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別讓煩惱嘲笑你

別讓煩惱嘲笑你

举报
开通vip

別讓煩惱嘲笑你 別 輕 視 煩 惱 你 將 會 被 取 笑 西亞多 烏 德加尼亞 2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目 錄 1.致 謝 詞 1 2.什麼是煩惱?1 3.親愛的讀者 3 4.念處禪法 4 4.1 心的運作 4 4.2 放鬆自己 5 4.3 正確的態度 6 4.4 覺知中帶有...

別讓煩惱嘲笑你
別 輕 視 煩 惱 你 將 會 被 取 笑 西亞多 烏 德加尼亞 2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 皈敬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目 錄 1.致 謝 詞 1 2.什麼是煩惱?1 3.親愛的讀者 3 4.念處禪法 4 4.1 心的運作 4 4.2 放鬆自己 5 4.3 正確的態度 6 4.4 覺知中帶有理解力 9 4.5 姿勢/ 吃東西/日常活動 10 4.6 妄想心/聲音 13 4.7 疼痛/ 不喜的感覺 14 4.8 覺知的持續 16 4.9 修行的精華 17 5.法的議論 18 6.當正念有持續力時 18 7.智 慧 23 8.讓心思考的糧食 26 9.繼續的修行 45 10.什麼是禪修的正確態度?46 在今年尾,我們將出版有插圖的新版本。現今這 本書的出版是為了供應讀者的需求。 這是一本法的禮物,請別售賣此書。你可以影印 給自己或送給朋友作參考。 1 1.致 謝 詞 首先,我要感恩於我的老師,已故的雪烏敏西亞多 般德達哥沙拉(Bhaddanta Kosolla)長老。長老(老師) 在佛法上的教誨,使我能以正確的態度來擴展自己的精 神領域以及禪修。 在此我也要向所有的禪修者表達謝意,因藉由他們 的問題及困難,讓我能把所作的講解以及回答問題時所 得到的啟示,寫進此書。我真正的希望此書能幫助到禪 修者,使他們能正確的了解念處的禪法,從而能更深入 的去實踐。。 最後,我也要在此感謝所有幫我完成、流通此書的善士 們。 德加尼亞 緬甸 2.什麼是煩惱? 煩惱的顯現並非止於貪、嗔、癡這一種籠統的解說。 他們也包括了其他的親戚、朋黨,甚至遠親。你想知道 的話,請看以下的例子,它是否曾經在你的心中生起: 「這是什麼時候了,電燈還亮著!」 「他的行為真令人討厭。」 「他不應該作出這種事出來。」 「我可以做得更快。」 「我是無用的禪修者,我甚至不能在一分鐘內專注予腹 部的膨脹與收縮。」 「昨天我的禪修真是棒極了,但是今天我卻不能把心收 攝起來。」 2 「嘩!這支香坐的特別好,我必須更加努力保持正念, 這樣才不會把這種感覺失去。」 「我必須坐在禪堂裡,不然,別人會認為是一隻懶蟲 呢!」 「今天我需要多吃一些馬鈴薯(土豆),因為它有助於維 持健康!」 「俚!他們怎麼在沙拉裡放蔥呢?」 「又是香蕉?」 「他真的很自私,不能體諒他人。」 「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 「今天輪到誰洗廁所?」 「為什麼這位禪修者可以在這裡行禪?」 「他們不應該製造出這麼多吵雜的聲音!」 「我再也坐不下去了,太多人了!」 「有人坐在我的座位上!」 「這個男生好英俊,這位女人好漂亮。」 「他走起路來很高雅!」 以上這些想法是由煩惱所驅使的!!請勿低估它們! 你是否曾經告訴別人你並沒有生氣,雖然你自己卻 清楚的知道你不喜歡他的所作所為?你是否曾經在他人 背後說其壞話,如你的上司、家人、好友等?你是否偶 爾會講一些下流的玩笑?你是否有習慣性說一些悅耳的 話來使他人為你作事?當別人與你的意見相反時,你是 否會自動提高嗓子? 以上的這些談話是由煩惱所驅使的!要注意到它們! 你是否曾很用力的敲他人的門,但是卻拒絕進入房 3 間內,因為裏頭有你不歡喜的人物,你是否插隊,你是 否使用他人在浴室裏所留下的洗髮水,用你上司的電話 處理一些私事。或是曾經作出以上相類似的動作──一 些不可理喻的事呢? 有以上的這些行為是由煩惱所驅使的!請加於覺察到它 們! 3.親愛的讀者 在這裏我這我們並沒有完整或有系統的講解禪修的 方法。我們只是想與你分享一些較實際的禪修方法。本 書接下來所給予的指示是來至於 烏 德加尼亞 個人禪 修及教學經驗所編輯而成的。我們希望這些經驗會對你 的修行有所幫助,然而每個人都不相同,因此對“正念" 的培育能呈現不同的方式。我們發覺這一種修習法帶給 我們很大的利益,所以在此鼓勵大家不防試一試。以下 的資料是我們對這一個方法的了解與詮義。當然你會面 對一些困難或者問題,而你卻不能在此書裡找到答案─ 你就必須把你的難題在法的議論中提出來。 當你在閱讀此書時,請勿只限於辭典上的解釋。比 如說,為了某些原因,我們把以下的字眼互相代替來解 說某種情況── 如「觀看」,「觀察」,「專注」,「專心」 與「了知」交替使用。「覺知」與「正念」是同一個意思。 「了解」,「覺悟」,「洞悉」與「智慧」是形容同一件事。 而「目標1」是講說「一種經驗」。「知覺」是代表身體的 1 目標-是指心與色法的現象。 色法是指外在的事物,東西、現象。 心法是指感受、感覺、感情、情緒……。 想法、思惟、意見、妄想……。 4 感覺,「感受」是代表心的感覺。我們也從各個角度來形 容幾項有關於這修習法的重點,以及如何把它用於其他 不同的情況中。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重複是很有幫 助的,特別是有助于那些才開始學習正念禪法的行者。 我們已經盡力的把 阿斯因.德加尼亞老師 的教學 與想法翻譯與表達出來。然而,我們或許會犯了一些錯 誤,也有可能在翻譯中我們會把一些細節給遺漏了。 翻譯者、代筆人及編輯者 敬白 4.念處禪法 在這禪修中心的修學方法是念處的禪法。然而在還 沒有開始之前,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去修行。我們必須對 修行的性質應有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見解。