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抗日戰爭

6-抗日戰爭

举报
开通vip

6-抗日戰爭 82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 之戰略運用研析 海軍中校 馬煥棟 壹、戰前局勢概述 一、開戰前情勢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銳意西化, 接受西方科學文明,革新內政,發展工業及 軍事現代化後,在政經方面上之進步極為驚 人,國勢日漸強盛,已列入強國之林1。隨 後即謀求積極向外擴張之謬念,進而併吞琉 球、侵略朝鮮及我國,並以征服亞洲為其國 家目標2。日本海軍之建設亦是從明治維新 開始,而至1922年華盛頓海軍會議後3,僅 次於英、美為居世界第三位,其海軍...

6-抗日戰爭
82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 之戰略運用研析 海軍中校 馬煥棟 壹、戰前局勢概述 一、開戰前情勢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後,銳意西化, 接受西方科學文明,革新內政,發展工業及 軍事現代化後,在政經方面上之進步極為驚 人,國勢日漸強盛,已列入強國之林1。隨 後即謀求積極向外擴張之謬念,進而併吞琉 球、侵略朝鮮及我國,並以征服亞洲為其國 家目標2。日本海軍之建設亦是從明治維新 開始,而至1922年華盛頓海軍會議後3,僅 次於英、美為居世界第三位,其海軍實力已 稱雄世界。反觀我清廷於光緒24年雖有戊戌 維新政治改革運動4,後因慈禧干政仍告失 提  要: 一、我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在風雨飄搖的國際環境中成長茁壯,雖然 現階段在政經方面有顯著的成效,但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在艱苦 的對日八年抗戰的犧牲奉獻。 二、身為海軍軍官,吾等更不能忘記海軍在八年抗戰之史實及所作的貢 獻,現坊間及軍中鮮少有分析海軍在抗戰中做出的貢獻,經筆者研 究後針對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之戰略運用作一研析,使我們更易瞭 解海軍在嚴峻的八年抗戰中如何靈活戰略及戰術的運用,而成功阻 絕日軍的攻勢。 三、我海軍在戰略指導及戰術作為的成功,阻絕了日軍作戰的企圖,遲 滯了日軍的攻勢行動,使其海、陸方面無法相互配合攻略,而陷入 長期苦戰,既達消耗、疲困敵戰力之目的,又收動搖、瓦解敵戰鬥 意志之效果,更將日軍速戰速決之氣焰澈底熄滅。 關鍵詞:抗日戰爭、海軍作戰、水雷游擊戰、艦砲要塞作戰 註1:莊義芳,〈海軍與抗戰〉,《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上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年9月3日),頁227。 註2:韓興華,〈海軍對抗日戰爭的貢獻〉,《奇摩部落格》,2006/8/17,<http://tw.myblog.yahoo.com/yyc9006/ article?mid=93&sc=1>,檢索日期99年10月19日。 註3:華盛頓海軍會議,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義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限制海軍主力艦噸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 。條約規定各簽約國戰艦、戰鬥巡洋艦總噸位比率為5:5:5:1.8:1.8。同時對主力艦的建造、輪替、噸位和武器 都作出了嚴格的限制。《日軍對華作戰紀要 盧溝橋事變前之海軍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7月),頁 342-344。 註4:陳鑑波,《中華民國春秋(中國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9月),頁77-83。 作戰研究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一日 83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之戰略運用研析 敗。隨後由於甲午海戰清廷慘敗,簽訂馬關 條約後使日本取得朝鮮和臺灣、澎湖,並獲 得在中國境內的各項特權。再經日俄海戰日 本艦隊大勝俄國,自此日寇之內閣及軍部均 以迷信武力為解決問題得不二法門,即逐步 對我國進行蠶食鯨吞,對我國之巧取豪奪實 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迄民國26年7月7日爆 發蘆溝橋事變一啟戰端,終使我國忍無可忍 ,對日展開艱苦的八年血戰。 