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举报
开通vip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第 37 卷第 1 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 1 月 Vol137 , No11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 2 0 0 5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郝 先 中 (皖西学院 政法系 , 安徽六安  237012)   摘  要 : 西方医学作为基督教会传播教义的手段被带到了中国。其先进的制度体系、技术水 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第 37 卷第 1 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 1 月 Vol137 , No11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 2 0 0 5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郝 先 中 (皖西学院 政法系 , 安徽六安  237012)   摘  要 : 西方医学作为基督教会传播教义的手段被带到了中国。其先进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体系、技术水 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 逐渐赢得了国人的认同 ; 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促发了中国传统 医疗格局和医患关系的转型。于是 , 西方近代医院制度被移植到中国 , 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随之 启动。 关键词 : 西方医学 ; 传教士医师 ; 医疗制度 ; 医患关系 ; 公共卫生事业 中图分类号 : K2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5579 (2005) 01 - 0027 - 07 19 世纪初 , 伴随西方军事和政治的扩张 , 西医作为“宗教的侍女”开始登陆中土。鸦 片战争以后 , 医学传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 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育的第三大 活动领域。研究表明 , 除去其宗教色彩和文化侵略的成分 , 西方医学对近代中国社会尤其是 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端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传统医疗空间及医患关系的转型 近代医院制度主要起源于欧洲 , 一开始就和宗教结下不解之缘。天主教在中世纪取得统 治地位以后 , 把设立医院作为传播教义的手段之一。9 世纪的欧洲 , 出现了许多与寺院相连 的医院。文艺复兴以后 , 科学日益进步 , 医院迅速发展 , 逐渐形成以医疗为主 , 集治病与护 理为一体的近代医院制度。后来 , 这种医疗制度伴随着传教士的足迹 , 在世界各地传播和移 植。西医传到中国 , 最初被赋予“借医传道”的使命 , 一些医院也成为一边医治病人一边传 授教义的场所。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医院”与近代西方的医院制度大相径庭。李约瑟认为 , 至少在汉 代 , 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最早附带有诊所的救济机构是南齐君主在公元 491 年建 立的。公元 510 年 , 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随之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 院”在隋代似已出现 , 比如公元 591 年 , 隋代有一位退休官员就曾出家资为感染流行病的数 千平民提供医药和医疗服务。[1 ] (p1277)在古代中国 , 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 , 传统的医事制度 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 , 历代的太医系统虽分科颇细 , 如元明两代太医均分十三 科 , 但都是就中央官医的需求而定。[2 ] (p1282)由于为王权服务的职能所限 , 古代医疗机构为平 收稿日期 : 2004 - 06 - 10 作者简介 : 郝先中 (1963 — ) , 男 , 安徽六安人 , 皖西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7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明代以后 , 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 , 中医全面流 入民间 , 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 , 但护理空间仍以家庭为单位”。[3 ] (p1406) 近代以前 , 中国的医疗空间是由私人运作的。医生以个体为单位独立而分散执业 , 或坐 堂开店 , 或应请上门施诊。那些从儒生中分离出来的游方郎中 , 走乡串户 , 悬壶行医 , 治百 家病 , 吃百家饭。“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 , 医生对病人的诊治、把脉、开方 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抓药、护理病人等过程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 , 医疗的主体是病 人 , 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 , 对医生召之即来 , 呼之即去 , 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 病人家属都会参与医疗活动 , 而且握有最终决定权 , 医生对病人的整个诊治过程也是在病人 家属或朋友的目光监控下连续性完成的。[4 ]值得注意的是 , 19 世纪以前 , 西方社会中的医患 关系 , 同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 : 病人对己身病情与治疗方式 , 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为了使 尊贵的病家满意 , 医生必须使用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病情的预后 , 而病人自感的症状更是 诊治的焦点。