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讲义

举报
开通vip

国际关系史讲义国际关系史(1648——1945)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课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国际关系史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刻内涵,探讨重大国际问题的来龙去脉,阐释各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揭示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

国际关系史讲义
国际关系史(1648——1945)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课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国际关系史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刻内涵,探讨重大国际问题的来龙去脉,阐释各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揭示近代国际关系史对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影响以及世界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重点展示欧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活动,阐述亚、非、拉、澳几大洲的主要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及其角色表现,全面再现300多年国际关系史演进的壮阔历史画面。 前言 1.什么是国际关系史 2.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属性 3.研究国际关系史的目的 4.国际关系史的特点 5.国际关系史的历史分期 1.什么是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是研究由国际关系主体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关系发展历史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主要探讨的是主权国家间关系发展与演变的规律。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关系研究仍然是以涉及各国安全和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政策性研究为主。但是因为政治是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政治关系时,还要研究到影响政治关系的种种因素,研究如何进行利益与权力分配的学科。 国际关系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相互间关系演进之历 史、反思国家间往来之本质的学科。其特殊价值在于: 它为理解现实与当下国际关系之种种事件和现象提供了一个宽阔而深邃的历史视角、一种追本而溯源”和“温故而知新”的历史眼光、一种“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思维境界,从而有助于我过国际关系那似乎变幻不定、兴衰无凭的迷雾,把握人类交往中那持久发生作用的力量与结构,感受国家往来进程中亘古不变的精神与 原则 组织架构调整原则组织架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设置原则财政预算编制原则问卷调查设计原则 。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类交往中持久发生作用的力量与结构,感受国家往来进程中亘古不变的精神与原则。 2.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属性 国际关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以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 做为世界史的分支,国际关系史在研究对象上没有世界史的广博。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因为主权国家体系出现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国家间开始发生关系之后国际关系才出现,于是决定了其在研究的时间跨度上短于世界史。 国际关系史主要致力于通过对国家间关系的发生、发展的探讨和描述,发掘国际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 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3.研究国际关系史的目的 人类文明与国家间交往既是一部激动人心、令人神往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苦难、让人哀伤的历史。故而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既记载着人性的伟大与崇高,记载着人类克服种种局限而扩大往来、创造文明与开拓世界之业绩,又记载着人类曾有过的种种无知与狂妄,记载着人类基于原始本能或迷失于无节制的贪婪欲望而酿成的种种灾难与罪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国际关系史作为一门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国际关系历史演进过程之描述,通过对人类交往漫长历史之回顾,从而让学习者了解人类交往的一般历史进程与规则。 3.研究国际关系史的目的 其一,描述出人类交往之历史过程“是什么”,它的行程,它的内容,它的结构。也就是让学习者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去了解在人类交往史上曾有过哪些彰显人性伟大与崇高之往事,又有过哪些暴露人类无知与狂妄之故事,了解在人类交往史上曾有过怎样的丰功伟业,又有过怎样的苦难不幸。这种史实描述与梳理乃学科构建之基础,首先回答的是“国际关系史是什么”这样的“事实描述”或“过程呈现”问题。因为,一门学科,只首先把研究对象“是什么”陈述清楚了,它才获得了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其二,探寻人类交往历史“为何是这样,它“因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状态,它的原因,它的背景,它的规律。也就是让学习者用自己的“理性智慧”去理解人类的交往历史“何以如此”,追本而溯源,探因以究果,从而揭示人类在交往中为何有的体现出伟大与崇高或狂妄与罪恶。人类何以在交往中会表现得如此的不同?造成人类交往种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或基础是什么?这是这门学科的第二个层次,它回答的是“国际关系史为什么如此”这样的“事实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性问题”或“逻辑推演性问题”。因为一门学科只有从现象描述上升到原因分析或规律概括的层面上来,它才真正得以成立。 其三,人类交往之历史“应该是什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的理想、它的境界、它的意义这样一些“形而上的”、“终极性”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是要让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结构”,即他所理解的“文明之意义”、“生命之境界”去追问人类的相互交往“应该怎样”这样的价值与意义问题。人类能否以“人的方式”而不是“非人的方式”,以显示人类可以超越提升自我并去追求理想的方式,去与他人、他族、他国交往?