二、雙方海軍戰力 (一)中國海軍戰力狀況 戰前我國海軍兵力在政令上仍未完成統 一,有直屬中央海軍部之第1、2艦隊及練習 艦隊,有東北政權為背景的第3艦隊,在南 方有隸屬於廣東政府指揮的廣東省江防司令 部,在長江江陰地區,有直屬軍事委員會之 江陰區江防司令部,其以電雷學校為主的海 軍兵力,故全國海軍兵力分成4個部分(兵力 概要如表一) ,總計全部大小艦艇共計130 艘(其中大部分為快艇),總噸位為76,288噸。 表一 戰前我國海軍兵力概要表 艦 隊 司 令 官 兵 力 海軍部 直屬各 艦隊 第1艦隊 陳季良中將 (駐江陰) 巡洋艦:海容、海籌、寧海、平海;輕巡洋艦:逸仙 驅逐艦:健康;砲艦:大同、自強、永健、永積、中山 運輸艦:安定、克安 第2艦隊 曾以鼎少將 (駐長江下游) 砲艦:楚有、楚泰、楚同、楚謙、楚觀、江元、江貞、永绥、咸 寧、民權、民生、德勝、威勝 淺水砲艦:江鯤、江犀 魚雷艇:湖鵬、湖鷹、湖鶚、湖隼 練習艦隊 王壽廷少將 (駐上海) 練習艦:應瑞、通濟 巡防隊 砲艇:順勝、義勝等14艘 測量隊 測量艦:甘露、皦日、青天、武勝、誠勝、公勝 未編隊 運輸艦:普安;魚雷艇:辰字、宿字 共計57艘 東北 海軍 第3艦隊 謝剛哲少將 (駐青島) 巡洋艦:海圻、海琛;驅逐艦:同安 砲艦:永翔、楚豫、江利、海鷗、海鶴、海清、海燕、海駿、海 蓬運輸艦:定海、鎮海 共計14艘 廣東 江防 司令部 第4艦隊 馮焯勳少將 (駐廣東) 輕巡洋艦:海周;砲艦:海虎;練習艦:肇和 運輸艦:福安、海瑞 淺水砲艦:海強、海繼、江大、江鞏、廣金等29艘 魚雷艇:4艘 共計38艘 江陰區江防司令部 (雷電學校) 歐楊格中將 (駐江陰) 砲艦:同心、同德、鈞和、策電、伯先、俞大猷 佈雷艦:海靜;練習艦:自由中國 雷艇:2艘;快艇:11艘 共計21艘 海軍陸戰隊 陸戰隊1、2旅 資料來源:參考《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海軍抗日戰史(上冊)》及海軍官校軍史館展示資料後綜整製作。 84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二)日本海軍戰力狀況 日本海軍侵華兵力,以其聯合艦隊所屬 之第3艦隊組成,艦隊司令為海軍中將長谷 川清,旗艦為出雲號。第3艦隊駐泊以我國 上海為基地,其艦艇常出沒於我國華北、華 南及臺灣(已割讓予日本)間各沿海,第3艦 隊是以保護日本在華權益及日僑為主要任務 ,兼負對華作戰之任務,司令長谷川清中將 除指揮第3艦隊外,所有駐泊中國近海之日 本軍艦,如旅順、馬公等要港附屬之艦船亦 接受其指揮(兵力概要如表二)5。 日本海軍在中國方面對華作戰雖以第3 艦隊為主。但至民國26年10月20日為利有效 執行中國方面作戰乃新編第4艦隊,將第3艦 隊及第4艦隊合併編成中國方面艦隊。翌年 又新編第5艦隊,主要從事華南方面之作戰 任務,亦納入中國方面艦隊統一運用6。至 此從抗戰初期開始我海軍之兵力均無法與日 本海軍相比擬。 三、中日海軍兵力比較 以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相比,可知戰前我 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何等的懸殊,無論就艦 艇之總噸數、新舊、種類、性能、火力等, 我海軍均遠遜於日本海軍,就以種類來說, 抗戰時日本海軍有戰鬥艦10艘、航空母艦11 艘、潛艦62艘,而我國海軍無此三型艦7; 另加上其他國力因素,如生產力、運輸力、 造船力、動員力,我國均無法比擬。此種巨 大的差異,亦是當時我國海軍所能望其項背 的。日本於抗戰前已對我國海軍做過詳細調 註5:本節所列舉日本海軍戰力,主要參考《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上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年9月3日), 頁228-231;《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342-350、622-627;《日軍對華作戰紀要 盧溝橋事變前之海軍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7月),頁342-363及《中國海軍史(下冊)》(台北:中華圖 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5月),頁995-997。 註6:《日軍對華作戰紀要 盧溝橋事變後之海軍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7月),頁6。 註7: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598。 