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

举报
开通vip

西方经济学案例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 2006年9月 案例(一) 大炮与黄油 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

西方经济学案例
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 常熟理工学院管理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 2006年9月 案例(一) 大炮与黄油 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 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 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5.案例讨论: (1)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 (2) 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 案例(二)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1.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2.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 4.案例内容: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 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而在前苏联、中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由政府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这主要是由厂商来决定,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立法来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前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上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干预收入分配。但是在前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决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普通公民不得不受消费短缺之苦,另外,国家直接控制者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5.案例讨论: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各有什么优缺点? ( 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经济? 案例(三) 打开罐头的“假设” 1.案例名称:打开罐头的“假设” 2.案例适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运用的知识点:假设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4.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推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一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1.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如果没有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 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10层楼的顶端掉下来话要多长时间,他会通过假设这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楼房周围的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其下落速度变慢.但是,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石块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假设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是,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 3.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是,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假设的现实性和辩证性,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假设是虚假的,脱离现实的和以偏概全的. 4.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和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 5.案例讨论: 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 案例(四) 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1.案例名称: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 2.案例适用: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影响 3.运用的知识点:需求的含义 4.案例内容: 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曼彻斯特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带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色习惯,衣服也是自产的土布或丝绸,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 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自家织的土布为主.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的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可见,购买遗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 构成需求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 5.