 学 29 卷 74 二十四器,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 生产的发展。《茶经》不仅阐发了饮茶的养生 功用,而且明确地将它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 开中国茶道的先河 [15]。《茶经》将饮茶分为 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 从而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并辅以美学思想, 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每个环节都使人在饮 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将饮茶上 升到艺术的高度[5]。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 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 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 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 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清末程 雨亭《整饬皖茶文牍》,等等。显然,从茶学 著作角度而言,唐代无愧于“茶文化兴盛于唐” 的称号。 1.4 茶道肇始 唐代始有“茶道”之称谓。“茶道”一词 最早出自中唐时期江南(今浙江长兴县)高僧 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末句“孰 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陆羽《茶 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哲学 精神,而皎然则赋予了“茶道”的名称[12]。 茶道的基础是茶艺,东晋虽有茶艺的雏 型,但远未完善。从东晋一直到盛唐,是茶 道的酝酿期。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 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唐朝形成的煎茶 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它历时约五 百年,鼎盛于中晚唐,至南宋而亡,后为点 茶道所取代[15]。 1.5 茶业经济发展迅速与设立茶税 唐代饮茶风气与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叶 的商品价值骤升。茶业经济发展迅速,并对唐 朝的社会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 [16]。正如学者 邓杲指出:“一种商品足以影响社会经济与历 史进程,这是为数不多的。从商品经济史的角 度而言,唐宋的茶,与汉以前的铁、明清时期 的棉,构成两千年来足以影响中国社会经济进 程与特征的三大商品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 义”[17]。 与此相对应,在唐代茶税与茶市相继产 生。早在汉代,盐和酒就实行了专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而 税茶、榷茶则是唐代中期才开始实行的制度 [7]。唐德宗建中三年,户部侍郎赵赞以“常赋 不足”为借口建议开征茶、漆、竹、木税,税 率从价征十分之一,自此开了茶叶征税的先 例,但到了贞元九年张滂倡发的茶税课征才是 真正的为茶专门设立的税种[18]。据《旧唐书》 记载,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当年的收入为 40 万贯,开成年间(836~840 年)朝廷征课的 矿冶税每年也不过收入 7 万余缗,甚至还抵不 上一县的茶税。据宣宗时所载,“大中初(847 年),天下税茶增倍贞元”,收入不少于 80 万贯左右。茶税之丰厚和茶税的财政地位由此 可见一斑,这也是唐政府对茶税课征首倡的原 因之一 [19]。此外,贩私茶在唐代也一时蔚为 盛行,甚至出现官商勾结贩卖茶叶的局面,间 接反映出唐朝民众之中饮茶风尚的流行[20]。 1.6 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 自唐开元年间起,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 姓,饮茶成为全国性时尚,而当时文人与茶结 缘尤深。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 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 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这些 文人雅士们品茶评水,以茶会友,辟茶室,办 茶宴,吟茶诗,作茶画,著茶书,成为唐代茶 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5]。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 兴艺,使茶饮在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文 化内涵更加深厚,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 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 [21]。他们将日常茶 事与自己的审美活动、精神追求、人格理想 紧密结合起来,使饮茶品茗具有高妙的审美 价值和玄远的生命意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 茶文化[6]。其中如白居易、元稹、卢仝等人, 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如白居易的《琴 1 期 贾跃千,等: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75 茶》,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皎然的《访 陆处士羽》等等,内容涉及到名茶、茶人、 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对唐代品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的品茶已经不再把茶汤当做是一种饮 料,而是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或者是诗人们 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 [21]。 2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成因 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和兴盛,有着来自茶 本身特性、宗教、政治、士族社会变迁、文化 导向、经济发展等六方面的主要原因。概括而 言,茶本身特性是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佛 教禅宗重茶让茶文化得以确立,皇室朝廷崇茶 为茶文化提供制度保障,贵族士人扬茶让茶文 化得以推广,文人墨客誉茶让茶文化内涵进一 步提升,而唐朝经济制度变革则让茶文化的发 展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2.1 茶本身特性是茶文化兴盛的物质基础 茶自发乎神农氏以来,其药用价值和保健 功能渐为人们所了解。