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举报
开通vip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F30-2003) 1总则 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其施工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小型机具施工的各级新建或改建公路混凝土路面工程,也适用于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的碾压混凝土路面工程。 1.0.3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应根据合同及设计文件、施工现场所处的气候、水文、地形等环境条件,选择满足质量指标要求、性能稳定的原材料,确定配...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JTGF30-2003) 1总则 1.0.1 为适应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简称混凝土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其施工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小型机具施工的各级新建或改建公路混凝土路面工程,也适用于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的碾压混凝土路面工程。 1.0.3 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应根据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及设计文件、施工现场所处的气候、水文、地形等环境条件,选择满足质量指标要求、性能稳定的原材料,确定配合比、设备种类和施工工艺,进行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建立完备的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1.0.4 混凝土路面施工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混凝土路面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 1.0.5 混凝土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规定。 2术语 2.0.1 路面水泥混凝土 满足路面摊铺工作性、弯拉强度、表面功能、耐久性及经济性等要求的水泥混凝土材料。 2.0.2 滑模铺筑 采用滑模摊铺机铺筑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其特征是不架设边缘固定模板,能够一次完成布料摊铺、振捣密实、挤压成形、抹面修饰等混凝土路面摊铺功能。 2.0.3 轨道铺筑 采用轨道摊铺机铺筑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2.0.4三辊轴机组铺筑 采用振捣机、三辊轴整平机等机组铺筑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 2.0.5 小型机具铺筑 采用固定模板,人工布料,手持振捣棒、振动板或振捣梁振实,棍杠、修整尺、抹刀整平的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2.0.6 碾压混凝土路面铺筑 采用特干硬性水泥混凝土拌合物,使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压路机械碾压密实成形的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2.0.7 真空脱水工艺 混凝土路面摊铺后,随即使用真空泵及真空垫等专用吸水装置,将新铺筑路面混凝土中多余水分吸除的一种面层施工工艺。 2.0.8 工作性 混凝土拌合物在浇筑、振捣、成形、抹平等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它是拌合物流动性、可塑性、稳定性和易密性的综合体现。 2.0.9 振动粘度系数 在特定振动能量作用下,混凝土拌合物内部阻碍水泥、粗细集料、气泡等质点相对运动的摩阻能力。它反映了振捣时混凝土拌合物中气体上升排除、集料下沉稳固的难易程度,用于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振捣易密性。 2.0.10 碾压混凝土压实度 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现场压实后的湿密度与配合比设计时标准压实(空隙率为4%)下湿密度之比 2.0.11 改进VC值 用于测定碾压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一种改进的维勃工作度。 2.0.12 振捣棒的有效作用半径 插入式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合物中能振实该拌合物的作用距离。 2.0.13 构造深度 使用拉毛、塑性刻槽或硬性刻槽等工艺制作的沟槽或纹理的平均深度。 2.0.14 基准水泥混凝土 不掺掺合料或外加剂的水泥混凝土。在对比掺合料的使用效果时,为不掺掺合料但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在比较外加剂的使用效果时,为无掺合料和外加剂、用基准水泥配制的混凝土。 2.0.15 粉煤灰超量取代法 通过超量取代水泥使粉煤灰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在相同龄期时获得同等强度的掺 配方 学校职工宿舍分配方案某公司股权分配方案中药治疗痤疮学校教师宿舍分配方案医生绩效二次分配方案 法。 2.0.16 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 粉煤灰掺入量与其所取代水泥量的比值。 2.0.17 填缝料形状系数 填缝料灌缝时的深度与宽度之比 2.0.18 前置钢筋支架法 混凝土路面铺筑过程中,布料前在基层上预先安置胀缝或缩缝传力杆钢筋支架的一种施工方法。 2.0.19 传力杆插入装置 滑模摊铺机配备的一种可自动插入缩缝传力杆的装置。 2.0.20 碱集料反应 指混凝土中的碱和环境中可能渗入的碱与集料中的碱活性矿物成分在混凝土固化后缓慢发生导致混凝土破坏的化学反应。 2.0.21 亚甲蓝MB值 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粒径小于75µm的颗粒主要是泥土还是石粉的指标。 2.0.22 砂浆磨光值 经磨光后砂浆表面的摩擦系数。 2.0.23 填充体积率 混凝土中粗集料的体积占有率。用1m³混凝土中粗集料用量除以其视密度计算。 