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举报
开通vip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域外汉籍鬓夔蘸馨鬓馨鬓况豁版本鉴定概说 � 陈正宏 摘 要 �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 文 �主要是 汉语 文言文 �撰写 、 刊行的书籍 。 这类古籍流布颇广 , 而国 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 , 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 。 本文 以朝鲜 、 日本 、越南三 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 , 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 、 刊印历史 、 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 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 关键词 �域外汉籍 版本鉴定 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 一 、 域外汉籍的定义与分类 域外...

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域外汉籍鬓夔蘸馨鬓馨鬓况豁版本鉴定概说 � 陈正宏 摘 要 �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 文 �主要是 汉语 文言文 �撰写 、 刊行的书籍 。 这类古籍流布颇广 , 而国 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 , 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 。 本文 以朝鲜 、 日本 、越南三 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 , 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 、 刊印历史 、 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 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 关键词 �域外汉籍 版本鉴定 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 一 、 域外汉籍的定义与分类 域外汉籍与准汉籍 古籍版本学上的域外汉籍 , 是指古代中国周 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 �主要是 汉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言文 �撰写 、刊行的书籍 。 如果从内容上 对这些域外汉籍再加以区分 , 它们又可分为严格 意义上的汉籍和准汉籍 。 所谓严格 意义上 的汉 籍 , 是指那些以中国古籍为底本抄写 、翻刻的域 外汉籍 �所谓准汉籍 , 则是指 由外国作者用汉文 撰著编选 , 又以本国方式书写或刊行的汉籍 。 体而言 , 朝鲜本主要包括古代朝鲜 刊印的汉文 本 、谚文本与汉字谚解本 , 和刻本主要包括古代 日本刊印的纯汉文本 、 日文本 、汉语原文加注 日 文假名训读或 日文注释本 , 而越南本则主要包括 古代越南刊印的汉文本 、喃字本 、汉喃合璧本 。 但作为中国古籍版本学 中的一类常用术语 , 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专指古代朝鲜 、 日本和越 南用各自传统的书籍制作方法刊印的汉文 图书 , 其中自然以严格意义上的汉籍为主 , 同时也包括 古代朝鲜 、 日本 、越南刊印的由本国作者用汉文 撰写的准汉籍 。 