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尼耳斯_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_戈革

尼耳斯_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_戈革

举报
开通vip

尼耳斯_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_戈革 第 九 卷 � � �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顶 � � 冲 � , � � � � 期期 · 科学哲学 · 尼耳斯 · 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 戈 革 �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任何一个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真正有点根底的人 。 只要头脑清醒地、 尽可能客观公 允地对近百年来的学术思想进行一番认真而系统的检索 , 就会发现尼耳斯 · 玻尔那一套哲学 观点确实引起了人...

尼耳斯_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_戈革
第 九 卷 � � �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顶 � � 冲 � , � � � � 期期 · 科学哲学 · 尼耳斯 · 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 戈 革 �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任何一个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方面真正有点根底的人 。 只要头脑清醒地、 尽可能客观公 允地对近百年来的学术思想进行一番认真而系统的检索 , 就会发现尼耳斯 · 玻尔那一套哲学 观点确实引起了人们最大量、 最分歧的议论 。 这是有许多原因的 。 第一 , 玻尔那种非公理化 的 、 力求含蓄和隐晦的表达方式 , 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理解上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 第二 , 他 的观点和思想确实与众不同 , 很难把握。 第三 , 他的非决定论的倾向撼动了 自古以来人们深 信不疑的科学基础 , 从而使许多人心中如有所失 , 有一种 “不安全感” 。第四 , 也有许多人望 文生义 、 哗众取宠 , 从各种 “动机 ” 出发而跟着 “起哄 ” 。 于是就 出现了这种 “锦城丝管 日 纷纷” 的局面 。 今年 ��� � � � 的 � 月 �� 日 , 是玻尔正式提出他的 “互补性 �� � � � �� � � � �� � ����” 观 点的 六十周年 。 我们不揣博陋 , 草成此文 , 以示纪念。 这不是一篇 “应景儿的” 文字 , 而是试图 澄清若干事态。 一、 玻 尔 的 哲 学 背 景 海森伯 �� � � � �� �� � � � � � 说过 � “从根本上来说 ‘ ��� �� � � �� � , 玻尔 是位 哲学家而不 是物理学家 。 ” 仁‘’这话看怎么理解。 玻尔一生寝馈于物理学的钻研和思素之中, 他的丰功伟 绩甚至连海森伯这样的大人物也未必能够望其项背 。而且 , 我们认为 , 首先应该把玻尔看成一 位不世 出的伟大物理学家 , 才能指望对他的学术思想有一种不太走样的了解。 因此 , 不论是什 么动机 �称赞或贬低 � , 说他 “�� �二�� �� 不是物理学家 ” , 都恐怕有点欠妥当吧 。 狄喇克 �� � � � � � �� � �� � 也说过 � “我非常佩服玻尔 , 他似乎是我所遇到过的 最 深沉 的思想家 。 他的思想 , 属于那种我愿意称之为哲学性思想的范畴。 我没有弄懂那些思想 , 尽 管我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企图弄懂它们 。 ” 〔� ’狄喇克是一位以 “不苟言笑”著称的理论物理 学家 , 他接触相对论甚至早于接触量子理论 。 但是在这里 , 他却没有提到爱因斯坦而把玻尔 指认成 “最深沉的思想家” �并非 “之一 ” � , 这肯定是有他 自己的道理的 。 我们推测 , 道 理 “之一” 就在于玻尔的哲学气质比爱因斯坦的更系统和更根本 �� �� � � ��。 无论如何 , 海森伯和狄喇克这两位量子力学缔造者的言论 , 都特别显眼地强调了玻尔的 哲学气质。 于是人们很 自然地就会想到玻尔的哲学渊源问题了 。 具体说来 , 作为玻尔哲学思 想之中心的 “互补性 ” 这一概念 , 是不是在以往的哲学传统中有什么雏形或先兆呢 � 不幸得 很 , 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 有一些研究者下了很大的功夫 , 把玻尔的观点和以往的西 方哲学家 , 例如康德 �� � � �� � 、 马赫 �� � ��� �� 、 詹姆士 �� � �� � �� � 等人的一些言 论 联 系了起来 , 或是把它和古代的东方先哲 , 例如老子、 释迩牟尼等等的教导联系了起来 , 以为这 样就找到了玻尔哲学的 “根源 �� 。。 �� � ” 〔� ’。 也有人抓住了以上所引的海森伯那句话 , 就 写 了很长的文章 , 找了许多的例证 , 来证明玻尔的 “先验哲学 ��� � � � � � � � � � � � � �� �一� � � �� ��” 〔‘’。 我们认为 , 只要在作风上不是过于轻率或胡闹 , 这样的探索就 是 值 得 尊 重 的 , 不 能 简单 地斥为 “可怜无补费精神 ” 。 