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参考题答案[1]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参考题答案[1]

举报
开通vip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参考题答案[1]《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题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有哪几次历史性飞跃?P3-5 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四个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用了300多年,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帮》。书中莫尔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这里以公有制为基础,不允许不劳而获而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人人从事劳动、按需分配产品。1602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参考题答案[1]
《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题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有哪几次历史性飞跃?P3-5 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变为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四个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用了300多年,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版了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作《乌托帮》。书中莫尔控诉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民的残酷掠夺,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画卷。这里以公有制为基础,不允许不劳而获而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人人从事劳动、按需分配产品。1602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写下了著名的《太阳城》,他也控诉了私有制的罪恶,认为贫穷和财富是一切丑行的祸根,他设计了一种制度,人人参加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没有私有财产。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预定这一制度必然灭亡,他们为未来社会设计了蓝图,提出废除国家的思想,认为私有制使人变成了魔鬼,使全世界变成了地狱,主张建立合作公社,所有财产均属公有,没有阶级、剥削和城乡差别。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萌芽。但是,他们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他们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按照他们的构想的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现象,揭示了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1847年6月,马、恩创立了第一个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2月发表了著名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1864年9月,第一国际在英国伦敦成立,在18个国家建立了党的支部,拥有会员40万人,1871年3月,在第一国际指导下,法国巴黎工人发起武装起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新型国家政权——巴黎公社。虽然它只存在72天,但开始了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组织下,第二国际法国巴黎成立,在22个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理想逐渐深入人心。从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经过了4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革命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国家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开创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1919年,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全世界30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组织,而当时独立国家只有50多个。20世纪40年代,借助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的帮助,东欧一批国家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此后,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国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已有200多个,党员达到9000多万。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和新时代的开始,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产生了与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标志着时代奔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在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先后有100多个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缩小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盘,形成了数量众多、力量强大的第三世界,使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国家的落后面貌。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新型模式转变时期是50年代以后,人民逐渐认识到传统的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的、深刻的变革,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现代化潮流,才能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然而,80年代末以来国际风云急剧变幻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在不同的国家迥然不同。苏联东欧诸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依次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与此相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条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新型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转变,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崭新道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种新形态的出现。 2、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意义?P6 答:(1)有利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进程与一般规律。(2)有利于全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3)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4)开拓视野、扩大知识、巩固专业基础。  第一,明辨方向,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初,就曾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清理和批判。在科学社会主义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中,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也总是如影相随。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流派很多,如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新共产主义等等。我们通过科学社会主义通论的研究,可以了解这些“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这对于我们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比较,真正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性和正确性。当然,我们对待非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一概否定非科学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某些合理因素。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立场我们绝不能放弃。    第二,开阔视野,把握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不是封闭性的产物,而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性特点的、波澜壮阔的宏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们一开始就以世界眼光理解社会主义理论与运动。15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以其内在的科学价值,向世界展示了自身的合理性,并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推进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改写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面貌。因此,对科学社会主义综合性研究,既可以通过了解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加深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又可以使人跳出地域性局限,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审视和感受社会主义运行过程,并在社会主义与各地实际的结合中体味到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特征。 第三,以史为鉴,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当把科学社会主义总体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时,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来看待。了解历史,是为了把握现实,把握现实则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和我们一起走进未来。由此,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有着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大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以自己的生命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如此清晰的轨迹,这本身即是社会主义内在力量的深刻表现。社会主义在推进过程中,虽然也遭遇到失误与挫折,但任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是以挫折的出现为代价的。面对困难和挫折,社会主义没有沉沦,而是义无返顾地奋身而起,继续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承担着自己应有的角色。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发展的历史,是社会主义创造、走向辉煌的历史。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中,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并以此为动力,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 第四,立足现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宝贵财富。其影响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多重意义。从理论上说,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要真正把这一理论学透,必须通过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使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这有利于我们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实质,并提高在实践中贯彻这一理论的自觉性。从实践上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规律性”的推进过程。