案例讨论: (1)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2)应该如何提高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案例(五) 火车票调价 1.案例名称:火车票调价 2.案例适用:价格与供求定理理论 3.运用知识点:供求定理理论,弹性理论 4. 案例内容: 铁道部依据2000年11月国家计委《关于部分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2001年4月,铁道部公布了在2001年春运期间,火车票提价20%~30%的决定.火车票提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应该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铁路部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会推动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错误的,铁道部作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共部门,是依靠垄断地位而"敛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铁路客票定价的主要依据是运输成本,如果连运输成本都搞不清楚,提价就缺少科学依据,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如果像铁路这样的垄断者把客票价格提得比成本高得很多,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甚至是违法的.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允许凭借垄断权力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一个律师以申请复议的法律途径对铁道部正式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取消春运涨价今. 2002年春运时,铁道部又一次做出了铁路客票涨价的决定,并举行了价格听证会,一些经济学家,民工代表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听证会,对铁路客票涨价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仍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 5. 案例评析: 正方认为火车票应该涨价,其理由在于: 一是火车票提价的原因,是由于春节客流暴满.火车票涨价可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节客流,缓解春运客流过分集中对正常运输秩序的冲击.2000年春运实行浮动价格,使客流高峰时间分别提前,延后了3天,确实起到了削峰的作用.2001年北京地区春运期间的日均客流最高峰只有47万人次,远低于2000年"五一"节的60万人次,这说明"价格"杆杠确实起到了调节客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调动运输企业增加运力的积极性.在实行上浮票价之前,铁路部门把春运当成包袱;在实行火车票价格向上浮动后,由于增运增收,春运已经成为各种运输方式积极争夺的市场.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三是可以改善旅客购票,乘车环境,可以使旅客走得更快捷,安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铁路票价不上浮,致使客流大量涌向铁路,出现超员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由于列车拥挤,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也发生过.乘车条件恶劣,货车载客,旅客去厕所,喝水等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实行上浮票价政策后,多本上消除了货车载客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需求,这对改善旅客出行条件,保证旅客出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上浮票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分流客流,首先要保证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其次才是增运增收,补偿运输成本,取得合理盈利的问题. 火车票的涨价幅度应当取决于客流增加的幅度.事实上,火车票提价幅度还不够高.火车站附近的"黄牛"活动猖撅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火车票涨价后,乘客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在减少.结果,乘客不仅要承受高额票价,往往还要和"黄牛'周旋,甚至受骗上当.黑市猖撅,表明车票定价偏低,所以,炒卖车票才有利可图.如果铁路部门参照黑市的价格来提价,那么,黑市就会销声匿迹;如果火车票价提得过高,高到不合理的程度,那么,就不仅没有黑市,还会出现售票处忙于"拉客打折"的现象.火车乘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航空部门和公路乘客却减少的事实,也佐证了这个道理. 反方认为火车票不应涨价,其理由是: 一是火车票价不是市场调节价.依据《价格法》第18条,第20条的规定,火车票价属于政府定价,铁道部未经国务院批准而擅自涨价是违法的. 二是价格调节供求的市场经济规律要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是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或服务,而铁路运输并非如此.中国消费者重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传统习惯,中国的公路网也欠发达,民航票价十分高昂.所以,在长途旅行中,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之间的替代关系十分有限.而且,春节是一种法定假日,消费者没有选择何时休假的主动权等因素,仅仅利用火车票涨价,很难起到对旅客的分流作用.由于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节,此时票价上浮,无疑是等于向数亿计旅客狠"宰"一刀,而中饱铁路的私囊. 三是如果说火车票涨价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为了调节供求消u峰平谷,那么,为什么在春运期间,正月初一,初二,一些列车上空空荡荡的,却没有降价.调节供求应该有涨有降,为什么铁路的票价从来都总是只涨价,不降价呢. 四是供求规律在发挥作用时,产品的品质应当是不变的.也就是说,价格无论怎样变化,产品本身不应有任何变化.另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而据许多消费者反映,春运期间票价上涨的同时,服务质量反而下降,从而损害了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也未给消费者以应有的补偿. 