但是 , 这些探索的收获 , 看来却十分可怜 , 而所举的例证也没 有多大的说服力 , 其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这一批学者似乎都没有真正掌握玻尔思想的精神实 质 。 也许可以说 , 玻尔的哲学传人罗森菲耳德�� � � � ��� �� �� � , 是最能了解玻尔思想的一个人 一 一我把他叫做互补哲学的 “亚圣” 。 他对那些探索玻尔思想 “根源” 的人似乎敬意不大。 他似乎认为 , 玻尔的思想和康德等人的思想最多只是在外貌上或词句上有些相似 , 而在本质 上却是大相通庭的 。 而且 , 按照罗森菲耳德的报道 , 当谈到和以往哲学家的关系时 , 玻尔自 己就强调过他所处理的问题和以往那些学者们处理的很不相同 , 从而他在对付这些他所特有 的问题时一直是 “单枪匹马的” 。 在一封写给泡利的信中 , 玻尔 曾说 � “不管多么赏识和佩 服这样一些 〔知识〕问题多年以来在被诡辩哲学 、 经验哲学和实在哲学等派别所讨论时的那 种精巧性… …我却认为那样一些努力是和我们的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 。” 〔� ’这些情况都表明 , 至少在玻尔本人的上意识中, 他并不认为他自己的思想和任何传统的哲学流派有多么密切的 关系。 当谈到玻尔在青年时期受到的思想影响时 , 人们常常提到他的三位 丹 麦 同 胞 , 那就是 “存在主义的先驱” 基尔凯郭尔 �� � � ��� � �� !∀ �、 诗人一哲学家摩勒 �� � � � �拟�� �� 和 玻尔的哲学老师赫弗丁 �� � � 必���� �� �。 但是 , 就连这些影响也有人表示怀疑 。 〔� ’玻尔年轻 时读过基尔凯郭尔的一本书 , 而且甚表欣赏。 但是据说他主要是欣赏那本书的文笔 , 而不是 赞赏它的哲学观点 , 而且他后来也很少再提到基尔凯郭尔 。 他也读过摩勒的一本小说 , 而且 后来经常引用其中的几个段落 。 那些段落确实在关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上启发了他 , 但 是问题似乎也就到此为止。 至于赫弗丁 , 玻尔对他当然是很尊敬的 , 但却只把他看成父亲的 好友和 自己的好友而尊敬 , 此外并没有很多的哲学思想上的共同性 , 云云 。 这些说法代表了 有关玻尔哲学源流的一种最慎重的观点 , 但在本文笔者看来却又似乎太保守了一点 。 即使这 三个人对玻尔的影响并不能直接看出 , 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恐怕是不能否认的 。 人们唯一一致的就是承认玻尔的思想受到他父亲的影响 。 他父亲是一位生理学家 , 从事 用精密的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来研究生理过程的工作 � 同时他又是一个心胸开阔 、 兴趣广泛 的学者 , 对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都很关心 。 因此 , 玻尔从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他父亲的多方面 的薰陶� 长大一些以后 , 他又习闻父亲一辈的议论。 现在有比较情楚的迹象表明 , 它在关于 生物学现象的若干方面 , 例如在关于活力论和机械论观点方面 , 是接受了他父亲的思想影响 的 。 另外也有人谈到玻尔思想的更广泛的文化背景 , 认为世纪交替时期的哥本哈根洋溢着一 种思想独立的气氛 , 这对玻尔哲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起了作用的 。 特别说来 , 玻尔的母亲是 犹太人 , 但是玻尔的家庭生活并没有任何犹太色调 。 他的姨母菌娜 · 阿德勒后来成 了很有威 望的教育家 , 当以�� 岁的高龄被纳粹逮捕时 , 有 � �� 个她从前的学生为她签署了请愿书 , 保住 了她的性命 , 签名人中包括哥本哈根市的市长。 玻尔幼时很得他姨母的赏识 , 因此有人说 , 玻尔关于文化多样性的思想可能是从他姨母那里得来的。 不过这一类的事情都不很确定 , 只 能供我们参考而已 。 二 、 玻 尔 思 想 的 成 长 和 特 点 玻尔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善于思考的性格 。 从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到中学 , 一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受到老 师和同学们的重视 。 在大学中 , 他的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超越了教师的要求 。 他参加 了哲学班上少数学生组织的 “黄道社 ” , 参加了丹麦科学院的征文并得到了金奖章。 可以相 信 , 他的哲学观点起码在那时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例如 , 他直到晚年还很喜欢提 到的 关于 “黎曼面” 的比喻 , 显然在青 年时 期就已经有 了 。 所谓黎曼面是一套想象的复数平面 , 它有许多 �无限多� 个 “叶面 ” , 一个多值复数函 数的不同的值设想为标明在 不同的 叶面上。 这样 , 在每一个指定的 叶面上 , 函数就 是单值 的 , 但是必须把所有叶面上的情况考虑在内 , 才能全面地理解整个的函数。 当进行具体的计 算时 , 我们必须随时注意 , 不要不 自觉地从一个叶面 “滑到” 另一个叶面上去。 在这种意义 上 , 玻尔就说不 同的叶面是 “不能互相比较的” 。 �� � �年 � 月�� 日 �玻尔不满�� 岁� , 他在 写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中提到 , 当时他有好几件值得高兴的事 , 但是他不知道其中哪一件事最 值得高兴 � 于是他写道 � “也许 , 唯一的答案就是 , 感情也像认识一样 , 是必须安排在不能 互相比较的平面上的。 ” 〔, , 这种说法 , 已经和玻尔晚年的论述颇为 相似 。 