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2013-09修订版)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2013-09修订版)

举报
开通vip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2013-09修订版) 1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2013年 9月修订版) 范晓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 世界关注:被聚焦的紫坪铺水库 2008 年 5 月 12 日震惊世界的汶川 8 级大地震发生以后,因为汶川地震的许多“反常” 现象,以及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的特殊时空关联,不少专家学者都怀疑紫坪铺水库的蓄水 活动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人类活动对...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2013-09修订版)
1 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 (2013年 9月修订版) 范晓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 世界关注:被聚焦的紫坪铺水库 2008 年 5 月 12 日震惊世界的汶川 8 级大地震发生以后,因为汶川地震的许多“反常” 现象,以及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的特殊时空关联,不少专家学者都怀疑紫坪铺水库的蓄水 活动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目 前很重要的全球话题,因此,汶川地震以来,紫坪铺水库是否诱发了汶川地震的问题,成为 了世界媒体瞩目的一个热点,美国《科学》杂志曾三次刊登有关报道,美联社、英国广播公 司、法新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卫报、朝日新闻、 明镜周刊等许多重要媒体,都曾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过相关的报道与访谈。 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激起了许多专家的研究兴趣与热情,成为科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和 前沿研究课题,并且已有许多相关论文公开发表于专业学术期刊上,由于能够获得丰富的观 测数据以及所拥有的专业背景,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由中国的地震专家在《地球物理学 报》、《地震地质》、《地震》、《四川地震》、《西北地震学报》、《华南地震》等诸多中文学术期 刊上发表的,另外也有一些以此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硕士、博士论文公布。 迄今为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已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大地震之间令人 吃惊的密切联系。 汶川 8 级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只有 6~9 公里 对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地震持否定意见的水电工程专家陈厚群等(2008、2009、2010) 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为 1~5 公里,最多不超过 10 公里,并把它作为紫坪铺 水库不可能诱发汶川地震的重要理由之一。但据张倬元(1981)、刘传正(1995)、杨晓源(2009) 等提供的数据,世界上一些公认的水库诱发地震,不乏震源深度大于 10 公里的案例:希腊 科列马斯塔 6.3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公里;赞比亚卡里巴 6.1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公里; 印度科伊纳 6.5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公里;埃及阿斯旺 5.6 级地震,震源深度 18 公里。即 使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G)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分别公布的 14 公里和 19 公 里的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它们也在上述水库地震震源深度的范围之内。因此,仅以震源深度 超过 10 公里,来否定紫坪铺水库诱发了汶川地震,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据中国 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马文涛等(2011)的最新研究成果,汶川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只有 6~9 公里,这也为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地震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2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等参数的确定,主要使用 的是距震中较远的区域台网的数据,缺乏近距离台站资料的验证,而紫坪铺库区专用台网恰 好为地震的精确定位和校正提供了近震中台站的必要数据。马文涛等(2011)利用紫坪铺库 区台网的数据,并使用近年来在地震学界普遍受到重视的双差定位法(Felix W aldhauser et al. 2000),重新确定出汶川 8 级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仅在 6~9公里左右。 无独有偶,四川省地震局的苏金蓉、陈天长(2012)利用 S 波偏振方法来确定汶川 8 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地震波的横波(S 波或剪切波)在地下岩石中传 播时,会分裂成两列(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并以不同的速度传播,通过对这两列 S 波到达观测台的时间差(到时差)分析,可以弥补因 8 级巨震造成地震波形记录超过仪器量 程以及用常规方法无法准确确定 S 波到达观测台时间(到时)的缺陷,更准确的确定地震 横波的到时,以及更准确地确定 S 波与 P 波(地震波的纵波或压缩波)的到时差,从而更 精确地估算汶川 8 级地震的震源深度。