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介批评学(教学课件)

媒介批评学(教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媒介批评学(教学课件)null媒介批评学媒介批评学 主讲:郑达威导言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言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习惯的差异 语言文字的差异 先哲观念的差异 社会理想的差异 政治实践的差异 思维习惯的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对立与统一 《封神演义》:万物一统与人神合一 《荷马史诗》:多神分工与人神之争 世界的组成问题:阴阳学与原子说 语言文字的差异语言文字的差异概念与意象 ...

媒介批评学(教学课件)
null媒介批评学媒介批评学 主讲:郑达威导言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言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习惯的差异 语言文字的差异 先哲观念的差异 社会理想的差异 政治实践的差异 思维习惯的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对立与统一 《封神演义》:万物一统与人神合一 《荷马史诗》:多神分工与人神之争 世界的组成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阴阳学与原子说 语言文字的差异语言文字的差异概念与意象 《普通语言学教程》:能指与所指 《说文解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言语和语言的第一性问题 先哲观念的差异先哲观念的差异两种辩证法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柏拉图对话集》:理念世界;善与恶。 《形而上学》:三种知识的比喻;关于存在的存在。 对于“哲学”本初定义的分歧社会理想的差异社会理想的差异儒家 克己复礼 天下大同 和谐中庸 道家 无为而治 盗圣互生 自然理性 柏拉图 哲王与社会等级划分 亚里士多德 城邦与正义 政治实践的差异政治实践的差异封建时代 夏商西周 邦国时代 东周列国 帝国时代 先秦两汉 城邦时代 雅典卫城 帝国时代 东西罗马 封建时代 民族国家 批判学派研究批判学派研究(一)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二)批判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三)专题研究 一、传播学的学科归类一、传播学的学科归类 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新闻学是人文学科。 李约瑟问题:“大约在1938年,我开始酝酿写一部系统的、客观的、权威性的专著,以论述中国文化区的科学史、科学思想史、技术史及医学史。当时我注意到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见李约瑟《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自然杂志》第13卷,1990年第12期。转引自张秉伦 徐飞《李约瑟难题的逻辑矛盾及科学价值》,(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6期,页36页) 吴景超问题:中国为什么缺乏发明的文化基础?这个问题如换一个问法,便是中国为什么缺乏自然科学?(《论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独立评论》162号,1935年8月4日出版) 冯友兰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International Journ. Ethics,ⅩⅩⅩⅡ 3,1922) 科学(SCIENCE)的定义(由窄到宽:现代性-非现代性、收敛性-发散性、数理传统-博物传统): 1、源自古希腊的关于物质世界的遵循因果律的定量化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Archimedes(287?-212B.C.)、Ptolemy(2世纪) 2、由希腊思想发端的西方人对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理论态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Aristotle(384-322B.C.) 3、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科学+技术(经验技术、科学的技术)】 4、传统知识体系(sciences) (田松:科学话语权的争夺及策略,《读书》2001年9月号) null科 学 性 减 弱 环型:二、传播学的特征二、传播学的特征1、变层学科 学科分为定层学科(level field,在知识生态体系中,定位清晰、稳定)、变层学科(variable field,在知识生态体系中,定位模糊、不稳定) 2、不成熟学科 成熟的学科(mature science)有范式(paradigm)。 注意:模式不等于范式。 例:“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 学科 材料 研究 环境 范式 技巧 结构化Wallerstein的三条分界线Wallerstein的三条分界线第一条:对现代/文明世界的研究(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还是对非现代世界的研究(历史学+东方学) 第二条:研究过去(历史学)还是注重现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第三条:是对市场(经济学)还是对国家(政治学)还是对市民社会(社会学)(二)批判研究方法(二)批判研究方法(二)批判研究方法(二)批判研究方法一、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方法? 二、cretique 三、 Hegel 四、黑格尔以后的危机 五、非理性主义的思潮 六、尼采一、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方法?一、为什么要学习批判方法?