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举报
开通vip

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感染性外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纲要) ――――泛精气神七刚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 吴康衡教授 发热的概念 体温是生命的火焰,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中医:以四诊切肤法为准,重视体表温度的观察。 ―――热之发于肌表者也《东医宝鉴》 ―――发热者阳之胜于阴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发热的发生发展和不良转归,均视为阴阳平衡的失调。 发热是阴阳偏颇―――厥逆是阴阳不相顺接 ―――死亡是阴阳离决 西医:以玻柱体温表测定,重在体内温度的检测 ―――体温升高达370C(腋...

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
感染性外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纲要) ――――泛精气神七刚辨证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 吴康衡教授 发热的概念 体温是生命的火焰,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中医:以四诊切肤法为准,重视体表温度的观察。 ―――热之发于肌表者也《东医宝鉴》 ―――发热者阳之胜于阴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发热的发生发展和不良转归,均视为阴阳平衡的失调。 发热是阴阳偏颇―――厥逆是阴阳不相顺接 ―――死亡是阴阳离决 西医:以玻柱体温表测定,重在体内温度的检测 ―――体温升高达370C(腋)以上 ―――是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产热”优盈于散热的一种趋势。 中西医结合:重在体表和体内温度关系研究和认识(如肛-指温差超过一度,预示早期休克)。 ―――发热是机体温度变化超越正常温度的上限或下限。 ―――是人类在种系进化过程中,机体对有害动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表现产热与散热对比关系的失调,处于新的动态平衡之中。 据此: 如以此为启迪,发热病证的治疗可归纳为二途: 1、 除因疗法:通常可阻断病程,缩短病程,促进向愈之机。 2、 调整疗法:旨在因势利导,卑使疾病顺利通过病程。 热病大凡以体温变化为主证。发热是人类及高等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机体获得的对有害动因(如病原微生物及理化因子)等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的一种调节能力,据此,治疗可概分为二大途径,一为除因疗法,一为调整疗法。 中医治疗学强调整体调整观,所谓“调整疗法”即因势利导之义,一般不急求于缩短病程,但务求减少病证,即夹杂症、并发症、后遗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卑使疾病顺利通过整个病程。当“除因疗法”无确切疗效时尤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治疗麻疹不急求于退热而力致向愈之机便是很好的例证。 《伤寒论》与“温病学”均为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著。前者倡六经辨证法,后者倡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法。一横一纵,形成了治疗外感热病的经纬观,充分体现了调节机体适应性反应的优越性。究其实质,二者均为先期建立在现代病生学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故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性和先进性。目前,现代医学对循环障碍或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的认识,及其扩管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应用,较之中医落后数百年乃至二千年。故中医犹蕴藏着许多未明的先进因素,亟待发掘和提高。 当前外感热病趋于“寒温结合”,并推崇以温病卫气营血属脏象中“精气神”泛三宝范围,内涵“七宝”。按现代分类要求,完整的辨证概念应衍化为“卫、气、津、营、血、精、神”等七刚。“气分”津液大耗,其后当用甘寒生津之品,故为“津分”;“血分”乃病人极期之最,精夺神伤,贻后冀求“精神乃治”“故为“精分”、“神分”。临证有感,一为更加切实反应了温病“调整疗法”的独特之妙;二为体现了现代病生学发热过程多相吻合,开创了病生学在临床具体运用的先河。典型发热的病生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体温上升期、持续期及下降期三个阶段。