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_孙蓉蓉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_孙蓉蓉

举报
开通vip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_孙蓉蓉 江苏社会科学 � � � � 年第 � 期 论 古 代 文 学 批 评 的 趋 同 思 维 孙蓉蓉 内容提要 趋同 思维是指 向事物 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方 向的思 维方 法 。 在文学批评 的思维活 动中 � 趋同思维 以既有的批评为参照 系 , 使批评 对象向着既有批评 的相似性和同一性 的方 向发展 。 我国古代批评 家在文学批评 的思维活动 中 , 以先哲之言 、经典之说作为 思维的唯一向度 � 从而 形成 了我国古代特有的趋同 思维 。 趋同思 维的文学批评力求 同既有的批评保持一致性 , 因 而 格守...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_孙蓉蓉
江苏社会科学 � � � � 年第 � 期 论 古 代 文 学 批 评 的 趋 同 思 维 孙蓉蓉 内容提要 趋同 思维是指 向事物 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方 向的思 维方 法 。 在文学批评 的思维活 动中 � 趋同思维 以既有的批评为参照 系 , 使批评 对象向着既有批评 的相似性和同一性 的方 向发展 。 我国古代批评 家在文学批评 的思维活动 中 , 以先哲之言 、经典之说作为 思维的唯一向度 � 从而 形成 了我国古代特有的趋同 思维 。 趋同思 维的文学批评力求 同既有的批评保持一致性 , 因 而 格守孺家 诗教 、 以古为尚 、 沿 用现有的理论概念等成 为我国古代 文学批评 突出的现象 。 关键词 趋 同思维 文学批评 征圣宗经 征古文化 在人的思维活动中 , 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 , 有一个思维意 向的问题 , 它是指思维主体所 意识到的思维使命 , 即思维主体所要达到的思维目的 。由于事物在现象和本质上有相似性和同 一性 , 因而反映在人的思维活动中 , 就有了趋同思维 。 趋同思维是指向事物的相似性和同一性 方向的思维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中 , 趋同思维以既有的批评为参照系 , 使批评对象向 着既有批评的相似性和同一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古代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中 , 以先哲 之言 、经典之说作为思维的唯一向度 , 从而形成 了我国古代特有的趋同思维 。 趋同思维的文学 批评力求 同既有的批评保持一致性 , 因而格守儒家诗教 、 以古为尚 、沿用现有的理论概念等成 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的现象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趋 同思维的产生同“征圣宗经 ”的提出密切相关 。 圣人崇拜是我国古代 的一种文化心态 。 先秦时 , 各家学派都对圣人抱着极为虔诚的崇拜的态度 , 尤其是儒家 。 孔子 之前 , 儒家推崇尧 、舜 、文王 、武王等 , 孔子之后 , 孔子的学生 、孟子 、荀子等将孔子尊为圣人 。 秦 汉一统 , 尊孔祭孔 , 以孔子为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 由此正式确立了孔子圣人的地位 。 汉武帝的 “罢黝百家 , 独尊儒术” , 使儒家经典开始上升为圣人之言 , 它不仅不能被随意修改 , 而且成为人 们一切言行的准则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复提倡 , 效法于孔子圣人 , 儒家经典成为 思想文化领域 内的一种指导原则 。 这种情况经程朱理学的发展 , 到明清时期则达到颠峰状态 , 从而形成为一种文化专制主义 。 我国古代圣人崇拜和效法经典的文化心态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 就是 “征圣宗经”的提 出 。最 早孟子说 自己 同别人经常辩论 , 是为了维护“先圣之道 ” , “我亦欲正人心 , 息邪说 , 距 �皮行 , 放 淫辞 , 以承三圣者 � 岂好辩哉 � 予不得已也 。 ’心〕这是我国古代明道 、征圣 、宗经思想的端倪 。这一 �� � 论古代 文学批评的趋 同思 维 思想到荀子时 , 则形成为比较完整的理论 。 荀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 “性恶 ”论 , 认为只有经 过后天长期的教化和学习 , 才能使人的本性由恶而善 。在这一过程 中 , 荀子以为学习文学 , 即学 习经典著作和加强言辞辩说 , 能够使人改变本性而成为 “君子 ” 。 因此 , 荀子要求人们学习记载 “先王之遗言”的经典 , 以圣人及其经典作为言行的准则 , “凡言议期命 , 是非以圣王 为师” �� 。 