批判方法是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斯特伯格提出要具有创造能力需有以下条件: 特定的智能(intelligence):synthetical intelligence, analytical intelligence, practical intelligence 知识存量:know what, how, who 批判型的思考方式 独立的个性 强烈的内在冲动或外在冲动 包容性强的环境 null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精神 俄国:受过教育,具有批判精神,担负社会良心的职责 法国:1894年德雷菲斯事件发表《知识分子宣言》,被称为知识分子 社会中频繁运用一般抽象符号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 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知识分子分为传统的知识分子、有机的知识分子(依附于一定阶级、党派。在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文化资产阶级”) 法国:左翼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萨特,提倡积极自由,提倡参与的自由,参与政治 英国:代表人物——罗素,消极自由,即不受干涉的自由 德国:追求内心的自由 俄国:前苏联时代,指的是持不同政见者二、cretique二、cretiqueAn act of criticizing A critical estimate or disconssion null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出发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经验性判断 非经验型(理性)判断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判断——不提供新知识、信息判断综合判断马克思马克思“批判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 批判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Marxism Gruberg——Horkheimer——Adomo 传统理论 批判理论 照搬自然科学 为现成社会提供理论进行争辩 社会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中 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强调主体性(不囿于专业分工和技术限制) 讲究有效性(有用性) 追求价值 追求肯定(现实世界),服务于现实 否定的辩证法,追求理想 主客分离,价值中立 表达就是干预,实践就是创造 葛兰西葛兰西批判——意识形态争霸 两种社会、两种霸权 政治社会(国家的专政机构)——政治霸权——运动战 市民社会(政党、工会、教会、学术文化机构、新闻媒介)——文化霸权(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阵地战(争夺意识形态的霸权) 阿尔都塞(法)阿尔都塞(法)阿尔都塞(Althusser,L.1918~1990),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 提出两套国家机器 强制性国家机器 RSAS: the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公共领域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ISAS:the Ideology State Apparatus——私人领域 RSAS+ ISAS=Superstructure 批判对象——意识形态批判对象——意识形态以统治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社会 对统治性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三、 Hegel三、 HegelHegel——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建立了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null意识 consciousness——解决“我”与物的关系 1.1 感觉 sense 1.2 知觉 perception 1.3 知性 understanding 自我意识 self-consciousness——解决“我”与人的关系 2.1 自然属性 the true nature 2.2 支配与服从 lordship and bondage 2.3 自我意识的自由 freedom of self-consciousness 自由具体精神 free concret mind 3.1 理性 3.2 精神 3.3 宗教null3.1 理性 3.1.1 观察 3.1.1.1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3.1.1.1.1 对无机物的观察 3.1.1.1.2 对有机物的观察 3.1.1.1.3 将自然作为整体的观察 3.1.1.2 对“自我意识”的纯粹自身及其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观察 3.1.1.2.1 思维规律 3.1.1.2.2 心理学规律 3.1.1.2.3 人的个体性规律 3.1.1.3 对“自我意识”及其直接现实关系的观察(面相学、头盖骨学) 3.1.2 理性的活动 3.1.2.1 快乐 3.1.2.2 自大狂 3.1.2.3 德性 3.1.3 个体性 3.1.3.1 个体行为 3.1.3.2 立法 3.1.3.3 审核法律 null3.2 精神 3.2.1 伦理 3.2.1.1 伦理世界 3.2.1.1.1 家庭 3.2.1.1.1.1 人的规律 3.2.1.1.1.2 神的规律 3.2.1.1.1.3 个体的权利 3.2.1.1.2 两种规律的运动 3.2.1.1.2.1 政府、战争 3.2.1.1.2.2 男性与女性、兄弟与姐妹 3.2.1.1.2.3 两种规律互相过渡(人与神的规律) 3.2.1.1.3 伦理世界之为无限或整体 3.2.1.2 伦理行为 3.2.1.2.1 伦理本质与个体性的矛盾 3.2.1.2.2 伦理行为中的对立 3.2.1.2.3 伦理本质消亡 3.2.1.3 法权状态 3.2.1.3.1 人格 3.2.1.3.2 人的偶然性 3.2.1.3.3 抽象的人 null3.2 精神 3.2.1 伦理 3.2.2 教化 3.2.2.1 自我异化的精神世界 3.2.2.1.1 教化及其现实领域 3.2.2.1.1.1 教化是自然存在的异化 3.2.2.1.1.1.1 善与恶 3.2.2.1.1.1.2 高贵与卑贱 3.2.2.1.1.1.3 服务与建议 3.2.2.1.1.2 语言是教化的现实 3.2.2.1.1.2.1 阿谀 3.2.2.1.1.2.2 表示分裂的语言 3.2.2.1.1.2.3 教化的虚无性 3.2.2.1.2 信仰 3.2.2.2 启蒙 3.2.2.2.1 启蒙与迷信斗争 3.2.2.2.2 启蒙的真理性 3.2.2.2.3 绝对自由与恐怖 null3.2 精神 3.2.1 伦理 3.2.2 教化 3.2.3 道德 3.2.3.1 道德世界观 3.2.3.2 倒置 3.2.3.2.1 道德世界观里的矛盾 3.2.3.2.2 道德教化为它的反面 3.2.3.2.3 道德自我意识的真理性 3.2.3.3 良心 3.2.3.3.1 良心是在自己本身内心的自我自由 3.2.3.3.2 良心的普遍性 3.2.3.3.3 罪与恕 null3.3 宗教 3.3.1 自然宗教(基督教出现之前) 3.3.2 艺术宗教(古希腊文化) 3.3.2.1 抽象的艺术品 3.3.2.1.1 神像 3.3.2.1.2 赞美歌 3.3.2.1.3 崇拜仪式 3.3.2.2 有生命的艺术品 3.3.2.3 精神艺术品 3.3.2.3.1 史诗 3.3.2.3.2 悲剧 3.3.2.3.3 喜剧 3.3.3 天启宗教null批判: 意识形态的争霸 政治经济学批判 (political economy):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来说明大众传播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媒介工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权力,从媒介所有权、经济结构探讨各种媒介现象。 