人类能否在交往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性之高尚,而不是罪恶与丑陋?人类的交往与动物的交往应该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国际关系中的理主义与现实主义可以统一起来,两者是否必然会发生冲突与对立?这是一些既基于事实的描述与分析但又超越了事实描述与分析层面的“主体性”追求问题,它追问的是“国际关系史应该如何”这样的“价值判断问题”或“意义构建问题”。因为,一门学科,只有上升到价值意义上的追问与理想探寻的高度上来,它才真正获得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理由。 参考书目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指定教材)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方连庆 王炳元 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法]乔治·勒费弗尔著:《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版。 第一章 转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一、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演进 尼古拉·果戈理说: “世界史若就其确切意义而言,并不是由所有各自独立、彼此间缺乏普遍联系或共同目标的民族史和国家史汇集而成的,也不是由大量时常以枯燥无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件堆积而成的。……尽管世界上诸民族或者为时间、事件所分隔、或者为高山、大海所分隔,但世界史必须将所有民族的历史集合为一体,将它们统一成一个协调匀称的整体,并将它们谱成一首壮丽的诗。”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8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达地球表面某个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确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因而加深人类对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均可以称为地理发现。 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十五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但是古代学者没有可能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少可能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陆地的分布。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 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2、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 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3、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 4、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 。 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15世纪之后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 葡萄牙和西班牙对新大陆的发现,都宣布自己的探险队最先到达的地方为本国领土,两国因此争执不断。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调停下,于1494年签订条约,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加(1里加=5.92公里)处从北极到南极的经线为分界线(称为教皇子午线),西侧归西班牙,东侧归葡萄牙。 根据这条分界线,大体上美洲及太平洋各岛属西半部,归西班牙;而亚洲、非洲则属东半部 ,归葡萄牙。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1481~1495在位)对此表示不满,要求重划。1494年6月7日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分界线再向西移270里格,巴西即根据这个条约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西、葡《托德西里亚斯条约》在佛得角以西100里格(2056Km)或者西经48°到49°之间划一分东、西界线 —“教皇子午线”。 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后,争议又起,再次订立条约,西班牙独占巴西以外的美洲全部,葡萄牙则将亚洲、非洲至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西、葡两国首次瓜分了整个地球,疯狂进行殖民掠夺。 后来,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至,几乎将欧洲以外的土地瓜分殆尽。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新大陆的瓜分,导致了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杀,非洲黑人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运回欧洲。 2.地理大发现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由于航海需要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天文学、数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7世纪,科学的中心已从中世纪商业繁荣和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北部,转移到受地理大发现好处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如法国、荷兰和英国南部。 3.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 地理大发现发生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它使西半球和东半球、新大陆和旧大陆联系起来了,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4、同时,由于航海冒险活动往往能带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润,从而激起了欧洲各国举国上下的航海热,开始了欧洲向海外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进行资本主义殖民征服的大进军的时代,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二、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国家的基本状况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社会根源:15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第二,政治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英、法两国的封建君主在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集权的“新君主制”。