荀 子的明道 、征圣 、宗经 的思想 , 对我 国古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 , 它开启 了刘姆在《文心 雕龙 》中较全面而系统地 阐述原道 、征圣 、宗经理论的先河 。 《文心雕龙 》总纲的基本思想是“原道 ” 、 “征圣 ” 、 “宗 经 ” , “盖《文心 》之作也 , 本乎道 , 师乎 圣 , 体乎经 , 酌乎纬 , 变乎骚 。 文之枢纽 , 亦云 极矣 。 ’心〕刘姗从文本原于道 , 推论 出作文必须 “征 圣” 、 “宗经 ” 。 刘姗认 为 , 圣人之文重 “政化 ” 、 “事迹 ” 、 “修身 ” , 因而它们具有重要的作用 , 并且 , 圣人之文 “衔华而佩实 ” , “五经 ”就是圣人之文 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 , 因此 , 人们写作必 须“征圣立言 ” , 论文则“必征 于圣 ” 。在《征圣》、 《宗经 》篇 , 刘舰论证了为文之本在于证验于圣人 和师法于经典 。 经刘怨系统化 、理论化 的阐述 , 征圣宗经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指导思 想 。 “征圣宗经 ”的提出 , 使得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中 , 以圣人之言 、经典之说作为思维 的唯一向度 。 在批评家的思维观念中 , 圣人的言行 、经典的学说都是绝对的真理 , 因此 , 他们以 此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力求使 自己的思维认识同圣人之言 、经典之说保持一致性 。这样 , 在文学批评的思维 活动 中 , 批评家们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法 , 这就是趋同思维 。 趋同思维的文学批评在文学的认识 、文学的观念和理论概念的运用上都形成了 自己的特 点 。 趋同思维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认识 , 洛守儒家的 “诗教 ” , 强调诗歌美刺 、教化 的社会作用 。 当孔子成 为圣人 , 儒家著作成为经典之后 , 孔子及儒家经典中有关文学的论述 , 便成为历代批 评家认识文学的思维意向 。 孔子论诗 , 提 出 “兴观群怨” , 它奠定 了儒家文学理论的基石 。 之后 , 《礼记 · 经解 》继承孔子的学说 , 提 出“温柔敦厚 , 诗教也” 。到了《毛诗序》, 进一步将这一理论系 统化 , 突出了美刺 、教化的作用 , 所谓“经夫妇 , 成孝敬 , 厚人伦 , 美教化 , 移风俗” , 并对诗歌所抒 发的情感 , 作了礼义的规范 , “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由此确立了儒家的诗教理论 。 儒家诗教规范 了批评家的思维 , 从此批评家对文学的认识无不以此作为认识的出发点 , “以《三百篇》为根本 , 以孔门之言《诗》为准则 ’心〕。 以此作为创作 的旨归 , “ ‘温柔敦厚 ’诗教也 。 此语将《三百篇》根氏 说明 , 将千古做诗人用心之法道尽 ” �� � 以此作为批评的标准 , “以圣人之言 , 观后人之诗 , 则醇 酸不较而明矣 ’,�� 〕� 也 以此作为阅读鉴赏的原则 , “要之古来作者 , 各有短长 。 学者贵取其所长 , 弃其所短 , 驯而至于温柔敦厚之归 , 则《雅 ���� 颂 》之音 , 庶可复观耳 。 ’,�� 〕这样 , 儒家诗教所提出的 “兴观群怨 ” 、 “温柔敦厚 ” 、 “美刺教化 ”等成 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批评 家的共同的主张 。 即使是到 了封建社会的末期 , 清代 的文学批评也未能发生质的变化 。批评家们从晚明的否 定传统又折回到完善传统 , 更表现出洛守儒家诗教的特点 。 清代批评家以最早 、最基本的儒家 诗教作为根据 , 或矫后人之弊 , 或进一步阐述发挥 。 如朱彝尊《高舍人诗序》曰 � “诗之为教 , 其 义 � 风赋 比兴雅颂 � 其 旨 � 兴观群怨 � 其辞 � 嘉美规诲戒刺 �其事 � 经夫妇 , 成孝敬 , 厚人伦 , 美教 化 , 移风俗 �其效 � 至于动天地 , 感鬼神 。”从先秦儒家诗教的确立 , 到清代文学批评对儒家诗教 的强化 , 时隔两千年之久 , 但批评家的思维认识却如此 的相同 , 有的甚至连表达的语言也极 为 相似 ,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说 , 这就是趋同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 趋同思维的文学批评在文学观念上是 以古为尚 。 因为大凡圣人 、经书都是在古代产生的 , 由于 征圣宗经 , 所以批评家对产生圣人和经书的古代就无 比向往和崇尚 。在批评家的思维观念 � � � 江苏社会科学 � � � � 年第 � 期 中 , 凡是古代的 , 就是正确的 , 古已有之便是绝对的真理 , 并且 以为愈古愈具有真理性 。 古代的 文学思想 、古代的文学样式 、古代 的作家作品 、古代的表现手法等都被视为文学的正宗 , 是后 人 必须加以膜拜和效仿的对象 。 把古代的思想和范例全盘接受下来 , 并流传下去 , 被认为是每个 批评家的神圣职责 。