文化批判 四、黑格尔以后的危机四、黑格尔以后的危机启蒙运动在19世纪已近尾声,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而世界精神仍然“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鹜于外界,而不遑回内心,转回自身,以倘佯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黑格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以自己渊博而深湛的知识,强烈而恢宏的体系化禀赋,为世界精神在内心中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但19世纪决不是一个哲学独尊的世纪,文学-历史的兴趣要远远胜过真正的哲学兴趣,虽然这是一个需要哲学天才、并且出现了无数哲学天才的时代。null首先是因为19世纪是一个社会生活和理智生活巨变的时代。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1763年至1914年,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逐步确立了霸权地位,成为全球的主宰。于是到19世纪末,欧洲人很自然地想到了所谓“白人的责任”这一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其次是在政治上,19世纪始于拿破仑执政,这位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以战争和征服在欧洲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而终于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流金岁月的褪色。19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运动,这场充满诗意的革命要求以情感反抗理性的桎梏;工业革命成熟了,它一方面生产出庞大的商品堆积,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数不清的社会悲剧,因此大量呼唤社会改革的哲学思潮应运而生;在巴黎、德国和维也纳发生的1848年革命是阶级分裂的标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首次植根于欧洲人的意识当中;民主政治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但专制政府及其社会控制也同时得到了强化;最后,达尔文掀起了生物学革命的澎湃浪涛,生物进化的思想引起世人的强烈关注。结果,浪漫主义运动深深影响了德国的唯心主义体系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家;经济的混乱、社会的动荡和阶级的冲突使英国功利主义的社会改良哲学和马克思的革命学说呼之即出;而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发展观则为马克思主义、斯宾塞的综合哲学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null这一世纪自始至终贯穿着非理性哲学思潮,其中有三位极具个性的思想家堪与其他伟人分庭抗礼,他们就是齐克果、叔本华和尼采。也许可以说,19世纪的哲学一方面是Ideology(意识形态)的时代,它不仅充斥着各种思想体系的论争,而且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冲突,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成了三支巨流;另一方面则是反Ideology的时代,是生命意志在理性的自负、体系的桎梏和意识形态的钳制下奋力冲创的时代。虽说20世纪的基本概念在17世纪就已具雏形,但我们的基本观念和理想的冲突却是在19世纪奠定的。 五、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五、非理性主义的思潮非理性主义思潮在19世纪终于汇聚成一股巨流,直与思辨哲学、实证主义三分天下,分庭抗礼,进而直接影响了20世纪许许多多思想、文化和艺术流派。他们所关注的是人,直面的是人的生命。他们敏感而悲观地透视了19世纪人的生存状况,勾画出痛苦、恐惧、颓废等等抗拒着一切理性乐观主义的人生的常态。他们似乎“发现”了个人的肉体、欲望和意志的不可遏止的力量,也觉察到思辨理性、日常伦理和流行信仰的软弱与空洞。简言之,他们洞察到“本能冲动造反逻格斯”这一现代性的本质,由此痛恨一切蔑视个人、扩张理性、驯顺肉体的思想体系。null在他们看来,理智的乐观并没有让人摆脱芦苇般的脆弱,理智的进步反而凸现了灵魂深处的焦虑和不安。思辨理性的自负往往蜕变为冷酷无情的夸张,工具理性的扩张常常把个体变成了可以拆卸和操控的机器乃至机器上的部件,价值理性的律令倒使个人的生命无力负载如此沉重的崇高。但他们又不曾停留在单纯本能的发泄之上,他们分别试图以真正的虚无、真正的信仰和真正的超人实现各自的理想。他们没有人自称是“非理性主义者”,因为他们试图重建人类理性,重估一切价值,因为理性只是手段,而生命才是目的。null他们不是突如其来的巨浪,也不是无病呻吟的庸人。他们是在理性主义传统和新教伦理对非理性、对人的总体生命的蔑视和压制中崛起的,他们又在哲学和宗教的神秘主义中汲取了营养。在西方文化中,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灵魂与肉体始终处于紧张的对立之中。19世纪作为理性发展的巅峰,同时也导致了非理性思潮的总爆发,而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当然是不值得信奉和尊崇的,但又是不能不认真地思考的。因为帕斯卡不是说吗:“本能与理智,两种天性的标志”。六、尼采六、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国哲学家。