他们加强政治集权,推行重商主义,奖励文化创造,有力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但在意大利、德意志还存在着分裂割据,迫切需要政治统一; 第三,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批判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权制度,鼓吹个人的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竞争进取精神与科学求知的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 (1)加尔文宗教改革。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 (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改革后的英国基督教称为英国国教。英国国教会是英国民族教会,必须服从国王的意志和国家的法令,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3)宗教改革的影响 ①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精神文化上: 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4)实质 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运动。 三、30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战争起因 (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波及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德意志是宗教改革的的中心和发源地,德国诸侯林立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德意志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欧洲列强插手德意志内部斗争。1680年新教同盟成立,选举巴拉丁侯为领袖,得到英法荷支持。天主教诸侯在1609年成立天主教联盟,以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得到皇帝、罗马教皇和西班牙的支持。 (3)30年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提亚对波西米亚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引起的。1618年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担任国王,对新教徒进行严酷迫害,促使矛盾激化。 2.战争的进程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 (3)追认瑞士的独立,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的独立。 (4)规定卡尔文派教徒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法官各占相等的人数,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4.《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 教材P.9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 1640年英国革命概况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不断增强,对封建王权日益不满。国王查理一世在1629年解散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1640年4月为筹集军费重开议会,议会拒绝征税而被再次解散,11月召开新议会,议会和国王的矛盾激化,1642年1月国王逃离伦敦,纠集保皇党军队于8月22日挑起内战。 内战爆发后议会军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广大平民的支持占有绝对数量优势。但王军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丰富,拥有质量优势。1642年9月,议会军主力北上进攻保皇党,王军避实击虚偷袭伦敦,议会军回师追击,双方于十月到十一月间进行了多次会战,王军节节胜利,直逼伦敦城下,11月议会军在大量伦敦民兵的支援下勉强挫败了王军的攻势。1643年夏,王军在西线连续击溃议会军,占领了约克郡、林肯郡和重要海港布里斯托尔。秋季三路王军进攻伦敦,首都再次告急,伦敦民兵和议会军再次击败王军攻势。1643年底王军已控制60%国土,形势转而对议会十分不利。 1644年1月,苏格兰盟军和议会军收复约克郡,5月与克伦威尔指挥的东部盟军会师,6月克伦威尔收复林肯郡,7月2日议会军与前来救援约克城的王军主力进行了马其顿荒原会战,王军遭克伦威尔部迂回,议会军获胜,此战后议会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645年,议会组建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同年4月议会军进攻王军总部,6月在纳斯比会战中歼灭王军主力,6月攻克王军总部牛津,查理一世被捕,1647年议会军攻占王军的最后据点哈莱克堡。 第一次内战后,议会和议会军内部不和,1647年11月,查理一世潜逃,1648年2月,保皇党发动叛乱,内战再次爆发。议会各党派重新团结起来,5~7月议会军连战连胜扫荡保皇党军。1648年4月苏格兰忽然倒戈向伦敦进攻,克伦威尔迅速北上于8月在诺丁汉向苏格兰军发动突袭,苏格兰军来不及集中兵力被各个击破。第二次内战结束。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英国内战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克伦威尔提倡使用新型骑兵,增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为灵活使用各种战术迅速击败王军创造了条件,在其军事改革基础上组建的新模范军是英国第一支正规陆军。 2.欧洲国家对1640年英国革命的态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30年战争后期,,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无暇顾及英国,为英国革命提供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得一个革命没有发生大规模外国武装干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对外关系 (1)英国与荷兰的战争 (2)英国与西班牙的战争 (3)英国与法国的战争 (4)英国对松德海峡的争夺 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外关系出现了三种变化: 一是英法同盟结束,开始争霸,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二是威廉亲王身兼英荷国王,英荷建立了特殊关系。 三是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采取主动进攻。 第二节 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一、法西战争和《比利牛斯条约》 17世纪中叶—17世纪末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是:欧洲国际政治力量重新配置。表现有二,一法国称霸欧陆,二英荷争霸海上。 “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利用法国投石党运动和英法紧张关系继续对法战争。法国积极联英反西:容忍英国的共和国制度;恢复英法自由贸易;接受因法方海上抢掠行为而遭到损失的英国船主的正当要求。 