无论同意涨价者,还是不同意涨价者,都认为铁道部没有召开价格听证会是不对的.因为按照《价格法》第23条的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按照《价格法》的要求,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定政府指导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垄断行业,公益性服务价格应当建立价格听证会制度.因此,他们主张今后要加强火车票等调控价格听证制度. 国家计委于2001年7月16日颁布了第10号令,宣布我国正式实施《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这意味着今后水,电,煤气,电信,铁路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在制定和调整时必须举行听证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是我国《价格法》的重要补充.听证会的代表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保证听证会参与人,特别是利益相关人的身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参与方的意见在听证会上充分交流,碰撞,特别要保证消费者代表,有关专家和中介组织的意见能够对决策构成应有的制约与影响,不能进行小范围的操作,因为听证会的灵魂是公开性. 6. 案例讨论: 你如何看待春节铁路客票涨价问题? 案例 (六) 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 1.案例名称:技术进步与电脑供给 2.案例适用:决定供给的因素——技术进步对供给的影响 3.运用的知识点:供给的概念及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 4.案例内容: 在供给理论中,我们的分析以供给量和价格关系为中心。但应该看到,在今天决定供给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电脑供给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价格按运算次数、速度和储存能力折算,每台为100万元。尽管价格如此高昂,但供给量很少,只有少数工程师和科学家使用。如今同样能力的个人电脑已降至1000美元左右。价格只是当初的千分之一,但供给量却增加了不止1万倍。现在个人电脑的普及程度是许多未来学家所未预见到的。 电脑供给的这种增加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而是技术进步变动引起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脑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硬件与软件技术标准的统一、规模经济的实现与高度专业化分工使电脑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而质量日益提高。这种技术变化引起的电脑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而且,移动幅度相当大。这样,尽管价格下降,供给还是大幅度增加了。 技术是决定某种商品供给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 5.案例讨论: 你认为在高科技产品中,哪些因素对供给影响最大? 案例(七) 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迷 1.案例名称:不同歌手门票差别之迷 2.案例适用:供求决定价格 3.运用知识点:价格决定理论 4.案例内容: 门票价格也就是歌手劳务的价格,在经济学中,劳务是一种无形的物品,其定价规律与有形的物品是一样的。 我们在现实中一定要注意到,美声唱法歌手的门票便宜------即使是大腕,如迪里拜尔,也不过180元。但通俗歌手演唱的门票昂贵------像张惠妹,已达600元以上。 用演唱这种劳务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恐怕无法解释这种差别。提供某种劳务的劳动量包括为此而付出的培训时间与提供劳务所耗费的活劳动。美声唱法是一种复杂劳动,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演唱也颇费力。与此相比,通俗歌手的劳动要简单一点。这就是说,同样一场演唱会,美声唱法包含的劳动量要大于通俗唱法。看来劳动量的差别并不能解释门票价格如此巨大的差别。 学过价格理论,就会知道,决定不同歌手门票差别的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引起这种门票差别的也在于供求。美声唱法是阳春白雪高雅艺术,能欣赏它的是少数音乐修养比较高的观众。通俗唱法是下里巴人的大众艺术,能欣赏它的人很多,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年轻人对它爱的发狂。这就是说,当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相当(供给)时,由于通俗歌手的需求远远大于美声唱法,门票就自然高多了。我们同时还会注意到,由于通俗歌手收入丰厚,许多人都担当通俗歌手。随着出名通俗歌手的增加,其门票也在下降。但由于成为“大腕”的人仍然不多,供给增加有限,而歌迷对这些大腕的需求不减,大腕的门票仍然很高,他们的收入依然丰厚。 5. 案例讨论: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价格决定方面有什么不同? 案例(八) 奢侈品消费税的归宿 1.案例名称:奢侈品消费税的归宿 2.案例适用:税收归宿 3.运用知识点: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4. 案例内容: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税法,对游艇、豪华轿车这类奢侈品征收特别消费税。支付这项税收的人认为,这些奢侈品全由富人消费,税收也必须由富人承担。向富人收税可以帮助低收入者,平等又合理。但实施以后反对者并不是富人,而是生产这些奢侈品的企业与工人,其中大部分是这种税收所要帮助的低收入者。为什么这些并不消费奢侈品的人反对这项税收呢?这就涉及到弹性与税收归宿。 前面讲过的,这种税的分摊,即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就奢侈品而言,是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因此,这种又消费者交纳的税收的负担最终主要是由生产者承担。 对富人而言,奢侈品并非生活必须品,而且替代品很多,例如,不买游艇可以到国外度假或购买房产。所以,奢侈品需求富有弹性。当奢侈品由于税收而价格上涨时,富人可以大大减少这类产品的消费,而消费其他少征税的商品或劳务。 但在短期中,生产这类奢侈品的企业供给缺乏弹性,不得不减少生产或降价,这就使企业生产困难,不得不解雇工人。这个行业所有者利润减少,工人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这些工人本来属于帮助的对象,结果却受害,承担了绝大部分税收。 因此,这项税收受到受损害行业的反对,国会不得不在1993年取消这项税收。 