按照他后 来发展 了的观点 , 人类的语言 、 概念、 思想 、 认识 、 文化等等 , 都有许多不同层次的内涵 , 这些内 涵必须被安排在一些不 能互相 比较的客观性平面 ��� � �� � � � � ��� � � �� �� �� 上 � 在这种意义 �� , 不同的内涵就是互补的。 玻 尔 常常用 这 种办法来论述他的互补性观点 , 特别是当他论 及人类认识的一般性问题时 。 后来 , 在他逝世之前不久 , 他还在工作室的黑板上画了表示黎 曼面的草图 。 早在他科学事业的开始阶段 , 玻尔就在关于金属电子论的研究中明确地意识到了经典物 理学理论在说明微观现象方面的有限适用性 , 而他的� � � 年的原子结构理论 , 则更是建筑在 对这种有限适用性 的自觉 承认上的 。 从那时起 , 量子理 论和经 典理论 、 微观领域和宏观领 域、 乃至 自然现象和观察条件之间的关系向题 , ’也就成了他经常潜心思索的中心课题之一。 在原子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中, 这方面的思索导致了对应原理的确立 , 也导致了玻尔进一步冲 破经典藩篱的决心 。 通过这种无休止的探索 , 玻尔甚至在� � � �年海森伯提出测不准原理以前 就已经具备了类似的而且是更本质的认识 。 他在这一期间的许多论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出了放 弃 “习见的因果描述” 或放弃 “空间和时间中的因果描述 ” 的必要性。 后来他在回忆 � � 。年 和爱因斯坦的分歧时写道 � “但是 , 态度上和看法上的一定差别还是存在的 � 因为 , 爱因斯坦 最善于不抛弃连续性和因果性来标示表面上矛盾着的经验 , 他或许比别人更不愿意放弃这些 概念 � 而在别人看来 , 放弃这些概念却显得是 · · , 一所能遵循 的唯 一道路…… ” 〔� 〕 证之以他 在另一些论文中发表的看法 , 玻尔的这种回忆应该是可信的 。 换句话说 , 早在� � �年 , 玻尔 就有了应该在因果原理方面作 出某种修正或让步的想法 。 必 随着量子力学和测不准原理的出现 , 他觉得自己酝酿已久的观点得到了更加准确 、 更加 明白的例证。 于是他就在一次公开的场合向物理学界的许多杰出代表人物阐述了 自己的基本 观点 , 那就是关于事物之间的互补性或互补关系的思想 。 从此他就在 自己面前摆上了捍卫、 宣传、 修订 、 磨砺 、 推广这种思想的任务 , 并为之奋斗到了一生最后的时刻 。 但是 , 这里还 有一个有趣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 在二十年代后期 , 当他兴高彩烈地向朋友们介绍 “从量子力学得来的普 遍教益” 时 , 他的老同学心理学家鲁宾 �� � � �� ��� 却说 � “是的 , 这是很有趣的 , 但是你 必须承认你在二十年前就恰恰说 了相同 的话” 〔” 鲁宾和玻尔当年都是 “黄道社” 的成员。 他的这种指认 , 似乎表明玻尔早在大学低年级时就已经有了 �初步的� 互补性思想 。 事实上 , 系统地读读玻尔的著作 , 就能看到玻尔的思想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 在某种意义 上 , 这两个特点也可以说是 “互补的” , 那就是它的 “流变性” 和 “持恒性 ” 。 前面说过 , 玻尔的表达方式是特别 “非公理化的” 。 他的每一个概念 , 每一种想法 , 每一条假设 , 一般 都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论文中有着不同的表述 , 这些表述常常在字句上是大同小异的。 这 就表明 , 玻尔的思想 , 在外貌上 、 在细节上 、 在分寸上永远是变化着的和流动着的 , 它们不是 一墩而就的 , 从而也是很不容易把握的。 不理解他的思想的这一特点 , 你就很难理解他那遣 词造句中的周转盘旋。 因此 , 玻尔的文章最不适宜用那种 “观其大意 、 不求甚解” 的方法去 阅读。 另一方面 ,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表 明的那样 , 玻尔思想中的几乎每一种要素 , 却又在他 很年轻时就有了初步的萌芽� 尽管后来经历了多年的精心润色和重新塑造 , 这些思想要素却 在本质上和主流上没有发生多么重大的变化。 不理解这一特点 , 也很容易得出什么玻尔 “越 来越转向了唯物主义 ” 之类的结论来。 换句话说 , 玻尔的文章也最不适宜用那种想当然的 、 断章取义的方法去阅读。 要求细心体会和设身处地的体会 , 又要求对现代物理学有真正的理 解和感受 , 这就是人们有时提到的玻尔著作对读者们的 “可怕的要求” 。 有些人不理解这一 点 , 对 “研究 ” 玻尔掉以轻心 , 这也许就是在历来的有关文献中存在着对玻尔思想的那么大 量、 那么严重的歪曲和误解的原因之一吧 � 三、 互补原理的提出和阐述 �� � �年 � 月 , 为了纪念伏打逝世一百周年 , 在意大利的科摩市 �伏打出生并逝世于此 � 召开了物理学会议 , 各国一些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了会议 , 艾伦菲斯特 �� � � � ��� � � � � �和 爱因斯坦受到了邀请 , 但是没有出席 。 在 � 月�� 日的会上 , 玻尔发表了题为 《量子公设和原 子理论的晚近发展》 的演讲 , 即所谓 《科摩演讲》 〔‘。’。 在这篇演 讲中 , 玻尔阐 述了 他对当 时微观物理学中的局势的看法 , 提出了 “互补性” 这一基本观点 。 一个月以后 , 他又在布鲁 塞尔的第五届索耳未会议上重复了自己的阐述并和爱因斯 坦等 人进行了第 一次面 对面的交 锋 。 在科摩会议上 , 人们并没有弄明白玻尔到底讲的是什么 , 甚至罗森菲耳德都没有意识到 玻尔观点的根本性 。所谓这次演讲 “震动了这个会议 , 正像米斯特拉河有时会把平静的科摩湖 搅混一样” 〔‘” , 只不过是个别人的胡乱发挥而绝不是真正的历史事 实 。 但是 , 无论如何 , 玻尔的观点后来却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引起了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注意和争论。 