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990102

19990102

举报
开通vip

19990102 第二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压力和瓶颈 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世界各国 对比中完善自己的必然结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实现人 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营造“合理、优化、循环、有序”的自然环境、经 济环境、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 会;既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严峻的压...

19990102
第二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压力和瓶颈 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长期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世界各国 对比中完善自己的必然结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实现人 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营造“合理、优化、循环、有序”的自然环境、经 济环境、社会环境,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泽及后代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 会;既满足一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又不损害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严峻的压力,存在着必须克服的基 本瓶颈。本章将对此作一初步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指数 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着比世界各国都要严峻的压力,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 类活动强度过大、人口数量的负担过重、资源的承载能力过高、生态环境抵抗外界干扰的基 础水平不高、地理空间的分异过于不平衡、科教实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太强、管理水平和区域 开发决策能力较低等,这些因素共同使得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时,面临着很大的 困窘。如何突破这些压力,达到协调发展和优化配置,是 21 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中国人口压力指数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定量标志中,居于首位的是实现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 “零增长”。从现在每年新增人口 1200 万至 1500 万的自然增长率,逐渐通过人口节育政策 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指高,使得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达到平衡,从而实现人口净出生率为零,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首要门槛。在欧洲和北美诸多的发达国 家中,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这一目标,从而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但 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人口居于世界第一的国家中,达到人口自然增长速率 的零增长,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然而,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必 须通过国家政策的严格履行和人民自律能力的不断提高,去切实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1997 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 5.4 亿人口相比,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增加了 6.8 亿人,增长了 1.26 倍,平均每年增长达 1.8%。人口密度亦从 1949 年每平方公里 56 人上升 到 127 人。自从 1978 年以来,由于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为 1.1%左右, 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接近 2.1 的人口更替水平。尽管如此,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大,育龄 妇女人数的增加,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大概每年新增国民产值中约 22.3%的比 重为新增的人口消费所抵销,即将近每年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的人口。 同时,人口的素质较低,同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远远地落在他们之后。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数,在美国每万人中达 1500 人,在加拿大为 1198 人,在日本为 637 人,前苏联为 450 人, 菲律宾达 330 人,中国仅为 142 人,不到美国的 1/10,不到日本的 1/4,不到菲律宾的 1/2。 这些都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定量地测定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压力指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设计了一组指标,用以判断各省、市、自治区在人口数量(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生存空 间、人均教育年限和人口识字水平等方面,即从人口数量压力和人口质量压力两个基本方面 去进行分析。