税收归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一种税收政策不考虑弹性与税收分摊的关系,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打在贾宝玉身上,痛在贾母身上”,这正是经济学对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 5.案例讨论:政府在制定收税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案例 (九) “谷贱伤农” 1.案例名称:“谷贱伤农” 2.案例适用:需求弹性与销售收入 3.运用知识点:需求缺乏弹性对收入的影响 4.案例内容: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或着叫做“增产不增收”。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而且每个人的平均消费量是一定的,不会大幅度涨落,因此,农产品价格再高,人们也不会大量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这就使得农产品成为一种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农民丰收使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但是需求并没有增加,引起价格下降。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最后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 价格 S0 E0 S1 E1 D0 O Q0 Q1 数量 5.案例讨论: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利益 (2)为什么说农业被称为弱质产业? 案例(十) 信子裙与大岛茂风衣的不同命运 1.案例名称:信子裙与大岛茂风衣的不同命运 2.案例适用: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3.运用的知识点:消费效用,消费偏好 4.案例内容: 曾经有一个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风靡我国。女主人公信子和她的父亲大岛茂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精明的商家从中看出可商机。上海一家服装厂推出了信子裙,北京一家服装厂推出了大岛茂风衣。但结果并不一样,上海的厂家大获其利,北京的厂家却亏损。个中原因在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行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获得效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的评价,即他感觉到的效用大小。这种效用大小取决于不同消费者的偏好。 信子裙的消费者是少女,这个消费群体的特点是追逐时尚,偏好受时尚影响而且多变。她们对时尚的追求要体现在消费上。因此,看了《血疑》后她们极为崇尚信子,穿信子裙就是她们表现自己这种偏好的方式。换句话说,穿信字裙使她们崇尚信子的心态得以表现,就得到了效用。而且,在她们看来,信子裙不同于她们已有的许多裙子,穿信子裙所带来的效用也不是其他裙子所能代替的。已有许多裙子再多买一条信子裙并不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甚至她们对时尚的信子裙的评价还高于其他裙子,因此,愿意出高价,企业就成功了。 大岛茂风衣的消费者是中年男子。这个消费群体偏好较为稳定,受时尚影响比较小。他们也很佩服大岛茂这样的父亲,但这种佩服不会表现在模仿大岛茂穿衣服上。他们甚至还认为,穿大岛茂风衣会使人觉得傻,不符合中年人成熟的风度。大岛茂风衣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效用。他们不会认为大岛茂风衣与其他风衣有什么差别。如果已经有风衣,就不会再买一件,因为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于是,他们不会买大岛茂风衣,更不会为这种风衣出高价。北京的企业就只有失败了。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同样的物品给不同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不同,这就是企业能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5.案例讨论:如何运用消费者偏好进行市场营销? 案例(十一) “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1.案例名称:“大的是美好的”还是“小的是美好的” 2.案例适用:规模经济效益 3.运用的知识点: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4.案例内容: 德国经济学家舒马赫曾写过《小的是美好的》的书,主张企业不要过大。同时,实践中许多大企业成绩显赫,成为世界500强。我们到底是应该把企业做大,还是做小呢? 其实正如我们所分析的,企业大有大的好处,小也有小的好处,关键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客观条件来说,要分析本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市场需求特点,一些行业越大越好,反之,有些行业规模小可以适合于需求复杂的条件,经营就会更有利。要根据具体条件,要分析自己的资金与人员实力。有些企业的确是越大越好,跨行业越多越有利,但如果企业筹集资金能力有限,或者管理能力下降,做得越大越困难。 我国企业中该大的没有做大,该小的没有做小,这种错误没少犯。过去强调各地区独立发展,许多地方不顾实际情况上钢铁厂、化工厂、汽车厂,结果规模都不大,效益差。一些该分散、灵活的企业,如商业服务业等反而做的很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顾条件想把企业做大,包括人为强迫企业合并,或者不顾条件限制进行多元化经营。其实企业大小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人为干预只会违背经济规律。这是我们学这部分的实际意义。 5.案例讨论: 我国重化工业规模做不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案例 (十二) 上大学的代价是什么? 1.案例名称:上大学的代价是什么? 2.案例适用:成本和收益理论 3.运用知识点: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 4.案例内容: 上大学是要花钱的,这就是上大学的成本。从目前来说,每位大学生在四年期间的学费、书费等各种支出约为4万元。这种钱要实实在在地支出,称为会计成本。 但上大学的代价决不仅是这种会计成本。为了上大学,要放弃工作的机会,放弃工作所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收入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例如,如果一个人不上大学而去工作,每年可以得到1万元,这四年的机会成本就是4万元。上大学的代价应该是4万元的机会成本与4万元的会计成本,共计8万元。 对一般人来说,上大学会提高工作能力,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以后会收入更多。