玻尔和他的弟子们 , 并不喜欢 “互补 原理 ” 这个 名词 �他们尤 其不 喜欢 “哥本哈根学 派” 这一标签� , 他们 用得 更多 的是 名词 “互补性” 、 “互补 关系” 和 形 容 词 “互补的 �� 。� � �� � �� � � � �� ” , 例如互补的描述 、 互补的图象等等。 不过 , 我们认为 , 在有些情况下 , 在行文中谈论 “互补原理” 似乎更方便些 。 尤其是 , 这样重要的一个原理或观点 , 玻尔却从 来不曾对它作过定义式的说明。 按照他那种论辩式的 、 非公理化的风格 , 他一般常常是提出 一个问题就是一路说下去 , 他向你展示各种局势 , 作出正面的和反面的分析 , 指出最值得注 意之点 , 而力图引导你 自己得出结论 。 他很少用 “黑体字” 来给出定义或结论 。 于是就造成 了一些有趣的情况。 有时候人们 掌握 不 住玻尔思想的 “重点” , 不知道这种思想的精髓到 底是什么 。 另外 , 既然互补原理没有什么权威性的表述 , 人们就按照 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种 不同的表述 , 但是谁也不敢说这些 “私家” 表 述 到 底 在多大 程度上 符合 玻尔 的原意 。 当 然 , 更遗憾的事情永远是有的 � 写了一大篇文章来论述或 “批判” 玻尔的互补原理 , 而事实 上却连互补原理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的 “作者 ” , 也是并不缺少的 。 当分析人们在微观领域中面临的局势时 , 玻尔常常从最基本的量子假说开始。 他认为 , 由于基元作用量子 � 的存在 , 我们就遇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想到过的情况 。 他对微观现象的 “观察” 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 结果认为在观察过程中, 观察手段 �包括仪器和观察者� 对观 察对象的影响 , 一般是无法消除和无法补偿的 , 从而也就是不可控制的 。 既然宏观现象只不 过是微观现象的集体表现 , 这种对象和 手 段 之 间的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也就在原理上是普 遍存在的。 因此玻尔就认为 , 由于这种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的存在 , 现象和观察手段就都不 可能分别具有 “通常意义下的独立实在性 ” 。 换句话说 , 至少是在微观领域 中 , 任何物理现象 都是不能完全脱离开观察条件来确切定义的 。 玻尔要求 , 当定义一个现象时 , 必须把和该现 象的观察有关的所有条件都说清楚 , 因为其中任何的条件一变 , 你所观察的就应该被认为是 另一种现象了 。 这样一来 , 观察的对象就变成了以观察手段 �包括观察的人在内� 为转移 , 这显然和人们以往的信念很不一致。 在经典物理学中, 人们设想同时利用空间一时间座标 和 动量一能 量矢 量来描述一个质点 的运动状态。 按照玻尔的看法 , 动量一能量的守恒就是因果原理在物理学中 的定量 体现 。 因 此他说 , “空间一时间标示和因果描述的密切结合” , 就是经典描 述的重 要特征。 前面已提 到 , 早在海森伯提 出测不准原理以前 , 玻尔就已经意识到 , 只有在这种密切结合的方面作些 让步 , 才能足够好地概括和俊释当时已有的微观物 理学 方面的经验 资料 。测不 准原理出现以 后 , 他的这种观点当然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 他认为 , 空间一时间标示和因果描 述是永远 不能 象人们所相信的那样密切地结合起来而加以使用的 。 它们不能同时地无比精确地成立 , 从而人 们只能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 在这种意义上 , 它们是互斥的 。但是 , 显然也不存在一劳永逸地 完全排除座标的运用或排除动量一能量的运用的可能性 。玻尔认为 , 对于完备地描述现象来说 , 这二者是同等重要的� 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运用它们, 才能得出现象的完备描述。 在这 种意义上 , 它们是互补的 。 这就是玻尔所理解的事物之间的互补关系的一个例子 。 其次谈到微观事物的波粒二象性。 玻尔认为这也是他的互补性概念的一个绝妙的例证。 按照玻尔的 分 析 , 任何波都是在空间和时间中有一个分布的 , 从而是和空间一时间标示直接 联系着的 � 任何的粒子都是点状的 , 而它的动量和能量则是它的重要特征 , 从而它是和因果 描述直接联系着的 。 波服从叠加原理 , 而粒子则服 从 动量一能量守恒原理 , 在这方面 , 它们 是对立的 , 互斥的 。 当研究空间一时间中的传播问题时 , 人们应该利用波动图象 � 当 研 究相 互作用之类的问题时 , 人们应该利用粒子图象。 这又表明, 两种图象不可偏废 。 在这种意义 上 , 它们是同样重要的 , 互相补充的 。 玻尔认为 , 事物之间这种既互斥又互补的关系 , 是一种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关系 , 而过 去被人们看成当然的思维基础的因果关系则是这种互补关系的一个侧面 、 一个特例。 这就是 玻尔的互补性观点或称互补原理的基本思想 。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 , 玻尔分析和阐述了量子 力学中的局势 , 对许多使人们大感不解的困难问题提出了 自己的论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玻 尔的观点引起了人们深刻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对 , 但是玻尔却在儿十年的艰苦奋战 中历尽各种 惊险而成功地捍卫和发展了自己的观点。 