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鶯鶯小像的文化意涵

鶯鶯小像的文化意涵

举报
开通vip

鶯鶯小像的文化意涵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51 文與哲.第㈦期.2005.12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 文化意涵∗ 毛文芳** 〔摘 要〕 明清《西廂記》刊本卷首多冠㈲鶯鶯畫像,提供讀者繽紛多姿的視覺經驗。本文細查鶯鶯畫 像圖版,發現「鶯鶯遺照」與「雙文小像」是當時最流行的兩款題字。「遺照」集㆗在明㈹,「小 像」多出於清㈹。明㈹鶯鶯像,多為端嚴的半身造型,低眉、蹙首、凝視、支頷,透過「遺照」 擡題字強化悲劇性的詮釋,想像㆒個摯情憂鬱的紅顏。清㈹鶯鶯像,多為全身造型, 手拈指、肢 體迴...

鶯鶯小像的文化意涵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51 文與哲.第㈦期.2005.12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 文化意涵∗ 毛文芳** 〔摘 要〕 明清《西廂記》刊本卷首多冠㈲鶯鶯畫像,提供讀者繽紛多姿的視覺經驗。本文細查鶯鶯畫 像圖版,發現「鶯鶯遺照」與「雙文小像」是當時最流行的兩款題字。「遺照」集㆗在明㈹,「小 像」多出於清㈹。明㈹鶯鶯像,多為端嚴的半身造型,低眉、蹙首、凝視、支頷,透過「遺照」 擡題字強化悲劇性的詮釋,想像㆒個摯情憂鬱的紅顏。清㈹鶯鶯像,多為全身造型, 手拈指、肢 體迴旋,沖淡了抒情的意味,彷彿舞臺角色的再現。清㈹畫家仿照仕㊛畫構圖,並附刻題詩,創 造了深具沙龍意義的「小像」,在視覺㆖呈現秉禮德莊的佳麗魅力。鶯鶯畫像圖面意涵的差異, 顯示了兩㈹文㆟觀看/期待㊛性的意識㈲所不同,本文的論述希能解釋㆒部份明清時期的性別思 維與文化變貌。 關鍵詞:鶯鶯畫像、遺照、小像、西廂記、明清時期 ∗ 筆者在此感謝兩位匿㈴審查教授賜予的寶貴意見。拙文在研究過程㆗㈵別要稱謝者㈲㆓,㆒為 《西廂記》專精㈻者林㊪毅博士的大作:《『西廂記』㆓論》(詳後註),第㆒論「『西廂記』之 淵源、改編和主題異動」,針對王實甫以外元明清㆔㈩㆕家《西廂記》改編本作了詳細研究與 比勘,給予筆者莫大啟益。拙文探討明清兩㈹《西廂記》的改作與讀者意識,諸種㈾料的舉涉, 悉得㉂林博士傑作。另陳洪綬為張深之西廂祕本繪製的鶯鶯像,具㈲深情抑鬱的圖像意涵,筆 者又得㉂許文美先生的啟發,氏著〈深情鬱悶的㊛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 畫㆗的仕㊛形象〉(詳後註)㆒文,鞭辟入裡。林、許㆓位㈻者大作對本文觀點的形成與㊞證 助益甚多。 筆者曾指導張琬琳同㈻參與國科會補助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虛構與再現:明清《西廂記》 系列鶯鶯形象探討〉(NSC91-2815-C-194-038-H),張同㈻勤於查考、遍蒐並整理臺灣公藏圖館 西廂善本文獻與相關插圖,筆者於圖本文獻得益無窮,在此向張琬琳同㈻誌謝。另拙文為筆者 主持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明清文本㆗的㊛性畫像(㆓之㆒)」(NSC91-2411-H-194-018) 之部份成果,感謝國科會提供研究經費支持,謹此說明。 ** 國立㆗正大㈻㆗國文㈻系副教授 收稿㈰期:2005 年 10 ㈪ 17 ㈰,審查通過㈰期:2005 年 11 ㈪ 10 ㈰ 責任編輯:劉昭明教授 252 文與哲.第七期 ㆒、緣起 家喻戶曉的崔鶯鶯,不僅透過才子佳㆟的戲曲文本,活躍在讀者反覆咀嚼的 閱讀過程裡;舞臺㈴伶的鶯鶯扮演與繪刻圖面的畫像相映成趣,以視覺再現於雅 俗共賞的觀者眼前。明清兩㈹刊行《西廂記》刻本,書商總愛在卷首冠㆖㆒幅㊛ 主角崔鶯鶯的畫像,以饗讀者之目。相傳鶯鶯畫像最早是南宋畫家陳居㆗由普救 寺西廂臨摹而得,之後開始流傳。且看㆒首題像詩: 誰把春風筆,傳來絕世姿,蛾眉如飲恨,纖手自支頤。 心醉求凰操,情深待月詞,迄今千載下,展卷繫人思。1 戲曲作者既創造了張生琴操鳯求凰、待㈪西廂的專情文士,畫家為讀者設計 的鶯鶯圖像,亦視覺化為㆒位蛾眉飲恨、纖手支頤的癡愁㊛子。唐㈹的㆒則崔張 故事,牽動無數情腸,讀者開卷凝睇鶯鶯,所㈲的閱讀情思,莫不由㆒幅㊛性畫 像的觀看徐徐展開。 《西廂記》㈲插圖的本子約㆔㈩㈥種,分藏於海峽兩岸以及㈰、美、德等世 界各國。2㈩㈤世紀末(明孝㊪弘治戊午年,1498),㈮台岳家書鋪刻㊞《全相參 增奇妙註釋西廂記》出版,書尾㈲段以圖像為銷售訴求的廣告詞:「本坊謹依經 書重寫繪圖,參訂編次大字本,唱與圖合,使寓於客邸,行於舟中,閑遊坐客, 得此一覽始終,歌唱了然,爽人心意。」牌記㆗透露著明㈹㆗後期弘治㉃萬曆、 ㆝啟間,戲曲小說插圖之所以大為流行的原因。3部份插圖本更因㈲唐寅、仇英、 1 此首「鶯鶯畫像題辭」,應刊於雙文小像對頁,收入《西廂記版刻圖錄》(揚州市:江蘇廣陵古 籍刻㊞㈳,1999 年),頁㈨㈩㈥、頁㆒㆒㈧。 2 關於《西廂記》明㈹版本與插圖概況,詳參林㊪毅著《西廂記㆓論》書後附錄㆓〈晚明《西廂 記》版本㆒覽表〉(臺北:文史哲出版㈳,1998 年),頁 311~317。另參許文美著《陳洪綬〈張 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研究》書後附表㆓(台北:台灣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頁 104~106。 3 本段廣告語轉引㉂王伯敏《㆗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86 年)「第㈤章 版畫的鼎盛時 期」,頁 72。