例如,如果一个没上大学的人,一生中每年收入1万元,从18岁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42年共收入42万元。一个上过大学的人,一生中每年收入1.5万元,从22岁开始到60岁退休,38年共计收入57万元。上大学的人一生总收入比没有上大学的高出15万元。上大学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是8万元,15万元减去8万元为7万元。这就是上大学的经济利润。所以,上大学是合适的。这就是每个人都想上大学的原因。 对一些特殊的人,情况就不同了。比如,一个有篮球天才的美国青年,如果高中毕业后去打篮球,每年可收入200万美元。这样,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800万美元。这远远高于一个大学生一生的收入。因此,有这种天才的青年,即使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也不去上大学。这就是把机会成本作为上大学的代价。不上大学的决策是正确的。同样,有些具备当模特气质与条件的姑娘,放弃上大学也是因为当模特时收入高,上大学机会成本太大。当你了解机会成本后就知道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上大学的原因了。可见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决策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案例说明:个人行为决策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 5.案例讨论:按照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你认为上大学合算吗? 案例(十三) 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止营业 1.案例名称: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止营业? 2.案例适用:成本的构成 3.运用的知识点:短期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收支相抵点和停止营业点 4.案例内容: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保龄球场门庭冷落,但仍然在营业,这是打保龄球的价格相当低,甚至低于成本,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在短期中,保龄球场经营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保龄球场的场地、设备、管理人员是短期中无法改变的固定投入,用于场地租金、设备折旧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的支出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也称沉没成本。保龄球场营业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是可变成本,如电费、服务员的工资等。如果不营业,这种成本不存在,营业量增加,这种成本增加。由于固定成本已经支出,无法收回,所以,保龄球场在决定短期是否营业时,考虑的是可变成本。 假定每场保龄球的平均成本是20元,其中固定成本为15元,可变成本为5元。当每场保龄球价格为20元以上时,收益大于平均成本,经营当然有利。当价格等于20元时,收益等于成本,这时称为收支相抵点。仍然可以营业。当价格低于20元时,收益低于成本。乍一看,保龄球场应该停止营业。但当我们知道短期成本中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时,决策就不同了。 假设现在每场保龄球价格为10元,是否营业呢?由于可变成本是5元,在弥补了可变成本之后,仍可剩5元,这5元可以弥补固定成本。固定成本15元无论经营与否都要支出,能弥补5元,当然比一点也不弥补要好。因此要坚持继续营业。这时企业考虑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能弥补多少固定成本算多少。 当价格下降到与可变成本相等的5元时,保龄球场经营不经营是一样的。经营正好弥补可变成本,不经营这笔可变成本可以不支出。因此,价格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之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在这一点之上,只要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就要营业。在这一点之下,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无论如何不能营业。 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仍在营业,说明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就是这种保龄球场不停业的原因。 有许多行业是固定成本高而可变成本低,例如,旅游、饭店、游乐场所等。所以现实中这些行业价格可以降得很低。但这种低价格实际上仍然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仍然营业比不营业有利,至少可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实现损失最小化。 本案例说明的问题,短期成本分析对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意义。 5.案例讨论:请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案例(十四) 王永庆与台塑的成功 1.案例名称: 王永庆与台塑的成功 2.案例适用:企业适度规模 3.运用知识点: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4.案例内容: 台湾是王永庆成功地经营的第一个大企业。这个企业生产聚氯乙烯(PVC)塑胶粉。开始时,该企业规模仅为月产量100吨,尽管产量很低,仍然供大于求,台湾省内的需求仅为每月20吨。产量低,平均成本无法实现最低,价格降不下来,台湾仅有的20吨市场需求也被日本占领。扩大产量,产品销路又成问题。王永庆处于两难境地。这时台塑的股东纷纷要求退股,王永庆毅然卖掉自己的大部分企业,买断了台塑的产权,独自经营。 王永庆知道,企业困难的关键在于产量上不去,平均成本降不下来。如果只考虑需求,减产产量,平均成本更高,更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扩大产量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是转败为胜的关键。于是,他决定把产量扩大到平均成本最低的月产1200吨。这时平均成本最低,而且由于当时台湾是当时世界烧碱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烧碱中被弃置不用的氯气可用于生产PVC.这样,在实现了最低成本时,其货币成本还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有了这种优势就可以打入世界市场。结果,王永庆成功了。 王永庆的成功说明,在确定企业规模时一定要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即实现规模经济。