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懷瑾先生講述《太極拳與道功》

南懷瑾先生講述《太極拳與道功》

举报
开通vip

南懷瑾先生講述《太極拳與道功》 南懷瑾書友會 尚南論壇 南 懷 瑾 先 生 講 述 南懷瑾書友會 尚南論壇 南懷瑾先生 講述 2013年3月 性海身 製作 2013年10月二校 PDF封裝 初版 南懷瑾先生 相關網絡文章(精校)分享投稿: 本文錯漏信息反饋: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809295267 網站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 (暫用) 郵箱 1003160158@qq.com 本篇講記原為南師懷瑾先生在1966年於 立法院之講演,由學生們當場筆記...

南懷瑾先生講述《太極拳與道功》
南懷瑾書友會 尚南論壇 南 懷 瑾 先 生 講 述 南懷瑾書友會 尚南論壇 南懷瑾先生 講述 2013年3月 性海身 製作 2013年10月二校 PDF封裝 初版 南懷瑾先生 相關網絡文章(精校)分享投稿: 本文錯漏信息反饋: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809295267 網站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 (暫用) 郵箱 1003160158@qq.com 本篇講記原為南師懷瑾先生在1966年於 立法院之講演,由學生們當場筆記整理而成。 據師云:此文只是當時隨意談話之資料,疏 漏甚多,並不完整,涉及很多太極拳的拳理 原則,登出以為讀者之參考。(十方雜誌) 南老師說:太極拳與道功    編者按:本篇講記原為南師懷瑾先生在 1966 年於立法院 之講演,由學生們當場筆記整理而成。據師云:此文只是當 時隨意談話之資料,疏漏甚多,並不完整,涉及很多太極拳 的拳理原則,登出以為讀者之參考。    緣 起 太極拳協會會長立法委員韓振聲先生,曾經以「太極拳 與道功」這個問題來問我,所以就我個人年輕時學拳的經驗 提出來與他砌磋研究,我們一致以為學太極拳到最後階段,應 該走入修道的途徑較為圓滿。由於那次相談得很投契,後來 又應他的邀請於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 假立法院第二會議室做了此次講演。當天報紙刊出的新聞, 誤以我為國術家相稱,實在不是事實,只是覺得現今的武術 精神,與日俱衰,令人憂心,正如今日中國文化之亟待振興 一樣,而返觀太極拳在歐美各國則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國外 寄來的拳姿照片,卻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 藉此次講演的機緣,貢獻個人一得之見,以就教高明,並以 闡述我中華文化中武藝精神內涵之一般。 一、習武經過 童 年 我自幼個性就好動,並嗜讀武俠小說,剛在十二歲時即 開始習練種種武藝。此前在六至十餘歲時期則因體弱多病而 日與藥物為伍,且目患近視、常私自貪閱武俠小說而躲在樓 上書房按圖瞎練,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飛檐走壁,自亦練 學跳樑倒掛,有一天,不慎從樑上跌落到地,聲震一室,家 父聽到巨大聲響上樓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習武,當時他老 人家並沒有對我責怪,反而聘延武師到家教我武藝,這時起 我才正式開始習武。 啟 蒙 當時在家鄉浙江樂清一帶盛行所謂的「硬拳」,與今日 一般練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隨師習練時,固然不知道以 我衰弱之軀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適當?又不能分辨拳藝的優 劣,每回習拳之後卻有頭腦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 從小志慕俠客義行,所以也就勉強自己而照練如儀。 訪 師 其後負笈四方,人事接觸漸廣,以心喜武術道功,乃不 計耗資,不論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長的人,或俱神通,或有 道,或有武功,即頂禮叩拜為師。因此到二十歲前,所拜的 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亦多達八十餘人。所學範圍包括 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習弄過 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真可謂:「樣樣 統摸,般般皆弄。」 比 賽 有一次,中央國術館張之江先生,於杭州國術舘主辦全 省性國術比賽,我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異而獲冠軍。抗戰 前,各縣市普設國術舘,都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極一 時。