表二 戰前日本侵華海軍兵力概要表 艦隊:第3艦隊      司令官:常谷川清中將 兵     力 備考 第10戰隊 出雲(旗艦駐上海)、天龍、龍田(二等巡洋艦) 長江以北沿 海第14驅逐隊(旅順要港部):菊、葵、荻(二等驅逐艦) 青島、旅順 第11戰隊 安宅、鳥羽、保津、勢多、比良、堅田、熱海、二見、粟、 梅、蓮、小鷹 上海、南京、九 江、漢口、長沙、 宜昌、重慶 長江流域 第5水雷 戰 隊 夕張(二等巡洋艦) 福州、廈門、汕頭 長江以南沿 海 第13驅逐隊:吳竹、若竹、早苗(二等驅逐艦) 第16驅逐隊:芙蓉、刈萱、朝顏(二等驅逐艦) 嵯峨(砲艦) 廣東 第5驅逐隊(馬公要港部):春風、松風、朝風、旗風(一等驅逐艦) 上海海軍陸戰隊:上海2,200名、漢口300名。 資料來源:參考《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海軍抗日戰史(上冊)》及《日軍對華作戰紀要盧溝橋事變前之海軍作戰》 等資料後綜整製作。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一日 85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之戰略運用研析 查,認為我國海軍艦艇均屬舊型式,戰力較 小、威脅程度有限,僅可從沿海或江上,協 助陸上戰鬥,或只能擔任警備任務而已,語 雖狂妄自大,亦真實反映出當時之實情8。 再者戰前日海軍已進駐我國沿海各重要 港灣,名義上是確保日本在華權益及保護在 華日本僑民的安全,但實際上已佔取重要有 利之戰略位置,期望於一開戰即可迅速整備 及動員,扼制我海軍兵力及陸上部隊,且未 納入第3艦隊之海軍航空兵力航空母艦3艘、 水上飛機母艦3艘,均在我國沿海已掌握海 空優勢對我施壓,其任務轄區配置如下:長 江下游及沿海一帶配置航空母艦「龍驤」、 「鳳翔」及水上飛機母艦「神威」,杭州灣 外有航空母艦「蒼龍」,海州(山東連雲港) 海面有水上飛機母艦「千歲」,在廣東海面 有水上飛機母艦「能登呂」,總計海上各型 航空飛機計有1,000多架9。 貳、雙方戰略指導 一、海軍全般作戰構想 海軍作戰構想係依據軍事委員會所策訂 之國軍對日作戰全般戰略構想為指導。 海軍在國軍全般戰略構想指導下,採戰 略持久,以時間換取空間,積極培養戰力, 俾使爾後之作戰能取得有利態勢。當蘆溝橋 事變之初,日海軍支援其陸軍佔領我平津地 區後,海軍兵力進而指向我青島海域及上海 地域延伸。而我海軍當時是處於絕對劣勢的 兵力,無力與日海軍正面作戰,僅能採取守 勢應戰,軍事委員會乃決定海軍作戰指導原 則採戰略守勢10,於我沿海各要點,阻止日 艦進攻,用以消耗日軍兵力,另外於內河水 域各要點設立作戰基地及封鎖,經常予敵打 擊,並支援陸軍作戰11。 抗戰初期軍事委員會對我海軍所負任務 之指示:「海軍在淞滬方面實行作戰之同時 ,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以口內之敵艦 ,並絕對防止其通過江陰以西為主,另以一 部協力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海軍對全 般作戰之考量,首在集中兵力,專事長江防 務,俾防範日軍溯江西進,以達成持久戰與 消耗戰之目的。為完成任務,不為敵所突破 ,海軍乃運用阻絕作戰、要塞作戰、佈雷作 戰以對抗日海軍之攻勢,其全般作戰概分為 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作戰 海軍為保衛我國首都南京之安全,並策 應在淞滬方面之對敵作戰,乃集中兵力於江 陰的防務。此一階段,海軍必須阻止敵軍突 破江陰,並支援陸軍在淞滬陸上作戰,拱衛 首都,完成掩護我政府後移,打擊敵人銳氣 ,以爭取後方防禦準備,奠定爾後長期抗戰 之基礎。 (二)第二階段作戰 此一階段為加強長江沿岸馬當、湖口、 田家鎮、葛店之防衛作戰,並於武漢會戰前 完成江防戰力之充實,以要塞威力,配合佈 註8: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1月),頁577。 註9: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596-597。 註10: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1月),頁284。 註11: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662。 86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雷作戰,遏阻日海軍西犯,爭取有利時間, 俾予我第二期作戰之充分準備。 (三)第三階段作戰 在抗戰進入第三期作戰,武漢被迫放棄 之後,海軍艦艇因大量投入江陰封鎖及遭日 機轟炸,致折損兵力無法補充,海軍之作戰 僅能以游擊戰法展開,分段封鎖長江及洞庭 湖之佈雷防衛,以支援湘北兩次大會戰,而 保長沙之安全。 (四)第四階段作戰 宜昌會戰之後,海軍全力投注於川江防 禦,拱衛陪都重慶,同時展開敵後攻勢12。 