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0908144402-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20060908144402-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举报
开通vip

20060908144402-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許明銀 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摘 要 薩迦五祖(Sa skya gong ma rnam 1nga)中的第二祖索南孜莫(bSod nams rtse mo,福頂,1142-1182),十七歲(1159),因聞習顯密經論,大小五明,而取得學 者地位(mkhas pa'i go 'phang)。後來在桑樸內鄔托寺(gSang phu Ne'u/sNe'u thog dgon pa),建於 1073 年),於恰巴‧法獅子(Phya pa Cho...

20060908144402-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 許明銀 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摘 要 薩迦五祖(Sa skya gong ma rnam 1nga)中的第二祖索南孜莫(bSod nams rtse mo,福頂,1142-1182),十七歲(1159),因聞習顯密經論,大小五明,而取得學 者地位(mkhas pa'i go 'phang)。後來在桑樸內鄔托寺(gSang phu Ne'u/sNe'u thog dgon pa),建於 1073 年),於恰巴‧法獅子(Phya pa Chos kyi seng ge,1109-1169)尊前,廣學中觀,因明等經論,且讚揚恰巴‧法獅子,二十六歲 (1167),著《佛教入門》(Chos 1a 'jug pa'i sgo zhes bya ba'i bstan bcos).ED.sDe dge , 55fo1s.;SKK,Vol.2,ff.263-3172,略作 CJG)。這部論書是 我們知道的第一部藏文佛教史,它與《續部總建立論》(GP)一道著名。 (GP)一書由第一章〈總建立〉(spyi'i rnam par gzhag pa,le'u dang po, la ¹-58a³);第二章〈續部含義〉(rgyud kyi mtshan gyi don gyi le'u ste gnyis pa,58a³-62b²);第三章〈宣說續部說法善巧的口訣〉(rgyud bshad thabs kyi man ngag bstan pa'i le ste gsum pa, 62b²-73b²);第四章〈續部現觀〉(修 證)的生起〉(rgyud kyi mngon par rtogs pa 'byung ba)(未說明),所構成。 因此,其實只有三章。 由上可知,〈總建立〉第一章分量最大;本譯稿逐一譯出〈所緣境究竟果抉擇 品─第一〉(4b –5a¹);〈道自性品─第二〉(8b );〈該道抉擇品─第三〉(10b ³)。 關鍵字:薩迦五祖,二祖索南孜莫(福頂),桑樸內鄔托寺,恰巴‧法獅子,中觀, 因明,《佛教入門》。 前 言 自從由大譯師仁欽桑波(Lo Chen Rin chen bzang po,譯言寶賢,958-1055) 引入新密乘(gsang sngag gsar ma,新密)1以來,在西藏翻譯數量龐大的密教聖 典,盛行講說且加以實踐。這些的密教,在印度乃是依歷史上地發展且有各種地 分化;不過在接納一方的西藏,則務必要分類整理這些聖典,將它們納入一個體 系之中。這種西藏密教體系化的最初嘗試,便是本文要處理的薩迦派索南孜莫 (bSod nams rtse mo,譯言福頂,1142-1182)2所著的《續部總建立論》(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gzhag pa.略作 GP)。本書不光是薩迦派的密教之適當入門書, 而且作為由西藏人所寫的最初之體系性密教概說書,在歷史上也具有深遠的意 義。 薩迦派內部洛窩堪欽,索南倫珠(gLo/kLo bo mkhan chen bSod nams lhun grub,1441-1525)3,著有注釋書4,盛行講說;他宗若布敦‧仁欽珠(Bu ston Rin chen grub,譯言布敦‧寶成,1290-1364)與克主傑(mKhas grub rje dGe legs dpal bzang, 1385-1438,俗稱第一世班禪;dGe legs dpal bzang 譯言善祥賢, 也著了同名的著作5,對抗薩迦派,樹立了各宗獨自的密教體系。GP的存在,就 1西藏人的史家,將西藏佛教史分成前弘期(snga dar)和後弘期(phyi dar),達瑪王(Dar ma 'U'I dum brtan/gLang dar ma,達磨,809-42)歿後,再度在衛(dBus)藏(gTsang)地方,最早在十世紀末或十 一世紀初,以具有戒律傳統的佛教復興,是為後弘期之曙光;這時代區分,以律的傳承為中心, 值得引起吾人的注意。再者,設定中間期,也有將新譯求之於俄‧羅丹喜饒(rNgog/Ngog bLo ldan shes rab ,1059-1109)等的說法。