苏金蓉等利用了距震中 5.3 公里的紫坪铺库区八角观 测台(八角观测台的位置可参见图 12)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 S 波与 P 波的到时差,计 算出地震波从震源到达八角台的时间为 1.25 秒,依据四川地区地震波每秒 8 公里的平均速 度这一参数,计算出汶川地震震源与八角观测台的距离为 10 公里,苏金蓉等因此认为,汶 川 8 级地震的主震就在八角观测台下垂直发生,其震源深度在 10 公里以内。 对苏金蓉等的分析,如果要更清楚的表述,也可以说,八角观测台、震源、震中三点大 致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而震源与八角观测台之间的距离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震源与震中 之间的距离(即震源深度,因为震中是震源垂直向上在地表的投影)、震中与观测台之间的 距离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当斜边(即震源与观 测台之间的距离)为 10 公里时,震源深度(即震源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当然应小于 10 公里, 由于震源实际上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体积范围,因此也可以近似的认为, “主震就在八角观测台下垂直发生”。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卢显等(2010),对紫坪铺库区台网2004年8月16日至2008 年5月10日记录到的1569次地震,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在震源深度方面, 定位前近60%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公里以内,15公里以下几乎没有地震发生;重新定位 后,约70%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15公里这个优势深度范围内,其中频次最多的是在5~ 10公里深度,15~30公里也有少量地震发生,并且深度分布有一定的连续性,平均深度为7.8 公里。 图1 汶川地震前紫坪铺库区地震的频度-深度 据卢显(2010) (a)精定位前地震频度-深度 (b)精定位后地震频度-深度 地震是地下岩石破裂的一种反映,地震频次最集中的5~10公里深度以及7.8公里的小震 平均深度,反映了汶川地震前的岩石破裂也主要集中在这个优势深度范围,而根据岩石破裂 实验和断裂力学原理,脆性材料的断裂破坏,是由于已经存在的裂纹扩展的结果,也就是说, 3 后期大的破裂往往出现在前期小破裂最集中的部位,因此这也旁证了汶川地震6~9公里的初 始震源深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汶川地震以后,对这次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不少专家都重新 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并得出了不同的数据(13公里,吕坚等,双差定位法,2008;16.6公里, 汪碧澜等,可调整的单纯形优化的数值方法,2012;其它一些数据可参见表1)。 表1 汶川地震主要震源参数(引自乔建平,2013) 注:CENC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NEIC 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HRV 美国哈佛大学;GCMT 欧 洲-地中海地震中心;DMN 尼泊尔矿业部;BGS 英国地质调查局;CSEM 全球大震矩心矩张量 解 由于汶川8级地震的震源就在该地震之前的库区小震密集区内(汶川8级地震和之前库区 小震的关系下文还会进一步分析),根据震源区前期小震的优势分布深度来看,汶川8级地 震的初始震源深度在6~9公里的可能性仍然最大。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周龙泉(2010)通过对库区地震台网地震数据的处理,发现北川— 映秀断裂带下方存在一个地震波P波速度较高的区域,其深度范围在0~8公里,他认为这可 能反映流体沿断层面渗透的最大深度为8公里左右。这一最大渗透深度,也与马文涛等得出 的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汶川地震前的小震、汶川地震的余震组成的地震序列中,不乏超过10 公里深度的。由于水库蓄水引起的较早较浅的孔隙压力扩散导致的岩石破裂(产生地震), 会反过来增加孔隙压力的扩散,并使水的渗透和岩石的破裂向深部发展,构成一个不断循环 扩展的动力学反馈机制,因此也不能简单地把10公里作为水渗透以及孔隙压扩散的下限深 度。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的何斌等(2011),使用联合定位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至7 月7日ML≥3.0的1028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地震序列平均震源深度为12.8公里, 深度分布在4~20公里,其优势分布在8~18公里,这是断层的断坡位置,是应力易于积累的 区域,也是主震的发震位置。何斌等得出的这一结果,也可与前述的震源深度相印证。 汶川地震的震源恰好在通过紫坪铺水库的水磨—庙子坪断裂带上 汶川地震发震的北川—映秀断裂带在紫坪铺水库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在地表通过映秀, 可称为狭义的映秀断裂带;一支通过水磨—庙子坪,可称为水磨—庙子坪断裂带(胡先明等 称之为周家坪—龙溪断裂和漩口北—岩后—古仙洞断裂;卢显称之为映秀断层;马文涛等称 之为中滩铺断层;孙玉军等则将水磨-庙子坪断裂作为映秀-北川断裂的主干断裂。由于中滩 铺是映秀的别称,而这条断裂位于映秀以南,在地表并没有通过映秀,因此不宜将其称为映 4 秀断层或中滩铺断层,与免和上述狭义的映秀断裂带相混)。水磨—庙子坪断裂带恰好在地 表穿过紫坪铺水库的主要蓄水区,它向东北方向在都江堰市虹口乡一带与映秀断裂带交汇。 在以往的地质调查中,对水磨-庙子坪断裂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主要是根据地表 岩石中的古断裂遗迹以及不同岩石单元的界线,认为北川-映秀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是由映秀 通过的,即上文所指的狭义的映秀断裂带。