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_刘英爽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_刘英爽

举报
开通vip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_刘英爽 2013 年 5 月 第 34 卷 第 3 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y. 2013 Vol. 34 No. 3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 刘英爽 (南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持续深入,高校英语专业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时代责任,大学英语这门 课程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入。而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_刘英爽
2013 年 5 月 第 34 卷 第 3 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y. 2013 Vol. 34 No. 3 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 刘英爽 (南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持续深入,高校英语专业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时代责任,大学英语这门 课程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关注,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入。而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学改革的主体,这一关键人群的职业 倦怠状况应该被正确的讨论和研究。本文以此为基础,以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 重视。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性别差异;职业倦怠; 统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13)03-0074-04 Abstract: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the English major in Chi- na’s universities is carrying more and mor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imes and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 has arrested more exten- sive atlention. The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deepen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llege faculty,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are running a high risk of job burnout. Therefore,a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their job burnout should be carefully discussed and studied. With the gender differences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thesis has con- 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female teachers’burnout level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s,which should cause the attention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ers;gender differences;burnout;statistics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职业倦怠的高发 人群中,教师队伍所占的比例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逐 渐增强,由此引起的职业倦怠的程度已经与公务员、物 流从业人员等并驾齐驱,相当比例的教师正处于亚健康 的状态,心理和生理都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 海燕 2010:9)。这一反应的出现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因 为,教师要直接面对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将 会不经意的将不正常的情绪或消极的心境等传递给学 生群体,这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的影响,削弱 教育的功效或者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但是,长期以 来,这种“教育中的危机”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甚 至得到了部分决策者的曲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 展和国际交流的持续深入,高校英语专业承载着越来越 多的时代责任,大学英语这门课程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 入的关注,课程教学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入。而作为我国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已经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 学和教学改革的主体,这一关键人群的职业倦怠状况应 该被正确的讨论和研究。本文以此为基础,以性别差异 为切入点,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统计 学分析,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的职 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教师,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 度重视。