由于文学观念上的以古为尚 , 因而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就出现了贵古 贱今的倾 向和复古拟古的思潮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 中贵古贱今的倾向由来已久 。 最早孔子的 “述而不作 , 信而好古 ” �� , 对 上古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爱好 。贵古必然贱今 , 这在孔子对 “郑声 ”的态度上即可见 之 。孔子推崇古时的雅乐 , 而反对当时在郑国一带新产生的音乐 ,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 �� 。从孔 子开始 , 贵古贱今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倾 向 。 关于这一点 , 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批评家 对贵古贱今的批判 , 从反面说明之 。例如 , 东汉王充 , 他对一味崇拜古人而轻视后人的保守思想 作了尖锐的批评 , 指出 � “夫俗好珍古而不贵今 , 谓今之文不如古书 。 夫古今一也 , 才有高下 , 言 有是非 , 不论善恶而徒贵古 , 是谓古人贤今人也 。⋯⋯盖才有浅深 , 无有古今 � 文有伪真 , 无有故 新 。 ’,�� 。〕王充认为 , 评论的标准应该 以“是非 ” 、 “善恶 ” 、 “真伪 ”来代替“古今” 、 “故新” , 贵古贱今 是根本错误的 。 贵古贱今反映在对文学历史发展的认识上 , 则 出现了 “文学退化 ”论 。 批评家们认识到 , 文 学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 时代在发展 , 文学也随之发生变化 。 然而这一变化发展 , 却是“榷 而论之 , 则黄唐淳而质 , 虞夏质而辨 , 商周丽而雅 , 楚汉侈而艳 , 魏晋浅而绮 , 宋初讹而新 � 从质 及讹 , 弥近弥谈 。 何则 � 竞今疏古 , 风味气衰也 。”’〕这是一个“从质及讹 ” 、 “弥近弥谈”的过程 , 其中的原 因 , 又是“竞今疏古 , 风味气衰” 。 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 但文学的发展却是每况愈下 。 文 学随时代愈发展去古愈远 , 文学的品格 、价值就愈降愈低 。 这一理论在胡应麟《诗蔽 》对诗歌发 展的评论 中 , 表现得尤为典型 。 胡应麟从 “诗之体以 代变 ”的现 象中得出这样 的结论 � “《三百 篇 》降而《骚》, 《骚》降而汉 , 汉降而魏 , 魏降而六朝 , 六朝降而三唐 , 诗之格 以代降也 。 ”显然 , 时 代愈发展 , 诗之格愈下降 。 事实上 , 文学的发展也同历史的发展一样 , 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 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 , 不断有所创新 , 因而使文学的发展愈来愈趋于完善 。 但 “文学退化” 论却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 , 这是趋同思维的又一个思维结果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以古为尚的文学观念又表现为复古思潮的不断出现 。 由于贵古贱 今 , 由于 “格以代降” , 因此 , 前代的作家作品往往被视为效仿的对象 。 “诗骚 ”在先秦产生以后 , 成为汉代文人创作的楷模 , “屈原之词 , 诚博远矣 。 自终没以来 , 名儒博达之士 , 著造词赋 , 莫不 拟则其仪表 , 祖式其模范 , 取其要妙 , 窃其华藻 。 ” �� 〕而汉魏时期 的创作 , 又成为唐宋人追求的 理想 , 陈子昂力主 “汉魏风骨 ’,�� �〕。 而唐宋时期的创作又为明人所仿效 , 明代前后七子都倡言 “文必秦汉 , 诗必盛唐 ” ��’〕。 到清代 , 清人则跨明越宋超唐 , 直追秦汉 , “《易》、《诗》、《书 》、《春秋》 及 四书 , 一字不可增减 , 文之极则也 ’,�� �〕。 在这个过程中 , 历代所 出现的大家 , 如 “屈宋 ” 、 “李 杜 ” 、 “韩柳 ” 、 “苏黄 ”等一直是被人们所效法的权威作家 。 值得指出的是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复古思潮 , 有 以恢复古道为主要内容的 , 但也有 以复古为名而行革新之实的 。 如初唐陈子昂反对齐梁间 “彩丽竞繁” 、 “兴寄都绝 ”的诗作 , 因而 提倡“汉魏风骨” 。北宋欧阳修 、梅尧臣 、王安石等人反对晚唐五代诗文和宋初的西昆体 , 提出以 李杜的诗歌和韩柳的古文矫正之 。 此外 , 有的批评家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时 , 仍然打着复古的 旗号 , 如严羽提出“别材别趣” 、 “妙悟 ”等主张 , 但同时又提出“以盛唐为法 ’,�� 司 。 总之 , 尽管复古 � �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 同思维 思潮的内容各不相同 , 但都打着复古的旗号 , 利用古代神圣的权威 , 这仍然说明批评家思维意 向的一致性 。 趋同思维的文学批评 , 在理论概念的表现形式上也有特点 。