二 、 域外汉籍刊印小史 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 域外汉籍与中国古籍一样 , 从形式上看也可 以分为刊本 和写本两类 , 本文讨论的是刊本一 类 。 刊本以国别区分 , 主要有三种 � 朝鲜本 �又称 高丽本� 、和刻本 �又称 日本本 � 、越南本 。 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这三个术语 , 从广义 上讲 ,其实均包含三大类书籍版本 , 即汉文本 、本 国传统文字本 、汉文与本国传统文字合璧本 。 具 至晚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 �约当中国秦汉之 际� , 汉字东传人朝鲜半岛 。 公元三世纪后期 , 又 从朝鲜传人 日本 。 一般认为汉字东传的同时 , 汉 籍也随之传人 。 如据载 当时定居在朝鲜半岛西 南部的百济的中国学者王仁 , 应归化 日本的百济 学人阿直崎之邀 , 携带《论语》十卷 、 《千字文》一 卷赴 日本 , 将两书上 贡朝廷 。 学界普遍认为 , 这 就是汉字与汉籍正式传人 日本之始 。 作者简介 �陈正宏 , � ��� 年生 ,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 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 撇麟淤之豁� 越南在十世纪上半叶以前 , 其北部为当时中 国的领地 , 汉字与汉籍流行其地 , 自不待言 。 十 五世纪安南国王一位陪臣来华求书 , 即谓 “本国 自古以来每资中国书籍 、药材 , 以明道义 , 以跻寿 域” � 《明英宗实录 》卷二七九 � 。 而据宋赵汝适 《诸蕃志》卷上“交趾国”条 , 当时已独立的越南仍 “不能造纸笔 , 求之省地 ” 。 中国发明的印刷术 , 何时传人朝鲜 、 日本与 越南 , 现 尚不能确知 。 但据现有资料 , 朝 、 日 、越 三国最初刊印的汉籍 , 与中国同样 , 无一例外都 是汉文佛经 , 这颇耐人寻味 。 尤其值得重视的 是 , 目前世界上可判定刊印年代的最早一件印刷 品—刻印时间不晚于八世纪中叶的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韩 国 庆州佛国寺的释迎塔内发现的 �现存刊刻年代最 早的和刻汉文印刷品 ,是八世纪中叶 日本奈良时 代刊刻的一批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 因为 据记载这些经折本是被放在一百万个小木塔的 塔基里的 , 所以又称 “百万塔陀罗尼经 ” � 。 这两 种重要的印刷文物 , 与中国国内迄今考古发现的 同时期印刷品颇多相似 , 对于研究古籍刊印的历 史与印刷术的传播 , 均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在此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 , 朝鲜和 日本 的汉籍刊印均盛行 “寺刹版 ” 。 “寺刹版”又名 “寺 院版” , 因当时所刻汉籍大都是汉文佛典 , 从事刊 印的又大都是寺院而得名 。 其所刊汉文佛典比 较著名的 , 在朝鲜是公元 �� � � 年 � 中国北宋天禧 五年 � 高丽时代显 宗翻雕从宋朝请得的《大藏 经》, 公元 � � � � 年至 � � � � 年 �中国南宋嘉熙元年 至淳枯十一年 � 高丽高宗朝雕造的举世闻名 的 《高丽藏》� 后者不仅印本流传至今 , 连全部八万 余片版片也还保存在韩国庆尚南道陕力�郡的海 印寺里 。 在 日本 , “寺院版 ”中最负盛名 的是 “春 日版”和“高野版 ” , 前者指京都春 日神社僧侣所 刻佛经 , 后者乃纪州 �今和歌山县 �高野山金刚峰 寺所刊内典 。 在越南 , 虽然佛教早 在七世纪就占优势 , 但 直到十一世纪初 , 李朝员外郎阮道清还到中国求 取《三藏经》。 