Cf.郭譯師‧童祥('Gos lo tsa ba gZon nu dpal,1392-1481)的《青史》 (Der ther sngon po,略作DTN,1478 年成書)等。又,從翻譯史上區別舊譯‧新譯,以出生於阿里(mNga' ris)的大譯師仁欽桑波(寶賢)之翻譯,視為新譯(gsar ma)之始。有時候,也有以歷經長期流浪之旅 依獨立完成西藏語譯的薄命印度僧念智稱(Smrtiñanakirti)的翻譯,為新譯的開始之說法。總之, 後弘期與新譯的開始時期,多少前後不一致,不過稱呼起源於前弘期,主要依據舊譯的宗派為寧 瑪派(rNying ma pa),以區別興起於後弘期,尊新譯為所依聖典的宗派為“新派"(gsar ma pa)。 2 THL,P.101 註 320 提及索南孜莫(福頂)的生卒年,載於其弟札巴堅贊(Grags pa rgyal mtshan,譯 言名稱幢,1147-1216,俗稱薩迦五祖“Sa skya gong ma rnam lnga"的第三祖)著“Ga ring rgyal po la rtsis bsdur du btang ba'i yi ge".(SKK,Vol.4.fol.21024),以及在教歷(bsTan rtsis,Chronological Tables);另外,言及在《蒙古佛教史》(Hor chos 'byung)有他的簡略自傳資料(see G. Huth, Geschichte des Buddhismus in der Mongolei, T.1.,.S.70,Z.13;S.71,2.16),作者指出Huth對他的卒年敘述有誤。 3 SAT,“Glo bo mkhan chen and Buddhist Logic in Tibet."(pp.111-116),記其生卒年為 1456-1532。 《藏文典籍目錄》(上),pp.68-91,有其文集及作者簡介,其生卒年則載為 1441-1525。 4 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bzhag pa'i gsal byed. 47 folios. 5 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bzhag pa rgyas par bshad pa mKhas grub dGe legs dpal bzang pos mdzad 整個佛教乃至從西藏密教的概說上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資料,故先譯出一部分 (至 10b³為止)以饗讀者諸君,敬請指正。 今譯文以日本東洋文庫出版 bSod nams rgya mtsho(祖南洋)編 SKK 之第二 冊“The Complete Works of bSod nams rtse mo"作為底本,共有 74 枚(1-74a)。 最後,GP 在田中公明的 TTM 一書內,有為文介紹(pp.116-125);另外, Broido,Michal.“Bshad thabs:Some Tibetan Methods of Explaining the Tantra."一文6,以GP和其他西藏文資料,討論六教授(gdams ngag drug)與它 們的關係。 五明大班智達阿闍梨索南孜莫文集第一卷中《續部總建立論》(1a) 唵‧吉祥成就(Om svasti siddham)! 以頭頂恭敬作揖敬禮上師至尊聖者足 下(1b)。 遍主1.佛金剛持吉祥尊2, 調伏愚痴故持平凡身; 如緣作熟身語意無邊, 向上師足下合掌頂禮(2a); 任何悲心以盛怒之身, pa. 94 folios.見《藏文典籍目錄》(中),p.473。 布敦的續部總建立有三部:rGyud sde spyi'i rnam gzhag bsdus pa rgyud sde rin po che'i gter sgo 'byed pa'i lde mig. 86 folios. 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gzhag pa rgyud sde rin po che'i mdzes gyan. 305 folios. rGyud sde spyi'i rnam par gzhag pa rgyud sde thams cad kyi bsang ba gsal bar byed pa zhes bya ba. 152 folios.以上見《藏文典籍目錄》(下),pp.47-48。 6Broido, Michal. “Bshad thabs :Some Tibetan Methods of Explaining the Tantras,”in:Ernst Steinkellner and Helmut Tauscher, eds. Contributions on Tibetan and Buddhist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Proceedings of the Csoma de Körös symposium held at Velm-Vienna, Austria, 13-19 September 1981. Vol.2 Vienna:Arbeitskreis für Tibetishe a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Universität Wien, pp.15-45. 