对水磨-庙子坪断裂带认为是次一级的断裂。但 从地貌特征上看,原本由西北山区向东南流入平原的岷江,流至原漩口镇处发生 90°的突 然转折,变为西南~东北走向,从而与水磨-庙子坪断裂带并行,这表明此段河谷顺应了断 层破碎带的软弱部位,而现代地貌如果与断裂构造有高度的吻合,这就是断裂具有晚近时期 活动性的重要证据,这种活动性断裂通常都会成为地震的发震断裂。 汶川地震的震中位于上述狭义的映秀断裂带在地表的迹线附近,因此,这给人一种错觉, 似乎汶川地震是因这条断裂破裂而始。陈厚群等也把“紫坪铺水库蓄水并没有淹没到北川— 映秀断裂(即上述狭义的映秀断裂带),因此它对该断裂的水文地质条件没有产生影响”,作 为紫坪铺水库不可能诱发汶川地震的一条重要理由。 但地震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而震源才是汶川地震发生初 始破裂的地方。北川—映秀断裂带的断层面都是向西北方向倾斜的,如果由震中按震源深度 引一条直线向下到达震源,就会明白震源并不在位于震中附近并通过映秀的映秀断裂带上, 而恰恰是在通过水库主要蓄水区的水磨—庙子坪断裂带上,四川省地震局的杨晓源在 2009 年已指出了这一点(参见图 2、图 3)。而且,在汶川地震震后的野外调查中,四川省地矿局 的付小方等(2008)、四川省地震局的周荣军等(2008)、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马保 起等(2008)、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张军龙等(200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 锡伟等(2008、2010)、马文涛等(2011)许多研究者,都沿水磨—庙子坪断裂带发现了汶 川地震时形成的规模宏大的地表破裂带。 尽管水磨—庙子坪断裂在通过紫坪铺水库时被淹没,不能直接观察到它的同震地表破裂 情况,但横跨水库和断裂带的都汶高速公路庙子坪大桥在地震时居中的那孔桥梁整体断掉; 而水磨—庙子坪断裂向东北方向延伸至都江堰市虹口乡的深溪沟、罗家坝、高原村、周家河 坝、八角庙等一线,则在地表出现了大量强烈的破裂与变形现象,包括错断公路、河床,地 面隆起、掀斜等等,其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最大位移都可达到 5 米,是汶川地震地表破裂 表现最强烈的地段,这也提供了水磨—庙子坪断裂作为汶川地震起始发震断裂的必要证据。 5 图 2 汶川 8级地震震源与震中的空间关系示意图 据范晓 图 3 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 8级地震的过程示意图 据马文涛等(2011) 红圈为汶川 8级地震之前的地震,红五角星是汶川 8级地震初始破裂的修正位置,平面上左 边的红线是映秀断裂,右边的红线是水磨—庙子坪断裂,浅蓝色的区域是水库蓄水区;左侧 立面上红五角星上方的密集红圈为水磨震群,红五星右侧的密集红圈为都江堰震群 图 4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图 据徐锡伟等(2010) F1 为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在图左侧的映秀、水磨沟一带分为两支,即映秀破 裂带和水磨-庙子坪破裂带;F2 为汉旺—白鹿地表破裂带 从另一方面来看,包括北川—映秀断裂带在内的整个龙门山断裂带,是一个向下交汇于 一个平缓断层面的断裂系,也就是说很多在地表和浅部倾斜较陡的裂隙面,向地下深处都汇 聚到一个平缓的裂隙面上,水库的水通过地表任何一处裂隙面向下渗透,都会通过这个相互 贯通的断裂系,对这个断裂系所包含其它裂隙面或断层发生影响。换句话说,水库即使在地 表没有淹没到某一条断裂,这条断裂也可能受到这个断裂系的其它断裂因为水的渗透和压力 扩散带来的影响。 6 如此快速地大幅度地蓄水和放水十分罕见和危险 官方公布的紫坪铺水库正式下闸蓄水的时间是在2005年9月,但实际上的蓄水开始于 2004年。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大坝处的天然河流水位高度一般在海拔752米~755米。2004 年9月27日,紫坪铺水库两个导流洞中的一个被关闭,水库的水位开始由752米上升到775米 (陈厚群,2010),升幅达到23米,和后来2005年、2006年的蓄水相比,这还属于初期的低 幅加载,但这已超过了三峡水库由135米至156米,以及由156米至175米这两个蓄水阶段的升 幅。 综合雷兴林(2008)、陈厚群(2010)、周斌(2010)、张永久(2010)、马文涛(2011) 等发表的数据,可以把紫坪铺水库自2004年9月开始蓄水至2008年5月发生汶川地震时的水位 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由于不同作者发表的数据略有差异,水位可以有0.5米至2米的 误差)。 第1阶段(低幅加载Ⅰ与低幅卸载Ⅰ):2004年09月至2005年08月,752米上升至775米, 升幅23米;775米下降至760米,降幅15米; 第2阶段(高幅加载Ⅰ):2005年09月至2005年12月,760米上升至840米,升幅80米; 第3阶段(低幅卸载Ⅱ):2006年01月至2006年04月,840米下降至820米,降幅20米 第4阶段(高幅加载Ⅱ):2006年05月至2006年12月,820米上升至875米,升幅55米; 第5阶段(高幅卸载Ⅰ):2007年01月至2007年08月,875米下降至817米,降幅58米; 第6阶段(高幅加载Ⅲ):2007年09月至2007年12月,817米上升至873米,升幅56米; 第7阶段(高幅卸载Ⅱ):2008年01月至2008年05月,873米下降至821米,降幅52米。 从 2004 年 9 月开始蓄水至 2006 年 10 月达到 875 米的最高水位,水位的升幅高达 123 米,而这仅仅用了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其中,仅 2005 年 9 月至 12 月的高幅加载期,水位 就上升了约 80 米,这在国内外的高坝大库中都是罕见的。如此快速地大幅度地提高水位, 以及高幅加载与高幅卸载的反复交替,就象不断给地震断层进行强力按摩,会促使断裂加速 复活。据雷兴林等(2008)的计算,当水位在 875 米至 817 米之间变化时,其卸载量或加载量高 达约 7.4 亿立方米(即约 7.4 亿吨),而汶川地震正好发生在紫坪铺水库经历了三次高幅加 载和两次高幅卸载之后,而且正好处在第二次高幅卸载期之末。 图 5 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化曲线和库水加载卸载阶段划分图 据雷兴林等(2008) 7 图 6 紫坪铺水库加载卸载阶段的划分 据周斌等(2010) “库仑应力”计算得出的结论 专家们把作用于断层上面,使断层产生活动的力,统称为库仑应力。水库会在原来天然 库仑应力的背景下,附加给断层一个库仑应力,它可能使断层更趋于破裂,也可能更趋于稳 定。人们用 bar(巴)和 MPa(兆帕)来描述库仑应力的大小,一个 bar 也相当于一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大气压,约等于 0.1MPa。