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宋朝龙 赵卯生 编写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42 目 录 第一讲 《共产党宣言》 ......................................................................................................................... 744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 宋朝龙 赵卯生 编写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42 目 录 第一讲 《共产党宣言》 ......................................................................................................................... 744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 744 一、《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 744 二、《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渊源 ............................................................................................. 744 三、《共产党宣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 ......................................................................... 745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 ............................................................... 746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作用。 ................................................................................... 746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资本主义 ..................................................................................... 747 一、资产阶级的新变化 ........................................................................................................... 747 二、 雇佣劳动者阶级的的变化 .............................................................................................. 747 三、中间阶层的变化 ............................................................................................................... 748 四、否定《共产党宣言》的若干理论 ................................................................................... 748 五、《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结论仍然正确 ............................................................................. 749 六、《共产党宣言》的发展机遇 ............................................................................................. 749 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 ....................................................................... 749 一、资本主义的进步给人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 750 二、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和物化。 ....................................................................................... 750 三、“自由人联合体” ............................................................................................................... 750 第二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751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751 二、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 ........................................... 751 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 751 四、学习马克思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断。 ....................................................... 752 第三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 753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 753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革命与世界历史 ............................................................................................... 753 一、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指向 ............................................................................................... 753 二、共产主义革命与世界历史 ............................................................................................... 753 第四讲 《反杜林论》(节选) ............................................................................................................. 755 一、学习恩格斯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深刻认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 755 二、学习恩格斯关于平等问题的论述,充分认识无产阶级平等观与资产阶级平等观的根本 对立 ........................................................................................................................................... 755 三、学习恩格斯关于自由问题的论述,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 755 第五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757 一、社会的结构 ....................................................................................................................... 757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 757 三、社会发展的图景 ............................................................................................................... 757 第六讲 《新民主义义论》(节选) ....................................................................................................... 758 一、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 758 二、新民主主义与民族资产阶级 ........................................................................................... 758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43 三、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 759 四、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 ....................................................................................................... 759 五、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 759 第七讲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 ................................................................. 760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纲领 ................... 760 二、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理论,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 760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遵循民主的原则解决人民内部思想性质的问题 ................................................................................................................................................... 760 第八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节选) ......................................................... 761 一、正确认识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 761 二、正确认识发扬民主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 761 第九讲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 762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762 二、破除思想禁锢,大胆改革开放 ....................................................................................... 762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 763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763 第十讲 《“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专题讲座》 ..................................................................... 764 第一节 运动的私有制代替凝固的私有制 ................................................................................... 764 第二节 经济控制代替超经济强制 ............................................................................................... 765 第三节 劳动分工的发展成为资本积累的途径 ........................................................................... 767 第一章 马克思对 19 世纪中期世界历史结构的分析(2 学时) ...................................................... 769 第一节 欧美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中心外围结构 ........................................................................... 769 第二节 马克思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理论(1 学时) ............................................................ 769 第二章 19 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资本帝国主义的转变(3 学时) ............................................... 771 第一节 欧美民族国家体系转变为殖民争霸的帝国主义体系(1 学时) ................................ 771 第二节 第二国际及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争论(1 学时) ........................ 772 第十一讲 资本帝国主义体系薄弱地带的社会主义 ........................................................................... 