然我私自反省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過略 窺其門徑而已,乃決心繼續尋師訪道,親近高明。 二、訪道經過 劍 仙 當時聽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傳說係滿清王室公子 出家者,這位老道鬚眉皓白,童顏鶴髮,神釆奕奕,據傳已 成劍仙;得此消息,心中萬分興奮,即行前往拜謁數次,都 未得見面。(想起當時訪師求道之誠懇,見面即跪,而今日 朋輩相訪,談玄說道等,甚或有人還以此過訪談道為對主人 的—種施惠,算是看得起對方,今非昔比,想來頗多感慨)。 聽說這位道長當時逢人來求皆推稱不會劍術,若欲習畫他則 教人畫梅。幾番周折後,我終於見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懇求 學劍,只學此項,不求其他。因為我意誠心堅,終於獲得進 一步約談。 他見面一開頭就問:「曾習何劍?」我答:「學過青萍、 奇門等等。」於是道長即命我當場試練所習。我練了一陣以 後,他批評說:「這真的只是兒戲,不可再練,徒費光陰, 還是以讀書為好」,又接著說:「你所聽說一些小說書上說的 白光一道,口吐飛劍,這類的話,在世界上並無其事。劍仙 雖有,但並非如同小說上所描述的那樣;今天你暫且試練一 下,每天晚上把門窗緊閉,房間內不點燈,使內室漆黑,僅 點香一枝,嘗試用劍劈開香頭,手腕著力,而臂膀不動,等 練到一劍劈下,香成兩半時,才進入第一階段。第二步再把 豆子擲向空中,用劍劈在空中成兩半,功夫能練到這裡,再 來見我,再為你解說劍路。」 當時聽了以後,心想這實在太難了,雖然心知天下無難 事,這樣練劍,也不是不可為,但因當時立志學文兼學武, 俾能經世濟時,而諸事分心,惟恐心不專一則反而一事無成。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罷。放棄作劍仙,然而對於學拳 仍舊勤勞,每日凌晨三時,必起床練拳,兩三小時後,再沐 浴更衣。當年杭州西湖一帶,武師甚多,我亦朝夕浸潤其間, 躍馬佩劍,臂縛鐵環,腿綁鐵磚,也相近於那時的「太保學 生」了。一笑!以後訪遇僧道甚多,皆各有專長,然所說與城 隍山老道大抵相同。總之,我在那段學拳時期,練習武功, 可以說從來沒有間斷過一天。 入 川 抗戰前二、三月,我即隻身入川,其後一些朋友也隨政 府輾轉來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時都說,我有先見之明,固不 知道我想到峨嵋學劍的心願。記得那時一路訪道,到漢口時, 曾遇到兩位異人,一道一俗,道者紅光滿面,俗者跛其一足。 手中均撚弄鐵彈,笑容靄然,我竟不覺尾隨其後,自黃鶴樓 前繞到後山,他兩人一直走亦不稍回頭。翻山越嶺,直到下 坡時,才回頭問我:「奇怪!年輕人你跟我們到這裡幹什麼?」 我本想把訪師求道的心意告訴他,忽然感覺到天下騙子甚多, 倘若在湖北隻身遇騙,那就麻煩了,於是說是遊山。他們又 問我將往何處去,我說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細看了我一回, 然後說:「好的!你應該入川,我們後會有期,但是今天你不 要再跟著我們了。」他並留了以後見面的地址給我,就此分 別。至今回憶起來,該二人神態舉止都很奇異,令人回味無 窮。後入川,遍訪青城、峨嵋仙佛觀寺,一路亦未有些時中 斷過。 遇 異 四川名勝鵠鳴山,為東漢期間道教祖師張道陵隱居之地, 山上住有一位名號王青風的道士,是四川境內傳說的劍仙, 我曾經上山尋訪他,多次以後,終於見到面,他亦是一位奇 人異士。他說:並無飛劍這種事,但劍仙卻是有的。然而他 的說法又與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說稍有不同。他說劍為一種 「氣功」,所謂以神御氣,以氣御劍,百步之外可以御敵。 又說劍有五類,大別之為有形、無形。他知道我羨慕「金光 一道」的劍術時,告訴我需鑄備一寸三分長金質小劍,再以 道家方法習練。一如道家練丹之法,可將黃金煉化成液體, 並可服飲,若中了毒,道家並有解此毒的藥。當時私自想到, 現在到了科學昌明,槍炮及炸彈等威力無比的利器皆已發明 了的時代,還去苦練這種劍術幹什麼?如果是為了強身,則 個人已經知道的許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費時間在這 方面。就因這樣想法,意志始終未能專精堅持而放棄了。 後來請王青風老師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 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請求。一次他站在山頭上,用 手一指,數丈外對峰上的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我童心未泯, 尚驚訝地問他何以無光。他說:「我早已經告訴過你並無此 事,欲練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這時他的大弟子亦在旁邊,這個人也是道士裝束,我亦 請他表演,但見他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周遭山 土轉即成塵飛揚。