又,Jonathan C. Gold. (2003) Intellectual Gatekeeper: Sa skya Pandita Envisions the Ideal Scholar.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linois. 此論文 pp.127-149, 討論 GP 中的 rgyu mtshan (因)和 grags pa (共許)。 1. 遍主:Khyab bdag,佛。見Ch. Dic. P.85. 2. 吉祥尊:dpal gtso ,梵語為Sri-pradhanam. 見YTD, p.696. 無二義顯十萬日光輝; 宣說吽故優除一切障, 依執持勝樂請求守護; 所獲得能得續部類別, 對上師語追隨法的心; 諸喜戲論格外能滿意, 通達經義顯揚又清楚; 此處戲論少求證悟義, 信的隨從只對上師語; 持主意故只憶持語言, 暫且寫概要續部建立。 如此3.諸賢者雖已照明,但是為了增益了解自他,與應熟習善說之故,體力 極(2b)滿鳥類空中飛行時,那幼兒未圓滿時也要求學。於此,具證4.的大部分眾 生,知道所緣境和所得果,與那能得的道之類別後,進入佛教,故在諸續部前面, 這《總建立》敘述的內容是合理的。為了所教示進入此道比其他殊勝,故在那之 後,說明諸續部的語義。如此的殊勝道,為了那智慧淺薄者,也能容易理解,故 在那之後,講解說明續部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5.之口訣。如此,深刻理解續部的含義後,若修 持的話,將說明士夫的心如何產生的次第,故其後產生續部的明快理解體(現觀‧ 現證)6.。這四個方法,乃瑜伽大自在毘盧巴7.的妙法,是諸賢者應行的津梁;能 顯一切續部的明燈;與福德未結合者不易理解,乃進入涅槃城8..者的階梯;應知 3. gang phyir, gang gi phyir :for which, on which account. 見Cso. Dic. P.17.另外,YTD, p.67 作yasmat 那等,為何或如此。 4. rtogs pa dang ldan pa:YTD, p.268 作adihigamopeta(prajña)具證慧,具足獲得;adhigama-yukta具 證,得禪定。 5. rgyud bshad thabs, BGC, p.573 右作rgyud kyi 'chad thabs bzhi:密乘經典四種宣講法:安排經義如 妙翅騰空;分科判目如猛虎歸林;釋詞析理如靈龜緩步;歸納訣竅如珍珠在鬘。 6. mngon par rtogs pa, BGC, p.687 左作現觀,現證。YTD,p.138 作abhinirupana現悟,現解,前解, 直觀;abhisamaya現觀,證;abhisameta無間等法,得證,現證。 7. 毘盧巴(Virupa, Bi rwa pa),據傳薩迦派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密教教說之道果說,是由毘盧巴所創始的;推 定他是公元七世紀的人物。見TTS, p.18. 8. mya ngan las 'das pa'i grong khyer :nirvana-pura涅槃城,涅槃道。見YTD, p.675. 說是具足諸最勝(諸相具足)9。. 其中,首先《總建立》分為二:所緣境和所得果的建立,與那具有善剖析能 得道的建立。起初一般所緣境和究竟所得果(3a),是只有稱做無上正等覺10.的佛 果。這裡有二:指示特徵,和唯一那殊勝成就(Prasiddhi)。 其中,首先若說佛的特徵怎樣?那是無顛倒地通達諸法的本性;和具足無漏 的安樂圓滿;與所謂斷除一切障垢之三者。是如此,再者,《教言》11.說:「證諸 法故已成佛」;又說:「證安樂故已成道」;又說:「梵志離障佛本身」,故可以知 曉。那三者:首先稱為只有離障這是因,即:瞋等煩惱障,所知‧盡所有智障; 如所有智障‧所知障;和稱做定(samapatti)障之三者;三者是聚集一切障的。 離繫是畢竟遠離煩惱繫縛的。因此,斷除圓滿,例如:似人睡醒,即是稱作佛陀 (Buddha)的意思的。由於獲得像那樣的根本本身,乃通達諸法本性盡所有有法 12 和如所有法性。.那是了解甚深緣起,故是法界和智慧無二─法身。像那樣,獲 得其本身稱做通達安樂,具足身和智慧等佛的無量功德,是被稱作解脫者的安樂 的。如此,諸二者像蓮花全開般(3b),心開而且遍滿,故說是佛陀義。那是智慧 圓滿。如此,三者每個都可以從其他一切功德力量知道,而且從經‧續章節和很 多論典,也說明佛的很多特徵。這裡,僅此三者解說,是只從《教言‧第二品》 和《正相合續》(Samputa‧tantra/Samputa-tantra)13.出現,乃師尊宣說。以此, 應知佛的特徵和聚集一切功德。 第二義究竟果,它唯一成就,有二:乃唯一真實因,和此處斷爭論。首先, 9. rnam pa thams cad kyi mchog dang ldam pa: sarvakara-varopeta具足諸最勝,諸相具足;具足一切 相之最勝者。見YTD, p.458. 10. bla na med pa yang dag par rdzogs pa'i sangs rgyas:anuttara-samyak-sambodhi 無上正等覺,無上 正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BGC, p.1913 左,p.2549 左;《梵和》,p.58 左。 