77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生途径(3 学时) .................................................................................... 776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4 学时) ............................................................ 778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困境(3 学时) ................................................................................ 781 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 ............................................................................................... 78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44 第一讲 《共产党宣言》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 第三节《共产党宣言》与中国近代历史 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五节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思想 第一节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背景、理论特征,更深入地理解《共 产党宣言》在理论史上的地位。 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一、《宣言》产生的背景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宣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 教学要点:空想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2学时 一、《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宣言》是适应无产阶级运动需要的产物。 1825 年从英国开始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日益激化。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 1836~1848 年间的英国宪章运动, 以及 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西欧三大工人运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宪章派左翼以及各国先进工人都在 寻找科学的革命理论,《宣言》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了工人的革命斗争,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检验人类优秀 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 科学共产主义学说。 3、《宣言》是革命导师在组织工人政党的实践中产生的。 1846 年春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 年 6 月在“正义者同盟”代表大 会上,经他们建议又把当时的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 年 11 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代表们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一 致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这样就产生了 1848 年 2 月在英国伦敦发表的不朽文献——《宣言》, 它是无产阶级第一个 “周详的理论和实践党纲”,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战斗纲领。 二、《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渊源 1、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性原则的彻底贯彻和发展及其最高成果。 16 世纪初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经过 200 多年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 义及其人性原则深入人心,人性思想成为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至上的原则。资产阶级知识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45 子所掀起的人文主义思潮当中,也出现了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英国莫尔的《乌托邦》、德国闵 采尔的《千年天国》和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是以文学作 品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理想中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私有制和完全平等的社会。资产阶级的人 性原则为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2、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18 世纪在法国又出现了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思想由原来简单、零散的政治口号上升 为全面、系统的思想理论。在理性原则的影响和推动下,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大大地发展了社 会主义思想。巴贝夫,圣西门和傅立叶等人深受法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他们的理论与资产阶级 的理论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多大差别,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理性的原则。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资产阶级 思想理论的批判矛头仅仅指向封建统治,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矛头则直接指向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十 分明显,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法国理性空想社会主义,得益于思想启蒙运动所提出的理性思想 原则的影响和启迪。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不仅使资产阶级思想完善和成熟,也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 的发展。 3、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鼓吹人本主义的人性原则,以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本性证明资本主义 合乎人性,批判、反对封建制度。然而,资本主义的事实却是以火和剑为自己积累原始资本,资产 阶级所鼓吹的自由、平等,不过是争得奴役、剥削别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发展自己的权利;它所鼓 吹的幸福是可以依据自己的财富过着与封建主同样奢侈糜烂的生活的权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 吹的“自由、平等和幸福”和封建社会一样,仍然要以社会上的多数人的不自由,不平等和不幸福为 前提,仍然是少数人的权利。这一事实就为欧洲激进的,彻底的人文主义者提供了从现实社会之外 去寻找理想社会的客观物质基础。 三、《共产党宣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 1、空想社会主义超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二十年代,资本主义作为先进的生产方式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但还不十 分普遍,还没有取得或刚刚取得对社会的统治,还没有经过充分的发展,更没有出现明显阻碍社会 经济发展的现象,还没有出现证明它不应当继续存在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阶段,任何试图以一种 新的、更为“先进”,更为“合理”的生产方式及其社会形态取而代之,无疑都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 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都不是那个时代的客观要求,而只是一些思想家们的一厢情愿。这样的 思想注定不可能实现,注定是空想。 2、空想社会主义缺乏相应的阶级支持。 自 16 世纪初到 19 世纪二十年代,无产阶级还是一个未成熟的自在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是 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家而是作为整个人类的救世主的面目出现。他们的思想不是无产阶级自己产生 的自觉意识,不代表无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而是作为无产阶级外部的思想,它理所当然不为无产 阶级所接受。一种没有以一定的阶级为基础的思想,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只能是悬浮半空并 四处游荡的“幽灵”,只能是空想。 3、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他们不可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一定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更无法 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和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他们总是希望通过说教、启迪,就可以 感化资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一书中 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态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 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 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46 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把它从外面强加给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 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 409 页) 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独立走上政治舞台之后,这种空想社会主义蜕化为反 对工人运动的宗派。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了解用唯物史观分析重大历 史现象的方法。 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作用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的历史道路 教学要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2学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作用。 《宣言》概括了从中世纪城关市民开始、由地理大发现和后来的工业革命所推动的资本主义发 展史。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宣言》公正地承认了资产阶级在历史 上的革命作用: (1)它破坏了封建的宗法关系; (2)它创造了庞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 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3)它造成了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和观念都被消除 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4)它开辟了世界市场。地方的和民族的自己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往来 和互相依赖所代替。 (5)资产阶级把最野蛮的民族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 (6)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它使农村居民聚集到城市生活中,从而使他们脱离了愚昧 状态。它使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 东方从属于西方。 (7)资产阶级消灭了经济的分散状态,从而带来政治的集中。原来各自独立的地区联合为统 一的民族。 二、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1、社会化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面前成了新的桎梏。“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 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 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 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 财富了。”