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张建红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张建红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张建红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3 张建红 J . Paul Elhorst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模块数据和空间计量学的方法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地 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的各种政策体制因素和经济因素。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的 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 ,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 具体而言 ,工资体制、对外开放、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 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张建红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3 张建红 J . Paul Elhorst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模块数据和空间计量学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地 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的各种政策体制因素和经济因素。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的 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 ,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 具体而言 ,工资体制、对外开放、所有制改革、地方保护、教育水平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对地 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地区工资  非均衡  政策制度  市场机制 3  张建红 ,云南财经大学 ,荷兰 Groningen 大学 ,邮政编码 :650221 ,电子信箱 :J . Zhang @rug. nl ;J . Paul Elhorst ,荷兰 Groningen 大 学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 ,荷兰 Groningen 大学 ,英国 Durham 大学。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修改建议 ,文责自负。 一、引  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们的广泛重视。均 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模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西部大开发 ,再到目前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从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战略转变符合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图 1  中国 Gini 系数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的数据计算。 然而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向均衡发展模式转变 ,区域经 济发展的不均衡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 (参见图 1) 。由此可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非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唯一影响因素。国内外 的学者已经对区域人均 GDP 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因素做了广泛的实证研究 (王晓鲁、樊刚 ,2004 ; Fujita ang Hu , 2001 ; Zhang and Felminham , 2002 ; Zhang and Zhang , 2003 ; Sun and Parikh , 2001 ; Buckley , 2002 ; Jones and Li , 2003) 。其结果显 示 ,开放政策、地理条件、经济周期和国内投资等因素对人均 GDP 发展非均衡有影响。这些研究对 于我们认识中国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有很大的帮助。但前人的研究很少涉及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 另一个重要方面 , 即区域工资水平的不均衡及其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各地区居民的收 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慢。区域之间 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对比分析省际非均衡指标 ,尽管工资的地区非均衡水 平比人均 GDP 的地区非均衡水平低 ,但工资的地区非均衡的增长却比人均 GDP 的地区非均衡的增 长更为显著 (参见图 1) 。地区劳动者收入的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如何科学地调控区域差异促进地区收入的均衡发展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完 成这一任务 ,首先必须清楚有哪些因素影响地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本文根据 1980 — 26 张建红等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2002 年的分省数据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地区工资水平及地区工资非均衡的影响因 素。本文将回答两个主要的问题 : (1) 什么是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是政策因素还是经济 因素 ,或两者兼有 ? (2)在这些因素中 ,哪些因素对地区工资非均衡的贡献较大 ? 二、地区工资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在经济增长文献里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Kuznets (1955) 用倒 U 型来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 平等的关系。