另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六 , 陈 英宗兴隆三 年 �中国元朝元贞元年 , 公元 � � � � 年 �内员外郎陈克用 、范讨因接待元使萧太登而 收得《大藏经》, “留天长府副本刊行 ” 。 一般认 为 ,越南自行刊印书籍至此方始 。 约从十一世纪开始 , 朝鲜汉籍刊印领域中崛 起“官版”一大系统 , 其特点是应科举之需 , 大量 翻刻中国经史书籍 。 《高丽史》卷七所记文宗十 年 �中国北宋嘉佑元年 , 公元 � � � � 年 � 以秘阁所 藏翻印的诸书 , 就既有九经 、汉晋唐诸史 , 也有诸 家文集 、医书 、 卜书 、地理书等 。 至十三世纪中后 期 , 日本汉籍刊印也从单刻佛经转向兼印外典 。 其时 “寺院版 ”中出现了在和刻本发展历史上具 有重要影响的“五山版 ” , 其特征 , 是除了刻印寺 院版传统的汉文佛典 , 还开始 刊行非宗教的汉 籍 , 而这些非宗教的汉籍大多以中国流人 日本的 宋元刊本为底本翻刻 , 其刻工中则颇不乏旅 日华 人 , 如元代的俞良甫 、 陈孟荣等 。 与“五山版 ”汉 籍外典刊刻年代约略相同 , 而不属 “五山版”系统 的和刻汉籍善本 , 还有 著名 的正平本 《论语集 解》, 它由矫浦道佑刊刻于 日本南朝 正平十九年 �中国元代至正二十四年 , 公元 � � � 年 � , 是和刻 本中现存刊刻年代最早的《论语》版本 。 至于越 南 , 大规模刊印佛经以外的四部书籍 , 则大约要 迟至十五世纪中叶 。 但据载到黎圣宗时代 �公元 � � � �一� � � � 年 , 当中国明代天顺四年至弘治十一 年 � , 官方已设立秘书库储藏印书雕版 , 可见发展 十分迅速 。 而到十八世纪初 , 还一度禁止购买中 国印本 , 下令 自刻印版 , 翻印中国书籍并刊行越 南人的手写本 。 域外汉籍的刊印 , 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周边国家翻刻中国 古籍 , 同时也存在周边国家之间刊 印技术 的交 流 。 以活字本的刊印为例 。 如所周 知 , 活字 印 书 ,是朝鲜本的一 大特色 , 其间有两项世界之最 值得一提 � 一是公元 �� ! 年 � 中国元大德二年 � 高丽朝刊印的汉文《清凉答顺宗心要法 门》, 为现 存的世界上最早 的金属 活字本 � 一是公元 � � � � 年 � 中国明正统三年 �李朝所印《资治通鉴》, 为现 存最早的铅活字印本 。 除了常见的木活字和铜 活字 , 朝鲜本中还有用陶 、瓢 �葫芦 � 、铅等材料各 异的活字印刷的书籍 。 另据统计 , 在十四世纪后 期至十九世纪中期 ,朝鲜官私雕造木活字不下二 十九次 ,铸造金属活字 �绝大部分是铜活字 �约三 十五次 , 于此可见活字本在朝鲜本历史上的重要 一 ��赎 地位 。 相 比之下 , 和刻本中的活字本似较少引人 注意 。 其实十六 、十七世纪之交 , 和刻本由 “寺院 版 ”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因“官版 ”的崛起而被打 破后 , 江户时代出现的后阳成天皇和后水尾天皇 分别救刊的“庆长救版”和 “元和救版 ” , 以及德川 幕府首脑德川家康命人主持刊印的“伏见版 ”和 “骏河版” , 四者均用活字印刷 , 而其中的部分活 字 , 即来源于朝鲜 。 因为从朝鲜传来的金属活字 不够用 , 当时 日本开始模仿着 自制木 活字 , 所以 日本所谓的古活字本 , 既有用朝鲜活字的 , 也有 用 日本刻的木活字的 。 域外汉籍刊印史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 是纯汉文的标准汉籍 , 与本国作者用汉文撰著的 准汉籍和汉语原文加本国文字译文或注释的双 语合璧本交相辉映 。 前者是汉文化对于周边 国 家深刻影响的具体产物 �后者则与各国创立本国 文字 , 意欲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又张扬本 国文化 有密切 的关联 。 在朝鲜和越南 ,汉字曾长期作为正式文字通 用 。 十三世纪 以后越南出现喃字 , 十五世纪中叶 朝鲜李朝世宗李掏与郑麟趾等臣僚创制了有二 十八个字母的谚文 。 