我国汽车等行业的产品之所以价格高就在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实现平均成本最低的产量。世界汽车公司的最低规模在400万辆以上,说明在这个规模时,平均成本才是最低的。但我国最大的上海企业厂(桑塔纳)产量也不过30万辆,这就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本案例说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表明长期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只有产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才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才能使企业实现实际效率。因此,企业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企业适度规模。企业只有根据这一原则确定产量才能成功。 案例 (十五) 政府举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失败 1.案例名称: 政府举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失败 2.案例适用:完全竞争市场 3.运用知识点:完全竞争市场上均衡价格 4.案例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一些城市为了保证居民的菜篮子供应,由政府出资举办了大型养鸡场,但成功者少,许多养鸡场最后以破产告终。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在于鸡蛋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鸡蛋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其中任何一个生产者,即使是大型养鸡场,在市场总供给量中的比例都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改变产量来影响价格,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决定。鸡蛋市场没有任何进入限制,谁想进入都可以,而且投资小。鸡蛋是无差别产品,生产者无法以产品差别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所以鸡蛋市场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短期中鸡蛋生产者可能有超额利润(如发生了鸡瘟,供小于求,价格高),也可能亏损(如生产者进入太多,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但在长期中一定是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生产者经济利润为零。生产者所赚的是由机会成本带来的会计利润,如生产者不向自己支付工资,会计利润中没有这一项,但这是机会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但这个平均成本是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个生产者采用了先进的养鸡技术,平均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就可以获得利润。生产者为了获得这种利润,都努力采用先进技术,并降低成本。当所有生产者都这样做时,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也下降了,价格也下降了。这正是完全竞争市场上竞争的残酷性。如果哪个生产者平均成本高于行业平均成本,他就无法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来,只好退出或者破产。 政府建立的大型养鸡场在这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没有什么优势,它的规模不足以控制市场,产品也没有特色。它要以平等的身份与那些分散的养鸡场竞争。但这种大型养鸡场的成本一般大于行业平均成本,因为这些养鸡场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农民。他们建有大型鸡舍,采用机械化方式,而且有相当一批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也是有工资的工人。这些成本的增加远远大于机械化养鸡带来的好处,因为农民养鸡几乎没有什么固定成本,也不向自己支付工资,差别仅仅是种鸡支出和饲料支出。当鸡蛋行业的主力是农民时,行业平均成本也是由他们决定的。政府办的大型养鸡场的成本高于农民养鸡的差别,也就是高于行业平均成本,当价格等于行业平均成本时,就必然低于大型养鸡场的平均成本。这些就是养鸡场在与农民竞争中并无优势,其破产是必然的。 此案例说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由行业平均成本决定,大型企业由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开支都比较大,所以其个别成本高于平均成本,必然发生亏损. 5.案例讨论:国有企业是否应该退出完全竞争市场。 案例 (十六) 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做广告 1.案例名称: 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做广告 2.案例适用:厂商均衡理论 3.案例适用:形成垄断的条件 4.案例内容: 德比尔斯公司控制了全世界钻石矿的80%以上(其他不足20%,分别于斯里兰卡和俄罗斯,形不成规模),凭借这种资源优势,该公司成为世界钻石市场的垄断者。 我们知道,垄断者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一种正确的定价原则。由于该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企业,不用做广告,即不用通过广告来介绍和创造自己的产品特色。但德比尔斯公司每年都要花巨资在各个国家唨广告,它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已经家喻户晓。作为垄断者的德比尔斯公司为什么还要做广告呢? 我们说过,形成垄断的条件一是进入限制,即其他企业无法进入该行业,二是没有相近替代品。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就不能形成垄断,但没有第二个条件,垄断只能是一种无保障的垄断------垄断地位随时可以被替代品所打破。钻石的替代品是宝石,作为装饰品,钻石与宝石有相当大的替代性。如果宝石可以替代钻石,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地位就被打破了。 那末,钻石能否被宝石所替代呢?这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如果消费者认为,钻石和宝石作为装饰品是相同的,钻石和宝石就可以相互替代。这时,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地位就不存在了。在装饰品市场上,德比尔斯公司只是一个寡头,要与其他经营宝石的公司进行竞争。