生产力本来是资产阶级用来战胜封建制度的,但现在却成了对准资产阶级自身的武器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47 2、社会对抗和阶级矛盾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这种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 者”。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 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 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 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 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它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进程和一般结果。”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与当代资本主义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使学生了解《宣言》基 本原理的普遍意义以及个别结论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主要内容: 一、资产阶级的新变化 二、中产阶级的变化 三、工人阶级的新变化 教学要点:中产阶级 工人阶级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 化,呈现出多层次化的特点。 一、资产阶级的新变化 1、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传统资本家)继续存在的同时,经理资本家(新型资本 家)的人数和作用逐渐增加。 2、家族资本家由直接控制企业逐渐过渡到间接控制,即由控制管理权过渡到控制“有效股权” 和雇佣高级管理专家来控制整个企业。 3、除“经理资本家”外,还出现了大量法人持股者。这使现代法人持股者出现了错综复的横向 发展的局面,使一些人成为食利阶层中的富豪。 4、知识分子中上层的一部分,如高级律师、高级教授、高级专家、高级顾问在资产阶级中占 有特殊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高级“智囊”、“脑库”和“思想库”,是资产阶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垄断资产阶级与国家政权密切结合。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政党的上层人 物和政府的高级官员大多拥有财团背景,他们代表着资产阶级财团中的某一翼或某一派,参与决策 或推行具体政策。 二、 雇佣劳动者阶级的的变化 1、数量的提高。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数量的扩大,主要是依靠减少农业人口来实现的。本世纪初农业工 人在美国占总人口的 40%,现在则降为 1%,日本也由原来的 45.5 %降至现在的 9.7%。工人阶级 的素质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得到提高: 2、质量的提高。 1).增加了工人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据统计,美国在 1989 年工人中受过中等教育的占 86%,受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48 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也有相当数量。同时在职工人还接受新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目前接受在职培 训的美国职工占全美劳动力的一半左右。 2).愈来愈多的知识分子参与生产过程,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比重迅速增长。 3、工人阶级产业分布的变化。 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加速下降,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逐渐缩小,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迅速扩 大。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服务业工人所占的比重已超过 60%。第三产业的工人可以分为四种。第 一种是生产者服务工人,从事包括银行、保险、地产、工程、会计和其他各种商业服务和法律事务 服务行业的成员;第二种是社会服务工人,包括从事医疗服务、教育、福利、邮政及其他各种社会 服务行业的成员;第三种是分配性服务工人,包括运输、交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成员;第四种 是个体服务工人,从事包括家庭服务、旅馆、饮食、修理、洗衣、理发与美容、娱乐及其他各种为 个人服务的行业的成员。 在 1961—1988 年间,英国工业工人阶级的规模已缩减到 44%,法国为 30%,瑞士为 24%, 西德为 18%。 三、中间阶层的变化 传统中间阶层的没落和新中间阶层的崛起与分化。 传统中间阶层在二战前已经存在,包括中小农场主、手工业者、小企业主、小商人、小食利者 以及自由职业者。战后由于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土地兼并、集中和垄断;工农业产品价格 的剪刀差和国家税收的提高,使中小农场主迅速分化和缩减。少量中小农场主上升为农业资本家, 而绝大多数却纷纷破产,流入城镇,沦为无产阶级,从而使农村居民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在发达 国家中,以中小农场主为主体的农业人口占自立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 10%以内。城市中传统的 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因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管理不善在战后纷纷破产,数量明显下降。在自由 职业者中,少数人凭着名望、地位和积累起来的财富开办了大医院、大律师事务所等等,他们已上 升为资产阶级。而相当部分的自由职业者却成为国家和私人雇佣的劳动者。在城市中还存在着相当 数量靠股票红利、债券利息或不动产租金为生活来源的居民。总之,目前城市中的传统中间阶层的 人数还很多,要完全消失和分化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新中间阶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主要是被雇佣的企业行政管理人 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以下 4 个特点: 1.他们是被雇佣的脑力劳动者,主要以工资为生,收入处于中等水平。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和收入来源方式来看,他们基本上属于无产阶级。但从生活水平、社会地位、控制和支配一定的生 产管理和行政管理过程来看,他们又接近于中等资产阶级。 2.他们的状况很不稳定。他们作为管理者,可能因为大量购置股票或因职务晋升,成为资产者 或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反之,就可能被抛到贫困阶层中去。 3.他们掌握专门的科技文化知识,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管理中起着十分关键的 作用。 4.他们的成份复杂,职业交叉性强,劳动方式多样,工作分散。 四、否定《共产党宣言》的若干理论 1、是无产阶级消失论。这种观点认为,在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原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视 为革命主体的体力无产阶级正在消失,阶级对立的结论已经过时。 2、是中产阶级化论。它把绝大多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 体力劳动的职员、工人都划入中产阶级,把这些人都算作白领工人,从而得出结论说资本主义的整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49 个社会已“中产阶级化”。 3、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一体化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由于生 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需要已得到满足。劳动者不仅具有“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 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能够自由地享受“民主”、“平等”的权利。工人阶级已发生了异化, 他们与资产阶级已趋于一体化。因此革命的主体——工人阶级正在消失。 4、资本家消失论和管理人革命论。他们的根据是传统资本家在逐渐减少,企业的控制权已从 资本家手中转移到经理手中。他们认为,这些经理没有资本家的特性。他们对资本家采取“中立” 的态度,对社会各集团起平衡作用,他们根据社会利益而不是“个人贪婪”分配收益,导致了资本所 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他们认为这就是“资本民主化”和“人民资本主义”的重要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并把它作为资 产阶级已不存在的重要论据之一。 5、阶级标准多样化论。把收入、名望、权力、职业和教育水平都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提出“收 入决定论”、“社会职业论”、“权力决定论”、“知识决定论”等等,从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各种各 样的阶级和阶层。 五、《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结论仍然正确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尽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 阶级和雇佣劳动者阶级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共产党宣言》关于至今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的论断仍然有效。 第二,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外观和内涵上都有所变化,但本质上并未 发生变化。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 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第三,财富两极分化比率的扩大说明资本家仍在继续统治和剥削工人,在不改变资本占统治地 位的情况下,工人阶级不可能改变自己的社会阶级地位。 第四,资本全球化愈演愈烈,机器和技术排挤人的劳动呈加速度发展。 六、《共产党宣言》的发展机遇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它最终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但其生存的时间确实延 长了。对此,马克思主义者是应及时调整自己的估计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 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 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恩格斯早在 1895 年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谈到 1848 年革命爆发前认为“很快就 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观点时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资本主义“这个基础在 1848 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张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512 页。) 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对现实关系对人的禁锢,以及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 全面发展的意义。 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50 二、资本主义对人物化和异化 三、自由人联合体 教学要点:人的物化和异化 自由人联合体 教学时数:1学时 一、资本主义的进步给人的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使劳动者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资本主义“无 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因而使劳动者摆脱了各种人身依附关 系.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人的个性发展的物质条件。一切社会活动都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制约,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前资本主义的低陋的生产力水平下,人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而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 要多,还要大。”〔15〕 第三,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殖民地开拓,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体,为人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活动天地。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上,由于交通的发展,更具备了便利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 高兴地写道:“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的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团结,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 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18〕从而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二、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和物化。 