由于病源,病种及个体差异,加之气象(气温、气压、气流及湿度)影响散热效应,因此临床辨证论治各异,此即调整法着眼点。其中体温的动态平衡,主要通过体温调节中枢控制调节装置及血液循环,保持体内产热(化学效应为主)及体表散热(物理效应为主)相对平衡的结果,其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M±R±C-E=S,而M为代表产热量(主要增强新陈代谢,及其供血量,如表证颤抖增强骨骼肌运动(以增强代谢产热效应),身痛为“代谢产物”乳酸堆积之故,里证面赤脉洪大),R为辐射散热(主要为皮肤毛细血管舒缩以调节,表证面白,脉浮紧,里证面赤脉洪大),E为蒸发散热(主要调节汗腺分泌及/或呼吸频率,如表证少汗里证大汗和气粗似喘),C代表对流与传导散热(主要为动物原始竖毛反应以减少空气对流而保热,如表证有如鸡皮肤样),以上仅仅数种反应,恰恰构成了中医外感热病辨证的主证。 “+”代表加热量正值,“—”代表散热量负值。S为体内贮热,正常时S=0,如S>0,则产热大于散热而体温升高,如S<0,则体温下降。但以上均受气象影响,如环境温度升高则影响R,湿度与气压则影响E,气流则影响C与E,故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十分强调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寒温结合治疗外感热病可概分为二方面,一为直接参与体温调节为主的治疗,如为分、气分及精分的一部分作用;另一为调节受损害的组织以及成分失衡及其功能障碍为主的治疗,如津分、营分、血分、精分的一部分及神分。但临床又常将以上互相结合为治疗,如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等方。现代病生学将发热的一般规律分为体温上升期(初期)、体温持续期(极期)及体温下降期(末期)等三期,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按感染性外感热病不同阶段的反应归纳为三期七分野,即:初期(卫分),极期(气分,津分,营分、血分),末期(精分、神分),又将卫分、气分及精分所表现的适应性反应调节能力的个体差异,概分为一般、不及和过之三种情况、而将其它津分、营分、血分及精分(部分)的病理程度分轻、中、重三型,具体如下: 一、体温上升期:病程短,病势向上,体温开始上升,机体反应特点S>0,增加产热,表现站抖;减少散热则表现面白,恶寒,无汗,脉浮紧等。但由于时气与机体反应性差别可分为一般,过之或不及三种反应,分别调整以治。 1、卫分证(或太阳病,中风病) ①一般:表现发热、微恶寒、脉浮数、宜辛凉透表法(《时病论》)或银翘散、连翘败毒散等。 ②太过:表现面白、恶寒、甚则寒战、身痛、鸡肤起、无汗、脉浮紧。宜辛温发汗竣剂,如麻黄汤、麻杏石膏汤、荆防败毒散等。 ③不及:表现体虚、恶风、自汗、脉浮缓,而体温不仅难以上升甚或反而下降者宜调和营卫、敛汗助热,如桂枝汤、人参败毒散、参苏饮等。 二、体温持续期(极期):病程长,病人高潮,除体温持续升高外,多可伴系统功能障碍,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同时增强S=0的高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壮热,大汗、面赤、脉洪大;或神昏或发斑,舌质绛等。 1、气分证(或阳明经、腑证) ①一般:表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阳明经证,宜辛寒重剂白虎汤、或葛根芩连汤。如脘腹胀满,手足戢然汗出,便结,为阳明腑证,宜急下泄热,如三承气汤。 ②过之:表现如小儿身壮热,心神惊悸者宜牛黄解毒丸;邪热客于肠胃者宜寒水石散(《普济方》即玉露散加大承气汤)。 ③不及:又分二: 1)表现燥热、面红、烦渴、但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为血虚白虎证,宜当归补血汤(李东垣); 2)又有大热、口渴、面赤带白,露筋,但形肥,脉本不实,为气虚白虎证,宜黄芪白术汤(朱丹溪)。 2、津分(为补充的新证): “热邪,不伤胃津,必耗肾液,耗之未尽则生,尽则死”主证为热盛,烦渴,唇干裂,舌黄燥,尿短浊。 成为温病痊愈与否的关键,所以又有“温病为法,法在救阴”一说,叶天士指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经纬》“言救阴须用充液之药”,治宜甘寒生津,轻则五汁饮,沃梨浆;中型宜增液汤;重则主以甘寒重剂玉女煎,甚或急下存阴,增液承气汤即泻阳之有余,所以补阴之不足也。 3、营分:具有荣养与经营之义,主证为神昏,舌必绛,尿少,故本证定要在舌色必绛上加以认识,由于伤津劫液之后,血液出现粘、浓、聚及酸血证现象,血流减缓分段,微血管血流量锐减,致使脑、肾缺血,缺氧,故神昏,尿短少,叶天士指出“初传……泄卫透营两和可也”,但有法无方,笔者用桂苓甘露饮去白术加白芍方(改名调营汤)治验,以其具有调整微循环的作用;另用传统的 “清营汤”,该方具有降低血液粘、浓、聚之效,防治血瘀。 两方比较,清营汤:玄参、生地、麦冬重在救阴(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犀角、丹参凉血散瘀(防耗血动血),银花、连翘、黄连、竹叶(苦寒直折,解毒清心);调营汤;猪苓、云苓、泽泻重在通阳(通阳不在温,在于利小便),桂枝、白芍两和营卫(防阴阳失顺)石膏、寒水石、滑石辛寒重剂以清大热。总之,对营分的治疗,笔者体会,轻型用清宫汤,中型用清营汤,重型用自拟调营汤,可获良效。 