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并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起点。1869年,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同时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享年55岁。null 尼采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它改造了许许多多构成西方思想遗产观念和价值——例如理性、自然、上帝、时间、宗教和德性等等。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齐克果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伽达默尔在90岁的时候曾评论道,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弗洛伊德、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福柯、德鲁兹和德里达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陆哲学家。而他直接影响的文学家也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在英美,他的著作逐渐被广泛接受,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人们发现第三帝国完全不知羞耻地歪曲了尼采的著作,纳粹对他的哲学所作的解释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误读。不过,除了许多认真细致的诠释之外,有些误读也扩大了尼采的影响。他被解读为一位伦理学家,一位以权力意志取代了上帝的奇怪的神学家。他的哲学更通常被理解为虚无主义的,只是一大堆无从确证的信念和洞见,支撑生存的希望和信心。null但尼采不是一位形而上学家、道德学家、神学家,在这些词的通常意义上也不是虚无主义者。他的思想力度已经穿透并超越了那些构成宗教、道德和哲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他又开启了一种思考和评价的新方式。尼采哲学与其说主要是在致力于构造一个完美的思想体系,并加以不断的修正、补充和捍卫,倒不如说是一个生命的自我超越(self-overcoming)的过程。正如尼采借查拉斯图特拉(或译苏鲁支)之口所说的:“这便是生命亲自说给我听的秘密:‘看呵’,他说,‘我便是那必须时常超过自己的东西。……’”null一般把尼采的哲学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70年至 1876年,这段时间他主要在研究希腊悲剧和哲学,批判苏格拉底,而崇尚叔本华和瓦格纳;第二时期为1877一1882年,这是他超越叔本华和瓦格纳,向着怀疑主义突进的精神彷徨期;第三时期为1883—1889年,这时他的思想穿透了怀疑和虚无,重估一切价值,建立了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快乐的知识》(1882)、《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的谱系》(1887),死后由其妹妹整理出版了《权力意志: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尝试》(1905)。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null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null 尼采对这种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他们相信:1.绝对的认识;2.以认识为目的的知识;3.美德和幸福联姻;4.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这种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支配下的以往哲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的结果,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本能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便必须摧毁被理性主义神圣化的旧观念,以本能冲动造反逻格斯,以肉体崇拜取代精神崇拜,并把它们当作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null尼采找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和日神(阿波罗)共同塑造了希腊艺术的气质。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音乐舞蹈;日神代表幻想、追求、理性、道德,而酒神则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虽然它们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但后者的精神比前者更重要。尼采把酒神的激情转化为哲学的激情,使之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原始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酒神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这是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人性的深处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的生命感受也最强烈。真正的哲学就应是酒神的哲学。 “但愿人们不只是永久地必须听着一切夸张的夸张,这个字:世界、世界、世界,因为每个人究竟应该正直地谈论人、人、人!”null“真理就是这样一类错误,要是没有它,某一类生物就活不成。价值对生命来说,才是最终决定的东西。”既然人永远不会同实在本身发生联系,而只与由人赋予意义的实在发生关系,任何概念、判断、表象都是出于需要、激情和本能,那么从外表上来看,由人们的表象、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所表达的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但其实这个世界是由人的创造精神亲手造就的世界,所谓真理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即“作为保存的手段,作为权力意志”。