所不同的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西医传统迅速改弦更张 , 由“床边医学”、 “医院医学”发展到“实验室医学”。近代意义上的“医院”是一个完备的医疗场所 , 它包括 候诊室、门诊室、住院部、隔离病房、手术室、药房等布局 , 还配备一定的医护人员和医疗 仪器。医疗仪器成为疾病定义的权威 , 医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病症、数据和检测报告上 , 他们 开始使用专门化的医学术语。传统病人的角色逐渐消失 , 一个全新的、被动的现代“病患” (patient) 诞生了 , 他/ 她对自己的病情无能为力 , 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与忍耐。[5 ] (p1235) 西方 人率先用科学的力量冲决了传统的医疗理念 , 步入近代医学的殿堂。 西方现代医学拥有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著名西医传教士巴慕德认为 , 现代医学有两项 革命性的突破 : 一项是对“准确真实性”的寻求 , 即由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出现 , 人体已被 展示为一个清晰的图像 , 透过这类图像 , 医生可以解释病人机理的变化 , 通过显微镜的观 察 , 就可尽量避免错误地判断 , 使医疗高度接近于真实。第二个突破是“托管制”的出现。 托管的理念起源于对个人的尊重和基督教义的博爱精神 , 也构成医生护士对待病人的职业追 求。这种理念的基本表述是 , 与病相关联的每一件事如健康、生命等会依赖一种宗教的信任 委托给医生 , 而医生则会把医疗行动作为对上帝及其追随者的回答。这一中心思想已贯穿进 现代医疗与护理系统之中 , 包括现代医院、诊所、红十字会、救济院与收容所。[6 ] (p119 ,p1176) 这两项革命的现实要求是 , 对病人机理的分析 , 必须暂时脱离无法提供技术支持的家庭或社 区的控制 , 到一个对病人和家庭来说极为陌生的“公共空间” (医院或研究室) 中进行专门 化的检视。而“委托制度”则要求对病人实施专门化的隔离 , 其治疗程序的控制与护理由医 院或诊所等单位来负责完成。无疑 , 这一新型的医病关系彰显了医患之间必须相互遵守的 “责任、权力、与信仰”的原则和内涵。 中国传统医疗体系中没有“托管”的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 , 把亲人托付给陌生人照顾 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绝情的方式。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成为世代沿袭的铁 律。西医的传入 , 无疑对传统中国医学提出了挑战。西医不仅在临床的外科、眼科和妇科等 方面具有中医不可企及的优势 , 而且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 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在中国的早期教会医院中 , 医方对病人处处体现基督教倡导的人文关 怀 , 通过奉献和仁爱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医患关系。通常 , 传教医师特别注意医院留给病人的 第一印象 , 不论是门卫还是挂号人员都会给病人客人般的接待。有的医院还配有专门的教 士 , 倾听每一个病人的心事和疾苦诉说 , 这样 , 病人的陌生感和畏惧情绪就会慢慢消除。有 的医生还深入到患者的家中 ,“治疗并安抚他们的心灵 , 诊治他们的身体 , 耐心倾听患者反 8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复诉说的重重心事 : 因病痛带来的苦恼和忧郁 , 用同情的语言抚慰、鼓舞患者。陌生人立即 觉得医生是个朋友 , 是可以信任、倾诉的 , 从而获得慰藉。”[7 ] (p1270) 可以看到 , 在新型的医 患关系中 , 医生对病人的服务态度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近代理念 , 这也构成了现代医院的 特色所在。许多史料显示 , 西方医院移植到中国社会 , 使得中国人的医疗观念确实发生了明 显的变化 , 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疑虑和矛盾。 二、西方近代医疗卫生制度的移植 中国传统的医事制度大抵承袭这样一种模式 : 朝廷太医院的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 或由官吏奏保入宫 , 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游方郎中充任。中医既无医院组织 , 也没有西 医那样由社会支持的奖金来源、人员力量和不断更新药物与设备的能力。中医的学术传承一 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 , 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这种传统的医疗格局延 续了几千年 , 直到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 , 才发生了巨大变革。 西医的示范效应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初创树立了样板。在教会医院的影响下 , 政府和 民间人士相继自发地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1820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 家眼科诊所 , 成为基督教新教在华行医的肇端 , 中国人第一次和西医院有了接触。1835 年 来自美国公理会的专业医师伯驾开办了广州眼科医局。该医院草创时期规模就相当可观 , 也 颇受中国百姓欢迎 , 自 1842 年至 1845 年医院共收诊病人 52 500 名。[8 ] (p134)此后 , 来华的传教 士医生不断增多 , 西医的诊所和医院也从澳门、广州推广到香港、上海、福州、厦门、宁波 等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 西医院又被推广到沿海、沿江和广大的中国内陆。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 , 数十年内 , 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 , “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 , 就有西式 诊所和医院”。[9 ] (p1400)进入 20 世纪以后 , 教会医疗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规模。