《全相參增奇妙註釋西廂記》為弘治㈩㆒年刊本,採連環畫方式呈現插圖,在明 ㈹㆗期極受歡迎,概與其插圖豐富精美的閱讀訴求㈲關。美國加州大㈻㈲㈻者全本英譯並撰文 導讀引介。詳見:”The moon and the Zither: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Wang Shifu, edited and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53 陳洪綬等知㈴畫家繪製為號召,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鶯鶯畫像以精緻版畫呈現於《西廂記》刻本卷首,具㈲高度的消費號召力, 使讀者在㊛性影像的「閱玩」與西廂記的「品讀」㆗,得到閱讀興味的滿足。不 同的繪刻者,創造了不盡相同的絕艷姿容,觀看畫像由視覺帶領的想像,飄落於 劇本扉頁,成為解讀鶯鶯傳說的方向引導:是薄命紅顏?還是守禮閨秀?她深情 憂鬱?抑或才德端莊?誠然《西廂記》㉂王實甫㊢出之後,成為膾炙㆟口的定本, 而讀者仍經常回溯唐㈹元稹的《鶯鶯傳》4相為互文,傳達出複雜的鶯鶯想像。 ㆓、回到陶㊪儀筆㆘的歷史現場:普救寺的㆒幅畫像 唐㈹詩㆟已㈲針對鶯鶯故事發表詩文者。5西廂㈻者透過主題㈻方式,由詩 經的淫奔之詩、漢㈹司馬相如鳳求凰琴挑卓文君、《世說新語.惑溺》的韓壽偷 香等文㈻典故,為元稹的《鶯鶯傳》探源。6若以唐傳奇的構篇角度而言,元稹 的《鶯鶯傳》具史傳型式書㊢,但《鶯鶯傳》究竟如大部份唐傳奇㆒樣是盡幻設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ephen H, West and Wilt L.Idem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該書附錄㆔㈲ Yao Dajuin : " The Pleasure of Reading Drama: Illustration to the Hongzhi Edition of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㆒文,針對弘治㈭刻版本的視覺性,作 了深入的探討。唯該版本插圖㆗,未㈲鶯鶯肖像繪製,故拙文不擬深究之。筆者承匿㈴審查教 授指點,得知參閱此書,謹此致謝。 4 《鶯鶯傳》作者為元稹,收錄在《太平廣記》488 雜傳類,後㆟以張生賦「會真詩」,又㈴曰 《會真記》。 5 宋王楙《野客叢書》卷 29 稱張生君瑞,遇蒲㊛崔鶯鶯,元稹與李紳語其事。唐㆟以詩文張之 者,元微之㈲『續會真詩』㆔㈩韻,河㆗楊巨源㈲『崔娘詩』、亳州李紳㈲『鶯鶯歌』,皆見於 本篇可考。參見王季思校㊟《王實甫西廂記》,收入《西廂記 董王合刊本》(臺北:里仁書局, 1981 年)附錄「鶯鶯傳」後王季思按語,頁 6。明刊王驥德《新校㊟古本西廂記》(萬曆廿㆕ 年香雪居刊本,現藏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附錄〈古本西廂記考〉㈾料,收錄㈲多種唐㆟詩 詞㈾料,如唐楊巨源崔娘詩、唐李紳鸎鸎歌、唐白居易和微之夢游春百韻詩并序、唐沈亞之酬 元微之春詞、唐王渙惆悵詞等。 6 關於鶯鶯故事的溯源,詳見林㊪毅《西廂記㆓論》(同註 2)頁 35-39。另詹秀惠由小說㆟物㆗ 的對比,進行文本的探討,參見詹著〈世說、晉書韓壽偷香與鶯鶯傳、西廂記的傳承關係〉,《㆗ 央大㈻㆟文㈻報》第 11 期,1993 年 6 ㈪。 254 文與哲.第七期 語,作意好奇?抑或是元稹早年的戀情?古今㈻者對此頗㈲考述。7 《鶯鶯傳》文曰:「蒲之東十餘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 孀婦,將歸長安,路出於蒲,亦止茲寺。」崔張故事虛實未明,而今山西省永濟 縣城西、古蒲州城東峨嵋嶺㆖真㈲㆒座普救寺,原為㆒座佛教寺院,唐㈹以來, 鶯鶯故事流傳魅力未減,此寺因而揚㈴於世。8寺㆗據說㈲鶯鶯故居和遺照,供 後㆟憑弔。據元末陶㊪儀載錄,㈩㆔世紀初年(按㈮章㊪泰和㆜卯年,1207)春 季㆔㈪,㈮朝㆒位擅㊢㈤言平淡風格的詩㆟趙愚軒(另㈴㈩洲種玉),旅經蒲東 普救寺,在寺㆗西廂見到㆒幅崔鶯鶯遺照,委請畫家陳居㆗摹㆘。9 西元 1987 年在普救寺舊址挖掘出㆒塊㈮㈹石碑,碑題「普救寺鸎鸎故居」, 題㆘署㈴王仲道,並刻王詩〈詠普救寺鶯鶯故居〉。詩後跋曰: 7 王銍對鶯鶯傳奇辨正,參見王季思校㊟《王實甫西廂記》(同註 5)附錄「辨鶯鶯傳奇事」,頁 6-10。陳寅恪〈艷色詩及悼亡詩〉,以及附〈讀鶯鶯傳〉,分別收入氏著《陳寅恪集》之《元白 詩箋證稿》(北京:㆔聯書店,2001 年),頁 84-110 以及頁 110-120。王、陳㆓家皆考定確㈲其 ㆟,且真㈲其事。另外,主張張生非元稹的㈻者亦㈲,如大陸㈻者吳偉斌,著㈲〈張生即元稹 ㉂寓質疑〉(《㆗州㈻刊》1987:2)、〈再論張生非元稹㉂寓〉(《貴州文史叢刊》1990:2)等。 《元稹集》㆗愛戀詩、決絕詩、棄後懷思與懺悔詩共㆔㈩餘首,頗合傳文情節的發展,而近㆟ 按其年譜細索傳文,實亦㈲不合之處,可視為元稹逞才摛藻的文㆟習氣。林㊪毅認為鶯鶯故事 可視為半㉂傳半文藝的作品。詳見林㊪毅撰《西廂記㆓論》(同註 2),頁 40。 8 普救寺鶯鶯故居與遺照的產生,蓋係文㈻傳說成真的㆒個例子。康正果以為㆗國許多祠堂、墳 墓都是附會傳說,為坐實詩文的某㆒情境而修建起來,許多子虛烏㈲的㆟物經過祠墓證明、詩 文憑弔的傳播,久而久之,便借屍還魂由文本㆟物變成了歷史㆟物。詳參康正果〈泛文與泛情 ――陳文述的詩文活動及其他〉,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與性別研究》(南京:南京大㈻,2000 年),頁 748。 9 ㈮章㊪泰和㆜卯春㆔㈪,㈩洲種玉「銜命陝㊨,道出于蒲東普救之僧舍,所謂西廂者,㈲唐麗 ㆟崔氏㊛遺照在焉。因命畫師陳居㆗繪模真像……」云云。此段文字,載於陶㊪儀《南村輟耕 錄》(北京:㆗華書局 1997 年)卷㈩㈦,「崔麗㆟」條,頁 212-213。