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生态•自然•景观规划

人•生态•自然•景观规划

举报
开通vip

人•生态•自然•景观规划人·生态·自然·景观规划 ——几点个人思考和总结 主题目录 1、 人与自然 2、 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的区别与联系 3、 人工与自然的作用过程(大致以历史线索) 4、 生态的内容和涵义 5、 园林景观与人 6、 关于对“反规划”的看法(有机共生规划) 7、 结语 1、 人与自然 1. 人个人生存需求 物质:衣食住行,生存必需品和外界条件及环境。 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及思考的总结,感应,感想,进而追求认同,归...

人•生态•自然•景观规划
人·生态·自然·景观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几点个人思考和总结 主题目录 1、 人与自然 2、 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的区别与联系 3、 人工与自然的作用过程(大致以历史线索) 4、 生态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和涵义 5、 园林景观与人 6、 关于对“反规划”的看法(有机共生规划) 7、 结语 1、 人与自然 1. 人个人生存需求 物质:衣食住行,生存必需品和外界条件及环境。 精神: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及思考的总结,感应,感想,进而追求认同,归属,安全,愉悦感和满足感。 2. 需求的目的及方式 目的: 物质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精神的满足感 方式:工作、学习、思考、交流等 需求环境的生态层级 一级:稳定的适合生存的环境===政体,国体,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 二级:安全的个人空间场所=====人权,自由,法律的秩序与公正等 三级:健康而舒适的状态氛围===无污染,功能齐全的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 四级:强烈的精神沉浸及满足感=富有美感而艺术化的环境 (还包括对个人生命的尊重和认同,互助友好的氛围,和谐而有荣誉感的精神环境) 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人类生存需求的复杂度和抽象性。总体来说先物质后精神,也是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本能的生存追求是最低等的生存需求,但也是最根本的。从中得出什么能影响生存,即安全格局和环境的重要性。 2、 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的区别与联系 默认自然:指人类未参与改造(或未直接参与改造)的可以自我调节的完整的演替环境,有自己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过程,包括无人区的海洋,河流,森林,荒漠,山地,草原,河流,湖泊等等。 宽泛也包括人为干扰较小而又能迅速被自然过程同化的区域,自然力量占主导作用和属性。 默认人工环境:指人类的活动将原有的自然环境改变,逐渐为人类活动所控制的区域,包括城市,城镇及乡村等。 人工环境 长期废弃或未干扰 自然环境(无固定界限) 人为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人工自然 人为活动作用与控制 人工自然: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频繁的干预,但依照其本身的一些自然规律和过程进行有目的的控制的区域,包括农用耕地,人工抚育林,公园及人工河流等等,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人与自然的过渡区域,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这些区域的控制与规划也是现阶段的关键任务之一。 认同自然与人工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过程,人工也应有机这一点是让人工环境顺利地融入自然,与自然共生的最好方式。 3、 人工与自然的作用过程(大致以历史线索) 自然主控阶段:史前,蛮荒原始时代(自然力量较为强大,人类过程无法从中分离,往往被同化) 人工 自然 人类突围阶段:奴隶社会到工业革命前(人类逐渐形成自我空间范围,但改造能力有限,为大规模利用积存的能源,特别是人工自然的范围很有限而且自然过程往往起决定作用) 人 工 自 然 人类破围阶段:工业革命至今(利用能源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空间为我所用,将自我的世界提升,努力摆脱自然过程,形成许多人工主控的环境) 人 工 人工自然 自 然 历史尺度的局限是不能对这一过程进行细分而且概念相对模糊,无法定量描述。但可以从中得出现阶段的任务的关键作用,即怎样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利用现今的技术和工具如何合理做规划,如何全面考虑到利益和根本,何为首要考虑重点,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利用时要考虑的问题和利弊权衡等等。 