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库仑应力的增量变化只要达到 0.1bar (即 0.01MPa)的量级,便足以对地震活动产生明显影响(King et al. ,1994)。 研究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紫坪铺水库 蓄水所产生的载荷、孔隙水压力对地震断层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明显到足以诱发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雷兴林等(2008)的计算,紫坪铺水库蓄水到高水位一年 之后的 2006 年,在断层 3~4 公里的深度,库仑应力的变化已达到 1bar 以上(即十倍于足 以明显影响地震活动的变化量级),而在 2007 年 12 月至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水位下降期间, 地下 10 公里附近库仑应力的变化已达到 0.5bar 以上(即数倍于足以明显影响地震活动的库 仑应力变化量级),在 4~5 公里的深度,库仑应力的增量变化已经到几个 bar(即数十倍于 足以明显影响地震活动的库仑应力变化量级),雷兴林等因此认为紫坪铺水库的蓄水活动对 库区地震断层的库仑应力产生了明显影响。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葛社民等(2009)的计算结果是,紫坪铺水库的蓄水,在相当于汶 川地震震源的深度位置,使断层的库仑应力产生了-0.01~0.05MPa 的变化。他们认为,这种 程度的应力变化已足以在接近应力临界状态的断层上触发地震,因为在龙门山断裂带,每年 的应力变化速率小于 0.005MPa,因此紫坪铺水库可能使汶川地震提前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 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会的加哈劳特等(Gahalaut K,et al. 2010)、中国科学院的张贝 等(2010)、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孙玉军等(2012)都认为葛社民等使用的二维解析方法会使 水库载荷的效应被夸大,因此他们使用了三维解析方法。加哈劳特等通过计算认为,紫坪铺 水库的运行没有在汶川地震的震源处(加哈劳特等采用的震源深度数据为 19 公里)以及周 围地区引起库仑应力的增加,而是使应力减小了大约 1KPa(0.001MPa),使较浅部位的弱 震略有增加,但对汶川地震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张贝等的计算结果显示,在仅考虑水库载荷、不考虑水的孔隙压的情况下,水库加载 (蓄水)使得震源附近的逆断层更稳定,但卸载(放水)的时候更危险。张贝等还计算了汶 川地震前 5 个月水库放水在断层上产生的影响,水位从高程 875 米下降到 817 米时,断层上 震源一侧库仑应力有明显增加。深度 5 公里以上的区域库仑应力增加量在 0.01MPa 以上, 近地表 1 公里附近达到 0.08MPa。随着深度的增加,库仑应力增量迅速减小,在美国地质调 查局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深度为 19 公里和 14 公里的震源处,库仑应力增量分别为 8 0.003MPa 和 0.005MPa。张贝等认为,小于 0.01MPa 量级的库仑应力变化,能否触发地震, 还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来加以分析。 图 7 汶川地震前 5个月水库放水在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增量变化图 据张贝等(2010) AA’表示地表断层走向;上中部的白色部分为汶川地震震源一侧库仑应力明显增加的 区域 上述计算主要考虑的是水库蓄水和放水带来的载荷变化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没有考 虑或没有充分考虑水渗透产生的孔隙压带来的库仑应力变化,而对地震断层来说,孔隙压被 认为是比库水载荷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张贝等指出,水库蓄水后,水向地下从浅到深的逐渐 渗透(特别沿渗透率高的破碎带)会造成孔隙压力的逐渐增加,水库的放水或蓄水,不会改 变深部孔隙压力增加的总趋势,这可能使深部的逆掩断层(一个较平缓的断层,浅部众多断 层向下汇聚于此)由稳定变为不稳定。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孙玉军等(2012)利用三维孔隙弹性理论建立的计算模型,强调了 将水库的弹性荷载(即水的重力对库区断层产生的压力)与水的渗透扩散这两种效应联合起 来进行计算,并且充分考虑由于库区断层破碎带的存在,水库的重力作用以及水的渗透扩散 都和正常地层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模型中假设存在一条贯通水库库区和震源位置的断层带。 对于汶川 8 级地震不同的震源深度数据,孙玉军等采用了四川省地震局重新定位以后的结 果,即震源深度为 13 公里。在此基础上,根据紫坪铺水库开始蓄水到汶川地震发震时刻的 水位变化,计算了水库及周边地区的孔隙压力和库仑应力,在计算过程中,又分别考虑断层 区弹性模量的变化、断层区或非断层区扩散系数的变化、摩擦系数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 比较。 根据计算结果,孙玉军等认为,紫坪铺水库 2005 年 9 月蓄水之前,水库渗流作用引起 的孔隙压力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而随着蓄水时间的增加,水库蓄水引起的载荷效应使得 震源位置处的库仑应力降低,但水的渗流产生的孔隙压力却使库仑应力增加,这两种效应的 结合使得结果变得较为复杂,但总体来看,随着孔隙压力的增加,库仑应力逐渐增大,在汶 川地震发震前,库仑应力逐渐由负值变为正值。 孙玉军等指出,当水库水位最高时,震源位置处的孔隙压力不在最高点,而是有一个 滞后时间,这与震源深度和扩散系数有关。而当蓄水量经过最高水位后又重新经历一个低水 位时,载荷效应最小,而同时孔隙压力有可能达到最大,因此,此时的库仑应力也可能最大, 也是最危险的时候。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水库诱发地震,在水库蓄水位最高处不一定对应 着诱发地震最活跃的时刻,而是在蓄水量经过最高水位后的一段时间里。 如果摩擦系数在 0.6 以上,在汶川地震发震前,震源位置处的库仑应力的增加量约为 +1.0kPa,小于 0.01MPa。