因此,“哲学的迷误,就在于不把逻辑和理性范畴看成一种手段,用来使世界适应有用的目的(‘从原则上说’是有用的伪造),而认为可以在其中找到真理的标准,实在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其实只是这样一种原则上是伪造的体系在生物学上的利用。……是把相对性绝对化了。”null在尼采看来,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的统治的产物。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实、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它们扼杀每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在《善恶的彼岸》中尼采发现了两种主要道德类型,即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道德的谱系》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指出,首先,基督教源出于嫉妒与仇恨,是一种对高贵价值的统治的大反叛;其次,良知并非人心中的上帝之声,而是残忍的本能;第三,禁欲主义理想、教士理想是灭绝意志的颓废理想,它们之所以有力,只是因为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东西,没有遭遇查拉斯图特拉。null在《权力意志》中,尼采更用权力意志取代了道德。“道德论断只同自由的意图和行为有关。但这整个意图和行为的类则纯系捏造。因为,道德标准所依据的世界是根本没有的——不存在道德和非道德的行为。”因此,问题应该是:道德是何人的权力意志?道德价值的权力意志意味着什么?他的回答是:它背后隐藏着三种权力:群畜反对强者和独立者的本能;受难者和败类反对成功者的本能;平庸者反对杰出者的本能。而道德同生命基本本能斗争的历史本身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非道德。 尼采对基督教伦理的洞察和对人性的两极的反思自有其深刻之处,但他浓厚的贵族情结和对个人意志的过分强调却导致了过分激烈的理论反弹,因此,他能够被纳粹别有用心的加以利用也就无足怪了。null(二)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 在尼采看来,基督教衰颓的道德观念导致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不过,虚无主义有双重意义:消极的和积极的。前者可视为叔本华的归宿,而后者则是尼采的目标,即它可以作为强力的象征,表现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尼采的理论基点,它把人的生命理解为一种冲动、冲创和创造力,一个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活动过程。当生命意志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内在的生命力的意志时,它就是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具体说来,“权力意志专门化为谋生图存,谋求财产、工具、奴仆(俯首听命者),谋求当统治者:人体就是例证。……除了为意志而意志之外,根本不存在别的什么因果关系,用机械论是解释不了的。”人是权力意志,世界也是如此:永远在自我创造、永远在自我摧毁的酒神世界,双重销魂的秘密世界,无目的的超出善恶的世界…… null 尼采指出,在不同等级的人当中,权力意志的表现也不同:(1)在被压迫者和各种奴隶那里表现为争取“自由”的意志,目的似乎仅仅是解放,从道德和宗教意义上说,是仅仅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福音的自由等等;(2)在比较有力、正在向权力迈进的人当中,是作为争取超等权力的意志;(3)在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和最有胆量的人当中,作为对“人类”、对“人民”、对“福音”、对“真理”和“上帝”的“爱”,作为同情、自我牺牲等等,作为征服、俘虏、役使的活动,作为参与一种可以受自己指挥的巨大权力的本能活动:这是英雄、先知、凯撒、救世主、耶稣。 null尼采用权力意志勾画出一幅永恒轮回的世界图景,以排除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而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他认为这是对他的学说及其理论前提和结果的阐述,亦是其证明。他以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学说为佐证,认为权力意志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除了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本身以外,它没有任何永恒的东西。在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当中,“‘人类’不是目的,超人(overman)才是目的!”在欧洲的虚无主义杀死了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之后,人就必须自我超越,成为超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这便是尼采哲学的旨归。null尼采敏锐地感到,虚无主义已经站到欧洲的大门口,由苏格拉底和基督教肇始的西方文明导致了悲观主义,而悲观主义又发展为虚无主义,这意味着人类的日益堕落和退化。真正创造性的文化一片凋零,市侩文化充斥一切场合,随之而来的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被压抑和扼杀,人们处于一种麻木的、无目标、无标准的状态。于是,尼采呼唤像查拉斯图特拉这样的超人出现:“一切天神皆已死去;如今我们希望超人长生。” “现在我教你们丢开我,自己去寻找自己;当你们皆否认我时,我将向你们回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想在善和恶中作造物主的人,必须首先是个破坏者,并砸烂一切价值。也就是说,最大的恶属于最高的善。不过,后者是创造性的善。”——尼采如是说。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台)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4年版 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图书馆,1979年版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三)专题研究(三)专题研究德国 法兰克福研究所 霍克海默 阿尔多诺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法国 巴黎高师 萨特 梅洛-庞蒂 福柯 布尔迪厄 霍克海默霍克海默生平介绍 思想概述 启蒙的概念 文化工业批判 反犹主义要素 生平介绍生平介绍1895年2月14日,霍克海默出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位工厂主的家庭里。