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_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_贺新城

中国_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_贺新城

举报
开通vip

中国_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_贺新城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 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37 —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展开了武力征服。在这场资本主义与封建主 义的全面较量中,屡战屡败的中、日两国被迫展开旨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军事近代化改革。这 种后发学习型的军事改革虽然不具备原创性,但对于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军事发展颇具借鉴 意义。更值得研讨的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改革,导致了迥异的改革 成果,令人深思。 一、中国清政府的军事近代化改革 中国清政府的军事近代化改革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迄至清朝终...

中国_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_贺新城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 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37 —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对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展开了武力征服。在这场资本主义与封建主 义的全面较量中,屡战屡败的中、日两国被迫展开旨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军事近代化改革。这 种后发学习型的军事改革虽然不具备原创性,但对于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军事发展颇具借鉴 意义。更值得研讨的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改革,导致了迥异的改革 成果,令人深思。 一、中国清政府的军事近代化改革 中国清政府的军事近代化改革始于19世纪60年代初,迄至清朝终结,期间以甲午战争为 界,经历了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前后两个时期。 (一)清政府前期的军事改革  前期改革历时30多年,以“制器”为中心,侧重于武器装备、近代军兵种建设,以及与 此相关的教育训练和作战方法等方面的改革。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旨在“师夷之长 技”的“洋务运动”,其中军事领域的改革占据着优先地位。由于洋务派对中、西方军事差 距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因此,很自然地将“自强以练兵为主,练兵又以制器为 先” 作为军事改革的指导思想。①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在大量进口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同时,着手创建近代军事工 业,以便按照西方技术进行武器装备的仿制。从1861年12月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安庆军 械所诞生,至1890年清政府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办了24个近代军工企业。②积极的引进与仿制促 进了中国武器生产技术的发展。到90年代,中、西方枪炮制造技术的差距已由原来的大约两 个世纪缩短到10年左右。③与此同时,以机械驱动的海军舰船的生产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船体也由木质发展到钢质。早在80年代初,中国已能制造2000吨级的钢甲舰船。 随着武器装备的近代化,新的兵种和军种也应运而生。1863年,领风气之先的淮军组建 了6个专门的炮兵营,中国近代炮兵兵种由此形成。1888年,北洋舰队基本成军,标志着中国 A Comparison of Military Reforms in Modern China and Japan 中国、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 □ 贺新城 摘要:中、日两国的近代军事改革发生在同一时代,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学习借鉴的对象、改革的 性质和内容极其相似。然而,由于两国对世界潮流的适应程度、改革的意识和主动性,以及改革的指导 思想等主观因素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两国的军事改革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果。 