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举报
开通vip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2005 年 6 月 第 15卷 第 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 s Border 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12005 Vol1 15 No1 2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 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张晓松 羁縻职官制度既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职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也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 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 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的职...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2005 年 6 月 第 15卷 第 2期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hina. s Border 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Jun12005 Vol1 15 No1 2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 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张晓松 羁縻职官制度既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职官制度的主要形式, 也是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封建王 朝实行的基本民族政策。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 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 也是最终将少数民族纳入 统一职官制度管理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土司土官制度始于元代, 盛行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其残余一 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土司土官制度的兴衰始终与改土归流活动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西南少数民族 土司土官制度 改土归流 作者张晓松, 1952年生,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地址: 昆明市, 邮编 650031。 土司土官制度是元明清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职官制度, 是诸朝历代羁縻职 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集大成。土司土官制度既是皇权统治下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 也是最 终将少数民族纳入统一职官制度管理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土司土官制度始于元代, 盛行于明 代,衰落于清代,其残余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土司土官制度的兴衰始终与改土归流活动联 系在一起。 一、元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土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元代的土司土官制度是诸朝历代羁縻职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蒙古帝国征服西南地区以 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且极不平衡, 元朝统治者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土司 土官制度,通过任命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任该地区的各级官吏, 以实现其有效的统治与管理。 元政府在湖广、四川、云南等行省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土司、土官, 使之成为元朝政权在当地 统治与管理的基础。土司、土官职分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诸司及土知府、土知州、土知 县。宣慰司, /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 军旅之事, 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0。¹ 这是行省与郡县之间上传下达的行政机构, 多设于边疆重地,其长官多由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任。如白族的信苴日、段阿庆,彝族的漂未、 禄余、举宗、安氏,苗族的杨赛因不花,鄂西容美土官田 , 湖南田氏等都曾担任过宣慰司土官 )78) ¹ 5元史6卷 915百官志七6。 职务。宣慰司之下有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 /其在远服, 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品秩员数,各有差等0。还有/诸蛮夷长官司。西南夷诸溪洞各置长官司, 秩为下州,,长官、 副长官,参用土人为之0。¹ 云南、湖南、广西等均设有上述行政机构。土巡检、土千户、土酋吏 作为基层官员, 由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担任的更为普遍。李思聪5百夷传6载:元世祖忽必烈平定 云南后,少数民族地区/皆设土官管辖0。 元代各级土司、土官的设置,是当时中央政府实行的对少数民族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基本制 度。据5元史#百官志6载:属陕西行中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省管辖的有:宣抚司二、安抚司一、招讨司五;属四川行 中书省的有:宣抚司四、安抚司三、总管府一、长官司三十一; 属云南行中书的有: 宣抚司四、军 民总管府十二、安抚司三、路九、军民府十六, 土知府知州九及其他蛮夷长官司;属湖广行中书 省有:宣慰司二、宣抚司一、安抚司十四、土知府五、土知州五十六、土县一、长官司三百六十四。 另据5黔南职方纪略6卷 75土司上6记载, 黔南地区, /元代土官有总管、安抚司、巡抚司、长官 司、土府、土州、土县凡七等。其在顺元宣慰司者有总管一,安抚使十三,土府六, 土州三十七, 土县十二,长官司二百七十二;又有乌撒乌蒙宣慰及播州沿边溪洞宣慰,皆在今贵州境0。这些 土司、土官均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有的少数民族首领还担任了行省一 级的命官。如白族首领信苴日任知政事,其后人段功因平息红巾军起义有功,被任命为省平章 政事等等。 