他认为在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相伴随 ;然而当收入水 平达到一定程度后 ,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这一理论对上世纪 80 年代“让一部分 地区先富起来”的地区倾斜发展战略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 确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对地区收入的不均衡产生了推动作用。在转型经 济研究的文献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通常伴随着地区收入差异的增长 (Milanovic , 1998) 。在区域科学的文献里 ,边缘地带的相对落后与及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离散过程的假设十分 普遍 (Myrdal , 1957 ; Hirschman , 1958 ; Krugman , 1991 , 1993 ; Venables , 1996) 。然而大量的理论和实 证研究却证实了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的发展是趋同的过程 (Solow , 1965 ; Ying , 2000) 。 就中国的区域发展的非均衡研究而言 ,文献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的分析。第一 ,如何衡量和认 识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和地区生产总值 (或者说地区收入) 的非均衡。第二 ,区域经济增长的非 均衡和地区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工资差异的政策制度因素和经 济因素。政策制度因素主要包括转型过程中的工资体制、对外开放、企业体制改革和地区保护。经 济因素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一)工资体制的变化及其对区域工资差异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 ,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 99 % ,绝大部分就业人员是在国营企事业单位工 作。国营企业职工的工资、退休金、医疗费用以及其它福利完全由国家统一的工资等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决定。 工资等级的高低因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技术复杂程度和劳动条件来决定。同时地区之间 的工资水平也有差异 ,中央根据地区的物价水平、区域发展计划以及相关的人事管理体制将全国分 为 11 类地区的工资标准。地区工资类别越高的地区享受到的工资水平也越高。这一体制被称为 地区工资类别制度 (陈少平 , 1992) 。由此可见 ,改革之前工资水平主要是与工资级别和地区类别 有关 ,而与劳动生产力和劳动业绩无关。但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 1985 年和 1993 年等几次大的工资 体制改革 ,中国工资体制经历了很大的变动。1985 年企业工资改革引入市场机制 ,使企业的工资 水平与劳动绩效和劳动生产力逐步挂钩。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的职工得以享受较好的工资待遇。 1993 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 ,建立起了正常增资制度、地区津贴制度和奖励制度 , 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同时中央允许各地运用地方财力安排一些工资性支 出 ,用于缩小与当地企业工资水平的差距。通过这两次改革 ,地区工资类别制度的作用逐渐萎缩 , 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加强 ,从而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因素也逐渐从政策因素转向经济因素。从图 2 我们可以看到地区工资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经过两次改革以后有了显著的提高。 根据对地区工资类别制度的理解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 :地区工资类别制度对于地区工资有显著影响 ,地区工资级别与地区工资有正相关关系。 (二)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工资差异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认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 ,贸易自由可以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提高效率、获取技术等等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 域收入的增加 (Helpman and Krugman ,1985 ;Rodrik ,1988)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伴随直接投资而 来的资本、技术、税收收入、生产力外溢等因素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 (De Mello , 36 2006 年第 10 期 图 2  地区工资水平与地区人均 GDP的相关关系   资料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的数据计算。 1997) 。根据这些理论 ,我们可以推断开放程度 越高的地区工资水平也越高。然而 ,根据传统 的贸易理论 ,对外开放给相对落后地区带来了 较好地发挥其比较优势的机会 ,比如丰富的劳 动力资源。结果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得到较 大的提高 ,区域收入水平差异缩小 (Dunn and Mutti ,2000) 。这就是 Heckscher2Ohlin 贸易理论 的要素价格趋同定理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同时 ,直接投资也会有相似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的时候 ,工资水平是 一个决策因素 ,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跨国公 司首先会选择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一理性 选择有助于提高低工资区的工资水平 ,从而缩小区域间工资水平的差异。从这些理论分析中我们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区域工资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区域工资水平差异的减 少。由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 H2 :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有利于区域工资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区域工资水平差异的减少。 (三)所有制改革对地区工资差异的影响 尽管有大量的文献讨论了所有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但是却很少有人研究其对区域工资 收入水平的影响。