這樣我們才 能擁有正確的心態來修習。 我們的禪修方法是依四念處(身、受、心、法)為基 礎。當你的禪修有所進展時,我們將更注重予我們的心。 因為禪修本身是屬「心」的工作。 以下的資料已足夠讓你開始禪修。接下來在「法的 議論」中,你將會更深入去了解如何的禪修。請你把這 些指導仔細地、慢慢地重複讀幾遍。 4.1 心的運作 禪修是屬`心'的工作,也就是去覺知的工作,它並 不身體的工作。它並不是告訴你如何去處理這身體,如 意志力、希望、意願、意圖、動機、決定、放棄、企圖、 執著……。 分別之心、了別之心……。 5 何去坐、走路、或者移動。禪修是透過正確的理解後, 而能在每個時刻去直接體驗我們的身體和心。 比如說,當你將兩掌合十,而去注意它時,你會感 受及能覺知兩掌之間的觸覺── 這就是心的運作(認 識)。如果當你正想著其他的事情時,你是否也能知道這 觸覺的感受嗎?很明顯的不能,是不是?你必須去注意 才能覺知到它的存在。當你注意你的身體時,你會注意 到各種感受,你是否能分辨出這些感受以及他們不同的 性質?你是否須要去貼上標籤,而這樣才能使你注意以 及覺知到這不同的感受嗎?當然你不會這樣做。因為, 加上標籤將障礙你去注意那些細節。你必須做的只是去 了知!然而,了知只是禪修的一部份而已。 再者,真正的在禪修時,你必須擁有正確的資料和 很清楚的理解,然後再藉由正念正知(覺知和理解力)而 去禪修。就如在此刻,你在閱讀此書時,就是為了要理 解念處的禪修法。得到這些資料後,當你在禪修時,它 會在你潛意識中自然的運作。閱讀、法的論議與反省如 何去修行,這都是屬於心的運作。它們屬予禪修的一部 份。 持續不斷的禪修是很重要的,這能使禪修的心相繼 的運作。在一整天裏你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去覺知。所以 無論你走到那裏,不要忘記注意你自己的一舉一動。當 你坐下時、走路時、洗刷時、講話時或者做任何事物 ─ ─ 要看著自己的心,知道心,覺知當下正在進行的事。 4.2 放鬆自己 當你在用心工作時,儘量放鬆自己 ,以一顆不緊張 的心去修習。不要強迫自己。當你越能以放鬆的心情來 6 禪修,你會更容易將正念培育起來。我們在此沒有告訴 你使用`集中焦點'`全神專注'或`滲透',因為這 些方法將會消耗很多精力,取而代之,我們鼓勵使用“觀 察",“觀看",“去覺知"以及“注意"。 當你精神緊張,或者發覺自己産生緊張的情緒時 ─ ─ 請放鬆。你不須要用盡全力。現在,你是否能注意到 你的姿勢?你是否能注意到你的雙手正拿著這一本書? 你能注意到雙腳的感覺?看,當你這樣做時,你並不須 要用太多的精力、用心。就是如此的覺知力你所須要保 持就夠了。但是你要記住,你必須整天裡的去覺知自己 的所做所為。如果你能這樣修習下去,你將發覺自己的 精力充沛。如果你用太多的精力,你的心浪費了許多精 力,你會感到疲憊。為了要續繼的,無間斷的禪修,你 只須提醒自己要去覺知。這種正精進將有助你輕鬆的禪 修,一點都不緊張。當你的心太緊張時,或者太疲倦時, 那你是不能學到任何東西的。如果你的身心很疲倦,這 也表示你的禪修方法有問題。檢查一下你的姿勢,以及 你坐禪方法。你是否感到很舒服,並且很清醒?你也須 要注意你的心態;當你禪修時,不要期望些什麼,或者 希望有什麼事發生。它的結果將會是讓你感到疲憊不堪。 所以你必須知道你是否感覺到緊張,或者輕鬆,你 必須整天的,重複檢查自己。如果你感到緊張,就要注 意這緊張的情緖。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那情況將會惡 化。(請看,日常活動─ 最後一段)。當你能放鬆自己 以後,你才能較容易禪修。 4.3 正確的態度 放鬆自己與覺知是我們必須做的最基本的要點。但 7 是,擁有正確的能度,正確的心之架構,這也是很重要 的。什麼是正確的態度呢?當我們具有正確的態度時, 不管我們經歷怎樣的事情,我們的心都會感到滿意、舒 適與自在。不正確的想法、錯的資料以及對煩惱的無知, 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態度。 我們多數都會有不正確的態度,我們沒有辦法不如 此。所以不要試著去改正自己的態度。我們所要做的是 去認知心中正與不正的態度。認知心中的正確態度是很 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能認知心中不正確的態度,並且 去調查它。試著去了解那錯誤的態度,看看他是怎樣的 影響你的修行,看看它們是怎樣的影響你的感受。所以 你必須看好自己,繼續觀察你的心,看看你是以何種的 心態來禪修。 正確的態度讓你能接受事實,不管是喜歡的,不喜 歡的,你都會以一種輕鬆的、清醒的心去認知它,並且 觀察它。你必須做的是去接受,觀察兩者,好的,以及 不好的經驗。每一個經驗,不管是好的,或者壞的,它 們都能給你一個學習的機會,去觀察你的心,看它是否 能接受事實的真相,或者産生喜歡,不喜歡的反應,或 者去判斷它。 喜歡某些東西這意識著你渴望於它,不喜歡某些東 西是說你心中有憎惡。心中的渴望與憎惡是從無明中産 生的煩惱 ── 而無明或者迷惑都是煩惱。所以不要試 著去創造任何東西。這試著去創造某種東西是貪心。不 要對事情産生敵對的心,對事情産生敵對的心就是憎 惡。不知道某些事情的發生,或者已停止發生,這是一 種愚癡心。 你不要試著去造做一些事情,希望所發生的事情會 8 如你所願一般。你應該試著去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心中去想像一些事情應該是這樣或者那樣,希望這件或 者那件事發生,或者不發生是心有所圖,祈求。心中有 所期望會産生憂慮,它將帶來憎惡。你必須注意你的態 度,這是非常重要的。 對禪修下判斷,並且對它的發展感到不滿意,這是 個錯誤的態度。不滿的心産生予以下幾種情況,心中認 為這些事情並非如自己所想像中,心中欲求事情應該不 是這樣,或者對真正的修行不了解。這些態度把你的心 蒙蔽了,並且障礙你的修行。你應該試著去認知這顆不 滿的心,完全的接受之,並且以充滿警惕的心看著它。 