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命这出戏

生命这出戏

举报
开通vip

生命这出戏 《生命这出戏》 ——希阿荣博堪布著 序 言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让自己长时间地安住。 过去和现在,无数的修行者,即使在获得证悟成就之后,仍然在寂静处终其一生精进修 习,以巩固和增上修证境界。二十几岁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去青朴神山长期闭关。我虽然没 有什么成就,但还是心心向往着这一生能追随大成就者们的榜样。然而我的恩师法王如意宝 却对我说,孩子,你应该去外面弘扬佛法,让更多众生有机会接触、学习佛陀的珍贵法教, 解脱痛苦烦恼,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往昔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 应该像对待...

生命这出戏
《生命这出戏》 ——希阿荣博堪布著 序 言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让自己长时间地安住。 过去和现在,无数的修行者,即使在获得证悟成就之后,仍然在寂静处终其一生精进修 习,以巩固和增上修证境界。二十几岁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去青朴神山长期闭关。我虽然没 有什么成就,但还是心心向往着这一生能追随大成就者们的榜样。然而我的恩师法王如意宝 却对我说,孩子,你应该去外面弘扬佛法,让更多众生有机会接触、学习佛陀的珍贵法教, 解脱痛苦烦恼,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佛陀说,每一个众生在往昔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 应该像对待现在的母亲一样对待众生,包括这一世看似与我们没有关系,甚至与我们为仇为 敌的众生,考虑他们的感受和福祉。 带着上师的嘱托,我开始弘法的生涯。对上师的信心支持我走过最困顿疲惫的时光。我 不断忆念、体会早年有幸长期在上师身边学习时获得的宝贵教导。修行上的任何一点进步, 智慧和悲心的任何一分增长,弘法利生过程中的任何进展,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上师的慈悲加 持。想到上师法王如意宝,我总止不住地流泪,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法王如意宝是公认藏传佛教最伟大的上师、学者和大成就者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 院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创立者。他倾尽全力培养僧才,接续传承,整理经续论典,使显密教法 得以在雪域以及全世界再弘。法王如意宝对末法时期众生的恩德,说不能尽。 若没有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传承上师的慈悲护佑和教导,我不会有机会修习佛法,更不可 能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佛的微薄体会。 谨以此书献给他老人家——我的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书中对佛法的阐释难免有错误、不当之处,在此向诸佛菩萨至诚忏悔! 文章撰写过程中,众多道友帮助我查找、核实资料,整理文字,我由衷感谢他们无私的 帮助和热情的鼓励!愿众生离怖畏颠倒,住自在喜乐! 希阿荣博 于藏历水蛇年神变月 目 录 序言/6 第一章 生命这出戏 1.同样的因缘无法重现/14 2.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更容易感受到安乐/15 3.苦,源自烦恼和业/17 4.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21 5.缘起,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是指万法以妄心而起现/27 6.空性见与持戒/31 7.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36 8.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39 第二章 生命的平等 1.平等:众生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48 2.戒杀:人不是非要靠杀害其他众生才能活下去/51 3.放生:哪怕只能救护一个生命,也是有意义的/56 4.普贤:尽己所能去帮助一切众生/71 第三章 生命的依怙 1.皈依的基础:只要对三宝有信心就可以皈依/83 2.皈依的对境:迷时师度,悟了自度/86 3.皈依的发心:自利利他/89 4.皈依的方式:誓言与修行/91 5.皈依佛宝:圆满的智慧、慈悲的力量/100 6.皈依法宝:三藏与三学/104 7.皈依僧宝:皈依僧团,不是单独皈依某个僧人/112 第四章 同生极乐国 1.有世界名曰极乐/120 2.明观福田:念佛念净土/122 3.积资净障:积累资粮、清净业障/126 4.发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150 5.发清净愿:愿生彼国、花开见佛/155 6.唯除五逆、诽谤正法/157 第五章 生命可以改写 1.业的相续:轮回由业而生/172 2.如意宝珠:金刚萨埵修法中较为简略的一种/177 3.皈依和发心:外依止力与内依止力/180 4.观想和祈祷:如何观想金刚萨埵圣尊?/182 5.行动对治:我们不能同时既向左又向右/190 6.回向:使善根永不枯竭/193 7.百字明:一切善逝的智慧精华/194 第六章 微言博义——堪布个人微博选编 1.只要内心还有贪嗔痴,苦就无所不在/202 2.当内心没有太多烦恼/203 3.失去亲人不是你的错/204 4.无常不是消极的/205 5.因为执著,失去显得格外痛苦/207 6.与其为结果大喜大悲,不如在前谨慎用心地取舍善恶/210 7.都是父母百般疼爱养大的孩子/212 8.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耐心/215 9.把养家糊口的工作也看成是自己积累福德的途径/218 10.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一亩田:慈悲心的力量/219 11.施者比受者有福/221 12.莫把全副身心都用在经营生计上了/223 13.守住内心的善良/225 14.我们没有辜负这一场母子的缘分/227 15.应该像对待现在的母亲一样对待众生/228 16.每个人都或远或近是另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230 17. 把学佛看成是向健康生活方式的转变/233 18.每一朵花都包含着整个春天/234 19.逢苦不忧/236 20“搔痒令人快乐,摆脱瘙痒更快乐;满足欲求令人快乐, 摆脱欲求更快乐。”/237 21.佛门有教无类,有求必应/239 22.学佛是要真做工夫的/242 23.逐渐发现自由的真正含义/243 第一章 生命这出戏 因缘无法重现 我们的人生因而要过得有意义 1 同样的因缘无法重现 时间飞逝。 我们是一群搭载时间之车的乘客,疾驶在生命的单行线上。无法减速,不能回头。 悲喜,聚散,成败,像路边的花草,一闪而过。 一切的经历和感受,都径自往身后狂奔而去;我们却是径自前行。