元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土司、土官任命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包括诰敕,即朝廷给土司、土官的正 式任命文书;印章,即朝廷授予土司、土官行使权力的信物; 虎符,即朝廷授予土司、土官节制军 马的凭据;承袭,即土司、土官一经授职,即为世袭;升迁惩处,即朝廷对土司、土官的奖惩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元朝的土司土官制度日趋完善。土司、土官作为元朝委派在当地进行统治 和行政管理的官员, 其首要职责就是维护元朝在当地的统治,保证中央的各项政令在当地的推 行。其具体职责包括维护当地的统治和管理秩序,配合朝廷对反叛者进行镇压;负责在当地征 收租赋;按时向朝廷贡献方物;听从朝廷调遣,派兵从征;修筑道路,设立驿站,屯田垦殖等。土 司土官制度的建立, 使元朝政府能有效地将西南地区的政治、行政、经济、军事诸方面纳入中央 王朝的控制轨道,对明、清两代土司土官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王朝建立后,西南各地诸族先后内附。为了管理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 明朝在湖广、四 川、贵州、云南、广西诸省,在原来元代所封土司、土官的基础上设置了大批土司、土官。5明史6 卷 3105土司传6说: /西南诸蛮,有虞氏之苗,商之鬼方,西汉之夜郎、縻莫、邛、 、 、爨之属皆 是也。自巴、夔以东及湖、湘、岭峤,盘据数千里,种类殊别。历代以来,自相君长。原其为王朝 役使,,沿及汉武, 置都尉县属,仍令自保,此即土官、土吏之所始欤。迨有明踵元故事, 大为 恢拓,分别司、郡、州、县, 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彼大姓相擅,世 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 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0从这一记载来看,明代土司土官 制度是秦汉以来羁縻官制的延续和发展。 明分全国为 13个行省,设置土司、土官的有 7个行省, 即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 广和陕西。其中尤以云南省为最多。据有关资料统计,明代共设土司、土官 1608 家。洪武二 年( 1369)三月, 明政府在广西设行中书省。六年( 1373)四月置广西都卫。八年( 1375)十月改 都指挥使司。九年( 1376)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一、州四十八、县五十、长官 )79)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¹ 5元史6卷 915百官志七6。 司四。广西土官有知府、知州、同知、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巡检、副巡检等, 总计土官 193 人。¹ 明政府在任用土司、土官时,多以少数民族首领加正官,汉官为辅佐官。据有关资料统计, 广西归德州、果化州、太平州、思城州、安平州、万承州、上下练州、镇远州、都结州、全茗州、茗盈 州、思同州、龙英州、结安州、结伧州、罗阳县、陀陵县、思明府、下石西州、江州、利州、龙州、思陵 州等土府州县, 均以土人为世袭知府、知州、知县, 而以流官吏目辅佐。º 明朝不仅设置众多的土司,而且制定了相应的土司品级。根据5明史#职官表6记载, 宣慰 司:宣慰使从三品,同知正四品,副使从四品, 佥事正五品,经历从七品,都事正八品; 宣抚司:宣 抚使从四品,同知正五品,副使从五品, 佥事正六品, 经历从八品,知事正九品,照磨从九品;安 抚司:安抚使从五品,同知正六品, 副使从六品,佥事正七品, 吏目从九品; 招讨司:招讨使从五 品,副招讨使正六品,吏目从九品; 长官司:长官正六品,副长官从七品, 吏目未入流; 蛮夷长官 司各长官同上; 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三品, 指挥同知从三品, 指挥佥事正四品; 指挥所、千户 所: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从六品, 百户正六品;土府: 土知府正四品, 土同知正五品, 土通判正六品, 土推官正七品, 土经历正八品, 土知事正九品, 照磨从九品; 土州: 土知州从五 品,土同知从六品,土判官从七品, 土吏目从九品;土县:土知县正七品, 土县丞正八品, 土主簿 正九品,土典史无品级。 土官、土司一经朝廷任命、授予或认可,即赐予信物, 包括诰敕、印章、冠带等,作为朝廷命 官的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土官、土司实行承袭制,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侄相立、族属袭 替、妻妾继袭、女媳继职、子死母袭等。5明会典#吏部五6载, 承袭时,明朝政府规定: /土官承 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并官吏人等结状, 呈部具奏,照例 承袭0。同时还规定: /袭替必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0。明政府对土司有一套奖惩制 度。凡对王朝有功劳或贡纳、赋役如期者,皆可进秩封爵;而不遵法度、不听理断、贡赋违期者, 则皆予贬斥,或失官,或遭征讨。土司受职后,均须担负一定义务。如5明会典#兵部四#土夷袭 替6载: /湖广、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腹里土官,遇三年朝觐,差人进贡一次,俱本布政司给文起 送,本年十一月终到京。庆贺限圣节以前。谢恩无常期,贡物不等0。 清朝统一全国后,在西南诸省区, 一方面实行督、抚制,建立省级最高行政机构, 下设道、 府、州、县、厅各级行政机构,基层实行保甲制;另一方面,基于西南地区诸少数民族特点, 继续 沿用明代的土司土官制度,其中云南土司土官制度特点尤为突出。5清史稿#土司传一6载: /西 南诸省,水复山重,草木蒙昧, 云雾晦冥,人生其间,,言语饮食,迥殊华风,曰苗、曰蛮,史册屡 纪,顾略有区别。无君长不相统属之谓苗,各长其部割据一方之谓蛮。,,远者自汉、唐,近亦 自宋、元, 各君其君, 各子其子,根底深固,族姻互结。假我爵禄, 宠之名号, 乃易为统摄,故奔走 惟命,皆蛮之类,,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招讨司, 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 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凡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司之承袭隶兵部, 土 府、土州之承袭隶吏部。0 清代的土司、土官职衔,基本上同于明代。指挥使司分为七等: 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 事、土千户、副土千户、土百户、百长;宣慰使分为六等: 宣慰使、宣慰同知、宣慰副使、宣慰佥事; )80)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年第 2期 ¹ º 参见苏浚:5左江土司表6 ,5粤西文载6卷 12。 参见吴永章:5中国土司制度的渊源与发展史6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64 ) 165页。 宣抚使司分为四等: 宣抚使、宣抚同知、宣抚副使、宣抚佥事; 安抚使司分为四等: 安抚使、安抚 同知、安抚副使、安抚佥事;招讨使司分为二等:招讨使、副招讨使;长官司分为二等: 长官、副长 官;土弁分为八种:土游击、土都司、土守备、土千总、土把总、土外委千总、土外委把总、土外委 额外;土屯分为四种:土屯守备、土屯千总、土屯把总、土屯外委、百长、土舍、土目;土府分为六 等: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土推官、土经历、土知事; 土州分为四等:土知州、土同知、土州判、 土吏目;土县分为六等:土知县、土县丞、土主簿、土巡检、土典史、土驿丞。¹ 在土司、土官的承 袭奖惩等方面,清朝政府也做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规定,包括嫡庶继承制、继承人的年龄规定 (满 15岁)、继承手续、承袭期限等。在奖惩方面, 包括奖励、惩罚、考核、抚恤等。土司、土官义 务包括进贡、纳赋、服兵役等。