4、 生态的内容和涵义 1. 生态的时空性 其时空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关联的,空间尺度越大,其时间作用就越长才能体现出来其内在因子的作用,即微观时空尺度小,宏观时空尺度大,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都会因此而不同。 原子分子 基因 细胞水平 组织水平 器官 个体 种群 蛋白质体 纳米结构 群落 生态系统 景观 全球生物圈 宇宙空间 这种分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可以通过一定的尺度和反映变化时间来衡量,从而可从不同水平层次上进行对生态进行研究,也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分支学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以生物为中心线进行研究的,重点在有机结合体和层级方面,对其结构和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所以说生态的本质是有机,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个有机过程。包括人类本身也是属于一系列有机的组成。 2. 生态的狭义内容: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条件构成,他们分别沿着一定的能流和物流在循环运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3. 生态的广义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 生命生活的状态(可用量来衡量,在时空范围内具有变化和规律性) B. 生命存在的形式、心理、生理。 C. 生存的方法,地位,态度。 D. 人类社会本身的生态性,人在环境条件中扮演的角色 E. 利益重心的趋向和流动(主要是对一些物种环境的有利或有害趋势,包括人) 4. 生态价值: 评价往往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评价(社会等价值都转化成经济评价) 衡量的模糊性和短期性都造成了生态价值的偏差,究竟什么样的生态状态(或生态格局对人类的根本生存是最好的方式,不同的时空范围都有不同的情况,但其趋势是怎样的?如何来改变和面对未来的状况?即如何规划未来的世界。 生态价值:最重要的是时间性和空间性,因此持久的安全生态格局在生态价值中应占首位,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取向价值会导致根本的价值的贬值和失衡,甚至是翻转,因此平衡全面考虑共生的存在方式可能有更大的意义。详见共生规划。 价值的衡量往往是以“人”为中心的,依此出发的观点又称“人类中心主义”。但这这种价值的获得往往是牺牲一些其它的利益为代价的,里面充满着利益冲突(近期的与长远的,短暂的和永久的,科技的与人文的,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地域上的和历史上的等等)这些冲突本身是由于利益重心的态度不同造成的。例如城市与乡村的生态价值冲突,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 5. 生态因子包括 自然过程:气候,地质,地形,地貌,大气,水文,土壤,动植物作用,微生物作用等。 人类活动:设施建设,人为活动,能源开发等等 这些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为飞跃性,周期相似性,空间相似性,不可重叠性(异质性),不可重复性(唯一性),不确定性(不可完全定量预测)。 但在一定的层次上都表现出稳态。 6. 生态伦理(Ecoethics):又称生态平衡伦理学。是关于生态的伦理价值以及人类对待生态的道德准则的学说。有的生态伦理学家强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极力主张人与自然的平等权利,否定高级生物可以支配或扼杀低级生物。德国学者R·马勒认为,非人类的自然有它自己独立的权利。前苏联学者A·A·古谢伊诺夫认为,对一切生命采取有道德情感的态度,把它们包括在怜悯、互助和其它人类基本感情的活动领域,是任何一个道德完美的人所不可分割的特点。澳大利亚学者J·斯马特又把认识到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视为近百年来伦理学进步的表现之一。生态伦理学也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在1983年自然辩证法理论讨论会上,有人曾提出人与自然不是主仆关系,人应该协调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生态伦理学者的具体见解和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他们肯定人对自然环境应采取有道德的态度,伦理学应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内容,把伦理学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争取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1] 因此生态伦理是一种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上面所提到的第一、二、三节就属于其范畴。