2.0.24 轻物质 表观密度小于2000kg/m³的物质。 3原材料技术要求 3.1水泥 3.1.1 特重、重交通路面宜采用旋窑道路硅酸盐水泥,也可采用旋窑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中、轻交通的路面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低温天气施工或有快通要求的路段可采用R型水泥,此外宜采用普通型水泥。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应符合表3.1.1的规定。 表3.1.1 各交通等级路面水泥各龄期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 交通等级 特重交通 重交通 中、轻交通 龄期(d) 3 28 3 28 3 28 抗压强度(MPa),≥ 25.5 57.5 22.0 52.5 16.0 42.5 抗折强度(MPa),≥ 4.5 7.5 4.0 7.0 3.5 6.5 3.1.2 水泥进场时每批量应附有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指标合格的检验证明。各交通等级路面所使用水泥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路用品质要求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表3.1.2 各交通等级路面所使用水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 水泥性能 特重、重交通路面 中、轻交通路面 铝酸三钙 不宜>7.0% 不宜>9.0% 铁铝酸四钙 不宜<15.0% 不宜<12.0% 游离氧化钙 不得>1.0% 不得>1.5% 氧化镁 不得>5.0% 不得>6.0% 三氧化硫 不得>3.5% 不得>4.0% 碱含量 Na2O+0.658K2O≤0.6% 怀疑有碱活性集料时,≤0.6%;无碱活性集料时,≤1.0% 混合材种类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不得掺窑灰、煤矸石、火山灰和粘土,有抗盐冻要求时不得掺石灰、石粉 出磨时安定性 雷氏夹或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蒸煮法检验必须合格 标准稠度需水量 不宜>28% 不宜>30% 烧失量 不得>3.0% 不得>5.0% 比表面积 宜在300~450m²/kg 宜在300~450m²/kg 细度(80µm) 筛余量不得>10% 筛余量不得>10% 初凝时间 不早于1.5h 不早于1.5h 终凝时间 不迟于10h 不迟于10h 28d干缩率 不得>0.09% 不得>0.10% 耐磨性 不得>3.6kg/m² 不得>3.6kg/m² 注:28d干缩率和耐磨性试验方法采用《道路硅酸盐水泥》(GB13693)标准。 3.1.3 选用水泥时,除满足表3.1.1、3.1.2的各项规定外,还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配制弯拉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优选适宜的水泥品种、强度等级。 3.1.4 采用机械化铺筑时,宜选用散装水泥。散装水泥的夏季出厂温度:南方不宜高于65℃,北方不宜高于55℃;混凝土搅拌时的水泥温度:南方不宜高于60℃,北方不宜高于50℃,且不宜低于10℃。 3.1.5 当贫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用做基层时,可使用各种硅酸盐类水泥。不掺用粉煤灰时,宜使用强度等级32.5级以下的水泥。掺用粉煤灰时,只能使用道路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水泥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必须检验合格。 3.2粉煤灰及其他掺合料 混凝土路面在掺用粉煤灰时,应掺用质量指标符合表3.2.1规定的电收尘Ⅰ、Ⅱ级干排或磨细粉煤灰,不得使用Ⅲ级粉煤灰。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基层或复合式路面下面层应掺用符合表3.2.1规定的Ⅲ级或Ⅲ级以上粉煤灰,不得使用等外粉煤灰。 表3.2.1 粉煤灰分级和质量指标 等级 细度①(45µm气流筛,筛余量)(%) 烧失量 (%) 需水量比 (%) 含水量(%) Cl- (%) SO3 (%) 混合砂浆活性指数② 7d 28d Ⅰ ≤12 ≤5 ≤95 ≤1.0 <0.02 ≤3 ≥75 ≥85(75) Ⅱ ≤20 ≤8 ≤105 ≤1.0 <0.02 ≤3 ≥70 ≥80(62) Ⅲ ≤45 ≤15 ≤115 ≤1.5 ​―― ≤3 ―― ―― 注:①45µm气流筛的筛余量换算为80µm水泥筛的筛余量时换算系数约为2.4; ②混合砂浆的活性指数为掺粉煤灰的砂浆与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比的百分数,适用于所配制混凝土强度等级≥C40的混凝土;当配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40时,混合砂浆的活性指数要求应满足28d括号中的数值。 3.2.2 粉煤灰宜采用散装灰,进货应有等级检验报告。应确切了解所用水泥中已经加入的掺合料种类和数量。 3.2.3 路面和桥面混凝土中可使用硅灰或磨细矿渣,使用前应经过试配检验,确保路面和桥面混凝土弯拉强度、工作性、抗磨性、抗冻性等技术指标合格。 3.3粗集料 3.3.1 粗集料应使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并应符合表3.3.1的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冻(盐)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粗集料级别应不低于Ⅱ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及贫混凝土基层可使用Ⅲ级粗集料。有抗(盐)冻要求时,Ⅰ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1.0%;Ⅱ级集料吸水率不应大于2.0%。 