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 目》中明确指出茶的药用价值与药理,指出茶 具有减肥保健功能,还记载了许多以茶治疗疾 病的验方 [10]。现代科学证明,茶叶富含人体 所必须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 人体保健有着特殊的功效。茶本身的这些特 性,为茶文化的盛行奠定了物质基础。 2.2 宗教因素让饮茶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 层面 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只是茶文化确 立和兴盛的一个必要条件。宗教因素,尤其是 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盛行,使得饮茶在唐代蔚为 盛行,最终促成了茶文化的确立和兴盛。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在唐朝达到其 本土化过程的高峰[22,23]。佛祖戒律在唐朝大规 模修订,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既受到统 治者的扶持,又为更多的下层民众所接受,并 形成了诸多门派。禅宗便是佛教本土化的一个 杰出代表,在唐初开始兴盛并在全国广为流传 [7]。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推崇饮茶的风气更 加普及,并直接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和全国各 地。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坐禅时助驱赶 睡魔,二是满腹时助消化,三是“不发”,即 抑制各种欲望,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 道德观念[12,15]。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 规》,此后寺院茶礼越来越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茶禅联姻, 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僧侣饮茶, 击鼓为号谓之“茶鼓”,僧寺茶室谓之“茶案”, 寺庙管茶制茶之僧谓之“茶僧” [24]。茶事、 茶礼的日常环节,经禅宗禅师而发挥,增添诸 多参禅悟道的意味。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 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以茶斋戒,成 为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课,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 [12]。由此也出现了僧人嗜茶、寺必有茶、教 必有茶、禅必有茶的风尚[15]。 正是由于融合儒家和道教精神的本土化 的佛教禅宗对茶的推崇,“茶禅一味”愈发具 有中国文化特色,使得饮茶最终上升为一种茶 文化。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 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 出“大道”的中国精神。儒释道三家都与中国 的茶文化有甚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儒释 道,茶无以形成文化。天人合一既为中国传统 的思想主题,也是儒释道三家共有的整体直观 的思维方式,而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思维方 式下产生的[25]。 2.3 政治因素为茶文化的确立提供制度保障 就政治角度而言,唐朝在多个方面都为茶 文化的确立和兴盛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唐朝国家统一为茶文化在全国推广 创造有利条件。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四百年的混乱割据和外 族入侵的局面,又吸取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 验教训,其制度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农 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形成一个国家统一、国 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发达、文 化空前发展的局面[7]。这样的社会条件为饮茶 茶 叶 科 学 29 卷 76 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 其次,皇室崇茶并设立贡茶制度。唐政府 规定各地方州县每年必须向皇室贡献土特产 品。尽管唐代以前就有贡茶行为,但是唐代皇 室长期的、大规模的实行贡茶制度,实行茶叶 专管、设立茶税,这是前代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8]。如果说唐朝税茶政策的实施仅仅在物质层 面对茶叶经营和消费产生影响的话,那么唐朝 贡茶制度的规范化、规模化就在更深层面提升 了茶叶的精神消费内涵,扩大了民间茶习俗消 费的文化意蕴,并深刻的影响着后世茶文化 [20]。如“采茶盛会”、“喊山”、“茶会”、 “斗茶”等习俗即多由宫廷采摘贡茶习俗而 来。而且,因贡茶制度的设立,贡茶品评也成 为官僚重要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之一。如浙江长兴顾渚紫笋茶 与毗邻的江苏宜兴阳羡茶贡茶产地,主管贡茶 的“太守”,每年集会于两省交界的“境会亭”, 携带所制贡茶进行品质评比和采制技术交流, 称为“茶宴”,白居易曾作诗来描绘当时的盛 况[8]。同时,因茶税与贡茶制度的设立,我国 产茶地区的格局基本是在唐代确立。 再次,唐朝多种形式的政府行为进一步提 升了饮茶的文化内涵,刺激了茶业经济的发 展。唐代皇室把茶叶作为祭祀、礼佛、赏赐之 物[8]。例如,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茶宴,就是从 唐朝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清末;1987 年法门寺 地宫出土的金银制全套茶具,更充分显示了唐 代宫廷茶道的发达和世俗文化对佛教的偏爱 [26];唐代的高级贡茶不但成为上好的饮品, 而且是皇室赏赐的必备之物。如唐代王建有诗 为证,“天子下帘亲考试,官人手里过茶汤”。 又如,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会试之际,朝廷送 茶至考场以解举子与官员之困顿,茶因此又被 称为“麒麟草”[7]。用于祭祀、礼佛和赏赐的 茶,足以反映唐代皇室对茶的重视和推崇。这 些举措超越了物质消费的层面,更多的被赋予 了文化消费涵义,直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也促进了社会其它阶层对茶的双重消费[8]。此 外,唐朝实行禁酒令,抑酒扬茶的制度安排, 进一步刺激了民间群体对茶叶的消费,更推动 了民间茶业的发展[20]。 