教育方面包括土司、土官子弟的学习、设立义学、书院、土府、州 县学、开科举等。通过以上措施,清政府有效地将众多土司、土官纳入了统一的职官体系之中。 二、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 自秦汉以来,皇权统治就确立了以郡县制为主体的职官制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地 削弱了宗族诸侯的势力, 保障了中央集权,而且将整个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这一职 官制度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手段不断地扩展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从而将其作为一种 为少数民族或主动或被动认同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方式确立下来,以达到国家组织形式和 管理模式的统一。同时, 基于各民族间发展的不平衡, 划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不可能也不 应该同时扩展到一切地区, /因地制宜0地选择另一种达到目的的途径, 乃是一种明智决策,羁 縻职官制度便是这一决策的结果。这样,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职官制度, 便存在着两种模式,即 郡县官制和羁縻官制。这种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虽然表现出形式与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上的异 质,但其在皇权一统的框架内,体现出二者历史的和谐与统一。元明清时期的流官制度与土司 土官制度并存, 集中显示出这一点。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结构职官制度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宏观上坚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原则, 将国家范围内的一切民族共同体纳入皇权一统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微观 上,对不同的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职官制度, 使之各得其所,避免了/一刀切0可能造成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实现目的与效果的统一。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的和谐统一还表现在,一方面, 任何一种职官制 度都是在皇权统治的框架中运行的,它们都是皇权政治统治、行政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而 能够在皇权的协调下,找到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点; 另一方面,二元职官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通 过相互磨合,从对方结构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支点, 从而实现双方相互的认同与共处。 再次,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在一定的程度上, 可以找 到皇权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利益互动的结合点。宏观上, 少数民族地方维护、服从、认同皇权 中央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从而满足了皇权中央/君临天下0的一统愿望; 另一方 面,微观上皇权中央又允许少数民族地方沿袭其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运行模式,保留原有的 社会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职官模式,从而满足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贵族官僚统治 阶级的政治与经济需要。 )81)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¹ 参见5大清会典6/兵部0/吏部0条。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二元结构的职官制度是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不断交 往的结果。在交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族间的认同与友谊。这种认同与友谊不仅使不 同民族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促进民族融合,而且使处于不同管理形式下的少数民族职官制度 逐步从异体和谐共处走向形式与内容划一。 皇权统治下少数民族职官制度二元结构的和谐统一, 从中国历史和少数民族发展史中可 以清楚地看到。秦汉时代,以皇权统治为核心的郡县职官制度确定, 使之成为封建王朝对包括 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人民的主要政治统治、行政管理和官僚构成形式。与此同时,秦汉王朝开 始通过羁縻职官制度来实现对尚不能用郡县官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在中央, 秦汉政府 设置了大鸿胪、典属国、客曹尚书等机构与官职, 分掌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在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具体设置都护府、中郎将、校尉、属国等机构和官职, 管理辖区内的少数民族事务; 更有直接 将少数民族首领封王、封侯或授予土府、土州、土郡、土县等官职, 实行/以夷治夷0的政治统治 与行政管理。秦汉时期形成的少数民族职官制度的二元结构模式, 一方面保障了皇权统治至 高无上的权威,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适应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求,使 整个社会能够沿着正常轨道运行。 隋唐时期, 适应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行政疆域的扩大,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 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更为严密。在中央,三省制的厘 定,六部的确立,使皇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更广、更大、更深;在地方, 郡县的划一, 使更多 的少数民族地区被纳入郡县职官管理体系之中。而对新的更大范围内的内附的少数民族地 区,中央王朝则继续沿用秦汉以来的羁縻职官制度,并使其达到更完善的程度。唐朝政府通过 建立大量的羁縻府州和对少数民族上层实行朝聘、封册、招抚等措施,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 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职官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方面, 继续推行以流官为代表的郡县 官制,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职官制度上的划一; 另一方面,继续实行羁縻职官制度,并使 之达到更加完备的程度。从元政府开始的土司土官制度, 就成为元明清诸朝对少数民族实行 羁縻统治的基本形式。