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西王同意将女儿嫁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斯特伐利亚》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首先,条约使法国能够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使波旁王室取代哈布斯堡王室在西班牙的统治,从而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其次,法国扩展了疆界,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 路易十四演戏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对外扩张政策,梦想实现法国所谓“天然疆界”的宏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扬言要“夺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成为全欧洲的主宰“。 1、“遗产战争”: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1668年法西签订《亚琛和约》。“遗产战争”在英、荷、瑞干涉下结束,说明势力过分强大的法国已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其扩张政策已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警惕。法国的让步也反映了法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多国为敌,路易十四因此更加重视外交的联合分化作用。荷兰因在反法联盟中充当主角,成为法国下一个战争目标。 2、法荷战争:1678年,法荷《奈梅根和约》。法国割占奥地利和西班牙部分领土,使勃兰登堡陷入孤立。 3、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1697年,《里斯维克和约》从内容上使欧洲恢复了战前的状态,其影响为:削弱了法国的霸权地位。如果说《奈梅根和约》是法国霸权鼎盛的标志,《里斯维克和约》则是法国霸权衰落的开始。 法国的政治地位在战后逐步下降,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盛况。英国在国防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增强,英国开始以欧洲大国的身份参与大陆事务。奥地利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削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继续以大国地位参与欧洲列强间的竞争。连续不断的战争损伤了法国的元气,在英、荷等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法国仍保留封建专制,经济落后。法国在竞争中慢慢丧失了优势地位,在与英国的抗衡中落于下风。几次战争也表明,保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追求霸权只能导致衰落。 三、奥土战争 奥土战争主要因争夺匈牙利而起。第一阶段,1683-1684;第二阶段,1684-1690;第三阶段,1690-1698。1699年1月,土分别各方分别签订条约,总称《卡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匈牙利;波兰获得乌克兰的一部分领土和波多利亚、卡明涅茨要塞;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半岛。土耳其占领匈牙利的梦想破灭,不仅无力再对外扩张,反而成了欧洲列强宰割的对象。奥地利获取匈牙利以补充实力的计划得到实现。在东南欧的势力得到加强,也保持了大国地位,能够继续与法国等欧洲列强进行竞争。 第三节 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一、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1701年 - 1714年)是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战争起因: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去世,没有子嗣承继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因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内弟)。由于法国外交的积极活动,查理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腓力普,路易十四兴高采烈。因为,当时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还有意大利的大部分、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以及遍布美洲、亚洲、非洲的辽阔土地。这就是说,法国得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为如此,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决定对法作战。于是,从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乌得勒支条约》内容: 1713年 4月至1714年 9月法国、西班牙同反法同盟国家为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 《乌得勒支条约》规定: 1.各国承认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本人及其继承人放弃兼任法国国王的权利。 2.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并获得在西属殖民地贩卖非洲奴隶的特权,为期30年。英国从法国取得纽芬兰、新斯科舍、哈得孙湾和圣基茨岛等北美属地。 3.西班牙还被迫将属地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南尼德兰等地割与奥地利,把西西里割与萨伏依,把格尔德恩割与普鲁士。 4.1714年 3月,法国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签订《拉施塔特条约》, 9月签订《巴登条约》。条约规定法国交出在莱茵河右岸占领的城市和拆除莱茵河沿岸的工事。这些条约使英国在殖民地的势力大为增强。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告终。 《乌得勒支条约》的影响 1.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的力量,建立了新的大陆均势,势力均势的概念首次正式写进了和约。 2.英国是战争的最大获益者,它占领了许多海外战略要地,保住了海上优势地位,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3.法国的霸权地位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但它的海上势力却遭到削弱。 4.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了大国地位,在近代国际关系事务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5.和约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使原来的勃兰登堡选侯得以扩张领土,为日后普奥争夺德意志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二、北方战争 1700—1721年北方战争,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与瑞典进行的战争。 1721年8月 30日,缔结了《尼什塔特和约》。