关键词:近代军事史 日本和中国 军事近代化改革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13)02-0037-07 ① 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10页,光绪6年印本。 ②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2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③ 皮明勇:《关注与超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6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38 — 近代海军军种的确立。在此期间,军队的训练和 战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操演阵法纯用洋人规 矩,号令亦仿照洋人声口”①,陆军开始使用散兵 线与纵队相结合的、体现近代特点的战法战术, 并开始注意步、骑、炮诸兵种的协同作战问题, 海军战术更是全面引进了近代海军的作战原则。 为了解和掌握近代军事知识,中国清政府建 立了一些翻译机构,所译内容集中在武器制造、 西式训练、新式战法以及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相 关的领域,也有一些触及军事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思想文化等 方面的内容。这一时期,清政府还创建了一批多 由外国退役军官和技术人员任教员的新式陆海军 校。据统计,1895年以前,清政府共创办新式军 校19所,其中海军学校12所。②陆军学校设步、 马、炮、工程等四科,授课内容包括天文、地 理、测绘、数学、化学、兵器、战术、枪炮技 术、营垒工程等。海军学校的授课内容为气象、 地理、数学、物理、测量、机械、驾驶、枪炮原 理和操作等。在此期间,清政府还分批派90余人 到西方国家学习军事。 清政府的军事改革使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 升。1885年3月,清军在镇南关战役中大败法军, 取得中法战争期间陆地作战的重大胜利。虽然战 争期间初具近代海军雏形的福建水师遭到惨重损 失,但陆地战场上的胜利仍是鸦片战争后40多年 间对西方军队的首次胜利,显示出中国近代陆军 改革的初步成果。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鉴于陆胜海败的教训, 决定“大治水师”,将军事改革的重心转向海军 建设,并优先发展北洋舰队。至1888年,通过购 买主力舰并辅之以自造辅助舰船的方法,北洋舰 队拥有了数十艘舰船,舰船的动力、装甲防护、 舰载火器、鱼雷技术等已接近西方同期的水准。 主力舰的舰长均系受过近代海军教育的福建船政 学堂毕业生,其中9人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同 年,又颁布了模仿英国海军规章制度、标志中国 近代海军军种确立的《北洋海军章程》。北洋舰 队的建立,使中国海军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 力量,代表了清政府前期军事改革的最高成就。 不过,清政府这一时期的军事改革虽然取得 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师夷长技”的思想制 约,改革内容未能触及根本,基本停留在浅表的 技术层面,带有鲜明的“重器物,轻制度”的特 征,而且在武器装备、部队待遇、编制体制、指 挥关系、训练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旧杂陈的 混乱现象。这种改革上的重大缺陷遭到了战争实 践的严酷报复。1894至1895年,清军在甲午战争 中一败涂地的结果表明,清政府“及表不及里” 的军事改革,完全不是日本“脱胎换骨”的军事 改革的对手。 (二)清政府后期的军事改革  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了清政府,促使其后期军 事改革走上“改制”的轨道。由于国力日衰,海 军建设又耗费巨大,再加上本土防御的战略需 要,因此,清政府后期的军事改革主要集中在陆 军方面。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针对以往改革只及皮 毛、新旧并存的制度性弊端,决定完全按照西方 陆军的编制体制和组织方式,建立一支真正意义 上的近代陆军。1895年10月,清政府在天津小站 编练新军,至1905年4月完成6个师的编练。这支 新建陆军完全按照德国模式编成,具备了近代常 备军的所有要素。全军体系结构完整,实行标准 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 列,每师定编军官740余人、士兵11700余人,③ 下辖2个步兵旅、1个骑兵团、1个炮兵团、1个工 兵营和1个辎重兵营,并设立了分管作战、训练、 侦察、军务、执法、后勤、军械、军医、运输等 各个机构。新建陆军彻底摈弃了杂乱无章的旧军 制,不仅采用西方国家通行的现役、预备役和后 备役制度,而且对兵员招募、士兵服役、官兵薪 饷、教育训练、武器装备的数量规格、官兵比例 和人员编制等等,均按正规化原则建章立制,进 行具有法规意义的统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新建陆军的成功尝试,鼓励了清政府在全国 范围内推进改革,并将改革深化到中央军事领导 ① 曾国藩:《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四年八月 二十八日。