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可以使我们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用这种规律性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 3、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P29 答: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为代表。③19世纪初期,则产生了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级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是,即便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也仍然是不科学、不成熟的。局限性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虽有暴露但还是很不发展,无产阶级也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所以,“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因此,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只能是空想的。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集中表现在理论基础上就是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出发,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永恒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而这种“天才人物”的出现,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纯粹偶然的现象。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只靠对剥削者的说服劝导就行了。 但瑕不掩瑜,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圣西门(1760-1825)较早地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他还提出一切人都应当劳动,初步觉察到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主张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即表达了废除国家的思想。他渴望建立一个人人都有劳动权利和义务,不受压迫和剥削,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组织起来的新社会。 傅立叶(1772-1837)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的丰裕和道德上的贫困,抨击资本主义商业是欺诈的场所,是人民的陷井,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他把资本主义文明称作“新成立的奴隶制度”,认为这种制度在一个“恶性循环”中运动。他批判了两性关系的资产阶级形式,第一个提出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重要观点。他还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历史,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他主张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家共同劳动,男女平等,实行普及免费教育,并提出了消灭脑体劳动、城乡对立的思想。 欧文(1771-1858)从1800年起,在他管理的苏格兰新拉纳克棉纺厂,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如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举办消费合作社和公共食堂,设立工人夜校,首创幼儿园等。但他看到,这些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的奴隶地位,于是逐步转向共产主义。他认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的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他试图通过实验,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对立,人人平等的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新社会。1823年他提出通过共产主义移民区来消除爱尔兰贫困的办法,并于1824年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试验失败后,欧文直接转向工人阶级,在工人运动中又进行了三十年的活动。 4、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P49 答: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这时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为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可是生产资料却为少数私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提高竞争能力,一方面,不断改善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数量,实现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竭力压低在业工人工资,排挤工人,形成产业后备军,从而导致降低社会购买力水平,缩小国内市场,形成贫困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在英国爆发首次危机,以后每隔八至十年就周期性地爆发。继1836年英法经济危机之后,1847年的经济危机几乎波及欧洲各国。在危机期间,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增长,工资下降,资产阶级力图把危机带来的损害转嫁给工人,从而给工人带来新的巨大灾难。这就迫使工人起来进行反对雇佣奴隶制度的斗争。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从而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产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而且也引发了一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中,出现了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发生了三大工人运动,即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派开展的持续12年之久的宪章运动;18444年爆发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这三大运动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使人们认识到无产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但也暴露了它的弱点,那就是缺乏先进思想理论的武装。而无产阶级一旦掌握了先进思想理论,就能承担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研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5、《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或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基本内容)P62 答:《共产党宣言》由一个很短的引言和四章构成。 “引言”指出了《宣言》的目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运动,在形形色色敌人的咒骂声中产生、成长。发动统治者,提起共产主义谈虎色变。现在该是这样的时候了,共产党人要“向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出自己的党的宣言来对搞那关于共产主义怪影的神话了。”在《宣言》的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简明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原始公社解体以来,“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表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后,便以完全崭新的观点阐明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宣言》除了揭示对抗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特别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的表述了它发展的规律性。《宣言》指出,封建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引起了封建社会的瓦解。美洲以及通往东方的航路的发现,交易的增加,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这一切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都不能适应市场和贸易扩大所增加了的商品的需求,“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的革命。现代的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批批产业军的统领,即现代的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层等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此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运动和尖锐化,表现在商业周期危机上。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生产力的性质已经要求用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初,使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经济规律,现在又要求改变资本主义自身了。“资产阶级即酱愈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的工人阶级也就愈发展。”因此,“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鹳为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宣言》第二章,阐明了共产党人和一般无产者的关系,指出为了无产阶级顺利进行斗争,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最近目的,就是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因而,《宣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一项原理,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首先就是剥夺曾经的剥夺者,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公有制,并迅速得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的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宣言》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并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他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对无产阶级所要建立的未来社会中的阶级变化,如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等也均有纲领性的阐述。《宣言》第三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40年代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和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驳斥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并指出了这些高唱社会主义的人的企图,不是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骗人,便是想把历史的车轮向后拉,或者就是想使资本主义制度万古长存。《宣言》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也作了合情合理地分析、批判。《宣言》第四章阐述了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2)共产党人要努力坚持不断革命:3)共产党人要努力争取车内外大量的同盟者,孤立和打击当时最主要的敌人。从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盾,就是立足现实,参加现实斗争,但不要忘了自己的最终目的,……“总之,共产党人到处都赞成一切反对现在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关于不断革命的问题,首先要为实现最近的目的而奋斗,既不能超越,又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关于同盟者的问题,强调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但是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的意识到资产阶级和元首阶级的对立,共产党人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运动的未来。最后,《宣言》鼓舞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作为结语:“共产党人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是可耻的事情。