第四,唐朝活跃的对外交流促进了茶文化 向外传播。唐朝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文化先 进,四方纷纷来朝进觐。朝廷为彰显国恩,一 方面举办宫廷茶宴,招待四方使节,另一方面 也将茶作为回赠礼物,使得茶文化逐渐地推广 到周边地区。同时,朝廷也经常赐茶给回纥、 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以示安抚。唐朝时尚未 出现炒青制茶工艺,茶的饮用体现为饼茶与加 盐的煎茶道特色,这对于举办茶宴、适应少数 民族饮食要求也提供客观基础。 2.4 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体制变迁加快了 茶文化的盛行 就社会体制而言,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 上,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27],主要体 现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 发达,扎根于乡村的士族门阀社会体制逐渐向 以城市为主导的平民社会体制过渡 [28]。科举 制度的推行,使得士族子弟难以再依靠门荫而 只能通过士科考试来获取官职,这无疑是一个 社会的进步,更加快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在这 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一些士大夫心理失衡,把 目光转向佛教。佛教禅宗借助茶道兜售其思 想,士大夫则通过茶道接近禅境 [20],两者相 结合,使得茶文化产生并得以迅速推广。 由于皇族、士大夫群体、僧侣等诸多上层 群体对饮茶习俗的认可和推崇,以及其所赋予 的饮茶消费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得唐朝下层民 众纷纷效仿,带动了唐代饮茶习俗的大众化。 在唐代饮茶习俗兴盛的过程中,上层饮茶习俗 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但是唐代饮茶习俗向 普通民众普及的主要力量,而且在自身的饮茶 消费习俗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文化消费模式和 社会意义[8]。就这一点而言,茶文化兴盛于唐, 是完全成立的。宋朝时茶文化又有了新的发 展,出现了点茶道,但已经是一种城市平民社 会茶文化的体现,至于明朝时的泡茶道,则更 加的平民化,与唐朝时的煎茶道所刻意追求的 1 期 贾跃千,等: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 77 繁文缛节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2.5 文化导向因素进一步提升茶文化的内涵 在唐朝茶文化兴盛过程中,文人雅士推波 助澜,功不可没[6]。他们从饮茶品茗中,来探 寻自然之美、品赏生命之乐、体悟人生之理, 从而让饮茶具有高妙的审美价值和玄远的生 命意味,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29]。而且,唐 代科举考试以诗为上品,其它皆为下等。因此, 以诗中第才是士人心中的理想目标。利禄所 在,使文人无不攻诗,于是吟咏成风,尤其到 中唐出现诗歌的极盛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 辉的一页[7]。诗人常流连于山水自然之间,饮 茶必有好水,而名山、名泉的发现和鉴赏,不 仅进一步促进了饮茶之风,而且经过诗人的形 容、夸张,使茶事活动更加艺术化,使饮茶向 美学角度进一步推进。其中尤以卢仝的《饮茶 歌》(又称七碗茶歌)为盛:“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字。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营造出了品茶的高雅意境,而卢仝也被后人称 之为茶仙[30]。 此外,官僚士人与僧侣文人亦经常举办茶 宴。有时是为品评贡茶等级,而大多数则是一 种社会交往的时尚。由于茶宴便于“玄谈兼藻 思”,且为清雅之举,受到各方面推崇,文人 的禅悦风尚与僧人的诗悦风尚在共同的品茗 习俗中得到共鸣与升华,官僚、士人、文人、 寺僧以茶为媒,构成了三位一体的茶禅、禅诗、 诗茶[8],进一步提升了茶文化的内涵,推动了 茶艺的成熟和茶文化的流行。 2.6 唐朝经济制度变革为茶文化兴盛提供坚 实社会基础 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为南方茶叶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而 在南方茶区,带有资本主义萌芽色彩的兼营茶 叶生产或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园户”应运 而生[19]。傅筑夫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茶 是农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商品,茶的种植成为 一种专门化的农业生产,茶的焙制作为一种农 产品加工,是农业中惟一的一种专门化的商品 生产……茶的生产成为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 商品生产,具有缓慢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可 能” [31]。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茶商资本提 供了肥沃的孕育土壤,大量的茶商资本往来于 城市乡村,沟通了茶叶生产与市场的联系,茶 商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逐渐渗入了茶叶生产领 域,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讲,它维持了茶叶生产 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19]。茶商资本成为商 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周流天下”的富商大贾很多都是茶商 [16]。可以说,唐朝经济制度的变革使得带有 资本主义萌芽色彩的茶业经济迅速发展,既稳 定了茶叶供给,也使得新出现的茶商阶层成为 茶文化普及的一股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在唐朝广泛出现的商人阶层, 为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可,在茶文 化的学习方面也不遗余力,加快了茶文化的世 俗化、大众化,使得茶文化进一步在中下层市 井社会中普及。 3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茶从药用、食用原 料逐渐转化为具有特定精神含义的饮用时尚, 这个过程不仅反映出大唐王朝的盛世开明之 风,也揭示出多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 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唐代茶文化兴盛的渊 源,并对整个后世的社会习俗、文化艺术、外 交礼仪,都产生了诸多深远影响。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的时代,而这种 强盛的体现,突出的展现在茶文化及其内所蕴 含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对外输出上。