如果消费者认为,钻石和宝石不能相互替代,德比尔斯公司就可以保持其垄断地位,无保障的垄断就能成为有保障的垄断。 影响消费者偏好的重要因素是广告,消费者容易受广告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偏好。无论广告说的对或是不对,狂轰乱炸,持之以恒的广告还是能左右消费者的偏好。德比尔斯公司做广告的目的是让消费者认识到,宝石不能代替钻石------因为只有钻石才有“永恒”的含义,人们都追求婚姻的美满,始终只有送钻石才吉祥。如果消费者接受了这种宣称,宝石不能代替钻石,德比尔斯公司的垄断就是有保障的垄断了。 从现实情况看,德比尔斯公司的这个广告是成功的,因为他在展销会上对自己的钻石实行一口价,不许讨价还价。这显然是垄断者的作派。 本案例说明,形成垄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进入限制,二是没有相近替代品,二者缺一不可。德比尔斯公司做广告的目的在于宣称自己的产品没有替代性,从而使自己处于有保障的垄断地位。 5.案例讨论:列举国内垄断企业做广告的例子,说明广告对促销的意义。 案例(十七) 美国民航业的歧视定价 1. 案例名称: 美国民航业的歧视定价 2.案例适用: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 3. 运用的知识点: 价格歧视理论 4.案例内容: 美国有的民航公司采取多种价格歧视办法来增加收益,一是对两城市间的往返机票收取两种价格:全价与折扣价。对周六在所到达城市住一晚的乘客收折扣价,对周六不在所到达城市住的乘客收全价。这种对同一次航班(服务完全相同)收取两种不同价格的作法就是运用了歧视价格的定价方法。 民航消费者大体可分为两个集团:公务出差者和私人旅游者。前者需求缺乏弹性,因为公务有时间性,且由公费支出,出差者只考虑时间的合适性,很少考虑价格变动,价格变动对这部分人坐飞机的需求量影响很小。后者需求富有弹性,旅游者时间要求不严格,但由私人支出,要更多考虑价格因素,他们会在民航、铁路、公路或者自己驾车之间作出选择,因此,民航价格变动对这部分人坐飞机的需求量影响很大。实行歧视价格增加了民航公司的收益。这就是说,公务出差者仍以原价购买机票,乘客不会减少(需求缺乏弹性),来自这部分乘客的收益不会减少。私人旅游者以折扣价格购买机票,由于需求富有弹性,乘客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原降价的百分比,来自这部分乘客的收益增加。这样,总收益增加了。 二是根据订票时间来决定不同的票价。一般说来,私人乘客出行者有一个计划,可以提前订票,而公务乘客临时决定外出的购票者多,这样,就可以根据订票时间的不同而实行价格歧视。如提前两周订票价格打七折,临时登机前购票是全价。 三是对不同收入者进行歧视定价。机票价格在高收入者的支出中占的比例比较低,需求就缺乏弹性。而对低收入者来说,机票价格占支出的比例就比较高,需求富有弹性。因此,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确定不同的票价。例如,高价的票无任何限制,随时可以乘机,高收入者不在乎多花钱,方便的很。低价的票有种种限制(周末不能乘机、提前两周订票、只能乘晚上的班级等等),低收入者也愿意接受。这些办法有效地区分了不同的需求弹性的乘客,可以有效地实行歧视定价。例如,美州航空公司1992年将纽约至伦敦间的经济舱分为五种价格:2084美元、9 18美元、599美元、439美元、379美元。各种价格的限制条件不同,2084美元无任何限制,而379美元有三个限制条件:提前21天购买,不适用于周末,不退票。这种方法把乘客分为不同收入的集团,高收入者购买方便的高价票,低收入者也可买低价票到伦敦一游。 歧视价格原理告诉我们,价格竞争不仅仅是提价或降价,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价格形式。歧视定价就是一种重要的价格形式。 5.案例讨论:列举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格歧视例子,说明歧视定价是一种重要的价格形式。 案例 (十八) 美国微软公司的垄断案 1.案例名称: 美国微软公司的垄断案 2.案例适用:垄断竞争市场 3.运用知识点:政府“反垄断法” 4.案例内容: 垄断企业形成后,可以凭借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这在一定程度扼制了非垄断企业发展,减弱了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产业的发展和降低该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制定反垄断法来促进市场竞争。美国政府早在1890年通过著名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项法案规定对进行市场垄断的责任人判处最高5000美元的罚款和最高1年的徒刑。自然,随着美国垄断公司规模扩大,这一法案的处罚力度也不断加强。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案例的实际处罚情况已破除了最初规定的罚款和最高限额。 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对经济垄断的打击进一步升级,查处相关案件数量也急剧增加。从1997年到2000年的4年中为反垄断而判罚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众所周知的微软垄断案就是一个典型。 最初起因是微软公司与其对手网景公司关于浏览器的竞争。网景公司于1994年4月使全球用户都可以通过其“航行者”浏览器接入互联网。同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这一协议获得美国地区法官杰克逊批准,10月,微软公司开发名为“探索者”的互联网浏览器。1995年5月,微软创造始人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11月,微软推出“探索者”2.0版。微软公司在1995年与当时最大的浏览器提供商网景公司协商,希望划分浏览器市场。在遭到拒绝后,微软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如要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就必须同意在该系统上安装“探索者”浏览器。微软以后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直接内含“探索者”浏览器。 1997年10月,微软又将其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出售。由此美国司法部指控微软违反法官杰克逊于1995年批准的协议。同年12月4日,杰克逊法官发布指令,要求微软停止将“探索者”浏览器与视窗95操作系统或任何更新版本操作系统进行捆绑出售。微软不服并提出上诉。于是微软公司与美国反托拉斯部门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其焦点集中在浏览器上。 2000年4月3日,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其主要认定以下方面:其一,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垄断市场严重违反反托拉斯法。其二,企图垄断浏览器市场。1998年6月23日,上诉法院认为地方法院没有给微软辩护的机会从而裁决微软胜诉,驳回地方法院杰克逊法官临时处分命令。