但越南喃字只是在胡朝 �公 元 � � � �一� � � � 年 , 当中国明代建文二年至永乐 五年 �和西山阮朝 �公元 � � � �一� � � � 年 , 当中国 清代乾隆四十三年至嘉庆七年 �作为国家正式文 字 , 其他朝代汉字仍占统治地位 , 并一直延用到 法国统治越南的整个时期 。 朝鲜则直到十九世 纪末仍以汉字为官方正式文字 。 日本的情形稍 有不同 。 汉字在其历史上并未 以原生态植人而 成为通行文字 , 早在奈 良时期 , 日本 已从中国引 入半字而逐步创成片假名 。 但片假名在 当时的 作用 , 却是被作为旁训符号应用于当时贵族的汉 籍尤其是汉文佛典阅读 �至平安时代汉籍加训读 的形式书面格式化 ,并沿用至今 。 因此域外汉籍 中无论是越南的汉 喃合璧本 、 朝鲜的汉文谚解 本 , 还是 日本的加注 日文假名符号训读或日文注 释本 , 都是为方便其本国一般读者阅读中国典籍 而刊行的 。 三 、 域外汉籍刊本的价值 与中国本土刊印的古籍相比 , 域外汉籍刊本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是往往保存了一些在本土已经佚失 、稀 见的中国古籍 , 或同一部中国古籍的更好的版 本 ,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例 如元代辛文房所著 《唐才子传》一书 ,元刊十卷足本在清代前期即已 佚失 , 所以《四库全书》所收《唐才子传 》, 只能是 一个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不全的八卷本 。 而所 幸十卷本早已传人 日本 , 自“五山版 ”盛行之时起 即不断有人加以翻刻 , 故学者得以由和刻本一窥 其本来面貌 。 又如晚明张隧所编《千百年眼》, 是 一部史论奇书 , 原本在中国国内己颇稀见 , 而和 刻本中有明和四年 �公元 � � � � 年 , 中国清乾隆三 十二年 �影明万历刻本流人中国 , 为我们研究晚 明文人的史观与史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史料 。 再比如南宋著名学者李壁笺注 的《王荆文公诗 》 一书 , 现存的中国刊本均是已经宋元之际学者刘 辰翁删节原注的本子 , 惟有 日本蓬左文库收藏的 一部朝鲜活字本 ,保留了比通行本多至一倍的注 释 , 据考证其底本源 自未经刘辰翁删节 的宋刻 本 , 是目前已知的《王荆文公诗 》李注本的最佳 版本� 。 其次是刻家翻刻汉籍态度比较严肃 , 不妄改 汉籍底本之字 ,有时甚至明知底本有误也仍照原 样覆刻 , 同时也 常常对汉籍底本进行细 致的校 勘 。 如公元 �� ��年 � 日本宝历二年 , 中国清乾隆 十七年 � 日本东都书肆崇文堂 、文荫堂据 明汲古 阁本翻刻的《汉隶字源 》�宋代娄机撰 � , 即坚持 “原本微有可疑 ,亦弗妄加一毫私意以增损之 , 具 存其旧 , 侯他 日重考 ” �见卷首《重刻汉隶字源 序》� 。 而另一部 日本正德年间 �公元 �� ��一�� � 年 , 当中国清代康熙五十至五 十五年 �浪华书肆 � 有关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的具体情况 , 可参阅王水照先生《记 日本蓬左文库所藏 �王荆文 公诗 �李壁注》, 文载《文献》��� �年第 �期 。 招口口创�叫 盛 参 艾 献 天 地 翻明嘉靖本《儒门事亲》,则在不改原本文字的前 提下 ,将有关的校勘记刻在相应文字所在页的天 头 , 如其书 “ 目录”的最末一页有 “太医先生辞世 诗仍附于后”一行字 , 而下为空白 , 天头即刻一小 方框 , 中有校勘记云 � “此诗舶来本共圈 , 须后 考 。”又卷六第二十三页正文有 “欲饮水水 ”之语 , 天头则出校勘记 曰 � “上 ‘水 ’疑当作 ‘冰 ’ 。 ”凡此 皆可见域外汉籍刊本的谨严与可靠 。 再次是不少域外汉籍刊本本纸墨精良 , 装帧 考究 , 有相当的艺术价值 。 以同是十五世纪前后 刊印的线装古籍而言 , 明刻本除小部分刻印水准 较高外 , 现存的大部分为当时印数颇多的普及读 物 , 校勘不精 , 书品亦不佳 �而相反同一时期的朝 鲜李朝刊本 , 往往校勘精审 , 字大悦 目 , 一卷在 手 , 会给人以一种欣赏艺术品的感觉 。 