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举报
开通vip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null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学时】12学时null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哲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的光芒。null因此,对中医学的研究也就...

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
null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学时】12学时null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哲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的光芒。null因此,对中医学的研究也就离不 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学习和研究。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 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 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 支配”。null中医学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 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 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即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现象,归纳健康和疾病的某些规律和 机理,并用于疾病的诊治实践。使之成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null第一节 精气学说null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是古代先哲们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null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西汉以后 遂被“元气学说”所同化。因而精气学 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气学范畴中的一种 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在两汉时 期一并汇流于“元气”说之中而发展为 “气一元论“。但精气学说在古代哲学 气范畴中有其特殊性和代表性,故研 究精气学说必然要对古代哲学的各种 气范畴作一讨论。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在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都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而含有巨大能量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体,也是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精或气的运动不息维系着宇宙的发展和变化。(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宇 宙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 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 原,是气中精粹部分,是构成 人体的本原。null古代哲学关于精的概念,源于《管子.水地》说。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源。 管子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身之根菀也”、“水者,何物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null  其基本的论点是:    1.地(土)水具材,是生命体构成的两种基本物质。土作构架之体,水成活动之用。即所谓“血气通流”;    2.水性素淡,可任调合味色。由流成形,可任充满变生的脏器。能适应成长发育, 此即所谓“内度适”而使万物皆能“尽几返常”; null 3.目视耳听心虑,从感觉到思维,以至特异功能,皆生于水。水成五脏九窍,而为“修要之精”; 4.万物种类不同,品性依地而异。水为性状遗传的基因,即所谓“诸生之宗室”。 null若说这模型与现代科学的异同,内容当然不一样,形式则仅精粗之别, 基本思路的框架模式是一样的:既有组织解剖和胚胎发育概念,也有神经和遗传的概念, 这些概念统通组合 为一个理论的整体,从其内部物性寻求对生命现象的解释,不借助任何外在主宰而归于自然。所以说,这是原始的科学理论,是现代生命科学源头的滥觞。这么优秀的理论竟出于2300年前,无论如何也是令人极为惊异的人类文明史大事。      (二)气的基本概念:(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本原null 气的内涵,既是客观的实在,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它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各家共同使用的范畴。其内涵相当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null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范畴。确定气的内涵有一定困难。但经多年的研究,对气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定的共识。null宇宙万物气 极细微物质 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气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成一个整体。null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 “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气,是指 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null 气的概念最初源于“云气”说,后又以云气、风气、水气、呼吸之气概括提炼出气的一般概念。 两汉时期气的概念被“元气论”所同化,汇流成“元气一元论”。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为天地万物的本源。null气本体论的观点无形有形 弥散而运动 的状态存在 凝聚成形质 的状态存在null现代物理学的认识实物无形 非连续性或粒子性物质: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非粒子性或连续性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null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指出: 元气论者所谓的“元气”是连续性物质,它“接近于现代科学所说的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 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 "气可以是气体或水汽,但也可以是一种感应力,象现代人心目中的以太(etherwave)或辐射线一样精微"。(三)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三)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1、精与气是同一的,都是构成宇 宙万物的本原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 的物质。 2、精是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 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由精或气构成,宇宙万物的生成皆由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nullnull先哲虽皆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化生,但并不将此精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他们认为精气由"道"产生,或寓于"太极"之中,"道"或"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化生本原,而精气只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或元素。 null道:道家哲学体系的核心,指先于物质而存在的精神的东西,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太极: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之气。是化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和物质材料。《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null《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宇宙论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null两汉时期,精气学说逐渐被此时兴起的"元气学说"所同化,并进而发展为"元气一元论"。"元气-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皆由气化生。 null 对于精气化生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学说认为,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五行之气的搀杂合和,生成了宇宙万物和人类。 null精气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形式: 无形:肉眼看不见的处于弥散运动 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 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有形:肉眼可见的处于精气凝聚而 稳定状态,广泛存在于物质 世界之中。“气合而有形”。null因此,宇宙之气是抽象的,无形的。此无形之气能化生有形之物,即所谓"有形生于无形",因而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有形事物。 null医学范畴中,精以有形而呈液态存在于人体的脏腑之中,是化气以推动和调控人体的各种功能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最根本的物质。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精气(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具有巨大能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由于精气的不断运动,使得由精气构成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精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1.精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1)气的运动形式: 理论上可概括为升、降、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聚与散,虽是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null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明代王廷相认为,气有阴阳,"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一气中即有阴阳",而阴阳相互感应,"二气流行,生物不休"。 null聚散也是精气的主要运动形式。古人观察到天空的云聚而为闪电雷雨,散则为晴空万里,因而在此基础上萌生了一个聚则物生,散则物消的抽象概念。《庄子》认为气凝聚而人物成,气消散而人物亡。《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null(2)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气的升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 null《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器",即由阴阳五行之气凝聚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有形质之实物。