到 1914 年 , 医院达 265 所 , 诊所达 386 所。[10 ] (p192) 1920 年的统计见表 1 : [11 ] (p1622) 表 1  各省教会势力范围中之教会医药事业表 (单位 : 所) 省区 医院 药房 省区 医院 药房 东北 25 3 浙江 19 9 直隶 24 6 安徽 8 4 山东 28 36 江西 7 18 山西 11 12 河南 14 10 陕西 2 21 湖北 22 8 江苏 29 11 湖南 18 18 福建 41 9 贵州 2 6 广东 39 11 云南 2 9 广西 4 3 蒙古 — 9 甘肃 2 12 新疆 3 1 四川 26 28 西藏 — — 如表 1 所示 , 到 1920 年 , 全国各地西式医院总计 326 所 , 药房 244 处。根据各差会报 告 , 这些医院共有病床 16 737 张 , 每院平均 51 张 , 每年住院人数 144 477 人次。医院和药房 每年诊治的病人约有 100 万以上或达到 200 万之多。[11 ] (p1623) 至此 , 各地至少在大城市 , 新式 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 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 西方医院制度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体现了极大的优越性。其规模效应表现为 , 医 92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生可在有限的时间里诊断更多的病人 , 使工作效率提高 , 传教士医师嘉约翰的个人成就便是 鲜明的例证。据统计 , 嘉约翰医生一生共诊治病人 74 万人次 , 施行手术 419 万人 次。[12 ] (p1249)以嘉约翰在 1875 年 7 月 1 日这一天为例 : 白内障切除手术二例 ; 膀胱结石切除 手术一例 ; 眼球肿瘤切除手术一例 ; 肛门瘘手术一例 ; 切除包皮一例 ; 眼科手术一例 ; 骨科 手术一例。[13 ] (p1180)一个医生一天之内总共做了七类八例手术 , 如果没有固定的场所 , 配套的 设备和服务 , 即使华佗再生也无能为力。医院制度也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 , 中国传 统医学里 , 诊断、医疗、配药几乎都是由医生一人负责 , 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 业化倾向 , 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 , 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 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 , 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性的氛 围 , 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 , 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 状况。 在医疗行政方面 , 政府开始效法西方模式 , 医事制度的衍变也逐渐呈现西化的态势。光 绪三十一年 (1905 年) , 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 , 兼管卫生事务。次年 , 巡警部改称民政部 , 下设五个司 , 其中卫生司的职责就是掌管全国卫生事务。卫生司工作人员称为司员 , 当时设 司员 12 人。[14 ]民政部卫生司设立不久 , 即着手筹办由卫生司直接管辖的医院 , 在清档案里 称为卫生医院或京城卫生医院 , 一般文献称为官医院或京城官医院。[15 ]这便是中国近代中央 卫生行政机构和官方医院的雏形。京城官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 , 它的服务对 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 (限于急诊) , 以及陆海军军官和士兵、新制学堂学生、伤病急切者和 巡警人员 , 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1912 年 , 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设 立卫生司 , 1913 年改为内务部警保司 , 下设卫生科 , 到 1916 年仍恢复为卫生司。[16 ]南京国 民政府成立初期 , 开始变革卫生行政机构 , 1928 年 11 月 , 成立卫生部 , 为全国卫生行政的 专管机构。后来卫生部又经裁并为卫生署 , 先后隶属于内政部、行政管辖。直到 1947 年 , 才恢复卫生部的建制 , 下设医政、防疫、保健、总务四司 , 另设中医委员会等组织。地方卫 生机构的设立 , 以 1921 年广州设立市卫生局为先河。1927 年以后 , 南京、上海、北平、天 津、杭州等市也相继设立。省、县两级卫生机构的设立大体始于 1934 年 6 月 , 江西省首先 设卫生实验处。其后湖南、甘肃、宁夏、青海、浙江各省相继设立类似机构。县级卫生机构 以江苏、浙江两省设立较早 , 1932 年已设县立医院多处 , 办理医疗救济及卫生事宜。到 1947 年 , 全国约有县卫生院 1 397 所 , 县卫生所 18 所 , 区卫生分院 352 所 , 乡镇卫生所 783 所 , 病床约达一万余张。[17 ] 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以师父授徒为主要方式 , 或通过家传秘制或在私塾学习 , 这种传播 途径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的局限。西医对医学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则有着一套正规的范示 , 呈现 出整体和规模上的优势效应。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 , 对比中西医的特长 , 分析西医学不断发展的根源 : “惟中国名医 , 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 , 报明国家 , 考验确实 , 给以凭照 , 即可传授广远 , 一朝致富 , 断无湮废之虞 , 所以其医学能 渐推渐精 , 蒸蒸日上也。”[18 ] (p197)对中西两种培养模式体现的利弊 , 民初著名医师伍连德一 针见血地指出 :“数千年来 , 吾国之通病 , 偶有所得 , 秘而不宣。则日久渐就湮没 , 而各国 则反是。有所发明之理 , 惟恐人之不知。朝得一方 , 夕遍全国。”[19 ]西方医疗制度开启了中 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 , 伯驾来华之初就开始了尝试 , 招纳培训有志青年并成为自己的助 手。早期教会因为医护人员有限 , 多半在中国招收学员。