11. 《教言》:Lung, 待考,以下同。 12.chos can:有法。別名前陳,前句,所別,自性等。因及法二者所依存之處。如在以所作性為因, 證成聲是無常之論式中,聲上具有所作性之因及無常之法二者,故聲是有法,即宗之主詞。見 BGC, p.834 右;另外,《藏漢大詞典》編寫組《藏漢邏輯學詞典》(Bod rGya tshad ma rig pa'i tshig mdzad),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年,p.103. 13.《正相合續》:為無上瑜伽續的母續經典。D No.381 Yang dag par sbyor ba zhes bya ba'i rgyud chen po. P No.26. 一般雖有許多不同道路,但是究竟乃唯一。如此,《吉祥相合》14.也說:「為什麼 法這麼多?大江流水如海洋;解脫本身僅唯一,不成許多目的物。」以及《無上 本續》(Uttaratantra)15.也說:「以江河和海洋的例子,說明雙方的見證。」又, 例如說:「比起大海洋,許多江河流入,是沒有各別呈現的時候。」雖有很多教 派,但是本性(真理)只有一個;道路雖有許多,但是究竟只有存在一個。復次, 究竟果是通達諸法本性;而且無諸法的許多本性,故究竟亦無許多。復次,所謂 一個或斷除和智慧圓滿是類同;但不是像沒入外道的我,變成自性一個(4a)的。 第二,其中斷爭論,有二:斷除有許多教派16.的過失;以及斷除三乘所宣說 的過失。首先,如果認為有許多諸法本性,乃因為出現很多外道自我等的派別17. 之故;出現很多,乃未通達究竟人士以各自的虛妄分別多所分別,而對於通達之 士,除了諸法甚深緣起之外,各種全無。例如:比起海洋,在外面雖有各種河流, 但是融入海洋則無差別(一味);或者,僅一日輪,由於自境的力用出現不同景像; 或者,像一百位天生盲人,撫摸大象的話,有自己不同的感受。第二,斷除三乘 所宣說的過失,也這麼想:若說,那麼世尊對三種姓思惟,亦即引述三種菩提這 所說如何?那是為了暫且引導諸劣賤,而宣說暫時之道果的。因此,既說僅一乘 成就;亦說其本身為領悟見;即發菩提心是道的開端,所以他以此顯示,故首先 演說。中觀論書等抉擇空性的一切論書,也都說明這含義,所以可以詳細地知道 它們的。在《續部總建立論》一切道的開始,〈所緣境究竟(4b)果抉擇品─第一〉。 (5a¹)那能得道的建立,有五:即(1)道的自性是什麼?(2)該道的善分別;(3) 各自分別的特徵;(4)比起顯教,密乘殊勝(無上)的情形;(5)密乘抉擇分別。 第一,有二:道的特徵,和它的類別。首先,是各自的所緣成就的方法。分 為二:即共道與不共道。第一,有三:(1)只生惡趣;(2)僅成就善趣;(3)成就 14.《吉祥相合》:D No.1197. dPal kha sbyor thig le zhes bya ba rnal 'byor ma'i rgyud kyi rgyal po'i rgya cher 'grel pa yang dag pa lta ba'i dran pa'i snang ba. P No.2327. 15.《無上本續》:rGyud phyi ma. D No.443; P No.61.前者名為《上怛特羅》,後者名為《一切空行 母身語意無二不可思議智慧出現金剛亥母後本續》,兩者譯者不同,恐非同一聖典。 16. 教派:grub mtha'學派,舊譯宗輪、宗印、宗趨、印、道,梵音譯為悉檀多(siddhanta)。佛教 內外各派各自心中依教、依理樹立對於基、道、果位的一定見解或理論。見BGC, p.403 右。 17. 派別:grub pa'i mtha' 宗印‧悉檀,同註 16。 解脫道。首先,是劣賤外道斷見等一些。僅成就善趣,是猶如外道裸行派1.等。 只成就解脫道,是聲聞和獨覺道。 總義第二不共道,有二:說明共道的意義;和不共大乘的特徵。首先,是不 共道,所以沒有作法。要說明共,所以若作何想,這裡有三個意義。(1)大乘行 者隨後引導有情界各種類別;(2)知道同道與不同道,故在道上排除猶豫;(3) 只有共道即使心中不生,仍要遮遣(破除)自滿是大乘。其中,首先「在有情界有 三種(5a )姓」,《寶性論》2.所說。宣說被稱做承認有、承認與有分離、特別不承 認那二者等。在那意義上,承認有是一些卑下的外道。承認涅槃,有二:未精通 方法;和精通方法。即未精通方法,是猶如外道們;而精通﹝方法﹞是聲聞和獨 覺們。第三,希求有寂3.平等是菩薩們。如《入行論》4.所說:「解脫貪世間際, 依止輪迴成就。」如此,彼等三者,說明各自的那些道之後,以後必須投入大乘; 這樣思惟後,宣說:「佛的勇健故無學,那不是什麼都有。」第二,知曉同道和 不同道,故對道排除猶豫,乃知曉一切道,故分辨諸法的差別;十分通達己道後, 必須捨棄作意5.他道。第三,只有共道即使心中不生,仍要遮遣自滿是大乘,乃 針對一些人只有似外道覺慧,心中雖不生,卻自以為我是大乘人;說此道是自己 的,這是別人的,了解之後,應該知道大乘的意義。是故需要說共道。 第二,不共大乘的特徵,有三:(5b )不共道的自性;其中,諸不共當中如 何殊勝的情形;及其殊勝的區別。首先,了解一切果即是成就的方法─大乘。第 二,比那共殊勝的情形,有四:趨入捨棄苦的方法,故殊勝。首先,趨入捨棄苦 的方法,有二:捨棄今世苦;與捨棄未來的苦。最初,從教派的論書等,如何趨 入解說;因此,較諸根本不趨入教派的愚痴放牛人6.等殊勝。相信業因果,故心 1. 