宇宙之中的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无形而运动的阴阳之气交感聚合而化生,其自身之中又具备着阴阳之气的运动特性及升降出入聚散等运动形式。2、气化: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各种变化的过程。 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1)气化的主要形式:(1)气化的主要形式: ①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气化过程。 形化气: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之气的气化过程。null②形与形的转化: 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或雨雪等,人体内的精血互化、津血互生等,皆属于"形化形"的气化过程。 null③气与气的转化: 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腾于天,可化为天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null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都属于有形实体自身的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null人类是自然界之中的最可贵的、最高级的生物,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人体内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null而人体内的这一气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也是在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故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2)气化过程的类型:(2)气化过程的类型: ①化:气緩和运动所促成的某些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量变”。 ②变:气剧烈运动所促进的显著变化。类似现代所说的“质变”。 化与变均取决于气的运动,气的 运动是气化的前提和条件。(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精气(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null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源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而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无形可见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气(精气),因而气是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中介性物质。 null气作为宇宙万物之间的中介性物质,维系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感应,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感动,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构筑了宇宙万物之间的广泛性联系,将宇宙万物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null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二方面: 1、维系天地万物间的联系:通过气的 中介作用,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通过气的中 介作用,使自然界万物与人体生理病理相 互感应。“《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 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天地之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源物质。 人类不仅有生命,还具有复杂的精神思维活动,皆由气中精粹之精气所化生。nullnull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故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作为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临床各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理论,是建立在古代哲学精、气宇宙万物本源的基础上。null精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是研究人体内精、气、神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的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 它的形成,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1)中医学精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包括: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中医学的精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人类自身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 古代哲学的精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的精学说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null古代哲学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的精或精气是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认识的产生,无疑在方法学上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null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形成根源"水地说"的出现,对中医学精学说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即是精,水生万物对两性之精结合产生新的生命个体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说明了人体生命的物质性。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null 中医学的精学说,是关于人体内之精的生成、分布、功能的理论,与古代哲学的精学说是专门研究宇宙之中的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和联系中介的哲学思想不同。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1)中医学气的概念: 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null气由精化生,是比精更为细微的且具有很强活动力的含有巨大能量的物质,是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激发和调节着脏腑的功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 (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中医学的气的概念,虽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而又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和纯化,null同时还与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密切相关。 古代哲学气学说中关于气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认识,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变化(即气化)的认识,气分阴阳而升降交感合和的认识,气为中介而使宇宙万物相互感应的认识,以及元气为诸气之原的认识,渗透到中医学中,对形成气的认识产生了显著影响。 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的区别: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的区别: 古代哲学:精、气内涵同一,均为关于宇宙本源的概念。 中医学:精、气内涵有别,是关于人体生命产生和维系的认识。精是有形物质,是构成生命的本源,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资基础;气是无形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的物质,即是人体的重要组分,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它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生活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各种变化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人类为宇宙万物之一,与宇宙其它物种有着共同的化生基础;运行于宇宙之中的精气,充塞于太虚中各个有形之物之间,具有传递信息的中介作用,使宇宙有形之物之间得以相互感应。null这些哲学观点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中医学构筑了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 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渗透于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null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的渗透和影响下,构建的整体观念,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考察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勾画出了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雏型,并为这一新型医学模式的扩充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null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也影响了现代的西方医学,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也可能是西方医学接受了中医学的整体思想的反映。 null第二节 阴阳学说null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交感互藏的观点,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规律的学说。null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null 说明阴阳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规律, 也是一切事物分类的纲领,同时也是 生长、毁灭的根源,一切显露形象的 发源地。因此,结合到医学理论和疾 病的诊治,首先也必须辨别阴阳,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null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null 阴阳,首先见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 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而产生万物。null 《说文解字》:“阴,暗也;阳,明也。”阴阳最初的概念非常朴素,指“日光向背”而言。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一而属阴。null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 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 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 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 理论,形成阴阳学说。