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举报
开通vip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第40卷第6期 2008年12月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J.Xi’anUniv.ofArch.&Tech.(NaturalScienceEdition) V01.40No.6 Dec.2008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刘临安1,徐洪武2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北京】0004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地标建筑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从地标建筑的历史本源特征和作用人手,采用实例对比分析的 方法,论述了在古代城市中地标建...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第40卷第6期 2008年12月 西 安 建 筑 科 技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J.Xi’anUniv.ofArch.&Tech.(NaturalScienceEdition) V01.40No.6 Dec.2008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刘临安1,徐洪武2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北京】0004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地标建筑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从地标建筑的历史本源特征和作用人手,采用实例对比分析的 方法,论述了在古代城市中地标建筑的产生的目的、建筑设计特点和其在城市空间中的作用;同时,论述了古 代与今天的城市中地标建筑具有形态相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特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城市中的 地标建筑应当具备标定空间领域、组织空间秩序、丰富空间层次和表达空间意义等作用.最终结论是,古代城 市产生地标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城市的防御安全,而现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则应当表示城市所具有的独 特性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地标建筑;古今城市;空间形态;作用;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30(2008)06—0815—06 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空前快速的发展时期,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建造地标建筑,追求城 市个性的张扬.地标建筑竞相争高斗奇,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表达新异的建筑语言,导致城市空间秩序 的混乱和视觉感知的迷茫.城市建设不仅营造空间形态,更要表达文化意义,只有从城市历史发展的角 度探寻地标建筑的本源特征,研究地标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在现代城市中地标建筑的空间 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塑造城市空间的个性特征,营造高度可意象的城市环境[1]. 1 地标在环境中的意义 在原始社会的猎采时代,人类为了安全的需要,必须确定自我生存的领域范围,需要对生存活动的 自然空间做出判断和识别.但是,在生理能力的某些方面,人类的辨别能力远不如其他动物,例如黑夜的 空间辨别能力.在这样的自然生存状态下,迷路或迷失方向就意味着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人类学会了 借助自然标识物来帮助辨别空间.那些具有明显空间认知特征(诸如自然标识物、空间范围、距离、尺度、 方位等)的地方成为早期人类生存活动的首选聚居地[2].人类把山峰作为他们活动范围的参照点,河流 作为天然的通道,进一步通过这种认知方式逐渐形成了某种意义领域的概念,即能看到这些自然标识物 的空间范围都属于安全的领域范畴,地标的首要意义就是安全.后来,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变得复 杂起来,空间意义的内涵也相应深化,例如聚居地的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的划分,猎采场地的安全区 域与危险区域的区别,于是出现了人工的标识物. 实际上,当人类学会建造技能的时候,建筑物便具有一定的标识性.这些建筑物可以表明居住或猎 采的区域是否“安全”,例如半坡遗址原始人聚居地的壕沟和河流,使他们能够具体确定自己的领域范围 和特定意义(图1).所以这些建筑物不仅具有栖身和贮藏的作用,而且成为心灵期盼的归宿,具有重要 的精神意义.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认知和控制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大,意义越来越复杂,地标建 筑也随之增多. 