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中国文化如同滚滚长江奔流不止,滋润了无数国人。文化是由人作为载体来传承的,也就自然而然的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士人品格。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孙立群先生将其总结为三点:1、儒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2、道家“贵适意”的生活观。3、儒道相结合的理想人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士人人格与儒、道两家是分不开的。所以,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圣贤哲人的心灵历程,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吧! 1、 以人为本、以礼为纲的儒家人文情怀 细析儒家哲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超越的层面——天...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中国文化如同滚滚长江奔流不止,滋润了无数国人。文化是由人作为载体来传承的,也就自然而然的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士人品格。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孙立群先生将其总结为三点:1、儒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2、道家“贵适意”的生活观。3、儒道相结合的理想人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士人人格与儒、道两家是分不开的。所以,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圣贤哲人的心灵历程,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吧! 1、 以人为本、以礼为纲的儒家人文情怀 细析儒家哲学智慧,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在三个层次上:超越的层面——天命,社会的层面——礼,心性的层面——仁,其根本在于“以人为本,以道德、礼数为核心”的人文理想,其核心的观念是“仁爱、中庸、重礼、明德”四大类。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投机不取巧,脚踏实地的做事,这就是中庸。中庸其实也就是用中,强调不走极端,务实协调,恰到好处。中庸被孔子看成是至德,它的落脚就在于和谐。和谐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故而儒家称“和则生物”。现代人对于和谐的理解我认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的最为精妙:“和”就是人人都有饭吃,“谐”就是人人都能说话,也就是说人人都丰衣足食并且能够畅所欲言,这就是“和谐”。什么又是明德呢?就是说,它不在于博学强记,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启迪智慧,在于明白什么是正大光明的德性并且努力去成就它、弘扬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既立身立己,又立人安人,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在这四大核心中,“仁”和“礼”又是孔子道德思想中最为重要的。 孔子是一位“仁者”,他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而“礼”有是人的立身之基础。“仁”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仁”的核心是“爱”,不但要爱家人,还要“推己及人”,换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还是一种人生智慧与品格。孔子强调的是一种博爱,即爱世间万物,这就叫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但这种爱并不是无德之爱:一次,孔子的弟子说:“老师啊,我知道以怨报德当然不是你所提倡的,但你觉得以德报怨又怎么样呢?”孔子说:“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你内心的耿直来指出他的错误,否则,不但是纵容了他,更是对仁爱的亵渎。儒家之所以大讲“仁爱”之道,就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太多的冷酷、残暴、凶悍,人与人之间不是关爱而是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把人类原本善良的本性给扭曲、蒙蔽了。人变得薄情寡义、缺仁少爱、离心离德,所以孔子才大声疾呼“天下归仁”。 儒家文化展现的是弱德之美,是“行不言之教,现不怒之威”。由此,便由爱发展出了宽容,即兼容并蓄,以宽广的胸怀承纳万物。李斯在《谏逐客令》中曾说:“泰山不让细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就告诉我们要以“厚德载物”的胸怀宽以待人;以“和而不同”的风度承接万事。而儒家所讲的“礼”究竟有多重要呢?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也就是说要想立身于世,就得先学“礼”而后成“仁”。儒家一向提倡以礼乐教化万民,而非用残暴的刑法压迫。“礼”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指人的言语行为合乎规范,温润如玉的样子,用儒家的话叫做“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所以,古代的君子都有佩玉的习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钢”,就是说君子是外柔而内刚,是有血性、有骨气、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孔子当时是处于一个“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时代,诸侯争霸,社会混乱,仁心尽失。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有个大夫名叫季氏,他请人来他家跳舞,而在当时周朝的礼法上,跳舞的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王八佾,(一佾是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而季氏却请来了整整六十四人,也就是八佾。孔子看见这种情形大怒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连这都可以忍受,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可见当时周朝的礼法已被僭越得不成样子了。