孙玉军等认为,这个量级的库仑应力变化能否触发地震,还需要 9 不断深入的研究 图 8 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震源处孔隙压力和库仑应力随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化图 据孙玉军等(2012) 图 a为孔隙压力随时间和水位的变化,水库进入高幅加卸载期后,孔隙压力处于不断上升的 状态;图 b 是库仑应力随时间和水位的变化,不同的色线是采用不同的摩擦系数时得到的结 果,库仑应力的变化起伏很大,对于局部时段来说,库仑压力的降低对应于水位升高(加载), 库仑应力的升高对应于水位降低(卸载),但在水库进入高幅加卸期后,库仑应力总的趋势 是升高,而且在汶川地震前的 2008年 1月至 5月的高幅卸载期,出现了库仑应力的跃升 图 9 计算研究的区域范围和构造背景图 据孙玉军等(2012) 蓝色虚线框内为研究范围;图中央蓝色实绩所圈范围是紫坪铺水库正常蓄水位的水域范围; WM,汶川-茂县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YB,映秀-北川断裂(龙门山中央断裂);GA,灌 县-安县断裂(龙门山前山断裂);红白色圆表示的小震震源机制解为 2004年 8月到汶川地 震发震前 2.2 级以上的地震;蓝色五角星为汶川地震震中位置;AA’、BB’是图 的剖面位 置 10 图 10 根据模型计算得到的汶川地震发震时刻不同深度上的孔隙压力和库仑应力分布图 据孙玉军等(2012) 图框范围即图 中的蓝色虚线框内的范围;a图与 b图分别为 5公里深处的孔隙压力分布与 库仑压力分布;c图与 d图分别为 13公里深处的孔隙压力分布与库仑压力分布;蓝色五角 星为汶川地震震中;b图中的震源机制解为研究区域内震源深度小于 10公里,震级大于 2.2 级的所有地震;d图中的震源机制解为研究区域内震源深度大于 10公里,震级大于 2.2级 的所有地震; 图 11 模型计算得到的汶川地震发震时刻不同剖面上的孔隙压力和库仑应力分布图 图 a图与 b图分别为 AA’剖面的孔隙压力与库仑应力分布图;c图与 d图分别为 BB’剖面 11 的孔隙压力与库仑应力分布图 孙玉军等还指出,从 2004 年 8 月到汶川地震发震前 2.2 级以上小震的分布情况来看, 紫坪铺库区周边的小震震源分布几乎都在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因此可以说明这些小震发生 在的原因与紫坪铺水库有直接关系。同样,汶川 8级地震的震源位置也处于库仑应力增加的 区域。孔隙压力的分布状态大致以紫坪铺库区为中心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在 断层地区计算出来的库仑应力也较高,这是由于断层区扩散系数较高,从而使得断层区的孔 隙压力也相对较高。因此,如果断层破碎带联通了震源和库区,那么在震源位置处会更危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者在讨论紫坪铺水库的蓄水活动对库区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 时,采用的汶川 8 级地震震源深度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有差异。总的来看, 深度越浅,水库对库仑应力的影响就越明显。如果震源深度是在 10 公里以内或 10 公里左右, 根据库仑应力计算的结果,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地震的可能性也越大。 水库蓄水以后,紫坪铺库区的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库仑应力计算只是理论上的推导,水库蓄水对地震究竟有没有影响,还需要通过地震 监测台网观测到的数据,对水库蓄水活动和地震是否相关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紫坪铺水库属于诱发地震机率很高的高坝大库,按照国务院的《地震监测管理条 例》(2004),在蓄水前的 2004 年 8 月建成了专用的库区地震监测台网,它包括七个台站。 这个专用台网最小可以监测到-0.9 级的地震,它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较精确地观测到库区的 微震和弱震,从而弥补了区域上的地震台网在这方面的不足,给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提供了 丰富的材料。 尽管紫坪铺水库蓄水后到汶川地震之前,库区的发生的地震都没有超过 4 级,仅从震 级来看与历史相比并没有大的变化。但许多专家研究后都发现,水库蓄水后库区的地震活动 的确显著增强,而且地震活动都与水库的水位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陈厚群等曾认为,“水 库蓄水后并没有大量微震的出现”、“紫坪铺水库没有发生水库地震”,但许多研究表明, 水库蓄水后不仅出现了大量微震,而且这些微震很多都是水库诱发地震。 雷兴林等(2008)的各种地震统计参数的变化点与水库水位的变化点具有良好的对应 关系,反映出紫坪铺水库的蓄水和放水(即加压和卸载)对该区地震活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其中日地震频度(每日地震发生的次数)在几个大的水位变化阶段都出现了跃升;b 值是反 映震级与地震频度关系的重要参数,地震活动强度愈大,则 b 值愈小。在 2005 年 12 月紫坪铺 水库水位到达 840 米以后,库区地震活动最明显的特征是b值的总体下降趋势,表明地震活动 趋强; 在地震能量释放方面,据马文涛等(2011)的计算,蓄水前地震应变能比较接近线性释 放,月频次<25 次,每年蠕变能释放量在 1.2×108J1/2 左右。蓄水后地震蠕变能释放量明显 变化,从 2006 年 1 月至 10 月持续增长,在 2007 年 5 月至 7 月和 2008 年 2 月又有 2 次阶梯 状跃升,导致在 2 年半多的时间内由地震引起的蠕变能多释放了 2.4×108J1/2,释放增加了 200%。每次蠕变能释放的加速与库水位变化密切相关,并在主震前形成了一个逐渐加速释 放的过程。 在地震的空间分布上,雷兴林(2008)、胡先明(2009)、张致伟(2009)、卢显(2010)、 程万正(2010)、周斌(2010)、李海鸥(2010)、马文涛(2011)等,都指出紫坪铺水库 蓄水以后,在水库附近出现了三个小震密集区及其地震群,它们分别是:水库西南区的水磨 震群;水库东北区的深溪沟震群;水库东南区的都江堰震群。其中水磨震群、深溪沟震群位 于水磨—庙子坪断裂带上,且处在水库的东北和西南两端;都江堰震群位于灌县—江油断裂 12 带附近。 图12 汶川8级地震前紫坪铺库区三个小震密集区分布图 据卢显(2010) 1 红色线框内的密集红圈是水库西南区的水磨震群;2 棕色线框内的密集红圈是水库东北区 的深溪沟震群;3 绿色线框内密集红圈是水库东南区的都江堰震群 红五角星是汶川8级地震震中;蓝色三角及蓝色字是库区地震监测台站及其名称 卢显(2010)、程万正(2010)、周斌(2010)、李海鸥(2010)等,都按蓄水前后 以及蓄水后的不同阶段,对三个小震密集区的地震活动变化进行了分析。 