战争以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广大地区和海口而告结束。 俄国和瑞典为结束北方战争而缔结的和约。1721年9月10日订于芬兰尼什塔特。和约由序言和24条组成。瑞典承认立窝尼亚、爱沙尼亚、英格利亚、部分卡累利阿的土地归并俄国。俄国答应将芬兰归还瑞典,并偿付200万俄国纸币(或西欧的叶菲马克),作为瑞典割让土地的补偿。在北方战争中作出巨大牺牲的波兰被拒于尼什塔特和会之外。俄国背信弃义,撕毁《纳尔瓦条约》,拒不把埃斯特兰和利夫兰交给波兰。和约使俄国获得波罗的海东岸的大片土地,打开了波罗的海出海口,成为海上大国,并将波兰变为附庸。从而,俄国挤进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三、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普鲁士的崛起 普鲁士崛起于腓特烈·威廉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一世国王、和腓特烈大帝三位统治者时期(1640-1786年) 腓特烈·威廉: 外交 腓特烈·威廉一世:军事 腓特烈·威廉二世:扩张 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是因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为在奥地利获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起因:1740年10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逝世,并无遗下男性后嗣,而根据卡尔六世于1713年所颁布的《1713国事遗诏》,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有权承袭其奥地利大公之位,而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夫婿弗兰茨·斯蒂芬则可承袭其神圣罗马帝国帝位。 但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皮埃蒙特、那不勒斯王国并不承认《1713国事遗诏》,而德意志三大诸侯国 - 普鲁士,巴伐利亚和萨克森更极力协助玛丽娅·特蕾西娅的表姐夫,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是为卡尔七世)。至此,战争已不可避免,因此反奥阵营里最积极的一方,普鲁士在1740年12月16日正式向奥地利宣战。奥地利则联合英国、波希米亚、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及俄国,抵抗反奥阵营的入侵。以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为骨干并且长达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正式爆发。 3.《亚琛和约》教材P34-35 四、七年战争(1756-1763) 七年战争是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1763年2月,法英在巴黎签订了《巴黎和约》,后来葡萄牙也参加了这个和约。P38 1763年2月,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了《胡贝图斯堡和约》。P38-39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正酝酿着新的大变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国从16世纪末叶到17世纪70年代先后打败西班牙和荷兰,它同剩下的唯一强大对手法国的矛盾迅速上升,两强决战在所难免。 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的斗争日益尖锐化。 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叶打败瑞典而成为欧洲强国之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扩张政策,并把目标首先指向东普鲁士。普鲁士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构成了俄国西进的阻力,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七年战争的影响: 七年战争的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次战争对于18世纪后半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参战国家众多,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七年战争中,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帝国战争(法国-印第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地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2.对德国而言,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崛起,正式成为英、法、奥、俄外的欧洲列强之一,但也使王国本土成为一片废墟。不过战后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经济的工作,普鲁士的地位变得稳定,而腓特烈亦因这场战事被冠而“军事天才”及“大帝”的荣誉。 3.对法国来说,《巴黎和约》成为了其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 法国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 虽然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著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对外策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4.奥地利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痛失了西里西亚这个富庶地。玛丽娅·特蕾西娅后来一直对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敌对情绪,并在晚年致力于反对瓜分波兰的战争和维护国际和平。 5.俄国在七年战争中巩固了其在东欧的势力,并更趋于向西扩张,踊跃于瓜分波兰。俄国在战争后期的举动亦赢得了普鲁士的友谊。俄国名将鲁缅采夫亦在此战中成名。 五、俄普奥瓜分波兰 1772年8月5日,俄普奥在彼得堡签订第一次瓜分波兰协定。 1793年1月23日,俄普奥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 1795年1月3日和10月24日,俄奥和俄普第三次签订瓜分波兰的协定。 俄国共获得62%,463000平方公里, 普鲁士获得20%,141000平方公里, 奥地利获得18%,128000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 第三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第一时期:1789年7月14日巴黎武装起义,君主立宪派通过了《人权宣言》,1792年8月9日,人民起义,10日逮捕国王,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摧毁了君主政体。 第二时期:1792年8月-1793年5月底,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3年1月21日处死了路易16。 第三时期:1793年6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执政,领导人罗伯斯比尔。7月27日雅各宾派被推翻。 第四时期:1794年7月-1799年11月9日,督政府执政时期。 第五时期:1799年11月9日-1815年7月7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是拿破仑帝国时期。 