很奇妙,人们以为自 己是与生活同行,而原来只是擦肩而过。 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演成什么样都是自己担当。演好了,皆大欢喜。演坏 了,也不可以叫停,不可以重来,换个场景,换副扮相,甚至换一个角色,换一个剧组,接 着前面的线索,还得往下演。 可这是怎样的一个舞台呢,不同的剧组,不同的故事,同台献艺,全是直播。彼此影响, 相互客串,又各行其是,各自连续,以至无穷。 演员们说话、做事、演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需很小心,要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 他人演戏。 佛教的修行者随时保持觉察,看护自己的身心活动,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珍惜与 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短暂而无法重来,我们的人生因而要过得有意义。 2 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更容易感受到安乐 这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各样的行为背后的动力 是什么?为利?为名?为感情? 为物质?为精神? 仔细看看这些动机的背后,还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的动机,那就是为了安乐。 安乐还有许多名字,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它不同的侧面和程度,比如,快乐、幸福、享受、乐趣、舒适、 喜悦、宁静、满足、安全…… 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 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 中,也能 生出喜悦、自在。 倒不是说物资越贫乏,内心就必定越安乐,物质生活丰富就必定让人痛苦。这其实还是 认为安乐与否完全由外在的物质决定,只不过与常人的思维相反,认为物资越少越快乐。 多数人却是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安乐就在于物质的积累、财富的增加,占有、享用的 资源越多,就必定越幸福快乐。现代社会有些人毫无顾忌地竞争、攫取物质以及各种资源, 忙于追逐名利,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本身带有快乐的属性,能自然给人带来安全感、幸福感。 有些人过分投入地竞争、追逐,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是追求幸福安乐,慢慢地,把手段 当成了目的,相信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与人竞争、囤积名利。如果有一天,没有比较,也无须 抢夺了,便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他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然而,人之为 人的价值和意义,远比创造财富宽广、深刻。人活着,除了积累和占有外,还有很多事值得 去做。 那么,安乐与物质无关吗?不是的,至少对一般人而言,完全摒弃物质而讲安乐,是不 可能的。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里讲到,大乘佛教六度波罗蜜首先是布施,其中包括财物布 施,原因就是物质基础对安乐来说是重要的,布施无疑能给对方带来安适快乐,同时布施也 让自己感到快乐满足,并给自己积累福报。 物质的确能解决不少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只是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仅靠物质手段是难以解决 的。 人,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有精神生活,去抒发情绪、陶冶性情,通过精神的修养和 升华,获得内心持久的喜悦宁静。 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我们仅再需要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就能得到安 乐。 3 苦,源自烦恼和业 既然大家都目标明确,为了安乐,何以还是有很多人成心要受苦一样,眼睁睁直奔一个 个痛苦而去呢? 佛陀初转法轮主要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因为人们误把痛苦当成快乐,跟在痛苦后面追, 还以为是在追快乐。其次,人们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远离痛苦忧恼,获得安乐,现用的那一 套方法适得其反,用制造痛苦的办法去追求快乐,当然不会有结果。 佛教所讲的“苦”不仅包括剧烈粗大、毋庸置疑的痛苦、灾难、伤害,还泛指一切的忧 恼、缺憾、局限。如此,人生所有的经历似乎都包含在苦的范畴之内了。自有生命便有忧患。 老病别离、冤家相见、所求不得之苦自不待言,即便是快乐,也没有不最终变成忧恼、惋惜 或惆怅的。轮回中任何的生命形态都不离苦的本质。快乐不是没有,却短暂而趋于表面,就 像在一碗汤药里加入一小片包着糖衣的药丸,那微不足道的甜味根本冲淡不了整碗药的苦 涩。 我们经历的苦源自烦恼和业。 这里所说的烦恼主要是指贪婪、嗔恨、嫉妒等会给自他身心带来伤害的情绪。 业是指过去的行为。从长远来说会带来快乐的行为,称为善业;长远来看会带来痛苦的 行为,称为恶业。行为的后果不仅要看眼前,更重要是看长远的影响。比如贪婪会让人暂时 感到满足,但长期来看,贪婪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内心难得安宁。再 比如,修行过程中我们毫无疑问是要吃苦、受委屈的,但这长远来说有助于解脱轮回的痛苦。 想象一下,每天从早到晚,我们会有多少念头,多少身体的行为。由此类推,我们一生 以及过往的生生世世,又会有多少身心的行为。这些行为,每一个,真真切切是每一个,都 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后果又成为因,因再结果。因因果果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 态,不同的生活际遇。 业(即行为)的力量有强有弱。强大的业决定一期生命的主要特征,比如投生在轮回六 道中的哪一道,寿命长短等。力量不是那么强大的业,则绘制出生命的各种细节,比如美丑、 才艺、贫富、健康、疾病等。 通常来说,具足四项条件的业力量会比较强大,也就是说一个行为有明确的意图、明确 的对象、采取了实质的行动并实现预期的结果。以杀生为例,如果有杀生的意图,有明确的 杀害对象,采取了杀的行动并确实杀死了对方,那么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杀业,需要完整感受 杀生的果报。 即使四项条件具足,意图、对象的差异,也会极大地影响业的力量。意图、对象,在佛 教中称为发心和对境。同样的行为,发心不同或对境不同,其果报会很不相同。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阿难尊者向佛陀供养了一碗粥,佛陀随即拨了半碗粥给过来 乞食的狗吃。过后,佛陀问阿难:“是你供养佛的功德大,还是我布施狗的功德大?”