转引自高锐:《中国军事史略》,下册,47页,北 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②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 书·军事历史》(9),1181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7。 ③ 转引自高锐:《中国军事史略》,下册,93页。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 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39 — 体制的层面。1900年辛丑战乱后不久,清政府下 令全国严行裁汰旧式军队,按照新建陆军的规章 制度编练新军。为了纠正新军建设中领导体制混 乱和规章制度不统一的弊端,清政府于1903年成 立练兵处,制定组建36个师常备军的计划,规定 全国统一番号和编制。1906年,清政府将原来的 兵部改组为陆军部,按照近代军事领率机构的要 求,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1909年,清政府又将 一度设在陆军部的海军处和参谋处独立出来,并 于1910年和1911年先后成立海军部和类似总参谋 部的军咨府。通过这些改革,清政府基本形成了 具有近代色彩的中央军事领导体制。 在清政府后期的军事改革中,教育训练体制 和内容也趋于完善。1901年,清政府决定永远停 止旧的武科考试,1904年又推出陆军学堂办法20 条,规定:陆军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兵官 学堂和大学堂四级,实行7至10年的正规教育; 设立速成学堂,对中下级军官进行短期培训;设 立讲武堂,满足部队军官随时学习和研究军事之 需。这标志着中国军事教育实现了正规、速成和 在职教育相结合的近代化新体制。此外,为适应 新式军队的多样化需求,清政府还开办了一系列 专业技术院校,如军医、兽医、军械、军需财 务、宪兵、测绘、电信、马炮等专科学校,形成 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与前期相比,清政府后期的军事训练改革在 内容和形式上更为丰富、实用和规范。新军各兵 种按照统一的训练内容和要求,不仅要学习技术 技能和单兵动作,还要进行军事体育锻炼;既要 在本部范围内演练战法战术、行军驻扎、攻击防 御等项目,还要注重诸兵种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战术的训练。此 外,为适应近代战争合同程度高的要求,1905 年,清政府决定仿照各国大规模演习的形式,进 行战役级别的诸兵种合成军事演习(会操)。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止,先后在北方平原和南 方水网地带举行了4次诸兵种合成大演习。这种高 级训练形式是中国军队军事训练近代化和正规化 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在外来压力下,中国清政府花费 了半个世纪,对其陈旧的军事机器进行了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将原有的以冷兵器 为主,观念、军制和战法均非常落后的军队,逐 步改造为在武器装备、军兵种构成、战法战术、 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等方面基本近代化的军队。 然而,就时代提供的条件和可能看,特别是比照 邻国日本同时期军事改革的成就,中国清政府的 军事改革就显得步履艰难,且成效有限。 二、日本明治政府的军事近代化改革 日本近代军事改革几乎与中国同时进行。 1868年,日本开始了以“富国强兵”、“文明开 化”和“殖产兴业”为主旨的“明治维新”。这 种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大变革,为日本 的近代军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证,使日本的军事改革无论在广度和深 度上均远远超过中国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相对中 国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犹疑、迟迟不敢触及深层的 情况,明治政府的军事改革一开始就表现出国家 推进改革的强烈意志,充分发挥了后进国家引进 和吸收已有先进军事成果的特殊便利,同步并行 地展开了军事领域的全方位改革。 (一)实现军事制度的近代化  创建新的军事制度是日本军事改革的首要任 务。作为军制改革的突破口,新政府首先从兵役 制度的“除旧布新”入手,果断决定以法国大革 命时产生的国民义务兵役制来取代旧的武士世 袭制度。1872年1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告 谕”,确定了取消封建武士的军事垄断权,国民 均有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原则。①次年1 月,明治政府正式在全国实行征兵制,并将陆军 兵役分为现役、预备役和后备役三种,从而确立 了全国统一的国民义务兵役制的法律地位。由于 这一改革危及到旧军事制度的根本,触犯了世袭 武士集团的核心利益,因此遭到旧势力的极力抵 制和反抗。对此,明治政府发挥国家的权威和力 量,一方面在逐步解散各地士族军队的同时,采 取赎买政策安置丧失特权的武士,另一方面以霹 雳手段坚决镇压各地武士的叛乱,从而完成了这 一“划时代的兵制改革”②。此后,明治政府又 于1879年、1883年和1889年对征兵制做了三次修 ①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陆军军战备》,6 页,朝云新闻社,1979。 ②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陆军军战备》,7 页。