中学毕业结识了同为斯图加特工厂主之子的波洛克,并与其一起游学。 1919年开始,分别在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哲学导师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1924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次年完成教授资格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论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并于1930年出任研究所所长。 1933年,党卫军以没收“共产主义财产”的名义占领霍克海默在法兰克福的家,研究所几经辗转,最终迁往纽约。 1941年到1944年,和阿尔多诺合著《启蒙辩证法》。 1949年重新回到法兰克福,担任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与社会学教授,致力于批判理论与反反犹主义,并从事推进民主的实践活动。 1973年,霍克海默在纽伦堡去世,和他的妻子以及父母一起埋葬在伯尔尼的犹太人公墓。思想概述思想概述在西方当代社会思想史上,霍克海默是一个比较特殊,也比较复杂的人物:他从不追求个人思想体系的建构,而关注于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从不追求个人思想成就的宏大,而倾心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命题的规划和奠基。哈贝马斯评价为:没有霍克海默就没有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生活在上世纪前半程,历经了资本主义的数次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他认为:大众媒体的出现与发展,迅速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文化工业扼杀了高雅艺术,殖民了闲暇时间;意识形态毁灭了启蒙的初衷,再次蒙蔽了人类的知性与思想自由。启蒙的概念启蒙的概念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立。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培根:“人类的优越就在于知识,知识中保留着许多东西,是君王们用金银财宝买不到,用金科玉律决定不了的,更是他们的密探和媚臣所打听不到、他们的航海家和探险家所无法达到的。”“知识就是力量,它既不听从造物主的奴役,也不对世界统治者逆来顺受。” 印刷书、火炮和指南针推动了人类发展,现在则演变成大众媒体、原子弹和轰炸机。 null各种各样的形式被简化为状态和序列,历史被简化为事实,事物被简化为物质;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会存在一个普遍科学,普遍性的秩序可以在第一原理与观察命题之间提供一种明确的逻辑联系;数字成了启蒙精神的准则。 启蒙的第一步是祛除神话,消除人对神与自然的恐惧。启蒙取代了神话,给予人类战胜自然的权力,而自然变成了纯粹的客观性,被还原成了物质。 科学的重要工具是抽象,抽象的重要特性是同一。单个的经验事实被归纳为同一的规律,普遍性达成了对特殊性的统筹。这是观念与事物相互分离的客观定义的原初形式。 数字作为最为远离主体性的抽象形式,变成了客观的化身,科学的基础,启蒙的准则。(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null随着科学与诗的明确分离,促使符号与图像的分离;科学要求客观的反映现实,发展出一套独立的符号体系;艺术要求真实的表现世界,避免对既存事物的单纯模仿。 科学指责艺术还存在一些魔幻特性,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科学正在成为唯美主义,艺术完全效仿科学,成为客观性(意识形态)的复制品,一种温顺的再生物。 哲学意识到了直观与概念的矛盾所造成的符号与图像的分离。艺术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表达,在特殊中表现着整体,极力要求尊重绝对性,促使哲学承认艺术优先于概念知识:事物通过艺术品的不断复制来表达精神。 科学主义认为,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特权领域而将思想从具体事务中分离出去将会招致毁灭。工业化终结了自由交换,在全盘经济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中,人的灵魂被物化,艺术变成了商品。集体凌驾于个体之上,个体成为习惯与需求的聚集物。null启蒙思想意识到:认识的超验主体作为对主体性自身的回忆,最终也被现代工业社会抛弃,并被自动控制的秩序机器那种更加平衡的运转所代替。 主体在取消意识之后将自我客体化的技术过程,彻底摆脱了模糊的神话思想以及一切意义,因为理性自身已经成为万能经济机器的辅助工具。 人总是要在臣服自然与支配自然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随着资产阶级商品经济的发展,神话昏暗的地平线被计算理性的阳光照亮了。然而这阴冷的光线背后,新的野蛮在生根。 自我持存最终超越了理性,在强制统治下,人类劳动已经摆脱了神话;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强制统治下,人类劳动却又总是不断落入神话的魔力之中。null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记述了神话、统治与劳动三者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 海妖塞壬的诱惑-奥德修斯的统治 工人阶级在劳动中丧失了自身,被剥夺了精神体验;资产阶级在自身权力膨胀的同时,却要坚决否认自己享乐。 欺骗波塞冬-理性即狡诈 冒险活动是资本主义的本性,抗拒自然神是自我持存的基础。礼物的交换是买卖双方的开始,祭祀活动通过尊奉众神制度而实现了对众神的超越。狡诈实际上就是一种被救赎了的工具精神。 波吕斐摩斯-契约的蒙蔽性 通过以“无人”的名义否认自身,从而确认自身。语言开始决定命运,恰恰在于词语与对象的区分模糊不清。词语直接拥有把持事实的权力,而狡诈正是利用了表达和意图之间的相互渗透。 文化工业批判文化工业批判技术和社会层面上的分化和专业化已经确立起来,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用大众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 利益群体总喜欢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认为少数的生产中心与大量分散的消费者之间的对立,需要用管理所决定的组织和计划来解决。