中国的所有制改革不像东欧转型经济那样从一开始就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 而是 允许新的企业选择新的所有制形式 (私有制企业 ,外资企业等等)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 ,相应地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在中国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中 ,国有工业企业固 定资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自改革初期的 80 %以上 ,降至 1990 年的 6611 % ,再降至 2002 年的 4314 %。① 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增长迅速 ,而且非公有企业的绩效明显地高于国有企业。研究表明 , 国营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明显低于和滞后于非国营企业 (Jefferson et al , 2000 ; Laurenceson and Chai 2000) 。非公有企业 ,包括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一直发展很好 ,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World Bank ,2000 ;Cairncross and Lin , 1993) 。从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 ,中国所有 制改革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 ,东部地区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快。这一差异 可能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地区工资收入的差别。有研究表明私有化的过程伴随着地区工资收入 的非均衡发展 (Ho et al , 2002)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 ,中国的城市收入水平差异随着国营经济的比 重的降低而增大 (Xu and Zou , 2000) 。总结以上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的假设。 H3 : 工资水平与非公有经济的比重成正相关关系 ,并且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对地区工资的非均 衡有促进作用。 (四)地方保护主义对区域工资差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由于产品和劳动力的可移动性 ,一个区域的工资水平很可能受相邻区域 的工资水平的影响。例如 ,当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高于相邻地区时 ,劳动就会向这一地区移动 ,使 这一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增长 ,从而抑制了这一地区的工资增长速度 ;而相邻地区由于劳动力向外流 失 ,劳动力供给减少 ,从而使这一地区的工资水平上升。这一现象在空间科学里被称之为空间相互 依赖和扩散作用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diffusion effect) 。 46 张建红等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 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4》表 622 中的数据计算。 长期以来 ,中国具有地方保护的历史 ,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改革初 期 ,地方保护的内容主要是阻止本地资源的外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 ,地 方保护从以保护当地资源为主变为以保护当地市场为主 ,以各种方式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 同时地方保护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也受到高度保护。例如 ,有些地方政府利用对户 籍、劳动力管理等措施限制外地及农村劳动力进入本地就业。中央政府意识到这种地方保护主义 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障碍 ,采取了一些措施消除地区保护主义。例如 1993 年颁布的反非法竞 争法和其它法规明确禁止地方贸易壁垒 ,提倡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2004 年施行的行政许 可法明确禁止个别地区以政府规章或决定的形式 ,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在本地销售。尽管地方保 护仍以多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但地方保护严重程度呈逐步减轻之势。① 因此 ,我们假设空间 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逐步得以实现。 另一个抑制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的户籍制度。1958 年建立的户籍制 度与当时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一脉相承。在这一制度下居民必须在其户口登记的地方 (通常是其 出生地)居住和工作 ,任何形式的移民都受到严格的控制 ,尤其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改 革开放以来 ,中央和地方颁发了一系列的法规 ,逐渐放松了对移民的严格限制 ,促进了劳动力在地 区间和产业间的流动。这一改变也会使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逐步得以实现。 根据这两方面的分析 ,我们提出本文的第四个假设。 H4 :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对区域工资水平的非均衡有抑制作用。 (五)经济因素对区域工资差异的影响 除了以上因素外 ,各种经济发展因素也会影响区域的工资水平。例如 ,教育水平 ,这是劳动经 济学工资函数中最基本的变量。教育水平较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高 ,而高劳动力成本直接导致高 工资水平。其次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这是增长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两者的相对丰富 程度直接影响这两个要素的相对价格。在资本相对丰裕的情况下 ,劳动力工资相对较高 ;在劳动力 相对丰裕的情况下 ,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再次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 施也会影响工资水平。在产业结构较为先进和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地区容易产生聚集效应 ,有利于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从而使工资水平相应提高。综合以上的观点 ,我们提出第五个假设。 H5 :地区工资水平与地区教育水平、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 本文采用劳动力需求线性函数对相关变量进行分析。这一函数包括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 ,如 资本、劳动和技术。这是由于在劳动力供给一定的前提下 ,劳动力的价格主要是由劳动边际效益决 定 ,劳动边际效益可以从总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导出。