四 、 互 补 性 观 点 的 扩 大 如上所述 , 玻尔互补性观点的最初萌芽 , 可能是由他父亲等人的生物学议论催发的 。 有 些研究者们报道说 , 玻尔早在上大学时就曾有写一本书来阐述 自己的哲学观点的想法 。 不过 可以设想 , 那很可能只有青年人的一种“想法 ”而已 , 不一定切实可行 �就是说 , 当时若给玻尔一 定的时间和条件 , 他也未必写得出一本有关互补哲学的书来 , 因为几乎可以肯定 , 他当时的� 经验和认识还远远地不够 。 后来 , 通过微观理论的创立和发展 , 他的思维受到了十分严格的锻炼 , 他的观点也得到 了同样程度的丰富和深化 , 于是互补性观点的最初嫩芽就从物理学土壤 中吸取了决定性的营 养而大大滋长起来了 。 在这样的时机下展示出来的更加成熟得多的观点 , 才是丰满的和强壮 的 。 从当时 �乃至以后� 的历史条件来看 , 玻尔的观点在物理学中是成功的 � 它在论战中取 得了节节胜利 , 在发展中争取 了广大群众 , 而终于形成了量子力学中的 “正统 ” 观点。 但是 , 玻尔的雄心并不仅仅限制在物理学领域中 , 而是要进而考虑所有的人类知识领域 。 他考虑过数学 、 化学等方面的问题 , 而且 , 既然他的观点有一条最初的根须是扎在生物学土 壤中的 , 他也就很 自然地对生物学方面的问题保持了长久的兴趣 。 他联系生物学问题阐述 了 自己的观点 。 他指 出, 机械论和活力论之间的关系 , 就是互补关系的一个范例 。 当讨论微观 物理现象时 , 他强调了基元过程 �例如量子跃迁� 的整体性或不可细分性或个体性 � 当讨论 生物学现象时 , 他也强调了有机体的整体性。 他认为 , “生命 ” 这一概念本身就是生物学中 最基本的概念 , 就如同作为量子 � 是微观物理学 中最基本的概念一样 , 对于这种概念 , 我们 应该承认它 � “和它一起生活下去” � , 而却无法更深一步地追溯它的 ,’, 系因” 。 玻尔还认 为 , 对于一个生物学的现象来说 , 生物学的描述方式和物理一化学的描述方式是互补的 � 如 果你要描述一个有生机体达到能够确定哪些原子是属于该机体和哪些原子是不属于该机体的 详细程度 , 你就必将杀死那个机体。 就这样 , 玻尔发表了许多有关生物学的普遍看法 , 他的 论述甚至使一位青年物理学家改行学了生物学 , 而且后来通过在遗传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 诺贝尔奖金—这个人就是以风流调镜闻名的德尔布吕克 �� � � � �� � �� � �。心理学的问题也是玻尔很感兴趣的论题。 他喜欢引用年轻时读过的一本小说来讨论人类 内省过程中的一些微妙情况 。 当一个人考虑 自己的思维活动时 , 他是在思维那种思维活动 。 这时他仿佛把 自己分成了一个主词的 “我” 和一个宾词的 “我 ” 。 但是 , 他一开始考虑那个 主词的 “我 ” , 它立刻就会变成宾词的 “我” , 而 同时就出现第二个主词的 “我” 。 这样 , 一个人就会把自己分成无限个逐步后退的 “我” , 他们互相观察着 , 互相 “愚弄着 ” 。 在这 里 , 玻尔就使我们回想起关于观察对象取决于观察条件的那种论述 , 并且进一步论述了主体 一客 体 分 界 线的可活动性等等问题。 在论述这种问题时 , 玻尔常常提醒我们想到一条 “东 方的” 哲理 � “在存在的大戏剧中 , 我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 。 ”据说这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一句 诗 , 但是迄今谁也说不出这是哪一句诗—也有人说 , 玻尔所提到的 “东方的教益 ” , 都只是一种印象 , 不一定有具体的出处 。 用同样的办法 , 玻尔处理了人种学 、 人类学 、 语言学 、 人类文化以及一般的科学认识问 题 。 他到处都揭示了某种形式的互补关系 , 揭示 了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局势有点类似的局势 。 这样一来 , 在他的心目中 , 互补原理就成了一条十分普遍的原理 , 而他的那一套观点也就形 成了一种独特的互补哲学 。正因为如此 , 当丹麦的尼耳斯 · 玻尔研究所在 �� � �年�� 月间隆重纪 念玻尔的百年诞辰时 , 他们才不但邀请了各国的著名物理学家 , 而且也邀请了生物学家 、 物 理学史家 、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到哥本哈根去发表纪念演讲。 前面说过 , 玻尔在后半生中大力阐发 、 捍卫和磨炼了 自己的哲学主张 , 但是他却没有留 下互补原理的任何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的成文叙述 。 在这方面 , 罗森菲耳德写道 � “互补性不是任何体系 , 不是任何有现成条文的教义……而这就使许多人感到惶惑 。 法国人为了这种对笛卡尔谁则的 违反而感到震惊……德国人……写了几百页的书来研究这些形式和康德的关系。 实用主义的 美国人曾经用符号逻辑的手术刀解剖过互补性 , 并且担当了这样的任务 � 不使用任何词句来 定义这种正确使用词句的高超技艺 。 ” 〔, � 〕确实 , 只有蠢人才会企图把任何一种活生 生 的 哲 学泡制成包医百病的 “成药 ” 。 但是 , 如果一点也没有稍带概括性的叙述 , 那也会使人感到 无所适从 。 因此 , 我们在这里尝试对互补原理作 出一种供参考的叙述 。 玻尔认为 , 我们的概 念、 图象等等 , 常常分成两类 。 当我们使用其中的一类时 , 另一类就不出现或不成立 , 从而 二者并不会在实际上处于正面冲突的状态—它们有如 “尹邢之避面 ” , 并不会真正互相撕头发 、 抓面孔地打起架来 � 在这种意义上 , 它们是互斥的 。 另一方面 , 二者又都不是完全没 有用处的 � 当我们 “整理我们的经验 ” 或 “交流我们的知识” 时 , 必须平等地承认它们并结 合不同的条件而适当地使用它们 , 才能把事情作到完备的地步 � 在这种意义上 , 它们又是互 补的 。 