裸行派:gcer bu pa離繫子。古印度一教派名。創始人離繫子不慚裸體,因名無慚派;以灰塗 身,因名塗灰派;流浪遠方,因名周游派。此派所承許之九句義為命、漏、老、縛、業、罪、福 和解脫。見BGC, p.744 右。 2.《寶性論》:Theg pa chen po rgyud bla ma’i bstan bcos rnam par bshad pa. D No.4025;P No.5526. 3. 有寂:srid zhi, 生死涅槃。見BGC, p.2978 右。 4.《入行論》:Byang chub sems dpa'i spyod pa la 'jug pa. D No.3871; P No.5272. 5. 作意:yid la byed pa, manaskara‧思念,思索,思惟,見YTD, p.847; BGC, p.2578 左。 6. 放牛人:Ba lang rdzi, Gopala. 見SBG, p.94 左;SBK, p.281 左;YTD, p.550. 生極高的道;因此,較諸順世外道7.等邪見劣宗派等殊勝。第二,不貪戀生死(輪 迴),如此啊!雖想捨棄苦,但是未捨棄這生死而不能離苦,因此,心想應該解 脫;即,以此,乃捨棄一切世間道的覺慧。僅有如此的覺慧,猶如諸外道雖有道 理,但是那樣的話,他們(6a )未直接趨入解脫法。第三,進入佛教的方便乘, 有二:憶持皈依處三寶;和承認四法印。首先,去皈依佛,故捨棄大自在天等凡 夫的導師們,和想要他們的果位。去皈依法,故要損害凡夫道有情,斷除有事8., 故成就。去皈依僧,故斷除幫助諸外道。其次,去皈依本身承認四法印,即一切 有為無常法(諸行無常);一切有漏苦(有漏皆苦);一切涅槃寂樂(涅槃寂靜);謂 一切法無法(諸法無我),此四者。如果憶持皈依三寶的話,不承認四法印,仍然 是佛教徒本身。比如猶似聲聞犢子部。若說:世尊說過這有些不是佛教徒的話, 如此時,從般若波羅蜜多不說諸法無自性,這些人不是我的弟子。這麼說,所以 唯識師(宗)等亦過失(相關)9.。他們比一切外道特別說明的。第四,稱為特別是 進入大乘本身,乃先前依所說的理趣趨入斷苦,所以不趨入宗派而特別地實踐; 憶持三寶故比起外(6b )道特別地實踐趨入有寂平等,故比起聲聞和獨覺來特別 地實踐。若問其中較諸聲聞特別殊勝,其中,有三:(1)依﹝三﹞藏或宗派的大 小乘;(2)建立依道‧果的大小乘;(3)如是各自建立藏和道果的理由。首先,對 於執持宗義的聲聞增上慢10.者們稱讚的十二部經11‧論典對法七論12..等,乃所謂 聲聞藏;而他們未公認的般若波羅密多,和《華嚴經》13等廣大的《方廣》經藏 7. 順世外道:'Jig rten rgyang 'phen pa:古印度佛教以外一宗教派系名,是主張沒有來世,沒有業 果的斷見派。見BGC, p.543 左;Ch.Dic. p.173 左右。 8. 有事:gzhi dang bcas pa, savastuca. 見YTD, pp.774-775. 9. 過失(相關):thal bar 'gyur , prasangah prasajyate 必過。見YTD, p.296. D. Das, p.575 左作prasanga, connection. TSD, p.342. 10.增上慢:mngon pa'i nga rgyal 虛驕。無而為有虛張聲勢的傲慢自得之心。佛書説為七慢之一。 見BGC, p.689 左。 11. 十二部經:gsung rab yan lag bcu gnyis 十二部經。佛所說全部經教,依文體及涵義歸納為十二 部分: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共十二 部。見BGC, p.3016 左。 12. 對法七論:mngon pa sde bdun, 發智論與六足論。說一切有部的七種根本論著。以迦多衍尼子 著《發智論》為總為身;以世友著《品類論》、天寂著《識身論》、舍利子著《法蘊論》、木犍連 子著《施設論》、拘瑟耻羅著《集異門論》、滿慈子著《界身論》等六論為支為足。故後六論亦分 別名為《品類足論》乃至《界身足論》。七論著者,稱為七阿羅漢。見BGC, pp.686 右至 689 左。 13.《華嚴經》:Sangs rgyas phal po che zhes bya ba shin tu rgyas pa chen po'i mdo. D No.44; P No.761.. 等,是所謂的大乘藏。那二者的差別,若詳細地分辨的話也是無邊的,但是《入 楞迦經》14.說:「五法和三自性,八識本身和二無我諸法,變成一切大乘。」其 中,五法是名、相(理由)、分別、真如和清淨智(淨智)。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 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三者。八識是眼等六識、染汙意(末那識)、阿賴耶識。二無我 是人.和法的無我。宣揚他們是大乘的典籍。另外,阿闍梨龍樹和無著等特別(7a ) 多地宣說,應另外廣泛地尋找。 第二,依道‧果,大小乘的區別,《大乘經嚴經論》15.說:「僅僅大所緣,如 實二成就;智精進著作,成善巧方便;清淨大成就,和佛大事業;即具七大16故, 大乘真真說。」其中,五個依此行,故大乘即是道;而後二者,於此行故是大乘, 自‧他大利益即是果。雖說區別的安立法不一‧多,但是應知是集合到這些的。 這些也是會合到大悲和大般若二者的。因此,從﹝三﹞藏‧果雙方面,是究竟大 乘。 