收稿日期:2007—01—24修改稿日期:2008—10—12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H005S) 作者简介:刘临安(1955-),男,浙江杭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万方数据 816 西安 建筑科技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在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城市,相邻地标建筑所限定的领域之间会形成某种联系,构成空间秩序,标 明空间意义,例如古代城市的城楼和城墙形成圈合状的空间秩序,标明生活空间的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或安全意 义;寺庙里的高耸的佛塔形成突点状的空间秩序,标明佛陀普渡的空间意义;在清代的《蒲州府境全图》 (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地域环境的理解其实就反映在地标建筑的空间布局上,这里的自然地 标是黄河、五姓湖和峨嵋岭等,人工地标是城墙城楼、普救寺塔、钟鼓楼等,共同构成的空间秩序把城市 空间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有效的标定和丰富的表达. 图1 半坡原始村落模型 Fig.1ModeloftheprimitivevillageofBanpo 图2 蒲州府境全图 Fig.2AncientdrawingofPuzhouPrefecture 2 古代城市地标建筑的特点及作用 陕西葭州古城,地处晋陕黄河大峡 谷西岸,最初由宋代的军事寨堡发展而 来.古城建造于黄河和葭芦河交汇的黄 土山峦之上,依山就势,踞险扼要,形成 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城市空间构架,素 有“铁葭州”之称[3].城内的地标建筑为 东南隅的七层密檐塔一凌云鼎.该塔凭 借其独特的形式、高耸的体量,与自然地 图3 暮霭中的凌云鼎(位于图右上侧) 形和周围低矮的民居形成对比,产生强 Fig.3Th。Lingy。。di。gTc,。。i。。。eni。gmist(at。pf)e,。ight) 烈的视觉冲击.首先,“铁葭州”凭借着这 个地标建筑,可以居高俯瞰,环视全城,将外来的犯敌全部处于监控之下,保护着城市的安全.其次,凌云 鼎作为地标建筑,把整个城市空间的领域范围被确定下来,并和其他自然标识物形成视觉上的关联,把 山、水、城融为一体,从夕阳暮霭中的照片(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塔凌空直上,冲破黄土山峦形成的 天际线,成为整个自然环境中的主宰。体现了“悬天古城”的险要和坚固.通过用计算机模拟的三维地形, 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和全方位的审视凌云塔的标识作用(图4)。 作为视觉设计结果,在古城城内的视域空间中,仅凭借体量高大的建筑似乎还无法达到最佳效果, 还必须具有合适的地形.从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凌云鼎的位置靠近黄河的山崖绝壁上,处于 弯曲河道的轴线交点.这样的选址使得该塔从黄河河道上看上去更加雄伟挺拔.同时满足嘹敌防御、控 万方数据 第6期 刘临安等: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817 制河道的实用功能.古代工匠巧妙地选择 塔这种高耸的建筑作为地标,结合平面上 的多轴向性,非常适宜在这种复杂地形中 获得空间的控制和意义的认知. 山西临县的碛口古镇,地处晋陕黄河 峡谷的东岸,建造在湫水与黄河交汇的牛 轭形山腰上,明清时期因商贸交易发达而 闻名,素有“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 文章”的美称[4|.古镇的地标建筑一黑龙 庙一耸立在牛轭形山坡地转角处,居高临 下,面朝奔腾的黄河水,控制在水路、陆路 图4 凌云鼎周围的三维地形图(位于图中央) Fig.43D-reliefmapoftheLingyundingTower(atcentre) 进入古镇的焦点位置上(图5).黑龙庙立面造型独 特,主体建筑采用重檐三滴水的形式,明显区别于其 他建筑(商业建筑和民居).庙内面积虽小,主殿、配 殿、戏楼等一应俱全,形制完备,供奉着龙王和财神, 成为古镇居民和商客祈求风调雨顺、生意兴隆的精神 活动空间. 古城西安,汉唐时期号称“长安”,地处关中盆地, 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自古素有“膏腴之地”、“天府之 国”的美誉,为典型的平原型城市.古城发展到明清时 期,因地位下降,规模缩小,城市逐渐脱离了曾经作为 都城的那种以秦岭和渭河的自然山水为空间标定范 围的大尺度格局,萎缩成以城墙和城楼作为城市范围 的空间标定.城市以钟楼作为地标建筑,凭借其独特 的形式以及高大的体量,以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轴 线,城墙周遭严格地控制在视域范围内,并且可以延 展至南山和渭河,构成了城市安全性的空间保障. 中国古代城市无论是地处平原还是山地;无论源 自军事寨堡、传统聚落还是通商口埠,城中的地标建 筑都具有地处关键、形式独特、体量高大、视域无碍等 图5 黑龙庙周围的地形图 Fig.5TopographicmapofHeilongTemple 共同特点,并表达城市中最根本的主题~关于城市的制度、等级、作用、安全等诸种文化意义. 3 对现代城市地标建筑的思考 现代城市人口众多、规模宏阔、功能和结构都殊异于古代城市,城市安全性的保障体系也不再依靠 冷兵器时代的壁垒和壕堑,城市文化的复杂意义远非古代城市能够包纳其中的.现代城市中,任何单一 的地标建筑都无法完成对整个城市空间的认知和控制作用.