在觀察或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明白為何會有此不 滿的心態,以及它産生的原因。 當我們明白它的原因時,不滿之心會溶解。下次它 再出現時,它將幫助你認知它。你會更清楚的看到不滿 之心對身心所帶來的傷害。你會更注意你這種喜歡下判 斷的態度,並且逐漸遺棄它們。這樣子做時,你是在修 習如何去面對煩惱。 由於愚癡,我們才會有錯誤的態度。這些錯的觀念 本來都在我們的心中。所有錯誤態度都是煩惱,欲求與 憎惡,或者是它們的親戚如興奮、悲傷或者憂慮。如果 你不去接受這些煩惱,你是在加強它的勢力。你的煩惱 會阻礙你在禪修中有所進步,它也導致你不能活得充 實。它們也阻止你找到真正安寧與自在。不要小看這些 煩惱,它們會嘲笑你! 去找出自己的煩惱。要知道這些煩惱在你的心中生 起。觀察它們,試著了解它們。不要執著它們,排除它 們,或者不理睬它們。你也不要與它們融為一體(同流合 9 污)。當你不再執著它們,不再認同它們時,這煩惱的心 的氣勢將會愈來愈弱。你必須重複檢查自心,看看你是 抱著何種態度來禪修。 要記著,念處的禪修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它讓你認 識心與身之間的關係。你必須以一顆自然以及單純的心 來修行,不要太做作,故意放慢你的動作。你只須看著 事實的真相。 不要忘記,目標並不重要。那在覺知背後觀察的心 才是非常重要。以正確的態度去觀察任何目標都是最適 合的觀察對象。你是否有正確的態度? 4.4 覺知中帶有理解力 正念的禪法並不是一味盲目的,機械性的,或毫不 思考的去觀察接收外在的事物。你必須懂得運用你的知 識與理解力,這樣才能活潑的修行。你必須注意以下之 事項才能覺知中帶有理解力: ● 正確的資料,並且清楚知道如何的禪修 ● 正確的動機或者興趣 ● 正思惟、反省或發問 閱讀適當的書籍,以及在法的議論中讓我們得到正 確的資料以及清楚了知如何的修行。正確的動機或興趣 是基於清楚了知此時此刻的禪修情況。你是否曾經問自 己這些問題: 比如「為什麼我要禪修?」,「我期望得到些什 麼?」,「我是否明白禪修的意思?」 當你回答這些問題時,它會給你帶來正確的動機與興 趣。你修行時,正確的資料以及動機會強有力的影響你 的想法與反省。它們會在適當的時刻助你問一些有智慧 10 的問題。 正思惟、反省與發問,這些思想幫助你走上修行的 正途。如果你是剛開始修行的話,你會面對某些情況, 你應該反省你所給過的指導解決這些事情的方法,並且 試著把它運用在修行中。如果你並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 麼事,你可以問自己,如:「我的態度如何呢?」,「我正 面對怎樣的煩惱?」,然而,你不要想太多,做太多的反 省,特別是一個新手。因為這樣做時,你也許會陷入妄 想裡。這些問題與思惟應該只是用來提高自己的興趣。 雖然你已經擁有正確的資料,正確的動機與反省, 你還是會有犯錯的時候。所以在覺知中帶有理解力這方 面,最重要的還是去認知自己的錯誤。我們都會犯錯, 這是很自然的。如果你發覺自己的犯錯誤了,接受它, 知道它的存在,並且試著從中學習。 當你的正念愈來愈能持續不斷時,你對修行的興趣 就會增長。當你能以覺知中帶有理解力時,它會幫你深 入的修行,你會對事物有新的認識,說得比較究竟一些 幫你達到正念禪法的目的,那即是禪觀的洞悉力。 正念禪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要在覺知中帶有 理解力。 4.5 姿勢/ 吃東西/日常活動 從你起床到入寢睡覺,別忘了觀察自己。每當你發 覺自己失去正念時,檢查一下你的心的狀況,試著去感 受那顆心是處在怎樣的狀況中。你是否有放鬆?接下 來,你可以觀察你身體上任何一個明顯的部位的感覺。 禪修的心應該是單純的,不複雜的。你可以用任何一種 感覺作為主要的目標,從而把心帶回當下。這主要的目 11 標是幫你把這心去覺知當下。當你不知要觀察什麼時, 你應該回到這目標。當你的心轉向到其他目標時,比如 感受、聲音、甚至妄想,只要你能夠覺知你的心當下正 在觀察這新的目標時,這應該是沒問題的。如果你在同 一時間了知幾個目標,這也沒關係。 當你在坐禪時,儘量讓身心處於最舒適的狀況。檢 查你自己是否有放鬆。如果你感到很緊張,你應先放鬆 自己,然後才看看你的心態。如果你感到有抗拒之心, 那就去感受這抗拒的心,並且觀察它。你只須做這一簡 單的事,只是看著所發生的事。注意看著你的心,它是 否正在覺知你的姿勢,身體的感受,你的呼吸、感覺、 情緒、妄想或者思惟的心、聲音或者嗅覺。當你很舒服 的坐在你的蒲團上,你的心正在忙著想一件很重要的 事,而你並不知道你正在想東西,這並不是坐禪。當你 突然知道這件事發生時,不要担心。放鬆自己,檢查一 下你的態度,那就是你必須從頭開始做整個練習。 走路時,無論你在那裡,任何一個時刻,你要知道 自己正在走路。你不須要刻意的放慢或加快你的腳步。 你只須很自然的行走。你可以觀察你的心正在注意些什 麼,或者只是對整個身體正在走路的整體感覺。如果你 的心止住於某一種觸覺或者動作,這也可以。但是,記 住你不須只是專注在同一目標上;說起來如果這樣做會 讓你感到緊張,那就不要繼續做下去。你也可以觀察聲 音,或觀看所要前往的方向。試著不要東張西望,這會 導致分心。然而當你的正念能持續不斷保持於當下時, 你就須要學習在看東西時覺知自己在看東西。經過一段 時期的訓練,你就能夠覺知自己正在看東西。但是如果 你還沒有熟練的話,看東西只會讓你更散亂,結果你失 12 去了正念。 當你站著修禪時,你可以以坐禪或者行禪的基本方 法去修習。你必須續繼檢查你是否緊張! 當你吃東西時,不要太倉促。當用渴望的心來吃, 你就會失去正念。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吃得很快時,那 就停止吃,看一下你那渴望的感覺,你必須相當的冷靜, 這樣才能知道到整個吃東西的過程是如何的。用心去觀 察這觸覺、嗅覺、味覺與心裏狀況,以及你所喜歡與不 喜歡的食物。你也可以注意身體的動作。