第三,如果這兩個區別可以用[三]藏或宗派說明的話,然則道‧果有何用? 再者,認為雖可以用道‧果說明,但是聲聞部它們本身共許的極廣大藏正是大乘, 不過說別的佛經等佛未宣說,則要破除,故做了藏和宗派邊際的區別。因此,大 乘依佛語成就,或在這裡是密意。又說了解這一些大乘藏之後,永不變成聲聞和 獨覺的。消除邪分別之故,宣說道‧果的區別。其次(7b ),雖執持大乘的宗派, 但是自己的心若是不具足七大的話,會變成聲聞之故。 第三總義(總綱),若分析該殊勝,有四:(1)於三乘承認三果;(2)於一乘承 認三果;(3)於一乘承認一果; (4)於三乘承認一果。 首先,阿闍梨無着等主張:依聲聞藏能獲得阿羅漢和辟支佛;而依大乘藏能 證得佛;這裡指示說再迷途的話,將變成聲聞和辟支佛,所以在大乘也宣說三種 14. 《入楞迦經》:'Phags pa lang kar gshegs pa'i theg pa chen po'i mdo. D No.107; P No.775. 15. 《大乘莊嚴經論》:Theg pa chen po mdo sde' i rgyan zhes bya ba'i tshig le'ur byas pa. D No.4020; P No.5521. 16. 七大:chen po bdun,所緣大、修習大、智慧﹝著作﹞大、精進大、方便善巧大、正性修習大 和功業大。具此七大,即是大乘。見BGC, p.821 左。 姓17.道。 第二,又阿闍梨月稱認為:依聲聞的宗派也不能獲得羅漢;依三種姓大乘的 宗派解脫,但是那聲聞的宗派對大乘而言只是未了義18.。 第三,有些乘能依大乘後,在現階段成就一果而究竟成佛。 第四,跟隨《妙法蓮華經》19..等的後面之後,有些阿闍梨主張:即以家長之 喻表明後,在現階段納入三乘而究竟成佛。《入楞迦經》說「獲得三摩地身後, 劫波期間未醒覺;比如士夫成醉狂,似迷醉無有醒時;如是那些是我(8a )身, 獲得所謂佛陀法。」這麼地說。 對這理趣和一乘承認一果,二自性行(本質)一樣,所以我也這麼同意。起初 二理趣是教與理,故成就密意。這麼一來,己乘的該自性,應該說是具有四殊勝 的大乘。發展這些理趣,《在六十頌如理論》20.《寶鬘論》21《大乘寶性論》《大 毗盧遮那佛神變加持經》22..等詳細宣說,故應理解它們。己乘的這自性建立,上 師尊者在這裡未說,不過取別處所說,在這時機很需要,於是紀錄下來。若說為 何需要,這裡做道的類別時,若無道的共同性,類別的根本不成立,所以對區別 不好看(asobha醜陋)23.。但是密咒和波羅蜜多二者是大乘,因不曉得大乘總義, 故變成邪分別24.(mithya-vikalpa)。只在這雪域(Gangs can 雪鄉)發現:一些密 咒徒;一些承認大乘的聲聞人;行大乘本身智慧穗;行真言典籍放逸等﹝人士﹞。 17. 三種姓:rigs can gsum,三種不同根器:聲聞種姓、獨覺種姓和大乘種姓。見BGC, pp.2687 至 2688 左。 18. 未了義:drang ba'i don,不了義。為誘導尋常徒眾,以世俗之現象為主,指出補特迦羅、有情 和蘊、界、處等,及其生滅往還,能漸次以言說思議稱量而增益者,以及開示此義之佛典及其注 疏等。見BGC, p.1319 左、右。 19. 《妙法蓮華經》:Dam pa'i chos pad ma dkar po zhes bya ba theg pa chen po'i mdo. D No.113; P No.781. 20. 《六十頌如理論》:Rigs pa drug cu pa'i tshig le'ur bya ba zhes bya ba. D No. 3825; P No. 5225. 21. 《寶鬘論》:rGyal po la gtam bya ba rin po che'i phreng ba. D No.4158; P No. 5658.另外,見大正 藏No. 1656.《寶行王正論》。 22.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rNam par snang mdzad mngon par byang chub pa. D No.494; P No. 126. 另外,見大正藏No. 848, 849. 此經即是俗稱的《大日經》。 23. mi mdzes: asobha不端嚴,大醜陋。見YTD, p.654.《梵和》,p.159 右。 24. log par rtog pa: mithya-vikalpa邪分別,邪妄想。見YTD, p.963; Ch. Dic. p.869 左,作log rtog邪 分別,邪思惟。 因此,為了澄清這些邪執者,故在這時機說類別的根本。在《續部總建立論》,〈道 自性品─第二〉。(8b ) (8b )第二,道的類別,有四:類別的根本、類別的意義、數決定、名號的 意義。 首先,從依據學說﹝經義﹞,與道(8b )‧果二方面,大乘如上所說。那是 分類的根本。其中,分為二:波羅蜜多的大乘和密咒的大乘。即對於不具有四殊 勝(特點)的諸大乘,所謂波羅蜜乘(顯教);對以四殊勝諸聖者,有所謂的密咒乘。 這二道﹝乘﹞不是互相排斥,而且也不是不一致的分類。或一般和特殊的分類, 或是殊勝和未殊勝的分類。其中,一般是波羅蜜乘,是雙方的共同道之故。特殊 是金剛乘,它們是不共許的深和廣,所以是殊勝之故。那二特點詳情容後當說。 ﹝以及﹞類別的意義。 第三,如是數決定二,有二:道決定二,和果決定二。對那每個從道理方面, 和從經教方面。其中,首先道數決定二的理由,是一般講述諸法所化1所依的士 夫2之故,所以所化有二類,即一般說來對煩惱少求出世法3.