關於㈩洲種玉普救寺繪像、 璧㈬見士的畫像傳說,筆者因得㉂蔣星煜〈「西廂記」插圖與作者雜錄〉㆒文指引,查得原文 出處。蔣文收入氏著《西廂記考證》(㆖海:㆖海古籍出版㈳,1988 年),頁 192-200。另明刊 王驥德《新校㊟古本西廂記》(同註 5),附錄〈古本西廂記考〉㈾料,卷㈥「文類」,亦㈲「元 陶㈨成崔麗㆟圖跋」,頁㆔㈩㈥〜頁㆔㈩㈦,載錄了陶㊪儀該條筆記部份文字。以㆘關於㈩洲 種玉、璧士見㈬以及陶㊪儀㆔㆟對「鶯鶯遺照」的題跋文字,均出於此文。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55 美色動人者甚多,然身後為名流追詠鮮矣。……大定間,蒲倅王公遊西廂 賦詩以弔鶯鶯……。惜乎!王公真跡為好事者所秘,今三十餘載,僕訪而 得之,又痛其字欲漫滅,故命工刊石,庶永其傳,是亦物有時而顯者也。 泰和甲子(按 1204)冬至前三日河東令王文蔚謹跋。10 ㆔年後,陶㊪儀筆㆘的㈩洲種玉旅經普救寺鶯鶯故居時,想必看到了這塊新 鑴碣石,並㈲感於王仲道題詩與王文蔚跋語而滋生憐憫與同情。 《鶯鶯傳》的悲劇性成因,在於個㆟禮法與情慾的衝突,構成鶯鶯內在心理 的矛盾,最終使㉂己成為㊛禍,遭致「始亂終棄」的命運。11「鶯鶯是誰」?史 家陳寅恪由文本的內在線索與元稹撰成的「會真詩」,探討該傳的構想源於神㊛ 賦、遊仙詩的傳統,推論「會真」即偷情艷遇,所「會」之「真」乃「仙」,是 《遊仙窟》(張鷟/崔娘)的文㆟版。12鍾慧玲採納陳寅恪結論,認為張生即元 稹㉂己,其傳記、艷詩、悼亡詩……皆表達了元稹的情感矛盾心理,因無法為偷 情艷遇的鶯鶯定位,故稱為「仙」、或「妖」,卻總非「㆟」。13鶯鶯既為所「會」 之「真」,必非大家閨秀,不具㈲唐㆟重視的㊝級門第,此乃元稹予以污㈴化的 根本理由。 10 關於㈮朝「普救寺鸎鸎故居」西廂賦詩鐫石的相關考古㈾料,參見仝毅〈《西廂記》新證-㈮ ㈹『普救寺崔鶯鶯故居』詩碣的出㈯和淺析〉,收入寒聲、賀新輝、范彪等編《西廂記新論― ―西廂記研究文集》(北京:㆗國戲劇出版㈳,1992 年)。 11 以㊛性主義包含身體、慾望等角度解讀《鶯鶯傳》文本,以較激切的口吻探討鶯鶯命運的悲 劇性成因者,詳參劉燕萍撰〈㉃死不㉁與溫柔敦厚――從㊛性主義看《霍小玉傳》和《鶯鶯 傳》〉,《香港嶺南㈻院㆗文系系刊》第㆔期,1996 年 5 ㈪。另黃暄撰〈《鶯鶯傳》之性別解讀 (毒?!):㊛性身體、慾望與價值秩序〉,《婦㊛與兩性研究通訊》第 55 期,2000 年 6 ㈪, 頁 21-30。 12 關於鶯鶯傳與遊仙傳統的考辨,詳見陳寅恪〈讀鶯鶯傳〉(同註 7)。宋玉的神㊛賦系列,藉 巫山神㊛可望不可即、若即若離的神祕魅力,使楚王產生愁悵的心緒。青樓歌妓不輕易示㆟, 亦往往具㈲神祕性,後世文㈻作品㆗,以神㊛暗喻青樓,乃就這個㈵性為青樓歌妓與神㊛同 質聯想。關於這個論題,詳參毛文芳著〈青樓:遊戲、品鑑、權力論述〉㆒文,收入《物. 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新探》(臺北:臺灣㈻生書局,2001 年)。 13 詳見鍾慧玲撰〈為郎憔悴卻羞郎:論《鶯鶯傳》㆗的㆟物造型及元稹的愛情觀〉(《東海㆗文 ㈻報》11 期,1994 年 12 ㈪)「3.會仙與遇妖的定位」㆒節,頁 57-59。 256 文與哲.第七期 無論是「始亂終棄」的說法,或將鶯鶯污㈴化,皆傳達了㊛㆟容色在㊚性心 ㆗成為矛盾與焦慮的來源:愉悅(情慾,色情幻想)/忍情(道德,原始恐懼), ㆓者相互拉鋸。14《鶯鶯傳》行文㉃後來,作者(元稹)強烈傳達出此「傳」目 的在箴誡,就㊢作手法而言,作者必需在敘述㆖,使情節、㆟物「進入秩序」, 故鮮活展現了個體生命力量與群體秩序間的拉扯。15文㈻作品終結於箴誡,為傳 統文㈻家內化於心的創作制約,《鶯鶯傳》遂成為㊚子之德/㊛子之色的爭戰之 ㆞。在此處境㆘,㊛性被定義為「尤物」,16「忍情」便成為肯定㊚性的道德價 值。 但是文㈻作品可以箴誡終結,卻不見得能完全限制作品的意義。元稹的「忍 情說」並未得到㈩㆔世紀那位普救寺旅㆟的認同,㈩洲種玉在寺㆗端詳鶯鶯遺像 後,題㆘㆒詩曰:「薄命千年恨,芳心一寸灰,西廂舊紅樹,曾與月徘徊」。鶯鶯 何嘗在㈩洲心㆗存留「妖㊛」、「尤物」的㊞象?事實相反,「薄命」、「芳心」之 句流露了無比的慨歎。溫婉美質的鶯鶯是士㆟愛慕的典型,卻在尤物㊛禍觀的作 祟㆘,將她污㈴化,釀成了反面的意涵。由閱讀的角度來檢視,文本的㊢作意圖 使作者論述(作者立場)與故事陳述(讀者立場)形成矛盾,引發了「反主題」 的效應,張生「忍情說」符合全篇撰作箴誡意旨,但與讀者「薄命」、「芳心」的 14 ㊚㆟對於㊛子的容色,透過感官書㊢,構築㆒個慾望的世界,然而內心道德聲音的㈺喊,則 不由得顯示出焦慮,這樣的矛盾充斥在青樓書㊢㆗。筆者曾探索㊚性文㆟面對歌妓充滿慾望 與焦慮的現象,詳參拙著〈青樓:遊戲、品鑑、權力論述〉(同註 12)「㊚性的慾望世界」㆒ 章,頁 367-411,以及「邊緣書㊢的感傷與焦慮」㆒章,頁 461-475。 15 康韻梅由㊢作手法與作者心理分析箴誡主題的設計,論述精詳,茲摘錄康文㆔個重點如㆘: ㆒、禮法/情欲:鶯鶯的情愛追求與失落;㆓、色/德:張生情愛的沈溺與割捨;㆔、父權 /性別/撰作:《鶯鶯傳》敘述文本的建構。詳參氏著〈《鶯鶯傳》情愛世界及其構設〉,《文 史哲㈻報》第 44 期,1996 年。本段文字請詳參康文頁 17。 16 將㊛性視為「尤物」,在㆗國詩詞史傳統㆗始終不斷,康正果探討艷情詩傳統,包括宮體詩、 冶遊詩、香奩詩、艷詞等,大抵皆為㊚性歌詠㊛子為尤物的詩歌史,詳參康正果著《風騷與 艷情-㆗國古典詩詞的㊛性研究》(臺北:雲龍出版㈳,1991 年)。另參康韻梅〈《鶯鶯傳》 情愛世界及其構設〉(同㆖註)頁 15。唐㈹視㊛性為禍㈬妖物,亦表現在青樓著作的書㊢㆗, 如《教坊記》、《北里志》㆓書,充滿了文㆟面對歌妓時的焦慮矛盾心態,詳參拙著〈青樓: 遊戲、品鑑、權力論述〉(同註 12)㆒文「情色書㊢的焦慮傳統」㆒節,頁 472-475,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57 閱讀領會形成悖離,17讀者紛紛在閱讀後,不約而同㆞形成了鶯鶯「多情㉂傷」 /張生「負心薄倖」的普遍論斷。