但不要為了看 每一個細節而憂慮,你只需覺知你的體驗。 在你私人的活動時間中,不要忘了保持正念。當你 在獨處時,這是最容易讓你失念的時候,你有沒有注意 到你在關門、刷牙、穿衣、沖涼(洗澡)、上廁所?當你 做這些事時,你的感覺如何?你是否有注意到你喜歡與 不喜歡的事?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自己正在看著某件東 西?你有沒有注意到你正在聽些什麼?你有沒有注意到 自己對所見、所聽、所嗅到、嚐到、摸到、想到以及感 覺到的事物起判斷之心?你有沒有注意到你正在講話? 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說話的音調與聲調? 你必須時不時的檢查你自己是否放鬆還是緊張?如 果不這樣做的話,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放鬆還是緊 張。當你緊張時,就看著這緊張。當你處在緊張時,你 是不能修行的。若有緊張的産生,這是說你的心的操作 不正常。 探討一下你的心是如何去工作的。如果你在白天能 時時的如此探討,這樣可以阻止緊張情緒的加深,如果 你修行有素的話,你可以了知緊張的原因。不要忘記觀 察這緊張!如果你是一位緊張大師,那麼就躺下禪修, 13 每日一次。這樣做時,能幫助你在每一種姿勢中保持正 念。 4.6 妄想心/聲音 當你的心在思考或者打妄想時;當一種聲音一直打 擾你時,只要覺知它。「想」是心的自然活動。也很自然 的,如果你的聽覺沒有問題,你會聽到聲音。如果你能 覺知你的心正在想東西,或者聽聲音,這就是有了進步。 但是如果你被你的思緒或聲音所擾亂,或者心中起了一 個反應或判斷,這是因為你的態度有問題。那妄想的心, 以及聲音並不是問題所在,而是你的態度認為他不應該 「存在」才是問題。所以要知道你現在已經是知道一些 心的作用。而這些也只是目標讓你能注意到它們。,你 必須注意這點。 「想」是一種精神活動。如果你對這法門不熟悉, 你不應當繼續看這想蘊。然而也不是告訴你立即避開這 想心,而回到原來的主修目標上。當你發覺你正在「想」 時,第一要做的注意你的想心,然後才提醒自己想心也 只是一種時想心。別把他當或是我的「想心」。現在你可 以回到你的主修目標(如。出入息、腹部的膨脹收縮等)。 當你被你那「想」的心所打擾時,提醒自己你並不 是修行來阻止「想心」這活動,你的修行是要去認知, 知道想心的生起,如果你沒有覺知,你是不會知道自己 正在打妄想。你如果能夠認知你正在想東西,這是說你 有了覺知。記住,無論你心想了多少次,失落了多少次, 或者為了某一些事情而生氣,沒關係 ── 只要你能覺 知它,這就對了。 你的心是否停止活動,或者沒有停下來,這也沒關 14 係。重點是你須知道你的思惟是善巧的,還是不善巧的; 是恰當的,還是不恰當的;是有必要的,還是不必要。 這就是為什麼很重要的去學習在觀看想心時,不和 它融為一體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當你雖然付出很大的 努力試著單純的去觀照那個想心,但它還是依然衍生更 多的想心,此時也許你由於某些原因牽連在那個想心 上。當此事發生時停止觀看它,頂而代之,試著去觀看 潛在的感受或身體的觸覺。 無論你是在坐著、走著、處理你日常的工作,你應 該再三問你自己,我的心在做什麼?是在思考?是在想 些什麼?有否覺知?是在覺知些什麼? 4.7 疼痛/ 不合意的感覺 當你感到痛苦、疼痛、以及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 是說你心中對它們有種反抗。所以,你還不能直接的去 觀察這身體上種種不可意的觸覺。沒有人喜歡痛苦。如 果你對疼痛有抗拒的感覺,並且還繼續的去注意它的 話,你會更痛苦。這有如你對某一個人生氣,如果你還 是一而再的去面對他,你會更生氣。所以不要強迫自己 去注意疼痛,這可不是在打鬥,這只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當你注意這疼痛,它並不會減輕,或者消失。你只是觀 察它,特別要注意的是你的心對它的反應 ── 這樣做 時你會明白你的心的反應與對身體觸覺的了知它們之間 的關係。 第一你必須檢查一下你的態度。希望疼痛減輕或消 失,或者希望不要疼痛,這都是不對的態度。你的疼痛 有沒有消失,這沒有關係。疼痛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 問題出在予你對疼痛産生了負面的反應。如果你因受傷 15 而感到疼痛,你當然要小心處理,不要把事情弄糟。但 是如果你是好好的,還很健康,這痛苦就成為一個很重 要的機會去學習觀察,觀察此時的心是如何的運作。當 你感到疼痛時,你的心會産生強烈的感受與反應,所以 它很容易被察覺到。學習去觀察嗔心,或者抗拒之心、 緊張或者不舒適的心態。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交替的 重複觀察你的感受與抗拒心的態度。你的疼痛與心的狀 況有一種直接的關連,當你這觀察的心愈輕鬆安穩時, 你對疼痛的感受會較輕微。當然,如果你的心對疼痛起 了強烈的反應(即就是說你對疼痛難忍時)你應該改變你 的姿勢,讓你舒適些。 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善巧的面對疼痛,你可以試一 試以下的方法。從你感到疼痛的第一時間開始,不管疼 痛的感覺是怎樣的輕微,試著檢查你的身心,看看是否 處於緊張的狀況,然後放鬆自己。你部份的心還會察覺 這疼痛的。所以你必須重複檢查你緊張的情緒,放鬆自 己。你也可以檢查自己的態度。不時告訴自己如果太痛 的話,你有權力去選擇改變姿勢。這樣做時你的心才會 更願意與它合作。一直重複的告訴自己,一直到你感覺 到不再想要去注意緊張,恐懼,想站起來的意欲,或者 不願意再痛下去這些心態。此時你應該改變你的姿勢。 當你已經能忍受疼痛時,這並不是說你已經處於安 詳平等的狀況。開始時,我們多數人都會努力的試著讓 自己在某一規定的時間中坐禪,強迫自己不可以移動。 