阿难 尊者说:“是您布施狗的功德大。”佛说:“如是如是。” 从对境的角度说,佛陀是无上殊胜的对境,供养佛陀的功德远胜布施狗的功德,其差距 之大不可思议。而从发心的角度看,阿难尊者供养佛陀,发心自然是纯正殊胜的,但与佛陀 的清净发心相比,又有不可思议的差距,所以供养佛陀的功德才会不及布施狗。 由此可知,凡做事,发心是何等关键。 根据力量的不同,业的果报会在今生、来世或者更晚的时间应现。果报的显现需要因缘 具足。业,每一个行为,会在阿赖耶识里留下印记,不会自行消退,直到所有引生果报的条 件齐备,也就是因缘具足了,果报完全显现,业因才会消失。就像一粒种子留在土里,冬天 没有动静,春天来了它才破土发芽,在阳光雨露中耐心地成长,长出枝叶,开出花朵,等到 结果的时候,结果。有春天结果的,有秋天结果的,不一样。 业又分为共业和个业。共业指一群众生共同的业因果,个业指个体生命各自的业因果。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群人,往往有着共同的命运,虽然个人具体的生命轨迹会有不同, 但很难逃脱大的趋势和框架。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负荷者。这份负重感,这股 无形的牵引力、推动力、压力,就是共业的表现。时代会变,社会在变,因为业处于动态变 化中。 迁徙的鸟,洄游的鱼,高峰时段的城市,都能让人直 观地见到业的力量。 个体汇入群体的洪流,不知所以,不由自主,又那样执著,不知疲倦,耗尽生命也在所 不惜地向前向前,为到达某个地方,然后,离开那里,原路返回,然后再去,再 回,不尽 往复。 我们的生命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局限性。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有想法,自由自主, 实际上我们的每个念头、一言一行,都被无数条件、无数因素限制、影响、塑造着。无一不 是条件的产物。 轮回中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4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 前文中讲到自有生命便有苦,这个生命指的是处于条件局限中的生命,以忧患为本质, 与苦不分离。然而要知道,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 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 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再的痛苦。恶业即 身口意的错误行为,它们源于对人和事物的错误认识。错误的认识可以纠正过来,因而错误 的行为是有可能改变和停止的。既然改变了错误的行为,痛苦就有可能结束,不仅是单个的 痛苦,还包括轮回中所有粗大、微细、各式各样的苦。轮回的苦消失了, 限制不再,这种 状态称为解脱、寂灭或涅槃。 痛苦由恶业而来,恶业由烦恼来。 什么是烦恼?人常说“烦恼众生”,可见轮回众生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烦恼。烦 恼中有十个叫作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 禁取 见。 贪、嗔、痴、慢的意思,大家应该基本了解,这里不多解释。 疑指对佛陀开示的真理心存猜疑。 身见指执著这个身体为“我”。 边见指断见和常见。断见是认为“我”死后归于断灭,人死如灯灭,什么也没有了。常 见是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 的“我”,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或主宰。 邪见指拨无因果。 见取见指坚持认为身见、边见、邪见这几种“见”是绝对正确,不容怀疑的。 戒禁取见指外道认为违反事物的客观规律,不当做的偏去做,凡事都反着来,这样才能 获得解脱。比如,认为杀生、自杀、不停地洗澡、极端的苦行等可以证得涅槃解脱。 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无明指对人和事物错误的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一个独立、固有存在的“我”,继而 对这个“我”生起执著,然后对“我的”生起执著。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 对、不 依认识而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样的见地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和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无明不是单纯的无知, 不知道,无明是指错误的认知。 比如一个苹果,它若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你对它的存在是无知的;它若就在你眼前,你 看见了,却以为是一个橘子,则是错误的认知。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这样。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别处,真实就在眼前,只是我们 的认识出了问题。“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的见闻觉知造成假象,当体转 过来, 就是实相。离此另向他处求实相,犹如离波求水。 “认识”不仅是智力层面的理解,懂得道理而已,还要 把这道理拿到身心上实实在在 去验证,真正见到,才算数。 “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 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 佛教中讲“无我”,这个“我”是指独立、固有、恒常的存在,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事件、现象。“无我”是说人、物等等没有独立、固有、恒常的存在,因为任何现象都是缘 起的,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 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地、 火、水、风这“四大”组成。地指肌肉、骨骼、器官、毛发等;火指热量;水指水分、血液、 体液等;风指呼吸、气脉等。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 肉、骨骼、器官或热量、体液、呼吸是“我”。当切除器官、截肢,或者吐唾沫、理发、呼 吸时,我们不会认为自己被切除了,或者被吐到了地上,被呼出去又吸进来。没人会这么想。 当然,思想、意识也不是“我”,因为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 念头,前念已灭,后念未生, 我在哪里? 可见,“我”不存在于各别的四大和念头中,也不存在于四大和念头之外,而是指身心 的组合体。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因 为由不同部分组成,各部分又都是变化运动的,所 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 不具恒常性。 四大和合而成的这个“我”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任何独立自在之物可指认为“我”。 