表3.3.1 碎石、碎卵石和卵石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要求 Ⅰ级 Ⅱ级 Ⅲ级 碎石压碎指标(%) <10 <15 <20① 卵石压碎指标(%) <12 <14 <16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5 <8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按质量计%) <5 <15 <20② 含泥量(按质量计%) <0.5 <1.0 <1.5 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 <0.2 <0.5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合格 合格 流化物及流酸盐(按SO3质量计) <0.5 <1.0 <1.0 岩石抗压强度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 表观密度 >2500kg/m³ 松散堆积密度 >1350 kg/m³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注:①Ⅲ级碎石的压碎指标,用做路面时,应小于20%;用做下面层或基层时,可小于25%; ②Ⅲ级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用做路面时,应小于20%;用做下面层或基层时,可小于25%。 3.3.2 用做路面和桥面的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级的统料,应按最大公称粒径的不同采用2~4个粒级的集料进行掺配,并应符合表3.3.2合成级配的要求。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碎卵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26.5mm;碎石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贫混凝土基层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应大于31.5mm;钢纤维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大于19.0mm。碎卵石或碎石中粒径小于75µm的石粉含量不宜大于1%。 表3.3.2 粗集料级配范围 方筛孔尺寸(mm) 2.36 4.75 9.50 16.0 19.0 26.5 31.5 3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合成级配 4.75~16 95~100 85~100 40~60 0~10 4.75~19 95~100 85~90 60~75 30~45 0~5 0 4.75~26.5 95~100 90~100 70~90 50~70 25~40 0~5 0 4.75~31.5 95~100 90~100 75~90 60~75 40~60 20~35 0~5 0 粒级 4.75~9.5 95~100 80~100 0~15 0 9.5~16 95~100 80~100 0~15 0 9.5~19 95~100 85~100 40~60 0~15 0 16~26.5 95~100 55~70 25~40 0~10 0 16~31.5 95~100 85~100 55~70 25~40 0~10 0 3.4细集料 3.4.1 细集料应采用质地坚硬、耐久、洁净的天然砂、机制砂或混合砂,并应符合表3.4.1的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及有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使用的砂应不低于Ⅱ级,无抗(盐)冻要求的三、四级公路混凝土路面、碾压混凝土及贫混凝土基层可采用Ⅲ级砂。特重、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使用河砂,砂的硅质含量不应低于25%。 表3.4.1 细集料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要求 Ⅰ级 Ⅱ级 Ⅲ级 机制砂单粒级最大压碎指标(%) <20 <25 <30 氯化物(氯离子质量计%) <0.01 <0.02 <0.06 坚固性(按质量损失计%) <6 <8 <10 云母(按质量计%) <1.0 <2.0 <2.0 天然砂、机制砂含泥量(按质量计%) <1.0 <2.0 <3.0① 天然砂、机制砂泥块含量(按质量计%) <0 <1.0 <2.0 机制砂PH值<1.4或合格石粉含量②(按质量计%) <3.0 <5.0 <7.0 机制砂PH值≥1.4或不合格石粉含量(按质量计%) <1.0 <3.0 <5.0 有机物含量(比色法) 合格 流化物级流酸盐(按SO3质量计%) <0.5 轻物质(按质量计%) <1.0 机制砂母岩抗压强度 火成岩不应小于100MPa;变质岩不应小于80MPa;水成岩不应小于60MPa。 表观密度 >2500kg/m³ 松散堆积密度 >1350 kg/m³ 空隙率 <47% 碱集料反应 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由砂配制的试件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定试验龄期的膨胀率应小于0.10% 注:①天然Ⅲ级砂用做路面时,含泥量应小于3%;用做贫混凝土基层时,可小于5%。 ②亚甲蓝试验MB试验方法见附录B。 3.4.2 细集料的级配要求应符合表3.4.2的规定,路面和桥面用天然砂宜为中砂,也可使用细度模数在2.0~3.5之间的砂。同一配合比用砂的细度模数变化范围不应超过0.3,否则,应分别堆放,并调整配合比中的砂率后使用。 表3.4.2 细集料级配范围 砂分级 方筛孔尺寸(mm) 0.15 0.30 0.60 1.18 2.36 4.75 累计筛余(以质量计)(%) 粗砂 90~100 80~95 71~85 35~65 5~35 0~10 中砂 90~100 70~92 41~70 10~50 0~25 0~10 细砂 90~100 55~85 16~40 0~25 0~15 0~10 3.4.3 路面和桥面混凝土所使用的机制砂除应符合表3.4.1和表3.4.2规定外,还应检验砂浆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不宜使用抗磨性较差的泥岩、页岩、板岩等水成岩类母岩品种生产机制砂。配制机制砂混凝土应同时掺引气高效减水剂。 3.4.4 在河砂资源紧缺的沿海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混凝土路面和基层可使用淡化海砂,缩缝设传力杆混凝土路面不宜使用淡化海砂;钢筋混凝土及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和桥面不得使用淡化海砂。淡化海砂除应符合表3.4.1和表3.4.2要求外,尚应符合下述规定: 淡化海砂带入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含盐量不应大于1.0kg。 淡化海砂中碎贝壳等甲壳类动物残留物含量不应大于1.0%。 与河砂对比试验,淡化海砂应对砂浆磨光值、混凝土凝结时间、耐磨性、弯拉强度等无不利影响。 3.5水 3.5.1 饮用水可直接作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用水。对水质有疑问时,应检验下列指标,合格者方可使用。 流酸盐含量(按SO42-计)小于0.0027mg/mm³。 含盐量不得超过0.005 mg/mm³。 PH值不得小于4。 不得含有油污、泥和其他有害杂质。 