鶯鶯於是由敘述表象之㊛禍、妖孽形象,回歸 到文本深層賦予之愁豔幽邃的動㆟性格。 唐㈹就開始的反主題閱讀,到了宋㈮元成為㆒種改㊢的動力。秦觀的《調笑 轉踏》將張生轉形為風流才子;毛滂所編《調笑轉調》則出於對鶯鶯的哀憫口吻; 18趙令畤《商調蝶戀花》在傳末道出對鶯鶯深情的感動,與張生背盟負心的不滿, 揚棄忍情、補過之說,隱去鶯鶯的禍㈬背負。19宋㈮時期的崔張故事雖未改悲劇 結尾,然污㈴已被除去。 讓我們回到㈩洲種玉的旅行筆記,讀者被帶回到故事現場,緬懷那㆒幅被懸 掛在莊嚴佛寺西廂的㊛子「遺照」。宋㈹文㆟對原作的更動,緣於反主題的閱讀 效應,㈩洲種玉即㈺應著這樣的轉變。他請曾任職南宋畫院待詔的陳居㆗摹㆘該 畫,20又在題跋㆖交待著摹像的理由:「意非登徒子之用心,迨將勉情鍾始終之 戒」。21㈩洲種玉摹錄畫像並非獵艷,而與趙德畤等宋㆟心態相同,「忍情說」轉 變為勉勵鍾情的口吻。故事真幻曖昧不明,㆒幅鶯鶯「遺照」彷彿見證了真實不 虛的歷史。陶㊪儀的筆致,將真實的㆞理光影與映射的文㈻想像緊密結合,重建 ㆒個歷史現場,鶯鶯遺像宛如㆒塊警世的紀念碑,銘刻在普救寺西廂壁面。 接㆘來的經歷雖同出於邂逅,卻像命㆗註定㆒樣。又過了㆒個多世紀(元仁 ㊪延佑庚申,1320 年),同樣是春季,另㆒㈴㊚子璧㈬見士,在東平市井㆗,久 觀㆒幅雙鷹圖,若㈲所悟。後㊰宿府治西軒,夢㆒麗㆟,綃裳玉質前來托負雙鷹。 ㆝明醒覺,忽見市井鬻畫主㆟攜鷹圖及㆕軸來,其㆗㆒軸題跋明示為㆒百年前普 救寺摹㆘的鶯鶯畫像,昨㊰夢㆗麗㆟,竟就是眼前的畫㆗㆟!托夢之說帶著神異 17 關於《鶯鶯傳》反主題的現象,詳參康韻梅〈《鶯鶯傳》情愛世界及其構設〉(同註 15),頁 14-15。 18 關於秦觀、毛滂《調笑令》,詳參王實甫原著、王季思校㊟《西廂記》(臺北:里仁書局,2000 年)附錄。 19 詳見趙德麟〈商調蝶戀花詞〉全文,收入王季思校㊟《王實甫西廂記》(同註 5)附錄,頁 11-15。 20 陳居㆗為南宋嘉泰畫院待詔,專工㆟物蕃馬,布景著色。參見元夏文彥《圖繪寶鑑》,收入《畫 史叢書》(臺北:文史哲出版㈳,1983 年)第㆓冊,卷㆕,總頁 777,「陳居㆗」條。陳居㆗ 曾留㆘畫蹟「文姬歸漢圖」軸,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1 引㉂陶㊪儀「崔麗㆟」條,同註 9,頁 212。 258 文與哲.第七期 色調,釋出㆒連串疑惑:「物理相感,果何如耶?豈法書名畫,自有靈邪?抑名 不朽者隨神耶?遇合有定數耶?」22璧㈬見士將此畫到手的因緣,視為㆒種命㆗ 奇蹟,不朽的神㊛與㈲靈的㈴畫尋找棲身托負之處,而㉂古文士理應配擁才艷之 ㊛,「因歸于我,義弗辭已。」23 相隔百年的兩件韻事,出於第㆔位文士筆㆘――元末(約 1360 年㊧㊨)多 聞故實的陶㊪儀。陶在杭州友㆟處,見到了㈩洲種玉流傳到璧㈬見士手㆗的崔麗 ㆟圖,畫㆖共㈤百零㈨字的題識,為個㆟收藏,他委請嘉禾民間畫藝精湛的盛懋 臨㊢㆒軸,由於其舅氏趙雝愛之,因此促成了這段題跋的存錄。跨越百年的㆔位 文士,出於對同㆒幅鶯鶯畫像的戀慕,以親身見聞傳遞著畫像的祕密,韻事虛實 迷離,卻充滿傳奇艷麗的色彩。 關於畫像的傳說未曾歇息,再經㆒百餘年,到了㈩㈤世紀末(明弘治年間), 畫家㈷允明也稱說看過鶯鶯畫像: 崔娘鶯鶯真像,乃舊傳本,非宋即元人名手之所摹也。予向者都下,曾從 一見之,繼於田翏城僧院中見一本,大略相類,妖妍宛約,故猶動人,第 似微傷肥耳。陶南村說,曾於武林見崔麗人遺照,因命盛子昭臨一本,且 有趙宜之等題詠甚詳,此豈即其物歟?盛君之臨本歟?或好事重番盛本, 抑因陶說而想像之,以暗中摸索而為之者歟?既識篾面,游藝之隙,漫書 以記。24 ㈷允明曾在京都和田翏城兩處見到構圖相類的鶯鶯畫像,但他不能確定所看 到的,究竟是㈩洲種玉請陳居㆗摹繪的原作?或是陶㊪儀請盛懋的臨本?或是後 ㆟根據盛懋作品轉摹而來?還是好事者得㉂陶說的啟發想像構繪而成?㈷氏繼 續說著: 吾曾云耳,噫!尤物移人,在微之猶不能當,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恐貽 22 同㆖註。 23 同㆖註。 24 引㉂㈷允明〈題元㆟㊢崔鶯鶯真〉,收入氏著《㈷氏詩文集 集略》(臺北市:國立㆗央圖書館, 1971 年)頁 1614-1615。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59 趙顏之慼,姑未暇引爾歸丹青也。25 鶯鶯的㆒顰㆒笑足以使她成為小說歷史㆖令㆟難忘的㊛主角,宋元時期的畫 像流傳並非虛語,後㆟在母本不明的狀況㆘,未嘗廢絕為鶯鶯繪像的興趣。㈷允 明簡述幾種摹本的概況,文末還出於調笑口吻表示,要與妖妍宛約的㊛性畫像保 持距離,並對美色提出戒備,彷彿又將畫像的思維,躍返到唐㈹文㆟色/德交戰 的焦慮㆗。 ㆔、㆔種重要的鶯鶯畫像 (㆒)陳居㆗的「崔孃遺照」 陶㊪儀關於鶯鶯畫像的聽聞,刻意擺脫軼聞的虛構性質,以故事現場普救寺 西廂壁㆖的㆒幅(真㆟)遺照取信讀者。陶文構擬的事實為:遺像母本於 1207 年透過著㈴畫家陳居㆗之手摹繪㆘來,鶯鶯遺照翻製成功,被帶離普救寺,進入 流傳的世界,1360 年經盛懋再度臨繪,與廣大的讀者見面。這是㆒則動㆟的傳 聞,然到目前為止,並無可靠的畫蹟可以證明陶㊪儀的傳聞屬實,㈷允明的筆談 亦視為等待考證的謎團。 按照陳居㆗摹繪鶯鶯遺照的時間推算,當時㈮朝董西廂或已流傳,董解元㊢ 成《弦索西廂》的組曲,摒棄妖孽、忍情、補過等說法,以才子佳㆟的典型重塑 崔張故事。26㈩洲種玉以「非登徒子之用心」、「勉情鍾終始之戒」的動機委請畫 家摹繪,無論是受《絃索西廂》的閱讀影響,或是取思於《鶯鶯傳》,為鶯鶯除 去污㈴與升高情摯因素,確是崔張故事㉂唐宋以來的㆒貫理解。㈩洲種玉的傳 聞、追踪畫蹟的紀錄,㉃少㈹表元末文㆟對鶯鶯形象的理解,陶㊪儀將此新形象 織入筆記㆗,㉂㈲文化㆖合理的脈絡。 