蓋因我海軍戰力當時無法與優勢的日本 海軍相比,在國家整體戰略構想下,我國海 軍不得不從領海退守內河,因我內河水道流 域甚廣,其中以長江最為重要,並不亞於領 海之重要性,如日軍循我內河水道直達內陸 ,遂行其兵力轉用及陸、海協同作戰,對國 軍之抗戰確有不利之影響。 二、日本海軍戰略構想 日本侵華,初無具體計畫,更無「全程 戰略構想」。蘆溝橋事變由其「華北駐屯軍 」引起,非其大本營所策動,故其大本營在 事變之初立即電令天津日軍首長:「現地解 決,不得進一步用兵」,但最後仍無法獲得 控制13。 原依日軍大本營計畫海軍之任務為保護 在華僑民、撤僑及維護在華利益。日軍於奪 取我平津後,中日戰爭擴大,其大本營積極 主張速戰速決。日海軍於開戰後除調整其兵 力部署於我國沿海一帶,並以其海軍力量, 封鎖我國全部海岸線,已達窒息我國孤軍苦 戰,完成其速戰速決迫我就範之政策14。 因「八一三淞滬戰役」影響,日軍已逐 次將龐大軍力投入,遂將戰略軸向調整以藉 長江溯江西進為主,配合日陸軍協同作戰, 已達速戰速決之企圖。 參、抗日期間海軍作戰經過概述 一、第一階段之作戰(本階段之作戰包 含淞滬戰役、江陰戰役、以及至南京撤守為 止) 民國26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於8 月11日海軍為鞏固長江防務,拱衛京畿,開 始破除江陰下遊各航行標誌,並阻塞江陰要 塞港道,阻止敵艦進入長江15;另令普安運 輸艦留守上海;永健艦整修完成後留守高昌 廟,協同駐滬海軍警衛營保護江南造船廠及 海軍在滬各機關,其餘平海艦、寧海艦、應 瑞艦、海容艦、海濤艦、楚謙艦等40餘艘艦 艇均陸續駛入長江以內,俾集中兵力以拱衛 京畿16。 (一)淞滬戰役 當日軍進攻平津時,上海方面情勢日趨 緊張,民國26年8月13日上午滬戰爆發,當 時我海軍為適應對日作戰之作高指導方針, 決定在第一階段海軍之作戰原則為「協同陸 軍堅守淞滬,消耗敵軍,並拱衛首都,掩護 註12: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661-663。 註13:蔣緯國,〈全面抗戰〉,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1月),頁352。 註14: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628。 註15:朱匯森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26年7至12月》(臺北:國史館,1987年6月),頁268-269。 註16:莊義芳,〈海軍與抗戰〉,《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上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年9月3日),頁235。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一日 87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之戰略運用研析 沿江物資西移」17。 我軍為堅決抵抗,海軍乃於8月14日以 普安運輸艦沉於董家渡水道阻塞18,同時命 令海軍新艦監造室,趕製大量水雷將淞滬江 河一帶之紛歧港道予以封鎖,並將黃埔江劃 分為三道防線,各以水雷實施封鎖,以阻擊 日軍艦及阻止敵潛艦進入,增強陸軍防守力 量19。除此之外另派快艇及特攻人員襲擊日 艦與碼頭設施,造成日艦隊旗艦出雲號、運 輸汽艇受損以及日本陸軍所使用之浦東三井 碼頭炸毀,後日軍改由海軍碼頭登陸,我軍 又炸之。淞滬作戰期間我海軍以沉船、水雷 封鎖各港道及運用快艇實施奇襲作戰20,發 揮了阻絕日軍的效果,粉碎了其速戰速決、 三月亡華的妄想。 (二)江陰戰役 江陰位於長江南岸下游,為長江天然屏 障,我為保衛京畿之安全,亦必須扼守江陰 。當淞滬開戰後,我海軍完成長江下游航道 之航行標誌拆除工作。另因我海軍與日海軍 實力相差懸殊,軍事委員會下令完成江陰阻 塞作為,即由當時海軍部部長陳紹寬上將親 率艦隊赴江陰指揮,共計將老舊艦艇12艘、 徵招商輪23艘、躉船8艘自沉於江陰之航道 ,設置成固若金湯之封鎖線,並以平海艦、 寧海艦、應瑞艦、逸仙艦等主力艦艇扼守江 陰最前線,協同其他各艦艇拱衛首都21。民 國26年9月下旬由於日軍艦沿江西進之行動 受阻,遂派飛機沿江猛襲,我海軍犧牲慘烈 、兵力大損,至9月29日止平海艦、寧海艦 、逸仙艦等艦艇被炸沉、應瑞艦重損,連隨 後前來支援的健康艦及楚有艦亦陸續被炸沉 。然為能繼續對敵作長期抗戰,及避免敵機 之轟炸,另期予敵有效之打擊,遂決拆卸艦 砲並安裝於長江沿岸之要塞陣地以持續攻擊 溯江西進之日艦22。直至民國26年12月1日日 陸軍進抵江陰城,我要塞陣地補給路線遭斷 絕,海軍即決定毀砲後撤23。 