稍宽 , 故各向内折进一条边 , 并将书叶内芯第一 和最后的半版大小的扉叶各与封面 、封底的里面 相粘连 。 朝鲜本封面的做法则不同 , 通常是取一 张比半版书叶稍大的纸 , 上下左右四边向内折 , 与书叶齐平 , 然后将书叶内芯的第一张半版式扉 叶粘连在封面的背面 �封底亦同样 。 三 、装订 。 中国刊本线装书的装订是四眼装 订 , 装订线一般较细 , 用双股 , 不染色 。 朝鲜本线 装书虽然也有四眼装订的 , 但更常见的是五眼装 订 ,装订线一般都较粗 , 用单股 , 而且常常被染成 与封面纸张同样或相近的颜色 。 四 、 纸张 。 朝鲜本基本上都用高丽皮纸印 刷 , 这种皮纸的厚度相当于中国刊本通常作封面 的皮纸的厚度 , 一般纸纹比较清晰 , 做工上乘者 则色白而有韧性 。 因此开本相仿 、叶数相同的一 册书 , 朝鲜本往往比中国刊本重很多 。 五 、 字体 。 朝鲜本一般与中国刊本没有很大 的区别 ,尤其是一些覆刻或仿刊本 , 可以做到乱 真的地步 。 然而仔细辨别 , 朝鲜本尤其是朝鲜活 字本 , 还是有其特点 , 一般说来都是比较方或扁 形的软体字或宋体字 。 软体字中一种仿 自中国 明代永乐时期内府本字体的甲寅字 , 因最早出 自 李朝世宗十六年 甲寅 �中国明宣德九年 , 公元 � � � � 年� 时所铸活字而得名 , 在朝鲜本中尤其 常见 。 四 、 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的 特征与鉴别方法 要准确地鉴定一部汉籍为哪一 国家的刊本 , 最关键的 , 是应对各国汉籍的基本特征与独特之 处有充分的了解 。 以下所列 , 是以中国古籍为参 照对象 ,在相互比较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域外汉籍 刊本的一些常见特征 � 。 朝鲜本 和刻本 一 、 开本 。 朝鲜本一般开本都较大 , 类似于 明代前期内府刻本那样的大开本较多 。 中国古 籍里常见的那种中型开本书在朝鲜本中并不常 见 , 巾箱本更少 。 二 、 封面 。 朝鲜本的封面远 比中国刊本厚 , 常用一种泛光的高丽厚皮纸制成 。 其制作方式 也不同于中国刊本常用的办法 。 中国刊本的封 面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用一张跟整版书叶同 样大小的纸对折 , 折 口向外做封面 , 再取同样一 纸对折作封底 �另一种是封面 、封底均为单叶 , 大 小相当于书内用纸的半叶 , 但其左右两边 比半叶 一 、 开本 。 和刻本的开本一般没有朝鲜本那 么大 , 而与中国刊本相比 , 则要略显得方一些 �换 言之 , 如果一部和刻本的高度跟中国刊本的高度 相等 , 则其宽度往往大于中国刊本 。 由此连带出 现的情况 , 是和刻本版框外左右边 的空 白 , 往往 较中国刊本多 , 而上下的空白比中国刊本少 。 二 、 封面 。 和刻本汉籍的封面 � 日文名 “表 纸” �通常比中国刊本厚 , 其制作方式类似于朝鲜 本 , 也是取一张比半叶书稍大的纸 , 四边内折作 封面 , 又用同样的形式作封底 。 但由于和刻本封 面外层用纸不如朝鲜本厚 , 开本又很少有朝鲜本 � 以下所述 , 是依据笔者在复旦大学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及 日本东洋文库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等处 所见朝鲜本 、和刻本 、越南本归纳而得的 。 个人闻见有限 ,谨俊方家教正 。 那么大 , 所以它与朝鲜本的区别 , 仔细 比照还是 可以看出来的 三 、 装订 。 和刻本线装书 �日文叫 “袋缀 ”�翼 与中国线装书一样 , 也是四眼装订 , 但中国线装书通常中间两眼比较靠近 , 和刻本则装订眼之间基本等距离 。 此外 , 和刻本的装订线类似朝鲜 本 , 多为单股 , 也染色 。 当然也有一些 和刻本 的 装订模仿中国古籍的风格 , 但毕竟属于少数 。 四 、 纸张 。 