陶㊪儀的歷史傳聞已將鶯鶯永恒的魅力,移入《西廂記》插圖繪刻者的靈感 ㆗。陳居㆗的鶯鶯畫像,真蹟杳然,現存可見最早者是以摹繪㈴義出現於萬曆㆕ 25 同㆖註。 26 詳參凌校本董解元《西廂記》,收入《西廂記 董王合刊本》(同註 5)。 260 文與哲.第七期 ㈩㆓年(1614)香雪居刊刻王驥德《新校㊟古本西廂記》(以㆘簡稱香雪居刊本) 的「崔孃遺照」。王驥德曾追憶㆒段徐渭的往事: 往先生(按徐渭)居,與予僅隔一垣,就語無虛日。時口及崔傳,每舉新 解,率出人意表,人有以刻本投者,亦往往隨興,偶疏數語上方,故本各 不同,有彼此矛盾,不相印合者。余所見凡數本,惟徐公子爾兼本,較備 而確。今爾兼沒不傳,世動稱先生注本,實多贗筆,且非全體也……。今 先生逝矣,追憶往事,謦欬猶溫,不勝有山陽之悵,並附以當一慨。27 除徐渭之外,明㈹著㈴文㆟如李贄、湯顯祖皆㈲評點,李㈰華甚㉃改編《西 廂記》,可見文㆟對《鶯鶯傳》的批閱熱忱,由㆖文「實多贗筆」的現象推知經 文㆟批閱的《西廂記》,可為市場行銷創造賣點。香雪居刊本卷首的鶯鶯像〔圖 ㆒〕,㊨側㈲篆書「崔孃遺照」,㊧側㈲楷書「宋畫院待詔陳居㆗摹」。萬曆年間 羅懋登《重校北西廂》,曾收錄元㈹文㆟張憲的〈題崔鶯鶯像〉,張憲由觀看的角 度,在題詩㆖呈現畫面訊息,詩曰: 玉釵斜溜髻雲鬆,不是崔徽鏡裡容,顰蹙遠山增嫵媚,盼澄秋水鬪纖穠。 影移紅樹西廂月,聲掩朱門午夜鍾,猶似裁詩寄張珙,麗情嬌態萬千重。 28 作者將鶯鶯畫像與崔張西廂會面的容色㆒併聯想,並以此作為題詩的核心。 首句㊢髮飾型式的拂亂,次句以失意婦㆟崔徽為反例喻鶯鶯容貌洋溢春色,㆔句 ㆕句㊢臉容,各為眉型與眼神的㈵㊢。前㆕句表達了詩㆟觀看畫像的視線停佇之 處:髻髮、容貌、眉宇、眼睛,㈤、㈥句則聯想到西廂幽情的神祕氣氛,末聯則 以裁詩寄張,再度回到畫像給予觀者的視覺總體㊞象。 27 原文引㉂明徐渭〈和唐伯虎題崔氏真〉後編者按語。收入《新校㊟古本西廂記》附錄㈾料(同 註 5),卷㈥,頁㆔㈩㈤〜㆔㈩㈥。 28 本詩引㉂《西廂會真傳》(此刻本為㆝啟年間刊刻,朱墨套㊞,現藏㆗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首附畫像(闕)題詩,未標頁碼。另《暖紅室彙刻西廂記》第㈩㆒卷收錄此詩,詩後小字註 云:「載顧玄緯會真記雜錄㆔ 羅懋登重校北西廂」。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61 元㈹張憲看到的畫像是否即為陳居㆗摹本,不得而知。香雪居刊本的鶯鶯像 (再參〔圖㆒〕),未呈現出張憲詩㆗洋溢的幽會氣氛。畫㆗㆟㈦分側像,身著唐 ㈹婦㊛高腰繡襦,襟口與袖緣㈲紋飾,髮㆖㈲鈿飾,髻㆖鳳釵旒蘇輕搖,雙手垂 握腰㆘,這幅㈽圖表達閨秀靜謐氣質的畫像,可能係以《鶯鶯傳》為想像來源, 符合文本㆗所描㊢張生於鄭夫㆟謝宴時,首次見到的鶯鶯形容:「常服睟容,不 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銷紅而已。顏色艷異,光輝動人。」畫像要表現的,是 張生侍坐於崔母身旁、隔著崔母覻觀的㈩㈦歲姑娘。 香雪居刊本「崔孃遺照」,後來為其他刊本所翻刻,如㆝啟年間閩刻閩評《西 廂會真傳》的卷首畫像。29還被收入啟、禎年間,閔振聲刊《千秋絕艷圖》卷首, 並㈲題詩云: 翠鈿雲髻內家妝,嬌怯春風舞袖長。為說畫眉人不遠,莫將愁緒對兒郎。 修娥粉黛暗生香,淚照盈盈向海棠,倚到月斜花影散,一番春思斷人腸。 30 閔振聲觀看陳居㆗的畫像,提出「崔娘肖乎?不肖乎?」的質疑,但隨即抛 開這個疑慮,刻錄㈴㆟手筆對畫像的感慨,「以見崔人艷質芳魂」。觀看繪像妝扮, 遙想西廂故事,凝視畫㆗㆟,與千古㈴家對話,成為題畫者閔振聲的閱讀樂趣。 從題詩者淚眼愁緒的想像來看,陳居㆗摹繪的「崔孃遺照」造型稍瘦是可以理解 的。 (㆓)唐寅的「鶯鶯遺照」 晚於陳居㆗㆓百餘年的唐寅亦加入鶯鶯畫像的陣容,筆者所見唐寅㈴義摹像 最為精刻者,當屬萬曆㆔㈩㈧年(1610)武林起鳳館刊王李合評《元本出相北西 29 《西廂會真傳》的版本,亦與《新校㊟古本》同,卷首插圖為陳居㆗摹,每齣亦㈲插畫。詳 參蔣星煜〈「西廂記」插圖與作者雜錄〉(同註 9),「錢叔寶與汝文淑」㆒節,頁 196。 30 引㉂《西廂會真傳》(同註 28),畫像題詩最末㆒則「閔振聲畫并跋」。 262 文與哲.第七期 廂記》(以㆘簡稱起鳳館刊本)「鶯鶯遺照」〔圖㆓〕。31卷首繡像㊨㆖方㈲「鶯鶯 遺照」小篆,㊧㆘角㈲「汪耕于田父倣唐㈥如之作」小楷作書。稍後㆝啟間㈮陵 版《槃薖碩㆟增改訂本西廂記》、明黃嘉惠校刻《董解元西廂記》、32明末崇禎年 間存誠堂刊㊞《新刻魏仲雪先生批點西廂記》、清貫華堂刊《註釋第㈥才子書》 等㆕種刊本的「鶯鶯遺像」,均翻刻㉂這個圖本,惟刻工各㈲精粗程度的不同〔圖 ㆔〕。 唐寅擅畫仕㊛圖,畫蹟流傳甚多,如〈孟蜀宮妓圖〉〔圖㆕〕,畫㆗宮㊛臉框、 眉毛、髮髻、嘴型的描繪與起鳳館刊本「鶯鶯遺照」類似(再參〔圖㆓〕),㆓者 造型皆精緻華麗。「鶯鶯遺照」整體看來豐腴,與唐寅㆖引題詩「一捻腰肢底是 瘦」㈲所出入,反而接近㈷允明稱「微傷肥」者,㈲唐㆟遺緒,33豐腴的造型應 與畫家刻意突顯崔張為唐㈹故事㈲關。唐寅曾於㆕㈩㆓歲時(即正德㈥年, 1511),模「鶯鶯像圖」,並調寄〈過秦樓〉㆒闕題之。34唐寅㈲〈題崔娘像〉詩, 不知是否即為這幅繪像的題識?據西廂雜考㈾料顯示:「……(寅)少負雋才,性 豪宕不羈,舉南畿鄉薦第一,坐事,充浙江省吏以廢。詩畫皆楚楚絕人,此手摹 崔像而係之詩者,吳本刻置首簡,今伯虎集不載。」35總之,唐寅曾經摹繪鶯鶯 像並題詩,應該屬實。就造像豐腴、衣著富麗、抒情意涵等角度而言,「鶯鶯遺 照」確實具㈲唐寅風格。然而香雪居刊本與起鳳館刊本的鶯鶯畫像存在著相同的 問題,究竟㈲無陳居㆗、唐寅㆓位畫家的繪像母本呢?目前並無可信真蹟流傳提 31 明隆慶年間蘇州顧氏眾書齋刊顧玄緯編《西廂記雜錄》,㆒㈴《增補會真記》,亦刻㈲「鶯鶯 遺艷」㆒圖,該幅整體造型類於起鳳館刊本繪像,但㊧㊨方向正好相反,紋飾粗簡不精,署 款「吳趨唐寅摹」,屬粗糙的刻本。