此二次表演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 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第二位所遇到的異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學」 聞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學問、見識廣博,道德亦高, 世所罕見,其所著作的「厚黑學」,如其所說:「撥開黑的, 讓人見到真正的。」旨在諷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時候, 就說在附近趙家侖鄉下,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得到 武當內家武功的真傳,輕功已經到了「踏雪無痕」的境界, 如果隨他學習,只須三年的時間便可有成就。因為這位老人 的師父籍貫浙江,所以亦欲授一浙籍弟子以報師恩。知道我 是浙江人,故願為引介。 於是我們坐「滑杆」下鄉去拜訪,相談之下,連稱「有 緣」。老人見我對於飛檐走壁之事,心存懷疑,不大相信, 他灑然一笑之後,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來,這時剛 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濘,老人腳上穿的一雙白底新靴,一趟 回來後,鞋底一點也沒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時,未見 拿架作勢,灑然來去自如。 他又問欲見走壁的身手否?隨即見他張臂貼壁,亦未有 任何架勢,人已離地拔高,笑說:「你現在相信吧!亦願學否?」 並稱說學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訣,歸納成七十二字,一字一 訣,一字一姿勢,循序漸進,無需廣場,僅樓閣之上,即敷 應用,若願住三年,即可示教。我當時考慮再三,復因恐怕 自己志趣不專,弄得百事無成,故只得婉辭。後一路代覓可 傳的人,卻沒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掛念遺憾。 棄拳學禪 後來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師,教我「十三大法」, 即是太極拳衍變的十三架式,不剛不柔,然而每一個動作, 著著可以致人死命。頓時感覺到倘使學這套拳的人沒有道德 修養,動輒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從此棄拳不學,專志 學禪,在峨嵋閉關三年,一直與拳絕緣。 太極拳種式頗多,陳家的雙鞭以及楊家太極,都曾習練, 到現在還能勉強記憶的是楊家拳之姿式,若演練全套,則因 荒疎已久,頗有勉強之感。我對拳術,一擱就是二、三十年, 既不練習又不與人較量,可說一生從來未曾施用過,且越到 後來越怕動手,愈厭習武。春秋法家韓非子之名言:「儒以 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輕,武人從來不服輸。 好勇鬥狠,粗暴驍勇,有時令人難忍,因此以後與習武朋友 也就漸漸地疏遠了。 武功的根源,首當追溯到我國五千年前深遠博大的文化。 古人造字,止戈為武,即已闡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 武制亂,以求「和平」。後世學武,反而更滋生事端,學文 亦是如此,這也是使我棄武學禪之主要動機。以上是我學武 的經過,同時亦足證明我並非所謂的國術家。 三、漫談練氣與武功 各報章雜誌近年以來太極拳等武功,刊載了不少研討的 文章,而其說法也頗不一樣,例如有的說少林拳係達摩祖師 所傳,太極拳為張三豐祖師所創。如果就武功的一般學理上 去加以研究,在此方面的是非,並無多大價值,不必多加爭 論。事實上中國的武功,溯其淵源,早自先民之初,人類原 始生活中,即已粗具模式。所謂人與天爭,人與獸爭,人與 人及人與環境相互爭鬥的生活演變中,即是產生武功之源。 淵源流變 春秋戰國時,中國武功已經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進展 跟時代、經濟、文化等等時空背景有極密切的關連。春秋時 代,各國相互征伐,戰爭用車用馬,崇尚車戰、馬戰,而步 戰卻很少。漢以後車戰已然絕跡,而只盛行馬戰,再往後, 武功才真正發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長槍作戰。原始作戰,取 材簡易,故兵器中,棍稱「百兵之王」。以後在前端套一利 器,演變成長槍、大刀等等。因之又轉以槍為「百兵之王」, 而稱劍為「百兵之賊」。因為用劍對敵全賴巧勁,亦近於取 巧。從人類文化在這方面的演變,就可看到武功進展的軌跡 了。 迨至兩漢以後,兵器已由棍棒發展到長槍、大刀,此亦 時代之趨勢使然。而作戰時採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後之事, 較早的南北朝時代,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自印度來到中國, 息隱專修於少林寺,直傳心法,尊為禪宗之初祖。而他在當 時曾否談及武功方面的事實,現在已然無法考據,凡找不到 證據的,難免有被後世的人假托附會的嫌疑。佛教早盛於印 度,然在印度先於佛教的宗教還有婆羅門教;打坐行功方面, 則有瑜伽,講究練氣修脈。