二、第二階段之作戰(本階段之海軍作 戰包含馬當、湖口、田家鎮、葛店等戰役) (一)馬當、湖口戰役 自江陰失守後,馬當即成為我江防重地 ,為防止日軍進入長江中游的首要防線。其 作戰可區分為艦艇攻防、佈雷封鎖及海軍第 三艦隊之馬當要塞防禦戰24。民國26年12月 運用水雷阻塞港道建立馬當阻塞線,共計佈 雷800餘具。另擇馬當之娘山、牛山、雞公 背為要塞陣地,編配海軍砲隊,裝艦砲8尊( 射程約15,000公尺至數千公尺不等)。民國 27年3月27日日派飛機偵察馬當阻塞線25。民 國27年6月間,長江戰況吃緊,日海軍圖與 其陸軍相互策應,有進犯我馬當之勢,6月 註17: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5。 註18:包遵彭,《中國海軍史》(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5月),頁1018。 註19:《抗日戰史-全戰爭經過概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10月),頁281。 註20: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5。 註21: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年9月9日),頁275。 註22:《抗日戰史-全戰爭經過概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10月),頁282。 註23: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6。 註24: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年9月9日),頁277。 註25: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6。 88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26日日陸軍迂迴攻擊迫我馬當,形成遭敵包 圍之態勢,隨後馬當即淪陷。軍事委員會蔣 委員長曾電令海軍總司令陳紹寬,應對鄱陽 湖之阻塞及湖口艦艇之配備與作戰事宜,妥 籌準備。陳總司令奉令後即劃湖口為長江第 二道防線,共撥艦砲6尊26,先後佈雷900餘 具。7月4日敵艦迫進湖口時,我砲台已遭敵 機炸燬,且兵力單薄,無法與敵艦繼續作戰 ,乃於晚間毀砲突圍退出,損失慘重27。此 期間之海軍作戰阻絕日艦隊長達半年之久, 為我爭取到充裕時間,以從事保衛武漢之準 備工作。 (二)田家鎮、葛店戰役 田家鎮與葛店均為武漢外圍之重要地域 ,因武漢外圍並無險可守,若外圍不保,則 武漢即失去屏障,因此海軍劃田家鎮為武漢 之前衛,以葛店作最後防線,配以艦砲構成 要塞陣地,其中田家鎮安裝艦砲8尊、葛店 10尊,並編組砲隊防守28,另於田家鎮至葛 店之江面劃分4個主要雷區,先後佈雷1,500 餘具29,同時以田、葛兩地為我佈雷艦艇之 根據地,展開保衛武漢之佈雷前衛作戰。當 湖潯緊張之際,我海軍佈雷工作以田家鎮為 根據地,日企圖破壞我佈雷工作,即派遣飛 機狂炸阻撓我佈雷作業,其中崇寧、綏寧艦 於佈雷作業中先後遭炸沉,海軍遂於小艇上 裝設佈雷裝置,賡續實施佈雷游擊戰。民國 27年7、8、9三個月間,我佈雷艇直接遭敵 機炸沉者10艘,重損者5艘,由此知我海軍 作戰備歷艱辛30。9月18日敵犯我田家鎮砲台 ,27日清晨田家鎮陷入四面包圍中,28日敵 傾海、陸、空三軍之力進襲,田家鎮遂陷。 敵於10月22日以迂迴戰術包抄我葛店砲臺, 25日砲台補給線遭敵截斷31,我砲台決議後 撤。 三、第三階段之作戰(本階段之海軍作 戰包含荊河、湘河、第一、二次湘北會戰等 戰役) 自武漢棄守之後,長江下游已完全為敵 所控制,此時海軍抗戰又進入第三階段,此 階段之戰略為展開游擊戰,分段封鎖長江, 藉以加強川江防務,拱衛陪都重慶。計自民 國29年1月起,歷經城陵磯、湘北、川江諸 役,均能予敵重創。 (一)荊河、湘河戰役 當日軍全力注意武漢時,海軍總司令部 以城陵磯為荊、湘門戶,防務至為重要,我 海軍除於洞庭湖周邊地區設置砲台陣地,並 將洞庭湖及荊、湘河道佈雷封鎖,另再配備 艦艇以鞏固防務32。民國27年7月下旬起,日 機不斷空襲我軍艦艇,我海軍紛起奮勇還擊 ,惟因日機肆虐,我艦艇受創甚重,其中民 生、江貞、永績、江元等艦陸續受創。此期 間之戰役中以民國27年10月24日中山艦艦長 註26:《抗日戰史第五冊-華中地區作戰(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6月30日),頁138。 註27:《抗日戰史-全戰爭經過概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10月),頁316。 註28: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7。 