由于趋同思维的思维意向在于 使批评对象具有既有批评的相似性和同一性 , 因此 , 作 为思维材料的概念或范畴在我国古代批 评家的思维活动 中表现出一种凝 固性而非创造性 。 这一方面由于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缓慢延续 的发展较难产生新的理论 、新的概念 � 而另一方面 , 批评家们即使有 了新 的观点和理论 , 也不愿 意标新立异用崭新的概念形式表现出来 , 他们宁肯将 自己的新思想 、新观点归于旧概念的系统 中 , 以旧概念的权威性来取得新思想 的合法性 。这样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 的概念或范畴 , 既是发 展的 , 不同时期 的批评家都对此作过修补和深化 , 但又是凝固的 , 因为修补和深化都不可 能超 出旧 概念的最基本的涵义 , 它并没有创造性的发展和质的飞跃 。例如 , 关于 “意境 ”说 , 由佛经衍 化而来 , 最早盛唐诗人王昌龄在 《诗格 》中标出 , 他认为诗有三境 � “物境 ” 、 “情境 ” 、 “意境 ” , 这是 王昌龄自己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 。 到近代王国维 , 在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 以后 , 对 “意境 ” 说进行实质性的改造 , 使其具有美学的性质 。 从“意境 ”说的提出 、形成 、发展到定质 , 这个过程 是发展的 , 它由创作经验提升为一种审美范畴 � 同时又是凝 固的 , 它始终在同一概念即 “意境 ” 中徘徊 、流动 。 这也是造成我 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含义丰富的一个原因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 , 除了一个概念本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种稳定性以外 , 概 念与概念之间又具有一种互相包容性 , 它们不是互相排斥 , 互相否定的 。概念作为思维材料 , 它 具有 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 这些 内涵和外延有别于其他的概念 。 而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 , 有 的是从其他领域移植过来 的 , 如关于 “文气 ” , 是由哲学上的概念演变而来 的 �关于 “风骨 ” , 是 由 对人物品评扩展而用于诗文评论 的 � 关于 “神似” , 又是从画论 中运用于诗论里的 。 这些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本身是不明确的 , 概念与概念之间往往互相兼容 。例如 , 古代文学批评 中的意气 、风 气 、生气 、神气 、气象 、气格 、气势 、气韵 、气脉 、骨气 、气味等等 , 这些概念的涵义应该说是各不相 同的 , 但 由于这些概念都是由哲学概念的 “气 ”发展过来的 , 它们又都具有 了“气 ”的最基本的一 些涵义 。 如气象 , “故诗无气象 , 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 ”〕, 气象是指诗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神采 。 气格 , “诗文以气格 为主 , 繁简勿论”�� 」, 气格意近于风格 。 气象与气格两者的涵义不同 , 但它们 都具有浑雄 、深厚 、高雅 、刚健的特点 , 这就是由“气 ”的内涵所决定的 。 由趋 同思维而产生的格守儒家诗教的文学认识 , 以古为尚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概念的稳定 性 , 这些造成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呈现出延续性的而非突变性的特点 。相比较于西方文 论史 , 古希腊 、中世纪 、近代资本主义和 当代现代主义 , 这个历史发展是后者否 定 、扬弃前者的 过程 , 而不是后者沿袭 、继承前者的过程 , 因此 , 它是一种渐进过程的中断和飞跃式的突变 。 而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 , 先哲之言 、经典之说 、前古之文 、权威之家 , 始终是批评家思维的基因 , 它已 经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而沉人到批评家的潜意识中 。因此 , 当批评家在进行文学批评的思维活 动时 , 往往会 自觉不 自觉地以此来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自己的思维对象 、思维主题和思维方法 。这样 , 批评家的 思维就产生一种固定的模式 , 他们循规蹈矩 , 亦步亦趋地去阐释以 前的理论成果 、延续前人 的 思想 , 而无意于去开拓新的领域 , 新的境地 。所以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始终 囿于社会效用的说明 、 名家名作的赏析 、创作经验 的总结和艺术真谛的点悟 , 而难以开辟对更为深刻的理论问题的研 究和探索 。 