通常的做法是 , 医生兼带生徒 , 训 练医生、医务助理、药剂师、技术员及兴办护士训练班等。但这种零散的培养方式在数量和 0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质量上都无法适应医药事业的发展。20 世纪初 , 来华传教士意识到教会医院“现时最紧迫 的需要之一即是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护士和助手 , 医学教育是医药传教士目前最为重要的工 作”。[20 ] (p1211 ,p1227)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教会大学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 , 医学人才的培养 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华归主》对 1915、1916、1917、1920 年的医疗教育事业情况有 所记载 , 兹列表 2 举示 : [21 ] (pp11200 —1201) 表 2  1915 —1920 年教会医疗教育事业情况 (单位 : 所 , 人) 年代 医学校 男学生 女学生 护士学校 学生 1915 23 290 67 38 272 1916 17 311 68 51 465 1917 21 389 63 65 715 1920 10 223 32 58 342 在所有的教会医学校中 , 对中国医学人才的培养 , 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最为著名。资料显 示 , 1921 年至 1933 年 , 共有 908 名医师、护士和其他高级技术人员到协和进修 , 191 名校外 医师到协和医院作住院医师 ; 1935 —1936 年共有 175 名进修生 ; 1936 年 , 协和共毕业 166 名 医师和 86 名护士。[22 ]这些人才都成为当时中国医学界的骨干力量。 三、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端 西医东来 , 对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启起到了促发作用。中国人之所以被诟为“东 亚病夫”, 除了国力衰微、百姓羸弱的一面 , 还有不良卫生习性和生活环境恶劣的困扰。国 民公共卫生观念薄弱是十分严峻的现实 , 来华的传教士医师强烈地感受到 : “中国的卫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不是一个孤立的、与其他事物不相联系的问题。疾病、贫穷和愚昧是相伴随的。不可能期 望人民所面临的这些卫生问题可以单独解决而不顾及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情 况。”[21 ] (p1980)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传教士医师开始将目光投向整个国家的医疗和公共卫生 事业 , 他们倡其先声 , 呼吁中国改善卫生环境 , 并积极投身其中。在他们看来 , 宣传和组织 卫生公益活动是社会移风易俗 , 改变落后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生活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在前近代时期 , 中国城乡的公共卫生情况十分恶劣。王卫平的研究揭示了江南城镇居民 卫生意识和生存状况的图景 : 人们通常将污水直接排放到纵横交错的小河里 , 富家宅院皆有 厕坑。但居住在贫困区多层楼房中的穷人 , 却不得不使用马桶。城镇粪便、垃圾则由专门行 业负责 , 卖给郊区的农民当肥料 , 但是随处乱放尿桶、随地大小便、乱扔垃圾的现象仍很严 重。[23 ] (p1171)在上海华界 , 恶劣的卫生状况甚至让郑观应大为叹息 : “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 平整而洁净 , 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 , 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 , 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 , 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 , 虽呻吟仆地皆置不理。唯掩鼻过之而已。”[24 ] (p1663)作为首都的北京 , 糟糕的卫生状况同样令人担忧 :“今京师为首善之区 , 而地方之污秽以京师为最 , 人畜之类 , 堆积于道 , 晴则碾成细末 , 大风一起 , 扑人口鼻 , 不可向迩 , 雨则与泥沙容成一片 , 至不可 插足”。[25 ]到处可见“全面淤积起来的所有脏物 , 都堆积在大街上 , 空气中充满了难闻的气 味。”[26 ] (p1103)帝王之都尚且如此 , 其他城市的状况可想而知。恶劣的卫生状况使中国招致恶 名 , 甚至被诟为传染病的发源地。伍连德感慨道 : “堪痛惜各国咸谓传染病起于中国 , 闻之 不胜忧愤。”[19 ] 1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提倡公共卫生教育是教会医疗事业一个重要内容。传教士多方呼吁中国政府和官员改善 公共卫生状况。1912 年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专门邀请一位传教士医生从事这项工作 , 他在 一些城市举办了一些卫生知识的演讲。1915 年 , 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 , 在上海、长沙、南京、北京等城市举办公共卫生讲座和健康展览 , 制作幻灯片 , 在日历上印 刷预防结核病的知识 , 在报纸上撰文介绍疾病预防知识。[27 ]1915 年 , 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为了 唤起群众对社会改良的参与热情 , 决定以公共卫生为主题 , 发动一个全国性的社教运动 , 这 一活动由新任干事毕维康医生主持。他设计许多结合中国民族风情的视听教材和宣传资料 , 分析了不同的卫生习惯会带来不同的疾病后果 , 这次活动规模很大 , 影响不小 , 天津的学生 在一年中共散发约 10 万份有关公共卫生的传单。在许多城市里陆续举办的公共卫生展览会 ,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28 ] (pp149 —50)据巴姆记述 , 在济南传教士曾与当地博物馆及医学院合 作 , 建立公共卫生宣传区 , 参观人数达 450 万人以上。他们用各式各样的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模型及实例 说明 , 向公众展示出在中国疾病蔓延的原因 , 用确切可信的统计数字 , 来说明预防传染病的 重要意义。[6 ] 基督教会相应的公共卫生组织也开始成立。