水库西南区在蓄水前地震很少,在蓄水后地震明显增强,而且在 2004 年至 2008 年的 每一次蓄水、放水阶段都表现出持续的活跃,不同的研究者都认为,水库西南区的水磨震群 显然属于水库诱发的地震活动; 水库东北区在蓄水前有小震分布,但比较分散,蓄水后小震向东北方向迁移,而且更 加集中,地震频次的高峰主要出现在 2004 年至 2006 年的库水加卸载期,被认为明显受到水 库蓄水活动影响。2007 年至 2008 年 5 月汶川地震前,东北区的地震活动反而有所减弱; 水库东南区在蓄水前几乎没有地震分布,蓄水后的 2004 年至 2007 年,地震活动也十 分微弱,伴随库水加卸载略有起伏,但在临近汶川地震的 2008 年 2 月,在库水卸载阶段, 却突然出现了地震活动的跃升,创下了月频次高达 150 余次的库区地震活动纪录,其中仅在 2008 年 2 月 14 日 21 时 35 分至 2 月 15 日 0 时 54 分,就有 2.9 级、3.7 级、2.5 级、3.3 级、 2.5 级等五次震级较高的有感地震。 研究者认为,三个小震密集区的不同情况,反映出受蓄水活动影响,既有快速反应也 有滞后反应的诱发地震。这三个小震密集区中,水库西南区的水磨震群最引人注目,不仅因 为水库蓄水后这里的小震活动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还因为汶川 8 级地震的震中也出现 在这里。另外耐人寻味的是,在水库西南区和东北区之间的主要蓄水区,蓄水前后地震都很 少,几乎呈现地震空白区。这似乎显示了水库蓄水后对直接位于库底的逆冲断层的稳定作用, 而且小震密集区沿断裂带出现在水库主要蓄水区的两端,似乎也说明了沿水磨—庙子坪断裂 13 带走向,蓄水后出现了极不均衡的应力变化,这和前述的库仑应力计算结果有相似之处,而 且孔隙水压力的扩散也可能主要沿断裂带的走向进行。 为进行蓄水前后地震活动对比选取的 A-B、C-D、E-F、G-H剖面位置 (a)蓄水前的 A-B剖面;(A)蓄水后的 A-B剖面 14 (b)蓄水前的 C-D剖面;(B)蓄水后的 C-D剖面 (c)蓄水前的 E-F剖面;(C)蓄水后的 E-F剖面 15 (d)蓄水前的 G-H剖面;(D)蓄水后的 G-H剖面 图 13 紫坪铺库区蓄水前后地震活动对比图 据卢显(2010) A-B 剖面垂直水磨—庙子坪断裂带,穿过水库西南的水磨小震群;C—D 剖面平行水磨—庙 子坪断裂带,穿过水库西南区的水磨小震群和东北区的深溪沟小震群;G—H 剖面垂直灌县 一江油断裂,穿过水库东南区的都江堰小震群 水库诱发的小震群是不是汶川地震的前震? 由于紫坪铺水库西南区的水磨震群是诸多研究者公认的水库诱发地震,而汶川 8 级地 震的震源又恰恰位于水磨震群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汶川地震与水磨震群的关系,成为了 紫坪铺水库是否诱发了汶川地震的关键纽带。四川省地质局的谢蓉华等(2012)也指出,水 磨震群的发生和发展非常值得进一步分析,因为汶川 8 级地震的微观震中就在此震群的覆盖 区域,这是惊人的巧合,还是有着内在的联系? 汶川 8 级地震与水磨震群有密不可分的空间关系,不仅震中位于水磨震群中,而且按 6~9 公里的震源深度,汶川地震的震源也恰好位于水磨震群的优势震源深度范围内。即使按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 14 公里和 19 公里的震源深度来看,汶川地震地震的 震源深度也位于水磨震群震源深度范围的下部。 震源机制是根据地震波反演计算出来的地震断裂面的几何形态、运动方式,以及地震 活动呈现出来的应力方位。汶川地震与水磨震群的震源机制是否相同,也是判断它们之间是 否相关的重要标志。胡先明等(2009)的计算结果表明,水磨震群与汶川地震的震源机制一 致,表现为同一空间形态、运动方式和应力方位的逆冲断层型的特征。 马文涛等(2011)还发现,在 2008 年 4 月 5 日 04:01:16.54 的水磨震群中有 1 个 ML1. 3 地震,这个地震在各台站的初动到时差与汶川 8 级地震惊人地相同,换句话说,这个地震的 震源位置和汶川地震的震源位置几乎完全相同,该小震震源深度在 7.8 公里左右,也与重新 定位后的汶川地震 6~9 公里的震源深度一致,这意味着,在汶川地震的初始破裂位置上,当 时已经开始出现规模较小的破裂,因此,水磨震群的这些小震理应属于汶川地震的前震。 紫坪铺库区地震活动其它特征的研究提供的证据 16 小震地震矩、震级与震源谱拐角频率的关系研究 人们在对地震波谱特征的研究中,发现拐角频率与地震大小通常呈负相关关系,即地 震震级越大,地震矩越大,拐角频率越小。四川省地震局的张永久等(2009),通过对紫坪 铺库区 2004 年 8 月 16 日至 2008 年 5 月 11 日发生的 287 次 1.6 级以上地震的分析,却发现 拐角频率的大小与地震大小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 。根据姚立殉等(2004)、钱晓东等 (2005)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地震波拐角频率变化与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化的相关性,张永 久等认为,该现象的出现与水库蓄放水导致的压力变化和库区岩体裂隙充水程度的变化有 关。 地震波速比的研究 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两种基本类型。纵波速度 Vp 与横波速度 Vs 之比即为波速比,用 λ=Vp /Vs 表示。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震级大于 3.5 级的地震发生前 都可观测到波速和波速比下降—持续异常—回升—发震的异常现象。 卢显(2010)研究了紫坪铺库区 2004 年 8 月 16 日至 2008 年 5 月 10 日 1569 个小震的 波速比。发现整个区域在 2006 年 11 月左右波速比值开始下降,一直保持低值状态至 2007 年 3 月底开始回升,当年 5 月份恢复到平均值水平,2008 年 2 月份(都江堰小震群发生时) 整个区域的波速比值急速上升,符合大震前波速比下降—持续异常—回升—发震的规律。 卢显还对紫坪铺库区的波速比作了分区研究,发现受蓄水影响最为明显的水库西南区 (水磨震群),从 2005 年 9 月 30 日水库蓄水开始,Vp 和 Vs 变化曲线皆与水库水位变化 保持几乎相同的变化趋势,但从 2007 年起,Vp 和 Vs 一直保持低值状态,几乎不受水库水 位变化的影响,直到 2008 年 2 月波速开始回升,5 月初回升至平均值,直至发生汶川大地 震,同样符合大地震前波速比的变化规律。 由上述,紫坪铺库区小震群的波速比变化和库水位变化相关,证明了这些小震群具有 水库诱发的性质;而这些小震群波速比的变化符合大震前波速比的异常特征,也可佐证这些 小震群是汶川地震的前震。 孔隙压力扩散的研究 水库蓄水产生的流体孔隙压力扩散,是水库诱发地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学术界 (Shapiro,1999、2000;Audiganel,2000;Talwani,2000)提出可以通过地震的空间与时 间特征,来研究流体孔隙压力扩散的作用,分析孔隙压力扩散的时间、扩散距离、孔隙压扩 散系数等。