其中: 1.人口增长率压力以各省、市、自治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零增长时的距离和难度作 为衡量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其基本思路在于:当 2030 或 2035 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 16 亿,并进入人 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增长时,现有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如何相应地降到零的难 度系数,作为衡量各地人口数量的压力。 2.现有人口的生存空间和潜在人口的生存空间系指供养人口生存的最低耕地限制。按 照世界粮农组织的一般标准,人均耕地面积小于 0.08 公顷者,即为土地资源出现压力的临 界值。凡低于此数值者,依照本报告的统计计分法,对于其生存空间压力进行评分,并获得 压力指数。 3.人均受教育年限是人口素质压力指数的一个方面。依照国际惯例,人均受教育年限 至少应达到 9 年,才是教育压力降到零的临界值,照此标准,我们设计了这一指标的压力指 数。 4.成人识字率是又一个标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的指标。本报告设定成人识字率达到 100%为不受压力的标准,凡低于此数均按照其指标大小计算其压力指数。 综合以上的人口数量压力指数和人口素质压力指数,用统计加和的平均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获得了各 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压力指数。在人口压力指数中,居于最大压力前 5 名者分别为西藏(人 口压力指数 0.57)、贵州(0.49)、安徽(0.47)、青海(0.45)和河南(0.44)。居于最小压力的 后 5 名者分别为:上海(0。20)、黑龙江(0.23)、吉林(0.23)、辽宁(0.29)、内蒙古(0.30)、 北京(0.32)。(附人口压力指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见表 2。1) 二、中国资源压力指数 中国资源的数量和品种,从总体而言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人均资源量却居于世界的 显著后列。对于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支撑中国财富的积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 中国水资源压力 依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规定:每人每年拥有的可重复使用的淡水总量低于 1000m3 者, 作为水资源数量压力指数的临界标志。同时,根据理论地理学的研究,每年每平方公里所拥 有的可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小于 15 万立方米者(相当于 150mm 水深),作为水资源空间压力 指数的临界标志。本报告计算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压力指数。在最后确定的水 资源压力指数中,如果水资源数量压力和水资源空间压力均为零,则水资源总压力指数为零; 如果水资源数量压力和水资源空间压力指数任何一个不为零,则总压力指数取其不为零的数 值;若二者均不为零,则总压力指数将进行权重式的确定。 现将计算结果列于下(表 2。2) 其中水资源压力从最大到最小为宁夏(0.97)、天津(0.86)、上海(0.81)、内蒙古(0.71)、 河北(0.68)、山西(0.68)、北京(0.67)、新疆(0.65)、山东(0.62)、甘肃(0.60)、河南(0.55)、 江苏(0.54)、青海(0.42)、辽宁(0.11)。 其余省、市、自治区在规定标准下,不具备水资源压力。 2. 中国土地资源压力 以低于人均粮食(每年)400 公斤为一个基本标志,首先依照现有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 计算出当前的粮食压力;而后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 积作为评价压力的标志计算土地资源的压力评分;同时,以各省、市、自治区中一、二等土 地所占耕地的比例,去获得具备高生产力耕地的压力状况;最后根据未来达到人口自然增长 率为零时的粮食安全压力,去共同评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土地资源压力指数(表 2。 3)。 其中压力指数最高的 5 个省、市、自治区分别为:上海(0.64)、北京(0.50)、天津(0.39 )、福建(0.38)、青海(0.38)。 3. 中国矿产资源压力 中国矿产资源的种类繁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能用同一标准进行度量。为了获取中 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压力指数,本报告拟采用一种复合方法去加以测量:首先以各省、 市、自治区的能源消费份额与矿产资源贡献份额之差去进行计算,差值越大的省份其矿产资 源压力越大。矿产资源压力计算的又一种方法,是计算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之间的匹配程度。 最后将二者所计算出的压力进行等权平均,获得所要求的矿产资源压力。 (1)求取能源消费份额与矿产价值贡献份额之差(称之为矿产资源供应压力):该差值 虽然不能直接地去表达一个区域的矿产资源压力,但其深层含义却反映了一个地区在发展中 的规模(用其能源消费份额表达)与本地区 45 种主要矿产的价值所占的份额(代表矿产资 源的贡献程度和能力)在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意义下的对比。具体处理的方法如下:如果能源消费份额大于 矿产资源价值的贡献份额,被判定为具有压力,而且该差值越大,矿产资源的压力越大(表 2.4);相反,如果能源消费份额等于或小于矿产资源价值的贡献份额,则被判定为没有矿产 资源压力(即压力等于 0),由此获得矿产资源压力指数。 其二,求取水资源贡献获份额与矿产资源价值贡献份额之差(称之为矿产资源匹配压力) : ii mW −=iU 式中:Ui—代表第 i省、区的矿产资源匹配压力 Wi—第 i 省区的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重 mi—第 i 省、区的 45 种矿产资源价值与全国总价值的比重 该差值越大,代表了水资源与矿产资源在一个地区的匹配程度越差,反映了匹配压力越 大。如果 Ui=0,代表了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匹配程度良好,无匹配压力存在。 