根据前一部分的分析 ,我们将这一理论模型 扩展为本文的工资函数 : wit = a0 + a1 Wagec it + a2 FDIit + a3 Trade it + a4 Private it + a5 Capital it + a6 Empl it + a7 EDU it + a8 Stru + a9 Infra it +εit (1)   上式中 i 表示省份 , t 表示年。w 表示工资水平 ,本文采用 1978 年的不变价格。Wagec 表示地 区工资级别。由于全国每一个省市都有很多县 ,每一个县又有不同的地区工资级别 ,我们采用全省 56 2006 年第 10 期 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对“地区之间经济联系障碍的调查问卷”非企业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结 果日前揭晓 ,调查结果显示 ,20 多年来 ,地方保护严重程度呈逐步减轻之势 (《新华文摘》2004 年第 19 期) 。 的平均级别。FDI表示直接投资 ,用直接投资存量① 与 GDP 的比值衡量。Trade 表示对外贸易 ,即 贸易额与 GDP 的比值衡量。Private 表示非公有经济 ,用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比衡量。Capital 表示资本存量 , ② 即资本存量与 GDP 的比值。Empl 表示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EDU 表示教育水 平 ,用中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与人口的比值来衡量。Stru 表示产业结构 ,用第三产业的比重表 示。Infra 表示基础设施 ,用铁路密度表示。 从函数 (1)可以看到 ,除了生产函数中常见的资本和劳动力以外 ,我们引入了本文将要检测的 与政策制度相关的四个变量 :直接投资、对外贸易、非公有经济和地区工资级别。同时为了检测其 它客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保证模型估计的无偏性 ,我们引入了三个与工资水平有关变量 ,即教育水 平、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 除此之外 ,我们需要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 ,即经济活动的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如果空间 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存在 ,则模型 (1)中的εij不是随机变量。为此 ,我们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 法对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进行验证。首先我们假设有空间自相关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的存 在 , 即数量的相似性与地理位置的相似性有关联关系。基于这一假设 ,我们引入下面纠错项 : εit = λ∑ n j Wijεjt + μit (2) 其中λ表示空间自相关系数 ,其数值在 - 1 到 + 1 之间 ,如果λ显著 ,说明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 用存在 ,即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受其附近地区的工资水平的影响。如果λ为正 ,说明一个地区的 工资水平由于相邻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如果λ为负 ,说明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由于相邻 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而降低。Wij表示 i 和 j 两地的空间关系 , 本文运用各省之间的相邻关系来构 建 Wij 。如果 i 省和 j 省相邻 , Wij为 1 ;如果不相邻 , Wij为 0。μit为随机变量 ,即μit~N (0 ,σ2 ) 。 (二)模型估计 本文运用 Elhorst (2003)创建的方法对 (1)和 (2)式中的参数同时进行估计。这一方法的优点是 将模板数据 (panel data) 模型中的时间和地区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延伸到空间计量模型中。③ 模型 考察的样本期间为 1980 —2002 年 ,考查的对象是大陆 29 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和重庆因为没有连 续 23 年的数据而没有被列入。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直接投资的 数据来自外经贸部各年的《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年鉴》。 进行模型估计时 ,我们将样本分为两个期间 ,1980 —1990 年和 1991 —2002 年。这样分段的理 由是 :第一 ,分段估计可以检测不同时期各个变量的不同表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 ,一 些经济变量的作用会逐渐凸现出来 ,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也会不断加强。第二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 ,国家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1 —1985 年) 和第 七个五年计划 (1986 —1990 年) 侧重于鼓励和扶持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 ,第八个五年计划 (1991 — 1995 年)开始重视区际之间的互动发展 ,并将中西部地区纳入发展计划。到了第九个五年计划 (1996 —2000 年)和第十个五年计划 (2001 —2005 年) 期间 ,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转向扶持中西部地区 的发展。将样本分为 1980 —1990 年和 1991 —2002 年两个期间 ,能够比较合理地检测区域战略发展 带来的变化。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后 ,我们将对地区工资的非均衡按解释变量进行分解分析。根据 Von 66 张建红等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 ② ③ 本文只运用时间固定效应的方法 ,而没有同时引入地区固定效应的方法。主要的原因是在我们所估计的关键变量中 , Wagec 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如果引入地区固定效应 ,就无法对该变量进行估计。 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 Zhang and Zhang(2003) 。 直接投资存量的计算方法参见 Zhang and Zhang(2003) 。 Witzke (1984)的研究 ,我们将工资的 GINI系数分解到各个解释变量。具体方法如下 : G( w) = ∑ 9 i = 1 ai PG( Xi ) (3)   其中 G( w)表示工资的 GINI系数 , PG( Xi ) 表示各解释变量的 Pseudo GINI 系数 ,αi 表示 (1) 式 的参数估计值。  表 1 对模型 (1)和 (2)进行估计的结果 年份 1980 —1990 年 1991 —2002 年 1980 —2002 年 系数 t 值 系数 t 值 系数 t 值 Wagec 15. 