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许丽卿等(2009)研究了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特征,他们 假设汶川地震是由于紫坪埔水库蓄水而诱发产生的大地震,则根据流体孔隙压扩散机制,后 续余震序列应该表现出孔隙压扩散特征。初步研究表明,余震序列没有表现出水库诱发地震 常见的单一孔隙压力源触发地震的特征,但是地震产生300公里的破裂带,余震集中区发生 在应力相对较低地区、强余震持续时间长等特征又比较符合流体孔隙压力扩散触发的一些规 律,因此后续余震可能存在多个孔隙压力源扩散的问题。通过对相似破裂区余震活动的分析, 许丽卿等发现一些区域的余震活动是符合孔隙压力扩散特征的,说明在余震活动过程中,深 部流体的孔隙压力扩散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认为这是否与主震后紫坪埔水库下渗原因 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于许丽卿等目前研究的是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所以,通过对汶川地震之前的大量小 震来进一步研究流体孔隙压力的扩散,将会对讨论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的关系提供更重要 的证据。 地震剪切波分裂的研究 地壳的组成与结构很不均一,因此地震波在介质各异的地壳中传播时,由于传播速度的 不同,剪切波会分裂成快、慢两个剪切波列,这两列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近于垂直。其中快剪 切波的偏振方向与当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慢剪切波的时间延迟反映了地壳介质的各向 17 异性程度,并且对裂隙的水压变化具有很好的反映。 四川省地震局的张永久等(2010),利用紫坪铺库区台网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 月11日460次1.0级以上的地震数据,对地震剪切波的分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坪铺库 区的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在2006年10月之前比较分散,在近南北、东西、北东和北西方向都 有明显分布。自2006年11月开始,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势,近南北向的逐渐 消失,近东西向的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也逐渐减少,北东和北西两个方向逐渐突出,而这两 个方向恰好分别是龙门山断裂的走向方向和区域主压应力的方向。因此,快剪切波偏振方向 向北东和北西方向集中这一变化,可能与汶川大地震前区域应力的增加和龙门山断裂带微破 裂增加有关。 张永久等还指出,慢剪切波延迟时间较大的灵隐寺台和八角台正好位于离紫坪铺水库最 近的库坝区和库尾区,而慢剪切波延迟时间最小的油榨坪台距离四川紫坪铺水库水域最远。 这是因为灵隐寺台和八角台正好处于水库蓄放水引起的应力变化较大的区域两端,而油榨坪 台所在位置的应力基本不受水位变化影响。从整个库区和八角台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变化过 程分析,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与四川紫坪铺水库水位的升降变化显示出相关性。每当水位大幅 度上升到最大值后,慢剪切波延迟时间随之增加,水位下降后慢剪切波延迟时间随之缩短。 这个关系也基本符合Gao和Crampin实验研究的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变化与压力的关系。另 外,整个库区和八角台的慢剪切波延迟时间数据比较离散,而高孔隙流体压力的剧烈变化会 导致时间延迟数据的发散。 地震剪切波分裂的研究,也表明紫坪铺库区蓄水后至汶川地震前的小震活动,与水库水 位以及流体孔隙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视应力与视应力标度率的研究 视应力是一个动力学参数,它用来表征地震矩辐射能量的强弱,反映了地震能量辐射 效率的高低。视应力与地震矩的关系称为视应力标度率,它能区别不同的震源物理过程。 与水库蓄水关系密切的地震在震源物理上可能有别于天然的构造地震,这种差别可能反映 在视应力标度率上。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杨志高等(2010),利用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2004年8月至2008年2 月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计算了170个ML≥1.0级地震的地震矩、拐角频率和视应力,并且 将研究范围分为核心库区和外围库区,分析了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以及视应力标度率。 结果表明,紫坪铺水库的震源参数与其他大陆地区有明显不同:拐角频率远低于其他大 陆地区,由于拐角频率是震源谱低频和高频衰减的分界点,当地震矩相同,拐角频率大意味 着高频成分能量较大,拐角频率小意味着高频成分能量较小。而紫坪铺库区地震的拐角频率 比通常结果小,表明在相同地震矩下库区地震波的高频衰减程度大;视应力比其他地区小3 个数量级,也表明库区地震波的高频成分衰减强烈,使集中在高频部分的地震辐射能量被低 估。杨志高等指出,地震波的高频衰减主要是因为水库蓄水后,增加的载荷影响了岩石的受 力状态,另外随着水向地下深处的渗透,增加了地下岩石的孔隙压力和饱和度,影响了岩石 的弹性等物理性质。 从蓄水前后拐角频率、地震矩和视应力标度率的变化来看,核心库区的拐角频率和地震 矩的关系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对于相同地震矩的地震,蓄水一段时间后拐角频率变大,地震 震源谱的高频成分相对丰富,这意味着蓄水后,地震震源物理过程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核心 库区视应力标度率的改变;而在外围库区,蓄水对地震矩和拐角频率的影响不明显,视应力 与地震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蓄水前后视应力标度率变化不大。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 紫坪铺水库的蓄水活动成为了视应力、视应力标度率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随着时间推移 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对于范围远大于核心库区的外围库区来说,蓄水的影响对于视应力 和地震矩的关系没有被明显体现。 