1916 年 ,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基督教 博医会和全国医药学会公共委员会联合组成中华公共卫生教育联合会。1920 年 , 经各方同 意 , 改称卫生教育协进会。该会提供的宣传材料 , 印刷品有书籍、会刊和传单 ; 图画有宣传 画、图标、幻灯片和电影 ; 模型和展览则包括婴儿福利、结核病、性病、眼病、霍乱预防、 苍蝇、蚊子、老鼠、民族健康、人口等内容。社会各界纷纷使用这些材料 , 其中包括一些教 会学校和 700 多个传教士。[29 ]1910 年到 1911 年间 , 东北鼠疫肆虐 , 中华基督教博医会派出 传教士医师 , 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学生以及沈阳等地的传教医师一起参加控制和扑灭东北鼠 疫工作。这次灭鼠工作的成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 次年 , 国际鼠疫研究会在中国奉天 (今沈阳) 召开 , 来自日、英、俄、德、法、奥、荷、印等 11 个国家的公共卫生专家聚集一 堂。根据会议建议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防疫处 , 并于哈尔滨、牛庄、安东等地设防疫医院及 检疫所。这是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卫生会议 , “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全面接受西方医学 的标志性事件”。[29 ] 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较早 , 上海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方 , 成为中国公共卫生 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20 年代初 , 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都被搬至华界。华界与 租界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 , 其 规章制度 食品安全规章制度下载关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关于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范本关于公司规章制度 已经一体化了。上海的具体做法是定时定点处理垃 圾 , 启动自来水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 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流行病的防治等。到 19 世纪末 , 上海租界 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到 20 世纪初 , 华界在市政建设、卫生管理、法 规建设等方面基本采纳了租界的办法 , 并在食品检验、疾病预防等方面与租界合作 , 此时的 上海城市公共卫生水平在总体上领先于全国。[29 ]此外 , 20 世纪初 , 北京、天津、武汉、广 州、厦门等城市在公共卫生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在中国乡村 , 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 医疗事业十分落后 , 卫生状况很差。居民生活 方式和卫生习惯触目惊心。他们长期不洗脸洗澡 , 不换洗衣服 , 盛煮食物的器皿也常常不 洗。传教士医生倾其所力 , 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怒江地区的教会甚至把“讲究清洁卫生”提 高到教会十项教规的地位。在河南惠民医院门诊部和病房中 , “护士每天都向人们宣传饭前 洗手 , 不喝脏水 , 不吃腐烂的食物以及妇女孕期保健的重要性 , 同时出售有关的小册子 , 如 1931 年卖了 2 000 册 , 并对农村进行 20 次巡回演讲 , 有时利用宗教集会 , 进行卫生知识的 报告和演示。”[30 ] (p1103)在传教士医生的宣传和引导下 , 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逐渐养成讲究卫生 2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的习惯。建国初期 , 人们在怒江地区考察时发现“个人卫生 , 信教和不信教有所不同 , 信教 者知道洗脸、漱口、梳头。⋯⋯不信教者有的人一生只洗过三次脸”。[31 ] (p1219) 类似的例子很多 , 也足以说明传教士医生在培养百姓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的实践中 所付出的贡献。客观地说 ,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落后地区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 质量。但在当时十分落后而广大的中国 , 公共卫生事业显效甚微且举步维艰 , 中国依然不能 摆脱积贫积弱的命运 , 这也清晰地折射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艰辛曲折的缩影。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 , 尤其是学科和体制的整体移植 , 改变了存在数千年、单一 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 , 虽然 , 中国人对西医的认同远不及其他科学技术深刻 , 且相对为 晚又历经艰难 , 但凭藉执著地追求和不懈地努力 , 西医还是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中国人的寻常 生活 , 并以大潮奔涌之势冲击与撼动了中国传统医学。进入 20 世纪以后 , 中国出现中西医 并存的医疗格局 , 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 , 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 变 , 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责任编辑  付长珍) 参考文献 : [1 ] Joseph Needham. Clerks and China and West [M]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2 ] 廖育群. 岐黄医道 [M]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1. [3 ] 杨念群. 杨念群自选集 [ C] . 南宁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 [4 ] 雷祥麟. 