5133 6. 37 15. 41 1. 69 10. 523 2. 29 FDI - 0. 6433 - 5. 75 - 0. 3333 - 7. 23 - 0. 2933 - 8. 90 Trade 0. 4633 5. 28 0. 5433 6. 22 0. 4133 6. 80 Private 0. 82 0. 70 4. 7433 12. 34 5. 2333 19. 27 Capital 0. 0933 7. 86 0. 133 2. 52 0. 1433 6. 17 Empl 0. 00 0. 15 - 0. 01 - 0. 08 0. 01 0. 19 EDU 0. 56 1. 65 2. 7733 3. 10 2. 3933 4. 98 Stru - 0. 17 - 0. 97 0. 46 0. 70 0. 23 0. 71 Infra - 1. 2533 - 2. 95 0. 09 0. 09 - 0. 91 - 1. 51 λ - 0. 01 - 0. 61 0. 0533 3. 01 0. 0433 3. 40 R2 0. 719 0. 904 0. 929 调整后的 R2 0. 701 0. 898 0. 925   注 : 3 3 和 3 分别表示在 1 %和 5 %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 1 对模型 (1)和 (2) 进行估计 的结果可以看出 , 地区工资类别制度 与地区工资水平在 1980 —2002 年 和 1980 —1990 年的 样本期间是显著地 正相关 ,其显著性 水平分别为 5 %和 1 %。这一结果支 持了本文的假设 1 ,即地区工资类别 对于地区工资有正 相关关系。但在 1990 —2002 年的样 本期间 ,地区工资 类别制度与地区工 资水平的相关性不 显著。这说明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旧的工资政策的作用已经不显著。直接投资在三个样本期间都 显示出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本文的假设不相符。对外贸易在三个样本期间都显示出显著的正相 关。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2。非公有经济在 1980 —2002 年和 1991 —2002 年样本期间都显示 出显著的正相关 ,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3。但该变量在 1980 —1990 年样本期间不显著 , 这说明非公 有制经济对地区工资的影响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还不是很显著。空间自相关系数在 1980 —2002 年和 1991 —2002 年样本期间显示出十分显著的正相关 ,但在 1980 —1990 年的样本期间为不显著的负相 关。这说明区域工资水平的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才显示出来。这一 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4。教育水平在 1980 —2002 年和 1991 —2002 年样本期间显示出十分显著的 正相关 ,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5。教育水平在 1980 —1990 年的样本期间不显著 , 这说明教 育水平对地区工资的影响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还不是很显著。资本投入在三个样本期间都显示出显 著的正相关 ,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5。其余的变量 ,如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投入在三个样本期 间都不显著。 表 2 是将工资的基尼系数按解释变量进行分解分析的结果。从分解的结果来看 ,投资存量和 地区工资类别制度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对工资差异的贡献最大 ,两项相加超过 60 %。但这两个变量 的贡献随时间迅速降低 ,到了 90 年代末 ,这两个变量的贡献只剩下 4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非公有经济 ,在 80 年代初对工资差异几乎没有贡献 , 但自 1998 年以后 ,其贡献超过 70 %。教育水 平对工资差异的贡献尽管随时间有所下降 ,但在整个期间都十分显著。对外贸易的贡献比较突出 76 2006 年第 10 期 并随时间迅速增长 ,但 1996 年以后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 ,直接投资对工资差异的贡献不仅不 显著 ,而且起着减小差异的作用。这一作用在 90 年代后期表现十分突出。剩余的两个变量 ,产业 结构和基础设施对工资差异的贡献不是十分显著。 表 2 对地区工资差异的来源分解 Wagec FDI Trade Private Capital Empl EDU Stru Infra 1980 0. 31 - 0. 01 0. 13 0. 00 0. 36 - 0. 01 0. 21 0. 05 - 0. 06 1981 0. 25 - 0. 01 0. 10 0. 00 0. 46 - 0. 01 0. 21 0. 04 - 0. 05 1982 0. 24 - 0. 02 0. 11 0. 00 0. 49 - 0. 01 0. 19 0. 04 - 0. 05 1983 0. 26 - 0. 03 0. 11 0. 00 0. 49 - 0. 01 0. 19 0. 04 - 0. 05 1984 0. 24 - 0. 04 0. 15 0. 02 0. 37 - 0. 01 0. 24 0. 06 - 0. 04 1985 0. 21 - 0. 03 0. 17 0. 06 0. 44 0. 00 0. 16 0. 03 - 0. 03 1986 0. 19 - 0. 02 0. 20 0. 06 0. 37 0. 00 0. 22 0. 03 - 0. 04 1987 0. 16 - 0. 04 0. 26 0. 05 0. 38 0. 00 0. 20 0. 03 - 0. 03 1988 0. 18 0. 01 0. 23 0. 07 0. 43 0. 00 0. 11 0. 01 - 0. 04 1989 0. 15 0. 01 0. 18 0. 06 0. 44 0. 00 0. 21 0. 00 - 0. 05 1990 0. 12 - 0. 05 0. 28 0. 16 0. 31 0. 00 0. 20 0. 04 - 0. 04 1991 0. 10 - 0. 03 0. 32 0. 22 0. 25 0. 00 0. 15 0. 03 - 0. 04 1992 0. 08 - 0. 09 0. 37 0. 34 0. 17 0. 00 0. 16 0. 02 - 0. 04 1993 0. 05 - 0. 08 0. 28 0. 46 0. 15 0. 00 0. 16 0. 02 - 0. 04 1994 0. 03 - 0. 04 0. 36 0. 38 0. 13 0. 00 0. 16 0. 02 - 0. 04 1995 0. 02 - 0. 14 0. 35 0. 56 0. 08 0. 00 0. 15 0. 02 - 0. 03 1996 0. 02 - 0. 16 0. 30 0. 62 0. 08 0. 00 0. 15 0. 02 - 0. 03 1997 0. 01 - 0. 16 0. 28 0. 68 0. 06 0. 00 0. 13 0. 02 - 0. 03 1998 0. 02 - 0. 19 0. 25 0. 70 0. 07 0. 00 0. 15 0. 02 - 0. 03 1999 0. 00 - 0. 14 0. 21 0. 78 0. 03 0. 00 0. 11 0. 01 - 0. 02 2000 0. 01 - 0. 10 0. 21 0. 75 0. 03 0. 00 0. 11 0. 01 - 0. 02 2001 0. 01 - 0. 10 0. 19 0. 76 0. 03 0. 00 0. 12 0. 01 - 0. 01 2002 0. 