然而,人们的常识与之相反,坚信有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著,认为这 是我的手,我的头发,我的财产等,想方设法地呵护保全。 事物也是一样,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比如一个苹果,它当体可析分为果皮、果肉、 果核,这些又可各个析分,无限析分下去,苹果消失了,果肉果核消失了,微粒微尘也消失 了。把世界放到显微镜下,随着显微倍数的增加,整体纷纷消失,宏观化成微观,微观到最 后,了不可得。 这个苹果不是生来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它最初是一粒种子,种在土里,遇到适当的 条件,土壤、温度、阳光、雨水等都具足了,在适当的时机,它发芽,慢慢长成小树,开花 结果,然后由工人摘下来,由司机运到城市,由商贩卖,我们买回来,洗干净,放到桌上, 才有了面前这个苹果。而最初的那粒种子也是由另一个苹果那里来,那个苹果也经历了一番 奇妙的由种子到果实的旅行。如此不断往前推,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苹果,来历也可无穷追溯, 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缺失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会有此刻面前这个苹果。 世间万物万象,皆相依相待而存在。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一 切法,也或远或近地以任何一法为其生住之缘。 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法互为缘起,这 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原理。 5 缘起,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是指万法以妄心而起现 我们不仅误解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认为它们是独立、固有存在着,而且还一厢情愿地赋 予它们种种特征和定义。 我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实际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 色组成,它们的波长各不相同。波长最短的蓝紫光最容易被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天空中便布 满了被散射的蓝紫光,而人眼对紫光不如对蓝光敏感,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但这 只是我们觉知的天空,并非天空的原貌。再说天空仅是个概念,找不到一个实在的“天空”, 它是虚空经光线、微尘、人的感官、意识等共同作用,得出的一个印象。 同样的水,如果盛在杯子里,我们认为它可饮用;如果是在澡盆里,就认为它是用来 洗澡洗衣服的,不会想到要去喝它;如果是在马桶里,哪怕是一只很干净的马桶,你也不会 想用那水来解渴或洗澡。在这里,水的用途和属性完全是我们的心理和感受的投射。 两个人在一旁窃窃私语。 你怀疑他们在说你的坏话,这两个人不仅立刻成为你的敌人,而且你认为他们从来就人 格低下、肥胖臃肿、丑陋不堪。 两分钟后你经过他们身旁,发现他们谈的完全是与你不相关的另一件事,几乎就在瞬间, 他们变得不那么难看了,人格也急剧提升。 后来他们走过来,与你亲切交谈,对你的学识和才华由衷赞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现 在变成了两个可爱的人,诚实,谦虚,有品味,而且长得富态大方,透着喜气。 再来说说关于杯子的定义。如果说能用来盛水的容器是杯子,那么澡盆和马桶也能盛水, 为何不算杯子?要说小点的才算杯子,碗小也能盛水,但那不是杯子呀。要说杯子是玻璃的, 鱼缸也是玻璃的,可那也不是杯子。杯子也有瓷的、不锈钢的、塑料的,有大有小。杯子可 以盛水,也可以盛牛奶和沙子,还可以用来打人。但是,能装牛奶、沙子,能当武器打人的 都是杯子吗?当然不是。 以此为例,对其他事物也都可以这样试着去寻找其决定性的特征,我们会发现,事实上 根本无法绝对地界定事物。 《楞严经》《俱舍论》等诸多经论,对认识都有详尽、深刻的阐述。其内容极其深奥, 非轻易能理解、领悟。我想借用大家比较熟悉的现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词汇,作一个最初 级、最简单的引述。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参阅 相关佛教经论中对认识真正全面、精确的 阐述。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感觉,对事物的个别接触,然后是知觉,根据感觉所了知的个别情 况,得出一个整体印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再进行深一步的认识,不仅得到事物的表象,而 且了解到事物的规律,从而掌握事物的作用。 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与神经相连。外境刺激由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对传递 来的信息进行加工,之后由传出神经传递出应作的反应,又立即传入,再加工又传出,如此 循环往复,反馈更新。 传入中枢神经的信息经过加工,外境不是被原样不变地反映出来。我们所看到、所听到 的,都是经过中枢神经加工后的东西,不完全是外界境象的原状。 认识的过程也是眼耳鼻舌身与意识持续互动的过程。思维需要借助概念,根据概念组织 判断和推理活动。概念、判断、推理是思维的三种形式。 概念的成立是经过取舍的。也就是说,经过中枢神经加工后的东西,还要经过二次加工, 经过抽象加以概括,把不需要的部分舍去,需要的部分集中起来。比如“灯”这个概念。有 各式各样的灯,五花八门。若根据不同点,则无法概括,成立不了灯的概念。只有把不共同 的舍掉,取共性,才能成立概念。 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 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 身甚至是全部。 认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是对世界进行加工,那么在人的认识之外,是否有一个 独立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呢? 现代社会的人都知道分子、原子,知道看似坚实的物体实际是一堆分子、原子、乃至更 微小的各种粒子在那儿运动,我们却能把一堆堆相互独立、彼此间有缝隙、间隔的微粒,看 成铁板一块、坚实存在的物体。 如果物理世界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那么同样的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构成五花八门、形态 不同的物质?原子的不同特性从何而来? “色”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波、场等,色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到最后是虚空。正如我们能把一堆零 散的微粒看成坚实的物体,在同样的分别念的作用下,我们也能从无中妄见各式各样的显现。 