3.6外加剂 3.6.1 外加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表3.6.1的各项技术指标。供应商应提供有相应资质外加剂检测机构的品质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说明外加剂的主要化学成分,认定对人员无毒副作用。 表3.6.1 混凝土外加剂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 试验项目 普通 减水剂 高效 减水剂 早强 减水剂 缓凝高效减水剂 缓凝 减水剂 引气 减水剂 早强剂 缓凝剂 引气剂 减水率(%),≮ 8 15 8 15 8 12 - - 6 泌水率比(%),≮ 95 90 95 100 100 70 100 100 70 含气量(%) ≤3.0 ≤4.0 ≤3.0 <4.5 <5.5 >3.0 >3.0 凝结时间(min) 初凝 -90~+120 -90~+120 -90~+90 >+90 >+90 -90~+120 -90~+90 >+90 -90~+120 终凝 抗压强度比(%),≮ 1d - 140 140 - - - 135 - - 3d 115 130 130 125 100 115 130 100 95 7d 115 125 115 125 110 110 110 100 95 28d 110 120 105 120 110 100 100 100 90 收缩率比(%)28d,≯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抗冻标号 50 50 50 50 50 200 50 50 200 对钢筋锈蚀作用 应说明对钢筋无锈蚀危害 注:①除含气量外,表中数据为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差值或比值; ②凝结时间指标“-”表示提前,“+”表示延缓。 3.6.2 引气剂应选用表面张力降低值大、水泥稀浆中起泡容量多而细密、泡沫稳定时间长、不溶残渣少的产品。有抗冰(盐)冻要求地区,各交通等级路面、桥面、路缘石、路肩及贫混凝土基层必须使用引气剂;无抗冰(盐)冻要求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路面混凝土中应使用引气剂。 3.6.3 各交通等级路面、桥面混凝土宜选用减水率大、坍落度损失小、可调控凝结时间的复合型减水剂。高温施工宜使用引气缓凝(保塑)(高效)减水剂;低温施工宜使用引气早强(高效)减水剂。选定减水剂品种前,必须与所用的水泥进行适应性检验。 3.6.4 处在海水、海风、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环境的或冬季洒除冰盐的路面或桥面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中宜掺阻锈剂。 3.7钢筋 3.7.1 各交通等级混凝土路面、桥面和搭板所用钢筋网、传力杆、拉杆等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技术要求。 3.7.2 各交通等级混凝土路面、桥面和搭板所用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传力杆钢筋加工应锯断,不得挤压切断;断口应垂直、光圆,用砂轮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m圆倒角。 3.8钢纤维 3.8.1 用于公路混凝土路面和桥面的钢纤维除应满足《混凝土用钢纤维》(YB/T15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单丝钢纤维抗拉强度不宜小于600 MPa。 钢纤维长度应与混凝土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相匹配,最短长度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1/3;最大长度宜大于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2倍;钢纤维长度与标称值的偏差不应超过±10%。 3.8.2 路面和桥面混凝土中,宜使用防锈蚀处理的钢纤维;宜使用有锚固端的钢纤维。不得使用表面磨损前后裸露尖端导致行车不安全的钢纤维;不宜使用搅拌易成团的钢纤维。 3.9接缝材料 3.9.1 应选用能适应混凝土面板膨胀和收缩、施工时不变形、弹性复原率高、耐久性好的胀缝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塑胶、橡胶泡沫板或沥青纤维板;其他公路可采用各种胀缝板。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9.1的规定。 表3.9.1 胀缝板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胀缝板种类 木材类 塑胶、橡胶泡沫类 纤维类 压缩应力(MPa) 5.0~20.0 0.2~0.6 2.0~10.0 弹性复原率(%) ≥55 ≥90 ≥65 挤出量(mm) <5.5 <5.0 <3.0 弯曲荷载(N) 100~400 0~50 5~40 注:各类胀缝板吸水后的压缩应力不应小于不吸水的90%,木板应去除结疤,沥青浸泡后木板厚度应为(20~25)±1mm。 3.9.2 填缝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结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龟裂,负温拉伸量大,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等性能。填缝料有常温施工式和加热施工式两种,其技术指标应分别符合表3.9.2-1、表3.9.2-2的规定。常温施工式填缝料主要有聚(氨)酯、硅树脂类,氯丁橡胶、沥青橡胶类等。加热施工式填缝料主要有沥青马蹄脂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优先使用数脂类、橡胶类或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并宜在填缝料中加入耐老化剂。 表3.9.2-1 常温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低弹性型 高弹性型 失粘(固化)时间(h) 6~24 3~16 弹性复原率(%) ≥75 ≥90 流动度(mm) 0 0 (-10℃)拉伸量(mm) ≥15 ≥25 与混凝土粘结强度(MPa) ≥0.2 ≥0.4 粘结延伸率(%) ≥200 ≥400 注:低弹性型适宜在气候严寒、寒冷地区使用;高弹性型适宜在炎热、温暖地区使用。 表3.9.2-2 加热施工式填缝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低弹性型 高弹性型 针入度(0.01mm) <50 <90 弹性复原率(%) ≥30 ≥60 流动度(mm) <5 <2 (-10℃)拉伸量(mm) ≥10 ≥15 3.9.3 填缝时应使用背衬垫条控制填缝形状系数。背衬垫条应具有良好的弹性、柔韧性、不吸水、耐酸碱腐蚀和高温不软化等性能。