玻尔所理解的事物之间的互补性或互补关系 , 永远包含着互斥和互补这样两个方面 , 而且除了这种意义的互斥和互补以外并不包含任何别的关系 。 因此 , 设用 � 和 � 代表两个概 念 、 图象、 现象 、 描述方式、 单词的含意或两种不同的人类文化等等 , 那么说 � 和 � 是 “互 补的” , 就意味着 � 和 � 满足下列条件 � � � � � 和 � 具有某些互相反对的性质或行为 �例如分别满足叠加原理和守恒原理 , 分 别具有连续性和分立性 , 分别是分布开来时的和集中成一点的 , 等等� � �� � � 和 � 不能按照人们以前所知的任何逻辑法则而被结合成一个统一的 、 唯一的、 无矛盾的图象或体系 � � � � 但是 , 为了得到所研究对象的完备描述 , � 和 � 都是同样地不可缺少的� 我们只 能按照适当的条件 �或自由选择条件� 来分别应用 � 或应用 � , 而不能一劳永逸地彻底抛掉 � 或 � 。 我们看到 , 条件 � � � 和 �� � 表示了 � 和 � 之间的关系的互相排斥的一面 , 而条件 �� � 则表示了 � 和 � 之间的关系的互相补充的一面 。 作为科学哲学中的或一般认识论中的一种概 念的互补性这一概念 , 就是这样一种既互斥又互补的整体性的新关系。 当丹麦政府在 � � � �年决定授予玻尔以一种高级勋章时 , 因为这种勋章的授予带有封为贵 族的意义 , 所以玻尔家需要有一个“族徽 ” 。 玻尔亲自设计了自己的族徽 , 其中心图案采用了中 国道家 �及阴阳家等等� 的 “太极图” , 以形象地代表他的互补性概念 , 而族徽 上 的 拉 丁 “铭文 �� � � � 。� ” 则是 � � � �� � � �� � � � � � � � ��� � � � �� , 其大意是 “互斥即互补” 。 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 , “太极图” 本身就是一个图象 , 从而它显 然是并不符合条件 � � � 的 、 因此 , 玻尔在这里用的是一种意义较宽的 “互补性” 。 当讨论 物理学领域以外的知识问题时 , 他有时也有意无意地使用这种意义较宽的互补性 。 我国从古就有 “相反 �辅� 相同” 之类的说法 。 粗枝大叶地看来 , 这种说法也许会显得 和互补性概念有些相似 。 其实不然 。 玻尔所理解的严格意义下的互补性 , 包含着不能结合成 一体这样一个条件。 例如两个互补的图象 �例如微观客体的波动图象和粒子图象� 根本不可 能结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图象 � 它们之间除了严格意义下的 “互补” �即不可偏废� 这一很松 散的关系以外再也不存在任何稍微紧密一些的关系。 另外 , 两种互补的事物也和辩证法中两 个矛盾着的方面并不相同 , 因为互补的事物是不能同时 出现的 � “尹邢避面 ” � , 而矛盾着 的方面则是不断 “斗争 ” 着或相互作用着的 。 因此我们说 , 意义较宽的互补性概念 , 有时也 许可以在中外各家的学说中找到它的“影子” , 而严格意义下的互补性则代表了人类未之前闻 的一种全新的逻辑关系� 正如他的对应原理一样 , 玻尔的互补原理也是 “独一无二的 , 我们 在以往的物理学 、哲学 、 心理学 、 宗教或任何别的东西中都找不到任何和它相象的东西 。” 〔‘ �’ 参 考 文 献 〔� 〕 � � 罗森塔尔编 , 考尼尔斯 · 玻尔》 上海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出版公司 , � ��� , 第�� 页。 � � 〕 � � � � �� � � 编 , � 艺� �� � 了 � � �二 � � ��� £� � � � � � �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 � ��。 � � � � ! 。f s e i e n t i f i 。 T 人0 0 9 无t, H a r v a r d u n i v o r s i t y P r e s s , 2 9 7 5 ; 书中有 长文论及互补性的 “根源 ” 。 〔4 〕 J. H on n er : 《尼耳斯 · 玻尔的先验哲学》 , 见 《科学与哲学》 , 1 9 8 5 年第 3辑 , 第150 一186 页 。 〔5 〕 同上文献 , 第153页 。 〔6 〕 D . F av rh old t , “N i e l s B o h r a n d D a n 鹉h P h ilo s o P h y ” , D a n i s h Y e a : b o o 凡 o f p h ilo so 尸h y , 1 3 ( 1 9 7 6 ) , P P . 2 0 7 一220; T he C ultural B aekg round of Y oung N iel3 B ohr, 打字稿。 〔7 〕 L . 罗森菲耳德主编: 《尼耳斯 · 玻尔集》 , 商务印书馆 , 1 9 86 , 第一卷, 第402 页 。 【8 ] 玻尔: 《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 , 商务印书馆 , 1 9 6 4 , 第40 一41 页 。 〔9 〕 A · p e t e r s e n ,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N i e l s B o h r ” , 见 A . p. F reneh 等 编 , N I E L S B o H R 一才C en ten a r了 F 。z u m e , H a r v a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 9 5 5 , P P . 2 9 9 一30一; 引文见 P · 2 9 9 · 〔10〕 玻尔: 《原子论和 自然的描述》 , 商务印书馆 , 1 9 64 , 第39 一66 页 。 〔11〕 R . 穆耳 , 《尼尔斯 · 玻尔》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2 , 第169 页。 