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在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那些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颤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自己项上的锁链,而他们所能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它凝聚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曾经这样评价道:“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它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曾经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斯大林则这样说道:“宣言”是共产主义的“圣经”和“福音书”,“‘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在《宣言》精神的指引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宣言》问世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仍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辉,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当代社会主义事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宣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以《宣言》作为理论武器,敢于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善于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斗争,为捍卫和发展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当代大学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二十一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党和人民的重托。因此,更应该努力学习《宣言》,深刻领会《宣言》的精神实质,勇于实践《宣言》的思想原则,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学会运用《宣言》中所阐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重新观察、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接过来、传下去,为实现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描绘的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6、巴黎公社革命的性质和现实意义?P96 答: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创立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新型国家,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所进行的第一次英勇实践尝试,巴黎公社是由巴黎起义后,相当于巴黎选民 2/3以上的人参加投票而民主选举的中央委员会,其正式履行职务的81名公社委员,设立的10个委员会成为事实上的临时革命政府。公社成立后实行了法官选举制,对担负社会管理职能的邮政、电信等各机构实行改组,确立新的工作秩序;规定了全体公职人员需经选举始得任命,颁布了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对国民自卫军团以上高级指挥官以及政府职能机构负责人实行委任制,强调人民对公职人员实行公开普遍的监督并可按要求随时撤换;对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劳动立法等方面,开始进行了某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或倾向的改造性试验。巴黎公社从起义胜利之日起共存在72天,据统计这次伟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尝试,共有29804人遭残杀,72941人在作战中牺牲,60971人被投入监狱或流放。巴黎公社是19世纪最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创建新社会的革命先驱。公社革命的发生和失败,是世界近代史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史上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标志着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达到新的高峰。巴黎无产阶级用实践行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7、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详见书P165) 答:历史是世界历史。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而非农民革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不可改变,但是个别发展阶段的形式顺序会有所改变,不能排除其偶然性。按马恩的设想,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普遍模式是先发展生产力,再夺取政权。而列宁认为可以先夺取政权,再大力发展生产力。"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文化水平,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先达到这样的水平",即先夺取政权 ,再在政权的保护下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落后国家革命容易,建立物质基础难,需要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漫长历程仅是一个过渡阶段,生产力大大发展之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革命越往西方越困难"。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体现,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容易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取得突破,获得成功(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l928年后反动势力日益强大,革命形势日趋艰难.列宁抓住历史赋予的大好时机,使十月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8、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实质?P152-155 答:主要内容:1896年至1898年6月,伯恩斯坦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社会主义问题-个人的观点和传统的观点》一组文章以后,于1899年1月写成,同年夏天出版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的修正。在哲学方面,伯恩斯坦提出“社会民主党必须有一个康德”,并说要把回到康德去这句话翻译成回到朗格去。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伯恩斯坦从修正劳动价值论开始,继而修正剩余价值论和其他有关的重要原理,达到全面修正马克思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伯恩斯坦首先极力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他要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除了改良现制度以外放弃其它一切活动。机会主义在实践上的表现,是同资产阶级政党成立选举联盟,是逐渐同意加入资产阶级联合政府担任部长,是不进行坚决的斗争去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其它现象。这种机会主义尽管一度因俄国一九零五年革命的后果而丧失信誉,它在德国的主要表现却是拒绝卢森堡所提议的发动群众罢工来达到政治目标。它主要反映一种改良主义的官僚机关的特殊利益(那些社会民主派的公职人员,也就是担任党和工会的职务而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得到很多特权的人,构成这种官僚机关)。德国的例子证明,改良派的机会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控制并非不可避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动议会以外的行动和越来越广大的群众罢工,本来是可能的。这种行动会锻炼劳动群众,使他们能够应付大战结束时候的革命高潮中的任务。 实质:(详见书P155)伯恩斯坦认为,修正主义这个词翻译成政治用语就是改良主义。通过民主改良和经济改良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党。所谓政治上的民主改良,实际上就是通过资产阶级议会制和普选制,利用多数选票和席位,利用地方自治机构,通过社会立法改良资本主义。 9、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和现实意义?P212、262 答: l922年-l923年,列宁提出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集中体现在被称为"政治遗嘱"的5篇论文中(《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其晚年思想主要包括:(1)政治建设党建("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政治监督政治建设("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主张吸收更多的工农群众参加对国家的管理,实行广大工农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干部的监督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选拔人才注意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相结合,提出"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改革原则.(2)文化建设"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列宁将其提高到文化革命的高度,特别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应使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国民教育的需要,强调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3)合作社小农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是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须实现小农业向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转变,必要途径是建立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即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帷一可能途径,唯一现实途径"。合作社是商业性质的,而非生产性质的;要遵循自愿原则,使农民有个觉悟过程。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基础上,列宁将社全主义价值理想和实现手段(包括道路,途径,方式,方法等)建立起内在联系.建立社会主义的手段由目的导向,列宁一直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方向,社会主义目的导向,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目的和实现手段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选择决定了目的理想的实现,手段选择也具有目的意义.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列宁建立起了必要的张力(紧张关系)。现实意义: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源泉。中国共产党人极富创意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借鉴了列宁主义而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杰作。 10、新经济政策?(详见书P260) 答: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出于直接过渡到社会义的设想,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没有立即终止实施,相反却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导致苏维埃政权面临巨大政治和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农民暴动普遍出现,暴露出旧体制存在着严重缺陷。"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的太远了,"内容: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商业,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商业的存在和发展;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制定新的工资条例,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在企业中推行经济核算制。