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群体的 身心健康和大学英语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提供一 定的借鉴信息。 1. 职业倦怠的涵义及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 1 职业倦怠的涵义 作为现代心理学领域关于倦怠研究的创始人, Freudenberger在 1974 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敏 感的词汇,用来描述个体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的心理和 生理方面的负面表征,如情感和身体的疲劳、工作热情 的锐减、对自身的评价极其消极等(李永鑫 2006:1)。 后来,Maslach和 Jackson 等人在 Freudenberger 研究的基 础上,将职业倦怠的表征进行了浓缩和分类,并最终以 “三维度模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这就是直至今日依然 在发挥着作用和被使用的三个关键层面,它们分别是情 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 tion)和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Maslach C. M,Jackson S E,1996)。其中,情感衰竭是 职业倦怠的最主要表现,它反应的是个人的应激程度, ·47· 较强的情感衰竭表现为情感资源的过度消耗、精神疲乏 不堪以及精力丧失等;去个性化则表现为对(工作)环境 的无条件适应,以及要求被服务的对象对环境的无条件 适应;低成就感是个体对自身进行负性评价和消极评价 产生的,是对自身与社会关联的一种主观误解。 1. 2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对高校的英语教师而言,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是在 长期的内心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双重体验下产生的,其心 理、情感、态度以及行为逐渐处于衰竭的状态之中(鲁莉 2009:80-8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应 对工作的压力时缺乏明显的甚至是基本的兴趣与热情; 2)对教学工作的评价偏离了教育的根本初衷,职业理想 和职业信念被削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逐渐消失; 3)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存在主观“误解”,不能对自身所完 成的和将要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的和积极的评价等 (魏绪涛 2011:8)。如果按照“三维度模型”进行评判, 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厌倦备课、上课, 尤其厌倦英语授课,对于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和教学改革 工作不愿亲身从事,常在教学过程中感到疲惫或者无所 适从等。 2. 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的调查分析 2. 1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客观的 分析,本文首先对待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文献检索,阅读 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然后,以此为基础,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表》的调查问卷,问卷的 信度和效度经有关专家检验后达到了问卷的要求。问 卷调查的范围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 区、湖南省和广东省六省(区) ,调查对象为调查范围内 普通高校的大学英语专职教师,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比 例各占一半,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教 龄、学历、职称等信息,并基于 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适 量表”,对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的基本特征进行了 5 级 评分设定,从 0 分—5 分表示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5 分 最高,0 分最低。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 1 所 示。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后,形成了原始的调查数 据,然后通过 EXCEL2003 软件和 SPSS15. 0 软件对这些 数据以性别差异为基准,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学处理,统 计分析的结果如下。 表 1. 问卷收发的原始情况 省区 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 河南 200 189 187 河北 200 179 177 山东 220 201 200 内蒙古 150 134 133 湖南 200 188 176 广东 180 156 149 2. 2 基于职称差别的职业倦怠 调查中发现(表 2) ,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 度上,从教授、副教授到讲师和助教,得分均呈现出从高 到低的趋势,这说明随着职称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在 教学和科研情感方面更加“冷漠”和“淡然”,在个性的 维持方面则越来越“松懈”,也就是其个性越来越不明 显;相反,在低成就感方面,教授和助教讲师的得分均低 于副教授,呈现出“钟形”的趋势,这说明,助教和讲师由 于入职时间短,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处于适应的阶段, 因此,对自身的评价更为积极,教授则因为“功成名就” 而显得成就感十足,与此相对应,副教授处于敏感的位 置,教学和科研的“高原区”,其成就感最低。 在男教师和女教师的得分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图 1) ,男性教师的得分几乎都低于女性教师,两者的 差值几乎均为负值。这说明在职业倦怠的三个不同维 度上,女性教师的感受均多于男性,前者在教学和科研 的过程中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和外界压力,致使其职业情 感被明显削弱,个性被磨灭,成就感也就无从谈起。 表 2. 基于职称差别的职业倦怠表 维度 职称 得分 男 女 差值 情感衰竭 教授 4. 3 4. 4 -0. 