就像眼睛疲劳时,能无由地在虚空中看见花纹。 这空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妄心而显现。所谓缘起,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是指万法以 妄心而起现。 妄心生起必然同时有见分和相分。见分指了别、能认识,相分指相状、所认识。相分包 括: 一、人们通常认为的客观存在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实际是无始以来反复薰习而成 的坚固妄想。有共业的众生会有共同的妄想。 二、在此坚固妄想之上,由个业造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之进行加工,得出个业的境象。 由此可知,一方面并没有离开“能认识”而独立客观存在的“所认识”,另一方面,也 没有离开“所认识”而单独存在的“能认识”。能与所是一体的,互为缘起,并不像人们以 为的那样是截然分开的两回事。 6 空性见与持戒 《中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 事物依因缘而生住,其概念、定义、各种特性,只是我们的虚妄分别,因此不必等到事 物消亡了,才说明它原 本是空的,事物成住的时候就是空。 佛说“空”,并不是说一切断灭,并不否定世间万象多姿多彩。譬如水中月影,我们的 确能看见月亮,而水中的确没有月亮。水月的显现和水月的空互不排斥。 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实实在在、一开始就在那儿,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 新花样。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 僵死的。 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 空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事物是空性的表达。 没有不是空性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空性,正如没有离开水而独立存在 的“湿”,没有离开糖而 独立存在的“甜”。 进一步说,不仅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事物显现的当 体即是空,如梦中的山水人物。 感受、思想、意识也是这样,本质为空,没有独立恒常的自体,随因缘而有千变万化的 显现,虽有显现,当体即空。 空性的见解有力地帮助我们削弱实执,从而减少烦恼,同时也让我们对因果律有了更深 的了解。可以说,对空性的了解越深,对因果的信心就越大,取舍因果就越谨慎。《大般若 经》云:“若了知一切法如空性,乃畏业及业相成熟之见,方是正法也。”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 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的概念、判断、推理乃至感觉、知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和成见的影响,像贪 婪、嗔恨、傲慢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伤害身心,而且使我们的认识远远地偏离事物的真相。 止息了烦恼,才能清除认识上的粗大障碍,所以仅仅靠阅读或听闻,很难真正了解、体 验空性,一定要有实际 的修行,切实对治烦恼,见地才能日益清晰稳固。 佛在《圆觉经》中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进 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 恩爱, 一切寂灭。” 现在很多人学佛,只想“开悟”,不想断烦恼;或者未证 谓证,一身烦恼,而做出高 深自在的样子,好像没有烦恼。 佛陀早就提出了告诫,末法时期的人,福报智慧浅薄,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开悟”, 那样只是增加了知识和傲 慢,对自我的执著反倒更强烈了。应该精进地降伏贪嗔痴慢等烦 恼,相续调柔了,修行才能有所进益,才能树立坚定的正确的见地。 善知识指点提携,也只是帮助廓清我们错误的知见,修行还是要靠自己亲历亲为,烦恼 还是要靠自己去降伏。自心烦恼不伏,妄念颠倒,“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心的干扰、杂念。没有定作为基础,一颗心 恒时处于散乱攀缘当中,即便生起一点点智慧,也是力量极其微弱,犹如风中之烛, 无法 驱除愚痴黑暗。 定分为止和观。止,偏向于不起分别,专注一境;观,是通过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 分别止分别。止观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单修止,不修观,容易堕入无想定, 空心静 坐,一坐千年也还是在痴心里打转。 得定需要心理条件和生理条件,身心都要宁静、专注、敏锐,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做 到这样是需要持戒的。持戒,即通过持续、清醒的觉察规范自己的言行。如果连身体也管不 住,如何去调伏比身体更难以捉摸的心呢?管不住心的话,定就无从谈起。所以,定的基础 是戒。 戒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佛陀根据自己的好恶,硬性制定的律法,没多少理由地规定必 须这样,不准那样。佛教戒律完全不是如此。当年佛陀通过智慧和神通看到有些行为会造成 恶性后果,使人远离安乐并障碍解脱。出于悲 心,佛陀为大家开示了行为取舍的道理。这 就是戒律的由 来。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众生断除烦恼,灭诸过失。 受戒是自愿宣誓,表示自己决心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没有人强迫和命令你必须这样那 样。一旦你自己发下了誓 言,就该恪守之。没做到的话要忏悔,并不是因为不忏悔你就会 触犯某个主宰者的权威而受其惩罚,而是因为不当行为会带来恶性后果,伤害到你自己,所 以要通过忏悔,通过心的改变去改变缘起,并最终改变结果。 众生持守戒律的能力有强有弱,佛陀因而制定了不同的戒律,使众生得以根据自己的具 体情况和能力,有选择 地受持,可以受一条、受多条,也可以受一天、受一生。 戒、定、慧在佛教中称为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依此而断烦恼,出生死。理 论上说,戒、定、慧有个先后顺序,这是便于解释其内在关系,而实践中并没有 截然分开 的三个阶段,先戒,再定,再慧。 在较深刻的层面上,戒定慧一体无二。清净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 慧中。无漏智慧显发出来,便无时无地不在戒、定。 认为随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约束自己,不用放弃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领受佛陀 教法的真谛,这是对佛 法修行莫大的误解。然而这种误解现在很流行。 