印度之原始文化與中國道家修煉 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達摩祖師來自印度,當亦可能精於 這類武術。 至於瑜伽之練氣練脈,動作極為簡易,只有幾個基本扼 要的動作,明白了以後即會做,但是易學而難精。如果與中 國道家的功夫比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僅呼吸一法,即 可分三百九十多種,瑜伽則可分類成數十種。一般人認為達 摩祖師來到中國後,治瑜伽、道家於一爐,融會貫通而傳下 少林武術。如傳說中或許可能有此一舉,但這只是強健養生 之道,並未涉及到禪的內容。 而縱觀少林一門的諸多武術的創始來源,有的類同中國 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於佛,或入於道。有的是觸 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後,政府則不加深究,可獲逭貸。總之, 出家人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江洋大盜,亦有百戰將 軍,紛紛退隱佛寺道觀之中,閑來無事,舒展拳腳,授徒開 班,於是逐漸形成少林門風,亦並非不可能,故不必視後來 少林的諸般拳術,盡是創自達摩祖師一人。 內 家 如一般所謂的「內功拳」,歷來的說法亦是傳自少林。 我國武術的內外之別,武術上有兩句成語。所謂「內練一口 氣,外練筋骨皮」可說是言簡意賅的說明,如南宗的白鶴拳, 即是內家(內功拳)的一例。這是武當拳術,根據少林的演 變,而衍成南宗諸拳,南宗即「內練一口氣」,亦即練氣, 動作不能粗猛,此亦漸漸演變而來,不是一開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張三豐這個人,史上記載未詳,且有矛盾,究竟有無其 人?近世考據學家,頗為懷疑,但據我的研究應該是確有其 人,且為道家。因為歷代作史書的人,多為儒家,儒家的習 性往往排斥釋道兩家人物,尤其在武術上有成就的人。或許 因此在歷史上就起了爭論,也未可知。 然而張三豐究竟是不是太極拳的創作者,則不必多言, 試觀歷代道家有一種傾向,如老子所說:「功成、名遂、身 退,天之道。」從不愛為人知,不喜出名。不像西洋人,一 有所得,即急於發表而公諸社會,或造福大眾,或為利一己。 中國人的習性則相反,學養愈深,武功愈高,即隱姓埋名, 隱跡山林,不願為人所知。 這種對於「名」或「利」的不同觀念,正可詮釋中西文 化的根本差別,而中國文化中尤以道家最為明顯。明白了這 個關鍵,也就可了解無由考證太極拳是否張三豐所授、少林 拳是否為達摩祖師所傳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樂以後,少林寺成為一大叢林,張三豐為 明代道教新興革命的一派,當時天下的各路流派,都歸向他, 拳術內功,有一得之長的,咸歸功於張三豐,好像今日的種 種創見,皆亦引證國父言論,天下之名也都歸之於國父相似。 所以如今欲尋流窮源,追究根由,恐亦難獲結論,徒耗精力 而已。 長 拳 少林與武當兩派有什麼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 環境迥異及生活方式不同而來。北方多陸地,南方多河川。 北人善騎馬步行,南人好駕舟游泳,由於人文、地理環境的 差別,於是影響武術的型態也有所不同。以我個人所知的經 驗,少林多大架式,長拳遠打,大開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 特質一樣。如北方黃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經見過北方有 一種練腿術,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練功夫走路,都要踢腳 而行。原來是因為爭鬥一旦落敗時,必奪路而走,此時把泥 沙踢起則煙塵滾滾,猶如現代戰爭中的放煙幕彈一樣。 短 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環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 於短打。好像在廣東,就流行一種「船夫拳」,實際即是少 林五種拳中之龍形拳的綜合。練時兩腿下蹲,死死板板。蓋 在明朝時代,倭寇騷擾我國海疆,我國訓練船卒,以禦倭寇, (北拳則為在陸地上使用的武術,陸地平穩,但波船動蕩, 不宜使用。)得先拿穩身樁,才免受海浪擺動顛簸。所以就 另創招式,如此漸漸形成閩粵間短打之風尚。天下萬事,其 最早的源頭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後來,則因地域及時代有 所不同而因應演變成不同型態。因之武術修為實不必有什麼 門戶之見,倘使徒作門戶優劣意氣之爭,那實在是可悲又復 可憐的事。 因人而異 武術的發展,除了時間、空間的影響外,再次個人體形、 稟賦。更是重大因素。太極拳之所以能夠盛行,為一般大眾 接受,無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長壽之道,都可藉此活動筋骨。 亦因這個原因,男女老幼都練,於是拳勢越來越柔化。時至 於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說句笑話,可以說是在跳中國之 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樂節拍來練的人,足見時代在變, 文化也在隨時變易中。 