01 - 0. 08 0. 18 0. 76 0. 03 0. 00 0. 11 0. 01 - 0. 01 平均 0. 12 - 0. 06 0. 22 0. 31 0. 26 0. 00 0. 17 0. 03 - 0. 04 四、讨  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的非均衡发展不仅受转型过程中的政策和制度的 影响 ,同时西方经济学验证过的一些经济因素也逐渐开始产生作用。这说明中国的非均衡发展具 有十分典型的转型经济的特征 ,既有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科学地认识这些影响 因素对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我们看到 以下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一 , 地区工资类别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工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随着 市场机制的引入 ,这一政策作用已经逐渐消失。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这一政 策变量已经不显著。这一结果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证实了 1985 年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 1993 年国 家机构与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已经打破了高度集中的人事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并逐渐将中国的工资制度推向 86 张建红等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市场。原有的地区工资政策作用逐渐消失。因此在调节地区差异时应该重视市场作用。 第二 , 对外贸易促进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对 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 ,这符合前面提到的贸易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但 是对外贸易并没有使工资水平差异减小 ,所以自由贸易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的作用并没有反映出 来。这一结果并不奇怪 ,因为促使要素价格趋同机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 而本文所研究的贸易是各省市区的对外贸易 ,而非各省市区之间的贸易。因而对外贸易对发达地 区的影响大于欠发达地区 ,从而使差距扩大。因此 ,加大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积极利用其 比较优势促进其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策略。 第三 , 直接投资与地区工资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 而且直接投资有减小地区工资水平差 异的作用。这一结果的前半部分与本文的假设正好相反 , 后半部分则支持本文的假设。我们认为 出现负相关的原因主要因为直接投资与工资的关系是双向因果关系 , 其相关关系的正负因因果方 向而异。一方面 ,工资影响直接投资。如果两个地区其它条件相同 ,外商在选择投资地点时总是会 选择工资相对较低的地区。本文在对直接投资与地区工资的相关关系进行估计时 ,已经控制了其 它因素的影响 ,因此负相关关系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另一方面 ,直接投资影响也会影响地区工资 水平。由于外资企业的工资一般会高于其它企业 ,因而投资反过来会使地区工资水平提高。但在 模型里我们引入另一个变量 ,非公有经济。外资企业属于非公有经济的一部分 ,所以直接投资对工 资在这个方面的影响作用可能有一部分被非公有经济所概括。但总的来说 ,该研究结果告诉我们 直接投资并非总是偏好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也会从中受益。结果是直接投资对地区工资收入的 不均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四 , 非公有经济对地区工资的影响在上世纪 80 年代不十分明显 ,但 90 年代 ,其影响表现得 十分突出。非公有经济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地区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 展。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 ,但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在全国各地十分不一致。 从前面实证研究的结果看 ,所有制改革的不均衡发展是造成地区工资不均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 素。因此 ,加快低工资地区的所有制改革是促进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五 , 工资的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在上世纪 80 年代并不明显 ,但 90 年代以后这一扩散 作用已经明显地反映出来。这说明过去的计划经济 ,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户籍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空 间相互依赖和扩散作用的发挥。但到了 90 年代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地方保护主义的 减弱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 ,空间相互依赖和扩散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因此 ,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控制 地方保护主义有利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均衡发展。 第六 , 劳动投入在我们的分析结果中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影响并不显著。 这一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很大 ,劳动力几乎处于无 限供给状态。由于工资的刚性 ,工资水平不会因劳动力供给增加而降低 ,同时由于劳动力的巨大供 给潜力 ,工资水平也不会因为需求增加而提高。第二 ,中国对就业劳动力的统计主要限于规模以上 的企业 ,对规模以下的企业的就业没有连续的统计。本文所用的就业量是指规模以上企业的就业 量 ,因此没能完全反映劳动力的实际供给。 第七 , 资本投入和教育水平对地区工资水平有着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后一时期的相关 系数比前一时期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资本投入和教育水平对地区工资水平有明显的影响 ,而且 越到后期的影响越大。同时 ,资本投入和教育水平对地区工资发展的不均衡发展有十分显著的贡 献。