初学者尤其应该牢记,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华严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7 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 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 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 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 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 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六道轮回任 何一个有情。 大乘戒律以小乘戒为基础,小乘戒律总为别解脱戒,其核心可概括为不伤害,或说不侵 犯,这实在是所有佛教徒都 该努力去做到的。发心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而上求 菩提、圆满觉悟,是大乘的发心。以此发心摄持身口意的,可称为大乘佛教徒。若不能停止 伤害,何谈慈悲利益众生?自己尚不能解脱烦恼,何谈度化众生离苦得乐? 莫以为大乘佛子就不需要求解脱。 菩萨是智不住轮回,悲不入涅槃。他们有能力出轮回,却因为慈悲而不离轮回,继续在 轮回里度化众生。他们入 轮回,是因为慈悲愿力,来去自在,游舞世间。这完全不 同于 凡夫因业力牵引,身不由己在六道中轮转。 认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流转轮回帮助众生,这是对菩 提心的误读。 愿菩提心有三种: 你可以发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众生离苦得乐,这称为国王般的发心,像是一位从 宝洲归来的国王,领着 他的子民去那珍宝所成的乐土; 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一起到达究竟解脱的彼岸,这称为船夫般的发心,像是一位船夫, 与他渡船上的乘客一起登岸; 或者发愿除非所有众生都解脱,否则誓不成觉,这称为牧童般的发心,像是一名尽职尽 责的牧童,暮色降临之 时,把看护的牛羊全部带回圈里安顿好之后,他才回家。 以上三种发心,无论哪一种都包括了发愿自己要圆满 觉悟,不是只求自己成佛,而是 为了所有众生都成佛。 破除了对“人我”的执著,以及大部分对“人我”之外的事物、现象的执著,就能解脱 轮回的束缚。进一步把所有微细的执著都无遗破除,就是圆满觉悟,即成就佛果。可见发愿 证得菩提、圆满佛果,自然包含了发愿解脱轮回。如果说我们现在所处被烦恼束缚不得自由 的状态,是在一楼,解脱轮回是在二楼,圆满觉悟成就佛果是在三楼,那 么从一楼到三楼, 不论你在二楼停不停,都会经过二楼。 有些佛子发愿要在轮回中救度众生,这很好,但前提是你自己要有能力解脱烦恼,“如 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 彼缚,无有是处”。 守持小乘别解脱戒,正如戒名所指示的,不犯则能解脱。 别解脱戒条目繁多,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受持。总的来说,别解脱戒可帮助我们 远离恶业,端正言行,少欲知足,并训练敏锐的觉察力,培养耐心和忍辱的精神。 即使被 攻击、被侵扰,也不失不忘“不伤害”的誓愿。 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修行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你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多么重大的变化,也都是从当下、 小小的改变开始的。学佛要有耐心,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那 样很容易 失望,退失道心;也不要急于求成,那样会很危险,而且难有实质的效果。 不管是不是能够理解深奥的佛法,此时此刻,要做一个好人。善良,正直,有同情心, 愿意帮助其他众生。 8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佛陀教导我们:如果有条件,就去帮助众生;如果没 有条件,至少不要造成伤害。 懂得缘起的道理,有助于淡化分别念,淡化人我的界线、区别。我们认识到万物相互依 存,息息相通。众生的欢笑、痛苦原本是相通的,互为缘起。 这份领悟,是悲心的基础。 如前所述,缘起直指空性。对空性的认识,佛教中称为智慧。 在这里,我们看到悲与智的统一。 真正的慈悲是平等的,针对所有众生,每一个众生。这要求我们先修好忍辱。忍辱,简 单地说,就是在困境、窘迫之境、危险之境,仍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对其 他众生怀 着善意。 如果忍辱波罗蜜深入内心,我们便会开始把敌人,伤害我们、侵扰我们的人,看作给我 们巨大帮助的朋友。敌 人为我们创造了修习忍辱和慈悲的最好机会。 寂天菩萨曾说:没有磨难,你就无法修忍辱;不修忍辱,你的慈悲心就没有坚实的基础, 所以受人欺侮、伤害、 干扰时,应视其为训练慈悲心的可贵助缘。 他还说:敌人是修忍辱的因,忍辱是敌人造成的果。在这样的因果关系中,若此由彼而 生,则彼为此助缘,非违缘。 牢记并反复思维寂天菩萨的教言,能增强我们忍辱的能力和决心,进而深化慈悲心。由 此可见,真正的慈悲心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基于贪爱。 训练慈悲心首先要认识自己与他人、与其他众生的相同相通之处,体会自他在生命基本 层面上的平等和在生存 生活基本追求上的共同点。 所有众生都希求快乐,不希望遭受痛苦。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无论哪一道众生, 在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相同的。 有了比较稳固的自他平等的观念后,可以逐渐训练自他相换,由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 他人为中心。这个变化实现起来很难,但不是不可能。佛陀不会教我们去做根本无法实现的 事。有那么多前辈、那么多同期的道友都做到 了,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要灰心。 设想一下,把自己的苦乐和无量众生的苦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你会意识到这两边的 差距有多大,在众生的苦与乐面前,自己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显得那样渺小。如果自己的快乐 能与众生的痛苦交换,那岂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观想自他相换的时候,根据情况、愿望和能力的不同,可以观想自己代受所有众生的苦, 把快乐给所有众生;也可以观想代受个别众生的苦,把快乐给对方。 通常,只有与我们类似的人,我们才比较容易与之沟通,但修行恰恰就是要突破局限, 作为修行者,我们需要 把关怀和尊重扩展到更广阔的对象身上。 只忙于满足自己这样那样的需求,是会让人疲倦、不安的,因为人的需求层出不穷,永 远没有彻底满足的时候,心里很难有安定;而慈悲,对其他众生的关怀,哪怕只是 一点点, 也能让内心喜乐和满足。 示他人以善意、关怀和尊重,尽管不是每次都能得到同等的回报,我们会遇到一些脾气 比较坏、比较冷漠、比较固执、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没关系,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和满 足感会增长很多,得到的关怀和尊重毫无疑问 也会更多。 