背衬垫条材料有聚氨酯、橡胶或微孔泡沫塑料等,其形状应为圆柱形,直径应比接缝宽度大2~5mm。 3.10其他材料 3.10.1 当使用油毡、玻纤网和土工织物做防裂层及修补基层裂缝时,油毡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石油沥青玻璃纤维胎油毡》(GB/T14686)或《石油沥青玻璃布胎油毡》(JC/T84)的规定;玻纤网和土工织物的技术性能应满足《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的规定。 3.10.2 传力杆套(管)帽、沥青及塑料薄膜应符合下列要求: 用于滑模摊铺传力杆自动插入装置(DBI)缩缝传力杆塑料套管,其管壁厚度不应小于0.5mm,套管与传力杆应密切贴合,套管长度应比传力杆一半长度长30mm。 用于胀缝传力杆端部的套帽宜采用镀锌管或塑料管,厚度不应小于2.0mm;要求端部密封不透水,内径宜较传力杆直径大1.0~1.5mm,塑料套帽长度宜为100mm左右,镀锌套帽长度宜为50mm左右,顶部空隙长度均不应小于25mm。 用于滑动封层的石油沥青、改性沥青和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和《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的规定。 用于滑动封层的软聚氯乙烯吹塑或压延塑料薄膜厚度不应小于0.12mm,拉伸强度不应小于12.0MPa,直角撕裂强度不应小于400N/mm。用于混凝土路面养生塑料薄膜可为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品种,厚度不宜小于0.05mm。 用于混凝土路面养护的养生剂性能应符合表3.10.3的规定。 表3.10.3 混凝土路面施工用养生剂的技术指标 检验项目 一级品 合格品 有效保水率①,不小于(%) 90 75 抗压强度比②,不小于(%) 7d 95 90 28d 95 90 磨损量③,不大于(kg/m²) 3.0 3.5 含固量,不小于(%) 20 干燥时间,不短于(h) 4 成膜后浸水溶解性④ 应注明不溶或可溶 成膜耐热性 合格 注:①有效保水率试验条件:温度38℃±2℃;相对湿度32%±3%;风速0.5±0.2m/s;失水时间72h; ②抗压强度比也可为弯拉强度比,指标要求相同,可根据工程需要和用户要求选测; ③在对有耐磨性要求的表面上使用养生剂时为必检项目; ④露天养生的永久性表面,必须为不溶;在要求继续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上使用,应使用可溶,该指标由供需双方协商。 4混凝土配合比 4.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适用于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及小型机具四种施工方式。 4.1.2 普通混凝土路面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下列三项技术要求: 弯拉强度 各交通等级路面板的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r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的规定。 应按式(4.1.2)计算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 fc= +ts (4.1.2) 式中: f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r—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MPa); s—弯拉强度试验样本的标准差(MPa); t—保证率系数,应按表4.1.2-1确定; 表4.1.2-1保证率系数t 公路技术等级 判别概率p 样本数n(组) 3 6 9 15 20 高速公路 0.05 1.36 0.79 0.61 0.45 0.39 一级公路 0.10 0.95 0.59 0.46 0.35 0.30 二级公路 0.15 0.72 0.46 0.37 0.28 0.24 三、四级公路 0.20 0.56 0.37 0.29 0.22 0.19 cv—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统计数据在表4.1.2-2的规定范围内取值;在无统计数据时,弯拉强度变异系数应按设计取值;如果施工配制弯拉强度超出设计给定的弯拉强度变异系数上限,则必须改进机械装备和提高施工控制水平。 表4.1.2-2 各级公路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变异系数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混凝土弯拉强度变异水平等级 低 低 中 中 中 高 弯拉强度变异系数cv允许变化范围 0.05~0.10 0.05~0.10 0.10~0.15 0.10~0.15 0.10~0.15 0.15~0.20 工作性 滑模摊铺机前拌合物最佳工作性及允许范围应符合表4.1.2-3的规定。 表4.1.2-3 混凝土路面滑模摊铺最佳工作性及允许范围 指标 界限 坍落度SL(mm) 振动粘度系数 η(N·s/m²) 卵石混凝土 碎石混凝土 最佳工作性 20~40 25~50 200~500 允许波动范围 5~55 10~65 100~600 注:(1)滑模摊铺机适宜的摊铺速度应控制在0.5~2.0m/min之间; (2)本表适用于设超铺角的滑模摊铺机;对不设超铺角的滑模摊铺机,最佳振动粘度系数为250~600 N·s/m²;最佳坍落度卵石为10~40mm;碎石为10~30mm; (3)滑模摊铺时的最大单位用水量卵石混凝土不宜大于155kg/m³;碎石混凝土不宜大于160 kg/m³。 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小型机具摊铺的路面混凝土坍落度及最大单位用水量,应满足表4.1.2-4的规定。 表4.1.2-4 不同路面施工方式混凝土坍落度及最大单位用水量 摊铺方式 轨道摊铺机摊铺 三辊轴机组摊铺 小型机具摊铺 出机坍落度(mm) 40~60 30~50 10~40 摊铺坍落度(mm) 20~40 10~30 0~20 最大单位用水量(kg/m³) 碎石156 卵石153 碎石153 卵石148 碎石150 卵石145 注:(1)表中的最大单位用水量系采用中砂、粗细集料为风干状态的取值,采用细砂时,应使用减水率较大的(高效)减水剂; (2)使用碎卵石时,最大单位用水量可取碎石与卵石中值。 耐久性 根据当地路面无抗冻性、有抗冻性或有抗盐冻性要求及混凝土最大公称粒径,路面混凝土含气量宜符合表4.1.2-5的规定。 表4.1.2-5 路面混凝土含气量及允许偏差(%) 最大公称粒径(mm) 无抗冻性要求 有抗冻性要求 有抗盐冻要求 19.0 4.0±1.0 5.0±0.5 6.0±0.5 26.5 3.5±1.0 4.5±0.5 5.5±0.5 31.5 3.5±1.0 4.0±0.5 5.0±0.5 各交通等级路面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1.2-6的规定。