然而在今天,一些人只知道批判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却看不到孔子说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其实他就是要让人们去遵守礼法,严于自律,不断的修善自己,最终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 “仁”与“礼”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礼”又能怎么样呢?它只不过成了一种虚有的形式,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罢了。在孔子看来,一个君子要内有仁心而外有“礼”,“仁”是内心的超拔与升华,而“礼”则是对外在身体的规范与界定。只有这样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便是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质”则是指内心的仁德。 “仁”和 “礼”是内外合一的,它是以“仁”为核心,以外在的规范、制约为表现,达到内外同美的有机体,进而建立一种美好的内仁外和的秩序,一旦有了这样的关系,社会的“大礼”也就建立起来了。那么,孔子要建立的大礼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曾这样说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把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蓝图为后人描绘出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孔子称得上是真正的至圣! 所以,儒家智慧告诉我们,“儒雅守礼”在任何时代都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要求。但在当下许多人都在提倡个性自由,鼓吹“君子之风”不合时宜,“重仁守礼”难免会让人讥笑为不识时务的迂腐之见。但要建立一个真正文明和谐的社会,“重仁守礼”是必不可少的。西方社会的人民尚且能够表现出让人动容、敬佩的风度时,在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传载着中华文明的国人有怎能让“重仁守礼”的君子之风失传呢? 2、 人法天地、道法自然的道家心灵超越 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思想史》一书中曾说:“中国人的特性许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传统。”一位物理学家也说:“如果没有道家,就像树没有根一样。”由此可见,道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既然讲到道家学说,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道”吧!在《老子》这本书中老子曾这样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成……可为天地之母。”可见“道”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老子认为,“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常无为”却又“无不为”。作为无声无息、无始无终的“道”,常表现为“无为”的状态,然而它却又可以化育万物,故而又“无不为”。基于这样的认识,道家认为宇宙的真谛在于“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有归于无。而“无”才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因此,正是有了无形的“道”,才有了有形的万物,而有形的万物最终又要归于无形的“道”。 人类既然来自于天地,就理应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即要“重道”。人们如果不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律,无视“道”的存在,那就必然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就叫做: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正是这种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才唤起了道家中人对于自然以及规律的尊重,他们尊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状态,所以他们更能贴近自然,贴近生命。在《庄子》中就有这样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子在梦中梦见了自己化身为蝴蝶,纵情于山水之间,甚是快乐,但醒来后却又陷入了沉思。他想:究竟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呢?如果说是我梦见了蝴蝶,那为何我能感受到蝴蝶嬉戏于山林的快乐呢?如果说是蝴蝶梦见了我,那它又为何真切的存在于我的脑海中呢?这个孤独的梦似乎不可言说,没有人能够回答,成了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 正是这种人法天地、道法自然的智慧,使得道家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意识。他们顺应万物本性,使万物各遂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与大化为一,与道为一。就像庄子那样,他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企盼“与道同一”的超然解脱。庄子的这种生命意境,典型的表现在他对生死的认识上。他认为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因为人本来就是被抛入人世间的,生而为人只不过是一件机缘巧合的事,死而为鬼也只不过是叶落归根而已,因而无须喜也无须悲。人一旦懂得了生死的道理,便离“道”就不远了,这里也有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在自家门前鼓盆而歌。惠子十分生气,便对庄子说:“庄周啊!你的妻子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又怎么能在这唱歌呢?”庄子听了,起身言道:“她刚死的时候我又怎么能不伤心呢?可是仔细想想,我的妻子如同常人一般,得之于自然之气,化而为有形的生命。孩提时,她嬉戏于乡野;少女时,她采薇与南山;桃花灼灼之时,她又做了我庄周的妻子。那一天,她也宛如灼灼之桃花,幸福而美丽。伴随庄周,她无缘享受荣华富贵,但即使是在艰辛困顿之中,她也从未丧失天真的本性。她活着的时候拥有生命、珍惜生命、衍育生命。死了之后,得之于“无”,而又复归于“无”,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般,生也自然,死也自然,全是顺着自然之理。