易經與太極拳 一般文人學土,因為體弱多病,而去練太極拳以強身, 本來是很好很適當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創立太極拳是來 自易經的說法,牽扯到陰陽八卦上面去。太極拳到底與易經 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從,但無多大實質的關係,如 欲以手形分成陰陽,配合兩儀,即以手背為陽,手心為陰等 等,似嫌理論空洞。「太極」的名稱,並末見載於易經本文, 而這名稱的出現,至少也是宋朝以後的事,因為易經太極之 說,是宋朝理學家所倡,唐以前沒有。 而太極一名,最早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學家便以太 極假借作他們學說的根本依據,進而以陰陽、八卦闡揚他們 的學說,故有「太極拳」的名稱,也應該是宋朝以後之事, 這是不會有錯誤的。倘說張三豐創造了太極拳,並無不可, 但將那些易經理論上之事,加之於太極拳則不免多餘。易原 為群經之首,放諸四海皆準而彌綸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 無止境,但若牽強,將精力虛擲在研究其與拳術的關係上, 似有偏離武功實際之嫌。 高矮樁 太極拳尚有高樁矮樁之別,但練拳目的若在強身,則高、 矮不必在意。反正筋骨做活動,終強過於不動,高矮任各人 自便,不必強爭何者為優為劣。若執定高樁神,或矮樁妙, 方可以長生不老,則古往練太極拳的人不知凡幾,到如今都 已一坯黃土,還有什麼高樁、矮樁之爭呢? 由淺入深 總之,做任何學問都一樣,無論是:打坐、修道、學佛、 參禪、做內功,先不必好高騖遠,侈談高深理論,成仙成佛 都暫不必談,但修養到在世無病無痛,死時乾淨俐落,一不 累己,二不累人,這已是不易,且慢奢望成仙作佛,學太極 拳亦然,應該有這樣的觀念,實事求是,從基本上做起。 時 地 現在就韓振聲委員所提「道功」方面的事,來加以討論。 很多人一清早就起床練太極拳,這在台灣也許是一件危險的 事,我們知道中年以上之人,在台灣有四種難治之症:高血 壓、心臟病,哮喘症、關節炎。這四種病,在台很難根治, 如果作易地療養,如至美國、日、韓氣候不同或可稱有助益。 在台何以難治呢? 試以拭擦銅器為例,在大陸拭擦一次,光亮耀眼,可維 持二個月不變黯,然在台灣則拭擦的隔天,即開始黯淡。又 曾經以洗油管的方法,問一汽車駕駛員,在台灣與在大陸有 何不同?他說大不相同,在大陸用水一衝即可,在台則需鋼 刷刮洗,再三清除始可,他亦不明所以。實則,台灣寶島, 一如大海中一葉扁舟,空氣中內含海水中蒸發的水氣,一如 澡堂中彌漫水氣濕度大,而又多鹽份。試想處在這樣的水氣 中,早起練拳,練深呼吸,怎麼會更好呢?怎麼可以呢?在高 山上海拔高處還可以,在平地沿海的地區行之,則未必健康 延年,反而容易致病,真有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之感。這是 我個人之看法以及經過種種實驗研究後的結論。 台灣的氣候,因為經緯度不同而受太陽之放射線強弱亦 與大陸兩樣,因此在台灣習拳,就不需要太早起,深呼吸也 不必太猛烈,除非氣功真練到家,可以不在乎這些,(因練 好氣功的人,在呼吸時,全身毛孔能配合適應。)否則,用 一般老方法在台灣作深呼吸,應該加以修正才好。這是我四 十年觀察實驗所得,大致或許可以不差,尤其在台有習拳、 或打坐、或練內功、或練氣功、或練太極拳,久了而得病的 人,更要特別注意這點。 練 氣 其次,練太極拳有一方法問題,亦是一項事實,無論學 道家或佛家打坐,曾經打坐過的人,就可體會到身體內有氣 機。道家的理論,說人身為一小天地,這不是虛言,這就涉 及到「練氣」。無論是印度之瑜伽,中國之道家氣功,皆以 鼻練氣。世上最好之藥物,就是自己做氣功,而且鼻器官為 自己所有,空氣也不必花錢去買,可惜的是,在千人之中有 九百九十九人,對於練氣之功,不肯持之以恆去學,到了年 邁力衰,百病叢生,也就真使人愛莫能助了。 任運自然 如果持之以恆,氣功練久了,就可知道使人健康長壽的, 並不是對外界呼吸空氣的功效,乃是因此促動自身生命本能 的動力,這好像是可燃之物不能自燃,還需要假借引火的東 西或方法去點燃它,我們練氣功作呼吸亦是此理。中國道家 所說的「氣」,一如今日科學所說的「能」,且還不是較低層 次的「電」。以氣功的方法作練習,久而久之就自己會感受 到氣機的發動,而且亦專一定之軌道可循,大家常常談論關 於打通任督二脈的事,有的或者是受了一些小說上所渲染的 影響,也跟著去做。其實任督脈不可用意去打通,應該在靜 坐時,萬緣放下,將個人心中種種思想觀念越擺得開,越能 通之於自然,這是所謂氣功修練的基本要點。 一般靜坐打拳的人,多用觀念去通,結果是欲速而不達。 有一個很好的譬喻,以車輪的轉動來比方氣機的轉動,如果 把一個車輪離地架空起來,放鬆剎車,這時車輪不著於地, 也不著於他物,只需輕輕一撥,即能靈活運轉,輕快無滯, 倘使內用剎車掣住,外有磚物擋住,欲其轉動則非常之難。 我們身體內的氣機時時都在運行,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尚 未死亡之前,就本其軌道在運轉,可惜的是,大家因忙於外 物的紛繁,不能精思反察於內,悟到這個原理。試看一個人 於疲憊時,渴望歇息,一經休息,氣機即藉此循軌道而運行, 疲勞盡去,精力恢復。 打坐亦可看作是在半睡眠狀態,不醒不寐中,由此至少 可了解到如此這種狀況,能減少生命力的耗損,而延長使用 生命力的期限。