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考前十天必看)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考前十天必看)

举报
开通vip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考前十天必看)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 www.qihang.com.cn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多项选择题高分突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从理论上说,它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它力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唯物论着重阐释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样性;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真理,分析了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客...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考前十天必看)
考研政治多选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高分突破 www.qihang.com.cn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多项选择题高分突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从理论上说,它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它力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唯物论着重阐释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样性;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真理,分析了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认识论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唯物史观则首次将唯物论贯彻到了人类社会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下面以近10年来的马哲多选题真题为例,对这一学科的命题规律作简要分析。从最近几年的试题看,多选题均占30~34分,其中最近3年马哲稳定在8分,马哲在多选题中的比重绝不可忽视。 下面分章节说明考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章“导论”主要应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重点掌握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主要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永恒性,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主要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等;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主要掌握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基本结构等;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重点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点掌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本质与自由等。 表一 2000-2008年马哲多选题考查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年份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分值 2008 17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19题: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的一致性 18题: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20题:交往的社会作用 8分 2007 17题:意识的本质 18题: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9题:发展的过程性 20题: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8分 2006 17题: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9题: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8题:唯物史观中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解 20题:人的价值及其衡量 8分 2005 16题: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7题:规律及其特征 4分 2004 17题;生产关系问题 16题:上层建筑及其现实意义 4分 2003 (文理) 16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17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分 2002 理 17题: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6题: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18题: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分 文 16题: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17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4分 2001 理 16题: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8题: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6分 文 17题:社会存在的构成 4分 2000 理 17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8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区别 19题:社会的物质基础 6分 文 17题: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8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4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物质与意识关系,矛盾、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常考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格外关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考生也需适当留意。至于其他近10年来未考的空白知识点,考生可以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就可能出现的问题作有针对性的训练。   分析近年来考研政治马哲多选题,若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可分为识记水平类、理解水平类和应用水平类三大类(见表二)。考生只有了解选择题的分类及其特点,并在平时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才能了解选择题的解题规律,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 表二 1999-2008年马哲多选题题型分布 一、识记水平类   这是多选题中的较低水平能力考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和辨别比较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知识。这类题型又可分为: 1. 概念型   【特点】此题型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作出准确理解,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考生只需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回答。   【方法】考生在复习中记清考试大纲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逐一对照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例1](2002年文科多选第16题)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答案】 ABE 【解析】 这道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物已是相对的。”列宁的这句话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区分谁是第一性和谁是第二性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在一定的情况下,物质和意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具有统一性。所以正确答案是A、B、E项。C项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说的是所有的物质都有意识,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活动。D项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例2](2001年理科政治多选第16题) 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解析】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1999年,中美经过马拉松式的长期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这既是中美两国相互斗争的结果,也是双方相互妥协互惠的结果。因为,虽然中美双方有着自己各自的利益,但双方加强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利。每一方可以借鉴吸收对方有益的东西和成果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因此选项C只强调了双方矛盾的斗争性,而没有提到同一性,故不正确。A、B、D、E符合要求,是正确答案。 [例3](2001年理科政治多选第17题)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在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身,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和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选项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选项E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 ,不属于社会存在。所以这两项都不选。 [例4](2000年理科多选第19题)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客观过程 【答案】ABCD 【解析】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体现了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物质交换和物质成果;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社会关系。思想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人是社会的主体,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E项是错误的。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项。 [例5](1999年理科多选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答案】BDE 【解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在绝对不相容中思维,B、D、E三项正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所在。A、C两项是辩证否定观的基本观点,坚持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练习题 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 ) A.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B.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实体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C.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同否认外部世界实在性的一切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 ( )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3.列宁对物质的界定体现了 ( ) A.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点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 D.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即客体的对象性活动。因此,实践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 ) A.客观实现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同一性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的本质作科学的规定,这说明,意识具有主观性。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6.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9.下列论断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切事物永远自身等同即A=A C.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D.事物只有量的差别和变化 10.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是 ( )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 )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 )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1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 )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杀人及意识的能动性 D.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 )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B.代替科学的某些作用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15.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它的一般特点是 ( ) A.阶级性 B.客观性 C.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中包含有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1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 ) A.