以羁縻为核心的土司土官制度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的产 物。发展不平衡是中国民族历史进程中的基本特征。庞大的行政区域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 境,使中央王朝难以实现完全划一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为此, 元明清集秦汉以来羁縻职官 制度之大成,实行了土司土官制度。这是和与之同步实行的流官制相辅相成的少数民族职官 制度。它的实行逐步改变了一些少数民族各不相统、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从而保证了国家政 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缓和了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直接矛盾和冲突。实行土司土官 制度的多为封闭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 这些地区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弱, 传统政治、经 济、文化势力较强,对外来影响有着天然的抗拒力;另一方面,封建中央王朝直接通过流官制对 其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既难以实现,又会将封建中央王朝置于与少数民族直接矛盾的位 置上, 从而失去回旋余地。而通过各民族的土司土官来实现封建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政治 统治和行政管理,就可以减轻或避免上述矛盾。另外, 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土司土官的任命, 使其有了一种为官的历史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激发他们保国安民、守土有责的民族意识。广 大少数民族群众也会意识到作为王朝臣民保边疆、保家乡的历史责任。 总之,土司土官制度与流官制度的和谐并存, 加速了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之 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地区的开发。它的实行, 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职官制度逐 )82)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年第 2期 步向全国划一的职官管理体制过渡。土司土官制度既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 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也是最终使少数民族纳入统一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体系的一种过渡和 准备。随着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控制力量的增强和二元官制矛盾冲突的加剧,流官制度与土 司土官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的基础发生动摇,土司土官制度必将逐渐被全国划一的职官 制度模式所取代。于是, 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活动广泛开展起来。 三、元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0 皇权统治下的西南地区二元结构的土司土官制度与流官制度, 有着内在的二重性。一方 面,二者表现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的和谐统一; 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二者的矛盾对立。因此, 皇权 统治下的西南民族地区二元职官制度的发展过程, 就是矛盾对立的运动过程。而这一运动过 程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 二者暂时的和谐统一格局必将被打破, 从而引发公开的、你死我活的 斗争。这种冲突与斗争集中反映在明清时代以来的/改土归流0和反/改土归流0活动之中。 土司土官制度作为皇权统治下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管理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 模式是最完备的形式,体现出中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化进程中阶段性发展的特征。 实现包括职官制度模式在内的高度统一和直接控制,既是皇权制度的内在属性,又是皇权统治 的终极目标。只要条件具备,皇权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势力与影响扩展到一切可以达到的民 族与地区。这种扩展表现在职官制度方面, 则是少数民族地区郡县制的确立和流官的设置。 皇权制度/以夷治夷0的土司土官模式, 虽然置于皇权大一统的官僚系统之内,但它毕竟是相对 独立于皇权直接管理体系之外的组织系统。世袭分封、区域割据以及不时地突发的反叛趋向 与行为,不仅与皇权行政管理主体构架的郡县制度和流官制度相冲突,而且对皇权制度本身的 存在与发展构成潜在或直接的现实威胁。在皇权统治力量尚无法克服这种独立性时, 或带有 独立性要求尚未超越皇权统治的容忍限度时, 双方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和平共处0。 皇权对土司土官的独立性保持了一定限度的认可, 土司土官对皇权统治保持了相对臣服。但 是,当皇权力量逐渐强大而达到有足够能力和足够条件克服土司土官的独立性时,或当土司土 官制度由于其势力强大到能与皇权产生公开直接对抗时, 尤其是当土司土官制度存在的经济 条件和社会基础已将瓦解时, 少数民族地区的职官制度的二元结构的平衡便被打破了。土司 土官制度不再是皇权对少数民族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工具,而成为一种障碍。这样,少数民 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就不可避免了。明清时代的改土归流与反改土归流的斗争就是在这种背景 下发生的。 元明清时期,盛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土官制度, 其基础大都落后于内地地区,领 主制、奴隶制和原始公社制等生产方式,使得土司、土官制地区长期囿于传统政治、经济、文化 氛围之中, 从而与全国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要求产生较大的反差。正是这种经济基 础和社会基础的反差,使得土司土官制度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而随着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 经济社会发展, 这种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也就发生了变更, 从而使土司土官制度走到了它的历 史尽头。同时, 土司土官制度本身固有的相对独立性, 与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是相矛盾的。当土 司、土官势力逐渐强大以后,这种独立性倾向往往会表现得更为突出,甚至会发展到与中央政 府相对抗的地步。这样, 土司、土官不再是封建王朝中央统治少数民族的工具,而成为一种障 碍。加之,势力膨胀的诸土司、土官为了扩大其权力和领地, 不断相互抄暴,私敛民财, 不但影 )83) 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 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也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正如5圣武记#雍正西南改流记6中 所载: /乌蒙土官,其钱粮不过三百余两, 而取于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 三年一大派,小派计 钱,大派计两。