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40 — 改,使日本的近代兵役制度更趋完善。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对旧的军事领导体制 进行根本改造,按照西方制度创立了新的中央军 事领导体制和近代作战指挥体制。1872年,新政 府撤消兵部省,分别设立了陆军省和海军省。 1878年,明治政府按照作战指挥体制的最新发展 要求,模仿德国设立参谋本部,首先在陆军系统 实行军政、军令分离的制度。1893年,又在海军 省之外设立海军军令部,厘清了海军系统内日常 军政管理与战时军令指挥的关系。为了保证战时 对陆海军的统一指挥,1894年5月,日本颁布了 《战时大本营条例》,明确规定大本营为战时最 高统帅部,统一指挥陆海军的作战。 作为军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明治政府按 照国防和作战的需要,积极推行体制编制和军事 布局的近代化改造。在陆军方面,1871年,明治 政府在“废藩置县”,扫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上,将全国统一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为4大镇台(即军区),1873 年扩大为6个镇台,并为每个镇台配备了由步、 骑、炮、工和辎重5个兵种构成的,以团(联队) 为基本作战单位的部队。在海军方面,1876年至 1889年先后设立横须贺、吴、佐世保镇守府(即 海军军区。1901年又增设舞鹤镇守府),并配置 了相应的舰船、海岸炮兵等部队。①通过设立陆军 和海军军区,日本形成了体现近代国防理念且布 局统一的新的国家防卫体制。 进入80年代后,日本军队的对外职能日趋凸 显,军队建设思想也由侧重内线区域守备转向注 重外线机动用兵,随之而来的是对体制编制的进 一步改革。1888年,明治政府仿照德国军制, 将区域守备性质的镇台制改为能够适应大规模 机动作战的师团制。新的师团制不同于以往的 特点在于:一是将基本作战单位由联队(团) 提升为师团(师),每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 (旅)、1个炮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工兵大 队(营)、1个辎重兵大队,以及其他支援保障 分队,从而实现了基本作战单位的大型化与合成 化;二是编成的7个师团均为编制统一的常设师 团,并且直属最高统帅指挥,满足了大规模机动 用兵和对外战争的需要;②三是开始制定战争动 员计划,着手建立近代军队不可或缺的兵站、给 养、运输体系。③由此,日本陆军形成了野战军和 地方军相结合,分别担负内线和外线作战任务的 新体制。海军方面的体制编制改革也经历了类似 的深化过程。在建立海军镇守府(军区)体制的 初期,日本海军舰艇大都分散配备给各海军镇守 府,形成一个个担任区域防卫任务的、非常备和 没有稳定编制的小舰队。随着海军建设的发展和 跨区域机动作战的需要,1885年日本海军的编制 序列里出现了常备舰队,1889年发展为大型常备 舰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又组建了常备的 联合舰队,从而完成了日本海军体制编制上的近 代化改造。 (二)创立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军事改革的本质是破旧立新,而人的观念和 知识更新则是其中最根本的一环。基于这一认 识,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宣布要“求知识于世 界”,大力开展包括军事教育在内的整个国民教 育体系的近代化改造。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 识的专业人才,明治政府于1868年和1869年首先 创办了陆军“兵学校”和“海军操练所”。之 后,陆军分别建立了体现各兵种和专业要求的步 兵、骑兵、炮兵、工兵、经理(财务)、军医、 兽医等各类专业院校,以及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 幼年学校、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海军也建立了 与各兵种、各专业相对应的技术和专业院校,以 及培养各级指挥人才的综合性院校。至1894年甲 午战争时,日本已形成覆盖所有军兵种的、门类 齐全的近代军事教育体系,实现了陆海军教育的 系统化、专业化和正规化。日本军事教育改革的 成功,使其成为清政府学习仿效的对象。甲午战 争后,清政府开始“以日为师”,不仅效法日本 模式进行军事教育改革,而且将军事留学的重点 由欧美转向日本,派出大量学生到日本各级军事 院校接受教育。 (三)狠抓军事工业与武器装备的近代化  武器装备的近代化,是军队近代化的物质基 础,也是日本近代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明治政 府成立之初,就把武器装备的近代化放在突出的 ①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海军部·联 合舰队》(1),49页,朝云新闻社,1975。 ②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陆军军战备》,22页。 ③ 潘俊峰:《日本军事思想研究》,186页,北京,军事 科学出版社,1992。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 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41 — 位置,一方面直接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另 一方面利用国家力量整合国内资源,全力发展本 国的近代军事工业。