如果我們能成功坐完那段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很棒。不 然的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失敗了。很多時候,我們都 會試著延長忍受疼痛的時間,使它越來越長,那就是說 我們想增加自己忍受疼痛的耐力。然而在這過程中,我 16 們卻把那觀察的心給忘了。我們不再覺知自己的心對疼 痛的反應。其實,我們並不了解增強忍受疼痛的耐力並 不是說我們的心已經不再對疼痛産生反應。 如果你不再強迫自己去坐一段規定的時間,而代之 以以上所教的方法,開始觀察心的反應,那麼,你對疼 痛的抗拒會愈來愈輕,你的心會愈來愈安詳和安穩。能 夠理解安詳的心與能忍耐痛苦的心之間的差別是非常的 重要。念處禪修教導我們不要強迫自己,而是去理解自 己的心。當我們用心去觀察、探討,並且真正的理解喜 歡與不喜歡的性質時,我們才可以達到真正的安穩。 當你已經不再抗拒疼痛時,這是最恰當的時間來直 接的觀察這種感覺。要注意,在你的潛意識中或許還會 有些反應。當你了知心中潛伏著的不適時,請你既刻把 注意力移到這不舒服的感受上。看著它的轉變,這種不 適是否增加了,還是有減輕?當你的心愈來愈安穩時, 愈敏覺時,它會輕意的認知到那微細的反應。當你的心 能看到心中更微細層面中的不適時,你的心甚至能達到 完全安穩的境界。如果你已經很安穩,並且能直接觀察 到痛苦,心中的不適就不會再生起。 你可以試著把以上所提到的重點用在其他身體不適 的感受中,比如感到癢、冷、熱等感受。再者,我們可 以把如何應對身體痛苦的善巧方便用在其他的煩惱中, 如嗔心、失意、不滿、或者抗拒,以及快樂、享受、欲 染與執著種種感受中。他們以及他們的親黨、甚至遠親 們,都可以以處理疼痛的方法去應對。你必須學習如何 認知執著與嗔意這兩種心態,並且放下它們。 4.8 覺知的持續 17 從早上起床到入寢睡覺為止,不管你是在任何姿勢 中,你都必須不斷的覺知自己的心。不要讓你的心處予 懶散中,或者四處遊蕩。讓這心不停的工作,這是很重 要的,那即是說讓你的心一直處在覺知中。不管你做什 麼,能覺知才是最重要的。能持續的覺知需要正精進。 在我們的詮義中,正精進是一直的提醒自己去覺知。正 精進是一種毫不中止的努力。它並不是用精力去專注在 某一事情中。它只是用在把心帶回覺知中。這不需要花 太多的精力。 你並不需要知道你經驗中的每一個細節。你只需要 覺知,以及知道你所覺的對象。問你自己,「我正在覺知 些什麼?」,「我是真正的了知或者只是表面上的覺 知?」,這樣將有助你持續不斷的保持正念。記住,覺知 並不難,難的是要怎樣去持之以恆。 繼續的努力是很重要的,它讓你更有力去修習。我 們必須繼續保持正念才能增進自己的修行。如果我們繼 續的正精進, 我們的正念會有進展,並且愈來愈強。當 我們的正念有持繼力時,我們的心會更壯。一顆強壯的 心是充滿了正念、正定與智慧。 你必須持續不斷的努力,一直要提醒自己要保持正 念。這樣做時,你的正念就會愈來愈有持繼性。 4.9 修行的精華 ¾ 對修行有正確的理解 ¾ 繼續修行。這是必須的,為了讓你的修行有所 進展。 ¾ 放鬆自己! ¾ 要保有正確的態度。接受自己的經驗,不期望 18 其他。 ¾ 在覺知中帶有理解力的去觀察。 ¾ 認知煩惱。 5.法的議論 法的議論與小參是讓你有機會與你的老師分享你禪 修的經驗,並且得到一些指導。 老師想知道你的進展;你是否能放鬆自己去覺知 嗎?你是否能有恆心的去覺知嗎?你是否認識自己的正 確與不正確的態度?你是否可以認知與觀察到自己的反 應,感覺以及所理解的事等等?這些資料是法的議論的 基本討論課題。當老師知道你的優點與缺點時,他才能 對你的修行給恰當的指導。 你可以提到你修行的層次,以及你希望達到的目的 地。你必須忠實於自己。如果你只是報告你好的一面, 或者不好的體驗,這樣老師也難給與你你所需要的指導。 6.當正念有持續力時 當你才開始修行時,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去覺知。 開始時你會很慢察覺到自己已經失去了覺知,你可能還 會覺得自己修得很好,正念有持繼力。但是當你的覺知 力開始愈敏覺時,你會開始注意到你其實不時都失去正 念。你或者會感到你的覺知愈來愈差了,但事實上是你 已經開始更能覺知到你不時都在失去正念。這才是走對 了一步。這也表示你的覺知有了進步。所以不要太埋怨 自己,你只須接受自己所達到的層次,然後繼續提醒自 己去覺知。 如果只是提醒自己去覺知,或者保持正念,這還不 19 夠。為了使正念增長得更壯,你必須有正確的態度,一 顆沒有煩惱及善觀察的心。比如說,如果你擔心自己的 進展的程度,你就會很難有善觀察的心。首先你必須覺 知這個煩惱,然後把它做為目標來觀察。此外當你心中 生起了懷疑之心、不自在、不滿、緊張、失意、或者興 奮的種種感受時,也可將它們成為目標,觀察它們。檢 查它們。問自己這些問題,如:「我到底在想些什麼?」, 「我的態度如何?」 這將能幫助你理解你是怎樣的被這 些煩惱所影響。你需要有耐心,保持興趣,以一顆好奇 的心來這樣做。當你漸漸更能善巧以正確的態度來觀察 時,正念會加強及有持繼性。這樣它幫助你更有信心去 修行。 在此階段,你會看到一些效果,正念的修習不再是 一種工作,而是一種樂趣。你會發覺較容易提醒自己去 保持正念,以及看到煩惱。結果是你的正念更會有持續 性,過了一些時候,當你的修行成熟時,正念就會有連 續性。 一旦,你的修行上有了連續的力量,你會自然的處 在覺知中。這種自然的覺知是一種很肯定,清楚的感覺。 你會感受到從未有的自由。你自己會知道它的存在,多 數時間你都會體驗到它。那就是說,你能覺知那顆正在 覺知的心,你的心就成為覺知的目標。當你達到這層次 時,心會處於安詳中。 現在,你的覺知的心是壯了。你需要非常少的精力 去持續它。你不必刻意下功夫,自己則時時能覺知各種 不同的目標。比如說,當你洗手時,你或者會觀察到你 的動作,肥皂的感覺與味道,感覺到水的流動及能聽到 流水聲。當你了知這些時,你或者會注意到你的腳踏在 20 地上的感覺,聽到來自在對面田地的寺院的播音器在喧 囂,或者看到牆壁上的污漬,心中起了一種衝動,想要 去抹掉它。