(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性温热而炎上…属阳 水…性寒冷而趋下…属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null 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的阴阴属性。 阳 阴 明亮的 晦暗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活动的 静止的 积极的 消极的 兴奋的 抑制的 功能的 物质的 上升的 下降的 nullnull2、归类特点: (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属性相反。 既区分阴阳的一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关联而属性相反。如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不可以将水与上下、明暗、左右区分阴阳。又如,鸡蛋与石头,水果与大米,不存在阴阳属性的区分。null(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阴阳属性是由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决定的,不可随意颠倒。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null(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又是相对而言的,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而确定。 具体表现在: ①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 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null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如 白昼——属阳 日中 下午——阳中之阴。 日西 合夜 夜晚——属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鸡鸣 下半夜—阴中之阳 平旦 null②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不断相互转化。 null 自然界: 从冬 春 夏 阳 气 阴 气 “冬至一阳生” (寒 温 热) 从夏 秋 冬 阴气 阳气 “夏至一阴生” (热 凉 寒) 人体生命活动: 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阳长阴消” 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阴长阳消” null③比较对象不同: 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变。 如:大与小,只在一组事物中区分大小,若比较对象不同,大小亦随之改变。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涵义: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null2、表现: (1)相互对立:阴阳属性相反 (2)相互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 是相互制约,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 如: 自然界 冬至 立春,阳气 制约阴气,气候由寒 温 夏至 立秋,阴气 制约阳气,气候由热 凉 null阴阳的对立制约的结果是造成对方的削弱。 如:温热 驱散寒冷,用温热药治疗寒证。 寒冷 降低高温,用寒凉药治疗热证。 3、对立制约的形式:阴阳相互消长。 通过阴阳相互消长,实现阴阳相互制约,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这是实现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null(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互根:互相依存。 互用:互相促进。 null2、表现: 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 相互依存 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 化”,“独阳不长”。 相互为用 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 生”,“孤阴不生”。 null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于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阴的役使。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null(三)阴阳消长平衡: 1、涵义: 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互为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衡。是一亇量变的过程。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null2、表现: (1)阴阳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寒 热 物质 功能 阴长阳消:热 寒 功能 物质 null(2)阴阴皆消皆长: 阴随阳消 阴阳皆消 阴阳虚损 阳随阴消 阴随阳长 阴阳皆长 阴阳旺盛 阳随阴长null(四)阴阳交感互藏: 1,涵义: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 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对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null2、表现: (1)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 阴阳二气交感和合,产生宇宙万物,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和纽带,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五)阴阳相互转化:(五)阴阳相互转化:1、涵义: 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过程。 2、 条件: (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 (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null3、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阐释了阴阳转化的机理。“生、化、极、变”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极点,则向反面转化。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交感互藏的关系: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交感互藏的关系: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 1、阴阳的对立,消长含有矛盾的对立性,阴阳的依存,转化含有矛盾的统一性。null2、阴阳互根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3、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消长引起量的渐变,转化引起质的突变,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事物由微而著,由盛而衰,往复更替的运动过程。 null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为阳 背部——为阳 体内——为阴 腹部——为阴 上部——为阳 四肢外侧——为阳 下部——为阴 四肢内侧——为阴null从脏腑分: 六腑——为阳 五脏——为阴 从气血分: 气——主动、属阳 血——主静、属阴null从五脏分: 心 阳中之阳 心肺 居上属阳 肺 阳中之阴 肝 阴中之阳 肝脾肾 居下属阴 肾 阴中之阴 脾 阴中之至阴null(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nullnull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null(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到邪与正二方面,导致阴阳协调关系破坏,引起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便是阴阳失调。null1、正、邪的含义: ①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及抗病、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其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其属性有阴精和阳气二部分。 ②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亦可用阴阳区分其阴阳属性。如六淫中,寒湿为阴邪,风暑火为阳邪。null2、分折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 实证 阴胜则寒 寒热证病理总纲 阴虚则热 虚证 阳虚则寒null(1)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的病理变化。阴或过度亢盛,可致阴阳转化。 ①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偏盛致病,可致热证。 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阳邪偏盛致病,可致阴 液损伤。null②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阴邪偏盛致病,可导致寒证。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阴邪偏盛,阴长阳消,可导致阳气损伤。虚寒证。null(2)阴阳偏衰: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①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证。即 “阳虚则阴胜”。 ② 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 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 热证。即阴虚则阳亢。 null阳盛: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燥不安等。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虚: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干、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等。null 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 根据《素问·通评虚实篇》:“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偏胜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虚热证,虚寒证。 null③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 null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null(四)用疾病诊断:(四)用疾病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 色按脉,先别阴阳”。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null1、四诊分阴阴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 黄疸 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 null(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属阴 null(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null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 null2、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null(1)确定治疗原则:《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①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尚未构成虚损的实证,即“实则泻之” 。 