城市被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具备 建造自己的地标建筑的条件或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地标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下面试以现代 城市的实例为背景来论述地标建筑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以古城西安为例,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安古城还基本维持着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从 万方数据 818 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0卷 城市模型中可以轻易地辨认出它的地标建 筑:城墙城楼、钟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等. 明代建造的36m高的钟楼为古城中最高 的建筑,在钟楼上可以环顾四周的城楼和 城墙,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南门照片(图6) 可以清晰地看到钟楼“鹤立鸡群”般地挺立 在四条大街的中央.这些地标建筑在城市 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以及独特的造型与体 量,使得人们无论从观察上还是从认知上 对于这些建筑的理解基本遵循古代城市的 图6 从南门楼眺望钟楼 传统意义,得出的城市意象也是属于传统 Fig-6Vi。”i“g‘。。“‘“。sⅢ“G8‘8‘。‘“。B。11T。”。‘ 的形态. 自20世纪80年代,西安古城内的大规模建设活动使得600余年来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逐渐解体, 历史地标建筑处于一个秩序混乱、意义模糊的尴尬境地.今天,虽然钟楼的中心位置得到了精心的保留, 仍然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中心,但是它的空间秩序和意义却被破坏了.今天,我们可以发现,钟楼 的空间统辖作用已经被南大街两侧的高楼所消解,钟楼的标识特性逐渐消散,文化意义变得扭曲.站在 南门城楼上自南向北看钟楼,这是我国最为传统的观察空间的视角,形成的形象却如民间俗话所说的是 “正房低、厢房高”的样子,传统城市空间“中尊侧卑”的空间秩序和文化意义都消隐不见了.钟楼的雄 健稳重虽然还在,但是,历史的地标建筑却衰变成现代的城市盆景. 再来讨论一下现代化城市的上海,改 革开发带来浦东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作 为城市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地——陆家嘴, 分别在1991年和1998年修建了两座重要 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前者 是一座电视发射塔,高度468m,中国建筑 师设计,其造型体现古诗“大珠小珠落玉 盘”的寓意,命名“东方明珠”(图7);后者 是一座综合功能的摩天楼,88层,高度421 m,美国SOM建筑事务所设计,其造型脱 模于中国的古塔嘲. 这两座建筑都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坐落在浦东陆家嘴的世纪大道的两旁,相 图7 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 Fig.7EastPearlTVTowerandJinmaoEdiffece 距不到两公里,同处于上海“一江两岸”的发展轴上,并保持着体量上的“相等”.虽然对于单个建筑来说, 都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建筑杰作,但是从陆家嘴地区环境的整体性与空间的明确性来看,两座建筑 在形式、体量、意义、统辖性方面存在着抵牾,各自所欲表达的标志意义被相互削弱.我们站在浦西的黄 浦江边眺望浦东陆家嘴,看到的统辖性的建筑是东方明珠,但是站在陆家嘴的绿地广场,看到的却是金 茂大厦的夸张的统辖性,东方明珠成了侧侍.在1km2左右的空间环境内,地标建筑表达出来的意义和 秩序竟然如此模糊和混乱.相反,拥有艾菲尔铁塔的巴黎和拥有世界第一高度电视塔(CNTower, 万方数据 第6期 刘临安等: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819 553.34m)[61的多伦多,地标建筑的统辖范围至少都在5km2,在这个限定的城市环境中,地标建筑表达 出来的文化意义和空间秩序应当是独一元二的. 4 结 语 基于上述实例分析可以发现,古代城市的地标建筑具有以下五方面作用.第一、空间标识作用跏;黄 河沿岸葭州古城的凌云鼎有力的标定了处于狭长峡谷地带的城市与黄河的关系.第二、空间参照物作 用;用于标定距离、高度、方位等,这种标定不但确定自己所处位置与标志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而且传达 着环境安全性方面的信息.第三、空间向导作用;地标建筑提供的空间信息是固定的和公认的,人们可以 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判断方向和距离,实现各种空间活动的目的,这个作用似乎在现代城市中显得更为强 烈.第四、空间统辖作用;标志性建筑利用其特殊的体量和形式,对周围环境的建筑形体进行统辖,使得 城市空间更加有秩序,美化视觉环境,强化视觉感受.第五、多样的文化意义;由于地标建筑能够表示城 市的性质与功能,因此可以蕴含或者传达城市的文化意义,古代城市的地标建筑是自然地形与城市文化 之间完美结合的创造。 现代城市的地标建筑往往由于新旧建筑的空间交织或者竞相为地标的冲动而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状 态,要么是建筑的标识特性因为历史性消退或分解而丧失,要么是地标建筑之间的空间抵牾而造成其对 于城市空间统辖作用的模糊或矛盾.至于那些未经深思熟虑而盲目建立起来的地标建筑,虽然满足了诡 谲或妄大的心理取向,但是却破坏了城市空间的秩序,损伤了视觉环境的美感,妨碍了人们对于城市文 化的感受和理解.所以,现代城市的地标建筑不仅是一件出色的建筑设计作品,更应该是要一个优秀的 城市空间秩序的协调者和城市特色文化的表达者.