一、法国大革命的国际影响 1、政治上,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又一次政治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拿破仑战争早期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 2、经济上,法国在18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 发展。 3、思想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 准备,启蒙思想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欧洲国家的第一次反法联盟 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7年10月法国与奥地利签署了《坎波-佛米奥和约》,条约规定奥地利承认法国对比利时、莱茵河西岸的占领,以及在北意大利建立的山内共和国。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法国占有其几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以莱茵河、比利牛斯山以及阿尔卑斯山为界的 “自然疆界”。条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失败,法国崛起成为一个霸权国家的开始。 三、拿破仑对外战争 (一)第二次反法联盟和拿破仑的崛起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于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奥斯曼帝国、沙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列强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拿破仑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1769.8.15~1821.5.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兰西共和国后,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兰西共和国贵族。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兰西共和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军官学校。 在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胁,因此任命他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十分大。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拿破仑被当作“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 ,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为法兰西人的皇帝,称拿破仑一世12月2日,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共和国在背后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共和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共和国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法奥结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兰西共和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博罗金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兰西共和国,最后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只有1万人。 拿破仑简介: 1813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共和国共和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10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兰西共和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兰西共和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珅在环境中渗透出来。 《吕内维尔和约》: 为击溃第二次反法联盟,拿破仑利用俄、英、奥之间的矛盾,有计划地组织出击。法军于1800年先后在马伦哥战役和霍亨林登战役中击溃奥军,迫使奥地利于1801年2月在吕内维尔与法国单独媾和。 吕内维尔和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领土的占领,承认法国对比利时和意大利北中部地区的统治,并接受法国在意大利北部建立的“姊妹共和国”。法国则承认奥地利继续占有威尼斯。该和约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开始瓦解 。 《亚眠和约》 1802年3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的兄长优塞福·波拿巴及英国的康沃尔侯爵代表法英双方所缔结的休战条约。 亚眠条约规定,英国会从马耳他、直布罗陀、埃及等占领地撤军,把管治权交回马耳他的圣约翰骑士团、直布罗陀殖民地的荷兰(当时是巴达维亚共和国)。与此同时,法国会从拿玻里王国、罗马教宗领地等地撤军。 亚眠和约签订后,欧洲大陆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条约规定,英国会从马耳他、直布罗陀、埃及等占领地撤军,把管治权交回马耳他的圣约翰骑士团、直布罗陀殖民地的荷兰(当时是巴达维亚共和国)。与此同时,法国会从拿玻里王国、罗马教宗领地等地撤军。 可是,《亚眠和约》在订立以后,并未有得到双方全面的遵守。1803年5月,英国与荷兰捕获法国船舶的事件,成为了条约双方关系恶化的导火线。1804年荷兰皇帝即位,翌年1805年再次组成反法联盟,是为第三次反法联盟,把新成立的法兰西帝国推入战火内。 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8月9日,奥地利帝国、英国、沙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仑宣战;最后以大败收场。拿破仑与奥地利皇帝签署普莱斯堡和约,神圣罗马帝国正式走向衰亡。 第四次反法同盟 1806年秋天,英国、沙俄、普鲁士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国宣战。但在10月14日一天当中,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大败普军,普军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俄罗斯沙皇被迫求和,7月7日,法俄签订《提尔西特条约》。 《提尔希特和约》教材P65 《大陆封锁政策》: 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对英斗争中,企图从经济上拖垮英国,从政治上孤立英国,以达到争夺欧洲大陆商业霸权和美洲大陆殖民地霸权而采取的一个政策。拿破仑企图以“大陆征服海洋”,对英国进行战时封锁、战略封锁、双重封锁和有实效的封锁,从而达到其称霸欧洲的野心。 1806年11月,颁布了《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1807年拿破仑加强大陆封锁政策,签署了《米兰敕令》,内容是:把所有英国支配的船只与英国船只同等对待,都要拿捕,而且封锁扩展到所有英国出产的货物而不稳其所有者是谁。 