當這些東西發生時,你或許還會覺知喜歡與 不喜歡的感受。每次你洗手時,你當然都會覺察到不同 的東西。自然的覺知是一直的轉換的,它不斷地會四處 掃苗,它會放下一些目標,拿起其他的目標,從一群目 標移到另一群目標。 當你有了這自然的覺知時,你會發覺事情似乎緩慢 了下來,因為你現在能注意到這樣多不同的目標。比較 起來,在開始的階段中,你掙扎著要去覺知一種或者兩 種目標。然而當你的心突然體驗到強烈的貪心或者嗔心 時,你還是會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不同的是,現在你心 會很快的觀察到那較粗的煩惱或者錯誤的態度。所以它 們即刻就溶解,或者至少即刻開始失去的力量。你還是 會有失去覺知的時候,你的心還是會隨意的漫遊,或退 失,但是你會很快的注意到這點,那就是說,你自然覺 知的心又會即刻運作。 先不要太高興,這裏有一句告誡。要持繼的擁有正 念並不容易,你不可能讓它發生,你必須忍耐。如果你 不間斷的禪修一個時期,你或許會體會到這種力量。但 維持的時間不會太久,或者只是幾個星期。你須要善巧 和修習來保持這種持續力。當你第一次體驗它時,你很 可能很快的又失去它,它能維持幾個小時,甚至只是幾 分鐘而已。千萬不要去找尋它。它只能自然的發展,你 只須繼續修習。很多人須要一段時間,幾個月或者幾年 的時間去學習基本技巧與所要的知識,才能在整日中保 持這自然的覺知。 當你的修行有了連續的力量時,專注力會自然變的 21 更好,那就是說心會更安定。你的心會越敏銳,更安於 現狀、更簡單、更老實、更有彈性、以及敏覺。他很容 易就會看到那微細的煩惱,而還能對其他的目標保持覺 知。自然的正念不只讓你覺知不同樣的東西,它也讓你 知道其因與果的關係,也能觀察其細節,並且更有效的 去面對微細的煩惱。 比如說,當你走向禪堂時你或許感到很輕鬆、安詳。 接下來你發覺在坐禪時,心中有輕微的不安。現在你的 心覺知了這煩惱,接受它,並且對它開始産生興趣。你 的心中或許會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感到不安?」 然後心就只想著這一個問題。在這同時你也會探討身體 的緊張,你知道它與這不安的情緒也有些關連。比如說, 你的肚子感到緊張的,接下來你會突然了解到在這不 安,身體繃緊的背後中隱藏著許多的壓力,失意或者興 奮的感覺等等。那也就是說,智慧開始解開答案。現在 當你的心已經知道這不安的因時,你的不安會立刻減 輕,身體緊張的感覺也漸漸鬆了。 如果你繼續觀察,你會發覺身心中還是有一些不 安、緊張。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事情會發生?」會在 心中浮起。它將帶你更進一步。你會注意到前所未看到 的欲求、抗拒、見解、希望或者期望。它們的存在使這 事發生,現在你既然能看到不安的本因,你的心就會完 全的放下。 當你的心覺知這不安與緊張的原因後,它會去注意 一些同樣情況,一些讓你感到壓力、失意或者興奮的事 情。下次當它們出現時,你會有智慧的看到這煩惱背後 的本因。這時候,你的正念會更無間斷,心力越強。現 在信、進精、念、定與智慧會合作無間,也既是說,「法」 22 在自己運轉。 然而,自然的正念不是每一次都可以認知煩惱。我 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這習慣性的習氣深深的隱 藏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難於發覺。自然的正念很難看 到這盲點。它們深深的隱藏在心中,所以直接的觀察是 不能接近它。但是我們的正念能看到他人對我們的反應 與情緒。所以當你看到周遭的人為自己辯護時,你必須 反省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多數時候,你自己也不清楚自 己怎麼可能去得罪他人呢?如果你和你所得罪的對象感 情好的話,那你可以直接問他到底你是做錯了些什麼。 不然的話,最好還是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一個好朋友,看 看他們是否能在此找到你的缺點。當你知道自己的問題 後,你也可以在 法的議論 中提出。去開發,探討這些 隱藏的習氣是很重要的。當你能覺知這錯誤的態度所引 來的盲點、習氣,你才能有智慧的注意到它們。 當你對修行還是不熟練時,你必須下功夫開發智 慧。你必須善巧的運用正念中帶有理解力,這樣才能有 效的修行。特別是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必須想辦法解決 困難。不過,過了一些時,當正念有持續性時,你會較 快知道如何以智慧來解決問題。智慧讓我們分辨出正與 不正的觀念,智慧能把煩惱給溶解。當你的修行強有力 時,正念與智慧會互相合作。當正念變成很自然時,你 所擁有的智慧就能讓你應用自如。 不管你失去正念多少次,不要灰心,總是要以一顆 溫和的心及耐心的把自己帶回當下,一直提醒自己要努 力去覺知,但是不要貪求進步,如果他人似乎都進步很 快,這沒有關係,你在修道中是以自己的速度去修行的。 你所必須做到的是精進堅持不懈。在不久的將來,你也 23 會自然的擁有連續的力量之正念。 7.智 慧 我們通常能獲得智慧或者知識,是透過學習閱讀或 聽聞(聞慧 sutamaya pabba),經過思惟及推理(思慧 cintamaya pabba),通過直接的體驗(修慧 bhavanamaya pabba)。 聞慧(Sutamaya pabba)是從正確的資料中所獲得 的,這樣我們才可以開始投入修行。思慧(Cintamaya pabba)是由以上的所得到的資料,進一步的融會貫通的 過程。修慧(Bhavanamaya pabba)是從直接體驗中所產生 的理解。我們需要有聞慧及思慧才能有效的修習正念。 這樣做時,直接體驗這種智慧才能產生。這些都是修禪 的一部份。我們須要修習它們才能開發洞悉力(觀智) (vipassana)。 作為一位新的修行者,我們必須閱讀佛法的書藉, 或者至少也要參與吟聽法的議論。這些資料與指導能讓 我們知道如何的修行。