1 副教授 4. 1 4. 5 -0. 4 讲师 3. 5 3. 5 0 助教 2. 3 2. 5 -0. 2 去个性化 教授 4. 2 4. 4 -0. 2 副教授 3. 6 3. 7 -0. 1 讲师 2. 8 2. 9 -0. 1 助教 1. 9 1. 8 0. 1 低成就感 教授 3. 2 3. 3 -0. 1 副教授 4. 6 4. 7 -0. 1 讲师 3. 4 3. 6 -0. 2 助教 2. 7 2. 8 -0. 1 图 1. 基于职称差别的职业倦怠柱形图 2. 3 基于学历差别的职业倦怠 通过对不同学历的大学英语教师的调查得知,学历 这一关键的要素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但影响着教师的自信心等心理活动,还在工作收入 等能够体现个人成就的外在方面强烈地维持着教师的 个性。因此,在表 3 和图 2 中可以看出,在情感衰竭、去 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不同的维度上,从博士(后)、硕 ·57· 士到学士,其得分均呈升高的趋势,本科学历教师的职 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硕士学历的教师,硕士学历教师的 职业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博士学历的教师,这是因为,随 着学历的增加,教师在语言基本功、教学、科研等方面的 能力和经验方面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工作中就会坚 守投入,疲劳感会得到显著的降低。 但是在基于性别差异的职业倦怠方面,女性教师的 情感衰竭程度显著高于男性教师,差值均在 0. 2 以上, 这说明,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和知识储备,女性教师较 之于男性教师付出得更多,在情感上的疲劳感相对严 重。 表 3. 基于学历差别的职业倦怠表 维度 学历 得分 男 女 差值 情感衰竭 博士(后) 2. 5 2. 7 -0. 2 硕士 3. 8 4. 1 -0. 3 学士 4. 3 4. 6 -0. 3 去个性化 博士(后) 1. 5 1. 7 -0. 2 硕士 2. 6 2. 6 0 学士 3. 6 3. 7 -0. 1 低成就感 博士(后) 2. 4 2. 7 -0. 3 硕士 3. 1 3. 3 -0. 2 学士 3. 5 3. 6 -0. 1 图 2. 基于学历差别的职业倦怠折线图 2. 4 基于教龄差别的职业倦怠 通过调查发现(表 4,图 3) ,教龄对大学英语教师职 业倦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情感耗竭的维度上,存在 的差异较为显著,教龄在 15 - 20 年之间的教师情感耗 竭的程度最为严重,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水平; 在去个性化方面,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个性被逐渐 磨灭,这与 2. 1 的讨论极为相似;在低成就感方面,有 5 - 15 年教龄的教师的成就感最低,其中的原因是十分明 显的,因为一般而言,这一教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为教授 职称苦苦努力和等待的阶段,成就感自然较低(赵建平 2009:10-13)。 在基于性别的职业倦怠方面,女性教师和男性教师 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 在情感衰竭方面,女性教师的情感状态明显低于男性教 师,两者的差值至少在 0. 1 之上,这说明,随着教龄的增 加,女性教师需要负担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大,致使其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情感会由于家庭等因素而被迫分 散,她们会因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岗位,付出也会更多。 表 4. 基于教龄差别的职业倦怠表 维度 教龄(年) 得分 男 女 差值 情感衰竭 > 20 3. 1 3. 3 -0. 2 15 - 20 4. 3 4. 4 -0. 1 10 - 15 3. 6 3. 7 -0. 1 5 - 10 2. 2 2. 5 -0. 3 < 5 1. 4 1. 5 -0. 1 去个性化 > 20 4. 1 4. 1 0 15 - 20 3. 4 3. 5 -0. 1 10 - 15 2. 9 2. 8 0. 1 5 - 10 2. 2 2. 4 -0. 2 < 5 1. 4 1. 3 0. 1 低成就感 > 20 3. 2 3. 3 -0. 1 15 - 20 4. 2 4. 3 -0. 1 10 - 15 3. 1 3. 1 0 5 - 10 2. 4 2. 6 -0. 2 < 5 1. 9 1. 8 0. 1 图 3. 基于教龄差别职业倦怠柱形图 3. 结论与建议 3. 1 调查结论 在基于职称差别的职业倦怠方面,说明随着职称的 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两个维度上 表现得更加消极,同时,较高职称和较低职称的教师成 就感较高,副教授则处于最为敏感的位置。并且女性教 师的职业倦怠程度高于男性,情感被弱化,个性被磨灭, 成就被“剥夺”。在基于学历差别的职业倦怠方面,随着 学历的升高,教师的得分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从博士 (后)、硕士到学士,其得分均呈降低的趋势,女性教师的 情感衰竭程度显著高于男性教师(薛荣 2009:62-66)。 在基于教龄差别的职业倦怠方面,教龄在 15 - 20 年之 间的教师情感耗竭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教师 水平,而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个性被逐渐磨灭;在 5 - 15 年教龄段,教师的成就感最低,尤其在情感衰竭方 面,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明显低于男性教师,两者 的差值大于 0. 1。 3. 2 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竞 争的日趋激烈,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工作压力呈现了显 (下转第 80 页) ·67· “镜像关系”的大范围重复,则使自我与他者间的创伤性分 离的再次展现得以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经历。换言之,结 构性的重复与其说是对经历快乐的时刻的持续重复,不如 说是对极端忧虑的时刻的反复重复。但这种重复实行的也 是“快乐原则”,因为它将过剩的力比多约束住了,而且允许 这一原则释放多余的紧张感。贝克特的小说常常借助“镜 像写作,”滑入以五花八门的方式重复的复杂结构中,导致 互文性和原小说性的大爆发。 5. 结语 贝克特在两部分叙事中分别探索了恋母的莫洛伊和基 督似的莫兰的种种困境,又借助“镜像关系”将两者连接起 来。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看来,莫洛伊在父亲缺场时,在寻 母旅途中借助种种“缠线板游戏”象征性地实现了乱伦的欲 望。他借助了游戏,而不是真正地占有了母亲,因为乱伦指 向的是整个家庭的灭亡以及作者写作实验的终结。