当今关注的是生态伦理的约束力和其所起到的作用,作为决策者和实施者对于生态伦理的理解层次不同都会在处理现实问题时产生偏差,因此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法律强制约束及利益诱导是可能的途径,也是种力量。 7. 生态位 传统的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用以描述物种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中占有的地位。例如,在研究某生物的生态位时,既包括了解其栖息地的温度、湿度等非生物环境的范围,也包括了解其食物和能量来源,以及它与天敌的关系等。哈奇森(Hutchinson)以多维空间或超体积描述物种的生态位,并称物种能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为基础生态位,把有竞争者存在而实际上占有的空间称为实际生态位。凡占据相似生态位而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称为生态等值种。生态学词典中的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物他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2] 个人认为广义生态位的含义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A. 生命体和其环境的时空性,即存在的位置。属于自然属性范畴。 B. 在能流,物流,信息流传递和循环过程的地位,作用及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关系。(包含文化,历史,宗教等抽象社会学含义) C. 更宽泛的时空性,即其历史存在价值和演变地位,以及间接作用的体系。例如在进化,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对未来的影响等等。 8. 生态结构及研究方法 包含自然和人文两个范畴 自然:生命体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科研 人文:1环境与人的关系——社会学,生态哲学 2存在及其价值论——经济评价 5、 园林景观与人 1. 园林的定义(个人认为简洁说法):在室外空间营造的供人们休养生息,恢复身心的精神和体力的可循环的地方。(Recreational Place) 其环境的特点是对人类的可赏(美学),可娱(功能),可靠(安全),是人们身体和精神需求的一个重要精神层次的发源地。 其有时空差异,园林的表征是人类所创造生境的一部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而且与地理位置,地物环境交叉融和而形成的,其深层意义来源于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反映出内在的精神内涵。 2. 中国传统园林产生的过程(概略): 园林产生于最初的标志意义,最初的精神祈望,最初的人类生存表征。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科技的发展,权力的集中和专门从事建造园林的人的出现,使园林的规模化成为了可能。 3.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写意的形式出现的可能原因: (1).中国天人合一,神仙思想以及佛道儒的哲学思想 (2).山水画论,诗情画意,传达情感的含蓄性。 (3).对丰富自然地貌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物象、表象和精神的三者融合。 (4).材料的选择和美学需求的方式,以及本身的技艺水平和环境基础等客观原因。 4. 以人出发来说:园林空间主要分为独赏空间和公赏空间。前者一般位居高墙之内或人迹稀少的地方,私密感强或空旷无际,与尘嚣基本隔离,单一成景,旨在静思,悟,自省及禅意等(包括对自然,人生,情感的心灵体验),在日本的许多园林都表现这种空间特性。后者主要满足人们需求的广泛和多元性,空间相对开放,景观内容和层次相对丰富,轮换之景,活动的变化和干扰性强,人们之间互动和交流性强,是一种分享和表现的空间场所。许多中国的皇家大型园林和公共风景区,以及近现代的大多数公园都包含很多这样的空间形式。 但这两者并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相对的,都是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反映生活需求的环境。 5.中国人的性情与中国园林 与西方相比,表达的含蓄,对待事物的弹性处理,对潜在的微妙的变化的捕捉,以及诗情画意的意境等等都是国人所特有的性情。 因此有:1.变化的水体,山石,花木和建筑的融合,有种含蓄深远的意境。 2.对自然赋予人性的理解和对待,一花一草,一石一矶,一梁一柱都体现了细微体察和匠心独运。 3.强调筋骨,抵制虚浮,对一种韧度和富有弹性的美化和追求,如“四君子”,“岁寒三友”等,都是一种柔韧的特点,忌直白和粗陋。 4.好喜忌悲,一方面是对富,贵,吉,祥的求福祈福倾向,另一方面对禁忌的厌恶和排斥倾向(如死亡,性等)。这些都在一些生活起居和用品,如铺地,家具,装饰等反映的很明显。 但在当今社会。