对其他众生的真诚关怀,能有力地帮助我们远离恶业。举例来说,当我们的动机是不想 让众生遭受被杀的痛苦,我们就会坚决地远离杀业,因为即使之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业障, 众生遭受的痛苦却不可能勾销。同样地,盗窃、淫乱、恶语、诳语等恶业可以忏悔,而它们 曾经制造的痛苦却没有机会勾销。 远离恶业是真正安乐的开始,所以关怀众生是安乐之始。 对其他众生的关怀,让我们的胸怀广阔,能以更现实的态度对待生活,不再任凭自己沉 浸在对困难和问题无意义的想象中。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哪怕只是 一个小问题,在闭塞、狭隘的心胸和眼界的“加持”下,也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大困境。 每当我感到忧虑、压力的时候,普贤菩萨高尚的誓言总能给我帮助。他说:“乃至虚空 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怎样大的困境都是可以跨过去的。 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小记: 佛法浩如烟海,我以浅陋知见管窥蠡测,必定多诸谬误曲解。在此,至诚向诸佛菩萨忏 悔罪过,祈求诸佛菩萨 的宽宥、加持。 文章主要是对近来一些道友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解答。由于本人的局限,其中不尽之处、 不是之处,还请各位师 友包涵、指正。 如果说此中尚有些许功德,我愿将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圆满菩提! 愿世界远离灾难、争战, 人民幸福安康! 愿这八篇小文,如一组小小的八吉祥,给庆祝农历新年的道友们带去新春的问候,并激 发大家探索佛法无尽宝 藏的兴趣。 希阿荣博完成于藏历铁兔年 第二章 生命的平等 众生平等的心,才是真正的平等心 1 平等:众生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众生以各自的业力而显现不同的生命形态,佛经上说,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 形态各异,而同样是有情,所谓有情,就是有能力感受苦乐的一条条性命。轮回六道中的所 有众生,上至天界,下到地狱,以及这之间的阿修罗、人、旁生、饿鬼,没有谁不希望远离 痛苦,获得安乐。 对绝大多数众生来说,最大的恐惧和痛苦莫过于死亡,最珍惜的莫过于生命。我们普通 人由于障碍,只能现量见到自己的同类和一部分旁生。就我们所见的,人都惜命,即使 拿 整个南瞻部洲的财物、受用来交换,肯用命去换的大概没有。再看那旁生,微小如蝼蚁都爱 惜性命,只要有可能就一 定努力活着,冷了找太阳,渴了找水喝。追求快乐,躲避痛苦。 人如此,动物也如此。动物对生的希求和对死的恐惧与人一模一样,只是不会用人类的语言 表达而已。 有人说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比其他形式的生命更高 级,那么人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 他不仅能利益自己,也能饶益其他生命,而不是为了口腹之欲或者一点点蝇头小利就去伤害 众生,造下深重的恶业。蒙昧抵突,害他害己。 有的人一见到动物立即琢磨它是什么味道,好不好吃,从来没想过那些动物也是活生生 的性命,也惧怕疼痛和死亡。平时我们连被针刺一下都会疼得叫起来,将心比 心,试想一 下,牛羊鸡鱼等被宰杀、被穿肠破膛时是何等痛苦! 很多人认为有些动物威胁到人的安全,有些动物给人的生活造成麻烦,所以对这些动物 不能姑息,应该除掉它们。如果威胁到人类安全或者困扰人类就应该被杀死,那么人类可以 说是威胁到了所有动物的安全,又破坏了自然环境,困扰着所有同处这一世界的动物,那又 应该怎么办呢? 有些人觉得自己有钱,吃得起珍贵动物的身体,在别人看来会很体面、高贵。这种想法 实在浅薄。高贵的人会用自己的财富乃至拥有的一切去救护众生,帮助他们远离痛苦。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经以身饲虎,现在仍有许多瑜伽士裸身在丛林中,用自己的鲜血 布施那些饥饿的蚊子,历史上也有许多高僧大德把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布施给众生。我们普 通人虽然很难做这样大的布施,但仍然可以有 一颗高贵的心,在心里,在行动中,尊重护 卫生命。 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是人类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处世之道。为什么人对动物就可以肆意 掠夺、伤害呢?人人平等的心,还不是真正的平等心,众生平等的心才是真正的平等心。 佛陀说,如果将南瞻部洲的泥土捏成枣丸大小,这些泥团也有被数清楚的时候,而众生 互为母子的次数却无法数清楚。 人间做父母的常常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好东西都留给孩子。动物也是这样,即使是老 虎这样看起来很凶猛的动物,不管自己多饿,找到了食物都会先给孩子。由于不知因果,有 的父母为了养育子女、顾恋家庭往往造下很多 恶业,后世受报转生三恶道中反复感受痛苦。 每年秋冬季节,由于节日较多及各种进补的习俗,肉的食用量增加,更多的动物被宰杀, 这时也是我们放生最密集的时候。买下即将被宰杀的牛羊以及鸡鸭鱼类,或运回牧区,请参 与放生行动的牧民家庭看管,或放养到居士 发心建立的放生园里,或放归江河湖海。 每当整车整车的牛羊被解救下来,我们为它们念诵经咒,把它们安顿在更宽敞的车厢里 准备运回牧区,我们看见他们大颗滚落的眼泪和流血的伤口。这些卑微的众生,所求不过是 活着,并没有威胁伤害到谁,即使在被运往屠宰场的途中,也不攻击反抗,只是哭,获救了, 也还只是 哭。它们从养殖地被运送到屠宰地的时候,挤在极其狭窄的空间里,颠簸一路, 几天几夜没吃没喝,有的腿断了,有的眼睛瞎了,还没到屠宰场就已经饱受折磨,好像进了 地狱。在屠宰场里待宰的牛羊眼睁睁看着同伴被宰杀时,也似乎预知了自己的命运,它们流 着泪甚至跪下向人祈求,可怜至极。 现代动物养殖业的冷漠和残酷,已经超出了人类文明所能容忍的极限,那些血淋淋的场 面,让善良的人无法不生起悲心。在屠宰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那些动物的无辜、无奈、绝 望和极度痛苦。它们没有犯什么错,很多动物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人类:奶、蛋、力气 等,可是人却等不到它们自然死亡就迫不及待地要夺取它们的生命,喝它们的血,吃它们的 肉。 有居士将屠宰的血腥场面用摄影机记录了下来,无论是不是佛教徒,很少有人能冷静地 看下去的。在清楚地目睹动物被屠杀时的巨大痛苦时,人类本具的善良天性自然地激发出来, 但是由于没有更深一层地去思考生命的平等以及不伤害众生的意义,很多人往往在看过之 后,心绪渐渐地平复,又开始了习惯性的杀生和吃肉的行为。 2 戒杀:人不是非要靠杀害其他众生才能活下去 十不善业中,杀生和邪见的过患最为严重。否定因果即是一种邪见。 如果没有种子,就没有树。一棵参天大树,其种子也只有芝麻粒般大小。同样的,如果 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出于贪嗔痴而造作的一切身口意行为,无论多么细微,都会在因缘成 熟时感应巨大的痛苦。 