亦即是得到延年益壽的效果,但並不是得之 於外來的增添,而是原有本身內在的力量,獲得引力而生發, 循其軌道,行健自強不息的緣故。所以任督二脈的氣機,務 使通暢無滯為第一要點。 一般都知道需打通任督二脈,但何以又不易打通呢?原 因有多種,但大多數是因在打拳打坐時,腦海中存一欲打通 任督二脈的念頭。此一念頭,就無異是掣動身內氣機的剎車, 使氣機停滯於內,或又因外緣的紛擾,使停滯於外,既住於 內,又住於外,必知其阻礙澀滯,故亦有打拳、打坐、練氣 功,致紅光滿面者。大家特別注意,要知道這種紅光滿面, 並不是好現像,很可能是氣血上滯,容易患腦充血而致命, 莫錯以此為是無疾而終,而外行地誤會稱譽之為「有道之士」。 其實真正氣機通了,非紅光滿面,中國人是黃皮膚,應是黃 光滿面才對,但非黃膽病之黃,這也要分別清楚。 風擺梅花 前面說過,拳術有高樁、矮樁之別,其實先不必泥執高 樁或矮樁,功夫到自然都會。目前有很多老年人以練拳作為 促進健康的休閑活動,且貢獻大家太極拳之一項基本動作, 亦就是內功的「搖」。什麼是搖?即人站直,兩足並緊,全身 沒有任何一處著力,四肢百骸都放鬆隨之輕搖,身如老樹迎 風,就是颱風之來也不著意,隨之而搖,身體逆動,這叫作 「風擺梅花」,名字極富詩意。搖之久,可將身內氣機搖通, 老年人練它,功效不減於太極拳,更可能比太極拳還要太 極。 因人施法 僅以練氣為例,同樣是以鼻孔呼吸,但仔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下來, 其方法有三百九十幾種之多,印度的瑜伽練氣有多種方法, 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時是否縮小腹等等,當因人而異。所 有方法可以說都對,只是學的人各有稟賦,而應該重擇慎用, 像年輕健全的人與體衰病弱的人,其鍛煉的方法固應不同, 如果用錯了,反而會縮短壽命。這是應當深切了解及遵守的, 學佛或學道,都應一律視為禁戒,如道家有的講究守竅功夫, 所謂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就宜依各人自己體質而行, 不可盲練,假使高血壓者去守上丹田,或守兩眉間的一竅, 那麼就將促其早日「歸天」,又婦女如果守下丹田,久之則 易釀成血崩等病害。故所有法門皆應因人施設,不可一概而 論,這是基本原則!!! 氣機行道 其次,我們人類的軀體,大約可以在概念上分為上下兩 截的結構,橫膈膜位於中間,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畫神仙, 往往身背葫蘆、即象徵有上下兩部。譬喻人身的氣機分為上 下兩截,道家稱陰陽。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 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種行天。以中國陰陽學說看來,則 相當為五行,又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中央 滕蛇勾陳,種種玄論,無非引證人體氣機之流行有五個道 路。 死理學 說了半天,或有人問:「氣機究為何物?人身上究竟有無 氣機?」有些精通西方現代醫學的醫生朋友曾來研究,現代 西方醫學不信佛道丹田之說,他們據依西方解剖學上的知識, 並未在人體解剖上見到丹田這一物質器官,因而否認有丹田 的存在。西方科學實證方法自有其求真求實的獨到之處,但 科學隨時在進步,也隨時在推翻以前的結論,我們亦不可隨 便認定他們實驗的結論都是對的。現在的中國人,有一種時 髦病,就是「科學迷信」或可稱作「迷信科學」,這種迷信 有時比任何事物都難破除。 我們應該知道,西方科學的解剖、是以死人為施行手術 的對像,而「丹田」這個東西,要在人生命活著時,才會有 氣機作用,人一旦死亡以後,即失去此作用。所以他們所謂 之生理學,客觀看來,實在只能稱「死」理學而已,但許多 人,心甘情願,寧可相信科學唯物的、暫時的推論而不相信 有功能可見的丹田,豈不是迷信科學。 活解求穴 況且中國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跡可 考的漢王莽,就曾集全國太醫、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 在當時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體三百六十余穴中,僅 有一、二十個穴道尚未能確定,那也是因為當時這些醫師, 對於這種慘狀,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後來到元初,宰相耶律 楚材是個博通道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種學問的人, 他曾經在戰場上將垂死的人,作氣脈的研究,而將三百六十 四穴全部確定,乃依據所得的結果鑄成穴道銅人二座,將穴 道表現在銅人身上,詳細備至。該二銅人經歷代傳至民國時, 僅餘一個,我曾在自流井看到過,東瀛日本曾有相當研究, 近年台灣也已有仿制。 氣機天然 人身氣機,乃自然之流通,一如地下水亦有必然之水路, 每一水路各自形成一軌道。試將一杯水,傾倒在桌面,即可 見到這水向四下散流,而水的流向自會循一定的路線,人身 內的氣路亦是一樣的,各有軌道,各有自己的路線,我們不 必用自己意念去另辟道路。