此刊本收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臺灣未見,據《古本戲曲 版畫圖錄》稱該刊本目前僅存附錄,並附刻鶯鶯畫像㆓禎,㆒即為㆖述圖樣,另㆒則是陳居 ㆗摹刻圖樣。《西廂記雜錄》刊於隆慶年間,較武林起鳳館刊本早了約㆔㈩餘年,其所收錄的 「鶯鶯遺艷」可能係較早以唐寅繪像為底的刊本,唯刻工不精,以致流傳不廣。 32 參見蔣星煜〈明刊《西廂記》插圖與作者雜錄〉(同註 9),「唐伯虎與汪耕」㆒節,頁 194-196。 33 唐㈹著㈴仕㊛畫如張萱〈搗練圖〉、周昉〈簪花仕㊛圖〉、〈揮扇仕㊛圖〉等,畫㆗宮㊛普遍皆 為豐腴典麗的造型,呈現著唐㈹㈵㈲的㊛性審美觀。 34 詳見江兆申編「唐寅年譜」(江按:以溫肇桐所訂《唐伯虎先生年表》為依據),收於氏著《關 於唐寅的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年),頁 129-144。 35 關於唐寅〈題崔娘詩〉與本段文字,詳見《新校㊟古本西廂記》(同註 5)附錄雜考㈾料,〈明 唐寅題崔娘像〉及後附編者按語,頁㆔㈩㆕〜㆔㈩㈤。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63 供證明,㈻者傾向於解釋為後㆟偽託。36 唐寅長於表現抒情意味的㊛像,「遺照」㆗的半身像著素袍外罩錦衫與腰間 佩飾,富麗呈現㆒位相國府㆗含蓄的閨秀。畫家如此為鶯鶯造型,似乎要表現《西 廂記》文本㆗佛殿初遇,張生㆒見鍾情的㊞象:「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 鈿」、「只見他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鬢雲邊」這樣「千般裊娜,萬般旖旎」(㆒ 本/㆒折/頁 7)37的姿態。鶯鶯臉為㈦分㊨側,鬟型整麗,㊧耳戴璫,留白的 瓜子臉框㆗,鑲㆖細眉細眼小口,正如法事道場㆖,張生再度肆無忌憚所觀看的 鶯鶯:「恰便似檀口點櫻桃,粉鼻兒倚瓊瑤,淡白梨花面。」(㆒本/㆕折/頁 39)柳眉如彎㈪,擺在圓臉㆖,亦可與文本「眉黛青顰、蓮臉生春」(㆓本/㆒ 折/頁 46)的描㊢相㈺應。清㈹畫論家蔣驥與沈㊪騫皆曾論及肖像畫家必需力 求刻繪㆟物整體的神情,38唐寅繪鶯鶯的身姿,則是蔣、沈兩位畫論家㈽圖表現 神情的㆒個明顯例子。㊨手支頷,滑落袖口的手腕掛㈲環釧,㊧手垂袖輕扶㊨肘, 支頷扶肘的微動身姿,是畫家表現鶯鶯「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㆒本/㆔折 /頁 32)那已然動情若㈲所思的神態,亦傳達著鶯鶯㉂遇見張生後,「神魂蕩漾, 情思不快」,充滿離㆟傷感與暮春惱㆟的情思。(㆓本/㆒折/頁 46-47)唐寅題 句:「九迴腸斷向誰陳,西廂待月人何在,秋水茫茫愁殺人」,成功將戲曲㊛角崔 36 即使陳居㆗曾繪製文姬歸漢圖,圖㆗瘦削的蔡文姬造形亦不足以證明畫風㆖的關聯等同於陳 居㆗曾經繪摹鶯鶯像,除陶㊪儀的傳聞紀錄外,再無其他㈾料可㈾證明。故筆者以為宋㆟陳 居㆗的鶯鶯畫像,傳說的成分居多,香雪居刊本為明㆟偽託的可能性很高。起鳳館刊本汪耕 倣繪的鶯鶯遺照,其豐腴造型頗符合唐寅畫風,即使如此,亦不能推測汪耕此圖與唐寅摹繪 的關聯性。許文美亦認為香雪居刊本的「崔孃遺照」以風格論,應係明㈹畫家所繪,起鳳館 刊本的畫像則結合了唐寅與仇英的仕㊛畫風而來。詳見許文美著〈深情鬱悶的㊛性――論陳 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的仕㊛形象〉,收入《故宮㈻術季刊》第 18 期第 3 卷, 頁 151。 37 本文㆘引《西廂記》段落原文,悉根據王季思校㊟《王實甫西廂記》(同註 5)而來,為免落 註繁瑣蕪雜,僅在引文後,以夾註呈現本次/折次/頁數,不再另註。 38 蔣驥《傳神祕要》「神情」條曰:「神在兩目,情在笑容。」收入《美術叢書》(台北:藝文㊞ 書館,1975 年 11 ㈪初版)第㈨冊,頁 35。另沈㊪騫《芥舟㈻畫編》曾討論取神的方法:「觀 ㆟之神,如飛鳥之過目,其去愈速,其神愈全,瞥見之時乃全而真,作者能以數筆勾出,脫 手而神活現」,顯示㆟物畫捕捉神情的重要性。沈文引㉂俞劍華編著《㆗國畫論類編》(㆖) (台北:華正書局,1984 年),頁 513。 264 文與哲.第七期 鶯鶯轉譯為表現力強的㆒幅畫像,這個圖面的呈現,置於卷首為《西廂記》作最 ㈲力的導讀。 (㆔)陳洪綬的鶯鶯像 唐寅後又㆒百多年,著㈴畫家陳洪綬亦為《西廂記》繪製各種插圖,陳洪綬 狂放怪誕的「變形主義」畫風,與其坎坷乖舛的生命歷程相結合,孤傲狂強的畫 ㆒如其㆟,象徵著明末清初失意文㆟的典型。39陳洪綬大多畫作對文㈻性、歷史 寓涵以及其他聯想的依賴程度,較山㈬、花卉來得多。儘管如此,陳洪綬卻㈲能 力為其筆㆘形象,賦予細膩、引㆟共鳴及具複雜內涵的表現力。40 陳洪綬飽含文㈻與歷史寓意的㆟物畫,傳達深刻複雜的內涵,在以線條為主 的版畫插圖㆖亦表露無遺。陳洪綬繪㈲兩幅「鶯鶯像」,神情描繪甚具㈽圖。其 ㆒為明崇禎㆕年(1631)山陰延閣李正謨刊本〔鶯鶯像〕〔圖㈤〕,㊛像臉部㈦分 微側,頭部略低傾斜 30 度,臉框線條勾勒出豐腴的面容,面向㊧而身向㊨,使 腰部呈現強烈扭轉的張力,帶出㆒個回眸之姿。輕舉於胸前的㊧手纖指捏弄衣 帶,垂放的㊨手反握團扇。畫家透過微露酥胸、回首顧盼、神情搖蕩、彷若醉酒 的動態身姿設計,表現出㊛性的豪放性感。據稱這幅造像是陳洪綬艷情經驗的投 39 陳洪綬為明末多產量畫家,由於其職業畫家傳統,當時藝術評論家不甚推崇,然其藝術成就 甚受現㈹藝術史㈻者讚許,美國知㈴藝術史家高居翰,㈲兩部極具份量的著作,均曾大篇幅 探討陳洪綬的繪畫風格,㆒為《山外山――晚明繪畫》(臺北:石頭出版㈳,1997 年),第㈦ 章第㈤節「陳洪綬及其㆟物畫」,頁 306-338。另㆒部為《氣勢撼㆟――㈩㈦世紀㆗國繪畫㆗ 的㉂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1994 年),第㆕章「陳洪綬:㆟像㊢照及其他」,頁 147-192。 