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D.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18.矛盾是 ( ) A.相互冲突的关系 B.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D.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 ( ) A.是人的能动活动  B.是人的创造性活动 C.是把认识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中介 D.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0.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由于 ( ) A.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B.受主体精神状态的限制 C.受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D.受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参考答案 1.ABCD   2.BCD   3. ABCD  4.ABC   5.ABCD   6.BD 7.ABD  8.BD  9.BCD 10.ABCD  11.ABCD  12.BCD 13.ABCD 14.CD 15.CD 16.ABCD  17.ABCD  18.BCD  19. CD  20.ABCD  2. 组合型   【特点】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组知识或一类问题的判断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原理和一些标志性事实有准确把握。考生需要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回答。 【方法】可运用排除法,先将含有明显错误的选项逐一予以排除,剩下的必定是正确的选项。 [例1](2005年多选第17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 )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之间的共同点,这“三大律”都属于社会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们能够主观创造的。因而,A有层次高低之分,B都是人们活动的规律,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三个选项正确,答案选ABD,不选C。 [例2](2002年理科多选第17题)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答案】DE 【解析】本题用“画饼不能充饥”这一俗语来考查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画饼”是意识性的东西,是人脑对物质性的反应。不能充饥是因为意识性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性的东西,不能把客观事物的反应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此题A、C两项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为D、E两项。 练习题 1.“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 ) 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 ) A.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关系 C.包括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 D.对立统一的关系 3.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着人的本质。在人的本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在人的价值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 A.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B.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 C.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 D.强调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是在他人 4.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 ( ) 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B.以人的依赖性占统治地位的人的抽象性阶段 C.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D.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5.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这一观点 ( ) A.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 B.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 C.否认了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 D.是人本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 A.世界性(国际性)的哲学 B.全人类的哲学 C.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利益的哲学 D.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7.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 ) A.一元论哲学   B.决定论哲学 C.能动的反映论   D.坚持唯物史观 8.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 )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9.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 )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B.一元论哲学 C.经验论哲学 D.唯理论哲学 10.以下命题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 )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C.团结、批评、团结 D.斗则进、不斗则退 11.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下列社会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 )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12.以下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是 ( ) A.因地制宜 B.因时制宜 C.有的放矢 D.坚持原则 13.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就要坚持( ) A.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B.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道路和各国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D.社会主义本质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 ( ) A.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D.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及表现有 ( ) 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B.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C.异中求同 D.同中求异 参考答案 1.ABD 2.ABD   3.ABC   4.ACD   5.ABCD   6.ACD 7.AB 8.AB  9.AB  10.ABC 11.CD  12.ABC  13.ABCD 14.ABCD    15.ABCD  3. 判断型   【特点】此题型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考生只要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回答。   【方法】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选项与题干联系起来,用记住的知识去挑选正确的选项。 [例1](2008年多选第20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   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答案】ABCD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属于直接判断型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交往的社会作用,这表现在多个方面:(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3)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经判断可知备选项都正确,故答案选ABCD。 [例2](2006年多选第17题)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唯物论部分的实践观,属直接性试题,考记忆。选项B、C、D正确,A选项与试题的要求无关。 [例3](2003年多选第17题)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答案】BCDE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创造者全部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因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指“人人创造历史” (A项),也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说“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D项)。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项),而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所以正确选项是B、C、D、E。该题虽然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涉及的相关观点比较多,但没有太大的难度,大多数考生只要认真复习都应得到这2分。 [例4](2002年文科多选第17题)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CD 【解析】中国的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在选择社会道路上,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所以正确答案是A、C、D项。选项B是一种机械决定论观点,抹杀了社会发展存在多种途径多种选择,否认了主体具有选择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选项E片面夸大了主体的选择作用,否认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所以两者都是错误的。 [例5](1999年理科多选第18题)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答案】BCD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有机体。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制度和设施;一是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只要准确把握上层建筑的这一含义,就可选出B、C、D三项。A项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属于经济基础范畴。E项社会风俗习惯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习俗往往为同一民族各阶级所共有,同时各阶级又给它打上自己的阶级烙印。对于这种复杂的、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上层建筑。 练习题 1.对感性的物质世界进行直观性理解的哲学派别是 (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3.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B.世界统一于存在 C.万物皆在我心中 D.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4.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5.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创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 A.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地位 B.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彻底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C.为人类自觉创造历史提供了认识工具 D.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的表现有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B.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自然语言、人工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通过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7.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或事例的是 ( ) A.宇宙有正负宇宙,负宇宙由亡灵组成 B.电脑可以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C.“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D.“形非即神也,神非即形也”;“生则合而为用,死则形留而神逝” 8.下列哪些属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 )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 B.物质是不可再分的原子 C.物质就是自然界 D.物质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 9.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 ) A.意识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 B.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10.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1.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 )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12.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是 ( ) A.坚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承认新事物中留有旧事物中的因素 C.承认社会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 D.以继承、批判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13.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 )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C.