而莫兰 则是“象征界”的牺牲品。在回归女性自我的旅途中,他逐 渐失去了在“象征界”习得的文明,像耶稣一样殉难了,恐慌 不已地发现了内心的本真。他们虽然身处几乎截然分开的 两段叙事中,却通过“镜像关系”神奇地连接了起来,但他们 的镜像是模糊不清的,无法赐予他们清晰的自我身份,反倒 增添了他们的心理困境。此外,贝克特此处的“镜像写作” 既是上一部小说中镜像叙事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下一 部小说中最具元小说特征的写作游戏的预演。毕竟,他的 脑海里一直保留着“身处子宫的记忆”(J. Knowlson 1997: 2),而且他也是一个自觉的先锋派作家。他的小说越来越 关注写作与主体性的不确定之间的关系,可定义为有关问 题主体在镜像阶段的认同困境的小说。 注释: ①引自 Beckett,Samuel. Molloy. New York:Grove Press,1965年第20页。 以下原作引文只标明页码。 参考文献 [1]Begam,Richard. Samuel Beckett and the End of Modernity[M].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1996. [2]Cousineau,Thomas J. After the Final No:Samuel Beckett’s Trilogy[M]. Newark:Univ. of Delaware Press,1999. [3]Knowlson,James. Damned to Fame:The Life of Samuel Beckett[M]. London:Bloomsbury,1997. [4]Saussure,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A]. 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C]. In Julie Rivkin & Michael Ryan(eds.).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88. [5]Watson,David. Paradox and Desire in Beckett’s Fiction[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 [6]曹 波.经济人的政治话语———再论格列佛的异化[J].西安外国语大 学学报,2010(4):54-57. [7]陆建德.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贝克特‘失败’小 说研究”(项目编号:12FWW012)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曹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英国文学、爱尔兰文学及文学翻译。 姚忠,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爱尔兰文 学、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 2012-09-07 责任编校 采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玉 (上接第 76页) 著增大的趋势,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界,如果 不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和防治,将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 康,影响到学生的成才,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 进步。在前文对这一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已经发现了 其中存在的某些关键现象和成因,需要寻找和构建与之相 应的措施,以此来促进教师队伍的正常、健康发展,为高等 教育事业的推进保驾护航。为此,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做 出努力:1)正确看待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合理地 引导教师教学和科研心理走向;2)促使社会、学校和教师个 人共同面对这一严肃的问题,调动一切力量关注和解决这 一问题;3)通过必要的激励手段,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参与教 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使其将职业作为事业来对待,等 等。 参考文献 [1]Maslach,C. M. & Jackson,S. E. Leiter,M. P. Maslach Burnout Inven- tory:Manual(3rd ed.) [M]. 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6. [2]李永鑫,李艺敏.职业倦怠诊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 (1):148-153. [3]鲁 莉.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J].外语教 学,2009(6):80-84. [4]魏绪涛.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以大学英语教师职业 倦怠问题为例[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37-39. [5]薛 荣. 论交际口语测试及其评分方法[J].外语教学,2009(6). 62-66. [6]许海燕. 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教育与现代 化,2010(9):88-91. [7]赵建平.地方性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及干预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1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认知心理 学的外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50161)的阶段性成 果。 作者简介:刘英爽,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 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12-09-20 责任编校 采 玉 ·08·
本文档为【基于性别差异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统计学分析_刘英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26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3-11-16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