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0—93. KEVINLynch.CityImage[M].FANGYi—ping,HEXiao—jun,translation.Beijing:HuaxiaPublishingCo.Ltd., 200t:90—93. [2]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一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8. YUKong@an.Originoftheideallandscape--theculturalsignificanceofFengShuiEM].Beijing:TheCommercial Ptess,1998:6-8. 1-33县志编纂委员会.佳县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CodificationCommitteeofcountyannals.Jiaxiancountyannals[M].Xi’an:SanqinPress,2002. [4]陈志华:古镇碛口I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CHENZhi—hua.AncientTownofQikou[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4. Is]李阎魁.城市标志新建筑布局探研一以上海为例[J].华中建筑,2002,24(4):53—58. I。IYan—kui.StudyfortheUrbanLandmarkArchitecture--MakeShanghaiasanExample[J].HuazhongArchitec— ture,2002,24(4):53—58. [63MCHUGHPatricia.TorentoArchitecture:ACityGuide[M2.2nded.Torento:McClellandandStewart,1989. [7]朱一丁.标志性建筑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5,1(9):297—300. ZHUYi—ding.Studyonlandmarkarchitecture[J].NingxiaEngineeringTechnology,2005,1(9):297—300. (下转第829页) 万方数据 第6期 宇文娜等:城中村居住形态的现状研究 829 Studyonthepresentconditionofin—cityvillages YUWENNal~,LIZhi—rainl,SHENYin91 (1.SchoolofArch.Xi’anUniv.ofArch.AndTech.,Xi’an,710055,China; 2.StateKeylmboratoryofArchitectureScienceandTechnologyinWestChina(XAUAT),Xi7an710055,China) Abstract:In-cityvillageexistsasacommonsightinthecourseofurbanizatiioninChina,thoughdifferringinthedegreein citieslargeorsmall.Economically,collectiveownershipisstillinpracticeinmostofthesepeasantrycommunitiesthatare graduallysurroundedbytheurbancommunities.With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thereformofthesein—cityrillages hascometOtheagenda.Inthispaper,aholisticresearchonthepresentconditionofthesein—cityvillagesinXi’anhasbeen carriedoutwithXibalivillageasaspecificexample.Fieldsurveyinterviews,questionaires,ect.wereadoptedtOinvestigate theexistingdwellingconditions.Presentationfromtwoperspectives,i.e.thesocialmodeandspatialmode,isoffered. Changesinpopulation,housing,traffic,publicserviceutilitiesasthewayoflifeofthevillagersinthesecommunitieswere analyzed.provndingatheoreticalbasisforthereformorupdatingofthesein—cityvillages. Keywords:in-(1ityvillage;habitationmodality;livingenvironment Biography:YUWENNa,CandidateforPh.I).Xi’an710055,P.R.China,E—mail:yryuwen@163.corn (上接第819页) Commentonthelandmarkbuildingsinhistoricandmoderncities LjULin—n超1,XUHong—WU 2 (1.SchoolofArchitecture,BeijingUniversity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Beijing100044,China; 