对茶文化 在唐代兴盛的表象与成因进行探查,有助于澄 清开篇时所提出的史学界对茶文化兴盛于唐 朝还是宋朝的认识混沌,对正确认识茶文化具 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茶文化的创新、开展茶文 化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国传统文 化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茶 叶 科 学 29 卷 78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 . 中国茶经[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 1995. [2] 朱永兴 . 基于被引率统计的中文茶学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价值分析 [J]. 茶叶科学 , 2007, 27(2): 172~178. [3] 韩晗 , 黄金国 , 王宏伟 . 茶 ,中国的文化密码 [J]. 民族论 坛 , 2007, (3): 35~36. [4] 郭孟良 . 中国茶史[M]. 山西: 山西古籍出版社 , 2003. [5] 姜天喜 . 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J].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6(6): 30~32. [6] 陈瑜 , 杜晓勤 . 唐宋文人茶的文化意蕴及其形成过程[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2(6): 35~44, 141. [7] 何哲群 .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J]. 辽宁行政学院学 报 , 2008, 10(3): 169~170. [8] 孙军辉 . 唐人饮茶习俗的兴盛与唐代上层消费群体 [J]. 求索 , 2007(2): 209~212. [9]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由一道选择题所想到的:饮茶风气盛行 于 唐 朝 还 是 宋 朝 ?[EB/OL]. http://www.pep.com.cn/ czls/jszx/czlsjxyj/dbwl/200804/t20080428_463634.htm 。 2008 年 11 月 24 日检索 . [10] 吴恩锋 , 全晓云 . 论“茶”的隐喻认知系统[J]. 江南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6(6):109~113. [11] 章传政 , 朱世桂 , 黎星辉 , 等 . 试论茶文化的起源——和 “原始茶道”论者商榷[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 2006, 6(2): 80~84. [12] 吴言生 .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J]. 中国宗教 , 2007(12): 30~32. [13] 沈晨仕 . 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 北方经贸 , 2008(2): 52~54. [14] 加法尔•克瑞•阿哈曼德 , 孙俊萍译 . 关于中国伊斯兰文化 历史根源的评论[J]. 回族研究 , 1999(2): 4~12. [15] 尹邦志 , 杨俊 . 茶道“四谛”略议[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15(3): 12~16. [16] 孙洪升 . 论唐宋时期茶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J]. 思想 战线 , 2006, 32(5): 128~134. [17] 邓杲 . 茶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种商品 [J]. 中国图书评论 , 2002(3): 37~38. [18] 孙洪升 . 唐宋茶叶经济[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1. [19] 郭旸 , 李华罡 . 茶税研征——唐代税榷制下的茶政经济 思想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2006, 8(4): 26~31. [20] 孙军辉 . 唐朝政府行为对唐人饮茶习俗的影响 [J]. 江淮 论坛 , 2007(3): 129~134. [21] 兰毅 . 《茶经》的成因探析 [J]. 天府新论 , 2006, (S2): 188~189. [22] 班班多杰 .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本土化之历史考察 [J]. 中国社会科学 , 2004(5): 151~166, 208. [23] 洪修平 . 从佛教的中国化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J]. 世 界宗教研究 , 2006(4): 7~14, 157~158. [24] 施兆鹏 .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J]. 茶叶科学 , 2005, 25(1): 1~6. [25] 密小华 . 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 学习与实践 , 2007(11): 158~160. [26] 张高兴 , 王竞香 . 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一套茶具看 唐代茶与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J]. 农业考古 , 1995(2): 157~167. [27] 张国刚 . 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J]. 江汉论坛 , 2006(3): 89~93. [28] 韩昇 . 南北朝隋唐士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变迁 [J]. 历 史研究 , 2003, (4): 49~67, 189~190. [29] 赖功欧 . 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 [J]. 农 业考古 , 2000(2): 46~56, 65. [30] 何哲群 . 简论卢仝《饮茶歌》对后世的影响[J]. 重庆科技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87~88. [31] 傅筑夫 .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9: 563.
本文档为【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_贾跃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610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5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14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