註29: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年9月9日),頁281。 註30: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8。 註31:《抗日戰史-全戰爭經過概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10月),頁344。 註32: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3年9月9日),頁284。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一日 89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之戰略運用研析 薩師俊及官兵對日作戰之事蹟最為慘烈33。 (二)第一次湘北會戰 洞庭湖為進入湘省水道首要門戶,以日 軍海軍之實力而論,其艦艇活動範圍甚廣, 洞庭湖之防務配備,及湘江以北之防禦工事 ,若非事前有充分的準備,則敵艦航行所至 ,隨時將有被攻佔之危機,而我長沙之受到 威脅,更較敵任何軍略尤甚,為防止日艦溯 航,威脅長沙,因此海軍在此首先設置佈雷 隊七個隊,以曾國晟為隊長(後改為海軍第 一佈雷總隊部,仍下轄七隊,以陳宏泰為總 隊長),負責當方面之佈雷作戰任務34。自城 陵磯失守後,洞庭湖防務驟告吃緊,海軍除 立即再增佈雷外,另以船隻下沉阻塞,構成 一條堅固的封鎖線。民國27年9月日軍舉兵 南犯迫我長沙,是為第一次湘北會戰,我海 軍於湘陰以北佈雷2,000餘具,使日軍為避 水雷而分散登陸,造成力量不集中,首尾不 得兼顧,故遭我陸軍分段殲滅。由於我海軍 佈雷阻敵之戰略成功,使日海、陸軍無法協 同作戰,我陸軍免於腹背受敵,故有第一次 湘北會戰之勝利35。 (三)第二次湘北會戰 日軍自第一次湘北會戰慘敗後,我湘鄂 戰局逐漸好轉,在日軍發動第二次湘北湖沼 戰役之前,我海軍又再增佈雷,至民國30年 9月中旬,日海、陸軍兵分兩路,自岳陽出 動,陸軍任右翼、海軍任左翼,企圖衝入湘 江,以水陸會合包圍之勢,意圖進逼長沙, 我海軍於湘、沅兩江,搶佈水雷1,000餘具 ,然因我雷區堅固,使日海軍艦艇亦難突破 ,敵掃雷艦更因觸雷而沉沒,致使海軍攻勢 漸疲,陸軍雖有進展,因無法使海、陸兩軍 適時會合,接濟頻於斷絕,終歸失敗,造成 二次湘北大捷36。 四、第四階段之作戰 自武漢放棄後,我國政府機關集中於重 慶,建立戰時陪都。民國28年3月,我海軍 在湖北宜昌、巴東間成立宜巴區要塞第一、 二總台,同年10月在湖北巴東至四川萬縣間 成立巴萬區要塞第三、四總台,由第1艦隊 司令陳季良中將駐萬縣指揮。民國29年6月 日陸軍對我宜昌發動陸上迂迴戰術,使宜昌 為日軍所佔。民國30年10月我陸軍反攻宜昌 ,因我海軍要塞佈雷作戰發揮成效37,遂使 宜昌得以順利收復。 肆、抗戰期間海軍之戰略運用分 析 抗戰期間我海軍在既無空優、制海及在 物力無以為繼的極端惡劣環境下,以無私無 我精神,憑著劣勢裝備與血肉之軀,對敵展 開浴血奮戰。為防止日軍溯江西進,我海軍 當局乃集中力量,專事長江之防守,除了運 用沉船來封鎖長江水道各要域外,及深入敵 後,運用水雷攻擊敵艦,展開游擊作戰38; 註33: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9。 註34: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下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頁161。 註35: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80。 註36: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80。 註37:張其昀主編,《抗日戰史》第三十章海軍作戰(臺北:國防研究院及中華大典編印會合編,1966年),頁279。 註38: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下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頁1518。 90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還以克難的方式製造水雷,並在沒有佈雷艦 艇的情況下,採用人力佈雷,這些措施有效 的遲滯了日軍,其溯江西犯之計畫,難以實 現,使我陸上部隊能夠從容部署應戰,我軍 之「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得以充分發揮 作用,對開創國軍有利態勢,有決定性之影 響。 海軍在抗戰期間,雖然犧牲慘烈,但也 締造了輝煌的戰績。