最大单位水泥用量不宜大于400kg/m³;掺粉煤灰时,最大单位胶材总量不宜大于420 kg/m³。 表4.1.2-6 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灰(胶)比 0.44 0.46 0.48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2 0.44 0.46 抗盐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0 0.42 0.44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300 300 290 32.5级 310 310 305 抗冰(盐)冻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320 320 315 32.5级 330 330 325 掺粉煤灰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260 260 255 32.5级 280 270 265 抗冰(盐)冻掺粉煤灰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42.5级水泥)(kg/m³) 280 270 265 注:①掺粉煤灰,并有抗冰(盐)冻要求时,不得使用32.5级水泥; ②水灰(胶)比计算以砂石料的自然风干状态计(砂含水量≤1.0%;石子含水量≤0.5%); ③处在除冰盐、海风、酸雨或流酸盐等腐蚀性环境中、或在大纵坡等加减速车道上的混凝土,最大水灰(胶)比可比表中数值降低0.01~0.02。 严寒地区路面混凝土抗冻标号不宜小于F250,寒冷地区不宜小于F200。 在除冰盐、海风、酸雨或流酸盐等腐蚀性环境影响范围内的混凝土路面和桥面,在使用硅酸盐水泥时,应掺加粉煤灰、磨细矿渣或硅灰掺合料,不宜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可使用矿渣水泥或普通水泥。 4.1.3 外加剂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高温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时间不得小于3h,否则应采取缓凝或保塑措施;低温施工时,终凝时间不得大于10h,否则应采取必要的促凝或早强措施。 外加剂的掺量应由混凝土试配试验确定。引气剂的适宜掺量可由搅拌机口的拌合物含气量进行控制。实际路面和桥面引气混凝土的抗冰冻、抗盐冻耐久性,宜采用本规范附录F.1、F.2规定的钻芯法测定,测定位置:路面为表面和表面下50mm;桥面为表面和表面下30mm;测得的上下两个表面的最大平均气泡间距系数不宜超过表4.1.3的规定。 表4.1.3 混凝土路面和桥面最大平均气泡间距系数(µm) 公路技术等级 环境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其他公路 严寒地区 冰冻 275 300 盐冻 225 250 寒冷地区 冰冻 325 350 盐冻 275 300 引气剂与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等其他外加剂复配在同一水溶液中时,应保证其共溶性,防止外加剂溶液发生絮凝现象。如产生絮凝现象,应分别稀释、分别加入。 配合比参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灰(胶)比的计算和确定 根据粗集料的类型,水灰比可分别按下列统计公式计算: 碎石和碎卵石混凝土: (4.1.4-1) 卵石混凝土: (4.1.4-2) 式中: —水灰比; fc—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MPa); fs—水泥实测28d抗折强度(MPa)。 掺用粉煤灰时应计入超量取代法中代替水泥的那一部分粉煤灰用量(代替砂的超量部分不计入),用水胶比 代替水灰比 。 应在满足弯拉强度计算值和耐久性(表4.1.2-6)两者要求的水灰(胶)比中取小值。 砂率应根据砂的细度模数和粗集料种类,查表4.1.4取值。在软做抗滑槽时,砂率在表4.1.4基础上可增大1%~2%。 表4.1.4 砂的细度模数与最优砂率关系 砂细度模数 2.2~2.5 2.5~2.8 2.8~3.1 3.1~3.4 3.4~3.7 砂率Sp(%) 碎石 30~34 32~36 34~38 36~40 38~42 卵石 28~32 30~34 32~36 34~38 36~40 注:碎卵石可在碎石和卵石混凝土之间内插取值。 根据粗集料种类和表4.1.2-3、4.1.2-4中适宜的坍落度,分别按下列经验式计算单位用水量(砂石料以自然风干状态计): 碎石:Wo=104.97+0.309SL+11.27 +0.61SP (4.1.4-3) 卵石:Wo=86.89+0.370SL+11.24 +1.00SP (4.1.4-4) 式中: Wo—不掺外加剂与掺合料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³); SL—坍落度(mm); SP—砂率(%); —灰水比,水灰比之倒数。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应按式(4.1.4-5)计算: Wow=Wo (4.1.4-5) 式中: Wow—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³); β—所用外加剂剂量的实测减水率(%)。 单位用水量应取计算值和表4.1.2-3或4.1.2-4的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若实际单位用水量仅掺引气剂不满足所取数值,则应掺用引气(高效)减水剂,三、四级公路也可采用真空脱水工艺。 单位水泥用量应由公式(4.1.4-6)计算,并取计算值与表4.1.2-6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 Co= Wo (4.1.4-6) 式中: Co—单位水泥用量(kg/m³)。 砂石料用量可按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按密度法计算时,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00~2450 kg/m³;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采用超量取代法掺用粉煤灰时,超量部分应代替砂,并折减用砂量。经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应验算单位粗集料填充体积率,且不宜小于70%。 重要路面、桥面工程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配合比优选。 4.1.5 采用真空脱水工艺时,可采用比经验式(4.1.4-3、4.1.4-4)计算值略大的单位用水量,但在真空脱水后,扣除每立方米混凝土实际吸除的水量,剩余单位用水量和剩余水灰(胶)比分别不宜超过表4.1.2-4最大单位用水量和表4.1.2-6最大水灰(胶)比的规定。