中國醫經中曾講到過十四經,習 靜坐而坐久後有所成的人自能體會得到,果真已通經脈之人, 不必使用意念去駕御,他的氣機會自然流行,於十四經絡自 行流注。有時在不知不覺間,氣機自己起了動靜功能,不是 我們所能控制的。在氣機的動像中,發現太極拳的原理。太 極拳動的原理,亦即自身中十四經脈氣機動的原理,且循其 軌道運行。故太極拳亦可視為「練氣」之功,久之可以練至 「胎息」的境界,而普通人身體上下為兩截,相隔不通,呼 吸僅及胸腔,久練之,漸漸可達丹田。 生命力之衰 中國道家、印度瑜伽,或密宗的理論,都會談到人類關 於「死」的問題,無論男女,每一人的死亡,都是自腳部開 始,道家深明此理,故訓練「息息歸踵」,所謂「真人之息 以踵」,一般解釋「踵」為足心的「湧泉穴」。試觀嬰兒躺在 床上自玩,經常是活動他的雙腳,而雙手反而很少活動,後 來漸漸長大,仍然愛跑、愛跳,雙腳好動,中年後一變,卻 愛坐喜靜,反而討厭年少好動的人,殊不知他半身活力已消 減,下身等於半死狀態了,所以倦於活動。 再看老年人,坐時更喜將兩腿蹺起高放在桌上,才覺舒 服,這表明下部生命力已大衰,兩腳易冷,老態呈現出來了, 若老年人能腳底發燙,腳下有力,則是長壽的徵兆。又看胎 兒的呼吸用臍,丹田在動,嬰兒呼吸雖用口鼻,而丹田仍還 自然在動。到了中年老年,丹田的動無力而靜止,改變位置, 上縮至腹、至胸,再至喉至鼻,最後一口氣不續,鳴乎哀 哉——就此報銷。可見生命力之衰亡,是由下而漸往上,逐 步衰竭。我們做氣機功夫或練太極拳功夫,要「氣沉丹田」, 使氣機暢運無滯為要,這是健康之道。然而應該用何法下手, 則須看各人的資質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四、太極拳法要簡介 姿勢務準 現在再轉入本題——「太極拳與道功」。但須再聲明我 不是國術家,對拳腳一項,已根本擱棄,日常亦惟靜養打坐 而已。現在僅就往昔所得的體驗,作一概述。練太極拳,姿 勢很重要,若姿勢不準,則效果不顯著,對強身如此,對防 身亦然。但倘使外家拳姿勢練得好,學少林拳亦一定準,若 從二十歲左右開始練拳,則對「高樁」「矮樁」不必太專, 越專越吃力,受不了如許苦楚。回憶當年練拳時,對於每一 個姿勢,一擺即半小時至二小時,且用一面大鏡,照著矯正 身形,身形正確後,再配合氣機來練。太極拳有楊家、陳家、 吳家等等,達七八家之多,無論練那一家的拳法,姿勢務求 正確,太極道理,渾身各部都在畫一個圓圈。譬如有一姿勢 出手,自足跟沿膝蓋,達肩膀到手腕直至指端,每一關節都 在活動,輕微地畫圈,勢正圈圓,配合人體生理方面的自然 形態,自必事半功倍。 一般楊家太極拳,流行最盛。因為當年在北京學習太極 拳的人,多半是朝廷中的王公大臣,所謂士大夫階級,自然 這些人都已屆中年人以上,一如今日許多上了年紀的人,覺 體衰之可怕,為了強身健骨,增進健康而鍛煉身體,就學太 極拳,如此輕摸慢轉活動筋骨而已。於是在練時,便隨興之 所至,做得大致形似,即自以為可以了,後世不明白這種情 形,對於姿勢的務求正確這一要項跟著都忽略掉了。 五 空 其次,學太極要五空,第一要心空,思想要空。初練時 固然必須費神記憶,但練久後則熟能生巧,自可以練來不加 思索,如老子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心空自然,體內生理機能,就自然發動。 再要手空——兩手心空鬆,太極拳出手姿勢,無論陰手 陽手,必要像挾有一個皮球在手中一樣,手指亦需在動,手 必須要空。 其次要腳空---兩腳心要空鬆,南方拳如前所說,是為了 方便在船上作戰,非比在北方平原的馬上功夫。試此地球作 一船,人受載於其上受搖動,必足跟與前掌之間拱起,足心 空出,則足心的湧泉穴不受阻塞,氣機自易流出。以上為五 空的道理。 復次,學太極拳最重要在「神」。即道家說的「精」「氣」 「神」,所謂「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極為重要。 一般練太極拳不得要領的人,多沒有注意到「神」的重要, 姿勢準確後,雙目應注視到手的前方,神就投射到了,無論 為了強身或防衛退敵而練拳,不如此煉好精、氣、神,效果 是不會顯著的。太極拳每一神態,都異常重要,姿勢準確, 氣機配合,五空做到,精氣神自然揉合,這樣練去,必獲得 它的益處。對於呼吸,任其自然,不必加以導引,導引則心 不易空,且道家的真正導引,亦並非如此解說的。 氣何所之 或問呼吸進入後,是否應注入丹田,或灌至某處。這一 點在前面已經用車輪加剎的譬喻說過,氣機剎住,反而不能 到達。現在再作一個有趣的譬喻:試想人體皮囊,就像一個 氣球,我們將空氣灌入氣囊後,要讓他停住在囊中的某一點 不動,試問可以做得到嗎?行得通嗎?只要如以前所說的要點 去練習,一切合度,那麼氣從鼻腔進入後,自然運行灌注全 身,豈有停住丹田之理?且亦停留不住,所以不要妄立名辭, 妄加解釋。當年老師教導時只說出氣可用口呼出,在呼出時 嘴唇撮起,如吹簫的樣子比較好,進氣時閉口用鼻孔吸入, 至於氣至何處,可以不問。因會自然全身灌注,人身每一部 份,每一細胞需要氣,沒氣就死亡。所以氣無法停留丹田, 而此所謂停在丹田間又有何好處呢?大家不妨再參參看! 人到了中年以上,即不再練少林拳,而轉做達摩功,改 修靜坐,這亦是必然的事。至於內功,宜採用道家或佛家的 方法,姑且不談,反正都走此靜坐的大路,倘使到了四十歲 以上,還踢踢蹦蹦,久了或者反而發生弊病。眾生是可悲的, 當人類思想力最充沛的時候是在五十餘歲左右,這時也就是 思想智慧達到最高峰的時節,(體力充沛則在四十多歲。) 可是一如蘋果在樹,剛一成熟,即刻自然落地,走向下坡路 了。所以佛家看眾生是可悲的,生命無常短暫。