但这两个变量的贡献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一实证结果一方面说明投资和教育是工资水平非 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西部开发以及提高落后 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发展战略开始起作用。 96 2006 年第 10 期 五、结  论 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 ,本文在一个模型里同时考察了影响地区工资水平及非均衡发展 的各种政策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前面实证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 过去旧的政策体制 ,如工资体制和地方保护政策对地区工资水平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并 对地区工资的非均衡有显著的贡献 ,但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些旧的政策体制的作用在逐步 减弱。与此相反 ,市场机制的作用却在逐渐地提高。一些经济因素 ,如资本投入和教育水平 ,对地 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一些新的发展 战略对地区工资的特征产生了相应的作用。例如 ,国家的地区发展战略从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 发展模式的转变 ,使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得到加强 ,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结果这一新的 战略使得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展得到一定的抑制。 第二 , 改革开放的各种政策措施使中国在对外贸易、所有制结构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 化 ,这些发展和变化对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由于改革步伐的不一致 ,这些 变化 ,尤其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强烈地促进了地区工资的不均衡发展。然而 ,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 要方面 ,即直接投资 ,却有利于地区工资的均衡发展。 这两方面的结论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即从地区工资水平的角度来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 用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积极引进外资 ,加快落后地区的对外开放和所有制改革的步伐 ,提高 落后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教育水平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本文通过对各种影响非均衡发展的因素进行数量分析 ,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但是还有一 些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 ,本文只对工资水平与直接投资进行了相关分析 ,而从理 论上来讲 ,工资水平与直接投资之间可能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研究这一双向因果关系具有重要 的政策意义。此外 ,本文只对全国性的政策因素进行分析 ,而对地方政策差异及其影响没有进行进 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陈少平 ,1992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 王小鲁、樊纲 ,2004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第 1 期。 Buckley , P. J . , 2002 ,“FDI ,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Economic Growth : Panel Data Evidence from China”,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11 (1) :1 —28. Cairncross , A and Lin , C. Z. , 1993 ,“The Private Sector that is Driving China”, Financial Times , 8 Jan. De Mello L. R. Jr. , 1997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 : A Selective Surve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4 (1) : 1 —34. Dunn , R. and Mutti , J , 2000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Elhorst J . P. , 2003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s”, 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 (26) : 244 —267. Fujita , M. and Hu , D. ,2001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 —1994 :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5 (1) : 3 —37. Gustafsson , B. and Shi , L. , 2002 ,“Income Inequality Within and Across Countries in Rural China 1988 and 1995”,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9 (1) : 179 —204. Helpman , E. and Krugman , P. , 1985 ,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IT Press , Cambridge MA. Hirschman , A. O. , 1958 ,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Ho , S. P. S. , Dong , X. , Bowles , P. , MacPhail , F. , 2002 ,“Privatization and Enterprise Wage Structures during Transition : Evidence from Rural Industry in China”,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0 (3) : 659 —688. Jefferson , G. H. , Rawski , T. G. , Wang , L. and Zheng , Y. , 2000 ,“Ownership , Productivity Change ,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8 : 786 —813. 