1810年的《枫丹白露敕令》完成了大陆封锁政策的立法措施,根据这一敕令,凡在大陆发现一切的英国货物必须焚毁。同时,大陆政策对法国本国贸易和一些工业部门造成了损失,拿破仑被迫发出了‘允许违禁物输入执照’的办法,直接削弱了政策的作用。 1806年拿破仑多次颁令,禁止隶属于法国的各国同英国进行贸易,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一律没收。这一政策造成法国及其盟国经济日益恶化,引起广泛不满,而英国经济并未瘫痪。1814年拿破仑战败后,大陆封锁政策被取消。 第五次反法同盟 1809年,英国和奥地利联合组成的第五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偷袭法军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战事结束,匆匆率兵回国,东征奥地利,奥军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后来情势逆转。奥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 《维也纳和约》,奥法战争结束后法国同奥地利缔结的和约。1809年10月14日订于维也纳申布伦宫。和约宣布法奥之间实现“和平友好”。和约附件规定,奥地利军队缩减到15万人,奥地利向法国支付8500万赔款,丧失350万人口的领土。 奥皇将女儿玛利亚·路易莎送往巴黎,同拿破仑结婚。 (三)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进步作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拿破仑战争的这些历史进步作用也是不能抹杀的。 第一, “反法联盟”作战的目的虽然具有同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性质,但是它要扑灭法国革命,恢复欧洲的封建秩序的目的也是坚定不移的。拿破仑多次击败“反法联盟”则是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最后拿破仑虽然失败,但是,由于他在战争中的多次胜利,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革命的法国,保卫了法国革命成果有十七年之久,使之在法国得到巩固,并具有不可动摇的强大生命力。后来既使波劳王朝复辟也无法加以彻底清除和消灭。 第二,拿破仑战争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那时,欧洲多半都是一些封建君主专制的农奴制国家。法国革命前,德意志名义上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实质上它是由三百多个小诸侯国组织而成的,政治上四分五裂封建割据,经济上极端落后。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联盟,占据了莱茵河左岸及许多小邦国之后,在那里赶跑了封建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利等级制度,宣布公民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加入,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拿被仑《民法典》,取消了历时八百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战争首先使莱茵区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菜茵区后来成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拿破伦与《拿破伦法典》。拿破仑还用战争手段把法国革命的影响带到了波兰、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国。在波兰,拿破仑扶植了“华沙大公国”,在那里制定的宪法也规定实行法国的《民法典》。拿破仑使波兰市民阶级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取消农奴制,教会服从国家政权,改革了社会行政机构。这样,法国革命的思想在波兰也根植于人民之中,为以后资本主义在波兰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拿破仑战争的侵略性和掠夺性: 1.在军事行动中公开掠夺,强迫赔款、没收和抢夺金银财宝,法军以打家劫舍而闻名。 2.拿破仑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加重了被占领区人民的负担。 3.把被占领和征服国家当成原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 四、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拿破仑的对外侵略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的反法斗争,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法国的力量。同时,拿破仑独裁统治下的法国人民生活困苦,普遍怀有反战情绪,帝国危机四伏。陷入困境的拿破仑妄图以新的征服加强自己的地位。但在侵俄战争与莱比锡战役中遭受重创后,拿破仑的军队几近瓦解。反法同盟军乘势进犯法国,帝国崩溃,波旁王朝复辟成功。 长期因素: 西班牙战争 皇帝分封自己的亲戚为国王 长期战争使法国国民怨声载道 对欧洲各国的压迫 短期因素: 将军们的背叛 皇帝的指挥失策 滑铁卢战场上格鲁希的愚蠢 第六次反法同盟 1813年欧洲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40万与联军作战,不料在莱比锡战役中被击败,各附庸小邦国乘机起来摆脱法国管治,拿破仑陷入困境。1814年联军向法国进军。3月30日,巴黎沦陷;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并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埃尔巴岛;波旁王朝继而复辟。然而,拿破仑再次从戒备森严的埃尔巴岛上逃了出来,并在1815年3月20日进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拿破仑建立了“百日王朝”之后,欧洲各君主国重新调集重兵,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他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 拿破仑在对第六次反法同盟战败後,俄罗斯和普鲁士军队在同年3月30日攻陷巴黎,迫使拿破仑承认战败并於3月31日退位,在英国支持下,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主导下波旁王朝重新成为法国的合法政府及复辟为正统王朝,由路易十六之兄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采君主立宪制,列强与法国皇室在1814年5月30日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法国与欧洲国家恢复正常关系;条约对法国作出宽大优待,藉以抚慰法国人民及加强复辟後波旁王室的声望。 第一次巴黎和约内容: 1、法国保持1792年1月1日以前的疆域,较革命爆发前为多。列强承认波旁王朝为正统,法国承认荷兰、德意志各邦国、意大利各邦国及瑞士独立。 2、英国须交还某些法国的殖民地,英国继续拥有毛里求斯和马尔他等海外据点 。 3、法国不需向列强支付任何赔偿 。 4、拿破仑自愿流放至厄尔巴岛,可保留法兰西帝国皇帝称号,且每年收取法国政府二百万法郎。 拿破仑违反1
本文档为【国际关系史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897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7KB
软件:Word
页数:2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0-23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