〔12〕 L · R o s e n f e l d , “ N i e l s B o h r ‘5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 , p h 犷sie s T o d a了, 1 6 ( 1 9 6 3 ) , 冲 10 , p p . 4 7 一54. 译文见 《科学与哲学》 , 2 9 8 5 年第 s 辑 , 第59一203页 。 〔13〕 见注 6所举文献 。 ( 本文责任编辑 李真真) †‘又”‘又丫叉„‘又丫叉„.又丫叉ˆ.天丫,”丫,”†山又†令”丫.八„.丫又,”丫,ƒ一玉又丫,…荟又丫叉„‘又”‘又丫,”„‘又 乔纳森 · 科恩教授来华访问 应中国科协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清华大学的邀请 , 英国学士院院士 、 牛津大学女王学院著名 科学哲学家乔纳森 · 科恩(L . Jona than Co 五en ) 偕夫人吉莲 · 科恩于198 7年 7 月20 日至31 日来华 进行学术访问 。 科恩教授在北京作了三次学术讲演 。 讲演的题目是: 唁分析哲学的分析: 分析哲学是什么? 不是什么? 》 、 《归纳逻辑是不是一个退化的纲领? 》 , 《直觉在逻辑和科学哲学中的作用》 。科恩教 授在北京科学会堂还会见了京区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 、 逻辑学教研 室或研究室主任 、 研究生导师等 , 作为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的逻辑学 、 方法论和科 学哲学分会的前任秘书长和下届会长的候选人 , 他就该学会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作了情况介绍 , 并 回答了与会者提出的问题。 吉莲 · 科恩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 她在京作了题为 《日常生活中的记忆: 记 忆 研 究 的新方 向》 的学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并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心理学学术讨论会。 科恩教授应西北大学的邀请 , 还到西安进行了学术访问 。 在京期间 , 中国科学院 《自然辩证法通讯》 编辑部宴请了科恩教授夫妇 , 于光远 、 罗伟 、 范 岱年教授等与科恩教授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 应编辑部之约, 科恩 教 授 把 他的近作 《逼真性和逼律性》 ( V e risim ilitu d e an d L e g is im ilit u d e ) 交本刊发表 。 ( 启 丁) 洲洲网网冲(侧冲<侧洲洲洲洲洲洲洲洲洲洲洲网洲洲洲洲洲洲洲侧侧洲冰减洲洲洲洲洲圈声 ”.又丫.”ˆ.”蔓下/\x,百百‡百ƒ丫甲”丫.飞又万八”币ƒ万/\夏”,”又幽夏百八百八”牵ƒ†今”ˆ免飞 , N i e l o B o h r a n n o u n e e d a n d e x p l a i n e d h i s v i e w P o i n t o f e o m p l e m e n - t a r i t y t o z n a n y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r e P r 乓s e n t a t i v e s o f P h y s ie i s t s . S in e e t h e n , t h i s v i e w P o i n t h a s b e e n e a l l 七d t h e e o m P le m e n t a r i t y P r in e i P l e a n d h a s a t t r a e t e d t h e g r e a t e s t in t o r e s t o f P h y s i e i s t s a n d P h ilo s o P h e r s , a n d h a s c a u s e d a 1 0 n g 一 d r a w n a n d V e r y h e a t e d d e b a t e a rn o n g t h e m ·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 e X i s t e d a n d 1 5 s t i l l e x i s t i n g a l a r g e a m o u n t o f d i s t o r t i o n s a n d 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 a n d s o m e a n n o y i n g n o n s e n s e · I n t h i s a r t i e l e , t h e a u t h o r t r a e e s t h e b a e k g r o u n d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B o h r ‘ 5 t h o u - g h t s , f o r 班u la te o a n d a n a ly ses h is v ie w P o in t o f e o m P lem e n ta r ity in lig h t o f P er so n al u n d e r stan d in g · T h e O v e r s e a C o n t a e t a n d t h e P r o g r e s s o f S e i e n e e -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d u e a t i o n i n F u j i a n P r o v i n e e I n t h e m