4、血分(或蓄血证):叶天士“入血犹恐耗血动血”,主证发斑(出血倾向),舌色深绛,多与血管内弥漫性凝血有关,治法“直须凉血散血”,常用犀角地黄汤或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但以上两方,清热解毒功效不齐,可选用解毒活血汤《血证论》主以连翘、甘草、葛根、枳壳、当归尾、赤芍、生地、桃仁、红花、柴胡(可改用青蒿)神昏者可用通窍活血汤(王清任方);正虚者可用补阳还五汤去黄芪加人参。大体为用,轻证用解毒活血汤,中型用犀角地黄汤,重型用清瘟败毒饮或五味消毒饮合抵当汤(名泄热消毒饮),亦具良效。 三、体温下降期:病情转虚,病势向愈,但病程不定,;临床多样,如余邪未尽(炎症病变修复尚须待以时日),余热不调(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处于失调状态或正恢复之中),脏器待复(本脏或伴有多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及其功能障碍,有待修复)。总之,产热与散热趋于S<0的方面恢复之中,以下均为补充的新证。 1、精分:大热病余,热烁真阴,阴竭精夺,所谓“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 。正法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表现低热,身燥或时汗,颊赤,少寐,唇舌干,质光红、少苔。 ①余热不调: 一般:暮热朝凉,热退无汗治宜青蒿鳖甲汤。 不及:产热有余,散热不及,身热少汗,虚羸少气,气逆欲呕,宜竹叶石膏汤(以大寒之剂,易为精补之方)。 过之:散热有余,产热不足,表现多汗,身凉,或低体温,其中舌质红者气阴两伤,宜生脉散加龙骨、牡蛎;其中脉细肢冷为营卫失和,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②余邪未尽 一般:寒热不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主乌梅丸。 不及:少阴温病,真阴欲竭,面赤,舌光红,手足心热,宜黄连阿胶汤(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 过之:气血两虚,邪毒不去,身热,多汗宜当归六黄汤。 ③脏器待复 上焦:肺阴伤,咳逆气短,主沙参麦冬汤、养阴清肺汤;心阴伤,心悸脉结,主复脉辈。 中焦:胃阴伤,气逆欲呕,主养胃汤;脾阴伤,懒言欲寐,主六神汤(四君子加准药,扁豆) 下焦:肝(肾)阴伤,烦恼易怒,主一贯煎;肾阴伤,腰膝酸软,尿频数宜左归饮。 2、肾分:(《经纬》)指出“精液劫夺,神机不运” 因为水谷之精气和津液为神的物质基础,正如经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大热病后必精液大耗,故精分之后应为神分。如何养神?《内经》指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可知养神须着重气血。 “望而知之谓之神”,其涵义玄奥,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体现及其意志反应,概括了精神的“神”和神经的“神”二方面。精神表现在对外界事物信息的反馈应答能力;神经是反映精神及运动的应答器官,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指挥中心。 1、精神之“神” ①精神不佳:倦怠、乏力、欲寐、脉细、治宜益气养血,如独参汤、人参归脾丸,人参养荣营丸、人参再造丸、人参大补丸等。 ②精神异常:消渴热中,狐惑不安,热郁气挽,烦燠不寐,辗转不适,其脉微数,口苦,小便数,治宜养心益神,如百合汤、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鸡子黄汤、百合滑石散等辨证选用。 ③精神错乱:神情恍惚、喜怒无常、语无伦次、行无所旨,为感染后精神病。治宜根据五脏之所藏及五藏之所主,如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忧、肝藏魂主怒、脾藏意主思、肾藏志主恐,再运用五行所示,五脏的生克制化(相剩相侮,母子所生)等制约关系,以调整脏气之间的平衡。如喜笑无常者,当治在心,如养心阴,益心气、补心血、泄心火等,也可泻肝火,滋肾水,交通心肾,其它类推以治。 ④肾识障碍:不省人事,或伴惊风,厥逆等证,如出现在极期(是逆传变证)如逆心包或热陷心包,痰迷心窍,湿蒙清阳等证,实证可用清心开窍法,如紫雪丹、神犀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痰盛用豁痰开窍或芳香开窍法,如涤痰汤,菖蒲郁京汤等。虚证可用玉枢丹、苏合香丸、龙脑散、地黄饮子等。 2、神经之“神” ①筋惕肉瞤或筋脉拘急:宜育阴填精,熄风舒筋,如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方) ②手足蠕动或虚风内动:宜养阴熄风,如大、小定风珠。 ③手足掣动或项背反张:邪陷厥阴,肝风内动者宜镇肝熄风如羚羊角勾藤饮,镇肝熄风汤(张锡纯)或醒脑散(《普济方》);如为热极生风,可清诸“分野”之热,佐以祛风,则热退风熄。
本文档为【感热病与病生学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658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01-05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