07 张建红等 :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Jones , D. C , Li , C and Owen , A.L. , 2003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er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4 (2) : 186 —200. Krugman , P. , 1991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 : 183 —199. Krugman , P. , 199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Theory and Location Theor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 (2) : 110 —122. Kuznet , S. ,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 : 1 —28. Laurenceson , J . and Chai , J . C. H. 2000 ,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hinapis State2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9 : 21 —39 , Milanovic , B. , 1998 , Income , Inequality , and Pover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to Market Economy , Washington , DC: The World Bank. Myrdal , G. , 1957 ,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 London : Duckworth. Rodrik , D. , 1988 ,“Closing the Technology Gap : Does Trade liberalization really help ?”NB ER Working Paper , No. 2654. Solow , Robert M. , 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 (1) : 65 —94. Sun , H. and Parikh , A. , 2001 ,“Exports ,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FDI)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Regional Studies 35 (3) : 187 —196. Venables , A.J . , 1996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and Trade Performance”, Oxford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2 (3) : 52 —60. Witzke , H. von. , 1984 ,“A Model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e : Theory and Evidence”,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1 : 63 —85. World Bank , East Asia & Pacific Region , Energy & Mining Sector Unit , 2000 ,“The Private Sector and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Discussion Paper , no. 406. Washington , D. C. : World Bank. Xu , L. and Zou , H. , 2000 ,“Explaining the Chang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11 (2) : 149 —170. Ying , L. , 2000 ,“Measuring the Spillover Effects : Some Chinese Evidence”,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79 (1) : 75 —89. Zhang , Q. and Felmingham , B. , 2002 ,“The Role of FDI , Exports and Spillover Effect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8 (4) : 157 —78. Zhang , W. , 2001 ,“Rethinking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Economics of Planning 34 (1 —2) : 113 —38 Zhang , X. and Zhang , K. H. , 2003 ,“How Does Globalisation Affect Regional Inequality Within a Developing Country ?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9 (4) : 47 —67. 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 : 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 Zhang Jianhong1 ,2 ,J . Paul Elhorst2 and Arjen van Witteloostuijn2 ,3 (1 :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2 : Groningen University ;3 :Durham University) Abstract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labor incom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building up a harmonized society. By using panel data and spatial econometrics techniques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determinants of wage level and wage inequality across Chinapis provinces since the commencement of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ness. The empirical analyses reveal a typical two2fold feature of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he market mechanism starts to exert its function , while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 changes have
本文档为【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张建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414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2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3-11-08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