真空脱水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成型方法可参考附录E.1。 4.1.6 路面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时,其配合比计算应按超量取代法进行。粉煤灰掺量应根据水泥中原有的掺合料数量和混凝土弯拉强度、耐磨性等要求由试验确定。Ⅰ、Ⅱ级粉煤灰的超量系数可按表4.1.6初选。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Ⅰ型硅酸盐水泥宜≤30%;Ⅱ型硅酸盐水泥宜≤25%;道路水泥宜≤20%;普通水泥宜≤15%;矿渣水泥不得掺粉煤灰。 表4.1.6 各级粉煤灰的超量取代系数 粉煤灰等级 Ⅰ Ⅱ Ⅲ 超量取代系数k 1.1~1.4 1.3~1.7 1.5~2.0 4.2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1 本配合比设计适用于采用滑模摊铺机、轨道摊铺机、三辊轴机组及小型机具铺筑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 4.2.2 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下列三项技术要求: 弯拉强度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板28d设计弯拉强度标准值frf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 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的均值应按式(4.1.2)计算,以fcf和frf代替fc和fr。 工作性 钢纤维混凝土的坍落度可比表4.1.2-3或4.1.2-4的规定值小20mm。 钢纤维混凝土掺高效减水剂时的单位水泥用量可按表4.2.2-1初选,再由拌合物实测坍落度确定。 表4.2.2-1 钢纤维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Wof)选用表 拌合物条件 粗集料种类 粗集料最大公称粒径Dm(mm) 单位用水量(kg/m³) 长径比Lf/df=50 ρf=0.6% 坍落度20mm 中砂,细度模数2.5 水灰比0.42~0.50 碎石 9.5、16.0 215 19.0、26.5 200 卵石 9.5、16.0 208 19.0、26.9 190 注:①钢纤维长径比每增减10,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10 kg/m³; ②钢纤维体积率每增减0.5%,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8 kg/m³; ③坍落度为10~50mm变化范围内,相对于坍落度20mm每增减10mm,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7kg/m³; ④细度模数在2.0~3.5范围内,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0.1,单位用水量相应增减1kg/m³。 耐久性 钢纤维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2.2-2的规定。 钢纤维混凝土严禁采用海水、海砂,不得掺加氯盐及氯盐类早强剂、防冻剂等外加剂。 处在海风、酸雨、流酸盐及除冰盐等环境中的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宜掺用表3.2.1中Ⅰ、Ⅱ级粉煤灰,桥面宜掺用硅灰与S95和S105级磨细矿渣。 表4.2.2-2 钢纤维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灰(胶)比 0.47 0.49 0.50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5 0.46 0.48 抗盐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42 0.43 0.46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360 360 350 32.5级 370 370 365 抗冰(盐)冻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380 380 375 32.5级 390 390 385 掺粉煤灰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320 320 315 32.5级 340 340 335 抗冰(盐)冻掺粉煤灰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42.5级水泥)(kg/m³) 330 330 325 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计算和确定水灰比 以钢纤维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fcf替换fc,按式(4.1.4-1)或(4.1.4-2)计算出基体混凝土的水灰比。 取钢纤维混凝土基体的水灰比计算值与表4.2.2-2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钢纤维掺量体积率宜在0.60%~1.0%范围内初选,当板厚折减系数小时,体积率宜取上限;当长径比大时,宜取较小值;有锚固端者宜取较小值。 查表4.2.2-1,初选单位用水量Wof。 掺用粉煤灰时应符合4.1.6条的规定。 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应按式(4.2.3-1)计算。 Cof= Wof (4.1.4-6) 式中: Cof—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kg/m³); Wof—钢纤维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³)。 取计算值与表4.2.2-2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但不宜大于500 kg/m³。 砂率可按式(4.2.3-2)计算,也可按表4.2.3-1初选。钢纤维混凝土砂率宜在38%~50%之间。 Spf=Sp+10ρf (4.2.3-2) 式中: Spf—钢纤维混凝土砂率(%);ρf—钢纤维掺量体积率(%)。 表4.2.3-1钢纤维混凝土砂率选用值(%) 拌合物条件 最大公称粒径19mm碎石 最大公称粒径19mm卵石 Lf/df=50;ρf =1.0%;W/C=0.5;砂细度模数Mx=3.0 45 40 Lf/df增减10 ρf增减0.10% W/C增减0.1 砂细度模数Mx增减0.1 ±5 ±2 ±2 ±1 ±3 ±2 ±2 ±1 砂石料用量可采用密度法或体积法计算。