肯定和否定的统一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1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意义是 ( ) A.要区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非现实可能性 B.要区分有利和不利的两种可能 C.要立足实现、创造条件,把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D.要分析原因、预测结果 15.事物发展中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 ) 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C.坚持“重基论”,反对“均衡论” D.重视重点和非重点的相互区别 16.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观点的是 (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17.在马克思之前,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 ) A.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B.迫使统治阶级做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9.交往是在社会生产和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 ) A.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B.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C.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20.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 ( ) 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 C.正确揭示了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 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参考答案 1.AB   2.ABD   3.AD 4.BD   5.ABCD  6. ABCD  7. ABD  8. ABC  9.CD   10.AD  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 15.ABCD 16.ACD   17.CD 18.BCD 19.ABCD 20.BD   二、理解水平类   这是多选题中中等水平的能力考查题型,它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并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这类题型包括: 1. 比较型   【特点】此题型是对两个认识对象进行比较,以寻找二者之间的“不同点”、“相同点”或“区别”、“联系”。考生只要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就能正确进行比较,并从比较中识别各个认识对象的特征。   【方法】考生可根据所学知识,把选项与题干逐一比较对照,凡符合题干要求的,即为正确选项。 [例1](2000年理科多选第18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起源于经验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答案】BD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但唯心主义认识论并非都是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论(如黑格尔)即是可知论者,故A项不成立。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区别在于是否承认经验有客观来源,故C项也不成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认识的辩证过程,因为黑格尔也精辟地论述了思维发展的辩证过程,故E项也应排除。如此一来,只有BD为正确选项 [例2](2008年多选第19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 )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答案】AB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题干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中,A选项个别——一般——个别,属于辩证法的内容。B选项实践——认识——实践,属于认识论的内容。C选项群众——领导——群众,属于历史观的内容。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而D选项说的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ABC。 [例3](2000年理科多选第17题)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答案】ABD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既与认识主体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区分有关,又同认识客体即客观事物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上所述,对同样的事物,不同学家认识有别。所以选项A、D正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承认认识的主体更具有自身的需要,能动的选择认识客体的对自己的有用的方面和属性,即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故B选项也正确。 [例4](1999年文科多选第17题)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 )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答案】CE 【解析】人化自然(第二自然)尽管带有人的实践活动的“痕迹”,但它与天然自然(第一自然)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物质自然。据此分析,正确选项便是C、E两项。A、B两项对人化自然(第二自然)的表述是错误的,D项的说法是机械唯物主义。 [例5](2007年多选第17题)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 )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答案】AD 【解析】龙的各个部位都酷似其他各种动物这一事实,说明龙的形象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它是来自于客观现实世界并经过人脑加工塑造出来的。所以A正确。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但这种歪曲或虚幻的主观映象(如鬼神观念)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则是歪曲或虚幻的。因此,B、C不对,D正确。故本题应选A、D。 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不同,它是 ( ) A.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科学之科学 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是 ( ) A.前者主张科学精神,后者主张科学主义 B.前者主张科学主义,后者主张科学精神 C.前者主张人文精神,后者主张人文主义 D.前者主张人文主义,后者主张人文精神 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它们的对立就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 A.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根源于物质 4.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的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这表明 ( ) A.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C.时空就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时空都是三维的 5.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 )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B.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东西 6.意识问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界和哲学界讨论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在哲学界,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对人工智能的讨论形成了高潮。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D.前者不具有社会性,后者具有社会性 7.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 )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 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发展观根本对立的表现是 ( ) A.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C.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D.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与“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观点 ( ) A.都是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抽象出主体和客体,因而都是正确的 B.都把人变成脱离社会具体性和历史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而都是错误的 C.前者孤立地理解主客体,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关系中区分主客体,因而是错误的 D.后者是从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主客体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12.社会有机体异于并优于生物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如下特征 ( ) A.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B.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间接形成 C.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D.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1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 ) A.前者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具有阶级性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14.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这一观点 ( ) A.将导致机械决定论 B.将导致非决定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参考答案 1.AD   2.AC   3.CD   4. AB  5.ABC     6.ABC   7.AD  8.ABCD  9.BD 10.CD    11.ABCD  12.ACD 13.AC 14.ABCD  2. 内涵型  【特点】此题型的题干内容多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选项是对题干的理解,它不仅要求考生了解基础知识,还要求考生理解基础知识,把握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形式多用“下列理解正确的有”“应当这样认识”“是指”等词语把题干与选项连接起来。  【方法】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选项与题干一一对照,看它们在内涵上是否一致。内涵与题干一致,即为正确选项。 [例1](2007年多选第20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 )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答案】ABD 【解析】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人;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作为个体的个人。故ABD三项符合题意,而C项则不能作为正确选项。 [例2](2002年理科多选第18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 )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答案】ABCDE 【解析】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是就广泛性而言,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自由发展是就自主性而言,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展是就程度性而言,指人向着更高的程度即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相统一的程度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此题的所有选项A、B、C、D、E都为正确答案。 [例3](2001年理科政治多选第17题)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 )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答案】BDE 【解析】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据此可知,题干中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虽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但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说明了整体和部分有不同的特征,但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所以B、D、E项为正确答案,选项A和C项是错误的。 [例4](2000年文科多选第18题)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答案】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符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是沿着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在先进阶级带领下创造历史的。所以答案是C、D。A、B、E都不是判断的标准。 练习题 1.反物质的发现,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新成就,它进一步说明了 ( ) A.物质与意识是两种独立并存的现象 B.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C.物质可以变精神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 (
本文档为【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考前十天必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60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5KB
软件:Word
页数:41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31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