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 [J ] . 新史学. 1995. (6) . [5 ] N. D. Jewso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ick - man from Medical Cosmology , 1770-1870. [J ] Sociology10 (1976) . [6 ] Haroll Balme. China and Modern Medicine : A Study in Medicine Missionay Development . [M] . United Council for Missionary Education. 1921. [7 ] Sir. A Ljungesedt . A Brief Account of an Ophthlmic Insituton [J ] , By a Philanthropist Canton. 1834. Chinese Repository , vol . Ⅱ. [8 ] [美 ] 乔森纳·斯潘塞 , (曹德骏译) . 改变中国 [M]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0. [9 ] 马伯英等. 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 [M] . 上海 : 文汇出版社 , 1993. [10 ] Paul Varg. Missionaries , Chinese and Dipolomats [ M ] ,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8. [11 ]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 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 (1901 —1920) [ Z] . 中册.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7. [12 ] 刘圣宜. 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 [M] . 广州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996. [13 ] 顾长声. 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 [ C]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5. [14 ] [清 ] “民政部所属各厅司衔名单”,“卫生司司员名单”[ Z] . 中国第一档案馆藏 , 档案号 112. [15 ] 王玉辛. 清末的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与京城官医院 [J ] . 中国科技史料. 1994 , 15. [16 ] 龚纯. 中华民国的卫生组织 (1912 —1949) [J ] . 中华医史杂志. 1989 , (2) . [17 ] 中华年鉴 [ Z] . 下册. 卫生. 1948 , 1849 , 1855 , 1862. [18 ]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 [M] . 长沙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1. [19 ] 伍连德. 论中国当筹防病之方实行卫生之法 [J ] . 中华医学杂志. 1915 , (1) . [20 ] China Missions Year Book , 1910. [21 ] 中华归主. 下册.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5. [22 ] 胡传揆. 北京协和医学校的创办概况 [A] . 文史资料选集·43 卷 [ Z] . 北京 : 文史资料出版社 , 1980. [23 ] 王卫平. 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 以苏州为中心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9. [24 ] 郑观应. 盛世危言·修路 [A] . 郑观应集·上册 [M]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82. [25 ] 论中国宜讲求洁净地面之政 [A] . 新学界丛编 [ Z] . 癸卯年卷一 , 下. [26 ] 史正明. 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5. [27 ] 田涛. 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 [J ] . 近代史研究. 1995 , (5) . [28 ] 魏外扬. 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 [M] . 台北 : 宇宙光出版社 , 1978. [29 ] 何小莲. 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J ] . 学术月刊. 2003 , (2) . [30 ] 宋家珩主编. 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 [ C]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1995. [31 ] 中央访问团二分团. 云南民族情况汇集 [ R] . 上册. 昆明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1986. 33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irculation and Discontinuity : The Transfomation of Distinguished Families in Tang Xi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Ming Dynasty (by DONGJian2bo , LI Xue2chang) Abstract :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wn economy on the Hangjia Hu Plain from the six2 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provided some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distinguished and powerful fami2 l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tical