也就是說得到一些「材料」給自 己去思考。我們必須把這資料和指導記在心理,當遇到 困難時,我們必須拿它來它來反省。當然我們更應該在 法的議論中發問。 刻意下功夫去開發智慧是我們必須做的。然而,很 重要的請記在心理,你所獲的的這些知識,將會在你的 禪修上帶來一些影響。這些資料將會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運作,它會影響我們的想法以及對事物的看法。所以你 一定要讓自己真正明白修行的基本知識,一定要知道自 己正在做些什麼。當你自己對任何事物有所不解時,當 你不能明白事情為何這樣時,你需要把這情形,清楚的 告訴你的老師。擁有正確的資料,正確的動機,以及正 24 思惟,你才能有效的、善巧的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智慧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多數人都是緩慢及辛苦的一 種經驗 ── 我們都一直會在犯錯。 不要害怕犯錯 ── 更重要的,不要為自己犯的錯 誤感到太難過。無可避免的,我們都會做錯,但是在修 行時這些錯誤將是我們的踏腳石,讓我們能有進步。覺 知自己的錯誤,小心的看著它,從中學習,這就是智慧 的運作啦!當我們能從錯誤中學習時,智慧會開始很自 然的,自動的開啟。再過幾年,當我們的修行進步了, 我們愈來愈能保持正念,我們所收集的知識與了解會自 然的,較快的出現。這時智慧與正念會形成同一個隊伍, 互相配合。 當覺知自然運作時,心力就會加強,你會很有智慧 的去處理事情。你不需在下苦工去開發它。當你觀察的 心加強時,智慧讓你有效的對付煩惱。當你的智慧增長 時,你的心會越清淨,越安詳。漸漸的,你會開始感受 到清晰的,安穩的體驗。你會開始從一個完全新的角度 中去看待事物。也就是說,你開始擁有洞悉力。 擁有洞悉力的意思是對事物能有深一層的認識,以 前所知道的都是表面的皮毛,只是一些知識。它很自然 的,不費力的出現了,你是不能使它發生的。當某人把 自己達到洞悉的經歷形容出來,和這洞悉本身是完全不 同的兩回事。所以當你有同樣的經驗,這並非說你已經 有了洞悉,或者將會得到洞悉。當時間成熟時,當你已 經一切具備,你會有自己清晰的體驗,自己清楚的洞悉。 這時候,你才會明白你所讀到的,所聽到的關於洞悉的 一切,與這真實的洞悉是有極大的差別的。你可以表達 出這洞悉對你的影響,或者有關這種經驗的表面解說, 25 但是你不能把洞悉對你所起的深刻體驗表達出來。 這樣直接的,真實體驗會對你的修行起了很深刻的 影響。你對這世界的看法,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會有很 大的改變。這就是說,這種智慧會立刻改變你對事情的 看法。然而這「洞悉力的心」並不是永恆的。它是一瞬 既過了。而它所留下的,能有力的影響我們的是它的潛 能。我們要時時的栽培這洞悉的力用,不然它也會消失 掉。只要我們繼續修行,它的力用才能存下來,才能用 這智慧來處理工作,才能繼續讓智慧增長。繼續的修行 並不是說你必須在一日或一星期中坐禪幾個小時,雖然 這樣做也是有幫助的。繼續的修行是說我們必須專注於 自己所做的一切,並且把它做得最好。 在這一階段中的修行,你的智慧是很明顯的,成為 專注點。這覺知的心還是在它的旁邊,但是智慧是台上 的主角。這種智慧幫助我們在修行中更有特出的進展。 聞慧、思慧和修慧是互相合作的。你從思惟中所得 到的智慧將讓你對法更有信心,從而能引發你的興趣去 修行。當你對修行很有興趣時,你將會很樂意的學習與 思惟。你不再怕犯錯,並且會開始找尋新的方法來處理 問題。你會更清楚的看到修行的利益,並且對自己所學 到的有深一層的認識。這些都會幫你增加信心。當你有 了洞悉力,你對「法」的信心有如打了一針強心針。這 時候你會更下決心,全心的投入修行中。正念的修習將 會是你生命中的主要依靠,而你的世界再也不會同樣了。 比起他人,不管你是怎樣的有經驗;不管你是多麼 的有知識,千萬不要對自己的智慧以及洞悉力的體驗感 到自滿。不要替自己劃了一條界線。一定要放開心胸, 這樣才能接受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26 8.讓心思考的糧食 以下所收集的要點,是經由眾多的禪修者在 法的議 論 中我所給予的指導。他們之中有些是在開始學習的階 段,而有些則是經驗豐富的禪修者。以下所給予的要點 你有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這要看你個人的禪修程 度與經驗。對那些不明白的要點,不要太擔心。你只要 打開懷抱完全接納。再過一些時日,當你繼續修行,它 們的意思會變得淺顯(清楚),你就會越深入的理解它 們。當你的禪修更進步時,你就會漸漸的更明白全部的 內容。以下的要點並不是照著某個秩序去安排的。所以 當你需要一些忠告,或者一些鼓勵時,你可以自己自由 閱讀一些。 1. 禪修並不只是坐在坐墊上。不管你是處於何種姿勢 中,只要你的心是在覺知中帶有理解,你就是在修禪。 2. 如果你還不能觀察,不要強迫自己去做。先學習如何 放鬆自己,如何讓自己感到舒適。 3. 偶爾你也可以學習躺下來修禪。在任何的姿勢中,學 習保持這覺知的心。你需要不時的覺知自己的經驗, 並且知道在不同的姿勢中,心所需要付出的不同力量 來保持覺知。 4. 正精進的意思是不停的努力。它並不是要求你去專注 不移、去限制這顆心、去強迫自己或者阻止自己。這 專注不移之心的生起是因為我們對修行起了貪心、嗔 心或無知。 5. 你可以覺知身體的觸覺,心中的感受,以及心理活 動。但是不要把它們當著是「我的」。他們本來就是 如此。觸覺就只是觸覺,感受也只是感受,心理活動 27 就是心理活動 ── 這也是他們的本性。你應該記住 試著用這一種態度去觀察它們。不然的話,那就是 說,你把他們當成「自己的」,那麼執著與障礙就會 隨之而生起。 6. 學習去觀察,探討以及理解「目標」的本然性是比希 望它消失,或者致使它消失更重要。希望「目標」消 失是一種錯誤的態度。 7. 當你那觀察的心中沒有煩惱時,你是在正念中。 8. 