和刻本用纸多用 日本褚皮纸 , 其 质地一般比中国刊本通常所用纸要稍显粗厚 , 而 比朝鲜本用纸略微细薄 。 五 、 字体 。 和刻本汉籍的字体 , 跟中国刊本 原本比较 ,虽然颇为形似 , 但细细对比 , 可以发现 和刻本字体 比较板 , 笔锋外露 , 略乏韵味 。 同时 可能是为了给读者加注训读符号留出空间 , 和刻 本汉籍常常将中国原本所有的栏线略去不刻 , 因 而整体上字行显得比较疏朗。 越南本 一 、 开本 。 越南本开本 与中国古籍基本 相同。 二 、 封面 。 越南本封面做法与朝鲜本 、和刻 本不同 , 而与中国古籍一样 , 为两大张纸对折分 别做封面 、封底 。 同时经常出现一种情况 , 即不 少书的封面 , 是用 已经写过字的废纸 , 涂抹一种 酱红色的涂料制成 。 三 、 装订 。 越南本形式上 也可 以算是四眼 装订 , 但不是线装 , 而是类似中国古籍中的毛装 , 即用近似蚂蝗攀的单股粗线 �有时就是纸捻� , 在 一 、二和三 、四孔之间分别 系扎 �此外 , 经常有封 面和内扉叶粘连 , 再用这种准蚂蝗攀的情况 。 四 、 纸张 。 目前见到 的越南本纸张厚度与 中国清刊本的纸张厚度接近 , 但纸质略粗 , 颜色 近似奶黄色 �也有白纸本 , 时代一般比较晚 。 五 、 字体 。 越南本软 、硬二体都有 , 有时因 受越南喃字的影响 ,会出现一些在中国读者看来 属于错别字的汉字 。 相 比较而言 , 域外汉籍刊本中 , 最容易识别 的是和刻本 , 其次是朝鲜本 , 再次是越南本 。 和刻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汉字旁或下方标 刻有小字的 日文训读符号 , 一般在卷末又刻有刊 语 ,说明该书是在某年某地由某家刊行的 , 因此 只要熟悉日本的历史年号 , 不要将日中两国相同 或近似的年号错认 �如日本的正德是中御门天皇 年号 , 当公元 � � � �一� � � � 年 � 中国的正德是明武 宗年号 , 当公元 � � � �一� � � � 年 , 两者前后相差二 百多年 � , 加上对上列特征多加关注 , 识别和刻本 并不十分困难 。 朝鲜本大都是翻印、仿刻中国古籍 , 或是印 行朝鲜人用汉字文言文撰写的著作 , 一般书前不 刻牌记�仿刻本除外 � , 书中序跋所署年份常用 中 国皇帝年号 �现在常见的朝鲜李朝刊本 , 多署明 、 清年号� , 或仅署干支 , 与同是域外汉籍刊本的和 刻本的鉴定相比 , 朝鲜本的鉴别显然要 困难一 些 。 但朝鲜本除了上述特征 , 还有一种很独特的 现象 , 就是常常在版心中鱼尾的内部镂刻阴文的 图案 �一般称之为“花纹鱼尾” , 和中国古籍版本 学术语中所说的“花鱼尾”不 同�或文字 。 最常见 的是刻四片两两相对 、 向中心倾斜的叶状图形 , 也有刻六片或更多的 。 还有的则刻字 , 如一种翻 宋本的《山谷外集诗注 》, 鱼 尾内便刻有 “吴 ” 、 “惠”等字 �又一部明万历中朝鲜复刻元至正间刊 本《历代将鉴博议》, 鱼尾内则 出现 “道 ”等字样 。 由鱼尾刻字一点看 , 很可能所镌为刻工姓名 。 这 种在鱼尾内部镌刻阴文的叶状图案或文字的形 式 , 在中国刊本中是几乎见不到的 � 在和刻本 中 偶有出现 , 但多可通过其他方面证明为 日本翻刻 朝鲜本 , 因此 , 它是鉴定朝鲜本的一个重要依据 。 越南本由于国内外 已比较罕见 , 而现存大部 分都是阮朝 �公元 � � � �一� � ! 年 , 当中国清嘉庆 七年至 民国三十四年 �刊本 , 这一时期的越南本 撇 荞 补柔命闷 外观与清刊本颇为相像 , 所以粗看很容易误认为 是中国清代某种地方刊本 。 但只要打开书稍微 仔细翻一遍 , 越南本还是不难鉴别 的 。 越南本用 越南纪年 , 有关年号常 出现在 内封或序跋里 � 现 存的越南本 , 多为准汉籍的越人著述 , 这从书内 的地名 、史实甚至书名即可考得 。 此外 , 越南本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现象 , 就是一部分汉籍的书脊 部分 , 经常涂有厚厚的深褐色涂料 , 因为涂料带 有明显的胶质成分 , 所以光滑而有亮光 � 还有就 是在书根 、书 口等部位也经常涂有一种较浅的酱 红色涂料 。 