于是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虽是随历史而发展的 , 但是这种发展是缓慢的 � 是变化的 , 但却又是细微的 。 综观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 先秦 以后 , 除了魏晋和晚明时期 , 由于社会动乱 、 � � � 江苏社会科 学 � � � � 年第 � 期 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刺激了文学思想有所突变 , 才激起洪波巨浪以外 , 其它时期 都如涓涓细流 , 续而不断 。 因此 ,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是擅递承传的 , 是延续性的 , 而非飞跃突变 的 。 思维是人类的理性认识活动 , 人类在思维认识中形成某种较为固定 的思维方法 , 这同产生 它的基础和条件 , 如生产方式 、社会结构 、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 趋同思维的形成也同样如此 。 从人类 的思想发展史来看 , 人类任何时代的任何思想观点 ,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 而是在前 代思想遗产基础上引伸发展的产物 , 前代思想又是更早的思想的演化结果 。 由此推溯 , 历史上 最初 的思想形态对于形成以后的思想传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这在东西方都是如此 。 如恩 格斯在谈到古希腊哲学时 , 曾经说过 ,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 差不多可 以找到以后 各种观点 的胚胎 、萌芽 。 ’,�� 幻这正是西方人在构筑 自己 的思想 文化体系时 , 往往要追溯到古希 腊的缘故 。 而我 国秦汉以后 , 各种思想文化体系又都在先秦诸子的学说 中有了萌芽 , 这也是 中 国人经常在先秦诸子中寻找思想文化源头的原因所在 。显然 , 最初的思想形态作为一种民族的 思维定势而对其思想史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这是人类思想史发展的一个普遍的规律 。 然而 , 问题在于 , 这一普遍规律在不 同的民族文化 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 东西方文化就表现 出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就文学批评而言 , 西方的文学批评是在扬弃中创新 , 它的发展是突变的 , 飞跃式的 , 而 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是在承袭中复古 , 它 的发展是擅递承传 、缓慢的 。这种情况使 我们不得不在思想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以外 , 考虑到产生我国民族文化特殊性 的更为深层的社 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文化心态的背景 。 我国古代社会本质上始终是一个宗法或农业社会 。 宗法社会以 “人”为本位 , 以家族为中 心 , 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关系 。 宗法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 它巩固了 我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 , 因而能够长久存在 , 并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 , 与祖先血缘关系愈近的地位愈尊 , 于是 , 尊祖敬宗 、祖宗崇拜成为宗法制文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祖宗崇拜的宗法观念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很大的影响 , 以 至于他们将 古代一切文明的创造都归功于他们视为祖宗的有巢氏 、健 人氏 、伏羲氏和神农 氏等 , 并由祖宗 崇拜又逐渐演化为对聪明的 、无所不能的 、先知先觉的圣人崇拜 。 祖宗大凡生活在先于后人的古代 , 那么 , 由祖宗崇拜也就 自然产生了对祖宗生活的古代的 向往和仰慕 , 于是 , 尊古 、贵古 、好古 、 尚古的思想意识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这在我国先秦时最初 的思想文化形态中就表现得非常典型 。 例如 , 孔子的“郁郁乎文哉 � 吾从周”。〕, 西周社会就是 其理想社会 。 而墨子则是 “背周道而用夏政 ’,�� , 〕, 并且他以上古尧舜时社会生活的俭朴 , 作为其 “非乐 ” 、 “节用 ”主张的论据 。 道家与儒 、墨两家不同 , 老子以为人类的文明造成罪恶现象的产 生 , 因此他主张 “复归于朴 ” �� 〕, 这影响到庄子对所谓的 “古之真人 ” 、 “古之至人 ”的赞叹 。 