最后,将矿产资源的供应压力与矿产资源的匹配压力,在等权的条件下加和平均,获得 了中国矿产资源压力指数(表 2.5)。 当我们把水资源压力指数、土地资源压力指数、矿产资源压力指数三者进行综合之后, 可以获得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总压力指数(表 2.5): 三、中国生态环境压力指数 所谓生态环境压力指数,表明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生态的压力” (指长期起作用的、不易恢复的、对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根本上加以破坏的压力)和“环 境的压力”(指短期起作用的、可以控制的、对于生态系统加以弹性破坏的压力),致使人类 生存空间、经济发展进程和财富积累与分配遭到恶化的程度度量。 在本报告中,有意识地把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分成长期的生态破坏(Long-term)和短期的 环境污染(Short-term),是为了在认识上和治理上有比较明确的概念和对策。 1. 生态压力: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水土流失率、水蚀模数、风蚀模数、森林覆 盖率、荒漠化率等五项指标,进行分类统计,最后获得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压力指数(表 2.6)。 2. 环境压力: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CO2 排放等四项指标,进行分类统计,最后获得全国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指数(表 2。10)。 3. 将生态压力指数与环境压力指数进行等权平均,本报告获得了中国各省、市、自治 区的生态环境总压力指数,并将此压力指数进行排序(表 2.8 和图 2.1): 4. 分析:(表 2。13)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的五大瓶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一方面建立在它的宏伟目标与符合理性思维的庞大体系之上; 另一方面也建立在它必须克服现实世界中新产生的和不断积累的矛盾,并且积极寻求有效的 对策和措施,使得限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达到缓解、降低、受控、乃至消除。 人类自农业文明开始(距今约一万年),所具有的危及自身生存的内在因素,随着经济的 发展同时也在同步地发育成长,只是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尚不足以威胁其缓慢 发展的势头,故而这些矛盾虽已存在和积累,但尚未形成人类继续发展的瓶颈。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进入到高度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原先所存在的矛盾无论从其规 模,也无论从其质量上,都达到了某种不可忽视的程度;同时,随着新的生产形态的不断涌 现,新产生的矛盾在原有矛盾的基础上,更起到“放大”和“共振”的作用,它们在抵销着、 腐蚀着甚至消亡着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甚至于达到了毁灭人类自身的能力,形成了对于发 展基础的重大制约。如不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如不寻求新的打破“作茧自缚”的发展思路, 人类的前途必然呈现一片黯淡的景色,乃至于消失在宇宙的星空之下。 最初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威胁的学者,不是别人正是被我们无情批判达一个半世纪的马尔 萨斯(Thomas R.Malthus,1766-1834)。他对于人类觉醒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的 方面: (1)把一切从上帝对人类命运的安排,还原到人类自身调控自己的安排; (2)指出人口的增长呈指数形式(几何级数),而物质(特别指的是粮食)的增长呈线 性形式(算术级数);这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进行理论计算的发轫; (3)指出人口不加以控制,最终毁灭人类的必将是人类自己。 上述三者的精髓,被纳入到以下的图示之中(图 2.2): 我们始终不能同意的是:人类必须在战争、瘟疫和别的外在手段下,刚性地以非人道方 式去减小规模,以此去适应粮食增长的规律。我们仍然不能同意的是:粮食生产的增长只能 是算术级数的方式,而不会在科学技术的突破下,产生更加急剧的增长方式;最后我们不能 同意的是:人们为什么不可以采取自觉、自控、自律的方式,去理性地约束自己,为什么不 能依照一种科学的精神去重塑自己? 在随后的 200 年间,不少学者试图破解这一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矛盾,并从各种 角度出发作出过不懈的努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行动的出现(1987)应被认为是这种努力的基 本结果。 西方经济学家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集中地提到了一个历史系列的延续,并举出其 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查理·达尔文、卡尔·马克 思、凯恩斯、索洛等(见 Canstanza,R.,et al.,1997,An Introduc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St Lucie Press)。由这种发展的序列及其代表人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行动 才被合理地演绎出来,并且与以前的体系不同,除了揭示一些基本矛盾之外,还重点地提出 了可操作性的措施和手段,以图突破危及人类未来发展的瓶颈。 中国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去克服以下的五大基本矛 盾,才能把这个宏大的战略由始至终地维系在健康的内核之中。这五个基本矛盾或瓶颈表现 在: 瓶颈之一: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之间的自由分离。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口种群的增长处于某种纯自然的状态之中,人类的文明显然对于人 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等有过多次的调节,但始终未能 达到自控自律的地步,尤其是与物质再生产的能力、速度、规模等,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形成了像马尔萨斯指出的那样,将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达到某种终极的悲惨结果。