Richardson等(2002)在研究南非矿井深处微震事件震源参数时,发现这些事件可以分 为天然地震和与人类活动有关地震两类。与人类活动相关地震有如下特点:发震时间紧 18 密,空间有丛集性,震源谱上有相对丰富的高频信息。Richardson等指出,与人类活动有 关的地震在震源物理上主要是整块岩石的破裂。对于整块岩石的破裂,设想它们有两个主 要的特点:①地震矩相对较小,因为小尺度岩石破裂相对容易;②高频成分相对丰富,因 为整块岩石破裂后阻力迅速减小,发震过程相对迅速,使得高频成分相对丰富。 杨志高等因此认为,在紫坪铺库区,水位的快速上升和水向深部渗流,在一定条件下可 能非常显著地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的作用,使得整块的岩石更容易破裂,这和蓄水之前 的震源物理过程有较大差别。蓄水前地震主要发生在已有断层上,或者说这时候的地震主 要表现为克服断层摩擦力;蓄水之后,原来存在的薄弱岩层在载荷和流体的弱化作用下开 始破裂,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整块岩石的破裂。整块岩石的断裂使断面阻力迅速减小,产生更 多地震能量辐射,表现为地震辐射效率的提高,同样大小地震矩的地震,蓄水后视应力相 对增加,视应力也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 杨志高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汶川地震前紫坪铺库区的小震群具有水库诱发地震的特 征,同时还指出了可能存在一种新的震源物理模式,即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是在岩石中产生新 的破裂,而不是在既有断裂面上减小摩擦力触发地震。 地震波衰减参数Q值的研究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当遇到有大量裂隙并且饱含流体或水的岩石时,会发生能量衰减。 专家们用Q值来反映地震波能量衰减的大小,Q值越低说明地震波衰减程度越大,而低Q值 区域,也可以反映出水库蓄水后,库水沿裂隙渗透扩散的空间范围。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王惠琳等(2012),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对2004年8月16 日至2008年5月11日库区地震台网观测到的1340个地震的S波进行了Q值(Qs)分析和成像, 震级范围为ML0.1~3.7,震源深度为1~15km。他们发现,水库区地震S波的衰减有显著的 不均匀变化,库区周边存在一个近似环形的低Qs值区域。 王惠琳等把2005年9月以前(王惠琳等称之为蓄水前,实际应为水库低幅加卸载期)与 2005年9月以后(王惠琳等称之为蓄水后,实际应为水库高幅加卸载期)的Qs值作了比较(图 14),发现在水库的高幅加卸载期,沿水磨-庙子坪断裂带(王惠琳等称之为通济场断裂), 水库东北区和西南区的Qs值都有大幅下降。他们认为,这与水库蓄水有密切相关性,库水 可能沿着水磨-庙子坪断裂中段和两端的岩石破碎带及节理、裂隙发育地区向地下渗透,在 水库周边诱发了小震群。同时,因岩石孔隙中充满流体,内摩擦增大,地震波大大衰减,从 而导致了Q值大幅下降。 图14 紫坪铺水库低幅加卸载期(a)与高幅加卸载期(b)Qs成像 据王惠琳等(2012) 白色区域为水库;红色三角形为库区地震台站;空心圆为地震;红色五角星为汶川8级地震; 黄色及橙色区域为低Qs值分布区,被认为与库水沿裂隙渗透有关;蓝色区域为高Qs值分布区 王惠琳等(2012)还把紫坪铺水库库区及周边划分为A、B、C以及库区中段四个区域 19 (见图15),四个区域的范围由A区向库区中段逐步缩小,王惠琳等计算了随着蓄水时间的 变化各个区域平均Qs值的变化,从图16的不同区域平均Qs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 随着蓄水时间的增加,各个区域按月滑动的平均Qs值均逐渐降低。 图15 紫坪铺水库周边的研究区域划分 据王惠琳等(2012) 图中部虚线圆为库区中段 图16 紫坪铺水库库区滑动平均Qs值、水位随蓄水时间的变化曲线 据王惠琳等(2012) 在横坐标轴上,一2表示蓄水前2个月(时间窗为2004-08-01—2005-07-3 1);0表示蓄水0个月 (时间窗为2004-10-01—2005-09-30);2表示蓄水后2个月(时间窗为2004-12-01—2005-11-30) , 以此类推 王惠琳等还指出,水库库体直接覆盖的区域,地震活动较少,而小震群基本位于紫坪铺 水库周边高Q值(低衰减)和低Q值(高衰减)过渡区域,在这些过渡区域,介质介于“软”、 “硬”之间,有利于积累应变能,从而诱发地震。 值得注意的是,从王惠琳等提供的Qs成像来看(图15),紫坪铺水库在经历了高幅加卸 载以后,低Q值区域,也即库水沿着岩石裂隙的渗透,十分强烈地在水磨—庙子坪断裂与龙 门山前山断裂之间扩展,在水库东西两侧都出现近南北方向延伸的低Q值区域,从而使龙门 山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的低Q值区域得以贯通,这种“贯通”很可能是沿连接龙门山中 央断裂与前山断裂之间的次级断裂进行的,这对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至关重要。因为 正是在这种“贯通”之后,使原本相对沉寂的前山断裂在2008年2月发生了引人注目的都江 堰震群,而随后不久,就在小震一直十分活跃的水库西南侧的震源区中,爆发了8级地震。 这可能证明,都江堰震群同样与水库的蓄水活动有关,而且它所产生的应力释放,可能就象 下文将提到的马文涛等人的分析那样,使阻碍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产生巨大破裂的“塞子”被 20 最后“拔掉”。 汶川地震在大区域没有明显前兆是否正好反映了水库诱发地震的特征? 人们在发现汶川地震之前库区的小震活动出现明显异常的同时,对汶川地震没有出现大 区域的明显前兆也感到困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张国民等(2009)指出,在龙门 山推覆断裂带的构造变形仅为每年 1~2mm 左右的低速率情况下,孕震过程中震源区的应 力呈现为缓慢增长的特性。因此在 2001 年昆仑山口西 8.1 级大震后,在中长期地震趋势判 定上一直把东昆仑的东段作为强震的重点危险区,而没有估计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会发生强震 或巨震。 中国
本文档为【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2013-09修订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985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10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