第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性被物和资本、金钱所掩盖,使人与人的关系作为物和金钱的关 系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 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9〕于是,资本主义便“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 〔20〕在这样一个私欲膨胀、冷酷无情的世界里,人的个性的发展该是多么的艰难! 第二,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使每个劳动者都变成了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个局部,从而成为社会分工 下的片面畸形物。因此,个性的全面发展根本不可能,人性自然要受到压抑和摧残。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21〕 劳动者尽管比封建社会中的农奴地位有了提高,但又成为资本的奴隶。“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的、 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并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厂主资产者本人的奴役。” 〔22〕于是,人的个性发展走上了一条扭曲的、畸形的道路。 三、“自由人联合体”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经典论述,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能保证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到那个时候,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社会财 富充分涌流,教育文化事业充分发展,消灭了阶级、国家及工农、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 的这三大差别。这样,人们有充分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全面发展自己。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又必须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人们实现权利的过程,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 每个人的个性发展都是为他人发展创造条件。这充分体现了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个人发展和社会 发展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51 第二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变化的转折基点,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基础地位。 主要内容: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实践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基础 三、实践是哲学家的目的 教学要点:真理的标准 实践与现实的人 哲学家的任务在于改造世界 教学时数:3学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的一份供 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1888 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并在该书的序言中指也,《提纲》“作为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 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1,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指也:“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 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支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旧哲学认识论,都脱离实践活动抽象地谈论认识问题,都把主观认识与 客观对象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因而根本无法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一切唯 心主义者实质上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因而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主观意识领域内 寻找真理的标准。 3,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他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即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根本 动力。 实践的观点有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 基础,从而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础。 二、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 针对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 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就是说,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是 辩证统一的,而统一的基础是“变革的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 界,改变 周围的环境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 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识,而在于人所持有的活动方式, 而人的现实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生产,人们又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去进行生产的,因此,人们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52 具有怎样的社会关系,人们也就是怎样的。马克思在《提纲》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学习马克思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断。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对整个《提纲》作了精辟的总结。他指出:“哲学家人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这里,马克思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及 其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53 第三讲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对旧历史观的批判,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系统表达, 了解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主要内容: 一、旧唯物史观的缺点 二、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关系 三、交往理论与全球化 教学要点:唯物史观 交往理论与全球化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 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 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1、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 2、意识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 3、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发展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 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革命与世界历史 一、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指向 第一、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二,与私有制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关系制约着人的发展。 第四,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共产主义革命与世界历史 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 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一方面,可以发现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 的” 群众这一事实(普遍竞争),而其中每一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最后, 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旧址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就不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54 发展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会仍然处于家庭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境地”;(3)交往的 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发生的行为才可能是经验的。二者是以生产 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前提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不是应该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 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存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使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此外,有许许多多人仅仅依靠自己劳动为生,有大量劳动力与资本隔绝或者甚至连悠闲地满 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剥夺,因而它们不仅暂时失去作为有保障的生活来源的工作本身, 而是一概处于完全不稳定的地位,——所有这一切都由于竞争的关系而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 前提。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他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 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55 第四讲 《反杜林论》(节选) 目的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恩格斯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平等的历史性和自由的相对性 的论述。 主要内容: 一、道德的阶级性 二、平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 三、自由的相对性 教学要点:道德中的阶级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教学时数:3学时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时写成的,是一部百科全 书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 一、学习恩格斯关于道德问题的论述,深刻认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恩格斯认为,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就以善恶观念来说,它从一 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非常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所以恒久不变的道德原则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恩格斯指出:“社会直到现在 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09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1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2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27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