o d e r n h i s t o r y , t h e e o a s t a l a r e a o f s o u t h e a s t c h i n a o e e u P i e s a v e r y i m p o r -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f i e l d s o f s e i e n e e , t e e h n o l o g y a n d e d u e a t i o n . F u j i a n P r o v i n e e m a y s e r v e a s a n e x a m P l e . T h e s t u d y o f m o d e r n e a n n o n s i n C h i n a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h e r e · T h e r e w a s a s h i P y a r d w h i e h w a s o n e e t h e b e s t a m o n g t h e E a s t A s i a n e o u n t r i e s . A n “ a e a d e m i e v i l l a g e ” w i t h g o o d f a e i l i t i e s a n d a n a d v a n e e d l e v e l 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h e r e , 5 0 o n a n d 5 0 f o r t h . A l l t h e s e w e r e d u e t o s o e i a l f a e t o r s . T h e o v e r s e a e o n t a e t w a s a n i m P 0 r t a n t o n e · F r o m t h e v i e w P o i n t o f s o c i a l h i s t o r y o f s 户i缪ce , t h i s a r t i c l e t r i e s . b y u s i n g s e v e r a l r e a l e a s e s , t o a n a l y o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 i n t e r a e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o v e r s e a e o n t a e t a n d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n F u j i a n ‘5 s e i e n e e , t e e h n o ! o g y a n d e d u e a t i o n . I n a d d i t i o n , a b r i e f r e v i e w o f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F u j i a n ‘5 o v e r s e a e o n t a e t 1 5 m a d e . M a t t e o R i e e i : t h e F i r s t C o n t r i b u t o r t o t h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o f W e s t e r n S e i e n e e s i n C h i n a M a t t e o R i e e i l i v e d a t a t i m e w h e n m o d e r n s e i e n e e s b e g a n t o t a k e o h a P e . A s a f o r e r u n n e r t o d i s s e i n i n a t e W e s t e r n s e i e n e e s i n C h i n a , h e o e e u P i e s a P a r t i e u l a r l y i m P o r -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y o f m o d e r n s e i e n e e s , H e e o m b i n e d h i s m i s s i o n a r y w o r k w i t h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o f W e s t e r n s e i e n e e s i n l i g h t o f t h e e o n d i t i o n s i n C h i n a a t t h a t t i m e . H e 1 5 t h e f i r s t P e r s o n t o i n t r o d u e e t h e t h e o r y o f r o u n d e a r t h a n d a m a P o f t h e w o r l d i n t o C h i n a . H e a l s o i n t r o d u e e d t h e e o s m o l o g y o f A r i s t o t l e a n d t r a n s l a t e d 一 79 一
本文档为【尼耳斯_玻尔和他的互补原理_戈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499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05
浏览量: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