意义,为列宁那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思想提供了新鲜实践经验;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 11、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P279 答: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列宁的思想和实践,继续探索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系统地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首先,斯大林认为,取得革命胜利的俄国无产阶级处在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包围之中,不但可能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这在当时的苏联已经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具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的一切。斯大林进一步看到,十月革命在政治上战胜了资本主义以后,苏维埃政权采取一切措施,粉碎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创造建成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所必需的条件,以便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新经济建设,在经济上彻底击败资本主义。 斯大林由此提出的“一国建成”理论,可以看作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理论延伸。如果说,一国胜利论指明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那么,一国建成论不仅指明了它的可能性,而且强调了它的必然性。既然十月革命使俄国单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在俄国能否单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就直接涉及到十月革命的价值问题。列宁虽然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前后的思想有较大变化,但对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斯大林既没有像托洛茨基那样断言俄国革命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也没有像季诺维也夫那样对苏俄和苏联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能够建设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是坚定地探求如何建设和巩固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第二,斯大林强调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在俄国获得了最终的、彻底的胜利。斯大林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必须区分成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在国内方面,苏联的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从经济上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在国际方面,“由于苏联暂时还是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其他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存在着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从而产生资本主义武装干涉的危险。”为了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为了免除旧制度的复辟,则必须有几个国家无产者的共同努力。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正确之处就在于,它从俄国国内的实际出发,从苏维埃政权拥有的实力出发,而不管这个实际多么困难、这个实力多么弱小。这样一来,斯大林就把一国建成的思想同列宁的一国胜利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国内”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现实地提上联共(布)党的议事日程,把“国际”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问题留给未来去解决。 第三,斯大林坚信,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坚信社会主义在一国的胜利,必将有助于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彻底胜利。斯大林进一步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有两个基本任务: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民族任务是取得社会主义在一国之内的胜利,而国际任务则是帮助全世界无产者与资本主义作斗争。他认为,苏联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苏联无产阶级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融合成一个共同的、各国无产阶级解放的任务,苏联社会主义的利益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利益融合成一个共同的、世界革命胜利的利益。这两个基本任务是根本一致的和不可分割的。一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政权和建成社会主义,有助于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彻底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在一国的最终胜利,又有待于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此,一国革命的胜利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各国革命胜利的前提和开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第四,斯大林所要建成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斯大林曾经表示:“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在斗争进程中用本身的力量战胜我们苏联的资产阶级……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的基础上调整城乡关系,堵死和消灭阶级借以产生首先是资本借以产生的一切孔道,最后造成直接导致阶级消灭的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显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没有从苏联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某些论述教条式地搬到了俄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很不充分的小农国家。这就决定了他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然要超越当时国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追求社会主义经济的纯而又纯:大搞所有制升级,彻底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采取剥夺农民甚至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轻重三者的协调发展。一句话,重使苏联回到不适应落后国家搞的那种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取得过巨大成功,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留下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隐患。斯大林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其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都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 12、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历史地位?P281-282 答: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苏联模式的特点:(1)政治方面的表现:第一,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第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第三,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第四,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经济方面的表现:第一,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第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第三,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第四,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第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3)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第一,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第二,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第三舆论一律。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功绩。历史作用有五点: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改革,加强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第三,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进行改革开放。第四,社会主义国家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五,共产党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联系群众。苏联的失败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13、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改革?P346、348、351 答:南斯拉夫在解放后,仿照苏联模式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苏南冲突后,为摆脱经济困境,从1950年开始摸索出一条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为基础、劳动者自治为主体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后来这一制度又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三个阶段,它的实质是劳动者自己解放自己。劳动者自己当家作主,管理经济、国家和整个社会。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道路,最早突破传统的“苏联模式”,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情况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南斯拉夫的改革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削弱了南联邦中央的权力,国家无力对经济进行有效的控制;共和国集权,助长了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社会所有制效益低下,企业亏损无人负责;南共联盟组织涣散,无法充当领导核心等。80年代末,南斯拉夫发生剧变,南共联盟失去政权。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改革虽然因种种内外原因遭到严重挫折,但他们在改革中的理论与实践、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认真加以总结、汲取。 14、社会主义改革与戈尔巴乔夫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背景)P373 答: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实行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致力于“加速发展战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基本思想是在不变动旧体制总体框架的前提下,加以改进和完善。1987年10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发生质变的开始。《改革与新思维》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主张“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后一个阶段由于经济改革未能突破僵化体制,经济困境日益恶化,戈尔巴乔夫没有从经济改革本身去总结经验教训,而草率地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政治领域,并逐步使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其标志是1988年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并在实践中全面地实施了“民主化”、“公开性”的方针,从而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全面危机。