因为各种生产标准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的,所以人们顺顺当当的接受这些标准。 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性。技术成为获得支配社会权力的基础是经济权力,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 null康德认为,个人完全可以在各种各样的感性经验与基本概念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然而文化工业剥夺了个人的这个权力。 个人的闲暇时间已经被文化制造商完全占据,由于一切文化产品都是计划好了的,这种机制支配了受众从表象感知到意图决断的过程。社会权力对文化工业产生了强制作用,尽管我们始终在努力使这种权力理性化,但它依然是非理性的。 贝克莱认为,万事万物皆起源于上帝的意识,而如今的大众意识来自于制造商的意识。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而已。 明星的表演套路已经被人们熟知;电影一开演,结局会怎样已经完全清楚;饱受训练的耳朵听到流行音乐的第一句,就会猜到下面的旋律和歌词;小说遵循固定的模式,各种插科打诨早已计划好而结果也没有悬念。null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文化工业的发展已经使效果、修饰以及技术细节获得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优势地位。 正因为电影总是想去制造常规观念世界,所以常看电影的人会把外部世界当成他刚刚看过的影片的延伸。制片人复制经验客体的技术越是严谨无误,人们就越是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外部世界就是银幕上所呈现的那样,是直接和延续的。 电影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观众不能在影片结构之内作出反应,他们尽管会偏离精确的细节,却不会丢掉故事的主线;就这样,电影强迫它的受害者直接把它等同于现实。 即使消费者心烦意乱,仍然会消费他们的产品。巨大的经济机器不管消费者的心情如何,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文化产品。没有人会从每个电影中推断出社会效果,但是社会效果却是为所有人分享的。 null文化工业保持着娱乐的成分,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就是劳动的延伸。人们追求它是为了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养精蓄锐以便再次投入劳动。 无论是排解的笑声还是恐怖的笑声,总归在恐惧消失的时候产生。笑声意味着人们暂时脱离了身体上的危险或逻辑上的恐惧,文化工业把笑声演变成施加在幸福上的欺骗工具,幸福时刻一般不会有笑声的。 娱乐本身变成了一种理想,取代了意识形态,通过一种比广告商贴出来的标语还要僵化的模式,彻底剥夺了大众,从主观出发对真理进行了内在的约束。 工业化的生产系统进而抛弃了娱乐,文化工业彻底变成了一种宣泄的渠道,一种反动:人们在电影和小说里看不到希望,小人物的失败命运就是他们的写照,社会上弥漫着文化产品带来的绝望。null资产阶级的存在被分割成商业和私人生活,而私人生活又被分割成公众形象和私下秘密,而私人秘密又被分割成暴烈乖张的配偶关系和形影相吊的个人安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纳粹分子,因为他们一方面热情洋溢,一方面专横跋扈。 文化工业中的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会得到认可。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 广播和广告的结合,使得艺术品变成了商品。因为市场不接受,贝多芬撕毁了最后一部四重奏,拜倒在意识形态面前。 文化的滥用使得它与广告混同起来,广告在垄断下越是显得无意义,就越是变得无所不能。 贯彻意识形态的媒体充分发挥着广告的效能,法西斯元首就是利用了文化工业的复制功能,不断的强调和重复同一性,迷惑了早已人格分裂的德国大众。反犹主义要素反犹主义要素犹太人较早的在启蒙运动、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的伟大哲学中所感受到进步与残酷和自由间的双重关系,都体现在他们被同化的特殊本质中。 经济分析 宗教分析 民族分析 心理分析null经济分析 在鼓吹社会平等的修饰下,统治者实施反犹主义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反犹主义总是成为一种遮人耳目、营私舞弊、威胁恐吓的廉价手段。道貌岸然的匪徒竭力抬高这种主义,而低三下四的则具体实施着这种主义。 反犹主义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促使它把自己说成是一种出气筒,一种真理标准。唯心主义的鼓动,加上唯物主义的刺激,他们开始巧取豪夺,并为此编造一种冠冕堂皇的意识形态,胡说什么要拯救家庭、拯救祖国和拯救人类。 自由主义给予犹太人占有财产的权利,却不给予他们发号施令的权力。从中世纪开始,犹太人的财富就在寻求统治阶级的保护。他们被陷入流通领域太久了,直到晚近才被允许占有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反犹主义的形成具有一种极为特殊的经济原因:即用发展生产来掩饰统治支配。null宗教分析 民族主义者意识到,人们早就不再关注他们是否会永远获得拯救的问题。两千年来的宗教冲突发生异化,世俗的憎恨在信仰的狂热之中借题发挥。 启蒙和统治的联盟使人们对宗教的真理因素失去了意识,仅剩下宗教的物化形式。无法控制的渴望被元首的狂热信仰所占据,宗教成为一种制度,半是连接制度,半是大众文化。 犹太教要求得到应得的权益,计算匮乏的东西,把人们编织到一张罪恶和荣耀的网中;基督教强调一种恩典的信仰,这种信仰高于现实生活中的律令。 模仿基督的行为战胜了自我持存的努力,献身之爱失去了天真朴素的天性,人们都相信耶稣这个人成了上帝。以神圣知识为中介的爱被说成是直接的爱,它把自然的东西和超自然的东西融会到一起,自我遗弃具有欺骗性的积极意义。 null民族分析 民族主义者总是用自由主义的手段来实现反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目的。 自我认识是一种“抽象的认识”,即同对异的把握。 文化通过对巫术时期的模仿形式实行有组织的控制,最后又通过一定历史时期的理性实践,即劳动,替代了适应其他一切以及与之相应的模仿行为的有机形式。 模仿作为一种被人鄙视和鄙视别人的行为,总是被人狡诈的加以利用。 文明人“彻底净化”着被人禁止的冲动,他们考虑的是与禁止这种冲动的机制达成无条件的一致,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行为才能够被接受。 