在 中国这种瓶颈尤为突出,人口占全球首位的国家,如不能有效克服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 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泡影。 瓶颈之二: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急剧背离。 越是到近代,当人口增长的压力和人类欲望的非理性需求达到某种临界阈值时,人类会 无情地掠夺自然资源去产生对自己的满足,越是近乎自杀式的毁坏着养育自己的自然生态基 础,越是接近把自身推向万劫不复的墓园。目前,已经达到了如不加以调整和克服,人类到 底在地球上能延续多久的地步,它已经不是一种夸大其辞的耸人听闻,它已经变成了现实的 警告。中国的现实状况也能清楚地证明,人们如果贪婪地、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并扩大资 源的稀缺性,使其与生态价值的背离越来越大,其发展是不能为继的。 瓶颈之三: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有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之间产生严重失衡。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或多或少地都在“环境赤字”状态下运行自己的经济。环境质量 的保持与建设,基本上处于非自觉状态,或者只能在强制状态下去演示“猫鼠战略”的游戏。 人类(当然是指组织化生产和管理的体系下)至少尚未形成自觉地、主动地、自动互助式地投 入到养护环境和保持自己家园的行动之中。中国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进程中,一些区域和地 方不择手段地去占用环境这个“公共财物”也到了十分骇人听闻的地步,不从根本上加以扭 转,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无望的。 瓶颈之四: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的协调。 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地理区域之间的非均衡是客观存在,经济的社会分工和空间扩散 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一个区域,既然存在着发展的梯度,又必须使此种梯度约束在 可以被允许、被接受的范围之内。经济增长的效率越高,往往对应着区域之间的差异越大; 而社会公平程度的过分地和绝对地保持,又必然会妨害经济效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存在着某 种深层次的联系。一个发展的、同时又是稳定的国家,如不有效地克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 盾,将会陷入一种非健康的状态之中。目前中国社会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协调,始终是一个值 得警惕的宏观标示。 瓶颈之五:成本外部化所导致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失灵及绿色 GDP 的引入。 它涉及到对于生存与发展长期关系的再认识。它必须在注重生存能力培育与引入类似于 绿色 GDP 的新型国民经济体系核算中获得解脱。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度量,各类学者都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从理论上他们都企图把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传统意义上 所统计的 GNP 中扣除,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国 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在众多的度量中,绿色 GNP 应当是其中一个较为容易理解、较为方 便计算的指标。一些国家或地区曾试图用它去代替 GNP 的计算,例如美国经济学家 Daly 和 Cobb(1990),就曾经系统地比较了美国的的传统 GNP 与绿色 GNP 之间的差异。随着人类认识 的进展,随着世界各国之间取得更广泛的共识,一种新的统计制度肯定会应运而生,这对于 更加深刻地去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并且从中进行监测、调控和预警,也将是必不可少的 基础手段。 所谓绿色 GNP,从最简要的图式出发,它是将现行统计下的 GNP,扣除两大基本部分的 “虚数”。表达为: 绿色 GNP=(现行 GNP)-(自然部分虚数)-(人文部分虚数) 其中,自然部分的虚数,应从以下所列因素中扣除,即 1.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 2. 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 3. 长期生态质量退化所造成的损失 4. 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经济损失 5. 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 6. 物质、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导致的损失 而人文部分的虚数,亦应从以下所列的因素中扣除,它大致包括: 1. 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支出 2. 由于失业所造成的损失 3. 由于犯罪所造成的损失 4. 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 5. 由于人口数量失控所导致的损失 6. 由于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绿色 GNP 将比较合理地扣除现实中的外部化成本,并从内部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 量和进程,因此它应逐渐地被认同,并且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
本文档为【1999010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174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10-25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