這能知道的心(五蘊裏的「識蘊」),只能認知在六塵 觸六根所生起的境。。它是時時的存在著,但是它不 能認識或者給於詮譯。它沒有智慧,不知發生了什麼 事,這能知道的心只是去感覺目標的事物。 9. 這能觀察的,或者看著的心能觀察你的感受。當你覺 知你正在觀察時,你是在覺知這觀察的心。 10. 你必須通過當下的心識活動,感受或者內容來覺知到 這顆心。每當你覺知到這想心或者嗔心、失意,欲望 等等時,你是在覺知這顆心。你必須認知到這是你的 心在做這些事,或者在感受這些事。 11. 當你介入這觀察的心時,洞悉就不能生起。你必須學 習客觀的觀察,只是給與注意,沒帶其他的念頭。 12. 當你觀察你的心時,你會發現一些令人感到驚奇的, 驚喜的,或者驚怖的固執的思想,欲求,恐怖,希望 或者期望。這些想法或者連自己也從沒有察覺到。 13. 世俗的活動(比如閱讀,聽音樂,運動,遊戲)是有 賴於心的思惟以及概念的產生。如果不如此的話,即 外在的事物會變得沒有意義。但是在禪修時,如果有 一個概念產生,你應該只是覺知這顆心正在思惟。 14. 當你的心很容易的緣於一個目標時,這是因為這目標 28 很粗顯,或者是你的正念很強。不要只是觀察那較粗 的目標。如果你能修習觀察不太明顯的目標,你的正 念會更強。 15. 從你對某一個人產生厭惡之心的那一刻開始,你的心 已做了一個記號,存入一個資料。這個記號使你對那 個人的看法永遠不移。它阻止你去真正了解他/她是 一個怎樣的人。這是癡心在作怪。 16. 當你的心已經準備就緒讓洞悉力生起時,它就會自然 的、不須思慮的出現。不要去找尋,或者希望洞悉力 之生起。去找尋它只會給你帶來錯誤,造作的心。 17. 你應該時時以寬大的胸懷去體驗你的感受。試著不要 太快就下結論。你只須仔細的,不停的觀察,探討你 的感受。太快就下結論阻止你對事物有更深的了解。 18. 如果你只是一直在逃避困難的情況,你是不能學到什 麼,也不會成長。特別是當你面對煩惱時,你更不能 逃避。學習去面對煩惱讓你有機會去探討它,理解它 的性質。當你這樣做時,它會幫助你超越煩惱。 19. 當困難出現時,要學習去對它產生興趣。以一顆溫和 的心態去看待這困境,你可能會突然的了解它出現的 原因。 20. 你不需把感覺作了符號,把它們分門別類為喜歡的, 不喜歡的或者中性的。提醒自己,感覺就是感覺,它 本來就是如此,接受它而已。 21. 每當我們看電影時,每一個觀眾都會從個人不同的角 度去看待它。那些不成熟的觀眾可能只把它當成一種 娛樂。那些比較成熟的觀眾會試著了解劇中所要表達 的教訓。在禪修時,你也應該試著去了解所發生的事。 22. 當你的心越能專注或者集中在一個目標時,你就必須 29 付出更多的精力。這樣的修行讓你感到困難、疲倦。 你的正念或許會退失。當你注意到這一點時,你或許 會很努力的去恢復以前的水準(狀況)。當你這樣做 時,你需要更多的精力,這種滾雪球似的效應將會燃 燒了許多的精力,特別是當你參加長期的禪修營。 23. 當你用太多精力去保持正念時,這會很快的消耗許多 精力,所以你不能整天都處於正念中。如果你能放鬆 自己去修行,這樣會節省很多精力,並且能長時間的 修行。如果你是一位長時期的修行者,你不可以浪費 精力。禪修是整個生命的工作,它是一種馬拉松式的 長跑而是百米的短跑賽。 24. 把每一分,每一秒看成寶貴的機會來進修覺知,但是 不要以大嚴肅的心來修行。如果你太過重視它,你會 變得很緊張,很不自然。 25. 當你知道如何放鬆自己時,你會對自己的需求感到很 敏銳。這時你會知道自己是否在浪費精力,也知道如 何去保存精力。 26. 讀過他人禪修的經驗後,你或許會自覺的,或者不自 覺的看看自己是否有如他人的體驗。如果你有同樣的 體驗,你會毫不考慮的下定論,認為自己有了洞悉。 但是這只是一種相似的體驗。洞悉是一種對現實的真 正之理解。 27. 這顆打妄想的心是一種自然的心理活動。如果我們一 直與他抵抗,這是說我們不想接受這種自然的現象。 當我們能接受它,那就是說有了正確的態度,這樣當 我們要觀察這妄心時就會比較容易。在開始的階段, 你會不時的把自己迷失在妄想中,但這不會成為問 題。當你修行了一陣子,你會觀察到這愛遊蕩的心只 30 是一種妄想,那時你就比較不會把自己迷失其中。 28. 不要抗拒,不要期望──接受它,事物本來就是如 此。 29. 這妄心本來就不是問題,是你的態度有問題,你認為 它不應該四處遊蕩。這目標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 如何去觀察它,看待它。 30. 你在觀察什麼,你在那裏觀察,這一些都不重要。你 對它的覺知才是重要的。 31. 每一個時刻都是適合於禪修的時刻。 32. 止禪的目的地是要把心提昇至某一層次,而內觀禪則 是一種學習與理解的路程。 33. 念處的禪修可以比喻為看一場電影。你只需坐下,放 鬆自己,然後就看電影。它的故事會自然的發展開 來,而你從中到底學到了些什麼,這就要看你自己理 解的程度了。 34. 如果你的態度不正確,無論從何方面來看,你還是在 煩惱中,你的心還是污染的。 35. 洞悉力自己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這洞悉力能 否讓你的心起變化,下一次,當有同樣的情形發生 時,你可以處理問題而沒有煩惱。 36. 當你的心中有煩惱時,你必須認識它,知道它的存 在。但是覺知心中沒有煩惱,這也是重要的。 37. 理解並不是一條直線。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 層次,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38. 智慧之心傾向於善行,但它並不執著它。智慧之心不 想造惡,但它不因厭惡而
本文档为【別讓煩惱嘲笑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32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6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3-10-15
浏览量:44