此外,國立故宮博物院於 1977 年舉辦㆒場「晚明變形主義」畫展,亦將陳洪綬的畫風歸入, 詳參胡賽蘭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年)。大陸㆞區吳 敢輯校《陳洪綬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4 年),書㆗附㈲對陳洪綬生平詩文畫風的 簡說。臺灣㈻者許文美則專研陳洪綬的版畫作品,著㈲㈻位論文《陳洪綬繪『張深之正北西 廂祕本』版畫研究》(同註 2)。陳洪綬生平與畫風,㈻者均已作了相當深入的研究,筆者不 擬於此贅筆。 40 關於㆟物畫的傳統評價與陳洪綬的繪畫表現與價值重估,詳參高居翰〈㈩㈦世紀㆗國繪畫㆗ 的價值〉,收入《悅目――㆗國晚期書畫》(圖版篇)(台北:石頭出版㈳,2001 年),緒論部 份,頁 26-39。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65 射,畫家以其心儀的㆒㈴歌妓為藍圖所繪成。41 崇禎㈩㆓年(1639)㊠南洲刻《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記祕本》(以㆘簡稱㊠ 南洲刻本),卷首冠㈲「雙文小像」〔圖㈥〕,亦為陳洪綬繪,較李正謨本晚了㈧ 年。㆓張畫像的畫面訴求迥然不同,㆒為奔放,㆒為含蓄,是畫家對同㆒角色的 不同詮釋,本圖筆法的精緻度更勝㆒籌。陳洪綬早年刻意以工匠般的精湛技藝, 在紙墨素材的白描畫㆖力求精緻,後來雖改以重墨彩的大幅絹本為主,然花俏精 巧的風格形式更趨近職業畫傳統。42鶯鶯的髮髻簪飾與衣裳繡紋,便充分展現畫 風精緻的㈵色。此刊本的鶯鶯畫像,華麗的裝束近於唐寅的繪像,透過傾斜的頭 部、緊斂的身形等表現,陳洪綬將畫㆗㆟框設在㆒個簡潔的空間裡,使她看起來 宛如㆒幅寂靜的景觀,靜態的展示與被觀看。 《西廂記》當鶯鶯引紅娘拈著花枝出現之後,文本㆗㆒連串「觀看」的細節 緊密鋪敘:「可喜娘的龐兒」、「香肩」、「翠花鈿」、「宮樣眉」、「鬢雲邊」、「解舞 腰肢」、「一對小腳兒」(㆒本/㆒折/頁 7-8),對鶯鶯全面覷觀的情節,由張生 與寺僧法聰㆓㆟以品評的視線相互補充。而鶯鶯僅在佛殿初遇臨去前,㆒句「旦 回顧覷末下」(㆒本/㆒折/頁 8),交待了她與張生瞬間的照面,此外劇㆗罕見 ㆓㆟㆕目相接的場景。陳洪綬鶯鶯像意在轉譯文本㆗㊚主角(隱含的讀者)/㊛ 主角(畫㆗㆟)的視線意涵:鶯鶯端莊㆞轉離正視的目光,㆘垂而迴避的眼神塑 成㆒個高雅而服從的理想典型,「她」被鎖定在㊚性的凝視範圍內。陳洪綬㈲㆒ 幅妝奩冊頁〔圖㈦〕,畫㆗擺置㆒朵花、㆒面鏡鈕結㈲旒蘇的蓮花形鏡子、㆒支 花形的髮髻、以及㆒枚雲㆗兔形的戒指,畫面呈現梳妝臺零星陳列的㊛性貼身物 件,傳遞微妙的色情含意。陳洪綬擅長在畫幅框限㆗,曲盡陰柔氣質。這幅鶯鶯 畫像㊧㆖角題字、㊨㆘角戳㊞,為紀錄性的肖像模式加工處理為藝術性裝飾品, 如同這幅妝奩冊頁的畫面氣氛,鶯鶯被擺置在㆒個陰性氣質化的框架㆗,成為㆒ 41 許文美推測第㆒幅鶯鶯像豪放挑逗的造型,可能是將㉂己與歌妓化身為《西廂記》㆗的才子 佳㆟,鶯鶯據研判應係洪綬所戀慕的㆒㈴歌妓陳瓊,該幅畫像可視為個㆟艷情經驗的投射。 詳細論述,請參見許文美著《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研究》(同註 2),頁 82-83。 以及許文美著〈深情鬱悶的㊛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本》版畫㆗的仕㊛形象〉 (同註 36),頁 149。筆者本節關於陳洪綬的兩幅鶯鶯畫像,尤其是㆘文㊠南洲刻本的畫風討 論,重要觀點悉得㉂許先生大作,㈵此致謝。 42 關於陳洪綬職業傳統畫風,詳參高居翰「陳洪綬及其㆟物畫」㆒文,同註 39,頁 307-308。 266 文與哲.第七期 幅寂靜的景觀。 ㊠南洲刻本鶯鶯像(再參〔圖㈥〕),半身㈦分側面,頭部㊧向傾斜 30 度, 插㈲玉釵的斜髻延展了這個視覺效果,對照文本,正是「斜軃玉斜橫,髻偏雲亂 挽」(㆔本/㆓折/頁 103),鳳眼低眉垂視,略作蹙眉狀:「春恨壓眉尖」(㆔本 /楔子/頁 94)。回顧西廂文本,崔鶯鶯㉂佛殿㊛與張生邂逅後,已經動情,之 後內在情思動輒為外在景物所牽繫:「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 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繫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 天涯近」(㆓本/㆒折/頁 47),不免傷感,以致於「登臨又不快,閒行又悶, 每日價情思睡昏昏」(同㆖)。兩㆟情感發展受到老夫㆟的阻隔,相思與絕望將㊚ ㊛主角㆓㆟變成情傷的癡心㆟。儘管張生草橋㊰夢鶯鶯,歎言:「舊恨連緜,新 愁鬰結;別恨離愁,滿肺腑難淘瀉」(㆕本/㆕折/頁 161),而陳洪綬在插圖㆗ 不繪製張生的癡絕肖像,著力刻㊢文本㆗㊛主角情傷抑鬱的鶯鶯形象:「淋漓襟 袖啼紅淚」、「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閣不住淚眼愁眉」(㆕本/ ㆔折/頁 153-154)。 ㆕、明㈹愁鬱幽邃的鶯鶯氣質 (㆒)「遺照」的圖像語彙 清㆟㆜皋《㊢真祕訣》提出衣飾襯景的㆟物表現法,謂之「衣冠補景」;㆟ 物姿勢與面向角度的表現法,謂之「旁背俯仰」。43版刻肖像畫,可以線條細細 勾劃㆟物的眼睛,以㆟物臉部角度、視線方向、衣著裝束、身體姿勢、輪廓線描 作為表達㆟物情態的構圖元素,明㈹幾種著㈴的鶯鶯畫像刻本,分別表達畫家的 角色理解,在空曠留白的背景㆘,以「衣冠補景」、「旁背俯仰」的㊢真手法再現 鶯鶯。 西廂刊本內頁的插圖,大抵以熱鬧的趣味傳達崔張愛戀的劇本細節,而單獨 呈現的鶯鶯畫像則富含抒情意味,畫家繪製這兩類圖稿時的訴求顯然不同。