1868至1871年,刚刚建立的 明治政府没收了幕府和地方政权兴办的一些初具 近代雏形的军工企业,随即集中国家财力购买先 进的技术设备和聘请西方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大 规模的充实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著名的 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 和筑地海军造兵厂等四大军工企业。在优先注重 战略性工业的方针指导下,日本的军事工业快速 发展,1890年为生产枪炮、舰船服务的重工业工 厂已有38家,①1906年陆海军兵工厂的职工达到 9.3万余人,1909年以军事工业为主的企业职工人 数已达15.7万人。② 80年代以前,日本军工企业的产品几乎100% 是西方武器的仿制品。80年代初,日本提出“兵 器独立”的口号,将军事工业的发展推上新的台 阶。1880年,日本自主研发出“13年式”单发步 枪,1885年制造出改进型“18年式”步枪,1888 年又开发出性能优于当时法、德步枪的“22年 式”连发步枪,③并大量装备部队,成为步兵统 一的标准化装备。在火炮方面, 1883年日本开始 制造自主设计的70毫米口径的青铜野炮和山炮, 1897年海军制造出120毫米的大口径速射炮,1898 年又制造出陆军用“31年式”钢制速射野炮。④ 至此,日本的枪炮制造技术赶上了西方国家的水 平,并实现了陆军武器装备的国产化。海军舰船 生产对技术和工业能力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明 治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日本的造船能力也以超常 速度发展。1885年日本制造出1500吨铁骨木壳军 舰,1891年制造出4300吨级的钢质军舰,1905年 具备了制造潜水艇的能力,1906年和1911年又分 别制造出1.5万吨级的大型巡洋舰和2万吨级的战 列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的主力 战舰(战列舰和巡洋舰)几乎全部购自外国,而 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至1911年期间,日本海军新 列装的5艘战列舰中的3艘、4艘大型巡洋舰中的3 艘、4艘轻型巡洋舰和8艘潜水艇的全部,均为本 国制造,其他驱逐舰、炮舰等中小型作战舰艇则 全部实现国产化。⑤ 此外,作为军事改革的必然要求,日本的军 事思想也旧貌换新颜,并体现在征兵动员、教育 训练、领导体制、部队编制、日常管理、战时用 兵、战略战术等所有与军事相关的方面。军事思 想的全面更新给日本的军事改革赋予了新的灵 魂,引导和保证了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的不断深 化。 日本明治政府的近代军事改革是成功的,其 成效屡屡得到战场实践的检验。1877年2月至9 月,日本爆发了明治政府成立后的最大内战—— “西南战争”。在这场历时8个月,双方死伤3.6 万余人(占全部参战人数的36%)的内战中,⑥刚 刚按国民义务兵役制组建起来的、初具近代军队 雏形的政府军战胜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旧的武士 军队。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决定中、 日两个东亚大国未来走向的关键一战,也是两国 30年军事改革的一次实战比较。结果,日本陆海 军均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又一次证明了日本军事 改革的成就。1904年2月爆发的日俄战争是近代日 本与西方强国的首次较量,在历时一年半的交战 中,日本军队在陆海两个战场上屡战屡胜,取得 了令所有西方列强瞠目结舌的胜利,并第三次向 世界表明,持续深入的军事改革已经使日本跻身 于军事强国之列。 三、中、日两国近代军事改革得失原因比较 中、日两国的近代军事改革发生在同一时 代,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学习借鉴的对象、改革 的性质和内容极其相似。然而,由于两国在对世 界潮流的适应程度、改革的意识和主动性,以及 改革的指导思想等主观因素上存在很大差异,致 使两国的军事改革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果。 第一,日本军事改革的思想基础是“破旧 立新”,而中国清政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补 旧”。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造 ① 刘天纯:《日本产业革命史》,59页,长春,吉林人 民出版社,1984。 ② [日]井上清:《日本近代史》,上册,205、208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③ 潘俊峰:《日本军事思想研究》,198页。 ④ 刘天纯:《日本产业革命史》,76页。 ⑤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海军军战备》 (1),附表1-3,朝云新闻社,1969。 ⑥ 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65页,天津人民出版 社,1984。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42 — 就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仅使 中国人对外部事物的感觉非常迟钝,而且常常演 变为抵触和反感。