按密度法计算时,钢纤维混凝土单位质量可取2450~2580 kg/m³;按体积法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重要路面、桥面工程应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钢纤维混凝土配合比优选。 4.3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1 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下列三项技术要求: 弯拉强度 碾压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fr应符合表4.1.2-1的规定。 碾压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均值fcc可按式(4.3.1-1)计算。 fcc= +ts (4.3.1-1) 式中: fcc—碾压混凝土配制28d弯拉强度均值(MPa); fcy—碾压混凝土压实安全弯拉强度,可按式(4.3.1-2)计算。 fcy= (yc1+yc2) (4.3.1-2) 式中: yc1—弯拉强度试件标准压实度(95%); yc2—路面芯样压实度下限值(由芯样压实度统计得出); α—相应于压实度变化1%的弯拉强度波动值(通过试验得出)。 工作性 碾压混凝土出搅拌机口的改进VC值宜为5~10s;碾压时的改进VC值宜控制在(30±5)s。试验中的试样表面出浆评分应为4~5分。 耐久性 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碾压混凝土面层或基层,应掺引气剂,其含气量宜符合表4.1.2-5的规定。 面层碾压混凝土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表4.3.1-1的规定。 表4.3.1-1 面层碾压混凝土耐久性要求的最大水灰(胶)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公路技术等级 二级公路 三、四级公路 最大水灰(胶)比 0.40 0.42 抗冰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38 0.40 抗盐冻要求最大水灰(胶)比 0.36 0.38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290 280 32.5级 305 300 抗冰(盐)冻要求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315 310 32.5级 325 320 掺粉煤灰时最小单位水泥用量(kg/m³) 42.5级 255 250 32.5级 265 260 抗冰(盐)冻掺粉煤灰最小单位水泥用量 (42.5级水泥)(kg/m³) 260 265 4.3.2 面层碾压混凝土粗、细集料合成级配宜符合表4.3.2的要求,基层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水泥稳定粒料的级配规定。 表4.3.2 面层碾压混凝土粗、细集料合成级配范围 筛孔尺寸(mm) 19.0 9.50 4.75 2.36 1.18 0.60 0.30 0.15 通过百分率(%) 90~100 50~70 35~47 25~38 18~30 10~23 5~15 3~10 4.3.3 碾压混凝土中所掺粉煤灰的技术要求应符合3.2.1条的规定。代替水泥的粉煤灰掺量应符合4.1.6条的规定。粉煤灰超量取代系数k:Ⅰ级灰可取1.4~1.8;Ⅱ级灰可取1.6~2.0;碾压混凝土基层和复合式路面下面层用Ⅲ级灰宜取1.8~2.2。 4.3.4 碾压混凝土中外加剂的使用要求除满足4.1.3条的规定外,应预先通过碾压混凝土性能试验优选品种和掺量,确认满足各项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 4.3.5 重要工程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确定应使用正交试验法,一般工程可采用简捷法。 正交试验法 不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正交试验可选用水量、水泥用量、粗集料填充体积率3个因素;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可选用水量、基准胶材总量、粉煤灰掺量、粗集料填充体积率4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定三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直观及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考察指标:VC值及抗离析性、弯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抗冻性或耐磨性。根据直观分析结果并依据所建立的单位用水量及弯拉强度推进试验公式,综合考虑拌合物工作性,确定满足28d弯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抗冻性或耐磨性等设计要求的正交初步配合比。 简捷法 不掺粉煤灰的碾压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宜按下述步骤进行: ①按式(4.3.5-1)计算单位用水量 Woc=137.7-20.55lgVC (4.3.5-1) 式中: Woc—碾压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³); VC—碾压混凝土拌合物改进VC值(s)。 ②按式(4.3.5-2)计算水灰比,并取计算值与表4.3.1-1中规定值两者中的小值。 (4.3.5-2) ③按式(4.3.5-3)计算单位水泥用量,并取计算值与表4.3.1-1规定值两者中的大值。 (4.3.5-3) 式中: Coc—碾压混凝土单位水泥用量(kg/m³)。 ④按表4.3.5选定配合比中粗集料填充体积率。 表4.3.5 粗集料填充体积率表 砂细度模数Mx 2.40 2.60 2.80 3.00 粗集料填充体积率Vg(%) 75 73 71 69 ⑤按式(4.3.5-4)计算粗集料用量。 Goc=γcc (4.3.5-4) 式中: Goc—碾压混凝土粗集料单位体积用量(kg/m³); γcc—碾压混凝土单位质量(kg/m³); Vg—粗集料填充体积率(%)。 ⑥根据Goc、Coc、Woc及相应原材料密度,按体积法计算用砂量Soc,计算时应计入设计含气量。 ⑦
本文档为【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216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6KB
软件:Word
页数:95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10-21
浏览量: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