《念住经》中说:“杀害一个众生须在地狱中住一个中劫。”有人说看不见地狱在哪里。 其实地狱天堂,六道的种种境相,都是依众生各自的业报,在众生心识前的显现。地狱的业 报没有成熟时,地狱是不会现前的,但不能因此就说没有地狱,在需要感受地狱痛苦的众生 面前,地狱无欺存在。 人不是非要靠杀害其他众生才能活下去。我走过很多地方,给人们讲杀生的过患,很多 人听后都自发地发愿不再杀生。如果一个地方的大多数人都能发愿不杀生,修持善法,那么 此地必定祥和安稳,人们的生活当然也会过得更好。为了生计造杀业,也许暂时能获得些钱 财,但长久来看还是摆脱不了贫穷困顿,今生来世都不会得到安乐。 其实那些以杀生为业的人也很可怜。因为前世的业障,有些人出生在世代以杀生为业的 家庭,子承父业,或者有的人就是因为业障重,只能找到靠杀生养家糊口的职业。 想想他们真是可怜,同样是为了生存,别人可以做轻松体面的工作,他们却必须成年累 月地待在令人作呕的腥臭里,干着伤害其他生命的恶业。可以想象,如果不立即断除杀生, 虔诚忏悔,他们的后世将是多么的可悲。百劫不复的人身就这样被浪费了。 同样是一段生命,用在行持善法上,就会为自己积累福报,走向更加光明和安乐的去处; 用在造恶业上,就会把自己推入黑暗和痛苦的境地。 人身难得,看似漫长的时光其实转瞬即逝。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积资净障,那么死亡来 临的时候,一定会追悔莫及。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断除杀生的行为,那么今天造下的恶业将来 一定会在自己身上成熟,业报现前的时候,无论身心怎样痛苦都只能承受。 流转轮回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有趣。今生为人,来世不一定能继续做人,很可能会 堕落到三恶道中。一旦投生恶道,想积累资粮、断恶行善就非常难了。饿鬼道、地狱道不用 说,我们现量可见的旁生道中,绝大部分旁生都是以杀生度日的,像海洋中有的大鱼一顿饭 要吃掉几吨小鱼,小鱼一顿要吃掉无数的浮游生物。一个个都是杀业累累。有些旁生福报浅 薄到只能投生到永远见不到亮光、冰冷漆黑的海洋深处,或者炙热的火山熔浆里,无时无刻 不遭受冰火的酷刑。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只是醉心于彼此争斗杀害,你死我活,心相续中满 是贪婪、嗔恨。这些旁生生来如此,别无选择。相比之下,做人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人就算 再潦倒,再走投无路,也还是可以选择不杀生、不造恶业,而仍能活命。 世间的人看似聪明的不少,但是对因果法则认识清楚的人并不多。因果法则的运行并不 以信不信为基础,它是自然规律。恶果成熟时所感受的痛苦,也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轻轻松 松。就像芝麻大小的树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杀害一个众生的果报,后世转剧,是要为 此偿还五百次生命。这在佛经中有更多详细的开示。 那么怎样是一个完整的杀生行为?完整的杀生行为具备四个因素:行为的对象、行为的 意图、行为的本身和行为的完成。也就是说,清楚地知道所杀的对象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 然后产生了想夺取它生命的意图,接着亲自或者命令他人去杀,最后是达到了夺取生命的目 的。这四个条件都具备,就是一个完整的杀业。 比如说,去餐馆里吃饭点杀,心里明确地知道对象是一条活鱼,并产生了想杀掉它吃肉 的念头,这时已经具备了完整杀生行为中的前两条。接着你付了钱,吩咐厨师杀了这条鱼, 最后,鱼被杀死,成为你的盘中餐,这时完整 杀生的行为就具足了。 如果四个条件中的某几个不具备,比如只有想杀的对象和想杀的念头,但是没有产生实 际的行动,其结果也没有伤害到其他的生命,这虽然也有过失,但不会承受完整杀生的果报。 或者并没有具体的杀害对象和杀的念头,但无意中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其他众生,夺取了对 方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也是杀生,但比完整杀生的果报要轻。 我经常看见大家逢年过节用杀鸡宰鱼来庆祝节日,这其实并不是很明智的庆祝方式。我 们短暂的快乐不必建立 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 有一次,我接受居士们的供斋,有机会路过并目睹了一个盛大婚礼的宴请现场。在那些 装饰得很漂亮的餐桌上,一条条鱼张着嘴躺在盘子里,还有蜷成一团团的虾和切成一块块的 螃蟹、鸡鸭等。这貌似喜庆的一幕让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那些被屠宰的生命可怜,那一对新 人更可怜,这一次婚宴所造的恶业,如果没有修行的成就,许多辈子都 还不清。 很多人看不惯别人放生,一个重要原因是这让他们不能完全心安理得地吃肉。那么吃肉 算杀生吗?佛经里有一个名词叫作“三净肉”,即:没有亲眼看见为自己杀,没有听到是为 自己杀,不怀疑是为自己杀。这样的肉叫“三净肉”。吃三净肉不算杀生,但是吃三净肉的 行为会促进屠宰业的发展,间接制造更多的杀生,因而也是有果报的。 有些人说蔬菜水果也是有生命的,佛教徒不忍伤害动物的生命,难道就忍心杀害植物 吗?的确,植物也有生命代谢,植物与动物的不同,其实一个词就能说明白,那就是性命。 动物及至佛教所说的众生,是指一条条性命。你可以说一棵菠菜也有生命,但你不会认为盘 中那棵菠菜是一条性命,不是吗?这其中的区别,你心里是明白的。这 种区别也就是有情 众生和无情物的区别。 佛陀对吃肉的果报和吃素的功德都有非常清晰的开示, 只要是吃肉就会有果报,因此 我们最好能吃素。 如果因为身体、工作等原因,暂时做不到吃素,至少也要尽量避免吃活鱼、活鸡、活虾 等活物。非要吃肉的话,只吃三净肉,否则一定不要吃。有的人习气重,每天都要吃肉,这 样的人可以逐渐减少吃肉。比如,先在每个月的佛菩萨节日吃素,然后在更长的时间里,比 如神变月等,坚持吃素,慢慢形成素食的习惯,一步一步来,直到最后 彻底不吃肉。 3 放生:哪怕只能救护一个生命,也是有意义的 佛陀说,一切有为善法中,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为最大。当我们面临被杀害的危 险时,如果有人救了我们的性命,这一定是最让我们感激不尽的,其他的帮助都 比不上救 命之恩。人类这样,其他众生也是这样。 众生欢喜佛欢喜,诸善业中最令诸佛欢喜的就是救护有情的生命,让他们得到安乐。利 益众生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没有哪种能像放生这样直接从屠刀下解救即将被杀害的如母众 生。 我的恩师法王如意宝只要一看见动物受苦或者被杀害,都会难过得流泪,并尽全力去解 救。受大恩上师的熏陶和教导,我们这些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热心于放生,将自由、安乐与 无畏带给被解救的众生,将慈悲、温暖与信心送给参与放生的人。 一九九七年,法王如意宝带领学院僧众共修大威德法。在这期间,四月八日凌晨,法王 在梦中见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
本文档为【生命这出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925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3-11-20
浏览量: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