2.SchoolofArchitecture,Xi’anUniversityof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Xi’an710055,China) Abstract:Landmarkbuildingsarethemajoraspectsofspatialmorphologyincities.Thispaperstartswiththeoriginalfea— tureoflandmarkbuildings,discussesthemotiveoftheemergenceoflandmarkbuildingsinhistoriccitiesandthecharac— teristicsindesignprocessaswellastheactionsontheurbanspace.Meanwhileitcitestheactionsofthelandmarkbuild— ingsinpresentcitiesandposesthatthelandmarkbuildingsbothinthecitiesofancientandtodaymayhavethesamechar— acteristicsinmorphologyyetdifferentsignificancesinculture.Bas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itfurtheradvancesthat thelandmarkbuildingsinpresentcitiesshouldbefeaturedbydemonstratingtherichsignificancesinthespatialdomain, sequence,organizationandabundance.Theconclusionisthattheemergenceofthelandmarkbuildingsinhistoriccities wasonthepurposeofdcfensivesafety.Otherwisetheactionsofthosebuildingsinpresentcitiesshoulddemonstratethe distinctionofculturalsignificancecitiesspeciallypossess. Keywords:landmarkbuilding,historicandpresentcities,spatialmorphology,action,culturalsignificance Biography:LIULin—an,Ph.D.,Professor,Beijing100044,P.R.China,E—mail:tla602@sina.COM 万方数据 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 作者: 刘临安, 徐洪武, LIU Linan, XU Hong-wu 作者单位: 刘临安,LIU Linan(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北京,100044), 徐洪武,XU Hong-wu(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刊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8,40(6)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7条)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 北京 2001 2.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 1998 3.县志编纂委员会 佳县县志 2002 4.陈志华 古镇碛口 2004 5.李阎魁 城市标志新建筑布局探研-以上海为例[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2(04) 6.MCHUGH Patricia Torento Architecture:A City Guide 1989 7.朱一丁 标志性建筑研究[期刊论文]-宁夏工程技术 2005(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褚帆.单毅 透过地标建筑揭示文化本质[期刊论文]-安徽建筑2009,16(5) 2. 张东.魏萍 地标建筑与城市精神[期刊论文]-北京规划建设2010(3) 3. 王晓飞 浅议地标建筑在城市导向识别系统中的意义——以青岛地标建筑为例[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10(12) 4. 付建峰 实现建筑师与大众的契合——城市地标建筑的传播特性浅析[学位论文]2007 5. 刘渌璐.LiuLuLu 地标解读——试论城市地标的定义与建设[期刊论文]-南方建筑2006,7(8) 6. 程翌.Cheng Yi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期刊论文]-城市建筑2010(9) 7. 刘力.LIU Li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3)[期刊论文]-世界建筑导报2006(1) 8. 黄海霞.田佳俊 看"城市地标"背后酌城市文化[期刊论文]-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9) 9. 仲德昆.ZHONG Dekun 标志性建筑与城市(2)[期刊论文]-世界建筑导报2006(1) 10. 卜巍.张伶伶.Bu Wei.Zhang Lingling 城市地标认知系统及其内在互动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08,26(12) 引证文献(1条) 1.席保军.董娟 西安城市空间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期刊论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ajzkjdx200806017.aspx
本文档为【论古今城市地标建筑的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70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0-23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