不分東方人 或西方人,於內功、醫藥,用盡方法想把生命拉長,多活幾 年,到頭來亦是枉然。永遠長生不死,實不可能。但能活時 健康快樂,臨去時乾淨俐落,已是了了人生一大快事。你說 是嗎? 韓振聲委員曾提到中西拳術比較的問題,依據統計,西 方運動家,能活七十歲的,寥寥無幾、他們到了六十多歲大 都非死不可,足見激烈運動之不宜。而中國拳術家多半能享 壽八、九十歲。這其中,亦還有更細微的進一步分別;比如 學少林拳而能享年百歲者就很少,除非他在中年後改學靜坐, 而放棄拳術。另外有一種學太極拳者亦配合習靜坐、至於改 練靜坐功夫後,對於拳功是否會全廢呢?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是「非但絲毫 不會因此荒廢,拳術反而因此更有進境」,所拋開的,只是 技擊之術。而身內氣質之變化,使一身更加柔化,皮膚更加 細嫩,病痛也逐漸消失,甚而身上多處像嬰兒一般,一切自 然而然。太極拳之原理,曾見於楊家太極拳某著作中,引用 老子話:「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近乎如此。所以練太極 拳至後來的階段,應該走上內功的路才好。等到進入內功的 境界,再體驗其姿勢,自然準確,可以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處處太極 偶然看到時下一般年輕人練太極拳,對於掤、捋、擠、 按,任一動作,比如「掤 」,看他們連「掤」的圓都未掤好, 這是不對的。譬如這一姿勢是太極,第二姿勢進入時將手拉 開,恰為一圓,既不扁亦不方,一路行去,要在在是圓,連 綿不絕才是。 太極拳講究「移步」,所謂舉步輕如靈貓搏鼠,踏足重 如泰山,陰陽虛實要分明,且步伐移時腳亦在動,而腳的姿 勢亦是太極,若欲配合易經之理,處處一太極,移形換步, 都能自自然然地太極化了。 腰的運動 太極拳主要的重點,還有腰的運動,即注重身體下半截 的生命力,道家講任督兩脈是人體的主要生命腺,尤以督脈 為陽,自後腦腦下垂體區延伸,到下頸項部位,開始分支散 為二支經脈於脊椎兩側,至腰下尾閭又合而為一,至會陰復 再分支,行於兩足,下達足底,故練拳的人,久久練至兩腿 足筋越練越柔,則自然長壽,一般人年紀越老,因體內石灰 質增加,膠質減少,經絡萎縮,兩腿愈來愈卷縮,走路老態 龍鐘,連頭頸都沒有彈性,倦態畢露。練拳的人,則鍛煉筋 骨,使之柔韌,隱伏有病痛的部位,亦可由麻木而漸知酸痛, 而漸復正常。練拳打坐能知覺腰酸背痛,亦是好現像的開始, 以後即恢復自然,萎縮的筋脈亦拉長,每拉長一分,即有年 輕一歲左右之妙用,當然這是假說的數字。總之,這時的練 拳靜坐乃利用本身的潛在能量,使其發揮,而成為一種靜定 功夫充沛含藏之方法。 動中求靜 太極拳係求靜,非求動,更實際的說,是於動中求靜, 現在再作進一步說明,凡人在靜時,心內思想反而繁亂,此 是大家所曾體認過的,一般人最怕寂寞,因為思想無所寄托, 老年人最怕孤獨,感到人生沒有依恃的悲哀,但是對於學儒、 學佛、學道的人而言,寂寞乃一種享受,故能甘於寂寞,樂 於清靜。這是對靜坐已入高深境界的人而言,亦只有少數修 養高深的人能達到此種境界。而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 即在此清淨寂寞中發動,老子說:「萬物芸芸,各復歸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這是一切靜坐參禪的入靜境界,然 此靜的境界,得來不易。 武術是人體在運動,不過雖是外動而內心反易得靜,以 此求靜境,也同樣得到殊途同歸的妙用,利用這個動靜相應 的道理而發明武術。凡人身體在勞動時,思緒反而不會紊亂, 亦即有所寄托,若體不活動,無所事事,呆然不動,則反比 死還難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閑 居為不善。」足見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關聯 互動影響的作用。 太極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極拳是在動,由動中的體 力勞動,進而漸漸達到內心清淨的境界。所以我經常以孟子 的話來譬喻拳術的道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學 拳的人,無論南宗北派,都在勞其筋骨,靜坐、練功的人, 亦是苦其心志,那些做英雄事業之人,則是空乏其身,三者 殊途而同歸。現在我們倘若能從勞其筋骨入門,自然也就可 心志清淨,近乎道矣! 總之,太極拳是「動中求靜」,由靜而達到靜坐、內功 所證到之境界,動靜互相配合,則於身心的健康大有俾益, 這是必然而無可否認的。   (全文完) ——南公懷瑾先生 講述『太極拳與道功』 尚南論壇 南懷瑾書友會 http://greatsupreme.joinbbs.net http://blog.sina.com.cn/u/3809295267 太極拳與道功(電子書竪版封面) 太極拳與道功(電子書竪版説明頁) 太極拳與道功
本文档为【南懷瑾先生講述《太極拳與道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93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02
浏览量: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