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的方药治之 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的方药治之。 注意:若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如阴胜兼阳虚,则当配合“扶阳”之法酌加温阳药,阳胜兼阴虚,则当配合“滋阴”之法,酌加养阴药以兼顾其不足。 null ②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 阴偏虚——虚热证——滋阴清热,补阴 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治阴” 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阳” nullnull明·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 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中求阳——在补阳剂中佐以补阴之 品,使阳得及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在补阴剂中佐以补阳之 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药物性能,必分阴阳。3、药物性能,必分阴阳。 “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 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 ① 药之四性(四气): 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知母。 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 null②、药之五味(六味) 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 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 ③、药之作用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null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null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null 五行始出于《尚书.洪范》。早在 殷周时代,原始社会即将崩溃,劳动 人民对统治者宣扬的“帝”、“神”等天 命观产生了疑问,而提出了五行唯物 观。当时流传民谣说:“孜孜无怠, 水火者百姓之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 兴生也;土者万扬之所资生,是为人 用”。将五行视作构成万物的元素。 null七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应用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电子计算机等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五行学说,对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进行了确切地解释,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五行学说为具有东方色彩的普通系统论。 null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在其所著《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指出: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比较完整的普通系统论的哲学理论。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一)、五行的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1.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行:运动、运行。(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能曲能直、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及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金曰从革: “从”、由也,金的来源,“革”变革之意,“从革”,一说金是通过变革产生;一说金有变革之性。引申为具有洁静,沉降,收敛,发声,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金。(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 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土爰稼穑: “稼”,春播(种)。“穑”。秋收(收获),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可归属于土。nullnull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特性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义。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为五大行类,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情况。 null1、直接归类——取象比类法: “取象”:即从事物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所谓取象比类,简而言之,即是将事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 null2、间接推演——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至与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如:已知东方属木,推演自然界五味中的酸,五气中的风,五季中的春,人体中的肝、胆、目、筋、爪、怒等等。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24页)null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 1、涵义: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 生:资生、助长、促进。 null2、次序: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行相生的结果,是物态的转化,并形成生生不息的“永恒”运动状态!  null null3、关系: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即《难经》所谓的“母子关系。” 如: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为水之子;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为木之子。(二)五行相克:(二)五行相克:1、涵义: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 克,有克制和制约的意思。null2、次序: 木 土 水 火 金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发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nullnull3、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两个方面的联系。《内经》称为:“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 克我者——所不胜 我克者——所胜 金为木而不胜 如:金克木。以木而言 木为金所胜 (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 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 制约,以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 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 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 发展。 制化的规律是任何一行过旺,必有一行来克 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新的协调。已展示出 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的雏型。 null木金土 水 火生克(四)相生与相克的异常:(四)相生与相克的异常:相生异常 母子相及 (母子相犯) 1、母及子(母病犯子): 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子行,引起母子两行皆异常。与五行相生次序相一致。 如:肾属水,肝属木,肾水不足则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肾阴虚,称母病犯子。null2、子及母:(子病犯母、子盜母气) 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到母 行, 引起母子两行皆异常。 如:肾水滋养肝木,若肝阴不足,亦 可致肾阴亏虚,而致阴虚火旺。 null相克异常 相乘和相侮 1、涵义: (1)相乘:指五行中其一行对其所 胜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 相克反应。其次序与相克一致。乘, 乘虚侵袭或恃强凌弱。 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 金,金乘木。null(2)相侮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的反克,又称反侮。侮,欺侮, 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 木 土 水 火 金 null null2、导致相乘相侮的原因: (1)某一行太强(有余),去乘所 胜一行,侮所不胜一行。(克我) (2)某一行太弱(不及),受所不 胜(克我)一行所乘,受所胜(我克) 一行反侮(反克)。 null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 》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侮 有余 乘 (侮所不胜) (制已所胜) 金 木 土 乘 不及 侮 (侮而乘之) (轻而侮之)3、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3、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相乘是顺五行递相克的次序发生的相克太过;相侮是逆五行相克次序而出现的反克。 (2)联系:发生相乘时,同时可出现相侮;同样,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乘现象。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不是完全孤立的, 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五脏分属五行,不仅阐明五脏的某些生理 特性,而且还以而以生克制化阐述五脏之 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异常的 生克,即母子相及和乘侮关系,阐述五脏 的病理变化,并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 疗。(一)阐释人体生理:(一)阐释人体生理:1、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 (1)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五行学说根据五行的特性,用取类比 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人体相关组织结 构,归入五行系统之中,形成以五脏为中 心的五大生理系统,体现人体自身的完 整性。null 如:肝属木,运用取类比象和推演 络绎的方法,将六腑中的胆,五官中 的目,五体中的筋,五志中的怒,五 液 中的泪,五华中的爪等和肝的生理 病理发生密切联系,说明人体自身的 整体性。null(2)人体与自然的统一性。 五行学说将五行与自然界的五方,五 季、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五脏生 理系统进行联系,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如:肝与五季的春,五色的青,五气 的风,五化的生,五味的酸有密切的生理 病理联系。2、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
本文档为【第—章中医学哲学基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900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25
浏览量: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