者,苦惱少且捨離了 它,故考慮鈍根4欲菩提者之故,宣說了般羅蜜多乘;有些人一般而言煩惱多、 苦惱特別大者,未能捨離它,而考慮利根器欲得無上菩提之後,宣說了密呪(9a ) 乘。如此對多數煩惱者宣說密呪時,若說那多數煩惱者卑下,故密呪也決定不殊 勝嗎?煩惱大故決定是卑下士夫,即不能依止對治,乃卑下。另外,為滅除多數 煩惱本身起見,所以也是大善巧。《(大乘)莊嚴經論》說:「於具足大善巧等,成 煩惱菩提支分.;息滅輪迴我自己,所以菩薩不思議。」正如這麼地說。比如對 治5.只有小火,所治6不能依止大柴火;對治大火正如所治僅大柴火,成火燃燒之 1. 所化:gdul bya 徒眾,化機,所教化,所應調優之暴惡眾生。見BGC, p. 1348 左;Ch. Dic. P.416. 2. 士夫:gang zag 人,數取趣。梵音譯為補特迦羅(Pudgala)。佛書說依附五蘊命名為人、為士夫、 為有情眾生。其身心中所有功德過失,時增時減,數數聚散,故名。見BGC, p.342 左。 3. 求出世法:Khyad par du 'dod pa 求出世法,欲求勝進者,欲證勝法,欲得勝法,厭離發勝, 精勤勝進,見YTD, p.55. 4. 鈍根:dbang po rtul ba mrdvindriya. 見YTD, p.594. 5. 對治:gnyen po 壓服、醫治、制止、滅除對立面事物的方法。佛書譯為治、對治。Pratipaksa. 見BGC, p.984 左;YTD, p.239. 6. 所治:spang bya所斷,六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等,如見所斷及修所斷。見Ch. Dic. P.505. 友的。那麼,如果對於般羅蜜多和密呪二者,士夫的煩惱有大、中、小三個善巧, 各別決定,故認為該如何時,各自本身有區別、沒有矛盾的。如此時,二士夫定 道也是決定為二。 第二,以聖教成就,世尊在《正相合續》內宣說了。「這大乘是大乘,即具 足菩薩的道果。因此,對七大種類加行之故,波羅蜜多經自然成就。所以這最優 越的金剛乘,在這一世能夠成佛等,因此該功德神聖。」這麼說。阿闍梨佛密7也 說道:「自他利益(9b )圓滿正是能夠表現密咒的行;和由能夠表現波羅蜜多行的 契經所宣說的。」﹝這﹞在《毗盧遮那現等覺怛特羅攝義》8宣說了。 第二總綱(總義),決定二果也有二,乃理和教。首先,理乃於所有因殊勝故, 於果殊勝正是法。比如似苦蕎和桔子。因此,有二道,故也產生二果。第二,教 在《正相合續》也說道:「這一世正是佛或證得金剛薩埵;那未證得所有不可思 議位者乃善逝,即是佛;表示所見相9時是真實金剛薩埵。」故成就斷一切未得 者,是波羅蜜多的果;一切現證是金剛乘的果。應該通達廣大地以經教和道理講 解。那二道的名稱意義,是開示波羅蜜多的行,與開示密呪的行。又,只有大乘 和金剛乘。又,菩薩藏和所謂持明藏的不同名稱,應知安立通稱‧個別。只有總 是通稱,而由它形成個別,乃個別名。比如說銅和銅瓶,各自分開,是如此,以 什麼知道時,《大金剛》10(10a )說:「六波羅蜜多行等,由世尊考查說明。」等 等。般若波羅蜜多是密呪,即從所謂大明密呪等佛母也﹝這麼﹞說的。因此,是 按照主要的灌頂而來的名稱。又稱為斷根本乘,和未斷根本乘;或說是因乘和果 乘;或稱為共大乘和不共大乘;這是各別11.(不共)的名稱。這些名稱的音義12說 7. 佛密:Sang rgyas gsang ba, Buddhaguhya 古印度一阿闍梨名。約公元八世紀末,應吐蕃王赤松 德贊(742-797)之請入藏,對於在藏傳播佛教密法,頗有貢獻。見BGC. P.2916 右。 8. 《毗盧遮那現等覺怛特羅攝義》:全名為rNam par snang mdzad mngon par rdzogs par byang chub pa'i rgyud kyi bsdus pa'i don. 作者為Buddhaguhya. D No.2662; P No.3486. 9. 所見相:mtshan gzhi, laksya 所相。瓶之所相,如金瓶,銀瓶。見YTD, p.735; Ch. Dic. P.709. 《梵 和》,p.1141 右。 10. 《大金剛》:全名為dPal rdo rje 'jigs byed chen po'i rgyud ces bya ba. 《吉祥金剛大怖畏怛特羅》, D No. 468. 11. 各別:so sor nges pa, pratiniyama定異,各別決定,不共。見YTD, p.1044. 12. 音義:sgra/sgra'i don 字義,詞義,聲義。Sabdartha. 見GBC, p.607 左;YTD, p.117. 明,在各別定義時解說,所以應該知道它。在《續部總建立論》,〈該道抉擇品─ 第三〉。(10b³ ). 略號表: BGC=張怡蓀主編:《漢藏大辭典》(上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第1版。(Krang dbyi sun gyis gtso 'gan bzhes nas rtsom sgrig byas pa: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 BGTs=賀文宣‧竇存琦編:《藏漢對照常用合稱詞詞典》,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 年。