反犹主义者总是在官方宣布一项通行禁令的时候欢呼雀跃,模仿和禁令使他们成为一个集体。null心理分析 反犹主义建立在一种“虚假投射”的基础上。它是真正的模仿行为的反映,在根本上与被压抑的模仿行为密切相关;事实上,它也许是被压抑的模仿行为的病态表现。如果说模仿本身是效仿周围世界,那么虚假投射则是把自身等同于周围世界。 反犹主义者不健全的方面并不在于投射行为本身,而在于它丧失了对这种行为的反思能力。一旦主体不能把从客体那里获得的东西归还给客体,那么它就会变得更加单薄,而不是更加丰富;它不再反思客体,也就不再反思自身,失去了辨别力。 统治本身作为绝对法则,本质而言不过是一套手段,它在随心所欲的投射中同时成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外在的目的;实际上,它就是这样的目的本身。马尔库塞马尔库塞生平介绍 思想概述 非压抑性升华 肯定性思维的复辟生平介绍生平介绍马尔库塞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1917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后因对该党叛变革命、实施暴力的行径不满而于1919年退出。 随后便到弗莱堡大学,先后受教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存在主义创始人海德格尔,并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于1922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事六年图书出版工作以后,1929年开始在弗莱堡大学从事哲学研究,三年以后与海德格尔在政治观点上发生分歧而离开弗莱堡。此时结识了霍克海默,成为法兰克福研究所的正式成员。 1933年亡命日内瓦,次年移居美国,并于1940年起定居美国,在法兰克福迁往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主持工作。二战期间在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所任职,战后任东欧组长。 生平介绍生平介绍随后重返教坛,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51)、哈佛大学(1954)、勃兰第斯大学(1951-1967)、加利福尼亚大学(1967年起)。 在此期间,他并未自囚于书斋,而是积极干预现实,特别是对六十年代末在西欧、北美出现的那场既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又反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学生造反运动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他被公认为这场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造反之父”、“发达工业社会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甚至被与马克思、毛泽东相提并论,与这两者并称为“三M”。 1979年7月29日,他在应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之邀赴西德访问和讲学途中,逝世于施塔贝恩克,终年81岁。思想概述思想概述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 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向度的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性升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压抑性升华非压抑性升华马尔库塞毕生致力于把某些哲学思潮与马克思的学说相结合,这种说法是完全符合事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是标志马尔库塞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这部著作原本是作者在1950至1951年间在华盛顿精神病学院的讲稿。他不想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作某种修改和补充,而只是对包含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批判的政治理论和哲学理论作一些引申和阐发,并与马克思的学说相结合,提出一种批判的文明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哲学上都是保守的,而不是批判的。但是,由于他的理论被新的论据不断革新,而且他只是一个精神病医生,而不是一个社会学家、哲学家,没有建立一个逻辑上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其理论中不可避免的包含某些相反的、对社会持批判态度的因素。null弗洛伊德爱欲本质论与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结合 根据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划分,由于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无意识是先天形成的,因而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无意识中的主要本能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由于人首先是一种存在,因而人的本质首先就是与存在原则相一致的生命本能。这种生命本能就是爱欲(Eros)。在现代文明中,人受到压抑,就因为作为他的本质的爱欲受到压抑。“当马克思说人的解放时,实际上也就是指爱欲的解放。” 但是,爱欲的解放决不能等同于性欲的放纵。爱欲作为生命本能,蕴涵更多的内容,包括性欲也包括食欲、休息、消遣等其他生物欲望。性欲对个人来说只能获得局部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还常伴之以痛苦和给社会带来的混乱。而爱欲则会使个人获得一种全面、持久的快乐,并使社会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弗洛伊德没有把爱欲等同于性欲,而是将性欲看作
本文档为【媒介批评学(教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1489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01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0-31
浏览量: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