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作为反映文化思潮的一个重要的旗帜——园林,也体现出了西方精神的烙印。 从园林的形式上,所表现的主题上更贴近功能性和感官引导,特别是在实用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倾向的影响下,人工景观(包括园林)大量涌现,但量多质低,相对古典园林其价值低,而且注重形式和外表,如同人沉溺于感官享乐而不重视修身养性一样,形成了虚弱无力和脆弱的耗能体,不但不能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内在魅力,而且甚至违背了国人的性情和需求。因此具有中国特色之路的园林才会永葆常青,永远屹立于世界的文化瑰宝之林。 6、 关于对“反规划”的看法(有机共生规划) “反规划”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俞孔坚 李迪华 2002,2003)。“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含义: 第一. 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反思。 第二.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是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第三. 逆向的规划程序是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3] 因此,这种“反规划”实际上是针对现在存在的普遍规划途径提出的以自然过程及生态格局为首要考虑因素的规划方法,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进行指导规划,目的在于保留和营造连续的具有良好生态格局的连续有机体,考虑的方式是一种前瞻性,持续性和根本性的。但其实施往往与许多相关的利益相冲突,更有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等差异都会有不同的具体对策。所以瓶颈有: A. 经济,社会,环境区位限制。 B. 利益的维系和权衡往往以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考虑,超过此界限就会形成实施障碍。 C. 方式的欠有机性和缺乏鼓励性,引导性,利益的转变会形成壁垒。 D. 对自然理解的层次差异性,以及呼声高而做法少,基于表面的,商业的往往占主导地位。 E. 过度强调自然过程的作用,对不确定因素的放任和回避,夸大非控制纯自然区域的作用,速度的受限制过强。 F. 在某些方面还是缺乏有机和人性尺度的,柔和的方法并不是最优的方法。 有机和共生都是生态的重要概念,“有机共生”规划并不是针对任何规划的方式,而是大融合性质的,例如在一定的范围内许多城市规划是非有机,非共生的,但在更大的尺度上却是可以忽略的。但这并不是要求不要我们忽视有机规划,而是尽量把“有机”做得更细,更符合共生的理念。例如,做一条经过绿地的园路,边界的处理要柔和,符合地形和人性尺度,路面最好不要过高的突出,用粗糙的砂石给一些生物形成发展地和过渡地,人与草共生。在道路交叉口圆滑处理,给人们视觉和实际用途的双重有机性。对于大尺度的城乡规划也是如此,从有机共生的途径来进入自然过程,内容做得越细致也就可能冲突更少,依存的利益更强,而不是一味的与自然抢地盘,与自然争夺资源,做到互生互存。 因此“有机共生”规划的出发点和含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出发点:A. 生态中的有机联系,横向和纵向联系(见第四节中的1生态时空性) B. 中国古代以“和”为贵的朴素共生互惠思想 C. 以保护自然以及人类本身为目的的生态伦理观 D. 尊重自然本身和人类,价值的全局观,和自然一起维护安全的责任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含义: A. 有机规划——从自然过程和人性两方面出发,切实维护平衡的系统,以有机方式融入自然,把人类活动看成一种有机的过程,而非机械过程,将其做细,做实。 B. 有机实施——包括利益引导,尽量把章程和过程做得有机,人性实施规划。将设计做得有机,共生法则的人性化。 C. 有机管理——根据自然生态本身的有机特点,法规和政策的人性化,以及利益的合理引导和鼓励,形成共生互惠的融洽发展氛围。 有机共生规划的特点有:权衡的非绝对化,决策的讨论互动性,实施的参与公开化,公平互惠的协商机制。 此种规划的基础:利益的整体化,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对此理解的程度还不同,特别是教育和宣传本身的渐进性,以及区域的差异都会对此概念有所不同理解,站的角度和认识的层次不同也会使得其不一致。可总的趋势还是很明朗的,相信“有机共生”规划理念会在将来的规划中得到其应有的价值和尊重。 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优质的安全生态格局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例如在城市的住房环境,相对于乡村仍有许多不可改变的生存劣境,空气,绿色,安全,富有生机的层次景观格局使得以物质作为主要载体的环境相对单一而脆弱。例如人们不惜花大量的金钱投入到生态住宅的建设及开发中去,花高价购买绿色的蔬菜,去氧吧吸氧,而且去郊外旅游也变成了奢侈。这些现象都体现了人们曾经盲目投入工业载体所做的反思和悔悟,再比如人们现在认为带有虫眼的蔬菜是更为天然卫生的蔬菜,而冷落了那些外形很好,质大体优的依靠人工植物激素和农药培育成的蔬菜。