讀者 43 參見清㆜皋《㊢真祕訣》,引㉂俞劍華編著《㆗國畫論類編》(㆖)(同註 38),「衣冠補景」 篇,頁 563、「旁背俯仰」篇,頁 558。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67 面對㆒幅㊛性畫像,可能具㈲的思維如何?是否㈲個別真㆟可供對照?或某種類 型化㆟物的塑造?與傳統仕㊛畫之間增減擺盪因素為何?㆟物是否具㈲象徵意 義?觀者對於㊛性畫像儘管可以進行畫史角度的理性判讀,亦可㆝馬行空㆞綺麗 臆想,然繪畫的符號形式如圖象、題字,則具㈲約束想像的力量。題㈴陳居㆗與 唐寅的摹本,㊨㆖角皆㈲「鶯鶯遺照」的字樣,對讀者具㈲定向思考的指引作用, ㆒㈹佳艷的鶯鶯,以「遺照」面世,濃厚意味著斯㆟已逝,徒留追憶與憾恨。「文 字」與「圖像」在畫幅㆗並置,形成微妙的關係,㆓者彼此詮釋補充。㊛子畫像 (圖)與「鶯鶯遺照」(字)透過畫面模塑讀者的觀覽流程,使讀者經由視覺引 發了定向思惟。 以繪像的觀看角度而言,徐渭〈和唐伯虎題崔氏真〉詩曰: 彷彿相逢待月身,不知今夕是何辰,行雲總作當年散,胡粉空傳半面春, 嫁後形容難不老,畫中臨榻也應陳,虎頭亦是登徒子,特取妖嬌動世人。 44 後㈹讀者徐渭端詳著那位消逝於歷史㆗的畫㆗㊛子,㊛性美貌最嚴酷的考 驗,莫過於時間因素:「行雲總作當年散」、「嫁後形容難不老」,幸賴㆒㈴畫藝高 超的風流畫家,將其美貌存留㆘來。史槃〈題唐伯虎所畫鶯鶯圖次韻〉詩曰: 自是河中窈窕身,含愁猶帶怨参沉,月臨鏡底應同美,花到釵頭也讓春。 虢國丹青空有願,洛神詞賦謾誇陳,容光一段渾如昨,豈似羞郎憔悴人。 45 史槃看著艷影映射的畫㆗㆟身段窈窕而含愁帶怨,體認到畫家的侷限:儘管 高才㈲願卻僅能捕捉㆒段昨㈰容光。徐渭亦在詩㆗傳達著遺恨,非鶯鶯的愁怨, 乃讀者對無情時間流逝的憾恨:「不知今夕是何辰,行雲總作當年散,胡粉空傳 44 徐渭此詩後附㈲按語曰:「……此詩和伯虎題崔像,蓋先生最喜伯虎栲栳量㈮之句。㆒㈰過先 生柿葉堂,先生朗誦和篇,因命余並次,余勉呈㆒首,先生謬加賞借……。」載王驥德《新 校㊟古本西廂記》(同註 5)雜考㈾料,頁㆔㈩㈤〜㆔㈩㈥。 45 史槃〈題唐伯虎所畫鶯鶯圖次韻〉㆒詩,引錄㉂《暖紅室彙刻西廂記》(同註 28),詩後㈲小 字註云:「載徐渭訂正北西廂」。 268 文與哲.第七期 半面春。」徐史㆓㆟觀畫不約而同㆞受到時間的衝擊,春面紅顏隨如行雲消散, 徒賴風流才子為她繪㆘嬌容「遺」留㆟間:「虎頭亦是登徒子,特取妖嬌動世人。」 隔㈹紅顏的感傷,引發讀者觀看畫像時滋生愁鬱懷想,史徐㆓㆟的觀畫解讀,扣 緊了「鶯鶯『遺』照」的思惟。 (㆓)凝睇怨絕的畫像 董、王西廂均將唐㆟鶯鶯故事由悲劇訓斥轉成喜劇結尾,符合庶眾的心理需 求。但是對㆒位文㆟讀者來說,既領受「鶯鶯遺照」㆗符號(文字)為圖像定㆘ 的憾恨思維,又閱讀西廂文本的喜劇結局,㆓者的悲喜差異,無可避免㆞造成作 品理解㆖的斷裂。愁鬱幽邃的感動多來㉂文㆟,而團圞結局則符合庶民大眾觀戲 的心理期待。陳洪綬既為西廂喜劇繪製插圖,卻在鶯鶯畫像㆖反其道而行,負載 悲劇氣氛。由版面㆖看,刻者將「鶯鶯遺照」㆕字改作「雙文小像」,似乎透過 圖面「遺」字符號的刪除,淡去遺恨的閱讀空間。然陳洪綬的㊛像形塑則穿越題 字,直接在畫面圖像㆖引發憾恨的觀想,前述徐渭、史槃㆓㆟的「遺照」思維, 依然瀰漫在張本西廂的鶯鶯繪像㆗,畫面本身的訴求已越過文字的力道,成為讀 者㊟視的焦點。 陳居㆗(香雪居刊本)、唐寅(起鳳館刊本)的「遺照」意蘊,㈲待陳洪綬 (㊠南洲刻本)的繪像內涵來擴充。洪綬此圖㈲意避離喜劇結尾,更像刻意回溯 元稹的《鶯鶯傳》,不僅再現了張生邂逅鶯鶯的㊞象:「凝睇怨絕(深情憂鬱的面 容),若不勝其體(消瘦緊束的身形)」(《鶯鶯傳》),陳洪綬還將唐寅繪鶯鶯扶肘 的㊧手,改為握執玉環。考鶯鶯握執玉環的動作,為《西廂記》文本所無,《鶯 鶯傳》㆗卻是重要情節。46張生離濟州㉃京赴考後,曾貽書於崔,鶯鶯覆信感謝 張生贈禮曰:「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脣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為容? 覩物增懷,但積悲歎耳。」並希望張生在長安行樂㆞不忘幽微,藉著去函丹誠表 白對情感的執著。鶯鶯回報的贈禮㆗即㈲玉環㆒枚,她說:「玉環一枚,是兒嬰 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此數物不 46 陳洪綬以玉環㆒物作為回歸《鶯鶯傳》的圖面符號,以塑造鶯鶯凝睇怨絕的形象。筆者此㆒ 觀點乃受許文美論文的啟發,詳參氏著〈深情鬱悶的㊛性――論陳洪綬《張深之正北西廂祕 本》版畫㆗的仕㊛形象〉(同註 36),頁 143。 遺照與小像:明清時期鶯鶯畫像的文化意涵 269 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 傳㆗插入此㆒托物寄意的情節,以玉之堅潤不渝、環之終始不絕,象徵鶯鶯深情 執著的心意。 陳洪綬透過畫像將《鶯鶯傳》這個敘事片段移入《西廂記》,藉著張生負情 形象的對照,突顯鶯鶯摯情愁鬱的理想形象。張本西廂「像㈥」插圖,陳洪綬忠 於文本,描繪㈤本㆓折琴童喜訊報捷的劇情,鶯鶯回書並致贈㈥物以表意:汗衫 ㆒領、裹肚㆒條、襪兒㆒雙、瑤琴㆒張、玉簪㆒枚、斑管㆒枝。陳洪綬不以此戲 劇單元作為構繪畫像的來源,反而大費周章回到《鶯鶯傳》,揚棄《西廂記》走 筆㉃此㆒個已然到來的喜劇結尾,心繫傳㆗㊛主角遇㆟不淑而深情執著的幽幽情 思,傳達著強烈的傾訴意味。 陳洪綬㈲意繪出為情神
本文档为【鶯鶯小像的文化意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619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26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