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人代会修改了苏联宪法第六条,删除了“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款,并在苏联最高权力机构中设立了总统职位,从而为在苏联建立多元化、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政治结构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在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发表独立宣言和主权宣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1991年8月19日,苏联部分领导人为了阻止新联盟条约的签署,实行紧急状态,宣布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但“8.19事件”很快失败。它的失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12月1日,乌克兰宣布独立,这是对苏联的致命一击。紧接着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宣布苏联不复存在。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之外,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取消苏联总统的设置。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确认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 15、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P400 答: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发生是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互相作用,形成一种总的合力的结果。既有深刻而复杂的国际背景,又有苏联、东欧国家内部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80年代现实存在的多种原因;既有政治的原因,又有经济的原因。首先,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没有通过武力或战争,而是和平地解体的。除西方长期和平演变政策外,主要还是苏联自身、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推行一系列错误路线与政策所致。 其次,传统的高度集权的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传统体制后来越来越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提高缓慢,甚至倒退。这严重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传统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苏联过去的改革屡遭失败,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停滞走向危机,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以及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使苏联共产党日益严重地与群众脱离.招致群众的不满等等,也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再次,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大大的加重了苏联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援外开支使国家的经济不堪重负。最后,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助推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主要教训是: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集中全力发展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二,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受群众监督。第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四,必须对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颠覆活动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第五,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经验教训举例(参考资料))1、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纠正“左”的错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病,是“左”的教条主义与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观念、具体体制和方针政策。但是借助于“左”的东西来反右,也只是一时管用,从长远来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2、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苏联东欧国家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它们的改革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我们认为改革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理论上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来进行改革,还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实践。3、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苏联东欧的剧变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能否得逞,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为了防止和平演变而倒退到对外封闭、与西方国家冷战对峙的旧格局中去。在对外开放以及与西方和平共处、协作、竞争的过程中一定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利益,不能迁就与退让,对西方腐朽、反动的思想与文化要进行抵制与批判。更要加快内部体制的改革,避免给西方的和平演变找到可加利用的突破口。 16、对毛泽东的总体评价?“始于毛”P549 答: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党和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实行"一化三改",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启动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之时,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过不少失误和曲折,尚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毛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闪光的思想,仍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1、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揭示、反复阐述过的各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也根据对现实经验的正确总结,概括和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这样,从共性上看,它指明了一切社会的矛盾运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态,从而有助于我们认识掌握社会发展演进的基本指导线索;而从其特殊性上看,则使我们根据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状况和特点,来更好地认识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这种社会历史观上的理论综合和逻辑提升,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又深化了唯物史观,并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这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所谓"又相适应",是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从而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优越性,必须坚定不移,长期坚持;而所谓"又相矛盾",则是指刚刚建立起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很不成熟和完善,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据此,毛泽东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使社会主义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3、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没有停留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哲理层次,而是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了社会的利益关系与政治关系,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概念,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他明确地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在严格、明确地界定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又深刻地阐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严格区分这两类社会矛盾的重大意义,强调要依据它们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是他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具体化,从而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认识、调整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原则。 4、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源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尽管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理解以及在一些政策措施上有过失误,但他在总结这些失误、错误和曲折后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思想。可以认为,这一思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源头。 5、毛泽东的一些闪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创新的胚胎和萌芽。毛泽东是新中国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主要领导人。应该说,中国在当时建立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是历史条件的产物,有其客观必然性,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它使中国在短时期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开始启动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毛泽东也是我们党内最早反思、批评在学习苏联中照搬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做法,最早敏锐地触摸、感觉到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主要领导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刚刚确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要"以苏为鉴",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甚至提出要注意研究解决"社会主义整个经济体制问题"。为此,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名著,并开始提出了旨在调整、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则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的中国"自己的建设路线"。其中,他实际上已经提出一些超越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胚胎、萌芽的闪光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应该说,像一切站在历史前列、带领社会前进的领袖人物一样,毛泽东既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过伟大贡献,同时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在现代中国,毛泽东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
本文档为【《社会主义发展史》整理参考题答案[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42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9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法学
上传时间:2013-12-05
浏览量: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