1840年鸦片战争后,林则徐、 魏源从西方的船坚炮利中认识到睁眼看世界的必 要性,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尽管这一初 步的改革要求尚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层面 上,但却遭到统治集团和知识层中绝大多数人的 强烈排斥,认为所谓“长技”不过是些不值一提 的“奇技淫巧”。在这种冥顽不化的思想制约 下,1840至1860年长达20年时间里,清政府没有 采取任何推进军事改革的实际举措。进入60年代 后,清政府内的“洋务派”终于着手实施军事改 革,但其思想认识仍然具有很大局限性。洋务派 代表人物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①正是基于 这种认识,洋务派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改革理 论。一方面,“中体西用”理论解决了要不要实 施改革的合法性问题,为长期难以启动的军事改 革松了绑;另一方面,这一理论又将改革限制在 “西用”(即科学技术)的有限空间,甚至将其 视为修补旧军事体系的补充手段。于是,就出现 了洋务派30年军事改革滞留于“器物”层面的情 况。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虽然被迫实施制度上的 军事改革,但已经漏洞百出的“中体西用”思想 理论仍然顽固地发挥作用,致使军制方面的改革 大多呈现出“形似而神异”的结果。 比起清政府抱残守缺的改革思想,日本明治 政府的改革思想要开放和彻底得多。日本历来就 有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虽然被迫开埠后也 曾出现过保守和改革两种思想的激烈交锋,但改 革开放思想很快就因明治政府的成立而占据主导 地位。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就号召全国要“破历 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实现整个国家 的“文明开化”,开展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军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 障。两相比较,清政府的改革思想始终着眼于 “以新补旧”,而日本的改革思想一开始就立足 于“破旧立新”。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明显落差从 起点上就决定了两国军事改革的优劣成败。 第二,明治政府的军事改革建立在整个社会 全面改革的基础之上,而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缺乏 社会改革的必要支持。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涉及 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改革运动,是以西方强国为榜 样,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 转变为一个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过程。这是 日本社会性质的一次脱胎换骨。因此,明治政府 的改革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整体改造的性质,其改 革措施不仅涉及军事领域,而且覆盖了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全社 会的整体改造为同步进行的军事改革提供了必要 的土壤、条件和持续不绝的推动力。如构成日本 近代军队基础的国民义务兵役制,是在实行“版 籍奉还”、“废藩置县”,取消封建诸侯的领地 和统治权,废除封建武士特权等政治改革的前提 下建立的;武器装备的近代化,也是伴随着经济 领域的大规模工业化改革而实现的;至于近代军 事教育的发展,更是建立在近代国民教育普及的 基础之上。 反观清政府的军事改革,不仅没有得到社会 改革的配合和支持,反而备受陈旧社会体系的制 约。日本学者曾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过专 门研究,对两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比 较,其中:中国设立外语翻译机构比日本晚7年, 首次派遣留学生晚10年,创办杂志晚29年,应用 太阳历晚39年,创办新式国立大学晚25年,近代 政党成立晚13年,民众政治运动晚21年,实施内 阁政体晚26年,采用新的货币制度晚64年。②这些 比较的内容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足以说明清政 府的社会改革是何等滞后。 迟迟难以推进的社会改革严重影响了清政府 军事改革的进程。比如,由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的存在,以新型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近代兵役制度 难以实行,直到1900年清政府才下令全国严行裁 汰旧式军队,改以多少有些近代色彩的“征募 制”组建军队,这比日本取缔旧式军队、实行更 加彻底的国民义务兵役制晚了27年。又如,明治 之初,日本就大力推行教育领域的改革,至90年 代完成了国民教育体系的近代化改造,并实现了 初级小学的义务制教育,为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清政府也陆 ① 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4页。 ②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8页,北京, 三联书店,1983。 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 军事历史 2013年第2期 — 43 — 续开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学校,但陈腐的封建科举 制及其教育内容依然构成社会教育的主体。直到 1905年清政府才宣布全国废除封建科举制度,改 行以近代知识为内容的新的学校教育制度。清政 府长期停滞的教育改革导致国民素质整体低下, 不仅军队官兵中文盲充斥,就连初入军队院校的 学员也缺乏起码的近代知识。再如,明治政府成 立后就不断改革其国家政治体制,至1885年形成 了近代内阁制。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状况决定着 军事领导体制的状况,因此,明治政府的近代军 事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在国家政治体制不断完善的 过程中建立的。相反,清政府之所以自1905年起 才开始按照近代要求改造其军事领导体制,其根 源也在于旧的国家政治体制的拖累。 总之,军事改革是社会改革的有机组成部 分,缺乏社会改革支持的军事改革不可能一枝独 秀,即便强力推行也会因社会改革的滞后而步履 维艰。 第三,军事改革的本质是创新,要求主持改 革大计的领导层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眼界、能力和 进取心,而中、日两国领导人的基本素质存在着 天壤之别。位于国家权力巅峰的明治天皇和慈禧 太后,前者善于学习新知识,大力推行维新运 动,甘愿从御用财产中拨出巨款资助海军建设, 为日本近代军事改革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后者缺乏近代知识,没有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 甚至将大量海军军费用于颐和园的建设,对军事 改革所起的阻碍作用远远大于推动作用。 作为国家的执政团队,明治政府的军政大员 对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有着群体性的迫切要求。 1869年6月,明治政府第一代军事领导人山县有 朋、西乡从道等为首的考察团,用11个月时间考 察了英、法、普等西方强国的军事,确定了陆军 学习法国,海军学习英国的改革方针。1871年11 月,政府重臣岩仓俱视率领150多位军政官员组 成的大型使团,出访欧美各国,对西方社会的政 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 察,回国后即着手实施政府体制、兵役和地税制 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1883年,陆军首脑大山岩 率团考察普法战争后欧洲军事的新发展,回国后 效法德国的战争动员体制,建立兵站、给养和运 输体系,使日本的陆军改革进一步深化。明治政 府领导层不仅一般地要求改革,而且始终瞄准世 界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不断刷新自己的 认识,力求彻底改造日本的军事机器。1871年日 本陆军的第一部步兵操典模仿的是法国1869年操 典。1874年法国新操典问世后,1877年日本即以 此为蓝本推出了新的操典。1884年法国再次更新 步兵操典,日本又学习引进,于1887年推出第三 部操典。 与日本相比,清政府的军政大员整体眼界狭 窄、思想守旧,缺乏改革的能力和进取心,就连 其中最开明的洋务派,也没有一个到西方学习和 考察军事的,即便有的学到了一些近代军事常 识,也不能说真正掌握了近代军事科学。在他们 的主持下,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恰如李鸿章所说, 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长期徘徊于修 修补补的层次上。 第四,中、日两国的军事近代化的路径不 同。日本的军事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国家政 权的统一意志和权威保证了改革能够主动、全 面、深入和高效率的进行;而清政府的军事改革 是由地方势力自下而上发起的,中央政府长期不 能发挥应有的核心和领导作用,致使军事改革过 程步履维艰。 新军事形态的原创性国家与学习模仿的后进 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军事变革必须经历 一个萌芽、发展、成熟的自然生长过程,而后者 不必以纯自然的方式事事从头做起,只需学习继 承前人的已有成果,就可以取捷径实现自身的跨 越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明治政府自上而下 的改革成本小效益大,充分发挥了后进国家的优 势;而清政府自下而上的改革方式既延宕了改革 进程,又徒然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社会成本。 作者:贺新城,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 研究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 宏
本文档为【中国_日本军事近代化改革比较研究_贺新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505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军事
上传时间:2013-10-17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