如今她恬静的栖息于田野之间,无拘无束的享受着自由,难道还要我为她悲伤不已,凄凄哀鸣吗?”这就是庄子——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生为何物,死又为何?世间有几人可以说清,而庄子却可以看破生死,无所挂碍。他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在庄子看来,生命只是我们在这世间暂借的一个躯壳,我们迟早是要将它交还给天地的,这就叫做“生死如一”。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使我们迷茫,失去了自我,陷入了人而非人的境界,宁静祥和的精神家园已不复存在,生命从此便失去了内在价值。道家一向提倡简朴的生活,他们认为只有活得简单,才能不为物役,不被功名利禄所累,才能活得自由。庄子认为生命重于一切名声、地位、利禄乃至天下。他说:“重生则利轻。”在道家看来,获得功名利禄未必是真正的快乐,保守心灵的淡泊与宁静才会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但世人往往欲海难填,放纵欲望,永不知足的追求物质财富和感官享受,从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争夺。所以道家便提出了“无为”,“无为”是道的本性,也是圣人的处事法则。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勿有,为而无恃,功成而勿居。”他认为,大道无为而成天地,天地无为而生万物。天地让万物自然成长而不妄加干涉,让其自我生成,故能无不为,无不治。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人们常批评老庄学说的“愚民政策”,这这实在是冤枉他们了,其实他们反对的是圣王的智巧、诈伪,就是说他们反对统治者的欺诈行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饮而民自朴。”只有这样圣王才能够达到“无不为”,也就是人民的高度自治。因上之不治,才有下之自治;因下之自治,才有上之不治之治。所以由“不为”,道家又提出了“不争”。“不争”是不与俗争,即不争那些你不需要的东西,不与世人争利、知足、寡欲,不自是、不自矜,并常怀济世利人之心。所以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争而后能得。”庄子也认为名利、财货是一个现实而富有诱惑力的东西,倘若人生在世去一味的追求这些东西,必然会破坏人的真朴之性,最终腐化社会与人生。楚王知道庄子是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便想请庄子到楚国做相国,于是就让人去找庄子。使者找到了庄子,却发现他正在河边钓鱼,使者便说明了来意。这时庄子说:“听说你们楚国河里有一个乌龟活了几千年,死后被你们楚王供奉在神庙里做了一种占卜用的器具。那你说它是被放在神庙里好呢,还是活在泥里夹着尾巴打滚好呢?”使者说:“那当然是活在泥里好了。”庄子便挥挥手说:“那你们就请回吧,你还是让我好好的在泥里活着吧。”所以说庄子提倡的是人的返璞归真,要真正的从物欲中解脱出来,是真正的“不为”。 庄子哲学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突出人的个体性,他希望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以游无穷”。可以说庄子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开山鼻祖。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个性,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我思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人才的,而只会是个奴才。庄子认为世人的处世态度为“游方于六合之外”与“游方于六合之内”两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世”与“入世”。然而庄子对此都不以为然,他赞赏另一种态度——间世,就是说一个人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不同力量之间,充分保持自身的自主性,不为世俗所羁绊,人的生活合乎天地自然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只有如此,方能洞穿乱世红尘,为人们打开一扇超越生死,通向精神自由的天堂之门。庄子一生逍遥自在,就连将死之时的嘱托也显得与众不同:庄子在临死之时,他的弟子十分悲伤,庄子告诉他们人之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而已,不必悲伤。他的弟子说:“生死之理,弟子何尝不明。只是弟子追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却无以为报,先生一生清贫,死后却没有好的葬具。弟子想到此处不由得悲从中来。”庄子淡淡的笑着说道:“我以天地作为棺椁,以万物星辰作为葬具,还能有比这个更好的陪葬吗?我的葬具不是很完备吗?我死之后,你们不必埋葬,就把我随便扔在外边就可以了。”他的弟子说:“把老师您弃尸荒野乌鸦老鹰岂不要啄食先生的尸体吗?”庄子幽默不改的说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吗,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吗?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你们又何必这样偏心呢!” 就这样,庄子终其一生对生命严肃而幽默,看透生死,豪迈豁达,却从不曾亵渎生命。他的人生是那样简单而深刻,自重而洒脱,世间的一切偏见在他那里都不复存在。庄子的风骨便是道家的精神,不理解庄子就不可能懂得道家真正的人生智慧。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那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智慧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在生活中获得心灵之道,找到个人的人生坐标,并为之奋斗、努力。圣贤哲人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让后世子孙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高尚灵魂。让全民族都在各种精神的感召下,相互团结,让我们每个人都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古圣先贤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PAGE 1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88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25
浏览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