就戰果而言,以佈雷、 建立阻塞線及要塞作戰之績效最為顯著;以 下將我海軍對日抗戰之戰略運用逐一分析: 一、游擊佈雷作戰 海軍佈雷作戰,隨抗戰爆發即行展開, 在抗戰初期(滬戰以前)雖有海軍佈雷隊之編 組,但當時佈雷作戰僅是一種防禦性質,直 至海軍抗戰進入第二階段之後,始漸漸成為 海軍在抗戰中成長的一股新生力量;由防衛 性改為攻擊性,化被動為主動。日軍的飛機 雖能攻擊我軍的艦艇,卻無法消滅我此無形 的力量。我佈雷隊以平民身份進入敵後進行 工作,他們不避艱苦,不畏危險進行著工作 ,把所有日軍可資運用的水道,製造成為具 有攻擊性的封鎖線,使日軍寸步難行。抗戰 期間從事了淞滬佈雷作戰,江陰阻塞佈雷作 戰,以及太湖、馬當、潯湖、田葛、洞庭等 河川水道防禦佈雷作戰;佈雷工作艱苦而危 險,工作人員時有犧牲,為避免日軍注意, 佈雷工作多在夜間進行,無論淒風寒雨,佈 雷隊員均晝伏夜出,沿著水道沿岸,以之字 型方式逐步施放水雷。由於佈雷隊員不畏艱 苦的精神,造成日海軍極大的恐慌。更於民 國30年4月海軍總司令部奉軍事委員會蔣委 員長手令:以我海軍採用游擊佈雷,截斷敵 人水上交通,消耗敵人物資力量,較任何武 器,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並飭各戰區長官轉 飭各級部隊,對海軍佈雷人員,特別保護支 援,極盡表揚愛護之意。海軍官兵同感興奮 39。故我海軍當時在海空兵力劣勢且物力維 艱的惡劣狀況下,以堅苦卓絕、犧牲奮鬥的 精神,運用各種簡陋、克難的方式進行阻擊 敵軍的作戰。 二、建立江陰阻塞線 江陰為長江下游沿岸之一座小縣城,因 地勢險要,江面水道狹窄,惟地處要衝,成 為軍事上之重鎮,亦為長江出入口之鎖鑰。 由於江陰水道有地理上之優勢,且為日艦溯 江西進之必經之地,故我海軍即以此地做為 沉船阻塞之處40。由於戰前海軍實力相差懸 殊,海軍在抗戰初期時之任務,軍政當局定 為阻塞、封鎖、游擊突擊,民國26年8月11 日,海軍部長陳紹寬奉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 之命,親率領艦隊馳赴江陰要塞,一面備戰 ,一面進行阻塞作業,指揮海軍老舊艦艇通 濟艦等8艘,及徵用民船共計31艘,自沉於 江陰要塞,9月25日再派海圻艦等4艘在江陰 要塞後方自沉加強封鎖力度,總計在江陰水 道,共沉船隻計43艘,這即是舉世聞名的江 陰阻塞線。除了江陰外,同年12月12日東北 第3艦隊鎮海、永翔等8艘艦艇41,並徵商船 宏利輪1艘,沉於青島小港42,同時將砲艇海 註39: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下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頁506。 註40: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696-697。 註41: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735。 註42:陳降任,〈抗戰時期海軍壯烈犧牲力挽危局〉,《海軍軍官季刊》,第29卷、第4期,2010年11月,頁74。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一日 91 抗日戰爭中海軍作戰之戰略運用研析 鷗、海清等4艘沉於威海衛劉公島港口43,亦 是另一次封鎖作為。 三、艦砲要塞作戰 民國26年11月5日日軍登陸金山衛(位於 上海以南沿海、杭州灣內)後,上海戰局一 夕轉變,我國軍應戰略考量,決將放棄上海 ,紛向南京方面轉進,淞滬會戰至此終止。 軍事委員會為防止日軍溯江作戰及阻止日海 軍艦艇之進擊,特加強長江兩岸之防務,並 以執一字第1673號秘令海軍部將海軍艦砲拆 卸裝置於長江兩岸,組成砲隊與日海軍艦隊 作戰44。拆卸艦砲之艦艇計有平海、甯海、 楚有等24艘45,均為江陰阻塞線及滬戰期間 受損之艦船。後續因戰勢轉變依序建立太湖 、江陰、鎮江、湖口、馬當、田家鎮、武漢 、洞庭、宜萬等各區砲隊之要塞陣地46。雖 此作為不符海戰戰略原則,但因當時局勢所 為不得已之作法,且當時我陸軍部隊未配置 大口徑之遠程砲,海軍拆卸艦砲及運用當時 沉艦之兵力,組成砲隊,在戰術上實有重大 意義47。 四、製雷工作 抗戰期間,我國海軍之作戰任務定為遲 滯、阻礙日軍之進攻,再則因為經數次阻塞 自沉任務之後,使原本已經脆弱的兵力,更 是大受損傷,在武漢會戰之後,海軍將僅存 小型之內河艦艇調至內陸,此後海軍作戰主 要任務,為在各川、江水域之間佈雷,以對 付日本海軍艦艇。為適應作戰需要,於民國 27年改「新艦製造室」為「水雷製造所」, 專門製造水雷,水雷製造所最初設在上海, 以南市各廟宇做為臨時工場,因應後續作戰 最後遷移至湖南辰溪(現為辰谿)。水雷是江 海防禦之主要武器,此早為世界各國公認, 因為水雷封鎖比起沉船封鎖,時間迅速所費 亦廉,而且水雷具有攻擊能力,平均以0.5 浬寬、3浬長之封鎖水域計算,以水雷封鎖 ,需配備600具,每具價格在抗戰期間需400 元(以自制計算,如外購則需10倍價格),所 需費用才20餘萬元,而戰時每月之臨時軍費 僅1,000萬元,如此可知水雷封鎖、攻擊是 何等廉價,這是戰時海軍極力發展製造水雷 的主要原因。