土司取子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其家属尚出垫刀钱数十金,终 身无见天日之期。0为此, 从明清开始,中央王朝便着手在条件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 流。清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其5改土归流疏6中说: /为剪除夷官,清查田土, 以增赋税, 以靖地方 事。若不改土归流, 将富强横暴者渐次擒拿, 懦弱昏庸者渐次改置, 纵使田赋兵刑, 尽心料理, 大端终无就绪。0 改土归流始于明代。明朝灭元之初,便将一些元代土司、土官消除,改为流官统治。之后, 明政府又在邻接内地的一些条件成熟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引起了一些 土司土官的反抗。镇压这些反抗后,明政府便不再设土司、土官,而是直接实行流官统治。 由于改土归流遭到土司、土官的强烈反抗,所以,终明之世, 改土归流是有限的。以云南为 例,云南内域区十四土府中有七府(武定、元江、楚雄、鹤庆、广西、寻甸、顺宁)改流。而广大沿 边地区除个别长官司外, 几乎全未改流。清代继续实行改土归流, 从雍正元年到十三年 ( 1723 ) 1735) , 云南有二十二家土司、土官改土归流,其他内地省区基本上消除了土司、土官割 据的状况。虽然清代改土归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很不彻底。尤其是云南边疆一些少数民 族地区,一直保留着土司土官制度,终清代及民国,直到解放前夕。 改土归流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活动。改土归 流的结果有利于中央王朝的统一管理,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和职官制度的划一,有利于中央 政府的政令畅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另一方面,改土归流毕竟是封建剥削制度下 的产物,不但充满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而且始终伴随暴力和镇 压,给少数民族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本文责任编辑 孙宏年2 )84)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5年第 2期 managed by Dasinong in Tunt ian af fairs. Key Words: the Western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 ies Borderland Prefecture Nong- duwei Amount Subject ion Relat ion An Examination on He Shouyang ) ) ) Deputy Supervisor of Beiting Supervisory Office Tian Pingfeng Ai Shanglian(62), ,, ,, ,, ,, ,, ,, ,, ,,, ,, ,, He Shouyang , an of ficial in the Western Regions in Tang Dynasty, w as born in a m inority fam ily. In the Jinglong period w hen he occupied the Panguang off ice of Zhiduy ing in Jix i, he as- sisted Guo Yuanzhen, supervisor of Anxi Supervisory Of fice, to st ruggle f irm ly with the w rongly defensive policy of borderland implemented by Zong Chuke, prime minister. Later, he w as pro- moted as deputy supervisor of Beit ing Supervisory Of fice and was specially in charge of the stat ion troops to open up w asteland for 10 years. He contributed important ly to st rengthening the eco- nom ic construction of front ier defense of the Western Regions in T ang Dynasty. He also made re- 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when he w as Taishou of Bochuan and Longx i Pre- fectures. Key Words: Beit ing Supervisory Off ice Supervisor He Shouyang AStudy on the Governance of Yuan Dynasty over Shuidada Area of N™zhen Peopl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Heilongjiang River Cheng Nina(69),, ,, ,, ,, ,,, ,, In the places of Shuidada t ribe of N™zhen people in the eastern and the northern regions of Northeastern China, Yuan Dynasty established an organizat ional system of adm inist rat ion w ith the rule characterist ics of the minority. The Shuidada Xuanfusi and Shuidada Wanhufu of N™zhen people w ere first established and later Shuidada Lu of N™zhen people w ith independent ly org aniza- t ional system w as set up. Lu regimented Wanhufu and Qianhusuo and was the special administra- t ive organizat ion w hich ruled direct ly in a g reater deg ree and also had certain Jim i( loose control) characterist ics. It rul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vent ion. Besides, Mongolian ruler set up Zhaotaosi, a military organizat ion, for eastern expedit ion and guarded the borderland of Northeastern China after they occupied Shuidada region of N™zhen people. Key Words: Shuidada of N™zhen People Marshal Off ice for Eastern Expedition To Rule According to Local Convention On the Systems of Tusi and Native Official and the Change of Making Native Official into U- niform Official System Zhang Xiaosong(78), ,, ,,, ,, ,, ,, ,, ,, ,, Jim i ( loose control) off icial