一般认为 , 这是由于越南地处东南 亚 , 气候潮湿 , 书易霉损 , 所以需要在书的外部涂 抹特殊的防护涂料 , 以延续图书的寿命 。 自然 , 外加防护涂料 , 也就成了判定越南本的又一重要 的参考依据 。 应当注意的是 , 上述开本 、封面 、装订 、纸张 、 字体等鉴定诸要素 , 只在原装域外汉籍版本的鉴 定中才完全有效 。 由于历史上各国汉籍刊行后 , 在东亚地区交互流传 , 因文化习惯不同而被改装 的情形普遍存在 , 所以除非确定为原装 , 开本 、封 面 、装订三项不能作为绝对的证据孤立地用于域 外汉籍版本的鉴定中 。 如复旦大学 图书馆藏有 一部《山谷外集诗注》, 因被改装而从外观上看完 全是中国刊本 的模样 。 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部 分越南本 , 也被原藏者改订为和刻本形式 。 而在 日本某古书店发 现的一部朝鲜本装式的《宋文 鉴》, 经鉴定其实是中国的明刊本 。 对于那些纸 张或字体反常的域外汉籍 , 即使不是原装 , 也要 考虑其中是否存在刻印异地等特殊原因 , 而不宜 轻下结论 。 如沪上修文斋藏有一部和刻本《金匾 要略述义》, 用中国纸刷印。 据 日本庆应大学斯 道文库汉籍版本学家高桥智先生鉴定 , 该书早期 印本为带有 日文训点 的和刻本 , 后刻板传人 中 国 , 书商为适应 中国市场需要 , 将其中的 日文训 点符号刻去 ,重新刷印发卖 。 同样情形的还有复 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嘉录》十二卷四册 , 也是在 中国印刷的和刻本 � 。 因此从严格 的意义上说 , 要准确地鉴定域外汉籍版本 , 除了从书本的形制 入手 , 还应考察古籍的具体内容 , 查检书 目资料 , 广泛 比较现存别本 , 如此才能少犯错误 , 提高鉴 别能力 。 �作者附记 � 本文 的撰写 , 得到 田仲一 成 、 井 上泰山 、高桥智 、 中山步 、 邵毅平 、 吴格 、丁红 、梁 颖等先生与复旦 大学 图书馆 、浙江 图书馆 、上海 图书馆 、修文斋古 书店及 日本东洋文库 、庆应大 学斯道文库的帮助 , 谨此志谢 �� 【参考文献】 �� 张秀民著 , 《中国印刷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年版 。 � � 钱存训著 ,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纸和印刷》, 科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 � � 年版 。 �� � 日� 长泽规矩也著 , 《和漠害内印刷 巴于刃屋史》, 《长泽规矩也著作集》第 �卷 , 汲古书院 , �� � 年版 。 �� 旧 ��� �懒一马著 , 冈崎久司编 , 《害能季人尸, 》, 雄松堂 , �� �� 年版 。 � � 严绍玺著 ,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 ��� �年版 。 � � �韩 �千惠凤执笔 , 《韩国古印刷史》, 韩国图书馆学研究会 , � � � 年版 。 � � �越 �明峥著 , 范宏科 、吕谷译 , 《越南史略》, 三联书店 , �� �� 年版 。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 《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年版 。 一 ��吸� 这是在复旦大学古籍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日本青年学者中山步首先发现的 , 特此说明 , 并向中山君致谢 。
本文档为【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097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2-08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