法家 作为新兴地主阶级 的思想代表 , 他们主张革新 , 反对“法古” , 但是他们又往往托古议论 , 如 “故 尧舜之位 天下也 , 非私天下之利也 , 为天下位天下也 , 论贤举能而传焉 , 非疏父子亲越人也 , 明 于治乱之道也 。 ’,�� � 〕显然 , 先秦诸子虽然他们的思想观点各不相 同 , 但他们都对远古社会 和先 哲圣人表现出怀念和崇拜 。作为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最初的思想形态 , 先秦诸 � � 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 子的这些思想意识形成了凡事以古为 尚 、 以古为准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作为一种客 观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对后人发生作用 , 而且 , 它还作为一种被 自觉认识到的 、得到高度评价的 法则而为后人所接受和提倡 。这样一来 , 造成了我 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法古 、拟古 、托古的征古文 化 。 同征古文化有关 , 从批评家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来看 , 其主要 内容仍然是儒家思想 、儒家 的 “四书 ” 、 “五经 ” 。 特别是隋唐科举制度兴起以后 , 由于科举是封建知识分子仕进的重要途径 和唯一 出路 , 因而学校求知识和学技能的功能逐渐降低 , 成为科举的附庸 。 科举制度迫使许多 知识分子读一种书—儒家经典 �接受一种思想—儒 家思想 � 写同样的文章—注释经典 �说同样的话— “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 ’,�� 们 。 这样 , 人们的思维向度都被规范和统一到儒家的学说上 。当他们在面对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诸方面的改造和建设时 , 往往不是把视角投 向未来 , 而是将眼光转 向过去 , 言必称孔孟 , 甚至言必称尧舜 。 他们对先哲 的学说采取了 “仰 视”的态度 , 认为是高不可及的顶峰 , 对它们只能诊释 、敷衍 , 而不能超越甚至否定 , 由此出现了 我国古代注释经典的著作 汗牛充栋 , 而真正标新立异 , 自成一家之说的著作则又是凤 毛麟角 。 批评家的这种知识结构也促使文学批评趋同思维的产生 。 我国古代批评家 以圣人之言 、经典之说作为思维的唯一的向度 , 这样 , 对批评对象的认识 必然会产生固定性 、片面性和有限性 。 因为前人的认识是在彼时彼地产生的 , 随着事物的发展 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 后人必须立足于此时此地对事物作出新的认识 � 并且 , 前人的认识是 依据个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方法对事物下的判断 , 这样对事物的认识难免具有片面性和独断 性 , 后人则应对前人的认识有所扬弃 、有所发展 , 才能逐渐对事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 因此 , 在 批评家的思维活动 中 , 圣人之言 、经典之说只是思维的一个参照系 , 而决不是思维的全部 。文学 作为一个多向的 、多层次 的 、多联系的集合体 , 文学批评 的思维也应该是一种多 向 、多元的思 维 , 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文学 ,从而科学地进行文学批评 。 这是趋 同思维的文学批评所不能及 的 。 注释 � � �〕�� � 〕《孟 子 · 滕 文公 下》、�孟子 · 尽心上》� � �〕《荀子 · 正论》。 〔�〕〔� �」刘怒 � 《文心雕 龙 · 序志》、《文心雕龙 · 通变》。 【�〕潘德 舆 � 《养 一斋诗话》。 【�〕何绍基 � 《题 冯鲁川小像册论诗》。 � �〕陈俊卿 � 《恐 溪诗话序》。 〔�」王寿昌 � 《小 清华园谈诗》� 仁� 〕� �〕�� �〕《论语 · 述 而》、 《论 语 · 阳货》、 《论语 · 八 偷》 【�� 〕王充 � 《论衡 · 案书篇》。 【�� 〕王逸 �《楚辞章句序》。 〔� �〕陈子 昂 � 《与东方左史甄修 竹篇序 》� 〔� �〕《明史 · 李梦 阳传 》。 【�� 〕方苞 � 《古文约选序 》。 【� �〕严羽 � 《沧浪诗话 》。 �� � �刘熙载 � 《艺概 》。 【� �〕谢棒 � 《四溟诗话 》。 〔�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三卷 � 第 � �� 页 。 〔� ��《淮南子 · 要略 》� �� � 〕《老 子》二十八章 。 �� � 〕商鞍 � 《壹言 》。 �孙蓉蓉 , 南京大学中文 系副教授 � 〔责任编辑 �平 啸〕 � � �
本文档为【论古代文学批评的趋同思维_孙蓉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502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15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