抗戰期間海軍所製造之水雷, 分為視發水雷、觸發水雷及漂雷三種,各水 雷功能及作用分述如下48: (一)視發水雷 亦稱固定水雷,簡稱為定雷,係將雷身 置於水下佈成固定陣地,候敵艦進入有效火 力範圍內,即發電轟炸,威力強大,且命中 率亦高,但缺點是必須配置監視哨發電攻擊 ,且要守軍絕對掩護,不然即失去作用。 (二)觸發水雷 係置於水下一定深度,將雷身半浮水中 ,以適合艦艇之深度為準,雷之下端繫有雷 墜,俾保持雷身一定之姿勢,可密集或疏散 配置,使敵艦一進入我警戒線之內,處處都 註43: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1月),頁578。 註44: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831。 註45: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835。 註46: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1月),頁585。 註47: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上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1月),頁834-835。 註48:朱瑞月編,《國民革命建軍史 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1月),頁585、683。 92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作戰研究 有碰觸爆發之虞,即使敵從事掃雷工作,亦 需費時多日,為防禦戰中最適用之水雷49。 (三)漂雷 體積較小,重量較輕,能隨波漂流,且 不易偵察,與固定水雷配合使用,攻守兼施 成效益著50。但除影響日軍艦艇活動外,亦 影響我軍艦艇於江河上之運動,較不易掃除。 由於我海軍因上述戰略指導及戰術作為 的成功,而阻絕了日軍作戰的企圖,遲滯了 日軍的攻勢行動,使其海、陸方面無法相互 配合攻略,而陷入長期苦戰,既達消耗、疲 困敵戰力之目的,又收動搖、瓦解敵戰鬥意 志之效果,更將日軍速戰速決之氣焰澈底熄 滅。 肆、結語 由世界歷史可知,海權的發達,對一海 洋國家之國防影響甚大,溯至雅典與斯巴達 之爭雄,波斯與希臘之交惡,羅馬與迦太基 之競霸,以至近代各國之戰爭,無不以海軍 之優略,為勝敗之基石。由此知,一國海軍 之強大,海權之發達,可造就其國家歷史, 左右其國運,實不可忽視之51。馬漢在海權 對歷史的影響中說:「國家興亡每基於海權 強弱,有強大海權,方能夠成為強大國家, 海權控制海峽、運河、島嶼及半島等地帶, 即可以控制陸權」,而發展海軍,即為海權 中海洋控制之重要部分。 八年抗戰期間,我海軍以劣勢的裝備, 對抗優勢的日本海軍,其形勢有如以卵擊石 52。然我海軍將士赤血丹心、效忠國家、領 袖、忠義冒死,以老舊的艦艇、土製的水雷 、原始的方法與強我數十倍的敵人周旋,毫 不氣餒、畏懼,奮戰到底,終能予敵以重創 ,打破了敵「速決戰略」的企圖,而導致日 本最後的失敗。此種堅毅的抗戰精神,乃是 我中華民國海軍最珍貴與值得驕傲的傳統, 更需後進者繼承與發揚。 作者簡介: 馬煥棟中校,海軍官校86年班,國防大學 海軍指揮參謀學院98年班、海院研究班98 年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現服務於海軍濟陽軍艦。 註49: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下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頁1291。 註50: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下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頁1293。 註51:柳永琦編,《海軍抗日戰史(下冊)》(臺北:海軍總司令部,1994年6月),頁1515。 註52:莊義芳,〈海軍與抗戰〉,《抗戰勝利四十週年論文集(上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年9月3日),頁247。 92 海軍學術雙月刊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本文档为【6-抗日戰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65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3-11-12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