(Ha'o wun zhon dang To'u tshun chi gnyis kyis bsgrigs:Bod rgya shan sbyar gyi shes bya'i rnams grangs kun btus tshigs mdzod)。 Cso. Dic.=A.Csoma de Körös:A Dictionary of Tibean and English.Calcutta 1834.New Delhi 1978. Ch. Dic.=dge bshes Chos kyi grags pa:brDa dag ming tshig gsal ba‧法尊, 張克強(建木)等譯《格西曲札藏文辭典》北京,1957 年,《曲札辭典》。 D=德格(sDe dge)版西藏大藏經。文獻號碼依宇井伯壽等編《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總索引》仙台,1934 年;1970(昭和 45 年),東京‧名著出版重印。 D.Dic=Sarat Chandra Das. 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Calcutta,1902;Compact Edition,Kyoto Rinsen Book Company 1979. J.Dic.=H.A.Jäschke.A Tibetan 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revailing dialects, to which is added an English-Tibetan vocabulary.RKP,London,1881,reprinted 1934,1949,1958,1965,1968,1972,and 1977. MVP.=Khri lde srong btsan(欽定):Mahavyutpatti,Bye brag tu rtogs par byed pa chen po,D.No.4346,P.No.5832,《梵藏漢和四譯對校‧翻譯名義大集》, 梵藏索引,全二卷,東京‧國書刊行會,1981(昭和 56 年)。 P=北京(Peking)版西藏大藏經。文獻號碼依大谷大學圖書館藏《影印北京版西藏 大藏經總目錄‧索引》縮刷版,京都‧臨川書店,1985 年。 SAT=E.Gene Smith .Among Tibetan Texts: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Himalayan Plateau.Wisdom Publication.Boston,2001. SKK=Sa skya pa'i bka' 'bum,《薩迦派全書集成》,facsimil,Vols.1-15.東洋 文庫,1968-1969 年。 《梵和》=荻原雲來編纂,鈴木學術財團編《漢譯對照 梵和大辭典新裝版》,講 談社,1987(昭和 62)年 3 月第三刷。 SBG=rNam rgyal tshe ring(安世興):Sam Bod rGya gsum shan sbyar gyi tshig mdzod.《梵藏漢對照辭典》,民族出版社,1993 年第二刷。 SBK=Si khron zhing chen rNga ba bod rigs Cha'ang rigs rang skyong khul bod yig rtsom sgyur cus :Sam Bod skad gnyis shan sbyar gser gyi phreng mdzes.《梵藏對照辭典》,甘肅民族出版社,1996 年第二刷。 Ts.Dic.=bTsan lha ngag dbang tshul khrims:brDa dkrol gser gyi me Long. 《古藏文辭典》(藏文),民族出版社,1997 年。 THL=A.I.Vostrikov:Tibetan historical Literature.tr,by Harsha C.Gupta,Calcutta,1970.《西藏歷史文獻》。 TTM=田中公明《西藏密教》,春秋社,1993 年。 TTS=立川武藏《西藏佛教宗義研究(薩迦派)》一,東洋文庫,1974(昭和 49)年。 藏文典籍目錄=《藏文典籍目錄集類子目(上中下)民族圖書館》,四川民族出版 社,1984 年;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年;1997 年(Shes bya'i gter mdzod 藏‧漢文對照)。 TSD=Lokesh Chandra:Tibetan-Sanskrit Dictionary.Sata-pitaka series Indo-Asian Literatures Volume3,Original edition 1959-1961,Third reprint 2001,New Delhi. YTD=芳村修基編《西藏語字典‧草稿本》,京都‧法藏館,1986(昭和 61 年)4 月 第四刷。
本文档为【20060908144402-索南孜莫著《續部總建立論》漢譯〈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25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2-05
浏览量: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