比尔·盖茨多次亲自出马到全国各地宣讲,强调视窗98操作系统是“集成”了,而不是“捆绑”了浏览器的功能,并认为从视窗98操作系统移出浏览器将严重影响主要功能,甚至进一步会有害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在微软采用“捆绑”销售以前,“航行者”浏览器一度有80%的市场份额。微软通过这一“捆绑”销售手段,大大地提高了市场份额,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微软企图在浏览器这种应用软件领域滥用其操作系统的市场垄断优势来挤垮对手。其三、将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搭售,微软公司行为违反了《谢尔曼法》第1条。在2000年6月7日,杰克逊法官对微软公司安作出最终判决,将其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经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经营此外的应用软件,“探索者”浏览器等其他业务。在拆分微软的计划之外,政府还将在微软公司上诉期间对该公司行动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以保护市场竞争。对此裁决。微软公司自然会不遗余力地上诉,以而延缓了公司被分拆的可能。 因微软不服提出上诉。上诉法院于2001.2月举行两天口头辩论,从而又推翻了原判决。6月28日美国多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以7比0的表决结果驳回联邦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去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公司分割为两家公司的判决。但上诉法院仍认为,微软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上确有垄断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上诉法院的判决终究消除了笼罩在微软上空的分割阴云。微软躲过了分拆危机,将竭尽可能与司法部和解本案。微软垄断案出现转机也许涉及某种政治原因。据有些媒体报道微软在上诉高等法院的同时,还聘请现任总统小布什的资深顾问利德作为说客,小布什当时就公开表示反对分割微软。同时。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微软公司大量增加了政党捐款,总数达到110万美元,其中捐给共和党的占60%。由于小布什在竞选时就表态同情微软公司,所以在他当选总统后,虽不直接干涉法院事务,但通过舆论给司法部门形成压力造成对微软有利的形势。 微软虽然未被强令拆分,但微软的垄断事实仍被确认。上诉法院同意杰克逊法官判决的3个基本观点:微软公司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维护市场统治地位;滥用权力迫使软件开发商、因特网接入服务商以及业内其他公司与其签署排他性协议;微软使用垄断力量威胁英特尔公司。因此,微软仍然存在再遭起诉的可能。 微软垄断案的起诉和判决的过程,让人具体地感受到经济垄断和政府反垄断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依然要运用反托拉斯法来调节社会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的反托拉斯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垄断条件下竞争。特别在信息产业中美国政府更难容忍因为垄断而削弱信息业的国际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谁处于最新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谁就是世界经济的强者。因此,在新科技领域、新兴产业,政府的反垄断仍不会停止。 5.案例讨论: (1)美国地方法院宣布微软违反了美国的反垄断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微软采用视窗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捆绑”销售手段的目的是什么? 案例(十九) 一个典型的国际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或OPEC 1.案例名称:一个典型的国际卡特尔组织:欧佩克或OPEC 2.案例适用:寡头垄断市场 3.运用知识点:寡头市场的竞争和垄断 4.案例内容: 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或OPEC,即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 1960 年9月份,阿拉伯主要产油国家组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克威特)。60年代独立决定产量价格。1973年又增加了8个国家。总共控制了3/4的世界石油储藏量。70 年代中东战争后,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行动,压缩石油产量,抬高价格,对世界石油市场有相当的影响。最多价格上涨了3到5倍(1972年2.64美元/桶到1981年的35.10美元/桶)。但是,由于成员单独违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个别国家因为价格上涨通过偷偷扩大产量来独自享受限产的好处,内部欺骗),后来从价格战打到海湾战争。所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的卡特尔往往具有不稳定性:每次开会(2年一次)要维持高价,会后又有个别国家私下违约。 5 .案例讨论:欧佩克成立后对世界石油市场有什么影响? 案例(二十) 空调行业价格战的意义 1.案例名称: 空调行业价格战的意义 2.案例适用:寡头市场上的竞争 3.运用知识点:寡头市场的形成 4.案例内容: 寡头市场是规模经济至关重要的行业,只有当这个市场仅有几家大企业,每家企业都规模十分大时,整个行业才有效率。但这种寡头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而是在竞争中形成的。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最早存在暴利,暴利吸引了企业进入,大大小小的企业在这个行业中都可以生存下来。但由于企业大量进入,供给增加,企业之间必然爆发价格战,用降价来占领市场。谁的规模大,成本低,谁就能在价格战中生存下来。在这种价格战中,规模不够大,从而成本降不下来的中小企业被淘汰或被兼并,最后生存下来的企业只能是大企业,这是一个行业结构优化的过程,最后结果是形成几家控制市场的大企业,成为寡头市场。 我国空调行业正在经历这一过程。空调普及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开始时,由于需求增加,空调行业利润很好。据报道,目前空调行
本文档为【西方经济学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53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0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1-08
浏览量: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