accu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promoted those families to reach their prosperous summit . Though each family boomed or declined , social strata continued for three centuries. After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rise or fall of distin2 guished families in Tang Xi was interrupted finally through rapid social reforms and revolutions. Keywords : Tang Xi , family , transformation The Non2governmental Philanthropic Relief during the Time of Emergency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pis Gentry and Businessmenpis Philanthropic Relief after“the Gengzi Event”of 1900 (by RUAN Qing2hua) Abstract : After the Gengzi Event of 1900 the eight2power allied army , local disbanded soldiers , gangsters and robbers pillaged and even killed people around the area of Tianjing and Beijing. The refugeespi number increased rapidly , but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unable to relieve them effectively. Shanghaipis gentry and merchants formed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 to mobilize non2 governmental strengths in provinces of southeast China to organize fund2raising activities , thus strongly making up for official temporary disabilities of social relief in the time of emergency , which not only indi2 cated a new development of Chinapis folk charities but also signified a new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governmental and non2governmental . Keywords : non2governmental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 , time of emergency , philanthropic relief The Spread of Western Medicine into the East and the Initi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n Modern China (by HAO Xian2zhong) Abstract : Western medicin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a Christian missionary tool . Its advanced system , technical level and humanity incarnated by those missionary doctors gradually won Chinese peoplepis approval . Its favorable exemplary effects promoted transform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trucure and of relations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 As a result , modern Western hopitalism was trans2 planted to China and modern Chinese public medical undertakings set in motion. Keywords : Western medicine , missionary doctor , medical system , rel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 public medical undertaking Contingency and Rottypis Neo2Pragmatism (by PAN De2rong) Abstract : Richard Rotty , an outstanding figur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neo2pragmatism , estab2 lishes his philosophy upon his absolutely radical understanding of“contingencies ,”i . e. the contingen2 cy of language , of self and of liberal society. Since it is these contingencies rather than any law that constitute our material and mental world , any objective knowledge on essence or truth will be impossible. By d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in such a revolutionary way , Rotty claims that the criterion of 22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档为【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898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16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