人们在逐渐转型,随着人们对环境认识的紧张和担忧,势必造成利益的归蒂,健康成为了现在生存需求中更为现实的东西。 所以真正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做法会被人们所接受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这里分别从化学和物理引入的两个概念: 1. 景观规划中的有机催化的可能性: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反应指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能改变反应速度而本身组成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称为正催化剂,反之则称为负催化剂或阻催化剂,通常若不加说明,都是指正催化剂。 分类 催化反应通常可以分为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前者催化剂和反应物质处于同一相,如气态或液态,后者则不是同一相,这时反应在两相界面上进行。工业上有许多重要的催化反应是多相催化反应即催化剂是固态物质,反应物是气态或液态。具体又可分为:酸碱催化,络合催化,酶催化反应以及自催化反应 自催化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反应体系,反应开始后逐渐形成并积累了某种产物或中间体,这些产物具有催化功能,使反应经过一段诱导期后出现大大加速的现象。如油脂腐败,橡胶变质以及塑料制品的老化等均属包含链反应的自动氧化过程,反应开始进行很慢,但都能被其自身所产生的自由基加速,因此大多数自动氧化过程存在着自催化作用。 催化反应中的安全 安全地进行催化反应,要注意以下几点:正确选择催化剂;催化剂的加入量要适当,防止局部反应过猛;散热要良好,防止温升过快、过高;并注意严格控制温度。如果催化反应能继续进行,采用温度自动调节系统,则可以降低危险性。[4]   在景观规划中的催化剂指的是人为的合理的对自然过程介入的使得景观向合理优质的趋势顺利发展进行的活动和载体,起到合理引导和控制,包括安全性和加速性。例如:在城市合理的配置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森林草地结构,形成具有自我演替的合理基础及导向,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结构。因此适量的水肥和树种选择等多种人们所做的引导和促进内容都起到了催化达到规划目标的作用。 2. 熵在生态规划中的运用(不算是新概念) 广义熵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事物运动状态的不肯定程度(不定度),这事实上就是信息论和控制论中关于 熵 的概念。[5] 熵早已从狭义的物理概念中扩展成为一种广泛在各种领域进行运用的思想,对于生态规划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来说,熵的概念的确是一种可以指导的比较成熟的思想之一。 以上的两个举例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基本理学为基础的知识的运用可能会更成熟的将规划变得更为理性,虽然只是肤浅的谈及,希望能通过这些思考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解决途径。   7、 结语 通过以上六小节论述,总结了我最近所感兴趣的一些知识领域的思考,虽然某些观点很不成熟而且过于笼统,没有更深层的挖掘其背后的东西,但也算是我对最基本的一些东西的感悟和理解。另外还有一部分内容包含: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论以“人”为本,“人”在景观规划中的作用,生态格局等一些问题正在总结之中。希望借此机会来进一步明确我的研究方向,并为今后的论文做好理论基础和资料的收集。 参考文献: [1]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网址:http://myy.cass.cn/file/2005122216098.html [2]摘自宿城一中科学馆网 网址: http://www.ahscyz.net.cn/wsfw/kxg/shengwu/web1/res/seniorbio/consult/001/1262.htm [3] 论“反规划” 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城市规划 2005.9 64-69 [4] 摘自《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5] 摘自专题探讨——熵 网址:http://202.116.33.235/wlhx/wangzhan/2/html/shang/renwu.htm 作者简介: 黄海,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生态学。
本文档为【人•生态•自然•景观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859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3-11-19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