system w as both the main form of t radit ional off icial system of the minority and the basic policy of the minority implemented by feudalist ic dynast ies w hich took the rule of imperial power as its core. T he chieftain and nat ive off icial systems of the minority in southw estern China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 ies w ere the development and sum- up of the Jim i official system of the past dynasties. This system w as both an of ficial system of dualist ic st ructure under the imperial pow er and transit ion and preparation before the minorities were )147) brought into uniform of ficial system of adm inist rat ion. The chief tain and native of ficial system of the minority originated in Yuan dynasty and f lourished in M ing dynasty, but declined in Qing dy- nasty. Its remains st ill continued to the founding of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ef tain and nat ive of ficial system of the minority had a close connect ion with the act ivit ies of changing the nat ive of ficial system into uniform off icial system. Key Words: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 ies M inorit ies Chief tain and Native Of ficial System To Change the Native Off icial System Into Uniform Official System A Review on the Borderland- Inspected System of Early Qing Dynasty Ma Changquan(85),, ,, ,, ,, ,,, ,, ,, ,, ,, ,, ,, ,, ,, , After the signing of Sino- Russian Treaty of Nerchinsk, the Qing government began its ear- liest borderland- inspected act ivit ies in the area of northeaster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f if th and the sixth month of the 29th of Kangx i ( 1690) . To inspect the borderland was a defensive measure for Qing government to protect the peace of the f ront ier. It show ed that Qing govern- ment strengthened the control over the borderland area. It also st imulated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united country w ith multi- nat ionalities.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some off-i cials performed their duty in perfunctory manners and the intervals of inspection w ere too long , but its funct ion in th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can not be w ritten off . Key Words: The Former Period of Qing Dynasty Borderland- Inspected System North- ern China. s Borderland PEOPLES OF THE BORDERL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iuYuan Regime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Peoples in Northern Border- land to Identify with / China0 ) ) ) ADiscussion about the Theory of Territory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a Song Xiuying(94),, ,, ,, ,, ,, ,, ,, ,, ,, ,,, , T he Han kaiserdom set up by Liu Yuan , a Xiongnu people, w as the first regime which was founded by the minorit ies of northern front ier in central plains.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estab- lishment of this regime w as both the result of Xiongnu people who had been keeping the close con- nect ion w ith theHan people for a long t ime and the signal of Xiongnu people ident if ied w ith 0Ch-i na0 . L iu Yuan. s regime exerted a great inf luence on the format ion of ancient China. s territory . It not only promoted the fusion of the various peoples in northern front ier, and drove the develop- ment of t radit ional thoughts and w ays to administ rate the borderland area, but also established the firm base to introject northern front ier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Key Words: Han Reg ime Northern People To Ident ify w ith / China0 Chinese People T erritory Format ion A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Luchuan Kingdom in the Hongwu )148)
本文档为【元明清时期的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03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13
浏览量: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